一米范文>作文写作>优秀作文

热点新闻作文【最新8篇】

2023-10-30 12:12:41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一秘范文为您精心整理了8篇《热点新闻作文》,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热点新闻作文 篇一

关键词:评价工具;特点;有效性

评价工具是指对评价对象测定时所采取的方式或手段,主要用来收集有关评价对象的信息,为实施评价提供依据。我们教师需要恰当运用评价工具,让学生的英语学习获得中肯的评价。研究者已经开发了多种英语学习评价工具,这为我们收集信息提供了一系列可以选择的方法。常用的英语评价工具包括:标准化测验、教师自编测验、问卷法、观察法、作品分析法、成长记录袋等。

一、了解评价工具的特点,避免使用单一的评价工具

评价工具有多样,每一种评价工具各有优点,但也各有所短,惟有综合运用才能发挥评价工具的作用。据观察,在评价实践中,孤立地、单独地、形而上地运用评价工具的现象比较严重,尤其是纸笔测试的运用。就目前而言,纸笔测试是最常用的、且行之有效的评价工具之一。但是,许多教师不管评价的内容、目标、对象,都只是使用纸笔测试等单一的评价工具,影响了关于学生英语学习信息的收集,也影响了在此基础上实施的学习评价的效果。

案例:初三阅读训练计划

上述评价工具仅限于纸笔测试,评价工具单一,评价工具除了纸笔测试还有面谈评价、行动评价、课堂观察、课堂评议等等。老师要不断强化自身的观察能力,不断提升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与此同时,老师还需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鼓励、引导他们参与课堂评价,包括自评和互评。在测试方式上提倡以纸笔为主,配合以多种评价工具,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参与测试的积极性,促进主动思考、放开思路,从不同角度阐述对问题的理解。在实际应用时,最好多种评价工具结合起来使用,避免使用单一的方法,这样可以相互弥补,更全面地对学生做出评价。

以上的阅读训练计划可以这样开始:______.

一种评价可以采用多种工具,一种工具也可以用于不同的评价。实际评价时,应该根据评价者和评价对象的情况以及评价当时的情境选用合适的评价工具。在没有现成的适用评价工具时,评价者还可以遵循评价工具的制作原则和步骤,自主开发合适的评价工具。

评价工具和评价方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张问卷如果不是用于调查法之中,几乎就没有什么用,也就不能成为“评价工具”。调查法离开了问卷,也许还可以用其他工具,但总是要使用某一种或几种工具,否则就什么也调查不出来。评价的工具常见的有十几种,主要集中在考试、测验、问卷、观察记录、谈话、作品分析、典型事例和个案研究等方面,各种评价工具各有优势和特点。

二、科学使用各种评价工具,提高u价的有效性

评价工具有很多,老师该如何选择?首先要了解各种工具的优势和局限。每一种评价工具都有其适用的特定范围或领域,纸笔测试比较适合于评价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而对情感态度的评价贡献较少。其次,在选择具体的评价工具时,老师还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工具的作用在于解决问题,无论是你选择的工具还是自己开发的工具都要考虑其是否实用。有些工具很好,但是,作为老师而非专业的研究者来说,可能需要付出较大的代价,有时甚至超出了解决问题本身的代价。评价的工具要稳定或可靠。一个好的测验,就像一把好的量尺,对同一对象反复多次测量的结果应该始终保持一致。另外,评价的工具有效程度要高,它反映了测量到的与所要测量的两者之间的吻合程度。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查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感态度。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情景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践意义的交际任务,如以下建立班级英文报的

案例。

操作方法:(可以中英文兼用,图文并茂)

1.每四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每周出版一期英语班报,其中有“热点新闻”“表扬栏”“真我风采园地”等版面。

2.依照时间顺序,在“热点新闻”栏目中作一周热点新闻综述(把《21世纪英文报》上刊载的新闻罗列出来)。

3.在“表扬栏”中定期公布班级好人好事和学生在学科学习、体育锻炼、道德品质等方面的进步表现,或者在任何教育行政部门或民间团体组织的竞赛或竞技方面所取得的荣誉和奖励。

4.根据各科老师的建议和推荐,定期公布表扬、展示学生在不同方面取得的成绩和作品。

5.在“真我风采园地”进行英语漫画、手工、英语作文等创作活动,为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展示才艺的空间。

6.全班同学对每一期班报进行评价。家长会时集中展览所有的班报,让家长了解孩子们的才能和进步,并对所有的班报作文字评价。

上述案例中的“建立班级英文报(热点新闻、表扬栏和真我风采园地)”采用的就是才艺展示评定法。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英语才能和其他特长的机会和空间,通过显示风采,宣告自己存在于集体中的意义和价值。通过自己办手抄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铸就学生的成就感。班报上记录了学生的好人好事,荣誉和奖励、思考和创作,记录了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通过展示班报,一方面,学生参与对自己的学习过程、结果的评价,并对同学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这种才艺展示评定的方法,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也能作出比较客观的评价。一种评价可以采用多种工具,一种工具也可以用于不同的评价。实际评价时,应根据评价者和评价对象的情况以及评价当时的情境选用合适的评价工具。在没有现成的适用的评价工具时,评价者还可以遵循评价工具的制作原则和步骤,自主开发合适的评价工具。总之,把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把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等多种方法结合在一起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和发展、进步。

不管选择哪种评价工具,教师一定要深入学习和领会新课程相关理念,掌握各种评价工具内涵、特点和价值,科学使用各种评价工具,切实发挥评价工具的作用,提高学习评价的有效性,促进学生英语学习的发展。

参考文献:

新闻作文500字 篇二

为迎接即将到来的校运动会,我院于4月13日中午2:00在204教室举行了校田径运动会运动员动员大会,我院党总支副书记对山·白肯老师、学生工作部辅导员老师以及全体学生干部和运动员们参加了本次动员大会。

首先,我院学生工作部的张庭文老师详细介绍了此次校运动会相关情况,他号召在场所有运动员们为运动会拼搏,高效完成任务,使训练工作尽早步入正轨。

同时,他也要求学生会成员从大局出发,切实负起责任,为各项赛事的展开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接着,对山·白肯老师对我院第六届田径运动会的完美落幕表示衷心的感谢,并期待在60周年校庆之际我院在校运动会上的再一次成功。

随后,体育部教练王江林老师作了赛前部署,希望运动员们全力合作、友好相处,力争取得优异成绩,为科技学院增光添彩。

听完老师的鼓励,运动员们也都自信满满地微笑着,仿佛看到了不久以后的成功,他们心中的信念和梦想凝聚一体,形成了一声声响亮的“科技必胜”!

一年一度的运动会及各项赛事是繁荣校园文化的重要因素,是同学们锻炼身体和磨砺意志的有效平台,能集中体现当代大学生团结一致、勇于拼搏的良好精神面貌。

此次动员大会的召开,拉开了我院备战校运动会及各项赛事的序幕,使广大运动员明确了目标,以饱满的热情和高扬的斗志整装待发,为科技学院在各项体育赛事上再创新辉煌奠定了基础。

希望运动员们要鼓足干劲,振奋精神,刻苦训练,为科技学院再创辉煌而拼搏。

热点新闻作文 篇三

《综艺荟萃》为你汇集全国72档栏目

《综艺荟萃》作为一个自主品牌栏目已在歌华有线高清交互数字电视平台正式上线播出。该栏目以荟萃综艺精品、乐享文化生活为宗旨,以回看的形式集合了全国72档优秀综艺栏目,旨在打造北京乃至全国最大的精品综艺平台。

《综艺荟萃》栏目下设4大板块:1.《专题推荐》精心策划、整合当下热点综艺话题,通过综艺栏目精彩视频的展现方式,用独特的视角向观众及时传递综艺动态。2.《综艺精选》选取了全国热播的《中国好声音》、《星光大道》、《快乐大本营》、《非诚勿扰》、《天天向上》、《非你莫属》、《非常了得》、《音乐风云榜》8档精品综艺栏目,最热、最新的节目内容让错过观看直播的观众可以慢慢品味每个节目的精彩瞬间。3.《卫视热播》涵盖了《直通春晚》、《谢天谢地,你来了》等央视精品综艺栏目,以及《春妮的周末时光》、《光荣绽放》、《快乐大本营》、《我爱记歌词》等部分省级卫视频道的品牌综艺栏目,让首都电视观众可以随时观看全国的知名综艺栏目。4.《晚会专区》汇集了各类文艺体裁的栏目,主题晚会、历年春晚、歌舞金曲、相声小品、魔术杂技、梨园春色,满足了不同观众的个性化收视需求。

选看方式:按机顶盒遥控器主页面选一级栏目《综艺荟萃》,再选想看的二级栏目,按“确定”键即可。

《新闻纵览》替你搜集所有新闻

《新闻纵览》是歌华有线高清交互数字平台的一级栏目,该专区集成了CCTV、BTV以及31个省级卫视的热点新闻,日更新42小时,周更新300余小时,通过最新最全的新闻动态,打造具有北京地区自主特色的专业新闻平台。《新闻纵览》以聚焦社会热点、纵览天下要闻为宗旨,下设8个二级子栏目,分别为《新闻联播》、《北京新闻》、《区县新闻》、《综合新闻》、《财经新闻》、《体育新闻》、《文娱新闻》和《新闻专题》。《新闻联播》和《北京新闻》是以细条分拆的方式呈现给用户,使用户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当天的新闻时事;《综合新闻》中分为热点新闻栏目和地方新闻联播,分别汇集了12档收视率和关注度较高的综合新闻栏目以及32档地方新闻联播,用户可收看到7天之内的节目;《区县新闻》收录了北京地区的14档区县新闻,为用户提供了了解北京区县的窗口。《财经新闻》、《体育新闻》和《文娱新闻》则分别选择了专业性相对较强的9档新闻栏目,观众可各取所需。《综合新闻》、《财经新闻》、《体育新闻》、《文娱新闻》菜单下还分别增设了《新闻速览》,第一时间将最新的新闻动态呈现给用户。此外,在《新闻专题》中设有精心策划的3个新闻专题,结合时事热点,为用户带来最独特、最全面的新闻视角。

选看方式:按机顶盒遥控器主页面选一级栏目《新闻纵览》,再选想看的二级栏目,按“确定”键即可。

《公共教育》让你在家听名师授课

一级栏目《公共教育》下设《北京数字学校》、《义方教育》、《开放课堂》和《读书林》4个子栏目,涵盖少儿教育、义务基础教育及成人高等教育等不同教育需求人群,这意味着300万歌华有线用户在家就可充分共享首都名师资源。《北京数字学校》,面向全市百万中小学生提供了3000多位名师参与录制的从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三年级9个年级9500课时的课堂点播服务。在不久的将来还将择时开放课堂在线和高中年级教育资源点播服务。《开放课堂》是国家开放大学(原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基于歌华有线高清交互平台向全社会推出的知识平台,以满足个性化教育需求为宗旨,下设人文修养、美食厨房、保健健身、家庭教育、书画课堂、音乐殿堂、经管培训、教师教育8个子栏目。

选看方式:按机顶盒遥控器主页面选一级栏目《公共教育》,再选想看的二级栏目,按“确定”键即可。

《电视商码》告诉你百里挑一的精品资讯

《电视商码》是歌华有线为北京市民贴心准备的管家式生活消费资讯平台。您只需要坐在舒适的沙发上,动一动手中的遥控器,就可以轻松享受商码生活带来的舒适消费体验。

关于新闻的作文 篇四

一、娱乐新闻的“喜和忧”

“娱乐新闻,即新闻媒介对新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娱乐性事实的报道。”①由此可见,娱乐新闻是以反映社会文化娱乐为己任的,也正是娱乐新闻话题的轻松与活泼受到观众的喜爱,使其成为备受关注的新闻样式。然而,有的媒体为了迎合受众获取商业利益,竟然把新闻的根本性质改变了,使娱乐新闻的报道混同于娱乐行为,关注明星绯闻却不关注其演艺成就,关注丑恶却不关注善美,过多的炒作隐私和花边新闻,捏造流言,于是“媒体追求轻松活泼的过程中,却有一种趋势慢慢扩展开来,那就是文化娱乐新闻的媚俗化倾向”②,娱乐新闻的媚俗化低俗化倾向严重阻碍了其所呈现的娱乐性的发展,这的确让人担忧。

新闻娱乐化同其它事物一样,也是一把双刃剑,媒介追求商业利益,导致了传播者对获利性比对文化质量更加重视,由此容易使新闻产品庸俗化,导致媒体公信力削弱。其实,我们既要重视和尊重市场经济下媒介产品的娱乐功能,并且要发展和完善新闻娱乐化的内容和手段,实现受众面的最大化。正确的引导娱乐新闻的发展,使新闻的报道具有娱乐性,那么娱乐新闻终究是让人欢喜而不是让人忧的。

二、娱乐新闻的娱乐性

“娱乐”本来就是娱乐新闻的题中之义,是娱乐新闻的报道对象和主体,娱乐新闻究其根本是为了带给人们轻松与休闲,新闻的价值在《新闻学概论》一书中被分为获知价值、激励价值、实利价值和娱乐价值,“娱乐价值是指从新闻中获得乐趣、陶冶情操或获得轻松感。新闻的娱乐性是许多软新闻的效应,可给人们提供精神享乐,也可从中获得有趣的知识。”③所以,娱乐新闻的本质应是“作为消遣而能使受众感到快乐的新闻”和“对快乐有趣的事实的报道”的统一④。

在某种意义上,新闻的娱乐化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符合新闻传播规律的自然现象”。随着大众消费文化的兴起,以关怀普通平民阶层,关注个体的生存境遇,重视生命意义的完善和生存质量的提高的新闻产品,赢得了消费社会中大众的支持。为了争取最大量的消费群体,传媒不得不选择接受、采纳和融入大众文化的要素之一——娱乐性。而事实上,新闻的娱乐化出现在媒体上已不再是稀奇之事了,尼克。史蒂文森先生提出“为了使新闻更加通俗,它需要有能力娱乐性的吸引受众。”有关媒体对央视春晚收视的调查取题为“北方热南方冷”,这个标题不是一种死板的话语来标题的,而是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说明了调查结果,这样既能吸引观众又能给人以娱乐之感。同样,有一则新闻对于一女生的报道取题为“女生砍人6刀判刑 出狱成央视‘非常明星’”。还有,把一老人中暑说成是“酷毙”,把一人被楼顶仍的垃圾砸到说成是“”……这些是以观众为本位,把新闻故事化、情节化和娱乐化,用幽默风趣的言语表现新闻的娱乐功能,巧妙的把娱乐和新闻价值结合在一起。

娱乐新闻既要“娱乐”,又是“新闻”,看似左右逢源,其实,把握稍有不当,就会陷入“两头不是人”的尴尬境地。从新闻内容的本质看,那些娱乐新闻只是花里胡哨的搞了一堆噱头,事实上除了三角恋、婚外情等等已被炒烂的东西外,少有新鲜、有益的内容。可以说一些国内的娱乐新闻已经和国外的低俗报纸相差无几,很多新闻彻底违背了娱乐新闻真、善、美的本意,滑向相反的一面,“腥”、“星”、“性”的东西屡见不鲜,而明星的“绯闻”、“丑闻”更被娱乐记者视为“珍宝”,于是娱乐新闻出现一片“繁荣的景象”,在其背后,娱乐报道出现“帕帕拉齐”现象也日益突显(“帕帕拉齐”是指那些专门追逐明星、拍摄名人私生活的记者)。⑤因此,为了娱乐新闻更好的发展,应寻求“新闻”与“娱乐”之间的平衡。

三、娱乐新闻的背后——娱乐性的新闻语言艺术

有这样一则新闻:以“双色球5071万元再次‘炸响’珠海”为标题,写珠海人们买彩球中奖事件,文中多次用了谐音双关,以牛年“牛气冲天”为背景,引人发笑,这是新闻的娱乐性的体现。同样,以“千万点击‘引爆’《男人战争》”为标题,写《男人战争》这本书的受欢迎,通过“千万点击”“引爆”修饰“男人战争”,这里运用了夸张和双关的手法。

语言的艺术在新闻中很常见,如果娱乐新闻只注重时尚化、媚俗化,用粗俗、拙劣的形式来吊观众的胃口那就是艺术上的失败。真正的艺术应以娱乐新闻的本质为基础,即上文所说的“作为消遣而能使受众感到快乐的新闻”和“对快乐有趣的事实的报道”的统一,运用语言的艺术,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语不惊人死不休”。

四、娱乐性的发展:寓教于乐、寓乐于教

有篇题为《中国式家教的血与泪——400耳光打出钢琴家》的新闻,改标题用了“中国式家教的血与泪”和“打出”这样的字眼,在娱乐的同时把原本讲述一个家庭教育方式的故事夸大为中国式“专制家庭教育”的代表,引读者深思,从而达到教育的效果。

由于时代的发展,新闻的娱乐化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符合新闻传播规律的自然现象,那么如何让娱乐新闻达到寓教于乐、寓乐于教呢?不可忽视的是坚持以民为本,体现人文关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作为新闻媒体,不可忽视民生民意,作为娱乐新闻记者,更是应该以受众的关注作为自己采访的出发点,力求发挥“娱乐、消遣、教育”的需求。娱乐记者在报道娱乐新闻的时候,应积极避免对传受双方的伤害,把娱乐的焦点从“绯闻”、“丑闻”转向名人明星如何健康地生活与工作,对娱乐事件与人物进行健康的报道和评价,从关照受众生存状态的角度出发,引导受众追求生活的真、善、美,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协助政府建立和谐社会,使娱乐新闻的生命力在现实中得以延伸。在新闻界一直倍受关注的是创新,那么娱乐新闻能否创新呢?回答是肯定的,它的创新体现在语言艺术的创新,同时,正确运用好“帕帕拉齐”化,摆脱娱乐新闻的媚俗话,使娱乐新闻报道锦上添花,让其发展给予读者更多的轻松、美感与教育。

娱乐新闻如果抛却为了娱乐而娱乐的性质,那么它就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它不是简单的收集信息,不是无聊的猜测怀疑,而是有着更深广的视野:在满足受众休闲娱乐需求的同时陶冶情操,给予受众美的体验,寓教于乐,寓乐于教,达到娱乐的更高境界。

注释:

①《关于娱乐新闻定义的新思考》,《新闻知识》,2008年第5期。

②《文化娱乐新闻的采访和写作》,P275,李幸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③《新闻学概论》,刘建明等著,P216,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版。

④《关于娱乐新闻定义的新思考》,《新闻知识》,2008年第5期。

⑤《“帕帕拉齐”娱乐新闻的双刃剑》,《传媒》,2009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关于娱乐新闻定义的新思考》,《新闻知识》,2008版。

2.《文化娱乐新闻的采访和写作》,李幸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

3.《新闻学概论》,刘建明等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新闻报道作文 篇五

[关键词]新闻报道主体;作者;报道者;叙事者

[中图分类号]g212[文献标志码]a

乍看,新闻报道主体颇为简单,似乎不成为问题;但若细加分辨,则可发现新闻报道主体并没有那么简单,相反,是很复杂的。新闻报道主体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过,关于新闻报道主体的特殊性,目前学界探讨极为有限。曾庆香等人撰写的《谁在新闻中说话——论新闻的话语主体》一文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认为新闻来源尤其是官方的新闻来源是新闻报道中的真正主体,因为话语“代表谁的思想、意图或者说意识形态”,谁就是“说话主体”;二是将新闻评论的言语主体纳入新闻,存在将新闻报道的话语主体与新闻话语的主体同一的倾向。[1]这样的主张是有问题的。其一,新闻报道主体是否等同于新闻话语主体,要视具体语境而论。如果新闻话语主体中的“新闻”指新闻报道,则与新闻报道的主体同一;如果既包括新闻报道又包括新闻言论,则与新闻报道的主体不一。显然,曾庆香等人既然将新闻话语的主体视作新闻报道的主体,那么这样的新闻话语的主体就外在于新闻评论的主体。其二,新闻来源虽属于新闻报道的信息出处,但若以为新闻来源即新闻报道的真正主体,那就混淆了新闻报道的主体、客体、中介三方之间的必要界限,夸大了新闻的主观性、倾向性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显而易见,按照曾庆香等人的逻辑,新闻事实的施动者较之新闻来源更具备新闻报道终极主体的资格:没有新闻事实,何来新闻来源?又怎么会产生新闻报道呢?这样认识新闻报道主体过于牵强。笔者认为,新闻报道主体是由新闻报道的作者、报道者、叙事者共同构成的,是三者的集合,其间又存在着互相作用的复杂关系,这正是新闻报道主体的特殊性之所在。厘清新闻报道主体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既有科研价值又对新闻工作有益,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一、新闻报道主体的构成

1.新闻报道主体的界定

所谓新闻报道主体,概而言之,就是新闻报道的行为主体,即推动新闻报道产生、运行的行动主体。那么,又是什么能成为推动新闻报道产生、运行的行动主体呢?新闻报道主体的复杂性就在这里。要破解这一复杂的问题,应首先从新闻报道主体的外延入手,即新闻报道主体由什么组成。

新闻报道主体是由什么组成的呢?既然新闻报道主体是推动新闻报道得以产生、运行的行动主体,那么新闻报道主体就不能不由新闻报道的作者、报道者和叙事者这三方行为主体组成,且各有自己的行动范围、功能。

2.新闻报道的作者、报道者和叙事者界定

(1)新闻报道的作者

新闻报道的作者是新闻报道的创作者,没有作者,就没有新闻报道,作者是新闻报道的“母亲”。新闻报道的创作者不像文学创作那样一般仅有一方甚至一个人,而是由采写者与大众传媒机构双方构成,但以采写者为中心。

先说新闻报道的创作者由采写者与大众传媒机构双方构成。首先,新闻报道的作者即新闻报道的采写者,“他”或“他们”是新闻报道的直接创作者,一般可以通过作者署名来体现。如通讯报道《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2]的作者署名为穆青、冯健、周原。其次,新闻报道的作者多数还应该包括记者所供职的新闻媒体。与书信、日记等日常生活实用写作与小说等文学艺术创作不一样的是,新闻报道多由供职于某家新闻媒体的新闻工作者完成。在新闻报道活动中,记者既以所在媒体新闻工作者的名义采写,又得到所在媒体系统的支持,因此新闻报道多数是供职于新闻机构的

新闻工作者的职务行为。经2010年2月26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第二次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11条规定:“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主持,代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意志创作,并由法人或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作品,法人或其他组织视为作者。”第16条规定,“公民为完成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是职务作品,除本条第二款的规定以外,著作权由作者享有,但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职务作品,作者享有署名权,著作权的其他权利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享有,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给予作者奖励:(一)主要是利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物质技术条件创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计算机软件等职务作品”。按照著作权法,新闻记者所在媒体显然在记者职务行为所产生的新闻报道中享有一定的或部分的著作权。新闻报道的电头如“本报讯”、“某某新闻通讯社电”,也从一个方面证明新闻报道著作权的这样一种由采写记者与大众传媒机构共享的现实。有的新闻报道没有署名,如《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电头仅有“新华社晋绥一九四七年二月七日电”文字,全文也未署记者姓名。这类未署记者姓名的新闻报道强调的是战争时期新闻媒体在新闻报道版权所有上的分量。英国新闻期刊《经济学家》(economist)刊发新闻报道实行匿名制,仅标注新闻报道所发出的城市名称。1938—1956年担任《经济学家》主编的克劳瑟(geoffrey crowther)说:“匿名制使编辑成为刊物真正的仆人,而不是主宰,从而给予了刊物惊人的思想与原则。”[3]《经济学家》实行匿名制的主要目的是强调媒体而不是媒体内部工作人员的公信力。在西方国家,媒体对新闻报道著作权的主张主要通过发行人来落实,我国内地目前多来自媒体的法人社委会、台委会。如我国报社是统领编辑部与经营部的社委会,其法人代表是社长,2009年人民日报社的社长是张研农。另外,离开大众传媒机构,新闻报道即使已为记者写就,也往往无法以该媒体公信力进入大众传播领域,成为大众传播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再说新闻报道的创作者以采写者为中心。首先,新闻报道的直接创作者毕竟是采写者。没有采写者,新闻报道就不可能出现;而没有新闻媒体则不等于没有新闻报道作品悄然问世。其次,新闻报道的采写队伍包括通讯员。供职于媒体的记者并不是新闻报道的唯一采写者,一部分新闻报道由媒体之外的通讯员独立采写,一部分新闻报道由通讯员与记者合作完成。而对由通讯员独立采写或部分采写的新闻报道,新闻媒体是不能享有或完全享有著作权的。再次,依劳动类型划分,新闻报道的作者以写为主、以采为辅。《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的第一作者是陈峰,第二作者是王雷。第一作者陈峰说:“采访确实大部分是由王雷完成,但稿子是我主写,五个部分写了四个部分,报社奖励……我1万元,奖王雷5 000元。”[4]

(2)新闻报道的报道者

新闻报道的报道者是通过一定的新闻传媒机构、以一定的符号面向广大公众公开传播新闻事实的行为者,既包括采写新闻报道的记者、通讯员,又包括新闻媒体。 闻报道的报道者包括采写新闻报道的记者、通讯员。毫无疑义,采写新闻报道的记者、通讯员是新闻报道的第一生产者,正是那些长年累月在新闻现场往来穿梭的新闻记者通过大众传媒向广大受众及时地报告新闻信息。

其次,新闻报道的报道者还包括新闻媒体的编辑部。在新闻信息的制造上,有一个关键角色,这就是新闻媒体的编辑部。是否传播新闻信息、传播什么样的新闻信息,最终的决定权是编辑人员。离开编辑部,新闻报道也是无法与受众见面的。《“能把资金投到这里来吗?”—— 随一位外商在河北某地洽谈项目手记》[5]中说:“我们所去的几家企业不能说对项目没兴趣。他们早早就到宾馆将外商接到了企业,在交谈中也一再表示出合作愿望。”这篇新闻报道的作者明明只署有记者梁栋一人的姓名,报道中却说是“我们”,这里的“我们”是指亲到新闻现场的新闻工作者,除记者梁栋本人,还包括在新闻现场的有关新闻媒体采编人员。在新闻报道的报道者中,编辑部是代表新闻传媒实施报道的具体执行者。

再次,尽管新闻报道的报道过程既离不开新闻记者、通讯员又少不了新闻媒体,但新闻报道的报道者也存在主次之分。第一,以新闻媒体

的编辑部为主。新闻媒体的编辑部虽是新闻报道的二线生产者、后方报告人,却是新闻报道的终极把关人和决定性的者,故成为新闻报道的主要报道者。第二,新闻记者、通讯员为次。新闻记者、通讯员是新闻报道的一线生产者、前方报告人,是新闻源头、新闻事实的主要发掘者、第一掌握人,但在报道什么和怎样报道上不具备终极决定权,终需接受编辑部的指挥、调遣,在新闻事实的发言权上终稍逊一筹,故成为新闻报道的次要报道者。

新闻报道的报道者与新闻报道的作者有所不同。对于新闻报道,作为主要报道者的编辑部不完全享有著作权,一般无署名权,但享有报道权,如著作权中的发表权、修改权。这是新闻报道的报道者与作者之间的重要差别。因此,新闻报道的报道者比新闻报道的作者所指范围要宽。

总之,新闻报道的报道者由记者、通讯员与新闻机构两方共同构成。离开记者、通讯员与新闻机构中的任何一方,新闻都无法面向公众公开传播。

(3)新闻报道的叙事者

新闻报道的叙事者是在新闻报道中向广大受众表达新闻事实的行为主体。新闻报道叙事者涉及叙事者与新闻报道两方面。这就是说,新闻报道的叙事者是叙事者与新闻报道的结合。因此探讨新闻报道的叙事者应结合新闻报道来进行。

首先,新闻报道的叙事者是新闻报道的叙事主体。在报道方式上,叙事者有自身的特点。所谓叙事者,指的是在记叙类语段、语篇中有关事实材料的讲述者。任何语段、语篇都有言说、表达的主体。议论文的言说、表达主体是议论者;说明文的言说、表达主体是说明者。议论文、说明文所言说、表达的客体不是事实,故其言说、表达者在叙事人范围之外。叙事者仅仅存在于记叙文中。新闻报道的叙事者仅仅是新闻报道叙事语段、语篇的讲述人。

其次,新闻报道的叙事者是非虚构的叙事者。叙事者有虚构叙事者与非虚构叙事者之分。虚构类记叙文的叙事者为虚构叙事者。在虚构类记叙文中,叙事者与作者不是一回事。此即法国著名的叙事学理论家杰拉尔·日奈特所说的“作者与叙述者的背离(a≠n)”。这里的a是指author(作者),n则指narrateur(叙事者)。在虚构类记叙文中,作者是现实生活中实有的人物,叙事者则是由作者所虚拟的故事讲述者,“是纸上生命”[6]。我国现代作家老舍的短篇小说《月牙儿》的叙事人“我”,是那位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死亡线上苦苦挣扎而最终不得不靠出卖自己年轻的肉体以换取生存物质条件的北平姑娘,而小说公开发表时作者老舍是36岁的中年男子。虚构类记叙文的叙事者“我”,是不能离开具体的虚拟叙事作品而生存的。相反,非虚构类记叙文的叙事者和其作者都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存在。新闻报道的叙事人属于非虚构类叙事人,是有生命的真实存在。

再次,新闻报道的叙事人不仅真实存在,而且是当下存在。这就是说,新闻报道的叙事人起码在新闻报道的采写阶段是有生命的存在。

总之,新闻报道的叙事者是新闻报道的叙事主体。

二、新闻报道叙事者与报道者的关系新闻报道的叙事者不能等同于新闻报道的报道者。二者既有联系,又不相同。双方都是新闻报道主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但角色不同,职责有异:叙事者侧重采写,报道者侧重编播。《武昌中南路最“牛”乞丐讨钱不得投石打人》[7]可资证实。

本报讯(记者董晓勋 通讯员王庆泽) 昨日,市民王女士电话投诉称:武昌中南路上有一名侏儒乞丐,拦住行人乞讨,如不给钱,当面骂人不说,还用石子打人。

昨日下午,记者来到中南路中商广场门前,一身高约1.2米左右侏儒女乞丐,着装整洁,背着一个书包,站在人行道上,身旁放一堆石子,手端着一个碗向过往的行人讨钱。记者路过她面前,她连忙拦住索要钱,记者故意说没钱,她便拉住不让走,当挣脱她的手后,她便破口大骂,还不停向记者投石子。

记者随后观察,不一会,一对年轻情侣牵手过来,这名乞丐上前拉住男子的手,男子反感地甩开,她边骂边捡起身旁的石子向男子砸去。男子返回刚举起手,她大声说:“不给钱就打你,我是残疾人,你敢打我,我就告你。”男子无奈快速离去。

十几分钟内,记者看到,她向5位行人要钱,4位不给钱的行人都遭到她的谩骂和扔石子。不少行人躲得远远的,摇头感叹:“要不到钱就打人,头一次碰见这么‘牛’的乞丐。”

在这篇新闻报道中,通讯

王庆泽是报料人,体验者、采写者是记者董晓勋。此文的报道者是董晓勋、王庆泽和《长江日报》,而叙事者则是记者董晓勋。

在报道者与叙事者的分辨上,电视新闻报道更为直观。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于2005年11月23日播出的《天价住院费》可说明问题。

主持人柴静(柴静出镜,着灰色上衣,屏幕画面左下有文字说明“记者柴静”;叙事地点为电视台演播室;银屏画面背景右方为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大楼,左方从上到下依次为该医院心外科重症监护室主任于玲范、该医院心外科重症监护室医生王雪原、已故患者翁文辉的遗像):去医院看病对很多家庭来说都很让人发愁,因为现在昂贵的医药费已经成了沉重的负担。前不久,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一位观众向我们反映,他的家人在医院住了67天,光住院费就花去了将近140万,平均每天花去2万多。这么高额的费用,是不是真的?如果是,钱又是怎么花掉的?《新闻调查》记者对这一事件展开调查。

解说(画外音,男性,由姚宇军担任):翁文辉生前是哈尔滨市一所中学的离休教师。1年前,74岁的翁文辉被诊断患上了恶性淋巴瘤。因为化疗引起多脏器功能衰竭,今年6月1号,他被送进了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心外科重症监护室。之后的2个多月时间,他的家人在这里先后花去139万多元的医药费。高昂的医药费并未能挽回病人的生命。(银屏画面先后依次为翁文辉遗像、医院内景的医护工作者推活动病床、医院内景众多腿脚前行、写有“应急门”字样的双扇门被推开。)

富秀梅(银屏画面为富秀梅老人讲话,画面左下方有文字说明“富秀梅 患者翁文辉的妻子”):真是,老头儿这死真是死不瞑目,不是说他死了以后闭不上眼睛,就是我们家属到现在为止每想到这件事的时候我睡不着觉,心跳马上就加快。

宇宽(银屏画面为记者郭宇宽着深色西服、开放式衬衣与患者翁文辉长子翁强对面交谈;郭宇宽戴眼镜面对镜头;谈话环境宽敞、洁净、高雅):这样每天几万块钱的花费,对于中国的绝大多数家庭估计都是无法承受的。

翁强(银屏画面为翁强讲述):如果从做儿女的角度来讲呢,你说付出几百万,我认为就是几千万它也值。它不像是一个生意,所以那个时候我们肯定不会考虑它有多大的经济效益或者有多大的价值,或者有多大的意义,对我来讲,一分钟,只要能挽救一分钟,我都不会放弃的。

在这期电视新闻报道节目中,叙事人是记者柴静,报道者则包括柴静、记者郭宽宇、制片人张洁、编导项先中等,并以记者郭宽宇为首。从这期电视新闻报道作品可以清晰地看出新闻报道叙事者与报道者之间的重要差别。首先,新闻报道的报道者是个集合体,但以在新闻现场采访的记者为主;新闻报道的叙事者则在叙事现场,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两个人或几个人。按照叙事机制,视听的四维叙事话语和文字的平面叙事话语有所不一。影视制作因为由若干人组成一个制作集体工作,故影视叙事需合起来有一个总的个体叙事者统领。[8]《天价住院费》也不例外。在这篇报道作品中,报道者以记者郭宽宇为主,叙事者则是在演播室内的柴静。由姚宇军担任解说的画外音不是叙事者,而仅仅是新闻报道总叙事者柴静的叙事话语部分。新闻报道作品的全局仅有一个总叙事者。由姚宇军担任解说者的解说行为之上还有上级行为的发出方。这个上级的行为发出方应属于主持人。其次,在时间、地点上,报道者立足于新闻现场或有关新闻材料,叙事者则立足于叙事现场。在《天价住院费》中,报道者郭宽宇位居哈尔滨,叙事者柴静身居北京,叙事者的叙事时间2005年11月23日要晚于报道者在哈尔滨时的报道时间。报道者强调对包括新闻现场在内的新闻事实的占有,而叙事者则身处电视台的演播室内,未必外出采访,脱离节目《天价住院费》就不再是叙事者。当然,从中也可以看出叙事者、报道者双方的相同点。受众是通过媒介符号接触叙事者、报道者的,而符号化、媒介化的叙事者、报道者与现实生活中的叙事者、报道者本人是有出入的。

总之,新闻报道的叙事主体不等于新闻报道的报道者。

三、新闻报道叙事者与作者的关系

新闻报道的叙事者也不等同于新闻报道的作者,二者既有联系,又不相同。联系在于,双方都是新闻报道主体的有机组成部分,离开任何一方,新闻报道主体都是不完整的。二者的不同在于,角色不同,职责有别。首先,一是生

产者,一是表达者。新闻报道的作者是新闻报道的生产者,是新闻报道文本的提供者。采写的记者在新闻现场奔波,在资料堆内梳理头绪、筛选素材,新闻媒体为新闻报道承担政治风险、法律风险,提供经济支援。而新闻报道的叙事者则是在新闻报道作品内向广大受众讲述新闻事实的表达者,其接受者是叙事者的直接交流方,未必一定包括广大受众。比如,1985年的消息报道《华罗庚骨灰安放仪式在京举行》:

新华社北京6月21日电 安息吧,华罗庚教授,党和国家领导人及首都各界五百多名人士今天——1985年6月21日上午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为您举行骨灰安放仪式。

低回的哀乐寄托着人们对您的无限哀思。礼堂正中悬挂的您那大幅遗像显得是那样安详,您的骨灰盒上覆盖的党旗是那样鲜红。礼堂四周摆放的胡耀邦、叶剑英、邓小平、赵紫阳、李先念、陈云、彭真、邓颖超、徐向前、聂荣臻、乌兰夫等中共中央、中顾委、中纪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的九十七位领导同志和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民盟中央、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委、中国科协、北京市领导机关和您的家乡江苏金坛县等单位送的花圈,礼堂里摆不下,又摆到了院子里,表达了人们对您的沉痛悼念之情。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万里主持了您的骨灰安放仪式。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丕显在为您致的悼词中,称赞您是中国杰出的数学家、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还特别称您是我国最早把数学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在这篇新闻报道中,作为叙事者的新华社记者李尚志等人仅和报道客体即华罗庚教授交流,而实际接受报道的广大读者并不在叙事者的对话场域之内。作为交流的另一方,接受报道的广大读者是针对新闻报道的报道者或作者而存在的,尽管新闻报道《华罗庚骨灰安放仪式在京举行》的叙事者、作者均由新华社记者李尚志等人一身二任。

其次,作者在新闻报道作品内外一并存在,而叙事者则仅存在于新闻报道作品之内。正是通过作者穆青等人的努力,通讯报道《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才得以从无到有、从草稿到定稿。不执笔写作的,不能称为作者。相形之下,向广大读者讲述焦裕禄“本事”的那位叙事者因系大众传播而不为人际传播,故只在作品《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之内。这位叙事者尽管是真实地存在着,却被紧紧地固定在文字、新闻媒介的范围之内,不能脱离文字、广播的有形或有声的语言。不讲述本事的,不能称为叙事者。叙事者以作者的文本为蓝图进行讲述,但不能排除在不损害文本的基础上对文本的细枝末节予以一定的变动。同时,若干年之后,当年的作者已逝,但只要叙事话语在,则叙事者仍长存于新闻报道作品之内。新闻报道叙事者与作者的区别可以通过电视新闻报道更直观地加以分辨。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于1997年8月8日播放的节目《国家的孩子》,披露了在1960年代初我国经济困难时期,2 000多名来自上海、安徽等地的汉族孤儿被送到内蒙古大草原由草原人民抚养至今的故事。这一期节目的主体有三方:一是编导陈红新,二是摄像王小鹏、陈强,三是由记者长江担任的主持人。编导、摄像均位居这个节目的作者队伍之列,而主持人长江才是这期节目的叙事者。电视新闻报道的叙事者在报道地点上选择空间较大。与《国家的孩子》中的叙事者长江将报道的地点选在新闻现场内蒙古不同的是,以报道软新闻为主的辽宁卫视“王刚讲故事”栏目于2008年5月14日播出的《母女情仇》则将叙事地点选在电视台的演播室。栏目成书《王刚讲故事(第2辑)》[9]对于作者的处理耐人寻味。该书版权页的作者栏空缺,在“主创团队”的另页内有4个重要力量值得关注:一是总制片人张晓宏,这是节目著作权的真正所有者的代表,是节目的作者之一;二是主编张伟、陈海燕、赵飞,这是栏目的编辑权力核心;三是薄立为等各期节目的编导,这是各期节目的实际执笔人与直接的创作者,也是节目的重要作者之一;四是主持人王刚,他是由前述三方所推举出来的专司讲述功用的叙事者。在电视新闻报道作品中,叙事者在叙事时会伴有编导手中文本所未予提示的手势、表情、身势等非言语交际手段。至于叙事者是否享有作者权利,则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需由上述多方协商。

总之,新闻报道的叙事主体不等于

新闻报道的作者。

[参 考 文 献]

[1] 曾庆香,黄春平,肖赞军。谁在新闻中说话——论新闻的话语主体[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3):2.

[2] 穆青,冯健,周原。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c]//中国优秀通讯选(下).北京:新华出版社,1985:211.

[3] 唐亚明。走进英国大报[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364.

[4] 黎勇。真相再报告[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8:62.

[5] 梁栋。“能把资金投到这里来吗?”——随一位外商在河北某地洽谈项目手记[eb/ol].(2002-12-02)[2011-05-09].http://ww-12/02/content_87531.htm.

[6] 张寅德。叙述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29.

[7] 长江日报。武昌中南路最“牛”乞丐讨钱不得投石打人[n].长江日报,2009-05-25(4).

新闻报道作文 篇六

【摘要】本文主要从新闻选题、新闻性质取向、新闻语言三方面对《黄河晨报》(2014 年2 月15 日—2014 年3 月15 日)的新闻稿件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其新闻报道存在的时效性不强、会议新闻程式化和直接引语太少等三个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黄河晨报 新闻报道 新闻选题 新闻语言

《黄河晨报》是运城日报社主管和主办的一份综合性报纸,创办于2006 年3月,以“追求有力度的新闻”为定位,面向广大的运城市民,为人们提供时事政治、社会生活、经济、文化、体育、时尚、健康等方面的新闻与资讯。

本文采用抽样的方式选取《黄河晨报》2014 年2 月15 日至2014 年3 月15 日为期一个月的样本作为调查对象。在调查过程中,主要从新闻选题、新闻性质取向、新闻写作语言三方面进行数据统计,获取有关信息,进而分析研究出《黄河晨报》新闻报道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黄河晨报》新闻报道现状

1、新闻选题

新闻报道的内容可以分为时事与政治类、经济与科技类、人物与事件类、教卫与文体类和社会与生活类等五方面①。《黄河晨报》第2183 期至第2207 期(2014年2 月15 日—2014 年3 月15 日)的新闻共有1695 条。

教卫与文体类的新闻是数量最多的一类,比例高达32.5%,它具体包括了教育新闻、卫生新闻、文艺新闻和体育新闻四大块;其次是人物与事件类新闻,这类新闻在调查中数量还是相对较多的,比例为29.0%;接着是社会与生活类新闻,它主要对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变化以及风土人情等方面加以报道,在期刊中的比例是20.2%;最后是经济与科技类和时事与政治类新闻,这两类新闻在所调查的期刊中数量相对较少,时事与政治类的新闻主要报道国民经济、生产建议、科学技术研究和群众日常经济生活等内容,而时事与政治类的新闻主要侧重报道运城市党政机关领导层的重要公务活动和各种政治性、专业性的会议,它们所占比例分别为9.1%和9.0%。

《黄河晨报》新闻报道的内容与其定位是一致的。《黄河晨报》是都市报性质的报纸,在都市发行面向城乡,报道政治、经济、文化和市民业余生活,要区别于地方党报主要报道时事政治类的新闻。作为日报下属的晨报晚报等类似《黄河晨报》的都市报,这些报纸既坚定的坚持党性原则又尽可能的多方面满足读者需求②,所以以“追求有力度的新闻”为定位的《黄河晨报》在市民日常社会生活方面的软新闻报道占20.2%,“有力度”的硬新闻自然要占大部分70.8%。

具体到新闻报道的议题方面,《黄河晨报》在2014 年2 月15 日—2014 年3 月15 日的期刊报道议题选择连贯而鲜明。其中,“戏曲惠民”所占的比率最多,体现了《黄河晨报》在新闻议题的报道上主要侧重的是“戏曲惠民”这个议题,旨在通过戏曲表演,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给百姓送去欢乐;接着比率较大的议题是“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这反映出《黄河晨报》时刻关注运城地区的城市卫生建设,并通过报刊号召全市人民积极配合、共同参与,力求推动运城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然后是索契冬奥会、雾霾、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闫胜利——扶起来的正能量。纵观这些议题,可以发现它们基本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说明了《黄河晨报》对于新闻热点、社会热门议题的把握还是比较全面、及时的。

2、新闻性质取向

新闻按照性质取向分为正面新闻、中性新闻和负面新闻三类。正面新闻主要侧重报道先锋模范人物的事迹、政府和人民积极践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歌颂社会新生活等方面,以肯定歌颂为主;而负面新闻主要涉及的内容有公务人员违纪和贪污腐败、民事纠纷、经济犯罪、暴力冲突事件等,持否定批评态度。

根据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正面新闻和中性新闻共有1512 条;负面新闻共有183条。正面新闻远高于负面新闻所占比例,正面新闻所占比例达到了89%,而负面新闻仅占很小一部分,比例约11%,反映了《黄河晨报》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政治取向。

具体对新闻内容五个类别在新闻性质取向上的数据进行统计,结果如表1:通过表1 可以发现正面和中性新闻在教卫与文体类新闻中所占比重最大,约占33.3%,其次是人物与事件类新闻和社会与生活类新闻,时事与政治类新闻和经济与科技类新闻比例相差不大;而人物与事件类新闻中负面新闻所占比例居于首位,比例达到了41.0%,接着是教卫与文体类新闻,其余三类的负面新闻所占比例都比较小,这说明了《黄河晨报》侧重于关注民生百态,从新闻的另一方面来分析事件,给人们一定的生活启示。

《黄河晨报》是以报道正面和中性新闻为主,负面新闻为辅,这样的分配比例是合理的。作为坚持党性原则的都市报既要及时将各种新闻信息准确无误传播给受众,又要对受众和社会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所以在新闻报道理念上要增强社会责任感,注重正、负新闻所带来的不同传播效果,注意理性地分析事实和合理地评价事实,积极传播社会正能量,提高受众的文化品位③;而负面新闻的报道因其固有的负面性质易带来负面影响而需适量。

3、新闻语言

“文学创作的技巧,首先在于研究语言”(高尔基语),新闻写作也是同理④。新闻语言不同于文学、评论等语言,更和政治、法律、经济等专业的语言不一样,它是拥有鲜明个性的一种语言。新闻语言要准确、简洁又要体现报道的内容,与时俱进,新闻语言的这些特征在《黄河晨报》的期刊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通过对2014 年2 月15 日—2014 年3月15 日的《黄河晨报》新闻进行统计发现,《黄河晨报》对新闻语言的把握和使用恰到好处,同时还运用了近期出现的新词汇,如“土豪”、“雾霾”、“点赞”等等,对新词汇的统计结果如表2 所示。

“雾霾”、“男神”、“女神”、“点赞”这四个词在《黄河晨报》的新闻中出现频率是最高的,其次是“扶不扶”、“土豪”、“单独两孩”、“微信”、“新消法”,出现相对较少的是“棱镜门”和“江南style”。这些新词汇在报纸中的使用,一方面体现了《黄河晨报》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的特点,并且是对社会新闻、生活热点等的高度关注与呼应;另一方面也是迎合受众需要,通过新词汇来吸引受众注意力。在新闻报道中,我们对这些新词不应抱排斥态度,要拥有及时采纳的胸怀,可以适当加以使用,但在运用时也要慎重,要讲究规范,既要标新立异,又要准确得体。

二、存在问题与相应对策

通过对《黄河晨报》2014 年2 月15 日—2014 年3 月15 日的期刊进行调查研究,发现《黄河晨报》的新闻报道在总体上还是比较规范、合理的,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1、时效性不强

在新闻的时效性方面,我们对《黄河晨报》的新闻报道进行统计,结果如表3。

新闻是时效性很强的文体,但《黄河晨报》在新闻的时效性方面确实做得不够,统计显示,昨天新闻占12.0%,前天新闻占25.5%。明显没有时效性的、一个月以前发生的新闻竟然占比39.8%,新闻报道严重滞后,使得新闻时效性明显太弱。为此,《黄河晨报》需要大力加强自己的新闻记者队伍建设,多渠道开辟新闻线索,在坚持新闻热线的同时,向社会找新闻,联络政府信息部门,丰富新闻资源;从网络上找新闻,建立QQ群、微博群、微信群等,在确保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能以最快的速度将新闻稿发出去,让读者知晓。

2、会议新闻程式化

会议新闻程式化这个问题在晨报中也很突出。会议新闻程式化,简而言之就是会议新闻模板化。多数时候为“某月某日,某某在某地主持召开了某某会议,某某领导讲话,某某、某某…出席会议。会议首先…其次…接下来…最后…”。这样模板化的会议新闻报道在《黄河晨报》中很多,这些报道会让读者感觉到会议新闻枯燥、空洞,缺乏继续阅读的兴趣。

在会议新闻的写作中,应该坚持一事一报、一人一报的原则,最好使用倒金字塔结构,在开头部分把最重要的事实罗列出来,立刻进入主题,让读者一目了然地知道所报道事实;与此同时,及时更新老套的新闻观念和写作习惯,主动学习新的新闻理念。在语言的运用上,多使用读者喜爱的语言,以简单明了的语言告知读者最新鲜的事物,少用难懂的行话和概念化语言,不使用套话和官话,争取把会议新闻写活、写透。

3、直接引语太少

在《黄河晨报》的新闻写作中,对于新闻当事人的讲话很少使用直接引语,反而是间接概括使用比较多。文章中使用过多的间接引语,没有具体的消息来源,很可能意味着记者在发表个人观点,这容易导致读者对报道客观性的质疑,而如果新闻中使用了直接引语,读者就如同在聆听新闻人物的说话,使新闻报道更加具有现场感,也更具有真实性,同时也是保护新闻工作者的一种方法。

故而在新闻报道的写作中,应该加强使用直接引语的意识,减少间接引语,学会使用引号——引号有吸引人眼球的功能。在报道中尽量把最精彩的内容放在引号中,这样会使新闻报道更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也更加具有说服力。

结语

时代在更新,社会在发展。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新闻无处不在,人们可以通过读报纸来了解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各种大事,这样报纸中的新闻写作就显得尤为重要。《黄河晨报》坚持新闻的党性原则,“追求有力度的新闻”,在新闻报道方面中规中矩,比较规范,但也存在着一些诸如时效性不强、会议新闻模式化、直接引语太少的问题,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①刘海贵:《中国新闻采访写作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②③文有仁,《坚持党性原则满足读者需求》[J]《. 新闻界》,1998(2)

④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热点新闻作文 篇七

一、搜索热点,迅速概括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搜索时事热点,避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现象,以便有节奏地展开语文学习,积累作文素材,利用有趣的热点新闻来放松身心,缓解学习压力。在搜索热点以后,还要引导学生迅速概括热点信息,将长新闻变成短新闻。通^迅速概括,既锻炼了学生归纳概括的语文能力,又能将新闻素材浓缩,有利于学生积累更多的作文素材。

报纸、杂志、网络是我们了解时事新闻的重要途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化的教学平台来补充扩展自己的知识库,使自身的作文水平在不断积累素材的过程中得到提高,在受限制的时空之中也能够阅览整个世界。比如,我们可以在多媒体平台上向学生展示某则长新闻,然后让学生将其概括成一句话甚至是一个短语,如“小悦悦事件”“最美妈妈事件”等。这样,就可以将这些新闻融入课堂,让学生在课堂进行概括能力的训练,同时也累积了写作素材。学生学会了这样的方法后,就能够在课余时间自主搜索新闻,也能够将所学的语文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从而有效地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口述阐释,储备素材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一些学生在口述自己作文内容的时候感到十分紧张,前言不搭后语。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并没有能够将其所学习到的内容融会贯通,在这一时期。让学生对当前时事新闻进行口述,无疑是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最好办法。所谓的口述阐释实际上是学生在当前时事新闻热点归纳总结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语将其进行有效的表述出来。在具体表述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不能偏离,要原原本本的将新闻直观、具体的呈现出来。具体操作中,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划定新闻要点,让学生自行通过互联网、报纸、电视、杂志等搜集资料。资料搜集完成之后,教师则可以要求学生组成4到6人的小组进行讨论、总结,加强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随后,就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推举代表在全班范围内阐述新闻事件,其它组内成员则负责查漏补缺。

举例来说,当前韩国萨德事件在网络上持续火热。教师就可以简单阐述有关于萨德事件的内容,让学生能够拥有一个浅层次的了解,为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提供便利。随后,将班级内的学生按人数分成若干个小组,并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组内成员分工。具体的人员分工可以根据此则新闻事件中的萨德系统的来源、部署地点、对于我国的影响等内容进行确定。在组内成员分别了解之后,就可以让大家进行深入的讨论,并且用自己的话将其进行有效的总结。最后,将其汇总,由一位同学在班级范围内进行口述,展示组内成员的研究成果,组内其它的成员则可以进行相应的口述补充。在这样的模式之下,学生既能充分的了解当前的时事热点,积累写作素材,还能培养强学生口述表达的能力,有效改变学生写作中前言不搭后语的状况。

三、思考感悟,品评入文

教育的本质在于对于学生不断的引导、不断的鼓励,如果缺乏鼓励也是教学过程的一个缺陷,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积累素材的同时也要让学生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生活的美丽,能够自然而然地将作文素材转化成真正的语言思想。

热点新闻作文 篇八

关键词:提高;读者;经济新闻;关注度

经济新闻是有关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一切经济领域新闻的总称。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经济新闻在各大报纸、电视、网络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经济新闻让人们了解并掌握了很多有关经济方面的信息。“改进经济报道,写好经济新闻”的呼声为此受到记者媒体的重视,但是目前并不是所有的经济新闻都完成了其使命、达到了传播效果。有的经济报道喜欢“打官腔”,或者过于“学术化”、“理论化”、文字“贵族化”,无形中将芸芸众生拒之门外。对此人们有两句颇为不屑的评价“外行人眼里是内行,内行人眼里是外行”、“内行不愿看,外行看不懂”,道出了目前我国经济新闻的尴尬处境。因此,如何写出让受众喜闻乐见的经济新闻,是现在经济新闻比较严峻的任务。要软化经济新闻,使经济新闻成为读者喜闻乐见的新闻是很多记者为之努力的方向。这需要记者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扎实的经济知识基础和把专业知识通俗化的技能。我们看到,一切的经济活动都是由“人”来实施、实现的,因此,显现人在新闻中的价值和视角,可以使生硬的经济新闻更加生活、生动,富有生机。

一、经济新闻存在的问题

经济报道正在成为中国新闻报道中的一门“显学”,是众多人员获取经济信息的重要渠道,但由于种种原因,使得当前的经济新闻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新闻“炒作”现象盛行

近年来在一些新闻传媒盛行“炒作”,这是一种严重违背职业道德的公害。热点经济新闻,无疑需要触及民众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但对当今五花八门的热门话题,新闻采编人员尤其应进行去伪存真的分析与甄别。譬如前一时期,《科技日报》曾披露了一件典型的“新闻炒作”事件:某商场声称为维护消费者利益,防止与杜绝伪劣商品上柜,改善服务态度,决定停业整顿。这一“善举”在新闻传媒曝光后,该商场声誉与形象令人刮目相看。然而好景不长,人们很快发现这家商场并未关门,原来他们是独具匠心地追求一种特殊新闻“炒作”的广告作用。这令播发这则热点经济新闻的传媒叫苦不迭。

(二)超越现阶段社会实际解决能力的报道

毫无疑问,热点经济新闻所反映的问题往往正是需要及时解决的各类实际问题,但在选择热点经济新闻题材时,还必须掂量它的现实可行性,否则对一些虽属合理必要,但对暂时不宜公开报道的热点问题进行超前报道,不仅无助于解决实际问题,反而容易促使矛盾激化,引来不安全的社会负面效应。因此,搞经济新闻热点报道,心要热、头要冷。

(三)专业性过强、可读性被弱化

由于经济工作本身有很强的专业性、政策性,不像文化、法制等新闻容易吸引人。经济新闻如果报道不当,往往造成“外行看不懂,内行不屑看”的情况。经济新闻有“三难”:难写、难懂、难记。从记者的角度说是难写,从受众的层面讲是难懂、难记。这不得不提醒经济新闻报道者:新闻中的经济知识是一种公众知识,经济新闻的写作和报道必须实现专业性与可读性的转化和整合。

(四)内容定位偏离

在改革开放年代,经济生活中经常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不能及时地抓住这些问题,给予分析,不能抓住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没有走到百姓生活中。存在着为报道而报道,为宣传而宣传的思想观念,不是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去观察思考国家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形势,去帮助受众解决问题,离读者距离太远,使读者从报道中得不到满意的回答。

二、提高读者对经济新闻的关注度的措施

毋庸讳言,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比,当前经济新闻报道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因此作为记者及报道媒体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创新,努力践行“三贴近”,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不断增强经济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和公信力,以提高读者对经济新闻的关注度。

(一)经济新闻求真求实

新闻是用事实来说话的。首先,要努力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素质。许多经济报道在利益的引诱下出卖了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新闻报道退化为可怜的唯利是图的三流产品。其中经济报道“内行看不上,外行看不懂”,主要是因为有些经济报道只是生硬地塞入经济学的术语,或堆砌一串串数字,而没有运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评价经济现象、事件和人物,深入浅出地揭示经济活动背后的规律和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要使经济报道读起来专家不觉浅,老百姓觉得很贴心,就要求记者既懂得一些经济知识,又善于针对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新题材、新现象用百姓语言做出分析与评价,而不是使报道陷于“枯燥无味”、“艰涩难懂”的泥沼。

(二)经济新闻植根于群众,体现人文关怀

经济报道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即使是重大经济题材也不例外。这就需要报道经济新闻的记者用平视的目光,去了解百姓的生存状况、真实想法、愿望和要求,努力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用体验的方式去感受百姓的酸甜苦辣,使经济新闻富有人情味,体现出媒体浓浓的人文关怀。如对一些关注民生,聚焦经济生活热点难点报道,比如:房价居高不下,普通百姓如何安居?劳动力严重供过于求,就业再就业难题如何破解?农民能否像城里人一样享受低保?大量农民工能否实现病有所医、伤有所治?作为经济新闻记者,如果能把这些民生报道列入议事日程,尤其关注与百姓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正确引导经济发展走向,帮助人们释疑解惑,这样经济报道就会逐步确立在读者中的威望和地位。

(三)加强经济报道的服务性和针对性

从经济角度报道一些社会生活领域的现象,不仅能满足正日渐细分的读者的多层需求,而且对经济报道的思路也是一大拓展。经济新闻绝不是简单的行业经济和工作报道,还应当包括社会文化生活等综合范畴。对涉及读者利益、与经济相关的教育、体育、文化、休闲等领域进行深入报道,并在深度和广度上很好地结合起来,可起到服务百姓的积极作用。要以经济视角关注政策措施的变化并加以解读和诠释,用经济眼光分析社会生活领域现象,使经济新闻报道手法丰富多彩。当然,经济新闻社会化的手法也对我们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学会运用经济、文化、社会、政治等各方面的知识,调查、透析新闻背后的(www.1mi.net)东西,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才能做出有价值的判断和报道。

(四)经济新闻内容定位准确

不同类别的读者,信息需求并不趋同。社会新闻满足的是人们休闲、好奇的需求;经济新闻则要给读者带来阅读价值,能帮助读者解决日常的经济问题;商业新闻则要给读者提供有用的信息,要能给读者带来经济效益。基于对目标受众的了解,写作经济新闻就有了靶心:写作一定要想着能给读者带来什么。拿目前发行量较大的财经类报纸《中国经营报》来说,其服务于中国的商务经理阶层,定位为老板报纸,因而《中国经营报》的经济新闻大多报道专业、内容权威、格调较高。其在新闻处理及分析上,不追求报道内容的时效性,更注重对于新闻事件的独家判断及深入剖析,讲求报道的深度、广度和权威性。

三、结论

经济建设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宣传经济、服务经济也理所当然地成了传媒的主要任务之一。因此要想更多读者的关注,就必须善于抓住经济生活中的新变化,做透热点新闻报道、善于洞察经济发展新趋势,做好经济趋势前瞻性报道和政策权威解读。同时挖掘经济人物,做实人物报道,增强新闻报道感染力。总之,新闻媒体是“社会公器”,是大众传播工具。经济报道要考虑受众面,应该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让报道为更多人所接受。

参考文献:

1、杨自强。增强经济报道的亲和力[J].新闻战线,2001(4).

2、叶滨。经济新闻与平民视角[J].新闻传播,2008(4).

3、陈朝晖。搞好经济报道的十种意识[J].新闻三昧,2009(5).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一米范文范文为大家带来的8篇《热点新闻作文》,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一米范文范文。

最新范文

63 223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