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范文>作文写作>优秀作文

热点新闻作文【8篇】

2024-04-02 16:35:37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下是美丽的编辑给家人们分享的热点新闻作文【8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关于新闻的作文 篇一

【关键词】新闻 采访 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能够抚平人类内心的不平与苦难,也能为记者采访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的情感支撑。将人文关怀渗透到新闻记者采访之中很关键。开展新闻采访工作时融入人文关怀理念,能增强被采访者对记者的信任度,记者可从被采访者处得到更为真实、准确的信息,利于提高采访质量。

一、电视新闻采访中渗透人文关怀的重要价值分析

人文关怀的本质在于一切以人为核心。实施人文关怀时,应从人的精神与心理层面出发,强调对人的精神支持,以充分体现人的重要价值,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并对人的内在需求予以关注,及时了解与关照人的基本精神生活,且深度追求人性的平等与自由。在电视新闻制作系统中,新闻采访属于首道工序,其与广大受众需要进行最为直接性的接触。记者在采访时,应始终遵循人本理念,及时将人文关怀的理念落实到每个细节,让整个电视新闻节目人性化、价值化。现阶段,我国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多种思潮与文化的相互碰撞,使得媒体环境变得更为复杂,进而会对新闻报道工作产生严峻的挑战。为提升新闻采访效果,必须渗透一定的人文关怀理念,及时发挥好各项职业责任,进而引导受众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由此可见,重视新闻记者采访的人文关怀极为关键。

二、新闻记者采访中人文关怀的实施现状分析

在实施新闻记者采访工作时,为全面推进人文关怀工作,应及时开展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及时将人本理念全面渗透到记者采访工作之中,这是电视新闻媒体行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与职责。就目前新闻记者采访中人文关怀的具体实施情况来看,意识到采访工作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制约着采访效果。

对人文关怀的认知度不足。人文关怀具有宽泛的内涵,主要为人提供一定的服务,强调对人的尊重、关心、爱护与肯定。然而,就目前新闻记者采访人文关怀渗透情况的分析,意识到记者对人文关怀的认知与理解比较简单,单纯地认为采访内容百姓化、选材接地气儿、采访方式直白化等,认为这样就是人文关怀,未从人的精神层面与思想领域出发,人文关怀过于表面,也未对受众进行精神与心理层面的有效引导与认同,成为当前所面临的实际性问题。

过分追求收视率,博噱头。在新闻采访中渗透人文关怀理念,才能彰显整个新闻消息的真实价值。结合受众的基本心理状态,惊悚、刺激或惨烈的事件会更加吸引受众的关注度,记者为了博取噱头而选择轰动性的新闻,且奉行“高收视率”的理念,在对采访对象进行采访时,未充分考虑被访者的实际感受与心理变化,导致整个新闻节目的报道缺乏人性化理念。

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缺失。新闻采访工作的开展,对记者的职业道德素质要求比较高,记者必须要严格按照要求来履行自身的岗位职责,蕴含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作为一名合格的新闻记者,必须做到维护正义、传递正能量,而实施新闻采访技术是完成相关任务的主要方式与载体。著名记者范长江说过:“有了健全的人格 ,才可以配做新闻记者。”然而,这些记者关注的仅仅为技术层面,如采访角度、提问、中心思想的提炼等,但是却忽视了记者道德品质与人文素养,最终导致在采访时偏离人文关怀的主题。

三、新闻记者采访中人文关怀的具体措施

做好媒体定位。在新闻采访时,必须要做好媒体定位,一旦定位不当,就会使得人文关怀出现误区,最终会严重影响新闻记者采访质量。新闻报道属于公众的教育者与引导者,也是社会舆论导向的核心性内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事件极易受到市场环境与经济效益的驱使与影响,甚至部分单位为了过度追逐利益而发生采访内容失真的情况,这会为公众提供一些不真实性的新闻内容,会大大降低媒体的可信度,最终让整个新闻节目失去社会价值。因此,在开展新闻采访时,要充分做好媒体定位,及时从公众的长远需求与利益角度出发,及时挖掘出新闻信息的人文要素,及时了解人们的心智,进而提升人的价值,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明需求。

知情权与隐私权。实施新闻采访工作时,要做好知情权、隐私权与人文关怀的相互平衡,进而提高新闻采访质量。从受众知情权角度考虑,实施人文关怀时,可能会与被报道者隐私权产生一定的冲突,此种问题时有发生,情况严重的还会涉及到法律层面。为了实现新闻采访工作的良性发展,必须加强记者专业素质建设,保证记者要具备足够的职业道德,为新闻媒体行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实施新闻采访工作时,尽管提供的属于社会价值,但是不准侵犯公民的个人权益。

提升记者自身的人文素养。新时期,开展新闻采访工作时,需要记者参与其中,且对记者基本素质的要求很高,若想不断提高新闻节目质量,必须不断提升记者自身的人文素质,记者要具备足够的人文素养,才能掌握采访技巧,采访时能充分凸显人文关怀的理念,大大提高采访质量,这是对记者能力的必然要求。记者要时刻提醒自身及时将人文关怀的基本理念贯穿到新闻采访之中,禁止为了获取蝇头小利而违背自身的意愿与良心,充分考虑群众的切身感受与心理需求,避免使得人文关怀工作相对缺失,影响新闻节目的呈现效果。因此,日常W习中,应加强对记者高尚情操的科学性培养,严格坚守道德底线,强调对人文精神的科学性塑造,进而提高新闻节目呈现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新闻媒体若想提高受众的关注度,必须重视采访的人文关怀,必须充分考虑被采访者的心理需求与精神需求,充分尊重被采访者的人格,同时,记者必须要具备足够的职业素养与道德标准,进而实现整个采访任务的人性化,以凸显整个新闻节目的人性化特点,这对于新闻节目质量与受关注度的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朝阳广播电视台)

新闻作文500字 篇二

为迎接即将到来的校运动会,我院于4月13日中午2:00在204教室举行了校田径运动会运动员动员大会,我院党总支副书记对山·白肯老师、学生工作部辅导员老师以及全体学生干部和运动员们参加了本次动员大会。

首先,我院学生工作部的张庭文老师详细介绍了此次校运动会相关情况,他号召在场所有运动员们为运动会拼搏,高效完成任务,使训练工作尽早步入正轨。

同时,他也要求学生会成员从大局出发,切实负起责任,为各项赛事的展开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接着,对山·白肯老师对我院第六届田径运动会的完美落幕表示衷心的感谢,并期待在60周年校庆之际我院在校运动会上的再一次成功。

随后,体育部教练王江林老师作了赛前部署,希望运动员们全力合作、友好相处,力争取得优异成绩,为科技学院增光添彩。

听完老师的鼓励,运动员们也都自信满满地微笑着,仿佛看到了不久以后的成功,他们心中的信念和梦想凝聚一体,形成了一声声响亮的“科技必胜”!

一年一度的运动会及各项赛事是繁荣校园文化的重要因素,是同学们锻炼身体和磨砺意志的有效平台,能集中体现当代大学生团结一致、勇于拼搏的良好精神面貌。

此次动员大会的召开,拉开了我院备战校运动会及各项赛事的序幕,使广大运动员明确了目标,以饱满的热情和高扬的斗志整装待发,为科技学院在各项体育赛事上再创新辉煌奠定了基础。

希望运动员们要鼓足干劲,振奋精神,刻苦训练,为科技学院再创辉煌而拼搏。

热点新闻作文 篇三

考题回顾

近三年高考,新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是主要形式。试题开放性比较强,但不可能没有限制因素。所以2016年的高考命题在继续开放的同时,可能会在具体要求上进一步增加限制,因此,写作时必须有一个严肃认真的审题过程。审题水平与考生的综合素质密切相关,下面我们先来看看近三年的作文题目:

一、试题及材料类型

2015年全国15道作文试题中,新材料作文占了14道;2014年的18道作文试题,新材料作文占了18道;2013年的18道作文试题,新材料作文占了17道。由此可见,新材料作文为近三年来最常见的题目,也将是2016年高考作文的主要试题类型。而在试题材料类型这方面,则表现得却相对集中,主要体现在生活类,如:2015年安徽卷“观察蝴蝶翅膀”; 社会类,如:2015年新课标卷Ⅰ“违反交规的父亲”;言论类,如:2015年浙江卷“文章与人品”等。

二、关注方向

1.关注时代焦点。如:2015广东卷“感知自然”所探讨的话题实质是“科技与人文,科技与自然”; 又如:2014年新课标卷Ⅰ“山羊过独木桥”,其材料的核心内涵是对“规则”的讨论,而其社会背景仍是“法治”。

2.关注传统文化。如:2015年北京卷“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更是考查了考生对民族文化的掌握情况;浙江卷“文章与人品”,在一定程度上关注了考生对民族文化经典的阅读情况。

3.关注道德引领。如2015年湖南卷“大树与种子”,启示我们只有懂得先利人,才能利己;湖北卷“泉水与喷泉”告诉考生,远离光环,做一个默默无闻的英雄亦是伟大!

4.关注价值建构。如2015年新课标卷Ⅱ“风采人物的评选”,要求考生从三名具有时代风采的模范人物中,选出自己最为赞赏的一位。这三名候选人实际上分别代表着矢志创新的科学家群体、爱岗敬业的平凡劳动者群体以及寻求个人爱好与社会价值相结合的自由职业群体。所以考生无论赞赏哪一位,均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又如2013年辽宁卷“沙子与珍珠”,也是在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考查能力

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苇草,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而高考作文考生最缺的就是思想和科学思维,所以近三年高考作文试题,就其考查的能力来看,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开放思维能力

鼓励考生大胆质疑,自由表达,让考生有话可说一直是高考命题者的追求。所以,2015年新课标卷Ⅰ中,面对“举报父亲”的行为,全社会展开了讨论;新课标卷Ⅱ中,到底谁是“风采人物”,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2014年,北京卷的“老规矩”,考生可赞同,亦可反对; 2013年,江西卷的“怕与不怕”;安徽卷的“为什么会这样和为什么不能这样”之辩,考生只需抓住一个观点自圆其说即可。

2.辩证分析能力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结合体,没有绝对的对,也没有绝对的错,对同一问题进行辩证分析是考生应具备的基本科学思维能力。所以,2015年安徽卷,美丽的蝴蝶翅膀在显微镜下竟然是无色的;广东卷,从远与近的角度上感知自然,其结果一定是不一样的;四川卷,“老实是另一种聪明,聪明未必是真聪明”……

2014年上海卷,面对穿越沙漠,到底是自由还是不自由 ;江苏卷,青春到底是“不朽”的还是“朽”的……

2013年,湖北卷“上善若水任方圆”;辽宁卷“沙子与珍珠”……这些试题考生只有辩证分析才能写出深度,从而充分考查了考生的辩证分析能力。

3.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不仅是一个人应备的能力,鼓励创新更是一个社会应倡导的风气,所以,2015年天津卷认为“智慧是一种境界”;2014年天津卷“将人大脑中置入一个芯片”;2013年上海卷,“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总还有更重要的事”。这些试题充分考查了考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016年高考作文命题预测

近三年高考作文试题命题虽说具有极强的稳定性,但也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特别是2015年高考作文试题命题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恰恰又代表着2016年高考的命题方向,具体表现如下。

1.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考查力度加大。2015年的16道大作文题目再加上北京卷的小作文题目,考查传统文化的作文试题共有5道,占了全年试题总量的三分之一,而2014年和2013年此类试题仅各有一题。

预测――2016年将可能会继续加大对传统文化的考查力度。如:北京卷的微作文,有可能将请柬、贺信等传统文化中的实用类文体纳入考查范围;其他省份的试题有可能借鉴浙江卷的“文章与人品”,试题材料来源于文化典籍,探讨的话题是文学、文化等。

2.鼓励考生抒发真情实感,打击套作力度增大。2015年新课标卷Ⅰ要求必须用书信体写作,2015年北京卷试题为命题作文,且要求考生必须写成记叙文。这些要求均有力地打击了套作,代表着高考改革的大方向。

预测――2016年高考作文对文体的限制力度将会有所增大。如:为了打击“新八股文”式的议论文,在体裁上,更多的省份将可能会要求考生必须写成记叙文或散文。

3.试题取材社会热点新闻的力度加大。2011年的许多试题材料均直接取材于社会热点新闻;2012年~2014年,以社会热点新闻为试题材料的作文试题少之又少,而2015年,两套新课标卷和天津卷等试题,材料均直接取材或接近于社会热点新闻。

预测――将会有更多的试题关注社会焦点。如,为了鼓励考生“两耳要闻窗外事”,增强时代使命感,在试题材料类型上,有可能会向“时事新闻”、“漫画”等方面倾斜。

4.出现了命题作文,同时试题难度大幅度降低。从2015年来看,有北京卷穿着命题新马甲的新材料作文“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和“深入灵魂的热爱”;浙江卷、江苏卷、广东卷、四川卷、上海卷、福建卷、天津卷虽说是材料作文,但材料的话题性十分明显,可以说是典型的“伪材料作文”。

关于新闻的作文 篇四

一、新闻真实研究状况回顾

对新闻真实的研究是伴随着“五四”时期新闻学的诞生而开始的。从那时开始到新中国成立前,有关的新闻学书籍和研究论文大都涉及新闻真实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虽然在新闻实践中也常常涉及新闻真实问题,但学术意义上的研究基本停滞。直到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真正意义上的新闻真实学术研究才开始出现。

综观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现在近30年来有关新闻真实的研究,可以说成果非常丰富,有专著,有论文,而在新闻理论教材中也都有对新闻真实问题的专章介绍。

其中,直接研究新闻真实问题的专著(含论文集)目前见到的有四部:新闻局、中国社科院新闻所编《真实――新闻的生命》,中国新闻出版社1986年4月版;蒋亚平、官健文、林荣强所著的《新闻失实论》(上、下册),中国新闻出版社1986年出版;空军报社通联处编著的《新闻求实录》,蓝天出版社1992年3月出版;杨保军的著作《新闻真实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出版。

新闻理论专著和教材中关于新闻真实的专章专节介绍就更是不可胜数。从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第一本新闻理论著作开始到现在的将近100本新闻理论著作或教材中无一例外都有关于新闻真实的内容。

就论文来说,要想获得改革开放以来关于新闻真实研究的所有论文的准确数字实在困难。仅是CNKI中收录的1980年到2006年间与新闻真实相关的论文数量就达到277篇,2007年前四五个月CNKI所收论文数也已达到20余篇。由此可以看出人们对新闻真实问题的关注程度。

以上是从研究成果的形态和数量方面来说的。若从研究成果的纵向演进来看,我们可以把近30年来的新闻真实研究划分为几个阶段:

(一)上个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前半期

这一时期新闻真实研究的特点,一是相关研究大都被置于新闻界拨乱反正、寻求新闻规律回归的背景之下,许多文章都是揭批、“”极“左”路线下新闻的“假、大、空”现象的。二是相关研究大都被置于新闻业务范畴之内,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指导新闻实际工作,是为了消灭新闻失实这一“顽疾”,因此研究的学理性较为欠缺。

(二)上个世纪80年代后半期至整个90年代

这一时期有关新闻真实性的讨论逐渐显露出从新闻业务范畴向业务性和理论性探讨兼而有之的方向逐渐转变的特点,学理性和纯理论探讨色彩逐渐显现。这一点可以从具体真实与整体真实、客观真实与主观真实、微观真实和宏观真实、客观真实与媒介真实等概念的提出及相关讨论的展开来体现,也可以从探讨新闻真实性与倾向性、客观性、文学真实、职业道德、舆论监督、及时性、阶级性、党性等之间关系的论文大量涌现中得到证实。

(三)2000年至今

这一时期在保持前一时期特点的基础上,研究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一是探讨网络新闻真实性的文章明显增加;二是研究探讨新闻侵权与新闻真实问题以及舆论监督中的新闻真实问题的文章明显增多;三是对新闻真实的验证、评判,以及对新闻失实现象的综合治理等问题开始引起关注,反映出对新闻真实问题研究视点、范畴和深度上的变化。

二、新闻真实基本理论问题概述

新闻真实是新闻学领域最基本的研究论题,许多问题总体看已获得共识,在此仅就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作简单概括:

(一)对新闻真实性含义及要求的研究

关于新闻真实性的内涵,郑保卫教授提出:新闻真实性的内涵和本质在于以事实为基础来报道新闻。因此,坚持真实性原则,就是要求新闻传播者在报道新闻时,要从客观实际入手,把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实实在在的人和事如实地报道给受众①。

对新闻真实性含义的研究,各个时期呈现出不同的侧重点,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认识也发生着变化,如杨保军就提出要从传受两个方面来看新闻真实的含义。

关于新闻真实的要求,郑保卫教授的观点是:(1)具体事实要真实准确;(2)概括性事实要真实客观;(3)局部具体真实要与整体本质真实相一致。

(二)对新闻真实理论中几组概念的研究

在新闻真实理论研究中,先后出现了几组相关的概念,如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事实真实与总体真实、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真相真实与假象真实等。

⒈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

“现象真实”和“本质真实”问题是学界和业界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争论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本质真实”。对这两个概念,有些学者认为,新闻只要如实反映和报道事实,做到现象真实就可以了,无须强调什么本质真实。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新闻仅仅做到现象真实是不够的,而应当将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结合起来,并认为本质真实是对新闻报道的更高层次的要求②。

⒉事实真实(概括真实)和总体真实

黄旦教授认为,新闻真实应该包括事实真实和总体真实两方面。事实真实就是要求新闻报道的事实完全准确无误,且对事实的描述、概括也符合事实自身存在与发展的逻辑;总体真实就是要求所有达到事实真实的新闻合起来要能够反映社会的某个层面的总体面貌③。

⒊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

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是在新闻真实研究中出现的另一对概念。微观真实和宏观真实实际上大体相当于事实真实和总体真实这组概念,只是“宏观真实”更多地是从“本质真实”这个概念演进而来罢了。由于人们感觉到“宏观真实”既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包含原来“本质真实”论中的合理成分,又可以规避“本质真实”概念所容易引发的歧义和人们对它的逆反心理,所以便逐渐用它来取代“本质真实”的概念。而既然有宏观真实,与此相对应的便就有微观真实了。

⒋“真相真实”和“假象真实”

“真相真实”和“假象真实”是杨保军近年提出的一对概念④,但尚未得到广泛认同。如有学者就认为,不能将现象分为真相真实和假象真实,因为假象真实其实是未探究到新闻的本质所造成的。当然,作为对新闻真实性的一种理解,此对概念毕竟提供了一个新的认识维度,值得关注。

(三)关于真实性与党性原则关系的研究

在传统的新闻学研究中,党性原则是作为新闻工作的第一原则的,而且人们往往习惯于强调党性,而忽视新闻的真实性。进入新时期以后,对这一问题学界基本上有了较统一的认识,即把党性原则和真实性原则看做是新闻工作中基于不同层面提出的两个基本原则:党性原则被视为新闻工作的政治原则,而真实性原则被视为新闻工作的业务原则,两者不是对立的。

(四)关于新闻失实表现、原因及其防治的研究

对新闻失实的表现、原因和防治办法的研究成果非常多,不仅有大量的论文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探讨,而且,所有的新闻理论专著和教材在讨论新闻真实问题时都对新闻失实和虚假新闻的种种表现及引发失实与虚假的原因进行探讨。这方面,因其观点多样又多为常识,在此不赘述。

(五)对不同历史时期新闻真实理论的研究

在新闻真实问题的研究成果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属于对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闻真实问题和有关学者、报人、党派组织等的新闻真实思想的研究。其中包括:

⒈对近代新闻真实思想萌芽的研究,如对近代报纸“有闻必录”思想、对近代报纸办报宗旨中的有关新闻真实思想的研究等。

⒉对现代新闻真实思想的研究,如对徐宝璜、邵飘萍、戈公振等早期新闻学者们的新闻真实思想的探析。

⒊对中国共产党新闻真实思想的研究,包括党的相关文献、领导人讲话、文章、重要报刊社论等中所包含的与新闻真实思想、观点的研究。

三、新闻真实研究的新视角、新观点

近年来,随着媒介生态环境的变化和传媒实践的发展,新闻真实研究中出现了不少新的研究领域和视角,也产生了一些新的认识和观点。主要有:

(一)对新闻真实与法律真实的研究

近年来在有关司法案件的报道中,常因记者对新闻真实与法律真实之间的关系理解不清而引发新闻官司,也使得新闻侵权问题成为新闻工作者经常面对的问题。基于此,关于新闻真实与法律真实的探讨就成了一个热点话题。

在此问题上,有学者认为,新闻真实必须以法律真实作基础。新闻传媒固然应以向社会公众提供真实全面的信息为其基本职能,但是新闻自由必须受到法律的限制,媒介的活动应在法律范围内进行。有学者提出,为了避免诉讼纠纷,新闻界应该建立一套新闻真实的证明规则,这一证明规则必须以法律为依据,而不能以新闻界约定俗成的惯例为依据⑤。

许多学者坚持认为新闻真实未必是法律真实,认为新闻真实作为证据出现在法庭上时很可能面临诸多尴尬⑥。也有学者从证据学的视角考察和比较了新闻与司法对真实的不同建构,强调新闻真实不同于依据诉讼程序和证据规则建构的司法真实⑦。

在研究新闻与法律问题的时候,必然涉及到信源问题,信源问题又涉及到隐匿权问题。而隐匿权与新闻真实显然是相互冲突的。在此问题上,陈力丹等曾借水门事件中的“深喉”在2005年才曝光这一事件,谈及新闻真实和信源隐匿权的冲突问题,认为要确保新闻的真实性,消息来源的透明化无疑是重要保障之一,但在任何时候都做到消息来源的完全透明,又是不符合新闻职业常规的。西方媒体的职业常规是,当暴露信息源可能对信源提供者产生危害时,应采取隐匿信源的方法,但这又与法律产生了冲突⑧。这一现象形成的悖论是新闻真实研究中的一大难题。

(二)对网络新闻真实的研究

网络媒体的发展为新闻传播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由此带来的网络媒体把关困难、虚假新闻盛行的现象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因此,有关网络媒体新闻真实的研究近年也开始出现。

龙运荣在《互联网和新闻真实性》一文中论述了网络新闻真实所面临的许多困境,如互联网的开放性和自主参与性;多数网站从业人员缺乏新闻专业训练,随意删改稿件;对“快”的片面追求;以及市场逻辑下网站的逐利行为等,都会使新闻真实性受到很大威胁,造成新闻不真实⑨。

针对这种情况,一些研究者提出了加强网络新闻真实性的建设性意见。如刘玉民在《媒体转载网上言论应当事先核实――“文清诉《重庆商报》案”引发的思考》一文中对网络在引用事实时的核实做了强调⑩。

另外,杜骏飞在其《网络新闻学》一书中也对网络新闻的真实性进行了理论探讨,论述了网络新闻宏观层面上的“求真”理念和由于信源的多样性所带来的更加接近和达到“真实”的可能性。

(三)对新闻真实有限性的认识

在新闻真实问题的认识上,从陆定一《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开始就一直在强调新闻必须完全真实,甚至有人提出了“绝对真实”的概念。但伴随着近年来人们对新闻实践中许多新闻真实的制约因素的认识和一些哲学理论在新闻真实研究中的引入,人们逐渐意识到,我们原来一直强调的“完全真实”“绝对真实”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新闻真实其实是一种有限度的真实。

如杨保军在《新闻真实论》一书中就从新闻真实实现的各种制约因素出发,论述了新闻真实的“有限性”。他认为,制约新闻真实的因素有很多:(1)新闻传播主体因素――新闻传播者是否具有保证新闻真实的道德品质,对新闻真实有着巨大的制约作用。(2)新闻媒体自身的制约因素――新闻媒体所持有的新闻观、新闻真实观,新闻媒体的目标报道领域和其所拥有的意识形态观念、政治立场,新闻媒体的实际利益追求、媒体的品质与格调等等因素,也都决定着新闻真实实现的程度、范围和方式等。(3)传播环境因素――来自于政治力量、经济力量、文化力量的制约也必然影响到新闻报道的全面、客观、真实。另外,实现新闻真实报道还受到法律、道德、政策等的限制。正由于有着这么多的限制因素,新闻报道必然不可能做到完全真实,新闻真实也就必然是有限度的了。

还有一些学者从其他角度论述了新闻真实的有限性。如曾宪明就从政治集团的角度考察、论证了阶级社会中新闻真实的有限性。他提出,在阶级社会中,新闻不真实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是阶级社会的一个特征和需要。新闻真实有限理论既反映了客观真实现象,也符合马克思主义观点。

另有学者从语言学的视角出发考察了新闻真实的有限性,认为:语言的位移性、抽象性、模糊性、线条性和有限性等诸多因素注定了新闻对事实的偏离。语言自身的性质决定了新闻报道只能最大程度地接近客观现实,但永远不可能与客观事实绝对等同。

四、小结

综观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对新闻真实问题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认识:

⒈对新闻真实的研究是新闻学领域最重要的研究论题,是个需要永远挖掘和探讨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操作问题。

⒉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新闻真实的认识是不断演变的,它经历了一个由在党性原则框架内对其进行强调向使其回归到新闻自身层面来认识和探讨的发展变化过程。目前关于新闻真实问题的研究正趋于成熟。

⒊市场因素的冲击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新闻真实的研究开始向新闻真实与法律真实之间的关系以及网络新闻真实研究等方向转变。这充分反映了新闻真实问题研究,乃至于整个新闻学研究与时俱进的特点。

⒋在看待各时期学者对新闻真实的观点时,要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待,要将问题置于各自时展的背景之中,不应以现在的视角苛求历史。

⒌新闻真实问题在理论研究上成果不少,也达到一定高度和深度,但是从操作和应用层面看,目前问题依然很多。失实报道屡屡出现,虚假新闻屡禁不止,我国新闻界在维护和实现新闻真实的路途上仍然任重道远。

注释:

①郑保卫:《当代新闻理论》,新华出版社 ,2003年11月

② 郑保卫:《对新闻真实理论中两组概念的解读》,《新闻战线》, 2007/06

③ 黄旦:《新闻传播学》,杭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

④杨保军:《简论新闻的真相真实与假象真实》,《国际新闻界》, 2005/6

⑤ 罗万里:《立法视野中的新闻真实原则》,《法学杂志》, 2005/04

⑥ 高江宁:《新闻真实与法律真实》,《记者摇篮》, 2005/01

⑦ 李立景:《新闻真实性的证据学思考》,《新闻界》, 2005/02

⑧ 陈力丹、费杨生:《隐匿权・新闻真实・审判公正―从水门事件中的“深喉”说开去》,《当代传播》, 2005/6

⑨ 龙运荣:《互联网和新闻真实性》(2002-9-12),/ shownews.asp?newsid=2841

新闻作文500字 篇五

生活在丰富多彩的校园里,每天都会发生许多新鲜的事。

那是一个周一的早上,我到学校的比较早。看了看表,离升旗还有段时间,于是便放下书包,到楼下看打乒乓球。

看了没多大会儿,竟然下起了濛濛细雨。估计是升不成旗了。不过这一下雨,倒让我发现了一件令人深思的事:

一些低年级的同学在到处借伞,可是他们并不是自己用,而是又给了班里其他的同学。他们的所作所为,真是让人匪夷所思啊!

我上前询问了一下,他们的回答是:下雨了,大家都没带伞,每个人都在帮同桌借伞。我又好奇了,“为什么要帮同桌借,这是老师布置的吗?”

那位同学灿烂地笑了笑。给了我一个更加让我吃惊的答案。

“并不是老师布置的,而是同学们自己想出来的。这样可以体现出同学们互相关心,团结友爱。”

这是多么伟大而又纯真的想法呀!低年级的同学都知道互相关心,团结友爱这种简单的道理,而我们呢?六年级的学生了,马上要步入中学了,同桌之间还经常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吵得不可开交,最后还告到老师那里;同学们因为一个乒乓球大打出手。相比之下,我们的行为多么的可笑呀!

我思考着……迎着雨,向前走去,目光停留在了那些只留下背影的同学身上,渐渐背影消失了……我也加快步伐回到班里去了。

我一直在想,他们纯真的心,真挚的友爱给人带来内心深处最真的感动。一个简单的想法不单单是让同学之间体会到爱,更让大家感受到校园的温暖!

关于新闻的作文 篇六

一、娱乐新闻的“喜和忧”

“娱乐新闻,即新闻媒介对新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娱乐性事实的报道。”①由此可见,娱乐新闻是以反映社会文化娱乐为己任的,也正是娱乐新闻话题的轻松与活泼受到观众的喜爱,使其成为备受关注的新闻样式。然而,有的媒体为了迎合受众获取商业利益,竟然把新闻的根本性质改变了,使娱乐新闻的报道混同于娱乐行为,关注明星绯闻却不关注其演艺成就,关注丑恶却不关注善美,过多的炒作隐私和花边新闻,捏造流言,于是“媒体追求轻松活泼的过程中,却有一种趋势慢慢扩展开来,那就是文化娱乐新闻的媚俗化倾向”②,娱乐新闻的媚俗化低俗化倾向严重阻碍了其所呈现的娱乐性的发展,这的确让人担忧。

新闻娱乐化同其它事物一样,也是一把双刃剑,媒介追求商业利益,导致了传播者对获利性比对文化质量更加重视,由此容易使新闻产品庸俗化,导致媒体公信力削弱。其实,我们既要重视和尊重市场经济下媒介产品的娱乐功能,并且要发展和完善新闻娱乐化的内容和手段,实现受众面的最大化。正确的引导娱乐新闻的发展,使新闻的报道具有娱乐性,那么娱乐新闻终究是让人欢喜而不是让人忧的。

二、娱乐新闻的娱乐性

“娱乐”本来就是娱乐新闻的题中之义,是娱乐新闻的报道对象和主体,娱乐新闻究其根本是为了带给人们轻松与休闲,新闻的价值在《新闻学概论》一书中被分为获知价值、激励价值、实利价值和娱乐价值,“娱乐价值是指从新闻中获得乐趣、陶冶情操或获得轻松感。新闻的娱乐性是许多软新闻的效应,可给人们提供精神享乐,也可从中获得有趣的知识。”③所以,娱乐新闻的本质应是“作为消遣而能使受众感到快乐的新闻”和“对快乐有趣的事实的报道”的统一④。

在某种意义上,新闻的娱乐化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符合新闻传播规律的自然现象”。随着大众消费文化的兴起,以关怀普通平民阶层,关注个体的生存境遇,重视生命意义的完善和生存质量的提高的新闻产品,赢得了消费社会中大众的支持。为了争取最大量的消费群体,传媒不得不选择接受、采纳和融入大众文化的要素之一——娱乐性。而事实上,新闻的娱乐化出现在媒体上已不再是稀奇之事了,尼克。史蒂文森先生提出“为了使新闻更加通俗,它需要有能力娱乐性的吸引受众。”有关媒体对央视春晚收视的调查取题为“北方热南方冷”,这个标题不是一种死板的话语来标题的,而是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说明了调查结果,这样既能吸引观众又能给人以娱乐之感。同样,有一则新闻对于一女生的报道取题为“女生砍人6刀判刑 出狱成央视‘非常明星’”。还有,把一老人中暑说成是“酷毙”,把一人被楼顶仍的垃圾砸到说成是“”……这些是以观众为本位,把新闻故事化、情节化和娱乐化,用幽默风趣的言语表现新闻的娱乐功能,巧妙的把娱乐和新闻价值结合在一起。

娱乐新闻既要“娱乐”,又是“新闻”,看似左右逢源,其实,把握稍有不当,就会陷入“两头不是人”的尴尬境地。从新闻内容的本质看,那些娱乐新闻只是花里胡哨的搞了一堆噱头,事实上除了三角恋、婚外情等等已被炒烂的东西外,少有新鲜、有益的内容。可以说一些国内的娱乐新闻已经和国外的低俗报纸相差无几,很多新闻彻底违背了娱乐新闻真、善、美的本意,滑向相反的一面,“腥”、“星”、“性”的东西屡见不鲜,而明星的“绯闻”、“丑闻”更被娱乐记者视为“珍宝”,于是娱乐新闻出现一片“繁荣的景象”,在其背后,娱乐报道出现“帕帕拉齐”现象也日益突显(“帕帕拉齐”是指那些专门追逐明星、拍摄名人私生活的记者)。⑤因此,为了娱乐新闻更好的发展,应寻求“新闻”与“娱乐”之间的平衡。

三、娱乐新闻的背后——娱乐性的新闻语言艺术

有这样一则新闻:以“双色球5071万元再次‘炸响’珠海”为标题,写珠海人们买彩球中奖事件,文中多次用了谐音双关,以牛年“牛气冲天”为背景,引人发笑,这是新闻的娱乐性的体现。同样,以“千万点击‘引爆’《男人战争》”为标题,写《男人战争》这本书的受欢迎,通过“千万点击”“引爆”修饰“男人战争”,这里运用了夸张和双关的手法。

语言的艺术在新闻中很常见,如果娱乐新闻只注重时尚化、媚俗化,用粗俗、拙劣的形式来吊观众的胃口那就是艺术上的失败。真正的艺术应以娱乐新闻的本质为基础,即上文所说的“作为消遣而能使受众感到快乐的新闻”和“对快乐有趣的事实的报道”的统一,运用语言的艺术,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语不惊人死不休”。

四、娱乐性的发展:寓教于乐、寓乐于教

有篇题为《中国式家教的血与泪——400耳光打出钢琴家》的新闻,改标题用了“中国式家教的血与泪”和“打出”这样的字眼,在娱乐的同时把原本讲述一个家庭教育方式的故事夸大为中国式“专制家庭教育”的代表,引读者深思,从而达到教育的效果。

由于时代的发展,新闻的娱乐化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符合新闻传播规律的自然现象,那么如何让娱乐新闻达到寓教于乐、寓乐于教呢?不可忽视的是坚持以民为本,体现人文关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作为新闻媒体,不可忽视民生民意,作为娱乐新闻记者,更是应该以受众的关注作为自己采访的出发点,力求发挥“娱乐、消遣、教育”的需求。娱乐记者在报道娱乐新闻的时候,应积极避免对传受双方的伤害,把娱乐的焦点从“绯闻”、“丑闻”转向名人明星如何健康地生活与工作,对娱乐事件与人物进行健康的报道和评价,从关照受众生存状态的角度出发,引导受众追求生活的真、善、美,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协助政府建立和谐社会,使娱乐新闻的生命力在现实中得以延伸。在新闻界一直倍受关注的是创新,那么娱乐新闻能否创新呢?回答是肯定的,它的创新体现在语言艺术的创新,同时,正确运用好“帕帕拉齐”化,摆脱娱乐新闻的媚俗话,使娱乐新闻报道锦上添花,让其发展给予读者更多的轻松、美感与教育。

娱乐新闻如果抛却为了娱乐而娱乐的性质,那么它就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它不是简单的收集信息,不是无聊的猜测怀疑,而是有着更深广的视野:在满足受众休闲娱乐需求的同时陶冶情操,给予受众美的体验,寓教于乐,寓乐于教,达到娱乐的更高境界。

注释:

①《关于娱乐新闻定义的新思考》,《新闻知识》,2008年第5期。

②《文化娱乐新闻的采访和写作》,P275,李幸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③《新闻学概论》,刘建明等著,P216,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版。

④《关于娱乐新闻定义的新思考》,《新闻知识》,2008年第5期。

⑤《“帕帕拉齐”娱乐新闻的双刃剑》,《传媒》,2009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关于娱乐新闻定义的新思考》,《新闻知识》,2008版。

2.《文化娱乐新闻的采访和写作》,李幸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

3.《新闻学概论》,刘建明等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热点新闻作文 篇七

一、搜索热点,迅速概括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搜索时事热点,避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现象,以便有节奏地展开语文学习,积累作文素材,利用有趣的热点新闻来放松身心,缓解学习压力。在搜索热点以后,还要引导学生迅速概括热点信息,将长新闻变成短新闻。通^迅速概括,既锻炼了学生归纳概括的语文能力,又能将新闻素材浓缩,有利于学生积累更多的作文素材。

报纸、杂志、网络是我们了解时事新闻的重要途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化的教学平台来补充扩展自己的知识库,使自身的作文水平在不断积累素材的过程中得到提高,在受限制的时空之中也能够阅览整个世界。比如,我们可以在多媒体平台上向学生展示某则长新闻,然后让学生将其概括成一句话甚至是一个短语,如“小悦悦事件”“最美妈妈事件”等。这样,就可以将这些新闻融入课堂,让学生在课堂进行概括能力的训练,同时也累积了写作素材。学生学会了这样的方法后,就能够在课余时间自主搜索新闻,也能够将所学的语文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从而有效地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口述阐释,储备素材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一些学生在口述自己作文内容的时候感到十分紧张,前言不搭后语。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并没有能够将其所学习到的内容融会贯通,在这一时期。让学生对当前时事新闻进行口述,无疑是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最好办法。所谓的口述阐释实际上是学生在当前时事新闻热点归纳总结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语将其进行有效的表述出来。在具体表述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不能偏离,要原原本本的将新闻直观、具体的呈现出来。具体操作中,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划定新闻要点,让学生自行通过互联网、报纸、电视、杂志等搜集资料。资料搜集完成之后,教师则可以要求学生组成4到6人的小组进行讨论、总结,加强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随后,就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推举代表在全班范围内阐述新闻事件,其它组内成员则负责查漏补缺。

举例来说,当前韩国萨德事件在网络上持续火热。教师就可以简单阐述有关于萨德事件的内容,让学生能够拥有一个浅层次的了解,为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提供便利。随后,将班级内的学生按人数分成若干个小组,并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组内成员分工。具体的人员分工可以根据此则新闻事件中的萨德系统的来源、部署地点、对于我国的影响等内容进行确定。在组内成员分别了解之后,就可以让大家进行深入的讨论,并且用自己的话将其进行有效的总结。最后,将其汇总,由一位同学在班级范围内进行口述,展示组内成员的研究成果,组内其它的成员则可以进行相应的口述补充。在这样的模式之下,学生既能充分的了解当前的时事热点,积累写作素材,还能培养强学生口述表达的能力,有效改变学生写作中前言不搭后语的状况。

三、思考感悟,品评入文

教育的本质在于对于学生不断的引导、不断的鼓励,如果缺乏鼓励也是教学过程的一个缺陷,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积累素材的同时也要让学生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生活的美丽,能够自然而然地将作文素材转化成真正的语言思想。

关于新闻的作文范文 篇八

关键词 新闻传播;人文关怀;缺失;重要性;措施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8-0015-02

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此时的新闻传播事业也肩负着越来越重要的使命。并且逐渐的趋向于以人为主。媒体对人的关注程度开始稳步上升。但是,对人的关怀却是远远不足。在新时期、新社会、新思想下,业界现在固有的模式中,急需人文关怀这一血液的大量注入。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良性发展。

在《新闻传播手册》中对新闻和传播有明确的解释。“新闻”即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传播”即人们运用符号来交流信息的行为与过程。“新闻传播”就是人们对新近发生的事实进行交流信息的过程。重在交流事实。新闻传播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思想。“人文”简单来说就是重视人的文化。“关怀”的官方解释为关心,且带有感情。“人文关怀”简而言之就是关心人,关心人的生存与生活,以人为本。当然也不仅仅局限于关心社会中的人,其意也在以人的感情来关心其它事物。人文关怀是新闻传播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新闻传播必不可少的一环。

虽然我国新闻传播近年来开始注重以人为主。但是现状并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缺失人文关怀的情况屡见不鲜。产生缺失人文关怀的现象的原因无外乎三个“意(益)”字,即有意、无意和利益。

1)有意。为达到一定的目的,有倾向性的忽视人文关怀。首先,在灾难新闻和危机新闻的传播中。部分媒体在报道这类新闻中常常忽视灾难和危机对人们造成的严重影响多次重复出现“死亡”“死者”“伤者”等等悲伤性的词语,并且配有夸张的血腥的画面用来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在危机爆发时重点强调危机对人们正常生活的创伤,有意引导受众的悲伤情绪以达到收视率的上升。对解决危机、治理危机等人们同样关注的发展方向不报或轻度报道。其次,对弱势群体的蔑视。即对以儿童、农民工、妇女、下岗职工、残障人士为代表的弱势群体体现出的不尊重。例如以高高在上的馈赠姿态评写他们的穿着、工作、身份、言行甚至是思想,借机或嘲笑或暗讽。大河网就有这样一则新闻,主持人说:“哇,大姥,187蚊你都觉得贵啊?你十年没返过屋企喔,坐飞机都抵晒啦……(粤语原话,大概意思是:你不会觉得187元的价钱也高吧?你有十年没回家了,即是坐飞机也不算贵啦!)”这不仅是对农民工的不尊重同时也是对他自己的不尊重更是对主持人这一职业的亵渎。再次,对人隐私的不尊重。新闻工作者在采写新闻过程中窥探他人隐私,不经新闻当事人同意就擅自播出新闻。对新闻当事人造成生活上和心理上的双重困扰;

2)无意。即新闻工作者没有针对性目的,在新闻传播中无意间造关怀的缺失。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为大多新闻工作者经验不足,不善于人际交往且在采写中对字义产生歧义理解,无意之中造关怀的缺失;

3)利益。利益是造成新闻传播中缺失人文关怀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逐利这一浪潮的主导下,新闻媒介或者新闻工作者为了达到利益最大化忽视人文关怀,以浓厚的媚俗姿态来取悦观众。背离了新闻传播的初衷。使受众对新闻的诚信度和公信力产生怀疑。

人文关怀之于新闻传播就好比人的肺之于人。其重要性毋庸赘言。要想使新闻媒体得到尊重,要想新闻传播良性发展,人文关怀势在必行。美国环境保护署关于危机传播的七项重要原则中有三项是与人文关怀息息相关的,分别是原则二:倾听受众的声音,原则三:坦诚和开放,原则六:言语清晰、饱含感情。其重要性可见一斑。而在中国,也在不断加强培养新闻传播中的人文关怀。缺失了人文关怀就使新闻传播少了生命力。从电影《搜索》中就可以窥探出这一点。资深记者陈若兮因为报道一则不让座的新闻红极一时。但是因为不重视人文关怀,一意孤行的大力宣传叶蓝秋的丑闻,最后落得个声名狼藉的下场。而媒体新人杨佳琪却因为重视人、关心人而上位。这虽然只是一个电影,但是艺术来源于生活却也高于生活,是人类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我国目前虽然还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强制新闻传播中必须具有人文关怀,但是道德上却是不允许的。否则后果会像电影中的陈若兮一样不堪设想。

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人都是需要关怀的。新闻传播中的人文关怀会让人产生归属感和荣誉感。为避免新闻传播中人文关怀的缺失,有下面几点措施:1)从领导做起。领导的领袖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在各类新闻报道中,各级领导人对人民群众的关心和爱护永远是受众所喜闻乐见的,这是广大受众前进的动力也是新闻工作者的榜样;2)受众对新闻的需求。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水,新闻传播是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以受众对新闻的需求至关重要。受众都是有感情的人,他们在关注新闻的同时也在关注着新闻中的人。所以他们需要有“人情味儿”的新闻。也就是说想要舟行的稳、行的远,就不得不需要人文关怀这一大浪的推动;3)新闻工作者道德的提升。新闻工作者应严格遵循相关法律和原则。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和爱护。严格尊重他人隐私,尊重新闻当事人意愿。学会换位思考。深入体会什么新闻是受众真正需要的,让受众从心理上接受新闻。这是新闻工作者应有的的职责和良知;4)在灾难新闻和危机新闻的传播中,报道这类新闻要采取一些具体的方法以达到新闻传播和人文关怀并重的目的。例如在大面积血迹的画面中合理运用马赛克,在跳楼投湖这类危机新闻中以字幕的方式提醒受众注意对小孩子的保护;5)改善新闻传播途径。让人文关怀走进新闻传播就要拓宽新闻传播的方式。例如公益宣传、开辟新的电视节目、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作用,例如手机新闻、微博等等受众所喜闻乐见的方式,潜移默化的植入人文关怀理念。让新闻工作者和受众都在无形中体会到关怀的意义。

现今社会中的新闻传播、“人文”有余、“关怀”不足。还没有在根本上重视关怀的作用。现今的新闻传播虽然时刻关注着人,使人成为新闻中的主体,但是并没有时刻关怀着人。新闻传播是我们社会生活中所必不可少的。而人文关怀在其中会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人文关怀不仅是优秀的新闻中不可缺失的,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和必然趋势。后辈的历史不应该也不可以是无良新闻的横行、更不能是超乎道德底线的肆虐。所以无论是新闻机构还是新闻工作者或者是受众都应该注重人文关怀在新闻传播中的重要作用。让新闻传播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邱沛簧。新闻传播手册[M].四川大学出版社

[2]新闻爱好者[J],2011(3).

最新范文

63 319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