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范文>作文写作>体裁作文>观后感

红色影片观后感(优秀7篇)

2024-04-28 12:45:18

红色电影是指红色题材的电影,和以往板起面孔的人物形象相比,现在的红色电影更有人情味,人物也更显有血有肉。本文是www.1mi.net编辑为家人们分享的7篇红色电影观后感的相关范文,欢迎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红色电影观后感 篇一

[关键词] 张艺谋;电影;服饰;色彩

电影注重的是视觉效应,一部好的影片,首先在视觉上俘虏观众,能让人有兴趣欣赏,有耐心看下去,需要很深的技巧和功底,可以说十分艰难。可是有一个人能凭借自己多年的拼搏与奋斗,如今举手投足都影响着中国的电影界,成为中国电影界举足轻重的人物,张艺谋无疑是众多后辈的老师与楷模。一部部叫好又叫座、脍炙人口的影片奠定了他在中国电影史的地位。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张艺谋就用自己的风格与特点,制作出一个又一个的经典影片,诠释着自己的个性与见解。这些电影都有着让人津津乐道的人物和浓郁的艺术色彩,如果稍加留意,观众们就会发现张艺谋在服饰颜色的运用上,有着大胆和惊人的气魄,能够既融合场景,又凸显本色,将银幕涂绘得色彩斑斓,却又醉人心脾,没有丝毫的唐突,反而有着让人啧啧称赞的独到魅力。

服饰的色彩在影视剧中十分重要,它虽然只是色彩这个大概念中的一小部分,可是如果没有了它,影视作品就好像少了灵魂一样,变得苍白乏力,没有美感可言。因此一部影视作品,如果服饰运用得出色,那么它向我们传达的震撼效果简直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颜色可以分为冷暖两个体系,在电影作品中,这两种色彩的搭配运用,让影片表现出了更多的韵味和深意,配合灯光、舞美等艺术元素,综合起来,一部超强震撼的画面就呈现在我们面前了。

张艺谋喜欢在视觉上做文章,在服饰颜色的使用上沉稳而又大胆,一方面尊重时代,遵守传统理念,一方面又勇于推陈出新,敢于尝试不同的挑战。随着市场经济的日渐繁荣,张艺谋在影片中的思维也一直包含着两个层面:既要制作华丽,有着十足的商业元素,保证票房收入和观众口碑,另一方面还要色彩浓郁,有着民族风情和“中国风”格调的流行元素,给电影赋予了新的意义。

一 、张艺谋的中国红情结

红色能够让人精神振奋,心潮澎湃,在中国,红色是传统意义上的吉祥、喜庆、热烈、奔放的象征,能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并且红色更能代表中国,中国红在世界上也都享有盛誉。张艺谋对红色有执著的偏爱,在其所执导的一系列作品中可见端倪,《红高粱》是张艺谋的导演处女作,整部影片的色调都是咄咄逼人、刺激着荷尔蒙的红:火红的高粱地、迎娶新人的红轿子、“我奶奶”的红袄、红裤、红鞋、头顶红盖头,强盛的生命力和原始性的激情联系在一起。红得鲜艳,红得喜庆,红得让人想入非非、热血沸腾。他大胆运用了色彩的特殊的审美价值,使用了红色这一极其明艳强烈饱满的颜色,为观众创造了一个红色的世界。到了电影的结尾处,巩俐身上穿着小红棉袄,铺天盖地的红高粱漫天飞舞,,抬头是血红的太阳,血红的天空,所有的红色交织、融合在一起。我们似乎被包围在血海之中,压抑得无法呼吸,红色在张艺谋的镜头中给我们另一种暗示,观众通过视觉感受到了某种情感。如果说红色在张艺谋的作品中多次出现,甚至可以说是惟一的基色,也不为过。

经过数载的打磨,张艺谋对色彩的掌控越来越娴熟,运用得也越来越有心得。《英雄》中的服饰颜色,已经不再是简简单单的红色,而是巧妙地过渡到了鲜红、朱红、深红等同一色调的不同分支,显得成熟大气而且不失内涵。红色的故事都是很强烈的、有点扭曲的情绪,红色的夸张和叙事的情绪是一致的,其中有一场雨中对打的戏,张艺谋苛刻地要试验出灰色面料的干湿颜色效果,要求干与湿之间需要有变化,哪怕是最细微的地方,还好他身边有这么强大的团队,表现得非常专业。一个红色,设计师就染出了上百种红来进行挑选,其试验了各种面料的混织法与染色法,日日泡在染坊里,以求不同的红色。

在一张剧照中我们还可以清楚地看到张曼玉的服装领口、腰带以及外衣就是用三种红色来进行过渡,表现出人物的与众不同。而李连杰虽然也是红色,但是又有别于张曼玉的那种瑰丽和鲜艳,而是多了男性的力量与沉稳。于是通过这一种红色,就在剧中演变出了无穷无尽的变化,虽然在我们看来,只是一种颜色,然而通篇看来,张艺谋可算是将红、蓝、黑、白等颜色运用到了极致,达到了高度的和谐感与震撼感,让人惊艳。不过总体来说,还是红色最出彩,也许这是张艺谋最最擅长也最最喜欢的一种颜色。

二 、浓郁的黄色风情

黄色在中国古代是专属于帝王的颜色,象征着尊贵与权力,那个时候的老百姓是没有胆量穿黄色的衣服的。在影视作品中,为了符合历史情节,导演们都会对剧中的人物服装给以相应的颜色。可是如果整部剧里都是金灿灿、耀人眼目的黄色,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场景呢?是会给观众带来超强的震撼,还是会因为颜色太过单一而导致观众的视觉疲劳?张艺谋凭借自己对于艺术的高度自信,拍摄了这部争议不断的《满城尽带黄金甲》。

《满城尽带黄金甲》其实是摒弃以往服饰色彩的一次革新,当曾经的那些颜色都已经运用到了极致,如果还依旧运用以往的色彩而没有创新,对于导演来说就等于踏在原地没有进步。于是在宫廷斗争的紧张氛围当中,金灿灿耀眼的光芒,琳琅满目华丽异常的皇家颜色就呈现在我们眼前。影片将金色发挥到了极致,也是一种非常特别的体验。

为了表现大气,将唐朝的瑰丽服饰原封不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导演没有拘泥,而是决定找来刺绣师傅,通过一针一线亲手在龙袍上绣出了龙形的图案,所花费的人力物力,令人咋舌。整个龙袍厚重异常,观众可以清楚地看到手工制作的金线,尽显奢华尊贵。所以当演员们后来穿上这些衣服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每一处细节都经得起推敲,并为此大加赞赏和折服。

《满城尽带黄金甲》中那些明晃晃的黄金铠甲,还有那些胸脯高耸半遮半掩穿着艳丽的宫女以及上万条围巾。观众们在刚刚观看的时候,一时还难以接受,觉得服装设计得好像是一个暴发户,宫女的性感造型太过绮靡。不过由此所导致的蝴蝶效应也很大,批评声带动了一股热潮,论坛的数落声,电视节目的讨论声,甚至还有商家看到商机模仿宫女的内衣,也在悄然上市,这些都为张艺谋带足了人气。不过张艺谋毕竟是张艺谋,他不为别人的评价所左右,他能够把握自己,让自己的作品充满着浓郁的艺术气息,让你无论在什么时候,谈到他的作品的时候,都会由衷地赞叹那是一部了不起的影片。

三 、张艺谋对其他颜色的理解

张艺谋曾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色彩是最能唤起人的情感波动的因素。上摄影课时,老师告诉我们,构成电影造型有四大要素:色彩、光线、构图、运动。我自己认为,从生理上说,色彩是第一性的,能马上唤起人的情绪波动。”服装作为色彩最直接的运用,不仅可以把剧中人物的情绪、情感传达给观众,而且也传递着角色的信息,什么场合,什么情绪,什么思维。帮助观众逐渐进入创作者的情感世界。

从单一的红色到红色与其他颜色的对比,再到多种色彩的不同诠释,张艺谋在色彩造型这条路上不断求新求变,每一次都力图把色彩的表意推向极致,给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英雄》算是服饰色彩的一次集中爆发,因为影片的投资很大,为了让影片的配色华丽奢靡,张艺谋也算是挖空了心思,请来设计师精心制作了多款的服装,以映衬影片中细腻入微的造型。

在《英雄》的一段故事里,影片中主人公的服饰着意用了冷色调的蓝与绿。当几位刺客在刺秦的过程中,一位刺客最终献出了生命的这段故事情节里,从演员的服饰到自然景物,都处理得大有深意。两位刺客的服装一位淡蓝,一位淡绿,暗喻着淡淡的忧愁与伤感。最后死去的刺客被安放在湖心亭上,背后是青山,脚下是绿水,无形中在色彩上让人物服饰与自然景色构成了一种和谐,创造出一片悲凉的基调。

到了《十面埋伏》,华丽色彩逐渐地有些衰落了。如果说《英雄》好像一块调色板,将五颜六色都物尽其用,发挥到了巅峰水准,那么《十面埋伏》无疑难以望其项背,总体感觉是有些没落了。但是即便如此,在总体的大方向上来看,仍然不失为一部有着浓郁艺术魅力的经典之作。在影片中,挺拔垂直的一片竹海,每棵竹子上的捕快们纷纷滑下。女演员飞扬的翠绿衣裳、在天与地、竹与人之间凝合成一片壮观的绿色海洋,那片绿看得让人心动也让人心碎。

服饰色彩在配合全片的基本色调之后,在细微之处更加精心处理,不仅服装的样式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在颜色的搭配和处理上也大下工夫,有许多的点睛之笔。但是这么多的色彩尽管出色,对于普通人来说,也许是一个仰视的高度,可是对于张艺谋来说,其汇集天下颜色,却不能超越自己,思路似乎止步不前了。

四 、回归民俗本色

艺术原本就是来源于生活的,通过加工创作,赋予了高于生活的基调。张艺谋在其视觉实验的道路上,不再拘泥于个性的张扬,而是超越了自我,将运用到极致的服饰颜色,回归到民俗的道路上来,可谓效果喜人。

小沈阳的桃红粉艳喜人,闫妮的叶绿骇俗乍眼,再加上毛毛的亮蓝和程野的橘子黄,几个人仿佛在扭着东北的大秧歌,虽然有些俗不可耐,可是组合起来,却又搭配得相当成功,在画面上就给人一种喜庆。这些或许从民间的年画版画、纸活皮影中汲取灵感的服饰,有着浓郁的乡土文化。这些配色绝非是谁的发明或者自创,而是中国民众经过一代代的传承和发扬,在不断沿袭的结果下,所偏好的色彩。这些色彩的运用与之前张艺谋的作品相比,没有了精心雕琢的设计气息,而是回归到中国特色的传统。

或许是张艺谋在创作了一个又一个的巅峰之后,终于悟到,只有民俗的,才是民族的,才是真正属于中国的电影,因为那是老百姓的色彩,老百姓喜欢了,就是成功了。褪下那些华丽的服饰,张艺谋还原了最本真的自己,其魅力,依然无可抵挡。

[参考文献]

[1] 王慧。张艺谋电影中服饰色彩的冲击功效[J].科教创新,2010(02).

[2] 陈靖霞。浅析张艺谋电影的画面色彩与象征表意[J].文艺生活,2010(10).

[3] 边哲。张艺谋电影色彩视觉美[J].电影文学,2007(13).

红色电影观后感范文 篇二

关键词:色彩;有效手段;塑造形象;推进情节;烘托环境

色彩是绘画艺术的一个基本组成要素,也是电影艺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要素。色彩进入电影,让电影脱离了黑白二色的限制,令电影艺术进入了一个色彩斑斓的崭新世界,也使得电影艺术更易于真实再现现实和表达人物内在情感。

一、电影中的色彩是传递电影剧情和感情的有效手段

色彩能被人们看见,主要因为有光和眼睛。有了光,才可以看到美丽的色彩,黑夜里人们是不可能看到色彩的。有了色彩及光之后,假如没有眼睛,再亮丽的色彩也是无法欣赏的。色相、纯度和明度是色彩的三要素,它们之间不同程度的组合,能创造出各种具有鲜明视觉感的色彩,从而反映出创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感染观众。

例如《一九四二》中,就是运用低纯度的怀旧色彩来营造压抑的气氛,低纯度色的天空、地面,冷色是暮气,暖色是自由,这样的组合再现了现实生活中的逼真影像。再如《十面埋伏》中运用了大量翠绿的色彩,既让观众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同时也意味着幽静的环境中将会有一场无情的残杀;《满城尽带黄金甲》中运用了大量的黄颜色,皇帝皇后的服装和饰物、官兵的战袍和兵器以及各种生活用品都采用了不同纯度和明度的黄颜色,这和电影中"黄金甲"相吻合,并使得电影中的情绪得到有效宣泄。在《花样年华》当中,女主人公先后更换了多套不同色彩的旗袍,从而充分反映出女主人公对爱无限渴望的心情,导演在整部电影中所运用的色彩明度和纯度都偏低,这种暗淡的色彩和电影人物的内心情感十分相符。

由此可见,在任何一种艺术中色彩都能发挥非常关键的作用,在电影中色彩能够反映创作者的思想情感,色彩中的色相、纯度和明度是传递电影剧情和感情的一个十分有效的手段。

二、电影中色彩的情感表达

我们知道每一种色彩都有其相对固定的象征意义,电影艺术创作中往往会使用某种颜色来准确表达影片的情感。

人类在早期是靠面对面的直接交流来表达情感。随着图像和文字的出现,视觉在人类信息交流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原本,一切色彩都是自然现象,并不具备抽象意义,但在人类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不同的色彩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比如红色,让人感到喜庆、血腥;蓝色,让人感到忧郁、深远;黄色,让人感到光明、富丽堂皇等。色彩在视觉艺术中能调动观众的情绪,从而起到塑造艺术形象、推进情节和烘托环境的作用。

1、塑造艺术形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电影作品要塑造典型的艺术形象,首先需要从现实生活中找到艺术原型,接着进行素材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再创造。任何艺术形象的塑造都离不开色彩的渲染,在电影作品中充分利用颜色的特性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可以根据人物及情节情绪 www.huzhidao.com 的需要加入主观性色彩,使场景的情绪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例如《我的父亲母亲》中母亲穿着大红色的棉袄,绑着绿色的头绳,在秋天黄色的草原上奔跑,映衬着蓝色的天空,这些大块纯色的碰撞立刻抓住了观众的所有视线并再也不会忘记。《金陵十三钗》中的十三钗,每一位都穿着不同颜色的旗袍和女孩们所穿的蓝色褂子,形成鲜明的对比,人物内心的恐惧和挣扎,把影片中人物形象刻画表现的惟妙惟肖,发人深省。色彩的巧妙应用使艺术形象具有恒久的艺术生命力,这也是电影色彩最直接的作用。

2、推进情节的发展,达到电影叙事功能的作用

色彩是电影中最重要的视觉艺术语言,灵活的运用好色彩会使影片有效的传达情感,推进情节的发展。

《唐山大地震》对幸存者和活着的人来说,是对苦难故事的重新叙述,影片中灰棕色彩糅合悲催的场景没有降低影片的视觉冲击力,反而带来的是真实的回忆,推动了剧情的发展。《超人总动员》中鲍勃在15年后出现在保险公司微老太太办理保险的一幕,画面的色彩是灰色的,包括他的服饰和周边的环境,对比电话另一头海伦在家中给儿子洗澡的场景,色彩明度变亮。表明鲍勃对子的工作的现状不满,而妻子却很是满足目前的生活状态,创作者加大对两者对现状态度的对比,为之后两人产生的误会做了铺垫。《海底总动员》创作者用各种明快的色彩,诸如大红,粉红,粉紫,草绿,柠檬黄,湖蓝等来营造一个生动活泼、宁静祥和的海底童话世界,而当叛逆的尼莫执意要去那艘大船边冒险的时候,画面马上变成大面积的深蓝调,朱红色的尼莫在其间让人觉得那么的不安和对未来危险的预示,这一前一后的对比,刺激了观众的心理,也推动了剧情的发展,达到了电影叙事功能的作用。

3、烘托环境,呈现画面的真情实意

电影色彩还可以烘托故事情节的气氛,比如《红高粱》可以成为运用色彩烘托环境的典范,这是1987年根据莫言同名小说执导的一部电影,影片中红色的基调很好的烘托了这部电影的整体气氛,红色的太阳、红色的血液、红色的棉袄、红绣球……一切都浸润在红色里,那种红色的、朦胧的、令人沸腾的世界,弥漫于观众的身心之间,创作者想要表达的血腥与罪孽、欲望与狂野,给观众无限遐想。

《我的父亲母亲》在讲述过去发生的故事时用彩色,讲述现在发生的事情用黑白,这恰恰表达了影片中缺少父爱的"现在"是惨淡的,而过去的时光是五彩缤纷的,这种气氛的烘托,在广大的观众心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阿凡达》运用冷色调,包括冷色调的太空,人物、动物和植物也是冷色调,冰冷的武器也是冷色调,使整个画面让人身临其境,不仅观众会感到神清气爽,而且随着剧情的推进越看越让人觉得紧张。《城南旧事》一部20世纪80年代末的经典作品,以老北京为故事背景,城墙、茶馆、天桥、童谣……呈现出一派喜洋洋的美好氛围。创作者通过对往事场景的烘托,不禁令人对那些早已逝去的往事产生了无限眷恋的情绪,呈现出画面的真情实意,给观众留下丝丝暖意和无限的流连。纵观那些吸引观众眼球的优秀电影艺术作品,影片中这样的色彩应用比比皆是,这就是色彩的魅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一部成功的电影会让观众完全沉浸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正是色彩在影片中合理的应用带来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影对色彩的把握也越来越准确,色彩对一部电影的影响也越来越重要,色彩不仅会影响观众的情绪,还会左右创作者的思想表达。因此,对电影中色彩的探索会越来越受电影人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庞永红。色彩构成[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4.

红色电影观后感 篇三

【关键词】视觉语言 情感主题 色彩基调表现

1927年,电影艺术由无声跨进了有声时代,使电影艺术更富有现实感和感染力。1935年。彩色技术首次在美国马摩里安执导的电影《浮华世界》中运用,使电影由黑白两色到彩色。不但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享受,更为电影艺术增添了新的魅力。

一、电影色彩简史回顾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彩色技术在电影中得到进一步完善,能够灵活、有区别地用彩色反映现实,但受绘画的影响。摄影主张对现实对象进行艺术加工、修饰和改造,强调视觉造型形象的象征性和寓意性,追求画面气氛和意境,使银幕图像更接近绘画的要求。五六十年代,电影观念发生巨大变化,人们开始追求真实可信的银幕效果,加之这一时期,电影移动摄影的广泛应用,充分发挥了“照相本性”,彩色胶片的大量生产,为电影丰富的色彩表现提供了条件,促使电影艺术向“再现现实、接近生活”方面发展。自七八十年代始,电影技术已经成熟。表现手段日臻完善,中国电影人也开始认识到色彩的重要性,电影的色彩观念也随之进入了中国电影人的视野,并很快被付诸于实践。1979年,电影《小花》和《生活的颤音》率先对电影色彩的运用进行了有意识的探索。《小花》全片共有12个回忆性的黑白片断插入彩色片中,导演意图通过画面色彩上的对比和交叉来完成影片的叙事。《生活的颤音》同样在艺术形式上敢于突破,导演几乎把当时能看到的比较新鲜的电影技巧都用了个遍。例如现实和回忆交叉的叙事方式,升格摄影和定格等。这两部影片都使用了黑白片和彩色片交替的手法。既表现了人物的意识活动,也在剧作结构上作了一次尝试。当今。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电影艺术也在顺应着时代的潮流。满足着人们的需求与渴望。色彩也在为电影艺术的进步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色彩的情感作用

著名摄影师斯托拉罗曾经说过:“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我们使用色彩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感受。就像运用光与影象征生与死的冲突一样。”张艺谋也曾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认为在电影的视觉元素中,色彩是最能唤起人的情感波动的因素。……我自已认为。从生理上说,色彩是第一性的,能马上唤起人的情绪波动。”的确,色彩是最具有感染力的视觉语言。色彩作为电影艺术造型的一个重要的视觉元素,除了能还原景物的原有色彩,同时。还能传递感情,表达情绪:色彩不但可以表现思想主题,刻画人物形象,体现时空转换、创造情绪意境,烘托影片气氛,更是构成影片风格的有力艺术手段。当然,由于人们对不同色彩有不同的生理、心理反映,这也就形成了色彩的情感作用。

比如:红色――

红色是太阳和火焰的色调,象征着温暖、热量,是爱情、热情、冲动、激烈等的感情象征。红色给人的视觉感受是热烈而活跃,具有蓬勃向上的感觉。

红色是最强有力的色彩,在电影中偏爱红色。把红色的表现推向极致的当数我国著名导演张艺谋。他的影片《红高梁》中红红的高梁酒。《菊豆》中的染坊。《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大红灯笼,甚至《秋菊打官司》中那一串串挂在墙头上的红辣椒,都构成了一种视觉张力,象征着一种热情的生命活力。

红色还象征着躁动、革命。在电影《活着》中。红色被作为影片突出的饰物和象征性的幕景。红色的皮影戏、挂着大红灯笼的、红色的标语、红色的画像、红袖章、红宝书等在影片中十分醒目。

在中国的民俗中。尤其是在我们的传统节日――春节中。红色是主色调,象征着喜悦、吉祥、庆典。

黄色――

黄色给人以明朗和欢乐的感觉,常常被用来象征幸福和温馨。黄色因明度高,容易从背景中显现出来。具有引人注目、吸引观者视线的力量和条件。

在我国历史传统中,以黄色为神圣、权贵、至高无上的皇权的标志。意大利导演贝尔纳多・贝尔托鲁齐,使他的电影《巴黎最后的探戈》(由维托里奥・斯托拉罗摄影)弥漫在扑朔迷离的黄色中,这是热情、欲望和疯狂的象征。在他导演的电影《末代皇帝》(由维托里奥・斯托拉罗摄影)中,又用明亮的红与黄拍出了中国皇宫的金碧辉煌,给人以华丽隆重的视觉感受。

蓝色――

蓝色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冷的感觉,所以象征着寒冷。兰色还包含着抑郁和忧伤的成分。歌德在《色彩理论》中曾经谈到,蓝色是一种能量。它处于负轴,最纯粹的蓝色是一种夺人的虚无,是蛊惑与宁静这对矛盾的综合体。最能感受到蓝色调的是法籍波兰电影大师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三色”电影之一《蓝色))。影片笼罩在忧郁的蓝色之中,蓝色的游泳池,蓝色水晶样迷离的玻璃串灯饰,既为女主人公营造了一个独特的心理背景,又给观众带来了视觉的愉悦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张艺谋的影片《千里走单骑》中有大量展现原生态天空的镜头,那种纯粹青透的湛蓝有一种震人心魄的美丽,延续了一种回归质朴与本真的风格,以水面无波、平铺直叙的方式,反映了亲情的厚重深沉之美。

绿色――

绿色是自然生命中最生意盎然的色彩,也是红色的对比色,有一种平静、稳定、希望的感觉,是一种最适宜人眼睛的色彩。绿色象征着和平,代表着春天。在武侠大片《十面埋伏》中,天与地、人与物,整个画面凝合成一片壮观的绿色海洋。那片绿看得让人心动,让人神往。

黑色与白色――

黑色与白色是无彩色,和其它有彩色一样,也起到表达感情的作用。黑色往往使人联想到死亡、忧愁,易产生失望、黑暗、阴险、罪恶的感觉:白色使人联想到光明、清晰、神圣,易产生纯洁、淡雅、稳定的感觉。但因黑色和白色是所有色彩中明度最低和最高的色彩,所以黑色的情绪又具有低沉、凝重、庄严等感觉,白色具有虚无、冷淡、和平等感觉。但由于个人或国家或民族不同的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和观念,也会形成差异的情感作用。例如白色在西方是纯洁爱情的象征,婚纱是白色的:而在我国则常常以白色为孝服,西方参加葬礼穿的是黑色服装。在我国传统戏剧中,红色是忠良的标志,黑色表示正值威严,白色则表示是奸诈刁滑,传统戏剧脸谱都按此规律描绘。

暗黑色在影片《英雄》中,表现了秦王朝的威严与冷酷。前苏联的著名导演安德列・塔尔可夫斯基的《潜行者》,所有的空间都以黑色为基调的,就像一座凋零的废墟,就连潜行者身上的着装,也是一身黑。黑色 最大限度的传达了影片的窒息与压抑。

黄建新导演的《黑炮事件》影片中。白色的运用很是荒诞,特别是第一次党委会,整个会场几乎全是白色的:白墙、白色的衣服、白色的钟面、白窗帘、白桌布、白玻璃杯子、白开水、白色的椅子套等等,人物也一律穿着白上衣,只有人的头发和武书记背后那占了整个墙壁的走得很慢的超常石英钟的刻度和指针是黑色的。……

综上所述,虽然单个颜色会有不同的视觉感受,也能传达一定的感情,但色彩真正的美感是在有意识地、合理地运用色彩基调时体现出来的。

三、表现主题的作用

“没声音,再好的戏也出不来。”在电影中,色彩同样是导演表现主题的重要手段。比如张军钊导演、张艺谋摄影的影片《一个和八个》为表现抗日时期的艰苦环境,采用了灰暗色基调,在视觉感受上几近于黑白片,导演强烈排斥着色彩的鲜艳明亮。又如陈凯歌的影片《黄土地》,大面积的黄色块的运用,不出现一点绿色或者蓝色,以强烈的视觉效果渲染影片主题。

为了充分表现影片的主题思想,全片应保持一个总的色彩基调,李少红导演的《恋爱中的宝贝》,拍摄的一部带迷幻色彩的爱情电影,导演在表现北京这个千年古都时,无论在具有符号意义的古城墙上,还是在民间的胡同小巷里,都把这个城市的构成元素赋予了一层暗红的色彩,甚至连电影里的树都看不出绿色的原色,这使得古老的北京城,无论是紫禁城,还是四合院都显得那么凝重与深远,这样的色彩对故事的荒诞情节起了“如来佛手”的作用,使之无论宝贝(周迅饰)穿着任何五颜六色的奇装异服。也让她飞不出传统下的北京城。

叶伟信导演的《大城小事》(黎明和王菲主演),是以上海这个城市为背景拍摄的一部现代情感戏。影片里的城市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浅绿,这种颜色在天空,建筑、花园、里弄中隐现出来。因着剧情使上海这个“大城”却始终处于一片静谧之中,绿色在色彩里是中性颜色。温和、放松是其感情属性,于是电影里的上海,不再繁杂、不再忙碌、不再像现实里的高楼大厦一样让人喘不过气来,为了凸显“小事”,一片浅绿滤镜下的大上海变的安静祥和。

色彩基调是指一部电影画面总的色彩倾向。要求镜头画面内部的色彩保持协调,一部电影作品,总会有一个与主题对应的情绪基调,或明快,或悲情,或低沉,或浪漫等。表现总体情绪的色彩手段就是色彩基调。具体体现为在一部影片中或影片的一个小段落中,以一种或几种近似的色彩为主导,构成和谐的色彩倾向,加深观众的印象。一些喜剧片、爱情片多用暖色调来烘托喜剧气氛,表达爱情的浓烈。如周星驰的《大话西游》系列,通篇采用了接近红的暖色调来表达它的喜剧特性,给观看这部电影的观众以快乐。也有一些影片多采用冷色调来烘托气氛。电影《拯救大兵雷恩》中,影片的基调则运用了绿蓝色。选择这种基调色彩的运作,主要目的在于使它们的摄制近似于记录片和纪实性手法,使波涛汹涌。气势悲壮的一幅幅画面更具真实性和产生更大的艺术感染力。当黑与红奠定了《夜宴》的主色调后,一种说不出的压抑、阴郁感油然而生。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四

论文关键词:色彩语言;视听语言;视觉审美;造型;心理空间

历史迈入2l世纪的大门,作为第七艺术的影视艺术以其媒介表达的逼真性与艺术性后来居上,在众多的艺术门类中异军突起,并逐渐巩固了自身在大众娱乐媒体中的霸主地位。观众在丰富多彩的影视作品面前,时而兴奋、雀跃;时而泪下、感伤;时而回味、深思……当观众的视听语言能力逐步提高,渐次摆脱一味沉湎于剧情的迷恋后,更多的将目光投射到影视语言的本体关注上。色彩语言作为视听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影视作品中存在诸多的表现功能,理所当然的成为专家学者和影视创作者关注的重点。本文拟就色彩与情感空间的营造进行探讨。

一、从中国传统色彩美学看色彩的表意功能

古代诗词中常见古圣先贤借色彩抒发胸臆的名句,例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唐朝画论名家荆浩有言:“春景则雾锁烟笼,长烟引素,水如蓝染,山色渐青。夏景古木蔽天,绿水无波,穿云瀑布,近水幽亭。秋景则借地为雪,樵者负薪,渔舟依岸,水浅沙平。”从古人的诗篇和论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前人对色彩的理解早已突破单纯的造型功能,而将更广阔的视野投射到表意的层面。

大自然的表象是充满光与色彩的世界,每一种景象、每一件事物都是色彩的组合。“艺术之于人生,恰同形之于影,不容分离。它统一了人类的感情,提高了人文精神,艺术的基础立于感情之上,艺术是情感的代言、人生的表象。有太多太多的艺术作品,却没有一件能脱离色彩”。…这非常精当地阐明了色彩在艺术乃至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影视色彩语言的产生与发展

早期的影视作品都以黑白影像的形式出现,主要从光影的角度探讨影视的表现形式,所以根本谈不上什么色彩语言。直到1935年,三色的彩色系统研究宣告成功,第一部真正的彩色影片《名利场》正式诞生后,色彩语言开始成为创作者与专家学者们关注的对象。但即便如此,许多早期的电影理论家对彩色片的排斥都是显而易见的。德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爱因汉姆就公开表示:“根据我们迄今为止已经看到的彩色片来判断,彩色片里的色彩最好也不过是自然逼真而已——而如果出于技术上的缺点,还达不到这个水平,这种不自然也不能成为艺术家的一个具有潜在能力的表现手段。”他还给未来的有声、彩色、宽银幕、立体等各色效果俱全的影片起了一个讽刺意味的名字——“完整的电影”,而“这样的电影无论从哪一点来说都不能看成是一种独立的艺术。电影将会一直退回到它的萌芽状态”。他认为画家可以自由地创造色彩,并通过色调的选择,色彩的位置安排等方法使作品与实物之间产生差别,从而表达自己的艺术意图,而对于电影中色彩的运用却并不认同。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彩色影片的时代,几乎很难看到一部纯粹意义上的黑白影片。彩色为电影增加了使人愉悦的因素,今天的观众早已对色彩习以为常了,人们似乎不再关心电影早期是否彩色这个问题。事实上,最早的影片往往是彩色的,而且是令人激动的彩色,因为这种色彩是手工加上去的。梅里爱甚至使用了生产流水线的着色方法:每个女工只给画幅的某些部分着色,然后传给下道工序的女工。

随着感光材料的不断发展,彩色胶片于上个世纪30年代问世,但是直到今天,彩色胶片也仅仅是大体上可以再现自然界的各种颜色,还不能完全真正再现自然的颜色。甚至“往往会简化自然界出现的各种颜色的光度和色调,这不是一个缺点,因为彩色影片的美学价值大概就在于影片上的色彩看来比现实生活中的色彩更强烈”。

在彩色片韵初期,观众出于猎奇而关注影片,彩色影片往往是通过彩色来吸引观众,而非影片的质量。因此,伴随彩色电影的日益普及,观众欣赏习惯的形成,他们对彩色的反应也不再如彩色电影问世之初那般狂热,今天依然有很多人认为彩色电影与黑白电影之间的区别仅仅在于美观的程度,这种看法显然是片面的。德莱叶谈到彩色的艺术用途时说:“在拍黑白片时,我们的工作是用光和影对照,用线条和线条对照。在拍彩色片时,我们的工作是用光和影对照,形状和形状对照,颜色和颜色对照。”在安东尼奥尼的《红色沙漠》公映后,影评家才开始注意到色彩不仅仅是塑造物象、再现现实的一种形式,更是作为一种具有表现意义的电影手段,作为电影语言而存在。

三、色彩语言在影视创作中的表现功能

“从物理学的角度看,色彩来自于光和物两方面,一束白光通过三棱镜分解为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光。波长不同折射角度不同,因此色彩是不同光波在视觉中的反映”。就三原色而言,光学三原色不同于色彩三原色,影视作品中丰富多彩的色光都是由红、绿、蓝三色搭配构成,在电影里利用胶片三层乳剂分别对红绿蓝感光形成银幕色彩;在电视里则是利用电子耦合器件(CCD)分别感应红绿蓝三色,构成电视色彩。

色彩能够表达情感,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专家学者就色彩对人的心理影响作了大量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

“红色,代表生命、真诚、热情、兴奋、炽热、太阳、凝聚、火焰、奋进、积极、吉祥、警示、危险、革命、战争;

橙色,代表热情、温和、喜庆、晨光、轻松、嫉妒、权力、诱惑;

黄色,代表富贵、荣耀、地位、皇室、光辉、快乐、疑惑、轻薄、统治;

绿色,代表春季、青春、鲜活、生机、安全、平静、和平、希望、神秘、嫉妒、阴冷;

青色,代表深远、淡雅、冷漠、独立、沉稳、消极、寒冷;

蓝色,代表深邃、太空、无限、幽静、透视、空间、安适、冷静、凄凉;

紫色,代表华贵、严肃、神秘、娴静、柔和、庄严、沉稳、幽婉;

黑色,代表沉默、肃穆、神秘、悲哀、恐惧、死亡、黑夜、诡异、阴郁、压抑;

白色,代表纯洁、明快、淡雅、冷清、寒雪、快乐;

灰色,代表和谐、稳定、静止、忧郁、平常、中性。”

中外的电影大师无不是色彩运用的行家里手。他们对色彩的运用早已突破了对技术简单应用的层面,更多的是艺术地控制光影,运用色彩来营造独特的审美心理,引导观众自然而然地进入创作者营造的心理环境。

张艺谋在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创造性地运用色彩来结构影片。故事一开头,呈现的是黑白色彩,表现的是现在时态,这或许会让观众认为整部影片的色彩应该就是这样。但当影片转场至过去时态时,饱满的色彩立马展现在观众面前,这种打破常规的色彩结构模式,更多的表达了创作者怀恋过去,张扬青春的意图。

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经典三步曲《红》、《白》、《蓝》,更是直接以色彩命名影片,许多影评人将红色、白色和蓝色与法国国旗的红自蓝三色联系起来,认为它们分别象征了自由、平等和博爱的法兰西精神。

在艺术世界里,色彩是视觉审美的一个重要部分,视觉艺术一直把色彩放在创作和审美的中心。摄影机更是直接面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展示和弘扬真、善、美的同时,追问人生的意义,“今天的彩色电影中的色彩已经不仅仅是影片中生活环境的自然元素和情绪的直接反应,在有追求的导演手中,色彩被赋予了更多的表现性和象征性。”

本论文转载于论文天下

四、色彩语言的创建与观众的心理认同

“20世纪30年代,彩色电影出现以后,电影的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色彩不仅仅承担着还原自然色的任务,而且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叙事元素、表意元素和抒情元素,成为一种特殊的电影语言”。在影片《红色沙漠》、《红高粱》、《我的父亲母亲》、《黄土地》及《红》、《白》、《蓝》三部曲等影片中,色彩都起到了营造时空、塑造形象、渲染环境、创造风格的作用。

电影艺术家在创作时都不敢忽视色彩语言的造型与表意作用,能否创造性地运用色彩语言来营造崭新的心理视野,更成为艺术家们追求的一大目标。我们知道,对一部影片色彩处理的方法主要有三种:自然主义处理方法;现实主义处理方法;超现实主义处理方法。这三种色彩处理方法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色彩常常作为段落蒙太奇的手法来结构影片,通过色彩的强烈对比和迅速变化打破时空概念,把过去和幻觉交织在一起产生鲜明的情绪变化和剧情上的波澜起伏c.影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用彩色、黑白和高调摄影的穿插运用来表现现在、战时和战前三个不同的时空,可以说是色彩蒙太奇中的脍炙人口之作。影片《小花》中把成年后赵家兄妹互相寻找的主线用彩色表现,回忆部分用黑白片表现,全片有l2处插入黑白镜头就是一例。这种方法能使整个故事在表现悲与欢、离与合的情感时,色彩更加浓烈,叙述方法也是更加生动、活泼。

“1993年至1994年,基耶斯洛夫斯基拍摄了以法国国旗‘红、白、蓝’三色为题的《红》、《白》、《蓝》,以象征‘自由’、‘平等’、‘博爱’的三种颜色为意义出发点,把这背后的宏大意义作为远景,在每部片子中几乎都涉及到了‘自由’、‘平等’、‘博爱’这最基本的道德生命基石。现代生活作为美好而残破的碎片,引得人们对自己的切身生活重新思考”。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使色彩超越了其自身的意义,真正成为电影营造独特心理空间的手法。在影片《红色沙漠》中,安东尼奥尼多次用色彩来表现患精神病的女主角的内心状态,色彩不再仅仅局限于造型,而具有了表现意义的功能。在该片中,色彩常常用来表现抽象的概念,并同西方工业时代联系在一起:工厂排放出有毒的黄色、白色气体;死气沉沉的风景笼罩在一片阴暗的灰色与褐色之中。为了表现一个人物的心理状态,他甚至给一片沼泽喷上了灰色的颜料,而影片中海边小屋墙板上斑驳的红色则象征着无聊而空洞的情欲。

在艺术审美实践中,艺术作品是联系艺术家与观众的纽带。艺术作品中所显露的独特艺术手法能否引起观众的心理认同,这对艺术家而言至关重要。事实上,艺术家采用何种色彩处理方法并不是想当然的,即便是偶尔有灵感的火花进发,但更多的还必须基于影视作品创作的实践与本体特性。

主观色彩的运用所形成的画面主观色调效果,带有强烈的创作者个人意志和主观意志。如此便超越了物质的自然形式,达到了有个性化倾向的、富含成熟的生活认识和有思想哲理的有意味的造型效果。¨同时,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并非是一味为影片所左右的,随着我国观众视听语言能力的逐渐提高,观众也可以用接近专业的眼光来解读影片,这无疑给了当代的影视工作者一个提醒:色彩的造型是显而易见的。在很多影片分析文章中,对影片色彩的造型意义较多关注,但色彩的作用远不止这些。再现层面的意义是其最基本的,灵活运用色彩还会在表现层面上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五

[关键词] 张艺谋影片;色彩语言;黄色;红色;感染力

喜欢用色彩讲故事的张艺谋导演,用炫丽的色彩为我们呈现了一部部视觉大片:《满城尽带黄金甲》中满眼的金碧辉煌、菊花高台繁华之后的凋零将观众压得接近窒息;《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大红灯笼、灰黑的宅院、凄凉的惨白色,让人感觉强烈的悲剧;《夜宴》中的冷冷清清的色彩让人有一种久远的历史之感;《十面埋伏》中营造的视觉奇观、色彩斑斓的竹林与花海,《英雄》中的红色枫林、青山绿水、蓝色书房、白色沙漠,用大手笔对色调进行渲染,无不显示出穿越时空的古典美…… 张导应用色彩的魅力和充满美学韵味的大场景为观众打造了一部部经典的视觉大餐。

黄色——挡不住的诱惑

《满城尽带黄金甲》是由周润发、巩俐、周杰伦、刘烨领衔主演的,影片的亮点除了强大的明星阵容是票房的保证,更是张艺谋和巩俐11年后的首次合作,获得了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提名、香港电影金像奖4项大奖。影片结尾脍炙人口的菊花台缓缓切入,那旋律配上委婉的葫芦丝,让人愁绪万千。影片中明度极高的金黄色,颇具吸引观者视线的力量,金碧辉煌的皇宫里黄色成为欲望和疯狂的象征。生活中黄色给人以明朗和欢乐的感觉,常常用来象征幸福和温馨。黄色是太阳光的颜色,中国人偏爱黄色。日常生活中会让人联想到闪闪发光的黄金、硕果累累的金秋,给人产生光明、辉煌、灿烂、成熟和充满希望的感觉。中华民族以黄河与黄土高原为文明发源地,传统上一直以来都将黄色看成最重要的正统用色。在色相环中由于黄色的明度最高,它的鲜亮纯度也是最高的,因而又具有明快、飘飘在上的色彩特征。在我国佛教中将黄色视为地位最高的色彩。 在我国古代,黄色作为最尊严、最高贵的颜色,其中金黄、赭黄成为封建帝王的专有色彩,专门用于龙袍上,而一般平民百姓是禁止使用的。于是在我国传统历史中黄色成为最神圣、华贵、至高无上的皇权象征。本片中金灿灿的菊花、神圣的宫殿,菊花成为贯穿全片的重要线索,给人以华丽隆重的视觉感受。精美的画面、耀眼的色彩、夸张的视觉效果,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奢华的景象达到了中国大片的极致,这部影片是国产片票房纪录保持者。

片中用色彩作为一种特殊视觉符号营造出了宫廷争斗的隆重氛围。影片的大场景气势磅礴、色彩华丽,黄色菊花维系着文化意味和剧情的穿针引线,表现中国传统特色的寓意。暖色调的黄色、红色、橙色,而菊花的黄色是最为鲜艳灿烂的,对观者的视觉形成强烈刺激。与《十面埋伏》相比,《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色彩更加富丽堂皇、色调更加丰富多彩,用明朗的黄色为重阳大战埋下伏笔。后宫无形的战争在片中借用黄色和红色为主调,和一碗反复出现的中药汤,随着皇后复杂、微妙的表情变化借喻暴风雨来临前的压抑。好剧本+好演员+张艺谋的大场面,塑造了《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气势辉煌与血腥兵变,运用色彩强化影片的内容,衬托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寓意。周杰伦率领的军队全部穿着黄金甲,护卫军队全部穿着银甲,形成金灿灿和银晃晃强烈的对比,满眼的黄色菊花和琉璃宫殿的对比,让影片充满强烈的视觉艺术效果,形成独特艺术风格,增加影片厚重的内涵,使观众获得强烈的色彩视觉享受。在该片中色彩构成形式、创作手法、制作手段以及视觉效果得以很好发挥,用无处不在的金黄色,将充满斗争的皇宫隐藏在外表光鲜、貌似浪漫主义的世界里。辉煌的宫殿和华丽的服装象征着皇权与金黄色海洋掩盖下的血腥形成鲜明对比,让人不由想到光明后边的黑暗。这样的色彩对比效应不由令笔者想起张导多年前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用充满喜庆、吉祥的红色上演了一场封建家族黑色笼罩下的悲剧。

红色——颠覆喜庆的传统用色,演绎危险的信号

1991年张导拍摄的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极其讲究片中光影效果、构图形式、色彩表现,文化气息浓厚。同年获意大利第四十八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银狮奖、国际影评人协会大奖、美国第六十四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等9项大奖。

红色作为一种激情四射的暖色调,在日常生活中它是太阳和火焰的色调;在色彩学中是饱和度、纯度最高的颜色,带有火辣辣、热情的韵味;在色彩心理学中红色让人产生一定的联想——红色给人以热烈而富有朝气蓬勃的视觉享受,象征着活力、积极、热情、喜悦、吉祥等,红色寓意深奥的象征意义和个性鲜明的情感特征,使其内涵更加丰富,红色在绘画中、设计中乃至影视中散发出了耀眼的光辉。就像问题要一分为二来看一样,红色也具有双重性,生活中想到红色大家自然会想到鲜血、牺牲、战争等,于是红色也常用来作为防火、危险、禁止通行等警示用色。但在中国传统民俗中,往往忽略了红色消极的一面,扩大了红色喜庆、吉祥的积极因素,红色也就成为我国最具有感染力的色彩。尤其是在传统节日春节中,家家户户都要贴红色的春联、红色的福字、挂上大红的辣椒、大红灯笼等。著名导演张艺谋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让红色集聚众人的目光,有效地运用了色彩的象征手法,将红色作为视觉线索贯穿于整部影片中,构成了最为引人注目的视觉中心,突出影片主题;运用红色作为重要的表现手段和视觉符号,在片中随着剧情的发展红色一会儿让人感到喜悦,一会让人趋于平静,一会让人深思,到了片尾带给观众的更多的是沮丧和凄凉……红色的双重性直接影响观众的情绪,片中把红色的表现推向极致。

《大红灯笼高高挂》片中印象最深的是红色,火红的大灯笼本是节日的象征,但在影片中红色预示着封建黑暗势力下中国妇女不幸的开始。可以驱散黑暗带来光明的灯笼,但在本片成了死亡的诱惑;吉祥喜庆的大红在本片中成为黑暗势力的陷阱。影片从头到尾宅院主人一直都没有露面,但他无形中强大的影响力却充满整个大宅院,昏黑色的大宅院就像他无处不在的身影,虚拟的描绘手法与挂在大院的大红灯笼形成鲜明的对比:笼罩大院的黑暗封建势力,即使冬天白雪皑皑的院落,也掩盖不住5个漂亮女人为争宠相互仇恨、相互争斗,白雪下不仅葬送了女人们的青春、幸福,更是掩埋了一段段恩恩怨怨、或死或疯的凄惨结局。

《大红灯笼高高挂》一开始就从退学的19岁女大学生颂莲嫁给50多岁的陈佐千做四太太开始,从一片片红色喜庆中拉开序幕。影片围绕颂莲这位知识女性如何从最初受宠到最后失宠、疯狂的婚姻悲剧,展示了她与大太太毓如、二太太卓云、三太太梅珊,还有丫环雁儿之间你死我活的明争暗斗。大红灯笼由始至终都穿插在整部戏中,这一切又很巧妙地体现在点灯——吹灯——封灯上,这里的“灯笼”就不再是仅供观者欣赏的视觉造型艺术,在灰黑的大院中它已化身成了大院男主人权利的符号象征:它和受宠者享有捶脚、捏肩、点菜等一系列权利紧密相关,在哪房太太院子里点灯,哪房太太就有权利享受优待和得到满足。年长男主人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已经依附在大红灯笼上,点燃女人为男人而争斗的无硝烟的战争,但在男人眼中,女人只不过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附属物,其青春和命运寄托在毫无生命力的红灯笼上。影片中 “挂灯笼”和“落灯笼”是荣辱宠幸的象征,是各妻妾地位高贱的标牌,尤其二、三、四房生活的悲喜集中表现在点灯、灭灯与封灯上。尤其夜晚来临在黑暗的大院中,5个女人为了争夺挂灯笼的权利,相互压制打击对手取悦主子,为稳固自己的地位甘做传宗接代的工具,成为女人们生活的主要目标。温顺的琉如,笑里藏刀的卓云,敢爱的梅珊,倔强的雁儿,敢抗争的颂莲……无一不成为旧式婚姻的牺牲品,深刻地揭露了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中妇女的悲惨命运。

颂莲作为大学生在封闭大家庭中,从最初如莲花般的清纯到逐渐在大院这个黑色染缸中迷失了自我,逐渐适应了环境。颂莲在得宠时,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依附在老爷身上的权威,对脚被轻捶的瘾劲,显示了自我的丧失和麻木。三太太是一个反金钱、反传统,为了爱敢于背叛家庭,冒着生命危险追求自身幸福的女性。当三太太被陈家的打手捉回来时,脚上穿着粉红拖鞋,身穿白色内衣裤,被一群黑衣人送往死屋。导演巧妙地借用她的一身白衣,演绎了在黑暗历史中妇女对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理想之美,对封建势力下婚姻的抗争。黑白的鲜明对比,写尽了黑暗社会对妇女渴望美好婚姻的残酷打击。

张艺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经说:“我认为在电影的视觉元素中,色彩是最能唤起人的情感波动的因素。……我认为。从生理上说,色彩是第一性的,能马上唤起人的情绪波动。” 那么观看张导的电影,真的是一种视觉感官的享受,极富色彩感染力的视觉语言,已经成为他的电影艺术造型重要的视觉元素。通过色彩强化思想主题的表现,用色彩展现情绪意境,烘托影片气氛,其将色彩的情感要素发挥到了极致。比较影片《满城尽带黄金甲》和《大红灯笼高高挂》,笔者个人更喜欢《大红灯笼高高挂》,虽然《满城尽带黄金甲》有大场面、大题材、唯美精致的色彩视觉包装,但其色彩在影片中的视觉冲击力、表现形式已经完全超越了内容之上,缺少了《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用色彩讲述的凄婉的故事。《满城尽带黄金甲》打造了华丽的宫殿,菊花台的迷离,金色银色盛大的对抗,可就是少了一段可以推敲的故事。《满城尽带黄金甲》借用了《雷雨》故事的表壳,虽然色彩技术玩转得相当娴熟,但是用庞大的规模、辉煌的色彩讲述的是一个缺少内涵的故事。很多观众看后感觉除了强烈的色彩冲击力外,认为主题不明确,不知所云,片中过分渲染色彩视觉表现而冲淡了本身就模糊的剧情。《大红灯笼高高挂》却是一部很耐看的好片子,每一个场景都制作得相当精美,光影的丰富变化、色彩明度和纯度对比、极富中国韵味的庭院,构成一幅幅唯美的画面。尤其影片结尾颂莲疯后,老爷又迎娶五太太,在一片大红大喜中,新娘子稚嫩的脸庞无不让我们联想到影片开始颂莲出嫁的场景,这又是下一场悲剧的轮回。张导打破传统红色的喜庆象征,大胆运用红色另一极端的象征——危险、死亡的信号,让鲜艳夺目的大红灯笼在灰色大宅院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心理震撼。应该说片中红色的成功运用,使之成为张氏影片最具感染力、最经典的视觉语言符号。

[参考文献]

红色电影观后感范文 篇六

[关键词]色彩;艺术;电影;情感

著名的电影艺术家斯托拉罗曾经说过:“色彩语言是电影语言的一个重要分支,在电影中使用色彩来表达不同的主题和思想内涵,就像用光线来描绘现实景物一样精准。”张艺谋导演也曾表示:“在电影艺术中,色彩是最能够引起人们思想共鸣的元素。”由此可见,色彩对于电影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它具有最直接的美学意义,可以通过人的视觉将相关艺术信息直接传递给大脑。同时,色彩也是一种跨越国界的艺术语言,它可以破除传统语言和地域的限制,让身处世界各地的人们共同领略电影艺术的独特魅力。色彩不但可以精准地刻画人物形象,创造特定的艺术氛围,而且还能够表现电影的思想主题,阐释人物的情感变化,更是创造影片艺术风格的重要手段。

一、主色调在电影中的运用

在电影艺术中,色彩的运用受到了历史和文化的深刻影响,不同的色彩象征着不同的意义。一部电影中所呈现出来的主色调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该电影价值取向和故事背景的具体表现。从广义上讲,每一部电影都有一个特定的主色调,例如,《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红色、《黄土地》中的黄色、《疯狂的石头》中的青色、《海角七号》中的蓝色,等等。这些电影主色调的运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成功地提升了电影的艺术境界。

红色是火焰的颜色,象征着活力、希望、温暖,红色给人带来的最直观的视觉感受就是热烈和激情,它是一种极具感染力的色彩,因而在电影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红色在中国有着特殊的意义,中国人对红色的这种特殊情感在电影艺术领域也有着充分的反映。在中国,将红色的韵味表现到极致的当属张艺谋导演,他对色彩的运用有着极深的造诣,非常重视色彩在电影中的表现力,总是力图用色彩的语言来表达出特定的文化内涵。《红高粱》中的高粱酒、《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灯笼、《菊豆》中的大染坊、《秋菊打官司》中的红色小辣椒,等等,都展现了一种热情的生命活力和视觉冲击力,给人一种亲切、祥和的感觉,同时,这些火红的色彩也形成了典型的中国文化标志。红色还意味着躁动和革命,很多革命题材的电影中均是以红色为主色调,象征着斗志和决心,颂扬革命先烈们不怕流血、不怕牺牲的红色精神,对故事的情节和背景也起到了有效渲染作用。在电影《活着》中,红色的皮影戏、红色的宣传标语、中的大红灯笼、红色的主席画像以及红色的袖章等都非常吸引观众的眼球,很好地营造出了那种革命的氛围,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蓝色具有忧伤的意味,歌德在《色彩理论》中指出,蓝色是一种夺人的虚无,是一种特殊的能量,是宁静和蛊惑这一对矛盾的综合体。在著名的电影大师基耶洛夫斯基的影片《蓝色》中,到处都充斥着蓝色,例如蓝色的游泳池、蓝色的水晶饰品,等等,蓝色的单纯色调一方面给观众带来了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另一方面又给影片的主人公营造了独特的艺术背景,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海角七号》中的蓝色海洋则象征着一场伟大的爱情,尽管受到了时空的限制,但是却无法割断这对青年男女之间深深的思念。

绿色是生命的颜色,代表着生机盎然和希望,与红色相比,绿色更能够让人的内心感到平和,是一种令人赏心悦目的优雅色彩。在电影《十面埋伏》中,翠绿色的竹林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官府追兵的服装同样也是绿色,与竹林浑然一体,十分和谐,微风吹拂过后,绿色的竹林沙沙作响,意境悠远,营造出了武侠争斗时候的神秘氛围,武林高手们在竹林间穿梭飞舞,各种动作在绿色的背景下显得格外优雅,激烈的打斗虽然少了分血腥,却变得更加惊心动魄。

黄色是一种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颜色,在中国古代,黄色的使用受到了统治者们的严格限制,只有具有特定身份的达官显贵才有资格使用,因而,黄色是权威的象征,意味着皇权的至高无上。例如,在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中,不论是宫内的装饰,还是宫廷广场内的,都是黄色的,极尽奢华。在影片的最后阶段,杰王子率领身穿黄金色铠甲的军队攻入皇宫,那鲜明的黄色在夜幕中分外醒目,再加上军队进攻过程中势不可挡的气势,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感官刺激。黄色还代表着土地和沙漠,象征着一种原生态的朴实。在电影《黄土地》中,黄色被大量运用,出现在了很多特写镜头中,例如,在苍茫的原野上,黄土地无限延伸到天际,土地上没有夹杂其他的色彩,看不到绿色生命的半点痕迹。正当观众为这单调的颜色感到压抑时,远处传来了锣鼓的演奏声,粗犷的乐曲打破了这片黄土地上的宁静,让人们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在这里,黄色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西北恶劣的生存环境和西北人豪放的性格特征。

二、色彩在电影中的审美价值

色彩能够使人产生想象,不同的色彩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在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后,特定的色彩会表现出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甚至阶级性的文化特色,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内涵。张艺谋在拍摄文艺片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对红色的运用,在众多的色彩中,给观众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当属象征着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中国红。中国红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它体现的是祥和、喜庆和生命的张力。张艺谋导演成功地运用了红色的特殊审美价值,给观众营造了一个极具亲和力的红色传统文化氛围。在电影《红高粱》中,张艺谋导演大胆地将红色运用在人物造型、场景设置的方方面面,整部电影被中国红所浸透。例如,红高粱、红太阳、红衣服、红辣椒、红灯笼、红兜肚、红轿子、红盖头,等等。在这部电影中,红色不但象征着吉祥如意,而且还象征着民族的血性,同时也流露出了浓厚的西北地域风情。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红色也得到了大面积的运用,在这部电影中,红色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它象征着权势、希望、野蛮和欲望,等等。在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女主人公身穿红色棉袄,带着红色的围巾和发卡,讲述了一场真挚而又单纯的爱情故事,观众们从那一抹红色中不仅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而且还看到了对爱情的忠诚和执著,这也是影片赋予红色的特殊含义。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影中的色彩理论也在与时俱进地发生着变化,然而,张艺谋导演一直对红色情有独钟,意欲将红色的文化内涵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电影《山楂树之恋》中,开满红花的山楂树、红色日记本和红色脸盆以及老三送给静秋的红色衣服,等等,都为剧情的进一步发展埋下了伏笔,并且具有更为深刻的隐喻。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人们的情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压抑,老三和静秋之间的爱情在艰难地发展着,尽管在故事的最后两人并没有终成眷属,但是却展示出了最纯真最宝贵的爱情力量,令人无限感动。张艺谋导演擅长塑造经典的女性形象,用红色表现刚柔并蓄的美感,并在传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通过艺术的手段赋予其新的含义。在很多张艺谋电影中,红色与时代背景、人物命运、人性善恶等紧密相连,可以说,只有成功解读了电影中的红色元素,才能够真正理解张艺谋电影中的深刻内涵。

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张艺谋导演倾力制作的一部古装影视作品,它主要讲述了皇室中的各个成员在重阳节前夕种种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的故事。这部电影给人留下的最为深刻的视觉印象就是金黄色。张艺谋导演选择黄色作为影片的基准色调,一方面切合了电影名称,另一方面力求通过黄色的大量运用来展现古代皇室中奢华的生活和皇权的至高无上。在这部电影中,张艺谋导演用娴熟的艺术手法让皇室内部的惨烈争斗与奢华的皇室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暗示着华丽的皇宫里隐藏着鲜为人知的血腥、暴力、肮脏和黑暗。通过金黄色的运用生动地展示出了权力对于亲情和人性的腐蚀作用。在影片中,三王子为了争夺皇位,用残忍的手段杀死了他的哥哥。大王极为暴怒,并在金碧辉煌的殿堂里将三王子活活打死。杰王子率领黄金甲军队攻入皇宫与大王的军队展开殊死拼杀,灿烂的黄色被鲜血染红,此时,黄色隐喻着虚伪和堕落,表达了对争权夺利和压抑人性的批判。陆川导演在电影《南京!南京!》中摒弃了华丽的色彩,特意用黑白的影像来对历史真相进行发掘和还原。黑白色的影像虽然没有彩色影像那般华丽动人,却是表现历史真实感的最好颜色,在这部灾难题材的电影中,黑白色具有更强的感染力、表现力,那种灾难的环境氛围被黑白色渲染到了极致,给人一种压抑和窒息的感觉。

三、色彩对人物情感变化的阐释

色彩艺术在电影中具有独特的魅力,一部出色的电影除了需要具备完整的结构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外,还要将特定的文化内涵和主题思想融入影片的色彩元素中去,以增强影片的艺术美感,形成独特的风格。人物的情感变化具有多变性和隐匿性,色彩艺术的加入有助于更加精准地将人物的情感变化表现出来,因此,色彩对人物情感的变化具有重要的阐释作用。电影《无间道2》是成功运用色彩艺术对人物情感变化进行阐释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代表着正义力量的香港警察与代表着邪恶势力的黑社会斗智斗勇。其中,有一个令人难忘的场景即警方卧底陈永仁在因公殉职的警官陆启昌的墓碑前敬礼。此时,卧底陈永仁心情非常复杂,他担负着巨大的责任,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与黑社会势力的日夜较量中,他的心理近乎扭曲。在这种情况下,陈永仁仍然坚守着信念,坚持与黑暗势力抗争下去。他站在草地上,神色凝重,然而周围绿色的芳草却生机盎然,象征着希望,即使在非常艰难的情况下,只要坚守信念,决不放弃,就一定能够克服重重困难,取得最后的胜利。在这里,绿色的加入令观众眼前一亮,也反映出了电影主人公陈永仁坚定不移的意志和信念。

在电影《2046》中,众多人物的情感都非常细腻,心理活动也非常复杂,导演王家卫用独特的眼光将多种色彩融入场景中,很好地阐释了人物的情感变化。在这部电影中,很多镜头都是灰色调的,反映了身处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真实心理,他们没有远大的理想抱负,早已被世俗生活磨去了个性的棱角,变得处世圆滑,同时又迫于生计而到处奔波。因此,这些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并不是五彩斑斓的,而是灰色的。尽管他们身处繁华的大都市中,然而他们的生活却显得与周围的灯红酒绿格格不入。因此,最能够反映这些人物生活和情感的色彩就是灰色,而且灰色与都市里其他的鲜亮色彩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繁华的都市似乎与他们毫无关系,而只能在浮华之下忍受生活的压力,这也反映出了社会底层小人物们心理上的一种无奈。

[参考文献]

[1] 王磊,卢嘉。色彩构成[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7.

[2] 崔茵。论张艺谋电影的画面色彩与内涵[J].剧作家,2008(02).

红色影片观后感 篇七

关键词:色彩;情感传达;剧情推进;象征

在电影中,色彩作为重要的语言之一,是可以说话的。在对人们形成了直接、强烈的视觉冲击的同时,又与观众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作为年轻的艺术门类——电影从最初的无声片、黑白片到今天立体声的彩色片,这期间经历了近一个世纪不断完善和探究的过程。色彩作为电影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视觉元素,一直以来为刻画角色的情感,为营造场景环境的氛围,为增进剧情、丰富画面、加强真实感,提高电影本身的欣赏价值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一、运用色彩创造某种氛围,反应人物情绪,产生情感传达的人性化互动

尽管近代以来的人们被告知:色彩只是眼睛玩弄的魔术,物体是没有色彩的,当日光照射到一个物体的表面上时,这个物体按照其分子结构吸收某些波长而反射出另一些波长,这些被反射出来的波长在人的眼睛里就被感知为某种色彩。色彩在电影中更象是一位“情感的演说家”,它作为人类情感的载体,连接着“编剧”、“导演”、“电影”、“观众”。这种连接是一种情感沟通的互动交流,在电影的产生过程中,巧妙的运用色彩的情感表现规律,充分发挥色彩的各种心理特征。如:影片《海底总动员》中尼姆和爸爸到海底学校的一组镜头,用各种绚丽的橘红色、粉紫色、大红色、草绿色、鹅黄色、粉红色、宝蓝色等色彩来装点画面,营造出一种美妙、斑斓、安全、和谐、活跃的气氛;而当尼姆不听从爸爸的劝告执意要离开大家去那艘大船边冒险的时候,画面一下子变成以深蓝色为主的大面积海水,这其中掩映着尼姆那娇小的朱红色身躯,形成冷色(深蓝色)与暖色(朱红色)色性上与面积上的强烈对比,使观众的心为之收紧,那一片深蓝色的水域和远处灰黑色的模糊的大船底部预示了一种莫名的危险。在这组镜头中色彩对剧情的推动与演进作用是显见的,从开始的兴奋、喜悦到后来的恐惧、紧张,除了故事本身的睛节以外,色彩心理学上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可见动画片中色彩的运用对于调节观众情绪和增进剧情的发展起了不可小视的作用。大师张艺谋的《英雄》的大色块中就包含着想传达给观众的情绪,影片先后出现了红、蓝、白、绿、黑五种色彩,每种画面色调都有不同的喻意,对推动故事发展,刻画人物性格都起到了烘托作用。红色的基调向观众传达了无名心中的躁动,红色的故事中包含了忌妒、怒火、痛苦,这一段在飞雪将如月斩杀后满天黄叶变成红色达到极致;蓝色的故事中包含了平静、爱情、牺牲,在无名和残剑水上的激斗后残剑守护在飞雪身边时达到极致。柔和的绿色也为几乎真实的描述添加了一些祥和;绿色的故事里包含了超脱、浪漫、博爱,这一段在残剑放弃刺杀秦王,秦宫无尽的绿纱缓缓落下时达到了极致。由于有了色彩上的时代分隔,使观众在理解故事情节上减轻了压力;白色和黑色才是最后真实影片要表达的故事;由于有了色彩上的时代分隔,影片传达给观众的感情有着很大的差别,观众也丛中感受到红色的冶艳、绿色的浪漫、蓝色的质朴、白色的伤心、黑色的绝望,同时也使观众在理解故事情节上减轻了压力。影片所表现的色彩心理特征,引起了观众的兴趣和注意,面对这个色彩的盛宴,人们产生了种种联想,受到一种特定的情绪的感染,呈现一种积极、主动的探求心理。最终,促成了人们走进电影院看电影的行为。

二、参与剧作,代表不同的剧作意义

色彩运用的奇特,用不同色彩来表达不同内容,形式感会很强。从严格意义上讲,自从彩色电影诞生以来,国际上就有许多导演很会运用色彩来辅助故事的叙述,日本导演黑泽明就是一位色彩大师,香港的王家卫在《东邪西毒》里也用光影和色彩让人体验到了一种似幻似真的视觉享受。《英雄》在还未公映前,就已成为一个很大的焦点,各种剧照和招贴画已把观众的胃口吊足了。色彩不仅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并兼具区分故事情节的功能,这也是张大师的创举了。色彩叙事手法将注定会对以后的电影拍摄特别是广告片的制作产生影响,就像《辛德勒的名单》中黑白画面中的红色女孩,以及杰克逊的几乎所有MTv,都对现代电影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色彩运用的形式终究是为内容服务的,色彩与情节的结合的恰如其分,才能得出完美的结果。还以《英雄》为例,讲述了四个不同版本的关于残剑和飞雪的故事,四个故事分别用情杀、假死、殉情和殉义描述了残剑和飞雪的最后结局。全片以黑衣无名自述十年练剑作为开端,同样一袭黑衣的皇帝不断引导出一段段色彩斑斓的猜想画面。整个画面以黑色为基本起调,肃穆庄严。《十面埋伏》、《英雄》的艳丽是中国的红,《重庆森林》、(2046)是华丽的暗淡的金色,日本的《情书》是苍白中带粉,每一部的剧情都有属于自己的色彩。

三、色彩产生象征

自远古开始,在很多领域里,色彩被编码以后成为通讯工具,这是色彩象征意义的开始。在人的视觉世界里,色彩是情感的象征。人们在生活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一些色彩习惯,会使得一些色彩感觉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为永恒和象征。在电影中,往往会通过人们对色彩存在的一些固定联想而设计影片的色彩。比如“红色在中国多数代表喜庆,在西方则象征青春、热情、温暖、生命、鲜血、火、爱情、情欲……;绿色象征生命、健康、和平、希望;黄色象征希望、收获、丰硕、甜美、香酥;蓝色神秘、悠久、沉静、理智、博大……

最新范文

36 331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