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范文>实用范文>优秀范文

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精选7篇

2024-04-17 16:37:28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本页是细心的小编为大伙儿整理的7篇体育锻炼的相关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 篇一

【关键词】田径 健身运动 注意 锻炼事项

以健身为目标的田径健身运动,旨在合理、适度、持之以恒地进行田径健身锻炼,从而达到促进健康、增强体质的目的。田径健身运动是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内容。体育教师是广大学生参加田径运动锻炼的主要组织和指导者。为了更好地取得田径锻炼的实效,在组织学生参加田径健身锻炼时应注意如下事项:

一、做好宣传发动工作

要把田径健身运动锻炼和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以及获得《中学生体育合格证书》紧密结合起来,做好田径健身锻炼的宣传、发动和组织落实工作。学校体育组的全体体育教师要在主管校长领导下,与班主任紧密配合,做好课外体育锻炼的发动工作。可通过板报和广播等形式,向学生宣传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意义,使广大学生积极自觉地参加课外体育锻炼。还可以组织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是学生独立进行,因此要培养好班级体育骨干,使他们掌握锻炼身体的手段和方法,具有组织班级或锻炼小组开展体育锻炼的能力。要根据田径健身运动项目的特点,充分发挥本校场地、器材的使用效益。

二、遵守身体锻炼原则,科学地进行锻炼

身体锻炼原则是人们在长期体育锻炼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带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经验和准则,是体育锻炼客观规律的反映。因此,在田径健身运动锻炼中也必须贯彻好身体锻炼原则。这些原则是适量性原则,使学生收到好的锻炼效果。

三、田径健身运动项目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田径健身运动项目不能完全等同于田径锻炼竞技运动项目。田径竞技项目对身体素质、专项技术要求较高,练习比较枯燥,与青少年身体、心理发展水平不相适应。选择项目和内容不当,会影响学生进行田径锻炼的积极性和锻炼效果。根据田径健身运动的分类方法,可以从走、跑、跳、投4类基本运动方式入手,对传统田径竞技项目进行游戏化、生活化、趣味化的改造,开发出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水平的多种多样的田径健身练习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参加田径锻炼的兴趣,提高他们进行田径锻炼的积极性。

四、要做好田径健身运动锻炼的准备活动和整理运动

由于人体各器官技能都有一定的生理惰性,因此,在参加田径健身运动锻炼前必须做好准备活动,以提高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克服人体机能惰性,协调各器官系统的工作,为参加较为剧烈健身锻炼做好准备。另外,做好锻炼前的准备活动,会使人体体温略微升高,肌肉和肌腱的粘滞性减小,弹性和伸展性增强,从而减少因为做剧烈地跑、跳、投动作而发生的运动损伤。当锻炼结束以后,为了使人体恢复平静,消除疲劳,使紧张的机体转为轻松,尽快适应下一段活动(如文化课学习等)的需要,应让学生做好整理运动。

五、锻炼与比赛、测验相结合

要把开展经常性的田径健身运动锻炼活动与组织小型、多样的田径运动竞赛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全国田径业余段练等级标准》达标测验结合起来。这样不仅能推动经常性田径健身运动锻炼活动的开展,而且通过竞赛和测验,能使学生看到自己锻炼的效果,提高学生参加田径健身锻炼的积极性。

六、加强安全教育,抓好安全措施,预防伤害事故

田径健身运动锻炼的目的是促进健康、增强体质,如果在锻炼中发生了伤害事故,就违背了田径健身运动锻炼的根本目的。因此,在组织学生参加田径健身运动的锻炼过程中应十分注意安全。要经常检查场地、器材,对发现的不安全因素要及时采取措施。要教育学生按照运动安全常规进行田径健身锻炼。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七、要做好田径健身运动锻炼的自我检查

自我检查是指体育锻炼着用生理卫生知识和医学知识对自己参加体育锻炼后的身体情况进行观察和检查。通过自我检查,了解身体对锻炼内容和运动负荷的适应情况以及身体发育、健康与技能变化情况,为今后参加锻炼提供依据。自我检查的内容主要有:参加锻炼前后和锻炼中的自我感觉、睡眠、食欲、体重、脉搏等。体育教师在组织学生参加田径健身锻炼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掌握自我检查的知识和方法,认真做好锻炼期间的自我检查,使田径健身锻炼在科学的轨道上进行,以收到更好的锻炼效果。

参考文献

[1]田径。孙庆杰。北京:高等教育体育出版社

[2]金钦昌。学校体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姜建华主编。田径。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体育锻炼 篇二

1.1研究对象

宿迁高师是宿迁地区小学和幼儿园师资培养的基地,主要生源为初中起点的毕业生,实行“五年一贯制”培养模式。本文以宿迁高师为例,调查和分析当前高师生体育锻炼对健康素养水平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高师生健康素养水平的建议,以此来促进高师生健康素养的提高。

1.2研究方法

在《2008年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基础上设计高师生健康素养问卷,选取样本在6个系部80个班一至五年级中采用分阶段分层次抽样,抽样尽可能选取层次、类别、数量接近的有、无锻炼者,共计600名高师生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600份,有效问卷586份,有效回收率97.7%,经统计有、无锻炼有效问卷比为0.98:1。问卷设计分两部分:一部分对高师生锻炼基本情况调查,包括锻炼时间、频次、内容、方式、负荷等。另一部分调查内容包括高师生健康素养3个方面:(1)基本知识与理念,包括正确理解健康概念、安全献血、精神卫生、急救、血压、脉搏、体温正常值、防治艾滋病、癌症早期发现、劳逸结合、对四害传播疾病的认识等(11项);(2)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包括正确洗手、正确刷牙、食品安全、合理膳食、饮水安全、成年人饮酒日饮用量、交通安全、控制体重、对镇痛剂、止疼药的理解、吸毒对健康有危害、健康体检等(12项);(3)基本技能,包括紧急医疗救助拨打电话、看药物说明、煤气中毒的急救、测量脉搏、抢救触电者、火灾时安全逃离、认识易燃、高压等标识、测体温等(9项)。共计40题。正确回答80%及以上健康素养调查内容的调查对象视为具备健康素养。

2相关概念

2.1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是指在特定情境下,通过反复的体育锻炼实践形成的具有积极的、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定势和思维模式。根据我国体育人口划分标准:每周参加锻炼不少于3次,每次锻炼持续时间不低于30分钟,且符合自身体质所从事的体育项目相适应的负荷强度,同时满足上述条件者,则确定为体育人口。根据这一界定,本研究判定有无体育锻炼的主要标准为:(1)有无一定的锻炼时间和频次;(2)有无相对固定的锻炼内容和方式;(3)有无明确的价值取向,能否积极主动参与;(4)是否成为日常生活中相对稳定的一种行为方式,从体育锻炼中接收到良性信息反馈,获得愉快的运动体验。

2.2健康素养衡量标准

健康教育界对于衡量具有健康素养特征的标准是根据美国国家健康教育标准(NHES)的定义具体界定的。NHES由标准、根据、行为指标3部分构成,主要围绕7个方面提出:健康基本知识基础;获取健康信息和健康促进产品及服务的能力;减少健康危险因素同时采取有利健康的行为的能力;分析文化、传媒、科技和其他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运用促进健康的人际交流技巧的能力;在确定促进健康的目标和决策方面运用技巧的能力;促进个人、家庭和社区健康的能力。由此可见,一个有健康素养的人被认为是一个有价值取向的思考者、有主动获取能力的自学者、有辨析能力的问题解决者、高效的交流者、明智的决策者、有责任感的社会公益者。NHES目的是改进健康教育并促进健康,标准是对健康素养应具备的特征的界定,指导了学校开展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是由预期目标回溯工作要求的思路。如果健康素养是健康教育的目标,那么健康教育就是手段,健康教育水平是影响高师生健康素养水平的首要因素,要提高健康素养水平,必须从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知识传播和行为干预两个方面着手。体育锻炼能够强化健康意识,改变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2.3高师生健康素养现状

本研究计划各选300名有、无体育锻炼的高师生作为研究样本对比,在发放问卷前先初步了解高师生体育锻炼情况,再用问卷对锻炼基本情况予以调查,在调查中发现有锻炼者比例远小于无锻炼习惯者,很多在锻炼时间、频次、运动负荷、持续性方面不足,介于有、无锻炼之间。最终选取有锻炼问卷290份,无锻炼问卷296份,共计586份作为研究样本,在全部调查问卷中被视为具备健康素养的约占16.90%,与同层次高师生相比,整体素养水平偏低。在有、无体育锻炼高师生健康素养及健康素养3个内容方面:有体育锻炼的被认为具备健康素养的为18.97%;在健康基本知识和理念方面被认为正确率在80%及以上的为42.07%;生活方式和行为为19.66%;基本技能为57.59%;均值为39.77%。在无体育锻炼的调查问卷方面被认为具备健康素养的为14.87%;健康基本知识和理念为34.80%;生活方式和行为为15.55%;基本技能为44.60%;均值为31.65%。结果显示:有体育锻炼的高师生在健康素养及各维度均值都要比无体育锻炼均值要高,说明体育锻炼与高师生健康素养水平存在显著性相关;在全部样本中,健康知识和理念方面为38.40%,说明高师生在健康基本知识理念方面还比较匮乏,从而导致健康行为、技能素养低下。其中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百分比最低,远低于基本技能,以及基本知识和理念,说明部分高师生即使具备了健康基本的知识和理念,并不一定都能转化成基本技能及生活方式与行为,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知识和理念、生活方式与行为之间存在着差距,知多行少。基本技能素养在本次调查中最高,可能的原因是本调查中基本技能的测试偏重知识层面,不涉及实践操作技能层面,而且问题设计简单,导致正确率偏高,但正确率偏高不能掩盖“有理论、无实践”的教育现实问题。

3体育锻炼与健康素养的关联分析

通过对健康素养基本内容的解读,可以发现健康素养由认知成分和行为成分组成,认知成分包括基本知识和理念,行为成分包括一般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和基本技能。纵观这一领域的研究大体可以分成4个方面:(1)体育锻炼与健康基本知识和理念的分析;(2)体育锻炼与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的分析;(3)体育锻炼与健康基本技能的分析;(4)体育锻炼对健康素养影响机制的分析。

3.1体育锻炼与健康基本知识和理念的分析

在对关于健康基本知识和理念的所有调查问题中,有、无体育锻炼高师生在知晓率上对比差距由大到小的5个问题依次是:“精神卫生”“正确理解健康概念”“骨折处置、创伤止血、心脏骤停等急救方法”“血压、脉搏、体温正常值”“劳逸结合”。在“精神卫生”方面对比差距最大,说明在个人遇到心理问题、人际关系及心理问题应寻医方面,有体育锻炼的更能更积极面对;其次在“正确理解健康概念”方面差距较大,说明有体育锻炼的高师生在健康意识上要高于无体育锻炼行为的高师生;此外3个问题涉及应急处理、人体生理、运动恢复等基本常识,这些情况在科学体育锻炼过程中都会涉及,说明良好的体育锻炼使高师生具备了一定的健康观,主动采纳健康行为,从而驱动高师生进一步获取关于健康知识理念的相关信息。

3.2体育锻炼与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的分析

在所有关于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调查问题中,有、无体育锻炼高师生在知晓率上差距对比由大到小的5个问题依次是:“合理膳食”“控制体重”“对镇痛剂、止疼药的理解”“饮水安全”“成年人饮酒日饮用量”。相关研究表明:健康状况并不是影响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更多的是希望通过体育锻炼改变自身形体、健美等外显方面的因素;“合理膳食”“控制体重”2个方面存在的差距大,说明有体育锻炼的高师生,在锻炼目标态度上能充分认识到健康生活方式重要性和行为统一起来。而在其它三个方面的差距,说明有体育锻炼的高师生在科学的健康意识指导下,个人对其行为的认知水平与方式,直接影响了个人生活方式和行为的形成。

3.3体育锻与健康基本技能的分析

在所有关于健康基本技能的调查问题中,有、无体育锻炼知晓率悬殊差距对比由大到小的5个问题依次是:“火灾时会安全逃离”“抢救触电者”“煤气中毒的急救”“测量脉搏”“测体温”。以上5个方面的差距,可以充分说明体育锻炼虽然着重于人体生理肌肉动作技能形成层面上,但在肌肉动作技能形成一种特定的肌肉群连锁反应模式下,能表现出相对较高的动作技能反应模式,只要进入特定的情景模式,在特殊环境刺激下,就会激发出一连串技能活动模式。

3.4体育锻炼对健康素养影响机制分析

有、无体育锻炼差异很直接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在健康素养价值观上存在差异。高师生参与体育锻炼,都是经过思想或凭激情行动对追求或达到某种目标所能带来的效益进行评价,当参与体育锻炼后,所产生的效益反馈到体育锻炼主体,自身对追求或预期达到的目标和参与后效益相比,从而决定是否坚持或者放弃体育锻炼,所以体育锻炼产生效益对于锻炼主体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代表着能否自觉、持续地进行体育锻炼。而体育锻炼产生效益应成为健康素养研究范畴的重要构成要素,因为锻炼产生效益主要包括体育锻炼主体对健康知识理念的理解,生活方式与行为质量的提升以及健康基本技能的形成等方面。

4结论与建议

4.1高师生体育锻炼不足,静坐少动现象较为突出

这一现象与当前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致,基本反映了当前青少年整体上缺乏一定时间、频次、强度的体育锻炼。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针对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的相关的政策法规,但是从调查结果来看,相关政策法规的落实,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予以足够的重视,关注青少年的体育锻炼,便于促使其形成良好的健康素养。

4.2高师生整体健康素养水平较低,对健康素养重要性认识不足

对健康素养的认识是健康素养提升的基础,作为培养未来中、小学、幼儿园师资群体,所肩负的使命更为任重道远,其健康素养水平的高低能直接影响未来个体或社会群体的健康观念,更关系到国家民族的竞争力,学校应对提升高师生健康素养予以充分的重视,制定必要的健康素养标准及相关的健康教育促进政策,有针对地提升高师生的健康素养水平。

4.3健康素养水平与体育锻炼存在显著性相关

提高健康素养水平,倡导积极的生活方式是一个时代的呼唤;体育锻炼是促进健康素养的重要载体。社会、学校、家庭要利用多方资源向学生生传输健康素养常识,大力宣传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价值,明确健康素养与体育锻炼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价值观,组织各种形式的体育锻炼活动,营造一个人人参与体育锻炼的良好外部环境。

4.4体育锻炼是提升健康素养水平的有效手段

体育锻炼要想取得良好效果,需要考虑锻炼时间、频次、负荷等因变量。作为培养未来中小学、幼儿园师资院校,要积极地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根据高师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体育锻炼内容、方法及手段,针对他们的兴趣激发对新知识探索的,引导他们以积极地态度去完成既定目标,使他们体验到参加体育锻炼产生的积极效应,从而提升个人健康素养水平,形成一种带有一定健康素养水平的体育锻炼。

4.5高师生基本医疗常识、急救技能较匮乏

体育锻炼 篇三

关键字:体育锻炼,教育,人才因素,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使生产过程自动化、电气化和智能化的过程大大加快,繁重的体力劳动大大减少。在有些情况下,人体甚至可不直接参与生产过程,昔日的大强度、大幅度、高负荷的劳动操作,则由小肌肉群参与的极小强度的小动作所取代。人体是一高度复杂、高度统一和高度有机的完整机体,现代生产方式的变化带来的身体肌肉活动机会和强度的减少和下降,必然导致人体各大系统、相应器官的机能下降。此外,物质的丰富、饮食制度的不合理导致营养摄人过剩,易使人体肥胖,一些人随肥胖程度的加大,体能也日趋降低;而一些体质衰弱者则成为“亚健康人”。人的居住条件的不断改善,人口相对的高度集中,人与大自然的距离日渐拉大。加之生产过程的多种失误,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水、空气受到污染,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直接危及着人体的健康与生命。现代生活,一些影响健康的因素也离人们愈来愈近。│

当今世界,国际间的经济竞争,其本质就是人才的竞争。决定国家经济繁荣稳定的首要因素就是人才因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曾指出:“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一含意出发,可以讲,哪个国家和地区拥有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才,那么,那个国家和地区就能在本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可见,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十分迫切,各种教育也必须顺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为此,每一个大学生都应有使命感、责任感,且应努力地去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我觉得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有:

1.良好的道德品质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人才应具有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应有良好的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应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集体主义精神和协作精神,应具有较强的民主和自主意识。现今,世界多种民族文化不断交流,且日渐相融,现今的人才应具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只有具备这样的思想道德素质的人,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

2.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本世纪是知识快速更新、知识量剧增和科技发展迅猛的世纪。现代人才时时、处处面临着多种巨大的挑战。这就要求,现代人才要全面系统地掌握多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且能在实践中熟练应用、运用这些知识;现代人才必须保持良好的求知欲和不断学习的学风和能力,以使自身知识、科学文化水平与社会发展需求相吻合。

3.良好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想在未来社会中有所成就,就必须具备良好的进取心和竞争意识,没有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的人将会被淘汰。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必须有坚实的知识基础作铺垫,还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好奇的心理与不断探索实践的毅力,才能使自己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发展。

4.良好的心理素质实践与研究表明,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每个人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心理素质要求更高,尤其强调人认识和思维的创新性,与此同时,更要求人才具备较好的应变能力和较强的承受能力。只有具备上述良好的心理素质,现代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等多方面的需求,推动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

5.健康的体魄“身体是载知识之舟”,健康的体魄是人的其他各方面素质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未来社会对未来人才的健康水平要求更高。未来社会人才的身体应是健康的、对周围不断变化着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对疾病有抵抗力,而对突发的各种灾难具有高的承受力。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来来社会的人才应该具备良好的健康体魄,把体育运动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自己身心得到较完美的和谐。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问题,“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几十年来共和国体育工作的指导方针。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学校体育工作得到不断加强,青少年的营养水平和发育水平不断提高。运动场上、体育馆里,青春闪耀、朝气蓬勃。一批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走出校园,走向国家建设的各个岗位。

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体质健康水平,2002年7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下发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2007年4月4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在认真总结试行工作的基础上,根据新的形势对该标准进行了修改和完善,颁发了正式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施,还要求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计划,并于2007年9月1日前报教育部备案。

2006年12月20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同决定,从2007年开始,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具体要求用3年时间,使85%以上的学校能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使85%以上的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掌握至少两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切实提高体质健康水平,使“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深入人心。12月23日,国务委员陈至立宣布“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正式启动。

现代体育锻炼的兴起是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它已不再是单一范畴,具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健康功能、教育功能,作为一个平台拉动其它产业发展,已成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许多国家都将争办奥运会、亚运会、世界杯等赛事,作为提升国民凝聚力,带动经济增长的动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活的需要,体育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和领域。体育锻炼的遵循的一般原则有:(1).自觉积极原则自觉积极原则是指锻炼者对已设定的行为目标所采取的一种主动。体育锻炼是一个自我锻炼、自我完善,并总是伴随着克服自身的惰性,战胜各种困难的过程,也是自我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我们只有真正做到“我要练”而非“要我练”,才能把体育锻炼作为每天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2).个性化原则个性化原则是指锻炼者从个人和外界环境条件的实际出发,注重个体差异,在确定锻炼目的、选择运动项目、安排运动时间和运动负荷时,因人而异,区别对待。这是人们进行体育锻炼的根基,是锻炼效果好坏的基础。(3).循序渐进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是指在安排体育锻炼内容、难度、时间及负荷等方面要根据人体发展规律和超量负荷原理,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提高要求。人体在不断适应、不断调整的过程中,体质逐步增强,从而提高健康水平。(4).阶段性原则阶段性原则是指根据人体生长发育、发展与衰退的规律,按不同发展阶段特点来安排体育锻炼。人体发展分为:生长发育期(25岁之前,大学本科生23岁左右毕业);成熟期(25~40岁,此时人已结婚立业,工作、家庭等方面压力较重,是疾病的一个蓄积期)和衰退期(40岁以后,是人生比较平稳发展时期)。(5).持之以恒原则持之以恒原则是指体育锻炼必须坚持经常,使之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体育锻炼的效果并非一劳永逸,长时间不锻炼,已经取得的效果也会逐渐消退,中断锻炼时间越长,消退越明显。只有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安排适合自己兴趣、爱好的运动项目,科学地制定健身计划,并能连续、系统地实施,才能不断有效地增强体质。(6).全面锻炼原则全面锻炼原则是指通过体育锻炼使身体形态、机能、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都得到全面而和谐的发展。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此,身体任何局部机能的提高,必然可以促进机体其他部位机能的改善。不同的锻炼内容和方法在促进身体机能方面有不同的作用,同时也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必须以多样化的锻炼内容和方法来使身体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根据未来社会的特征,现代体育锻炼的发展趋势是开展项目越来越多,大众参与面越来越广,而且不仅仅是作为观赏者。大众需要健身,需要娱乐。大众体育与职业体育之间也不应再有一条泾渭分明的界线,而是共同作为体育文化的组成部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任何职业体育若只把自己单纯当作商业机器中的一部分,当作赚钱的行当,而拉开与大众的距离,早晚将走向反面。美国NBA的劳资矛盾,从深层次说,是体育过分商业化的结果。实际上,支撑美国篮球大厦的基石并非NBA,而是大学、中学篮球。没有NBA,美国篮球不会垮掉,而如果没有学校体育,他们的篮球大厦则早晚要塌下来。现代体育锻炼的发展趋势可归纳为:

1.国际化——现代体育锻炼已成为现代国际社会的普遍现象。在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推动下,竞技体育的国际规模日益扩大。在竞技体育国际化的过程中,有以下几个趋向:(1)运动成绩大幅度提高,国际竞赛竞争加剧。(2)实力水平发展不平衡。(3)奥运会向职业运动员敞开大门。

体育的国际化还在于国际体育学术交流日益加强,国际体育学术活动日趋频繁。一些主要学科,如运动医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哲学、体育史学、体育社会学、体育教育学、体育情报学和比较体育学等均有国际组织。

体育国际化的一个新的趋势是大众体育的国际化。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在经济发达国家,大众体育已成为国际潮流,与竞技体育的发展有并驾齐驱之势。大众体育的国际交流和学术研究也有较大的发展,国际上已成立大众体育组织和残疾人体育组织机构。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和一些单项体育组织也成立了大众体育机构,以加强对大众体育的领导。

2.社会化——体育锻炼是一种社会现象。体育锻炼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又对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现代体育锻炼的社会功能已大大超出增强人民体质的范围,成为改善生活方式和提高生活质量的不可缺少的因素,体育锻炼活动在现代社会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所必需。

1)竞技体育的社会化主要是以俱乐部形式,各运动项目均由俱乐部来开展训练和竞赛,然后由各种单项或综合性运动协会来领导。俱乐部广招会员,通过竞赛进行选拔。

2)社会体育锻炼本身就是社会性活动,不同年龄性别和阶层,甚至于家万户都离不开体育。社会上各行各业都把兴办体育作为一项公共事业。

3)学校体育锻炼的社会化在于许多国家的学校体育场地对社会开放,同时学校也可以利用社会上的体育设施。此外,学校可利用所在地区的工厂企业来帮助学生开展业余训练和课外体育锻炼活动。

3.科学化——体育锻炼科学化是体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现代体育锻炼必须在一切领域广泛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与方法,其中包括体育的决策、管理、教学、训练和科研。

1)体育管理的科学化主要体现在领导决策方法的科学化和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制定政策,进行体育各项工作的管理。

2)体育教学的科学化在于教学思想的科学化。

3)在群众性体育锻炼方面,现代科学技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发达国家普遍采用“运动处方”来指导群众体育锻炼。

4)现代科学技术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最为广泛,可以认为,在当今竞技水平已经很高的情况下,运动场上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没有科学训练,不可能达到高水平。

4.学校体育锻炼将由强调“健身”转为“全面育人”。学校体育锻炼是现代化体育的基础,学校体育锻炼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生长发育,培养坚强意志和进取精神,为造就一代新人打好物质基础;同时为终身从事体育锻炼创造前提和培养兴趣。

参考文献:

1胡小明。社会发展与体育变革[J].体育与科学,:.

2江天来等。论师范院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全民健身计划实施[J].体育学刊,1997年第3期:.

体育锻炼 篇四

体育锻炼是运用各种体育手段,结合自然力,锻炼内容和方法的确定及整个锻炼过程,都应遵循身体锻炼的原则,即有针对性,因人制宜,循序渐进,持之以恒,适宜的负荷和注意锻炼价值等。此外,如能同时运用形神结合、动静结合和内外结合等中国传统练身方法,收效更大;体育锻炼能够有效的改变人的情绪状态,经常锻炼的人,可以降低人的焦虑反应;体育锻炼可以提高人的智力水平,充分体现大脑活力。可以使自己的思维能力逐步提高,对于一些记忆、反应、想象,都有着明显的提高,足以证明,对于人的智力水平有着促进的良好作用。

(来源:文章屋网

体育锻炼 篇五

读者吴永清

吴永清同志:

你身体果然没有什么病,但也不很强壮,你想锻炼身体,但在锻炼 了一段时间以后,由于遇见了一些困难,你就灰心了,甚至说:“炼不炼反正也没有太大的关系。”这说明你还没有真正认识到体育锻炼的意义。

体育锻炼对于身体健康是很重要的,对于我们青年更有特殊意义。青年时期,正是身体的发育时期,而体育锻炼是能够有效地促进身体的发育的。假如在青年时期不注意体育锻炼,没有进行体力活动的习惯,内脏器官、筋肉、骨略系统和神经系统等等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发育,它们的机能,如心脏的负荷能力和肺脏的呼吸能力不能达到应有的水平,往往就会形成纤弱的体质。这样看来,进行体育锻炼与否,对于我们青年的身体健康并不是没有关系。在你目前的情况下,身体还不够强壮,那更不应该忽视它。相反地,你应该注意体育锻炼,把身体搞得很健康,以便将来能够为国家建设事业,充分地贡献出自己的劳动。

你也应该了解,要体育锻炼收到效果,并不是立竿见影,转瞬可得的,而是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换句话说,就是要求你在进行锻炼的中间,敢于向困难作斗争。你在开始锻炼以后,全身有疼痛的感觉,遇到了阻碍,你就畏缩了,这是不好的。因为产生疼痛的感觉,是由于你运动不得法,你的筋肉也还不习惯于体力活动的缘故。你如果坚持了体育锻炼,而在进行体育锻铺的时候,又能够掌握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增加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不但可以减轻疼痛的感觉(即便有些轻微的不舒服,在三、四天之后也会自然消失,这对身体没有什么害处)。而且你会逐渐感觉到运动以后的愉快。

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 篇六

摘 要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南村中学初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基本情况、影响因素等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南村中学初中学生体育兴趣浓厚,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多为迫于体育中考升学压力,强身健体、舒缓学习压力、健美等方面。2.中学生选择参加的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运动项目各异,除了广东省体育中考考试项目耐力跑(男:1000米、女800米),立定跳远、三级蛙跳、跳绳、投掷实心球、推铅球外,篮球和足球是男生偏好的项目,羽毛球和乒乓球则是女生偏好的项目。接近一半的学生每周锻炼时间都能在3次上,其余学生在2次以下。大多数学生每次锻炼时间都不超过半小时。3.影响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最主要因素是学生个人兴趣爱好与生活环境。兴趣爱好,是内因直接制约着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参加,而生活环境则是制约其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外因。有环境和条件却不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是学生的观念、态度问题,有兴趣爱好却没有场地开展则是学校及社会对学校体育的重视问题。4.提高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教育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目的,更新观念,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课外体育指导;扩大体育场地,改善体育设施,为中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提供可靠的保障;提倡素质教育,增加学生课外活动时间,积极开展各运动项目的比赛,提高中学生体育锻炼兴趣。

关键词 中学生 体育锻炼 因素 措施

一、前言

国务院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指出:要“保证学生每天有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包括体育课)”,争取实现学校每天参加课外活动的人数达到学生总数的80%。1995年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建设计划纲要》,指出:全民健身计划以全国人民为实施对象,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青少年和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昌盛,要发动全社会关心他们的体质和健康。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继续搞好升学考试体育的试点,不断总结完善,逐步推开。盲校、聋校、弱智学校要重视开展学生的体育活动。要积极创造条件,切实解决学校体育师资、经费、场地设施等问题。2008年北京奥运会来临之际,我国还启动了“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这是党和国家关心和重视学生身体健康而对学校提出的具体措施和要求。全民建设计划与阳光工程,促进了学校体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据此,研究者对南村中学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影响因素等进行调查分析,旨在为提高学生体质,促进中学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理论借鉴和决策参考。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广州市番禺区南村中学初中600名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课外参加体育锻炼的相关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以“课外体育锻炼”为关键词检索,在中国知网上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并对重要文献进行分析、整理,了解当前研究的现状,为本文的研究开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本研究的主要方法,通过文献资料法与专家咨询,设计了《南村中学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问卷》,问卷设计遵循了社会学和有关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问卷经过结构确定、题目编制、问卷试测、问卷质量分析、问卷修订等几个步骤,问卷于2012年11月南村中学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问卷579份,回收率为96.5%,剔除无效问卷36份,有效问卷为543份,有效率为90.5%(表1),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基本上符合社会调查的要求。

3.访谈法

对广州市南村中学的相关领导和老师进行了中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活动的现状、对体育的需求、体育组织形式以及实施课余体育锻炼的发展规划和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访问调查。

4.数理统计与逻辑分析法

将问卷调查和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类和数理统计。运用SPSS 15.0对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处理,并将信息进行归类,从各种抽象的事实中揭示出事物本质的特征,对其原因进行深入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对南村中学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现状的分析

1.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分析

动机是直接推动和维持人们进行活动的内部原因和动力,是激励人们去达到某一目的的主观原因。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是推动和维持进行锻炼的心理动因,是决定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效果的重要因素①。因此,只有充分了解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和目的,才能更有效地引导和发展学生的正确动机,这对提高学生的锻炼效果,促进学校的课外体育工作的广泛开展具有重要意义。调查表明: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多集中在中考升学压力、锻炼身体、舒缓学习压力、磨练意志、健身健美等方面(见表2)。

2.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喜爱程度的调查分析

表3给出了南村中学不同人群多体育的喜爱程度情况。结果表明:78.1%的男生对体育持“喜欢”或“很喜欢”的态度;女生中26.9%的人喜欢体育,34.8%的女生对体育持一般喜欢态度,22.5%的女生不喜欢体育,15.7%的女生甚至讨厌体育。总体看来,53.0%的学生对体育持“喜欢”态度,23.8%的人群“一般喜欢”。由此可见,大多数中学生都比较喜欢体育锻炼。性别是影响不同人群对体育喜爱的重要因素,男生喜欢体育的程度远高于女生。由于青春期女生性格比较内敛,多数女生对体育的喜欢也只是停留在态度上,真正付诸行动参与到体育锻炼中的较少。

3.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场所、内容、时间统计分析

表4给出了初中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频数情况,结果表明:43.1%同学每周参加体育锻炼在3次以上,41.8%的学生每周只参加1-2次锻炼,14.4%的学生几乎不参加体育锻炼。由此可见,南村中学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较高。

表5给出了初中学生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结果表明:66.7%的学生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不足半小时,22.8%的学生每次参加体育锻炼时间在0.5-1小时之间,6.4%的学生每次参加锻炼在1-2小时之间,极少数学生每次参加体育锻炼高于2小时。由此可见,南村中学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不长。这可能与其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多为迫于体育中考升学压力,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喜欢体育有关。

表6给出了初中学生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项目(内容)情况,结果表明:大多数男生经常参加的项目依次为:田径类项目、跳绳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大球项目(篮球、足球、排球)和小球项目(羽毛球、乒乓球);而女生经常参加的项目依次为:田径类项目、民传项目、小球项目。其中田径项目主要集中在耐力跑和跳远;民传则以跳绳为主,大球主要以篮球和足球为主,小球则是羽毛球和乒乓球。研究者认为,绝大多数学生都参加田径项目进行锻炼,是与广东省体育中考考试项目设置有关。2013年,广东省体育中考考试项目主要为必考项:耐力跑(男:1000米、女800米),选考项:立定跳远、三级蛙跳、跳绳、投掷实心球、推铅球等。此外,篮球和足球是男生偏好的项目,羽毛球和乒乓球则是女生偏好的项目。

(二)影响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

表7给出了南村中学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影响因素统计情况。“个人兴趣爱好”、“学校场馆不够、设施差”、“器材欠缺,质量差,不便于进行体育锻炼”“运动水平低,没有擅长的项目”等是影响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由此可知,影响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最主要因素是学生个人兴趣爱好与生活环境,兴趣爱好,是内因直接制约着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参加,而生活环境则是制约其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外因。有环境和条件却不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是学生的观念、态度问题,有兴趣爱好却没有场地开展则是学校及社会对学校体育的重视问题。

四、提高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途径和应对措施

(一)提高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途径分析

表8给出了学生对提高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途径的看法。结果表明:“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运动的兴趣,增强学生体育素养;加中学校体育场馆资金投入,增加体育场馆设施;宣传‘健康第一’的理念,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是提高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最有效的途径;“积极维护并改善学校体育场馆以及其它体育锻炼场地;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运动技能”;“提倡素质教育,减少学生负担,增加学生课外活动时间;积极开展各运动项目的比赛,提高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等是提高中学生课外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途径。

(二)提高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应对措施

1.教育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目的,更新观念,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了解体育锻炼的价值,提高对体育的认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明确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更新体育锻炼的观念,逐步掌握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这样会激发学生锻炼的主动性,自觉地进行锻炼,养成锻炼的习惯②。为此,我们要从低年级开始,宣传“健康第一”的理念,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增强学生体育素养。帮助学生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并逐步转化为行动,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2.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课外体育指导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的组织者和实践者,其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调动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激发和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发挥体育课堂教学的科学指导作用。要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培养学生体育运动兴趣,提高运动技能,需从低年级开始将体育教学课内外相结合,重视课外体育指导,发挥学生课外锻炼的独特效果,使学生在提高体育素养的同时,掌握现代化体育理论和方法,建立全面发展的观念,更好地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终身成为体育运动的实践者。

3.扩大体育场地,改善体育设施,为中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提供可靠的保障

近几年来,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逐渐扩大,学生人数的日益增多,而学校的场地没有扩大,设施没有增加,直接影响到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因此,加大学校体育场馆资金投入,增加体育场馆设施,积极维护并改善学校体育场馆以及其它体育锻炼场地,创造有利于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环境和条件,改变目前体育场地紧张,体育设施缺乏的局面,以满足广大中学生课外参加体育锻炼的需要。

4.提倡素质教育,增加学生课外活动时间,积极开展各运动项目的比赛,提高中学生体育锻炼兴趣

提倡并加强素质教育的实施,增加学生课余活动时间,并积极组织开展学生喜爱的娱乐活动和比赛,充分利用场地调动学生的课外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这些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与竞争的意识,提高学生课余锻炼积极性,而且更有利于学校的管理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丰富学生业余文化活动,促进了校园文明建设。

五、结论

(一)南村中学初中学生体育兴趣浓厚,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多为迫于体育中考升学压力,强身健体、舒缓学习压力、健美等方面。

(二)中学生选择参加的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运动项目各异,除了广东省体育中考考试项目耐力跑(男:1000米、女800米),立定跳远、三级蛙跳、跳绳、投掷实心球、推铅球外,篮球和足球是男生偏好的项目,羽毛球和乒乓球则是女生偏好的项目。接近一半的学生每周锻炼时间都能在3次上,其余学生在2次以下。大多数学生每次锻炼时间都不超过半小时。

(三)影响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最主要因素是学生个人兴趣爱好与生活环境。兴趣爱好,是内因直接制约着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参加,而生活环境则是制约其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外因。有环境和条件却不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是学生的观念、态度问题,有兴趣爱好却没有场地开展则是学校及社会对学校体育的重视问题。

(四)提高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教育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目的,更新观念,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课外体育指导;扩大体育场地,改善体育设施,为中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提供可靠的保障;提倡素质教育,增加学生课外活动时间,积极开展各运动项目的比赛,提高中学生体育锻炼兴趣。

注释:

①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编。体育产业现状趋势与对策[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114.

②张俊英。影响大学生课外参加体育锻炼因素的调查与分析[J].山东体育科技。2002.3(第24卷第1期).

参考文献:

[1] 刘珊珊。女中学生缺乏体育兴趣的原因分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26(6):34-36.

[2] 裴立新。试论制定体育产业政策的基本思路和内容[J].体育文史。1997.17(4):10.

[3] 张俊英。影响中学生课外参加体育锻炼因素的调查与分析[J].山东体育科技。2002.24(1):15-19.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N].人民日报。2001.3.18:第2版。

[5] 丁冬升,孙会山。中学生体育锻炼状况的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04.23(2):34-36.

[6] 周蔷。对影响高校女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因素的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20(1):77-79.

[7] 商厚姝。中学生身体健康状况的模糊综合评判[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3):35-37.

[8] 王培菊。影响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心理因素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01.20(4):50-53.

[9] 吴美玉。影响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因素及对策[J].青海中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9(4):21-23.

[10] 王华倬,刘玫瑾,于秀。我国中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3):23-26.

[11] 郑慧芳。影响女中学生体育意识及行为因素的研究[J].社科纵横。2005.2(第20卷第1期).

体育锻炼 篇七

体育锻炼原则体育锻炼是人们运用各种身体练习方法,同时结合自然力和卫生保健手段来发展身体素质,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调节精神和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的体育活动过程。正确掌握和运用科学理论知识来指导体育锻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体育锻炼的基本原则包括:全面性原则、自觉积极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经常性原则、从实际出发原则、适量性原则、反复性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要求体育锻炼者在身体活动时使身体的各个部位和各个器官系统的机能、各种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心理等获得全面和谐发展。

体育锻炼不仅包括身体各部位的活动,还包括不同的项目和不同性质的活动。进行体育锻炼时,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使身体得到全面的均衡发展,既要促进身体形态的发展,体型匀称健美,又要提高机体各个器官系统功能的改善和提高。目前,大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7~23岁之间,身体发育处在逐渐成熟的阶段,有一定的可塑性。因此,在体育锻炼中执行全面性原则极为重要。

从选择什么样的体育项目来进行身体锻炼来看,其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比如短跑主要是发展速度;杠铃弯举主要是锻炼肌肉的力量;长跑则侧重耐力的锻炼;球类则是以灵敏协调性为主。所以,进行全面的体育锻炼可以让身体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增强体质。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心理素质的锻炼,在体育锻炼时保持愉快的心情。

二、自觉积极性原则

自觉积极性原则要求体育锻炼者必须有明确的锻炼目的,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对“善其身者无过于体育”有深刻的认识,相信“生命在于科学的运动”的道理。在体育锻炼时应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自觉坚持锻炼才能获得最佳的体育锻炼效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讲的:“欲图体育之有效,非动其主观,促其对体育之自觉不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贯彻自觉积极性原则,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明确体育锻炼的目的,努力做到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学生应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把自己锻炼成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将来更好地为实现现代化和社会进步多作贡献。一个人只要有了远大的目标,就会长久地、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另外,参加体育锻炼往往带有直接的目的性和动机,如丰富业余文化生活、陶冶情操、强身健体、调节情绪、增进健康等。但不管带有哪种目的和需求,都要自觉积极地、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第二,充分理解体育锻炼的特点和作用。体育锻炼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锻炼项目和形式,并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从而形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第三,经常检验体育锻炼的效果,不断增强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定期测试身体素质、形态、生理机能和运动水平变化状况,也可对睡眠、饮食、精神状态等进行比较来检验体育锻炼的效果,通过这些检验可以看到体育锻炼的成效,从而增强体育锻炼的自觉性。

三、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要求体育锻炼者根据人的自然发展和机体的适应性规律,在体育锻炼的内容、方法和运动负荷等方面做到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地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其运动负荷的安排必须在个体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渐进不是每天、每次增大负荷量,而是按照人体对运动的适应性变化,根据超负荷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增加运动负荷量。青少年学生身体机能水平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增长的,而且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身体素质增长的速度是不同的。因此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应循序渐进地安排各类项目,运动负荷要由小到大,使身体各器官系统功能和机能水平逐渐适应与提高。体育锻炼不能操之过急,急于见效,否则不仅达不到锻炼的效果和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反而会造成运动损伤和运动性过度疲劳,阻碍身体的健康发育。循序渐进原则不仅体现在一段时间的系统锻炼上,也体现在一次锻炼中,如在锻炼前做好充分准备活动,锻炼结束后要适当地进行放松活动等。当人体适应了一定的负荷后,若要进一步提高,则必须在原有负荷的基础上增加负荷,不然体育锻炼效果就不会明显或逐渐减小,体能只能保持在原有的水平上,所以体育锻炼要不断提高要求,逐渐增加运动量,最终才能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四、经常性原则

经常性原则要求体育锻炼必须持之以恒、养成习惯,使之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体育锻炼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人体的各器官组织系统的改善,是体育锻炼日积月累的结果,要想获得良好的锻炼效果,必须保持体育锻炼的时间、强度、次数的衔接性和连续性,反复锻炼,不断积累。

五、从实际出发原则

从实际出发原则要求体育锻炼时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合理地制定锻炼目标,合理地选择锻炼内容、方法和运动负荷。人与人之间的体质都有各自的特点,针对这一特点,在体育锻炼时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个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个体差异、环境条件及学习生活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和确定体育锻炼的内容、方法,合理地安排锻炼时间和运动负荷,量力而行,不能强求一律,不能凭一时的兴趣或冲动,进行那些力不从心,强度和难度大大超过自己身体所能承受能量的运动。违反了这一原则,就会适得其反,对身体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体育锻炼时,要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合理选择,方能获得良好的体育锻炼效果。

六、适量性原则

适量性原则要求体育锻炼时的生理负荷适宜。体育锻炼效果的好与坏,在很大程度上与运动刺激的强度有关系。刺激太弱不能引起机体功能的变化;刺激过强则会损伤机体,只有适宜的强度,才有利于能量消耗的恢复和超量补膳。体育锻炼一定要量力而行,注意自我感觉并结合生理测定,如果锻炼后出现头晕恶心、四肢无力、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睡眠不好等症状,则说明锻炼负荷过大,需要进行调整。

七、反复性原则

最新范文

145 318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