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范文>实用范文>总结报告

文学报告范文大全优秀7篇

2023-10-26 18:06:37

要做一份近期的报告文学,你们知道怎么做吗?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7篇《文学报告范文大全》,可以帮助到您,就是一秘范文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报告文学 篇一

俗话说得好:“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对于我们六年级的学生已经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快乐、趣味!上个寒假我们校园开展了一个“家庭读书与经典同行”的读书活动,同学们个个都踊跃地参与这次的活动,读书的状况更是出人意料,在短短的一个多月里,同学们争先恐后地阅读书籍,竟阅读了一百多册书,你说,这难道还不令人傻了眼吗那究竟我们班的读书状况怎样样了呢带着这个令我好奇的问题,我对我们班的同学进行了仔细的“盘问”。可喜可贺的是我们班的同学阅读书籍的种类分布得比较平均。

1、你们对哪一类的书籍比较感兴趣呢?

有43.5%的同学对文学类的书籍感兴趣,有35、5的同学对小说类的书籍感兴趣,还有21%的同学对历史类的书籍感兴趣。

2、你们在什么时候阅读书籍?

有一半的同学说在晚上睡前半个小时阅读书籍,有四分之一的同学说在早上吃完早餐以后才阅读书籍,留下的四分之一说在午后吃完午饭后阅读书籍。看来阅读书籍的时间还各不相同阿!

3、阅读书籍的时候是不是有家长陪同?

大多数的同学一听到这个问题,都异口同声地回答没有。听到这个回答我很失望,没有家长的正确引导,万一学坏了怎样办呢我期望家长能够陪自己的儿女多点阅读书籍。

一、调查状况

透过数据显示,我发现我班同学阅读书籍的状况有好有坏。好的是,同学们都十分喜欢阅读,对书籍中的资料好奇得过目不忘。在所有同学的答案中,我觉得同学们对读书的欲望太强烈了,因为有同学酷爱读书,留下的也对读书很感兴趣。同学们平均每周读书一本。从家长的角度看,有许许多多的家长都愿意为自己的儿女购买书籍;而学生自己,一小部分都能从自己的零用钱里拿出来买书。

二、调查分析

一是高年级的学生没有剩余的时间看多一些书。从同学们的答案中,在校园里时间安排得太过紧迫,回到家里又被过多的主科作业“压”得喘但是气来,还哪来的时间看书呢不仅仅如此,做完作业还要忙于语文、英语的课文背诵,唉!只能把看书放在一边了。

三、四点思考

1、我推荐同学们多看一些关于文学类的书籍,因为国内外的文学名著实在太好了:《悲惨世界》《三国演义》《水浒传》《昆虫记》……看国内外的名著,既能够提高写作水平,又能够丰富课外知识,一举两得,多好阿!

2、我推荐大家在阅读书籍的同时,能够做好读书笔记,将来回忆时还能够拿出来细细品味呀!

3、大家有空闲的时候,如果觉得无聊,就赶快拿出你喜欢的书籍来阅读吧!

文学报告 篇二

1. 池塘、坎坝、沟渠成为天然的垃圾填埋场

我在走访中发现,村内大部分的池塘、洼地和沟渠,堆放着一堆堆的垃圾,甚至有的池塘已经被完全掩埋,路过的人皆掩鼻匆匆离去。经过深入了解、调查得知,这些垃圾是村民每天从家里清扫出来的生活垃圾,日积月累这里就成了一个个“小山包”,可是即便在这种情况下,

垃圾还是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结果是,池塘、洼地和沟渠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2、村舍前后树荫下垃圾随处可见

在农村,村民一般会在房前屋后栽种一些树木,可没想到的是,这些树下往往会堆放着许多垃圾,如塑料袋,纸屑,果壳,牲畜粪便等。当有风的时候,这些垃圾就会飘的到处都是。

3、垃圾随农家肥进入农田

虽然近年来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农村的机械化作业在逐渐增多。但传统的耕作方式并没有完全被现代化的生产方式所取代,还有部分村民家里养着耕牛,同时农户家里一般也会养一些鸡、鸭、鹅等禽畜,而且这些村民不会轻易将禽畜的粪便丢弃,而是沿袭传统的习惯用禽畜的粪便来沤农家肥。 一些村民在处理家庭垃圾的时候,为了方便,便会直接将垃圾丢弃在院子里的沤肥池里,当农家肥被运往农田的时候,塑料等垃圾便随之一起进入农田。

4.农作物秸秆焚烧与堆积

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村民们并没有完全摒弃在地里焚烧秸秆的恶习,还有一些村民将其堆放在马路边。不过,一些村民会将秸秆还田,或者用于自家厨房用火或者将其粉碎作为牲畜的饲料。

5.垃圾处理新问题

在本次调查中,上述问题皆有所改善,但出现了新问题。比如,垃圾不能分类回收;垃圾桶数量太少;垃圾桶无人清理;垃圾桶周围垃圾遍地都是,等等。

报告文学 篇三

关键词:报告文学;语体;渗透;交融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1

语体是适应不同交际领域的需要所形成的语言运用特点的体系。语体是在语言运用中产生的,它一经形成,就会固定下来,规范人们的语言运用,成为一种稳定长效的功能域。但语体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同其它语言现象一样,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中,由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思维的日趋复杂精密,各种语言表达体系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言语交际日益发展的需要,从而形成了许多新兴文体,像报告文学、新闻特写等等。下面谈一下报告文学语体的渗透和交融现象。

一、语体渗透和交融的可能性和条件

现代汉语的语体系统是由不同的语体类型构成的。一般说来,语体内部通过语言要素和非语言要素的组合构成系统。语言要素中从词语、句子到句群组合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使它和其它语体区别开来。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语体系统一般是封闭的,但是语体系统的某些要素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历史的进程中,有些过时的要素逐渐消失,有些新生的要素不断充实进来。任何语体都是不断地吸收其它语体的某些特有的表达手段而得到充实、丰富和发展的。语体系统的存在,靠的就是封闭性;语体系统要发展,又必须借助于渗透性。这就为语体系统的渗透和交融提供了可能和条件。

二、报告文学的语体的渗透和交融现象分析

(一)报告文学的本质特征。报告文学是新闻与文学联姻的产儿,是处于新闻与文学之间的一种边缘体裁。顾名思义,报告文学是报告与文学的杂交体,它既不同于一般的新闻报道,又区别于其它的文学样式。报告文学由新闻与文学结缘的性质决定了它同时具有新闻性、文学性和政论性。

1、新闻性。世界著名报告文学评论家巴克在《基希及其报告文学》一文中说过:“报告文学的物质基础,就是报纸,它的存在是为了要给读者以新闻。”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报告文学的新闻特性,即报告文学的题材和内容要具有新闻价值。具体体现在及时性和真实性上。新闻讲究时效,要求作者以最快的速度把生活中新近发生的事情及时地传达给读者。报告文学作为文学的轻骑兵和侦察兵,要求对于生活中发生的事变及时作出反响。如果贻误时机,时过境迁,作用和影响就会大大减弱。

2、文学性。报告文学由于它的新闻性区别于一般的文学作品,又由于它的文学性区别于一般的新闻通讯。茅盾说过:“报告的主要性质是将生活中发生的某一事件立即报道给读者大众。题材既然是发生的某一事件,所以报告有浓厚的新闻性;但它跟报章新闻不同,因为它必须充分的形象化。必须将事件发生的环境和人物活生生地描写着,读者便就同亲身经验,而且从这具体的生活图画中明白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茅盾的精辟论述讲明了报告文学新闻性与文学的形象性互为依存、高度统一的特质。

3、政论性。报告文学的主要任务是如实地报道,但作为文学又不能不倾注于作者的感情。报告文学家已不满足于从旁议论,要走进事件与人物之中,以当事人的身份,跟读者侃侃而谈。这一点又是消息、通讯等新闻样式所不具备的。作为有强烈政治责任感、对党和人民群众具有深厚感情的、严肃的作家,他总是站在时代的最前列,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热情地讴歌美好的新生事物,促使它迅速成长壮大,无情地鞭挞旧事物,以加速它的灭亡。报告文学的政论色彩,不仅体现在主题思想和内容的时代性和现实性上,也体现在作家对议论的运用上。

4、交融性。报告文学从一诞生开始就表明了新闻和文学双重特色的文体特征,所以有人认定它就是有新闻性的文学体裁。报告文学用文学的形式真实地记录时代风云的变幻,描绘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历史事件,刻画社会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是当代的一面镜子,是时代的艺术。报告文学全面借用了文学中小说、散文、戏剧等体式的艺术手段,以求对事件或人物进行多角度的立体透视。它既保持着新闻的本色和对社会广泛渗透的优势,又借助文学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来增强作品的艺术魅力。

(二)报告文学的语体的渗透和交融。从报告文学的交融性中我们不难看出,语体的渗透和交融是客观现实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语体本身发展的要求和动力。

1、语体的渗透。语体渗透是指在一种语体的言语作品中渗入了其它语体的某些语体成分,但并未改变原语体的本质特色的一种语体现象。语体的渗透是交际领域分化的结果,也是语体自身不断发展完善的结果。在现代开放型的社会中,各语体之间的渗透也日益普遍。比如在新闻领域,除新闻语体外,还有文艺语体、政论语体各大语体亲密无间的渗透。

2、语体的交融。语体交融是指两种语体双方的构成要素或成分彼此交融的一种语体现象。它和语体渗透的区别是:语体渗透是指一种语体中包含着另一种语体的某些成分,仍以一种基本语体为主,渗透进其它语体的成分,但这并未改变原基本语体的本质,渗透后仍然归属原语体,并没有形成新的语体;语体的交融就不同了,它是指语体间互相渗透的成分较多,而且融合得十分紧密,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语体。 不言而喻,报告文学作品非同凡响的艺术感染力和社会效应,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文学手段的鼎力相助,也是语体的渗透和交融的积极结果。

(三)报告文学的跨语体功能域交融特征。报告文学是新闻语体与文艺语体等亲密接触发展出的跨语体功能域交融后产生的新兴文体。它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近代社会生活发展的产物,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更是新闻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因为新闻要达到大众传播的目的,除了要符合事实的真实性,以理服人,还要以形象打动人。于是,为了追求信息传播的形象性、有效性,新闻便求助于文艺语体,吸收大量的文学创作要素,采用文学表现手法来写作,使新闻报道的语言不仅仅有客观理性的叙述文字,还增加了生动形象、清新明快、富有感染力的描绘文字。另外,报告文学还大胆借用政论语体的各种元素,使作品的分析更为深刻,说理更为透彻。所以说,“报告文学是新闻、文学、评论的杂交,是一种文艺性的真实报道。”

总之,语体渗透和交融的过程也是各语体之间互为补充、不断完善自身的发展变化过程。而语体之间的渗透和交融现象正是语体得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必然。

参考文献:

[1]袁晖,李熙宗。汉语语体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3

报告文学 篇四

关键词:报告文学;采访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4-0254-01

报告文学是一种常见的新闻报道方式,在它准备创作的阶段,必然离不开对事件的了解调查和与相关人物的对话交流,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报告文学的采访会比一般的新闻采访更加细致入微、耗时耗力。综合来看,报告文学的采访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采访调查的过程常常充满了曲折和反复

这一点对于报告文学来说毋庸置疑。因为报告文学的时效性相对于其他新闻文体来说要相对弱一些,但是在对人物和事件的表现上以及对问题的挖掘和揭示上则要丰富得多,所以必须经过长期深入的采访与调查。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陈桂棣、春桃夫妇创作的《中国农民调查》。这部长篇报告文学的创作历时三载,作者跑遍了安徽乡村,深入调查、访问了从中央到地方一批致力于农村改革的有识之士、专家教授和党政要员,依据大量第一手材料,反映了当前农民的生存状态,披露了曾惊动中央的几起重大涉农案件,提示了农民负担过重的种种原因,展现了农村税费改革的艰难曲折过程。单是描写从政策的初步设想―讨论―反对―抛弃―完善―讨论―试行―反对―抛弃……直到最后的实施,作者就使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表现其复杂性。这其中所涉及到的各种人物和事件的资料,无疑都是作者通过辛勤的采访得来的。本书于2006年在柏林获得世界报告文学尤利西斯奖一等奖,也可算作是对陈桂棣、春桃夫妇辛苦付出的一种肯定。

二、平等地对待采访对象,采访细致入微

报告文学的作者会面对许许多多不同类型的采访对象,特别是写作问题性报告文学,作者所面对的往往是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如果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去对待他们,势必得不到与对方推心置腹的交流的机会。因此,在每一篇报告文学当中,我们都能看到作者以一种平等而真诚的姿态去接触对方、了解对方,即使被拒绝被误解也决不气馁。如此,被采访者才会有一种心理认同感,从而能够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报告文学的写作所采用的是文学的表达方式,而文学最注意的就是对细节的刻画。因此,在报告文学作品当中,细节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它们拼凑起了报告文学浩大的篇幅。当然,所有的细节都不是作者凭空编造的,需要仔细地观察和询问,这就使报告文学的作者在采访的过程中格外留心细节的流露。比如在徐迟创作的名篇《哥德巴赫猜想》当中,作者对于数学家陈景润沉郁、木讷、一根筋,同时又无比执著的性格特点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由此,一个朴实的令人心疼的陈景润就活灵活现地站在我们的面前。

三、勇于深入最艰苦最危险的地区

要写出最真实,最能打动人的报告文学作品,作者的采访必须深入进去,而不是单单停留在表面。就像画家画画需要采风一样,报告文学的作者也要投入到他所要描写的真实生活背景中去。伊拉克战争爆发后,为了获得第一手最真实的新闻资料,凤凰卫视的女记者闾丘露薇毅然两次远赴炮火连天、枪声不断的巴格达,把生死都置之度外,只为让观众们看到身处苦难中的最真实的伊拉克。如此,她所撰写的报告文学作品《我已出发――闾丘露薇》一书一经出版,便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闾丘在书中说,她本是一个很挑剔、有洁癖、不吃羊肉的人,然而到了伊拉克,这里的环境和条件由不得她再挑剔什么,她强迫自己吃那些难以下咽的食物,洗脸就是用冻水拍一拍脸,刷牙就是嚼口香糖。她深入普通伊拉克民众的家庭与他们交流,去满是伤者和死亡的医院来记录战争的残忍,还试图登上危险的楼顶或阳台,与摄像师一起拍摄远处飞行的导弹和滚滚的浓烟。她在自己的作品当中丝毫没有掩饰自己的恐惧,但是她却强迫自己一次又一次地闯入危险之中,她说这只因为她是一名记者。

四、怀揣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报告文学的作者是一刻都不能停止思考的,在采访的过程中要对不断获取的材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同时根据微小的细节和线索再挖掘出新的采访对象和内容,使整个采访过程形成一个逻辑严密、前后连贯的有机整体,对问题的挖掘与探索也富有了因果联系。很多记者的采访之前,由于受到固有观念和认识方法的影响,总是会在事先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思维定势。这样在采访的过程中很容易被这一定势所左右,形成主观的认识,这对于调查问题来说是十分不利的。报告文学的作者要主动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要让事实去引导采访,而不是人为地去左右采访。细数那些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每一位作家无不是怀揣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投入到创作中去的。只有成为了一个负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写作者,才能够有效地保障作品的优秀与深刻。

参考文献:

[1]陈桂棣、春桃。中国农民调查[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2]徐迟。人民文学。

报告文学 篇五

关键词: 报告文学 时代性 真实性

一、中国报告文学的简单勾勒

本文拟以《包身工》与《船长》、《中国863》为例谈谈报告文学的时代性。

报告文学的主要特征在于它能够以文学的手段迅速地报道人民所关注的社会和政治生活,将许多真实情况告诉读者。也就是说,报告文学创作既要具备文学性,又要具备新闻性,二者缺一不可,而且这两者比较而言,首先在于它的“新闻性”,即真实地反映时代气息。因为报告文学是一种侧重于叙事性的散文作品,它跟一般的散文小品在写作原理上可以说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它们的区别只是在于对题材的处理方面有所不同。后者较多描写与自己直接有关的生活,即使这些生活是重要的社会实践,作者也只是着重描写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而前者却集中力量表现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生活题材,也就是报告文学所体现的时代性特征。

夏衍的《包身工》可以说是中国报告文学的早期代表作,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影响。因为它一方面刻画了包身工们的群体形象,另一方面刻画了“芦柴棒”、“小福子”二人被侮辱、被摧残的个体形象,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但更重要的是因为它反映了社会的黑暗。

当时中国的农村经济已破产,东部沿海地区大批破产农民涌入城市,为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都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女子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随着日本侵略的步步深入,上海的工人运动十分活跃,为免受罢工威胁,日本资本家更大量使用“包身工”来代替自由劳动者。这种社会现实就是当时的时代特征,也是《包身工》能强烈地震撼人心的根本原因。

在阅读报告文学时,我们必须联系时代进行分析,方能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否则,我们很难理解“芦柴棒”的悲哀与旧中国的不幸,很难领会作者的愤懑与警告。

报告文学《船长》表现的则是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国人民冲破思想桎梏,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向“四个现代化进军”过程中科学态度、实干精神和作为这两种精神支柱的爱国主义传统。作品中的主人公贝汉廷不过是一个典型代表。

而《中国863》不仅反映了时代特征,更是在人类科技发展史和世界科技发展的全局中反映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央最高决策者和科技界精英对科技兴国、科技强国的强烈使命和责任。朱丽兰,这位科学家出身,任国家科委副主任的现代知识女性形象十分鲜明。

新中国成立后的几部有代表性的报告文学作品,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甄为民的《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穆青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黄钢的《亚洲大陆的新崛起》等无不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特别是贯穿于作品中的时代精神更应该注意,以便能领会报告文学的主题思想和独特风格,并能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二、报告文学的时代性

1.报告文学的时代性必须体现“为人民鼓与呼”的功能。

报告文学的时代性必须体现“为人民鼓与呼”的功能,表达人民的心愿,倾吐人民的呼声,这是报告文学的神圣责任。只有反映人民的利益,倾吐人民的心声,推动历史前进的先进人物和先进思想才能获得旺盛的生命力。《谁是最可爱的人》表达了祖国人民对引以为骄傲和自豪的志愿军战士的无限深情和他们为了国家和人民甘愿吃苦牺牲的魅力。《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表达了人民群众迫切希望有焦裕禄这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干部的心愿。《哥德巴赫猜想》、《亚洲大陆的新崛起》等表达了人民群众需要陈景润、李四光这样的为祖国和人民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的强烈愿望。这样的作品既是为人民代言,又是为人们指路。

2.报告文学的时代性必须与真实性统一。

报告文学的魅力就在于写的是人们能看到,也能学到的真人真事。如果离开了真实性或不能完全显示客观存在的生活,报告文学会失去其存在的意义。《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所记事件都发生在雷锋本人身上,而且事事经得起核实,因而它表现的“雷锋精神”才有巨大的感召力,并进而成为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雷锋也就成了人民心中永不磨灭的学习榜样。正像郭小川在《有关报告文学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强调的:“报告文学必须完全真实”,反对掺假。关于这一点,刘白羽在《论特写》中也指出真实性“是个高度的党性原则问题”,“应当无条件地遵守这个原则,否则,我们就会以随便的虚构报纸上充满粉饰与歪曲”。虽然这是对新闻特写的要求,但它同样适合于报告文学。我们不能让粉饰和歪曲充斥作品,使报告文学在人民心目中威信扫地。当然,报告文学创作中的人物描写,事实报道也应该是典型的,要求作者能以敏锐的观察力选取能代表时代精神的人物、思想进行创作,再深思熟虑地决定强调突出什么,删减省略什么。因此,雷锋、焦裕禄等这些人物为了时代的象征和代表,具有穿越时代的感召力。

3.报告文学的时代性源于作家丰富的生活感受、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报告文学的时代性与作家丰富的生活感受、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密切相关。每个时代都有其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因此,作家必须深入沸腾的生活,秉承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对现实生活有深刻的体验,才能写出能揭示生活本质,反映时代精神,表达人民心声的好作品。魏巍亲赴前线,亲身感受志愿军战士的生活,了解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才写出了《谁是最可爱的人》。徐迟如果没有亲身感受葛洲坝建设建设的宏伟场面也不可能写出《刑天舞干戚》这样充分体现人类征服大自然的豪情与信心的佳作。

三、结语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物质生活的充裕,人们越来越多地把注意力投向内心世界,特别是个人的情感体验和需要,而减少了对社会重大事件和时代精神的关注。加之由于传播媒介的迅猛发展,尤其是电视的普及和网络的发达,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报告文学及时大量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如“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实话实说”、“新闻调查”等栏目,在时代气息、迅速及时及形象生动诸多方面都比报告文学还强。这就从某种意义上说明了当今文坛报告文学相对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来讲显得沉寂的原因。

报告文学 篇六

一、报告文学概述报告文学是作者思想的更直接的表达—

“报告文学”这个名词是从外国翻译过来的。它是由“报告”和“文学”两个单词连缀成的词组。“报告”指内容的真实性而言;“文学”指表现手法的艺术性而言。因此,我们所说的报告文学,是用文学手段处理新闻题材的一种文体。它叙写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先进人物,反映人民群众多彩多姿的生活,揭露为人们嗤之以鼻的丑恶事物。于是,有人称它为“用文学形式写的具有新闻价值的报告”或“艺术的文告”。

报告文学与新闻报道、通讯有密切关系,但又有所区别。两者相同的,是都以真人真事为写作对象;它们的区别在于:

一、新闻通讯依附于某一事件,写人是以事带人;而报告文学是以人带事,事是背景,甚至是朦胧的远景。它把人物推向前台,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磨擦、矛盾、冲突……。

二、它有更多的文学色彩,十分注意形象的刻划与细节描写,强调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注意文学手段的运用。

报告文学与小说有类似之处,但二者又是完全不同的文体。美国有“非小说文学”或“非虚构文学”,与报告文学相似。这说明报告文学在表达方法上是类似小说的。但是,它和小说相比,要求严守真实性原则,不能虚构,所有的艺术概括与加工,都不能违犯真实性的原则。《基希及其报告文学》的作者T?巴克指出:

“在小说里,人生是反映在人物的意识上。

“在报告文学里,人生却反映在报告者的意识上。

“小说有它自己的主要线索,它的主角们的生活。而报告文学的主要线索就是主题本身。”

这段话表明:报告文学是作者思想的更直接的表达——不论写作者所采用的是怎样的一种表述的手段和风格,但都不是,也不必要,更不允许以创造和综合人物典型那样的手段去表述。这就是小说与报告文学二者之间主要的区别,也就是它们各自的界限。

二、报告文学有三个特点

(一)鲜明的新闻性

报告文学作家黄钢认为,报告文学的“新闻性至少可以涉及到两点,第一是具有报道的价值;第二,接着就涉及到真实性的问题。”(《试谈报告文学》)我们可以用两个字说明报告文学的新闻性,一是“快”,二是“真”。所谓“快”,这是因为报告文学要对急遽变化的现实生活作出及时的生动的反映,要追随时代的脚步,用较快的速度把生活中动人的情景描绘出来。所谓“真”,是指报告文学的生命在于真实。报告文学之所以具有不同于小说的感染力,正是因为它的作者依靠新闻敏感来选取生活中发生的、生动的、具有说服力的人物和事件,运用恰当的文学语言形象地、完整地传达给读者。因为严格地忠实于事实,不允许有任何虚构、造假,所以报告文学才被许多人视为“社会史的信实资料”。

报告文学的真实性,不是单一的概念,而是复合的概念,它包含几个层次。首先,是材料的真实性。作者所采访的材料,都应是实有其事的。这是报告文学真实性的基础和前提。其次,是材料的准确性。准确的材料就是要符合五个“W”,其一不可或缺,也不可歪曲。第三,是本质的真实性。报告文学作者总是调动有限的例证(包括情节、细节、背景和其它)去描述生活、刻划人物、揭示本质的。

(二)强烈的文学性

报告文学属于文学范畴,它是报告,也是文学。它的新闻性(主要是真实性)与文学性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除了虚构与概括的手法不宜引进报告文学,其它一切属于表现形式的文学手法都可以在报告文学中充分调动。调动得越好,就越逼真;越真实,就越富于艺术的感染力。”(理由:《和青年谈谈报告文学》)这就告诉我们,报告文学需要从文学引进多样化的表现方法与技巧,如提炼、剪裁、描摹、比兴、工笔刻划、重笔渲染、精选角度、截取断面、澎湃的抒情、恰当的议论,以及艺术语言的调动等等。总之,除虚构和夸张外,艺术构思、艺术想象、描写、抒情和修辞手法,都是可以采取的文学手段。(三)深刻的政论性

优秀的报告文学,是时代的号角,历史的见证。它总是要针对着现实生活,大声“发言”的。同时,报告文学的作者在满腔热情地向读者报告现实生活中的先进人物和重大事件时,常常要在作品中抒发感情,发表议论。为了使人物形象更鲜明,事件的意义更突出,有时作者要直接站出来报告。因此,报告文学比起小说和其他文学作品来,更能直接地表现作者的思想倾向,带有强烈的政论色彩。

综上所述,鲜明的新闻性、强烈的文学性、深刻的政论性,是报告文学的三个特点。明确认识这三个特点,对于学习报告文学写作至为重要。

三、报告文学的写作

报告文学可以说是一种新闻小说、非虚构小说。它比通讯的形象性更强。因此,写作报告文学,既应像记者那样进行采访,又要像小说那样构思。报告文学作家类似“记者作家”,其写作方式可以表述为:新闻采访+艺术构思=报告文学。

从这样的独特的写作方式出发,我们写作报告文学应该做到:

(一)、进行深入采访

小说作家靠积累生活,从生活中得到暗示,获得主题,进行创作。报告文学作家则通过采访获得生活材料(素材)。

采访是十分重要的。报告文学作家理由主张:写报告文学,应该“六分跑,三分想,一分写”。医生说“生命在于运动”;对于报告文学作者来说,“生命在于奔跑”。这是因为,写小说是“付出性劳动”,写报告文学是“收入性劳动”,要有“踏破铁鞋”的精神。

我们进行采访,重点应是写作对象周围的有关的人。采访对象决不会说:“我有几个细节,你写进去准保会成为一篇好文章”。事实往往是:会说的人不会做,会做的人不会说。而向对象的周围的人采访,却可以采访到许多生动的典型的细节。

(二)、精心刻划人物

报告文学要写人物,但不是“塑造”从物,因为它写的人是真实存在的,是生活中的一个实体。而且,写小说的典型化的方法也不适用于报告文学写作。报告文学中的人物是生活中实有的,不因作者运用典型化而变得高一点或矮一点,胖一点或瘦一点。报告文学写人好似治玉,报告文学作者就是玉石匠人,他是以真实的材料雕琢出光辉照人的艺术品。所以说,报告文学是刻划人物,作者应精心刻划人物。

那么,怎样刻划人物呢?一般来说,应注意从这样几方面努力:

1、重视人物性格的刻划。刻划报告文学人物,只有抓住人物思想性格的特征,才能把人物鲜明的个性刻划出来。

2、使用鲜明的个性化语言。言为心声。生动鲜明的个性化语言,可以使报告文学中的人物鲜明地活动起来,以得呼之欲出的效果。

3、努力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报告文学只有写出人物的灵魂,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才能刻划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4、认真、精心刻划人物还要注意细节描写、环境描写。

(三)、巧妙安排结构

艺术构思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巧妙地安排结构。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可供学习的经验。主要是:

1、结构属于表现形式,是内容的延伸。从来没有固定不变的结构格式。作者要从描写的对象出发,从面临的读者出发。能写成横断面的,不要拉成纵剖面,更不要总是写成三段式或五段式,即:写一个先进人物,开始写他怎么树立远大理想,怎么经过一个攀登的过程,克服了各种困难,最后达到光辉的顶点。这种公式化的结构不新颖,不为读者欢迎。

过去已有不少作者在努力探索横断面的结构方面取得成就,如理由、陈祖芬的一些作品。至于纵断面的结构,当然也是由许多横断面组成的。

2、要善于把最精彩、最感人、自已感受最深而最能吸引、打动读者的关键材料,放到最显著的地位,以增强艺术效果。当然,把关键材料放在显著的地位,并非一律要放在开头,也可以放在其他地方。但是不管放在那里,作者都要想办法突出它,着力写好它,使它处于显著的位置。3、巧妙地安排结构,还要善于将生活中真实可靠的一刹那进行相对的集中,必要的调动。如在《包身工》中,作者就很巧妙地把包身工所受的苦难的一些特写镜头和横断面,加以调动和集中,组织到一天来写。

(四)、展开合理想象

没有想象,就没有文学,也就没有报告文学,那种把想象同虚构等同起来,从而认为在报告文学创作中不需要想象的观点是不对的。想象是使报告文学增强文学性的一个重要手段。这是因为报告的对象是已发生过的、有很大时间跨度的。理由曾说:“我写过马德里体育宫,但我没有到过;写过巴黎铁塔,但我没上去过;写到过闺房儿女私话,但本人保证没有去偷听过。写这些内容,如果排斥、离开了想象,还怎么写?”因此,只有展开想象,才能写好。

需要说明的是,报告文学写作中的想象与小说创作中的想象不同。小说创作中的想象是故事情节的生发,而报告文学写作中的想象是情节的落实、生活的再现。前者是创造想象,后者是再造想象。报告文学作家写在稿纸上的远远落后于采访本上的,但有时也可能相反。如理由写的《痴情》的最后有一万多字,而采访本上只有几页。他写好后读给写的对象听,被写的人说:“真是那么一回事”。

(五)、写好精彩议论

在小说等文学作品中,最忌作者的议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而报告文学肩负着向读者“报告”的任务,它可以也应该向读者报告,说明自己的观点,因此在报告文学中常常出现作者的议论。这些议论如画龙点睛,写得形象而精彩,常常引起读者内心的共鸣。

怎么写出这种议论呢?

1、叙事写人进入激动人心的高潮时,常常因作者的感情难以抑制,情不自禁地站出来议论;而读者读到这里,也会感情激动,看到作者的议论会拍案叫绝,觉得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因此,这样的议论往往是作者、读者共同发出的心声。如《扬眉剑出鞘》写到栾菊杰负伤,决定继续比赛时,作者情不自禁地议论道:

呵!多么纯真的思想,多么可爱的品格!这就是我们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姑娘,站在欧洲击剑台上,经过独立的判断迸发出的心灵的火花!……我们应该为有这样毫光四射的年青一代而骄傲。

2、在报告文学中发表议论,必须以生动的艺术形象作基础,否则议论就会“空洞”。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中的议论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如《包身工》最后一段对“包身工”制度的议论:

“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

鱼的事了。……但是从我们孩子的眼里看来,船户对墨鸭并没有怎样虐待,而现将这种关系转移到人和人的中间,便连这一点施与的温情也已经不存在了。”

报告文学 篇七

不过,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曾经风光一时的报告文学却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其影响力亦在逐渐减弱,以真实性为根本原则的报告文学创作领地正在缩小。“报告文学在贬值”――这似乎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普遍的共识。2003年在《当代》杂志引起了一场“报告文学是否死亡”的争论,在推出《中国知青终结》的“编者按”时,隐约地预示了报告文学的黯淡前景。

造成报告文学风光不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客观方面来说,文学的“边缘化”是首要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后,文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下降,受关注的程度和影响力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媒体将大量的篇幅给了财富人物和娱乐明星,关于文学的报道越来越少。另外,媒介的多样化和现代化使人们得到了更多的宣泄途径和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少传媒为了迎合受众探寻事实背后真相的好奇心,满足他们的知情权,都挖空心思地在真实性上做文章,这无疑对报告文学过去那种“独霸真实”的状态构成了严重威胁。再有,就是新锐媒体的冲击。20世纪80年代中期,电视和电脑开始走进寻常百姓家。这种集声音、画面于一体的大众媒体以其直观性、形象性迅速占领了人们的生活,使人们接受信息时不再受文化程度和生活经验的限制,上网、看电视的人越来越多,读书、看杂志的人越来越少。

当然,报告文学衰退的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自身。在金钱(包括利害关系)的驱动下,一些作者打着“报告”的幌子大行“文学”之实。既可利用“报告”的真实性、权威性欺上瞒下,从中捞取诸多好处,又可利用“文学”的艺术性推卸虚构的责任。“报告”的少,“文学”的多,是假“报告”之名,行“文学”之实。像这样放弃了自己的写作立场和社会责任感的报告文学作品和作家,必然会被读者遗忘,甚至抛弃。

以社会生活为参照,报告文学发轫于社会批判意识;以意识形态为参照,报告文学是介于“两种真实”之间的审美情态;以文学背景为参照,报告文学是兼具新闻特质的复合型文学样式。真实是报告文学的本质特征,新闻性的绝对地位使得报告文学离新闻更近,它不曾也不能割断与新闻母体之间的联系。因此,将报告文学定位为新闻体裁,使其回归本位,会更有利于报告文学的健康发展。

报告文学的新闻性使它一定要坚持和坚守真实性。报告文学作家黄钢认为,报告文学的“新闻性至少可以涉及到两点,第一是具有报道的价值;第二,接着就涉及到真实性的问题”(《试谈报告文学》)。对事实的尊重是报告文学的基础和生命。

同时,真实性也是报告文学的优势之所在。报告文学首先是“报告”,它时刻关注社会民生、关注现实的重大问题,直面社会生活的矛盾冲突,关怀百姓大众,给人无可替代的新闻真实感与纵深感。夏衍说过:“报告文学不但不能虚构,我认为,甚至连夸张也是不允许的……作者如果认为写报告文学有困难,可以写小说,绝不应该在报告文学作品里弄虚作假。”①可见,报告文学要求作家必须忠实地描述当前正在变化着的事件和人物,它应该甚至必须具有独立的审美品格和社会功能,必须像新闻一样真实,才会获得感人的力量。经典报告文学家基希说:“真理是艺术最上乘的原料。”瞿秋白的《赤都心史》、《饿乡纪程》,夏衍的《包身工》等中国报告文学的奠基作之所以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就是因为其材料和描写的绝对真实性。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穆青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了的嘱托……》,黄宗英的《大雁情》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经典报告文学,也都做到了绝对真实。

就像真实是新闻的底线一样,真实也是报告文学的底线。报告文学的真实性,指的是事实的真实,是可以经由实际验证的事实真实,而不像小说创作中要求的那种“艺术的真实”,即那种虽在情理中,事实上却不一定存在过的“艺术真实”。报告文学离开了新闻的这种事实的真实性,它的文学性就没有了立足的基础。事实的真实性要求,对于报告文学创作来说是一个基本的原则,不能有任何的突破。

报告文学对新闻真实性的接纳与对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有效吸收,是它在新闻和虚构文学之间的空白地带建起了独立营盘。较之于其他文学样式,报告文学在反映和揭示现实生活,尤其是反映时代和社会变革等方面所能达到的广度、深度方面,均具有不同于小说的独特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体验,能更充分地满足读者阅读与审美的需求。人们渴望认识一个真实的世界的心灵需求,使读者对报告文学这类非虚构性作品的阅读兴趣远远超过阅读小说。只要回想一下近些年出现的陈桂棣、春桃的《中国农民调查》,邓贤的《中国知青终结》,赵瑜的《马家军调查》,的《禅机》、《美丽与悲怆》,邢军纪的《第一种危险》,徐刚的《守望家园》、《国难》,卢跃刚的《大国寡民》,何建明的《落泪是金》,王宏甲的《中国新教育风暴》等作品,自然会有深刻的感受。

报告文学是知识分子独立表达自己社会见识的手段和方式。鲁迅《论睁了眼看》写道:“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倘使并正视而不敢,此外还能成什么气候。然而,不幸这一种勇气,是我们中国人最所缺乏的。”这也正是报告文学之所以有生命力,之所以受到读者喜爱的原因。

我们的时代需要严肃的、有深度的报告文学,我们的时代更需要勇敢、执著的报告文学作家。就像巴克指出的那样,“这正是把而且严肃的报告装入紧密的形式的成熟时期,这正是要求作家去即时报告那在今日和明日之间用影戏般的速度变化着世界面貌的世界的时代。正是报告文学的时代”。②

注释:

①河北师大中文系写作教研室:《报告文学三十年》,《河北师大学报》,1979(4)。

②王荣纲:《报告文学研究资料选编》,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

(作者单位: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一米范文范文为大家整理的7篇《文学报告范文大全》,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一米范文范文。

最新范文

140 222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