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范文>实用范文>总结报告

报告文学范文(推荐【精选6篇】

2023-10-22 22:50:11

要做一份近期的报告文学,你们知道怎么做吗?一秘范文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6篇《报告文学范文(推荐》,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报告文学 篇一

语言创新。成熟的报告文学语言在塑造形象、表达感情、说明问题、反映生活方面,特别注重准确、鲜明、生动三大指标。何为准确?即报告文学语言的本色化诉求以及判断维度的贴切感。所谓鲜明,主要是指报告文学语言的价值取向率真健康,表达格调清晰明快。至于生动,要求报告文学在叙述、说理的同时努力促成描写、抒情的交融互渗,力争语言的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和尽可能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作家一合的报告文学《红与黑――一位“两面”市长的悲剧与自白》,堪称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事件描述与心理分析型报告文学作品。为了强化语言的艺术感染力,作者还巧置了不少富有表现力的谚语、警语或俗语。如“整天打壶不认锡,不知不觉地腐败了”、“方话不入圆耳朵”、“枣核解板――没几句(锯)”、“枣木棒槌,一对儿”、“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断火不蒸馍,蒸馍不断火”、“隔夜的金子,抵不上当日的铜”、“鹌鹑嗉里寻豌豆,肯定不会落空”、“点了灯自有油钱进门”、“隔着玻璃亲不上嘴”、“悬崖上扭秧歌――乐到头了”、“筷子夹豌豆――一次一个”、“澡盆里洗脸,还是市长的面子大”、“飞机打哆嗦――抖上天了”、“雪里埋小猪,总会露出个蹄脚来”、“芝麻粒上刻字――抠得太细了”、“竹筒倒豆子,把什么都说出来”、“反贴门神不对脸”、“马尾穿豆腐――提不起来”、“顶着磨盘踩高跷――难上加难”、“旋涡里洗澡――越陷越深”、“赶集不带口袋――存心不良(量)”、“脚板上长草――慌(荒)了手脚”、“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等。

角度创新。受全球化语境下反映对象和网络媒体的影响,当前报告文学在叙述角度和叙事手法上更为灵活自便,比较充分地显现出开拓创新的进取姿态。正是基于此种趋向,我们认定新世纪的报告文学还在行进中成长。

曲兰的《从分数重压下救出的少年英才》采用第一人称角度叙述,自然、亲切、可信。蒋巍的《牛玉儒定律》采用第二人称叙述,增强了作品的对话性、交流感和亲和力。作者忆及牛玉儒去世前带病工作的情景时是这样写的:“每到一处,你都静静地听、看,然后留下今后发展、建设的意见和祝福。所有的干部都默默含泪飞速记下你的每一句话。所有的人都意识到,这很可能是你最后的嘱托与期望。漫步在东河岸边,伫立在新华广场,巡行在各个开发区和机声隆隆的工地,你倾听良久,凝望良久,默思良久,直到西斜的骄阳为你清癯的脸颊和身影镀上一道耀眼的光芒。”徐刚的《黄河万里独行客》在叙述过程中引入主人公的小说《花丛小语》以及诗词《念黄河》《哀黄河》《牙落惊老》《三门峡坝规划拟罢》《隔秋翻土》《斫枝圈篱》等,使作品张弛有度,错落有致,诗意盎然。何建明的《根本利益》采用倒叙手法,巧设悬念,引人入胜。彭学明的《两地书,母子情》由“王嘉鹏从挪威发来的电子邮件”和“沈利萍从宁夏发来的电子邮件”交错进行,两股回忆,两股意识流,合力推动故事的演进。《红与黑》第十七部分写专案组允许梅花给慕绥新写信,第十八部分慕绥新收到梅花来信及信件开头部分带给他的精神震撼,第十九部分再写慕绥新续读妻子来信及其感受,大胆切割,反复重组,给人以跌宕起伏、“庭院深深”之感。电视报告文学《六十年娶妻记》男女主人公类似交叉蒙太奇式的叙述,使故事更为真实、深厚、感人,具有时间上的沧桑感和空间上的雄阔感。凡此种种,相信都为今后的报告文学创作提供着启示。

结构创新。通俗地讲,结构即叙事板块之间的结合方式及整个作品的宏观构架。报告文学的取材范围虽然受制于现实生活的逻辑规定,但现场感、事后性还是赋予作者以自便组合的权力。只要尊重生活事实,符合既定逻辑,达成文本的自足自洽,报告文学就可以而且应该为着最大限度地实现文本的审美力量而积极主动地行使自己的创新权力。

报告文学 篇二

报告文学,又称“艺术的文告”,是从新闻报道和纪实散文中生成并独立出来的一种新闻与文学结合的体裁,是速写、特写等文学样式的总称。它是一种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再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样式。

二、报告文学的主要特征

报告文学具有及时性、纪实性、文学性等特征。

1.及时性 报告文学善于以最快的速度,把生活中刚发生的激动人心的事件及时地传达给读者。

2.纪实性 报告文学是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描述对象,用事实说话,所以报告文学才被世人称为“社会史的信实资料”。

3.文学性 报告文学在艺术形象性上的要求是很高的,吸收了小说的描写技巧、戏剧的对话艺术、电影分镜头的叙述方法以及诗歌的跳跃手法等,也从文学中引进多样化的表现方法与技巧,如提炼、剪裁、描摹、比兴、工笔刻画、重笔渲染、精选角度以及艺术语言的调动等。总之,除虚构和夸张外,艺术构思、艺术想象、描写、抒情和修辞手法,都是报告文学可以采取的文学手段。

4.政论性 所谓政论性,就是作者结合社会现实,在文章中直接针砭时弊,或褒贬人物,或阐明意义,或作出判断,或抒发某种强烈的感受,鲜明地表现作者对所报告的对象作出的评价。

5.边缘性 报告文学常常徘徊于新闻与文学之间,文学与非文学之间,兼容了许多学科,充分体现了它的边缘性。新时期以来,报告文学不但是新闻、文学、调查报告、社科研究论文等文体的交叉或边缘部分,还涉及了新闻学、写作学、历史学以及哲学、美学、心理学、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生态学等学科。

夜宿棚花村(节选)

李春雷

棚花村分布在一片片高高低低的岗坡地带,自然形成五十多个散碎的部落,零零星星的耕地就更多了,达上千块,大的似球场,小的如炕面。地震过后,房屋全部荡平了,田地却毫发无伤。天府之国的地理和气候特点类似江南,水网密布,极适合油菜、小麦和水稻轮茬种植。现在正是油菜、小麦收获季节,腾田之后马上要翻茬、筑坝、蓄水、插秧。耕牛们并不理会人间的灾难,依旧在水田里一边尽力地劳动,一边尽情地歌唱。

绕过一堆堆新鲜的废墟和一道道泥泞的田塍,我终于找到了村主任。这是一个40多岁的汉子,中等个头,皮肤黧黑,胳膊粗壮,他和几个村干部正踩在水田里,弯着腰,帮一个受重灾的女人插秧。这个女人的婆婆和孙女都被砸死了,丈夫也受了重伤,住在成都的医院里。

看得出,村主任不善言谈,对我的到来,似乎有些为难,尤其听说我还打算住一夜时,更是搓着手,皱起了眉头。但他还是把我领进了他的家――一顶蓝色的帐篷。

说是家,其实是村委会,因为门口挂着牌子。说是村委会,更是村里的仓库,仅8平方米的地方,堆满了杂七杂八的货物,全是外面救济的日用品和药品。靠南侧的角落里,放着一张单人床,这就是他一家三口人的卧具了。紧挨着卧具,是一张破旧的书桌,书桌上有一个账本,这就是小村的行政事务中心了。

他给我倒了一碗水,不好意思地说:“杯子都砸碎了,别见怪。”又指指挂在床头的一包白白胖胖的泡腾片说,“水消过毒,放心喝。”

“你们村多少人?”我随口问道。

“1700人,哦,不,不。”他猛地停住,一会儿后,嗫嚅着说,“1663人。”说完,背过身去,又陷入了沉默。

地震时多亏是白天,村里的青壮劳力都在户外,可仍有37个孩子和老年人遇难,80多人重伤。震后又下起大雨,全村人跪在山坡上,以手掘土,就地埋葬了死者,大人们像孩子一样号哭着,孩子们则像大人一样冷峻。恐惧像四周的大山一样黑的,那是鬼魅的影子?直到两天后,外面的援救才进来。但是,身受重伤的小村像一条刮去鳞片的鱼,时时疼痛,撕心裂肺的疼痛。

我们谈话时,不时有村干部和村民来找他办事,一个个来去匆匆,气喘吁吁。是的,现在正是最忙乱的时候,大量的救济物品林林总总,都要登记造册,一户户地均分下去。那么多的重灾户,都要帮他们料理家事。还要防疫、捕狗、搭帐篷……更别说迫在眉睫的农活了。

我愈发感觉出了自己的唐突,便有了连夜赶回成都的打算。

他一把按住我:“莫客气,莫客气,住处已经安排了。”

天渐渐暗下来了,在滚滚黄尘中奔波了一天的太阳已经困倦了,西侧的蔡家山、鹿堂山、跑马岭像一个个巨大的枕头,静静地横卧在那里。耕牛们也饿极了,纷纷叫嚷着“回家、回家”“吃饭、吃饭”,急切切地向着小村跑去。还有水田里那些刚刚定居的秧苗们,在晚风中欢快地唱歌、跳舞,像幼儿园里顽皮无忧的娃娃仔。它们哪里晓得小村的痛楚呢。但生活肯定是要前行的,就像树一样,总往高处长;就像水一样,毕竟东流去。不错的,你看,四周的帐篷里,渐次亮起了蜡烛,烛光幢幢中,妇人们在准备着各自的晚餐。男人们呢?坐在帐篷外,抽着烟,似乎又恢复了原来的本性,开始吹嘘各自的传奇和历险。暮色中,不时有笑声弥散开来。一簇簇炉火燃起来了,一缕缕炊烟飘起来了,小村的黄昏在慢慢地浑厚和丰富起来。

(选自《光明日报》2008年6月28日,有删改)

作者抓住棚花村村民的生活生产的场景进行重点描述,从而突出了“汶川大地震”后灾民的精神面貌,并塑造了“村主任”这一光辉形象。

文中多有精彩的句子,其句意赡富隽永。如“水田里那些刚刚定居的秧苗们,在晚风中欢快地唱歌、跳舞”含蓄地表现了灾后人民的生活状态,深刻地揭示了灾难并不能摧残人们的意志这一主题。

二、政通则人和(节选)

南通被列入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然而老百姓对当地政府机关的作风却曾经抱怨多多,“脏乱差”的城市被前来视察的朱基总理斥之为“垃圾堆”。民谚云:“南通南通,路难通,话难懂,事难做,官难当。”

时过境迁。如今的南通,GDP增幅却已连续两年半保持江苏全省第一,环境保护在“全国污染控制较好城市”评选中名列第一,政府服务质量在全国50个最具综合竞争力城市中被评为第一,并跻身最具台商投资价值城市行列,还荣获跨国公司眼中最具投资潜力的中国城市第一名。市政府甚至于把办事效率的时限承诺,用14个版面密密麻麻地登在本市的大报上,接受780万人民监督。民间评价:“今日南通,政通、人和、心齐、气顺、风正、劲足。”

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南通发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

东山再起

每个人都有梦想。1984年的南通,人人的梦想都长出了翅膀。

那时南通被列为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之一。“苏锡常通”并称江苏“四小虎”,南通以地处江北被列入苏南板块。南通各业发达,人人有事干,据说没有一个待业青年。

可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南通人的梦想搁浅在沙滩上。因经济落后,南通被划出苏南板块。一些主要经济指标甚至落后于苏中、苏北的若干城市。南通人既不服气,又充满怨气,可谓“怨声复怨声”。城市“脏乱差”也落到令人难以想象的地步。

1994年朱基任常务副总理时到南通考察,陪同考察的江苏省委书记陈焕友是南通人,朱基痛心地对陈焕友说:“你要把你的家乡从垃圾堆里解放出来。”

这句严厉的批评,在南通几乎家喻户晓,鞭策南通人要重新擦亮梦想,改变家乡。

可是到20世纪末,南通经济仍然落后。

进入21世纪后,南通奇迹般再度兴起。它的兴起之快,变化之大,甚至令人心里还来不及准备,还不敢对其使用“崛起”一词,但已经可以看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实绩――

大家知道,江苏已是全国经济发展的佼佼者,尤其是苏南。今日南通,GDP增幅已连续两年保持江苏全省第一,外资、民资跃居全省前列,环境保护在“全国污染控制较好城市”评选中名列第一,政府服务质量在全国50个最具综合竞争力城市中被评为第一,并在跨国公司眼中最具投资潜力的中国城市评选中名列第一,还被评为“最具台商投资价值城市”。应该说,能获得上述任何一项“第一”,都不容易。

我感到更不可估量的还是南通的前景――“天时、地利、人和”在此地的高度集聚。南通将在中国版图上凸显出来,为世人瞩目!此种势不可当的情状,其期已至、其力已积、其势已发,是看得见的了。

当地民声

在今日南通,你坐上出租车,只要问一句当地领导怎么样,就可能听到“罗一民”这个名字,听到对他的赞扬。可谓车夫贩夫,文人士子,老孺都说他好,这大约是不多见的。

由此,我关心的是:这一切是怎么出现的呢?在今天,有什么办法让老百姓历数当地领导者如何如何不错?

内心深处那一票

罗一民是1999年11月被江苏省委派到南通来的,初来时任副市长,一年后即任市长。就在他任市长这一天,他上台作了个表态讲话,称《就职讲话》。他称之“讲话”,而我视之为“演讲”,这不重要,关键是讲了什么。

他的就职讲话总共只有三段话,第二段话集中地表达了他想做什么,其中明确表述:“我将在人大、政协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监督、帮助下,以‘创新、规范、高效、廉洁’为新目标,塑造政府的新形象,开创政府工作的新局面。”并明确地说,“我将树立以民为本、一心为民的新作风。”具体将落实在“为南通人民办实事、做好事、谋大事”上。这些话,听来似乎也耳熟能详,但要真正做到,并不容易。

我珍视这个就职演说,因为罗一民清醒地认识到,人民代表虽然“已经完成了法律形式上的选举,但内心深处的选举还远未完成”。

我看到,他把投票选举分作“用手投”和“用心投”两说。当今一个领导者,得到人民代表用手投的那一票,是容易的,但要得到人民心里那一票,就很难。有的高官,即使已经风风光光地卸任了,但始终都没有得到过人民心中那一票。罗一民这个就职演说,表达的就是决心通过日后勤勉的工作,得到人民心中那一票!

那么,罗一民能不能得到人民心中的那一票?

怎样才能得到人民心中的那一票?

我以为,罗一民这个全文不到800字的就职讲话,有朝一日,罗一民离任,南通人是值得请书法家把它郑重地书写出来,放进南通博物馆的。

政不通则万事休

今日南通,一个普通市民想进市委、市政府大楼去反映问题或办事,是会得到热情接待的。

这个市民进了市委或市政府大楼后,可能无法一步到位地找到自己想找的部门,但是没有关系,无论你找到哪个办公室,无论问到的第一个人是谁,这被问的“第一人”,就有责任把你领到你要找的办公室,把你介绍给有关人员。

(选自《北京文学》2007年第8期,有删改)

作者将昨日南通之“南通南通,路难通,话难懂,事难做,官难当”与今日南通之“今日南通,政通、人和、心齐、气顺、风正、劲足”作对比,突出南通变化之大,同时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接着以“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南通发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句统领全文。

本文采用了“一线穿珠”的结构形式,通过如今南通取得的令人瞩目的实绩侧面烘托罗一民的“显赫政绩”,通过《就职讲话》来正面表现罗一民的思想品质,从而塑造了一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干家、人民公仆形象。

报告文学是用文学的手法报道现实生活中真人真事的一种文学样式。通过阅读报告文学,我们能够及时地看到现实生活发生的变化,感受到时代前进的步伐。但怎样才能读懂、读透报告文学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看标题信息,揣摩作品的类型

报告文学比较重视标题,力争产生吸引力和震撼力。它的标题讲究求新,运用修辞手法,具有概括力。“看标题信息”,类似作文审题;而“揣摩报告文学类型”,则是通过对标题的揣摩,辨出该文的叙述对象是典型人物,还是重大事件,抑或是社会问题等。

二、弄清类型,有的放矢

阅读报告文学作品时,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报告文学的特点理解文本内容。

1.人物类报告文学 人物类报告文学的开头常展现生动逼真的生活场面,给人以现场实感。这一开头或交代事件的高潮或结局;或制造悬念,引出矛盾;或交作动机、开门见山地点题等。其中间部分或借用一般情节小说的结构形式,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采用纵向结构,即以时间推移和过程进展为线索的结构;或借用“一线穿珠”的结构形式,依靠主题思想来组合互不相关的材料;或以作者对主人公的认识发展及情感起伏的过程来安排结构。其结尾常是鼓舞展望式或者哲理思索式,将议论与人物形象和场面相结合,形成一种余味无穷的意境。

2.重大事件类报告文学 所谓重大事件,往往是需要歌颂的事件,当然也有不少对历史进行反思、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阴暗面进行暴露的事件,更可能是歌颂和暴露兼而有之的事件。这类报告文学的标题一般要概括或透露文章中的重大事件。其开头一般是议论入手,开门见山,直接点题。文章中间与人物类报告文学的中间结构安排方式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它还常借用“蒙太奇”手法,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灵活跳跃。因此它也称为“全景式”报告文学。

重大事件类报告文学,强调交代事件的全过程及其重点,涉及的社会生活面比较广泛。它通过事件本身及作者对事件的态度来体现主题思想,事件贯串全文,而人物刻画则服从于事件展示。人物往往很多,但只作简略的粗线条的描写,只写出不同人物共同的精神特点。结尾常常是主题的总结和升华或者一种感慨和展望。

3.社会问题类报告文学 标题突出地表明这类报告文学的特点:颇具气魄,一览无余。开头以议论为主,常以一个细节引起。中间从某一社会问题出发,广泛采访,综合研究,以宏观的表现和理论的升华见长。作者往往在全国范围内大量收集同属于一个社会问题的社会现象,在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的主导下进行选择、提炼。

三、抓住点面线,整体感知

我们将报告文学解剖的话,其可以分为点、面、线三个有机部分。所谓“点”,就是报告文学中表现主题、刻画人物最关键的材料。作者在写这些“点”的材料时,都把它放到最显著的位置,浓墨重彩,加以突出描绘。所谓“面”,就是作品中的背景材料。一篇报告文学光有“点”还不行,红花还需绿叶衬,“面”对于“点”来说,能起到补充、陪衬、铺垫、烘托以及过渡的作用。所谓“线”,就是把上面讲到的点和面贯串连接起来的线索。线索有虚线和实线。用主题思想直接贯串的是虚线;用人物活动、事件过程或事件贯串的是实线。

四、分析议论,发掘意蕴

报告文学其战斗性、鼓动性不仅仅反映在作者从生活中选取的题材,直接为现实服务上,而且还体现在它具有强烈的政论色彩上。作者往往在形象地描绘客观事物的同时,还运用议论这一表达方式揭示本质,加深读者对作品的理解与感受。

一、寂静钱钟书

周人

12月19日,寂寥的寒夜,清华园日晷旁,烛光隐隐。小提琴哀婉的曲调飘散在清冷的夜空,人们伫立无语,鞠躬,献上白菊。

偶有路人好奇:“这是在祭奠谁?”

有人低声答语:“今天是钱钟书先生辞世10周年。”

10年前,钱钟书先生安详离世。遵钱先生遗嘱,“一切从简”,连在八宝山的告别仪式也只有短短的20分钟。“如此寂静。”钱先生的一位生前好友说。那日,清华的南北主干道上飘起了一千只纸鹤,学生们用这种方式,静静地送别他们的老学长。

他的人生,本不寂静。

无论是人们熟稔的《围城》,还是近乎天书的《管锥编》,都惊讶了世人,折服了学界。《管锥编》单是书证就数万条,引述涉及四千位作家上万种著作。世人惊叹“大师风华绝代,天才卓尔不群”。

然而他却又静静地坐在书斋里,照例埋头读他的书,做他的学问。图书馆内很多冷僻线装书的借书单上,只有他一人的名字。即使是身处困境,他也只是默默地埋头书本。“”时他被送去干校劳动改造,能看的只有寥寥几本书,但只要抱起书本来,就能兴致盎然。第一批“大赦”回京的名单中,没有钱钟书,也没有杨绛。他们夫妻二人平静地走回窝棚,杨先生说:“给咱们这样一个棚,咱们就住下,行吗?”钱先生歪着脑袋认真地想了一下,说:“没有书。”

“”后,对钱钟书先生的称颂日渐声高,然而钱家的书斋内一如既往地平静。他谢绝了一切记者和学者的拜访,有人将此误读为“清高孤傲,自以为是”。

他人的不解,钱先生并未在意过。杨绛先生说:“他从不侧身大师之列……他只想安安心心做学问。”

“钱先生做学问是‘心在焉’,”清华大学一位老师说,“而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上,今天这个校园里,有多少人则是‘心不在焉’。”

清华大学一位博士生说,他多次读《围城》,读第三遍时忽然明白:“围城不是别人给的,正是人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为自己编织的。钱先生没有为自己修筑围城,所以,他一辈子都活得坦然,真挚。”

10年后的清华,10年后的12月19日,依旧是纸鹤飘飞,烛光摇曳,依旧只有师生们的心照不语。不时有人向钱先生的照片投来好奇的眼光:“这是谁?”

他一生淡泊,未曾想过要轰轰烈烈。但也正是这种“寂静”中,他书写了后人无法想象也难以企及的波澜壮阔。我们往往只惊叹他“这个脑袋是怎么长的”,却总是忘了去关注他两耳不闻喧嚣事的用心苦读,以及恪守完整人格的刚毅坚卓。

寂静,这是钱先生的心底所愿。不要奇怪为什么他的离世和10周年纪念都如此寂寥,这正是他的一生的格调。

一位热爱他的读者说:“这个世上唯一的钱钟书走了。”是的,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

(选自《中国青年报》2008年12月24日,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写路人对清华师生祭奠钱钟书先生的好奇,突出了他人对钱钟书的不了解。他人之所以不了解,是因为钱钟书清高孤傲,拒绝了一切媒体的采访。

B.不能被“赦”回京,继续留在干校,钱钟书夫妇依然平静。对于希望能够埋头读书、潜心治学的钱钟书来说,干校生活的缺憾只是“没有书”。

C.钱钟书先生作为世人公认的大师,他的人生本可轰轰烈烈而不“寂静”,但他从不想侧身大师之列,没有修筑名利的“围城”将自己“围”住。

D.题目“寂静钱钟书”,意味着文章要围绕各种人的“静”来写。如写清华师生10年后纪念钱钟书先生,虽没有出现“静”字,但也暗示了“静”。

E.文章报道了清华师生的祭奠活动,写了钱钟书先生给人们带来的好奇、惊叹和崇敬,展现了他的大师风范和完整人格,给人以启迪。

2.文章倒数第二自然段黑体词“格调”的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的结尾说:“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请结合原文,探究时代的“寂静”与产生钱钟书这样的大师之间的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中国式总理

陈启文

老爷子。很多人都私下里、在心里这样叫他。

或许,当他已经走到了你的面前,你都不敢相信,是他?真的,是他吗?

――那是2001年7月,苏北。宿迁。洪泽湖畔,一个又闷又热的夏天,人们的心都要热得跳出来了。然而,这正是庄稼生长得最热烈的季节,一望无边的农田里,农民们正在骄阳下挥汗如雨地忙活着,没有人注意到,一个干部装束的人正踩着田埂走近他们。直到那人走得很近了,听见他的脚步声了,有人才抬头瞟了一眼,很快又埋头干自己的活儿了。那个人却主动跟他们打起了招呼:“老乡啊,你们辛苦了!”但那些农民显然对现在的一些干部没有多少兴趣。有个记者给这些农田和农民们拍照时,一个妇女扯着嗓门喊,“拍,拍什么拍啊,拍这家伙有啥子用啊?能当饭吃啊?”听到这话,那干部模样的人已经走到了那个妇女跟前了。他笑着说:“大姐,你有什么烦心事情跟我说说……”那个妇女愣了一下,她看清楚了,这个戴着一副眼镜、看上去有几分儒雅的人,微笑着,让人感觉到几分亲切,她还看见了他鞋子上、裤脚上沾满了青黑色的泥巴;但她显然还没有认出这个走到自己眼前的人是谁。她愣了一下,只是觉得这个干部模样的人和别的那些当官的不大一样,没有官样。犹豫着,她的胆子变大了,慢慢地,她便竹筒倒豆子般,把现在农民的负担有多重、这样的上缴那样的摊派有多少、那些乡干部有多凶……一股脑儿地全都倒了出来。她一边数落,一边用袖子去揩拭脸上的汗水。这鬼天气,连说话时,脸上也洒着汗滴。

虽然这位农村普通的妇女不知道来人是谁,但那个倾听的人内心清醒地知道,他是国家的总理啊。他一直在不停地点头,沉重地点头。等到这妇女发泄了一通之后,他才将沉重的头昂起,若有所思。他打内心里高兴,一个农民,不再只有对命运的顺从,而是敢于把自己对社会的某些不满说出来,这是一种觉悟。他之所以要特意绕开当地的政府官员,时常越出预定的路线,深入到农民的田间地头,走到农民的身边,就是为了听到一些不同的声音,听听农民的真话,掏心窝子的话,这样,才能让一个国家的决策更加清醒。他知道,这凶巴巴的乡下女人说出的都是火辣辣的大实话。这让他的心情和脚步一样越来越沉重。

他走了,他走过的地方,土路上扬起着干燥已久的灰土。在他身后,留下的是一行蜿蜒的深一脚浅一脚的脚印。这样的脚印,让你感到有什么压在他心中,沉沉的。

这人……是谁呢?这乡下女人心里一下子空落落的。后来,她看了电视,她的心怦怦地跳起来。老天,那是,中央领导!她顿时惊出了一身冷汗,害怕了一个晚上。她做梦也没有想到,她一个乡下女人,竟然冲着一位中央领导发了那么大的火。

她其实没必要担心,很多事,就是在一位人民总理走得离人民越来越近的脚步中逐渐得到了升华,才能让这些农民久远的渴望变成了现实。

在江淮大地上,还流传着这样一个版本的民间记忆。有一次,在安徽检查禽流感疫区,他把每一个角落都很仔细地看过了,谁都知道,禽流感是可能传染给人的,等总理看得差不多了,陪同他的当地干部便催他赶紧离开,但总理却转过身,眯着眼,朝着另一个方向默默注视了良久。那是一个很普通的村庄,总理还想到村子里去转一转,去看看那些农民兄弟。结果,这一转,又转出了许多事来。这一次,农民们一下就认出了他。啊,总理来了,温总理来了!一阵风,整个村子都知道了,那些浑身散发出汗腥味儿的农民,热乎乎地一下把总理团团围住了。这些农民宽阔粗糙的肩膀上,有的还背着柴草,有的还掮着锄头,还有些农家女人刚从灶屋里出来,腰缠着一块油乎乎的围裙。在牛羊马粪和柴草的烟熏味中,他们簇拥着总理。人民、总理,一下处在了零距离中。这种零距离的生命体验,中间甚至连一个逗号都放不进去,这才叫人民总理啊!总理让他们有什么说什么,这些农民七嘴八舌一下说开了,有说修路的,有说占地的,还有反映拆迁的……这些七七八八十分琐碎但却具体的事情,实在不应该由他一个总理直接来过问的,但他高兴的是,这些农民都敢于向他说真话。一个农民抢着说:“总理,我能提个问题不能?”他说:“行!”这个农民向他反映了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附近的厂子把水都污染了,现在村里连井水都不能喝了!听到这个情况,那些陪同总理进村的当地干部赶紧抢着回答:“这个问题,交给我们,我们来解决!”总理听了,没动声色,但心里清楚:“我不来,你们怎么没去解决?”

我爱听这些老百姓的故事,我知道这些故事正在演绎成世代流传的乡村传说。这是最能深入中国民间人心的一种记忆方式。

一个又一个的记忆,以连绵的方式,把一个总理的形象勾勒了出来,而在这个说不上有多么伟岸的身影的背后,以苍天与大地为背景,或许是惊涛骇浪的浑浊洪水,或许是SARS魔影在无影灯下徘徊的医院,或许是汶川大地震的废墟,或许是在我曾追踪过的一场南方异常罕见的暴风雪中……

(选自《中国报告文学》,有删改)

1.“老爷子”这一称呼,体现了温总理怎样的人格魅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他身后,留下的是一行蜿蜒的深一脚浅一脚的脚印。这样的脚印,让你感到有什么压在他心中,沉沉的。”结合上下文,请说说是“什么压在他心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本文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论述了怎样的主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原文,根据自己的见解,请谈谈当一个好官应该具备哪些条件。(列举四点即可)

报告文学 篇三

从反映现实向反思历史转变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我国报告文学大放异彩。首先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的是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作品以数学家陈景润克服重重困难,顶着巨大精神压力,摘取数学王冠上明珠的艰难跋涉为线索,发掘出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中的一位典型人物,大胆地批判“”中的极“左”思潮,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和贡献社会给予热情肯定。这一时期的报告文学更多地表现出热烈高昂的基调,还有更多的战斗锋芒,急切地反映“”对人,特别是对知识分子的摧残压抑,呼唤着还他们以公正待遇,同时更着重于对正面人物形象以热情的赞颂,因而作品多闪耀着希望之光。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报告文学作者开始从历史事件中寻找创作资源。虽然这些历史题材在外观上有比较明显的非现实状态,但它们同样蕴含着对于现实生活十分有价值的内容。报告文学作者通过对它们的挖掘和审视后,同样使它们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发挥出重大的作用,作者遵循新的审美原则和创作宗旨。拂去历史的尘埃,还历史以本来面目;或是写众所周知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但作者不再囿于传统的思维定势,力图用鲜明的当代意识和深邃的哲理,描写交战双方的复杂命运与斗争过程,体现出史诗性的艺术风格。

从关注政治向关注民生转变

20世纪50―60年代,全国性的政治运动形成了政治与文化、文学同质的单一结构。这种政治语境延续下来的报告文学。也具有明显的政治倾向。20世纪80年代前期报告文学的取材和主题,大都集中在“”事件。其指向为“社会一政治”层面,同时也大都具有“社会一政治”层面上的“干预”性质。政治诉求仍然是这一时期报告文学创作主体的普遍创作基点。这种报告文学现象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是通过为人物立传。歌颂党粉碎“”的英明之举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伟大功绩等。并在此对比下揭露和批判“”的滔天罪行与“”历史的荒谬之极。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政治诉求欲望的逐渐减退,“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的式微和“寻根文学”、“现代派文学”的勃兴,使文学存在的文化意义日渐突出。创作主体纷纷参与到民族文化审视、民族文化建构的文化大潮中。报告文学创作主体的政治诉求欲望也随之逐渐减退。相应的是文化关注兴趣的日益浓厚;加之报告文学与生俱来的此岸性――对现实生活的深刻介入、更加强了它对文化关怀的迫切感和认同感。无疑,新时期报告文学创作从关注政治向关注民主的转变,充分表现了中国当代报告文学作家的强烈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他们直面人生。关注百姓疾苦,自觉抵排俗流、甘于清贫、乐于吃苦、勇于奉献,追求真实与崇高。用自己的作品为人民办实事,既是报告文学作家鲜明的主体精神与独立人格的体现,又是他们深沉的忧患意识与自觉的“殉道”精神的反映。

从关注精英向关注小人物转变

20世纪80年代,我国报告文学基本上是遵从长期以来形成的现实主义小说的艺术模式,即主要地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并以此原则来组织报告相关的生活事件的,因而以人物为主的人物报告文学持久不衰。只不过,关注的对象有所不同。20世纪80年代前期报告文学大多以写人为主,他们笔下的人物大多是“社会精英”、“时代风云人物”等。通过人物的生活经历与客观描述,折射出来的是社会的历史变迁,其指向不约而同地集中在“政治一社会”这一层面。人物不是真正地作为对象主体体现在作品中,更多的是作为图解政治、控诉历史和歌颂社会的注脚。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这种现象发生了重大变化。“凡人”作为主人公开始大量进入报告文学创作主体的艺术视野。这种进人不仅仅表现为作家们所关注的对象主体范围的进一步扩大,更表现为文本中的对象主体所具有的独立性、自主性。这种对象主体不再肩负图解政治、控诉历史等重任,作家所关注的只是他们的生活情状。

报告文学 篇四

一、报告文学概述报告文学是作者思想的更直接的表达—

“报告文学”这个名词是从外国翻译过来的。它是由“报告”和“文学”两个单词连缀成的词组。“报告”指内容的真实性而言;“文学”指表现手法的艺术性而言。因此,我们所说的报告文学,是用文学手段处理新闻题材的一种文体。它叙写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先进人物,反映人民群众多彩多姿的生活,揭露为人们嗤之以鼻的丑恶事物。于是,有人称它为“用文学形式写的具有新闻价值的报告”或“艺术的文告”。

报告文学与新闻报道、通讯有密切关系,但又有所区别。两者相同的,是都以真人真事为写作对象;它们的区别在于:

一、新闻通讯依附于某一事件,写人是以事带人;而报告文学是以人带事,事是背景,甚至是朦胧的远景。它把人物推向前台,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磨擦、矛盾、冲突……。

二、它有更多的文学色彩,十分注意形象的刻划与细节描写,强调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注意文学手段的运用。

报告文学与小说有类似之处,但二者又是完全不同的文体。美国有“非小说文学”或“非虚构文学”,与报告文学相似。这说明报告文学在表达方法上是类似小说的。但是,它和小说相比,要求严守真实性原则,不能虚构,所有的艺术概括与加工,都不能违犯真实性的原则。《基希及其报告文学》的作者T?巴克指出:

“在小说里,人生是反映在人物的意识上。

“在报告文学里,人生却反映在报告者的意识上。

“小说有它自己的主要线索,它的主角们的生活。而报告文学的主要线索就是主题本身。”

这段话表明:报告文学是作者思想的更直接的表达——不论写作者所采用的是怎样的一种表述的手段和风格,但都不是,也不必要,更不允许以创造和综合人物典型那样的手段去表述。这就是小说与报告文学二者之间主要的区别,也就是它们各自的界限。

二、报告文学有三个特点

(一)鲜明的新闻性

报告文学作家黄钢认为,报告文学的“新闻性至少可以涉及到两点,第一是具有报道的价值;第二,接着就涉及到真实性的问题。”(《试谈报告文学》)我们可以用两个字说明报告文学的新闻性,一是“快”,二是“真”。所谓“快”,这是因为报告文学要对急遽变化的现实生活作出及时的生动的反映,要追随时代的脚步,用较快的速度把生活中动人的情景描绘出来。所谓“真”,是指报告文学的生命在于真实。报告文学之所以具有不同于小说的感染力,正是因为它的作者依靠新闻敏感来选取生活中发生的、生动的、具有说服力的人物和事件,运用恰当的文学语言形象地、完整地传达给读者。因为严格地忠实于事实,不允许有任何虚构、造假,所以报告文学才被许多人视为“社会史的信实资料”。

报告文学的真实性,不是单一的概念,而是复合的概念,它包含几个层次。首先,是材料的真实性。作者所采访的材料,都应是实有其事的。这是报告文学真实性的基础和前提。其次,是材料的准确性。准确的材料就是要符合五个“W”,其一不可或缺,也不可歪曲。第三,是本质的真实性。报告文学作者总是调动有限的例证(包括情节、细节、背景和其它)去描述生活、刻划人物、揭示本质的。

(二)强烈的文学性

报告文学属于文学范畴,它是报告,也是文学。它的新闻性(主要是真实性)与文学性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除了虚构与概括的手法不宜引进报告文学,其它一切属于表现形式的文学手法都可以在报告文学中充分调动。调动得越好,就越逼真;越真实,就越富于艺术的感染力。”(理由:《和青年谈谈报告文学》)这就告诉我们,报告文学需要从文学引进多样化的表现方法与技巧,如提炼、剪裁、描摹、比兴、工笔刻划、重笔渲染、精选角度、截取断面、澎湃的抒情、恰当的议论,以及艺术语言的调动等等。总之,除虚构和夸张外,艺术构思、艺术想象、描写、抒情和修辞手法,都是可以采取的文学手段。(三)深刻的政论性

优秀的报告文学,是时代的号角,历史的见证。它总是要针对着现实生活,大声“发言”的。同时,报告文学的作者在满腔热情地向读者报告现实生活中的先进人物和重大事件时,常常要在作品中抒发感情,发表议论。为了使人物形象更鲜明,事件的意义更突出,有时作者要直接站出来报告。因此,报告文学比起小说和其他文学作品来,更能直接地表现作者的思想倾向,带有强烈的政论色彩。

综上所述,鲜明的新闻性、强烈的文学性、深刻的政论性,是报告文学的三个特点。明确认识这三个特点,对于学习报告文学写作至为重要。

三、报告文学的写作

报告文学可以说是一种新闻小说、非虚构小说。它比通讯的形象性更强。因此,写作报告文学,既应像记者那样进行采访,又要像小说那样构思。报告文学作家类似“记者作家”,其写作方式可以表述为:新闻采访+艺术构思=报告文学。

从这样的独特的写作方式出发,我们写作报告文学应该做到:

(一)、进行深入采访

小说作家靠积累生活,从生活中得到暗示,获得主题,进行创作。报告文学作家则通过采访获得生活材料(素材)。

采访是十分重要的。报告文学作家理由主张:写报告文学,应该“六分跑,三分想,一分写”。医生说“生命在于运动”;对于报告文学作者来说,“生命在于奔跑”。这是因为,写小说是“付出性劳动”,写报告文学是“收入性劳动”,要有“踏破铁鞋”的精神。

我们进行采访,重点应是写作对象周围的有关的人。采访对象决不会说:“我有几个细节,你写进去准保会成为一篇好文章”。事实往往是:会说的人不会做,会做的人不会说。而向对象的周围的人采访,却可以采访到许多生动的典型的细节。

(二)、精心刻划人物

报告文学要写人物,但不是“塑造”从物,因为它写的人是真实存在的,是生活中的一个实体。而且,写小说的典型化的方法也不适用于报告文学写作。报告文学中的人物是生活中实有的,不因作者运用典型化而变得高一点或矮一点,胖一点或瘦一点。报告文学写人好似治玉,报告文学作者就是玉石匠人,他是以真实的材料雕琢出光辉照人的艺术品。所以说,报告文学是刻划人物,作者应精心刻划人物。

那么,怎样刻划人物呢?一般来说,应注意从这样几方面努力:

1、重视人物性格的刻划。刻划报告文学人物,只有抓住人物思想性格的特征,才能把人物鲜明的个性刻划出来。

2、使用鲜明的个性化语言。言为心声。生动鲜明的个性化语言,可以使报告文学中的人物鲜明地活动起来,以得呼之欲出的效果。

3、努力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报告文学只有写出人物的灵魂,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才能刻划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4、认真、精心刻划人物还要注意细节描写、环境描写。

(三)、巧妙安排结构

艺术构思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巧妙地安排结构。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可供学习的经验。主要是:

1、结构属于表现形式,是内容的延伸。从来没有固定不变的结构格式。作者要从描写的对象出发,从面临的读者出发。能写成横断面的,不要拉成纵剖面,更不要总是写成三段式或五段式,即:写一个先进人物,开始写他怎么树立远大理想,怎么经过一个攀登的过程,克服了各种困难,最后达到光辉的顶点。这种公式化的结构不新颖,不为读者欢迎。

过去已有不少作者在努力探索横断面的结构方面取得成就,如理由、陈祖芬的一些作品。至于纵断面的结构,当然也是由许多横断面组成的。

2、要善于把最精彩、最感人、自已感受最深而最能吸引、打动读者的关键材料,放到最显著的地位,以增强艺术效果。当然,把关键材料放在显著的地位,并非一律要放在开头,也可以放在其他地方。但是不管放在那里,作者都要想办法突出它,着力写好它,使它处于显著的位置。3、巧妙地安排结构,还要善于将生活中真实可靠的一刹那进行相对的集中,必要的调动。如在《包身工》中,作者就很巧妙地把包身工所受的苦难的一些特写镜头和横断面,加以调动和集中,组织到一天来写。

(四)、展开合理想象

没有想象,就没有文学,也就没有报告文学,那种把想象同虚构等同起来,从而认为在报告文学创作中不需要想象的观点是不对的。想象是使报告文学增强文学性的一个重要手段。这是因为报告的对象是已发生过的、有很大时间跨度的。理由曾说:“我写过马德里体育宫,但我没有到过;写过巴黎铁塔,但我没上去过;写到过闺房儿女私话,但本人保证没有去偷听过。写这些内容,如果排斥、离开了想象,还怎么写?”因此,只有展开想象,才能写好。

需要说明的是,报告文学写作中的想象与小说创作中的想象不同。小说创作中的想象是故事情节的生发,而报告文学写作中的想象是情节的落实、生活的再现。前者是创造想象,后者是再造想象。报告文学作家写在稿纸上的远远落后于采访本上的,但有时也可能相反。如理由写的《痴情》的最后有一万多字,而采访本上只有几页。他写好后读给写的对象听,被写的人说:“真是那么一回事”。

(五)、写好精彩议论

在小说等文学作品中,最忌作者的议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而报告文学肩负着向读者“报告”的任务,它可以也应该向读者报告,说明自己的观点,因此在报告文学中常常出现作者的议论。这些议论如画龙点睛,写得形象而精彩,常常引起读者内心的共鸣。

怎么写出这种议论呢?

1、叙事写人进入激动人心的高潮时,常常因作者的感情难以抑制,情不自禁地站出来议论;而读者读到这里,也会感情激动,看到作者的议论会拍案叫绝,觉得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因此,这样的议论往往是作者、读者共同发出的心声。如《扬眉剑出鞘》写到栾菊杰负伤,决定继续比赛时,作者情不自禁地议论道:

呵!多么纯真的思想,多么可爱的品格!这就是我们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姑娘,站在欧洲击剑台上,经过独立的判断迸发出的心灵的火花!……我们应该为有这样毫光四射的年青一代而骄傲。

2、在报告文学中发表议论,必须以生动的艺术形象作基础,否则议论就会“空洞”。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中的议论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如《包身工》最后一段对“包身工”制度的议论:

“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

鱼的事了。……但是从我们孩子的眼里看来,船户对墨鸭并没有怎样虐待,而现将这种关系转移到人和人的中间,便连这一点施与的温情也已经不存在了。”

报告文学 篇五

一、活动背景

本次活动由宏光文学社主办,面向全体师生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作文能力而办。高校文学社凝聚着当代当代文学气息;是大学创作的先锋队,折射出当代文学的气质;是中国当代文学复兴的先锋队,展现现代文学的风貌;是高校青年文学爱好者精神的象征与承载者。作文,是一片神奇的空间,是一方肥沃的土壤。这里海阔鱼跃,天高鸟翔;这里百花盛开,莺飞草长。心灵之树结出丰硕的果实,思维的触角伸向了四面八方。大家共同期盼着,在作文的天地里能够收获那一轮鲜红的太阳。为此举办此次活动为爱好文学的人提供一方舞台。

二、活动目的:

通过本次活动,促进全校文学爱好者之间的交流,提高文学社的凝聚力,为我们的校园生活增光添彩,更是为了让我们校园的原创文学作品有一个展示的舞台,让我们的理想、情感、信念有一个挥洒的空间,让一股清新的文学风,吹拂在我们的星空之下。

三、活动名称

日照职业技术学校宏光文学社现场作文大赛

四、主办方:

宏光文学社

五、活动宗旨:

增进友谊,促进团结

六、活动对象:

全体学生

七、活动地点:

八、活动口号:打造校园文学 放飞青春梦想

九、活动时间:

20xx年xx月xx日

十、具体实施方法:

1、充分发挥宣传部的作用,利用海报为主要宣传形式,在又新广场对整个学院展开宣传工作。

2、比赛只有一场比赛将在地滋楼教室进行(自带笔和纸)。

3、本次大赛将严格遵循公平、公正、公开原则进行评定。

5、奖项设置:

大赛总冠军(一等奖) 一名

大赛亚冠军(二等奖) 二名

大赛季军(三等奖) 三名

最具潜力文学新人奖 一名

最佳创意奖 一名

优秀作品奖 六名

6、 奖品设置:给每位选手颁发获奖证书及奖品(另:大赛冠军颁发奖杯)。

7、 人员安排:

1)、开考时安排人员监考,或请专业老师监考,其他人员协助管理。

2)、请顺便带上贵社的刊物,做交流用哦,呵呵

十一、赛场守则

1、参赛选手与开赛前10分钟进入考场,我们将事先安排好座位,作为安排采用随机安排。到点准时开考,迟到30分钟者视为自动弃权,以免影响到其他参赛选手。

2、比赛时间为两个小时,中途不得离场,除非已完成作品。离场后不得在附近徘徊或逗留,以免影响到其他选手。

3、比赛是请各位参赛选手及相关人员关掉手机或调成振动。

4、获奖选手我们将以电话形式告知,并以海报形式张贴出去,并举行颁奖仪式。

十二、参赛要求

1、围绕主题,根据所给的话题或命题进行创作,体裁不限,字数800—20xx字,诗歌15行。

2、谁不想采撷最美的花朵?谁不想让个性自由翱翔?谁不想拥有动人的瞬间?谁不想拥抱明天的朝阳?要坚信:你自己独一无二,你的作文与众不同。因为一人一个性、一文一特色!欢迎广大文学爱好者积极参与!

最后预祝本次大赛圆满结束!

联系人:xxxx

本活动最终解释权归宏光文学社所有

报告文学 篇六

关键词:报告文学;语体;渗透;交融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1

语体是适应不同交际领域的需要所形成的语言运用特点的体系。语体是在语言运用中产生的,它一经形成,就会固定下来,规范人们的语言运用,成为一种稳定长效的功能域。但语体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同其它语言现象一样,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中,由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思维的日趋复杂精密,各种语言表达体系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言语交际日益发展的需要,从而形成了许多新兴文体,像报告文学、新闻特写等等。下面谈一下报告文学语体的渗透和交融现象。

一、语体渗透和交融的可能性和条件

现代汉语的语体系统是由不同的语体类型构成的。一般说来,语体内部通过语言要素和非语言要素的组合构成系统。语言要素中从词语、句子到句群组合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使它和其它语体区别开来。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语体系统一般是封闭的,但是语体系统的某些要素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历史的进程中,有些过时的要素逐渐消失,有些新生的要素不断充实进来。任何语体都是不断地吸收其它语体的某些特有的表达手段而得到充实、丰富和发展的。语体系统的存在,靠的就是封闭性;语体系统要发展,又必须借助于渗透性。这就为语体系统的渗透和交融提供了可能和条件。

二、报告文学的语体的渗透和交融现象分析

(一)报告文学的本质特征。报告文学是新闻与文学联姻的产儿,是处于新闻与文学之间的一种边缘体裁。顾名思义,报告文学是报告与文学的杂交体,它既不同于一般的新闻报道,又区别于其它的文学样式。报告文学由新闻与文学结缘的性质决定了它同时具有新闻性、文学性和政论性。

1、新闻性。世界著名报告文学评论家巴克在《基希及其报告文学》一文中说过:“报告文学的物质基础,就是报纸,它的存在是为了要给读者以新闻。”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报告文学的新闻特性,即报告文学的题材和内容要具有新闻价值。具体体现在及时性和真实性上。新闻讲究时效,要求作者以最快的速度把生活中新近发生的事情及时地传达给读者。报告文学作为文学的轻骑兵和侦察兵,要求对于生活中发生的事变及时作出反响。如果贻误时机,时过境迁,作用和影响就会大大减弱。

2、文学性。报告文学由于它的新闻性区别于一般的文学作品,又由于它的文学性区别于一般的新闻通讯。茅盾说过:“报告的主要性质是将生活中发生的某一事件立即报道给读者大众。题材既然是发生的某一事件,所以报告有浓厚的新闻性;但它跟报章新闻不同,因为它必须充分的形象化。必须将事件发生的环境和人物活生生地描写着,读者便就同亲身经验,而且从这具体的生活图画中明白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茅盾的精辟论述讲明了报告文学新闻性与文学的形象性互为依存、高度统一的特质。

3、政论性。报告文学的主要任务是如实地报道,但作为文学又不能不倾注于作者的感情。报告文学家已不满足于从旁议论,要走进事件与人物之中,以当事人的身份,跟读者侃侃而谈。这一点又是消息、通讯等新闻样式所不具备的。作为有强烈政治责任感、对党和人民群众具有深厚感情的、严肃的作家,他总是站在时代的最前列,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热情地讴歌美好的新生事物,促使它迅速成长壮大,无情地鞭挞旧事物,以加速它的灭亡。报告文学的政论色彩,不仅体现在主题思想和内容的时代性和现实性上,也体现在作家对议论的运用上。

4、交融性。报告文学从一诞生开始就表明了新闻和文学双重特色的文体特征,所以有人认定它就是有新闻性的文学体裁。报告文学用文学的形式真实地记录时代风云的变幻,描绘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历史事件,刻画社会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是当代的一面镜子,是时代的艺术。报告文学全面借用了文学中小说、散文、戏剧等体式的艺术手段,以求对事件或人物进行多角度的立体透视。它既保持着新闻的本色和对社会广泛渗透的优势,又借助文学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来增强作品的艺术魅力。

(二)报告文学的语体的渗透和交融。从报告文学的交融性中我们不难看出,语体的渗透和交融是客观现实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语体本身发展的要求和动力。

1、语体的渗透。语体渗透是指在一种语体的言语作品中渗入了其它语体的某些语体成分,但并未改变原语体的本质特色的一种语体现象。语体的渗透是交际领域分化的结果,也是语体自身不断发展完善的结果。在现代开放型的社会中,各语体之间的渗透也日益普遍。比如在新闻领域,除新闻语体外,还有文艺语体、政论语体各大语体亲密无间的渗透。

2、语体的交融。语体交融是指两种语体双方的构成要素或成分彼此交融的一种语体现象。它和语体渗透的区别是:语体渗透是指一种语体中包含着另一种语体的某些成分,仍以一种基本语体为主,渗透进其它语体的成分,但这并未改变原基本语体的本质,渗透后仍然归属原语体,并没有形成新的语体;语体的交融就不同了,它是指语体间互相渗透的成分较多,而且融合得十分紧密,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语体。 不言而喻,报告文学作品非同凡响的艺术感染力和社会效应,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文学手段的鼎力相助,也是语体的渗透和交融的积极结果。

(三)报告文学的跨语体功能域交融特征。报告文学是新闻语体与文艺语体等亲密接触发展出的跨语体功能域交融后产生的新兴文体。它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近代社会生活发展的产物,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更是新闻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因为新闻要达到大众传播的目的,除了要符合事实的真实性,以理服人,还要以形象打动人。于是,为了追求信息传播的形象性、有效性,新闻便求助于文艺语体,吸收大量的文学创作要素,采用文学表现手法来写作,使新闻报道的语言不仅仅有客观理性的叙述文字,还增加了生动形象、清新明快、富有感染力的描绘文字。另外,报告文学还大胆借用政论语体的各种元素,使作品的分析更为深刻,说理更为透彻。所以说,“报告文学是新闻、文学、评论的杂交,是一种文艺性的真实报道。”

总之,语体渗透和交融的过程也是各语体之间互为补充、不断完善自身的发展变化过程。而语体之间的渗透和交融现象正是语体得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必然。

参考文献:

[1]袁晖,李熙宗。汉语语体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3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一米范文范文为大家整理的6篇《报告文学范文(推荐》,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最新范文

140 219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