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范文>实用范文>毕业论文

专科大学毕业论文(8篇)

2024-05-04 11:34:31

在学习、工作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本页是可爱的小编给大家整编的专科大学毕业论文(8篇),仅供参考。

专科大学毕业论文 篇一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海南大学;科技写作;论文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4-0066-03

本科毕业论文是高等本科院校实现培养人才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对本科毕业生四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和检阅,是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毕业论文是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最初尝试,也是评价本科毕业生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的重要标尺[1,2]。作为初级学术训练的研究活动,毕业论文具有学术研究的一般功用,能够在学术训练中提升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其毕业论文的质量有效反映了学生专业基础理论掌握程度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专业素养的评价尺度[3]。但是,近年来针对本科毕业论文的争议不断,一方面是认为本科论文是一块鸡肋,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有的论文完全存在抄袭和“黑市”购买现象,觉得应该取消;另一方面我国大部分大学一直秉承“严进宽出”的传统,对毕业论文的质量考核把关不严,极少有学生由于论文质量问题而拿不到学位的,本科毕业论文对学生是否能拿到学位丧失了应有的约束力[4,5]。大多数学者认为不能因以论文质量下滑和考核体制不完善为理由而取消本科论文,失去一次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培养的重要实践机会,从而导致大学教育不完整。针对各种争议,本文对海南大学自然科学相关的某几个专业的本科论文完成情况进行跟踪调查,期望该次调查结果能为我校本科教学的进一步改革、完善提供契机,也为其他高校的本科教学改革提供借鉴意义。

一、调查方法

调查对象为海南大学自然科学方面某3个专业的2015届毕业生。此次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3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69%。调查的内容主要涉及论文选题、师生互动、论文完成情况及满意度、论文写作、论文对自己的影响等方面。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学位论文导师选择

有大约45%的大学毕业生是自愿选择导师的,充分展示了大学生做毕业论文选择时的主观能动性。另外,也有部分学生是由导师挑选的,这部分学生和导师往往都是强强联手,如:导师课题较多、学术造诣相对较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综合素质也较高;学生和导师之间相互比较熟悉。当然,这部分学生的比例相对较低,大约只有14%。值得注意的是,大概有16%~17%的学生比较被动,他们对导师的选择很漠然。他们要么是对导师情况不熟悉,要么是对自己的毕业论文方向、科研兴趣不明确,在导师选择中比较被动,最后只好由学院来做安排。对导师选择的建议是:学院对导师的研究领域、研究方向、研究成果及给学生的研究课题做详细说明,让毕业生充分了解每个导师,最后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选择合适的导师,充分发挥学生在毕业论文中的创新精神。

(二)选题思路

超过48%的毕业生是和导师共同商量后确定毕业论文的课题,这一选项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选项,也充分说明了学生对毕业论文题目选择的主动性和协调性。有大约29%的毕业生的选题是由导师安排的,这部分学生就比较被动,可能参与的课题不在自己的兴趣范围之类,属于不得已而为之。值得注意的是,有大约17%的学生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设计的课题,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新精神和主观能动性。对选题思路的建议是:导师要充分去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去选择自己喜欢的课题,或是与学生共同商量决定要做的课题,而不是强加式的命题作文。导师要充分发挥引导、扶持、纠错的作用,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少走弯路。

(三)对毕业论文课题的兴趣度

大约有55%的毕业生对自己的毕业论文是有兴趣的,而且在努力完成;另外,有超过25%的毕业生是花了心思在做自己的毕业论文,甚至有大约15%的毕业生对自己毕业论文涉及的课题非常感兴趣,也非常用心地做。综合起来说,这部分学生对毕业论文的完成都是非常认真的,而且兴趣也还不错。当然,也有少部分学生(不足6%)对自己的论文题目完全没有兴趣,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有理由相信这部分学生的论文质量水平不高,属于完全的“从动轮”。为了增强学生对自己论文的兴趣和参与度,提供论文质量,建议导师要充分准备自己的课题,多设几个研究方向,同时要充分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想法,使选题有价值,尽量避免“小题大做”或“大题小做”。

(四)完成毕业论文期间与导师的互动沟通情况

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过程中,师生沟通情况还是比较好的。就实验设计、实验方法、实验结果经常沟通讨论的学生比例达到48%,远远高于其他选项;另外,其中在遇到问题时有沟通的学生比例也占了37%以上。当然,也有小部分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过程中与导师沟通较少或基本没有沟通,这两部分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有的教师指导学生偏多,在论文(设计)指导上就难免力不从心,无法对每一个学生的论文进行深入了解[6]。建议导师要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足够重视,投入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主动就实验设计、实验方法、实验结果经常与学生沟通沟通讨论,对学生毕业论文仔细阅读、审核,提出意见,努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整体论文水平提高。

(五)完成毕业论文所花的时间

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过程中,超过85%的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时间都在3个月以上,其中60%的投入时间在3~6个月,有25%的学生投入的时间较多,在6个月以上。当然,也有少部分学生投入的时间还不到一个月。近年来,学生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学生们要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去联系工作;再加上一些学生忙于考各种证书,来增加就业的砝码;也有部分学生忙于考研、复试、调剂等,很难专心从事毕业生产实习和论文工作[2,7]。建议学院提前启动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让学生尽早着手实验论文的工作,包括查阅资料、论文设计、实地实习、撰写论文等一系列较为复杂的任务。以便为后续工作安排留有充裕的时间,做到考研、毕业、就业多不误。

(六)完成毕业论文的角色

有接近50%的学生是在师兄师姐(硕士/博士研究生)辅导下完成毕业论文的。有20%的学生是在导师亲自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的,有超过20%的学生是独立完成毕业的;另外还有不到10%的学生是和同学合作完成毕业论文。从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角色来看,学生的参与度明显是高于导师的,这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也反映了指导教师数量不足或任务重的问题。建议学院组建学生科研团队和指导教师团队。从传统的“一对一”模式,转换成“多对多”、“多对一”或“一对多”。每个学生既有各自的研究任务,又可成为一个整体,从而达到“分而不散,合而不乱”。学生科研团队,通过分工合作共同来完成一项较大课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指导团队的组建既可解决学生数量过多、指导教师不足的问题,还可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研究水平和质量。

(七)对自己论文所涉及的领域的熟悉度

有接近50%的学生对自己的毕业论文所涉及的研究领域比较感兴趣,也比较了解的,体现了指导教师给予的课题专业性比较强,充分结合了专业特性。另外,有大约38%的学生尽管在毕业论文开始前并不了解毕业论文所涉及的领域,但通过文献阅读慢慢了解。当然,也有少部分学生在论文完成后对自己毕业论文所涉及的领域也不了解,这部分学生往往是要么对自己的毕业论文不感兴趣,要么是对自己的学习不认真负责,还有就是指导教师对学生要求不严,甚至迁就某些不合理要求。建议指导教师要结合专业特性设计较多的课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另一方面,指导教师要从论文涉及的领域(包括研究意义、研究动态及创新性等方面)去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自主创新能力。

(八)毕业论文遇到的最大挑战

有大约37%的学生认为毕业论文最大的挑战是做实验,有大约28%的学生觉得是写论文,有17%的学生认为是文献阅读。当然,还有另外的17%的学生认为没什么挑战,随便做做就过了。综合来看,这几个专业的学生做毕业论文时,无论是从做实验、写论文,还是阅读文献,都是非常认真负责的,只有少部分毕业生不会花费时间和精力进行深入的研究。建议注意重视学生研究素质培养,可实行导师负责制,让有兴趣的学生平时多参与科学实验研究,培养学生阅读文献、撰写实验报告和科学论文的习惯。

(九)论文写作过程中,最难写的内容

有超过55%的学生认为毕业论文最难写的是结果与分析,有大约22%的学生觉得是结论与讨论,有17%的学生认为是前言和综述部分,只有大约5%的学生认为是材料和方法,而在另一个选项参考文献方面居然没人选择。作为自然科学研究的学生和科研人员来讲,往往结果与分析是最容易写的,而大部分毕业生却觉得这部分难写,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参考文献阅读不够,知识储备不足,对本领域了解深度不够,在文章中盲目推理。面对实验结束后的一堆数据不知怎样处理,怎样进行分析总结。虽然在参考文献一项中,无人选择,但就论文评审评阅过程来看,参考文献格式问题几乎是一个通病,基本都是直接拷贝过来,格式五花八门。建议指导教师要对学生的实验结果、分析、讨论进行合理引导,加强学生对文献阅读的理解力和规范性,做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十)论文写作过程中,最容易写的内容

有大约45%的学生认为毕业论文最容易写的是材料和方法,认为前言(综述部分)、结果与分析、参考文献部分容易写的学生大约各有16%,只有不到3%的学生认为讨论容易写。综合来看,大部分学生认为材料方法、文献综述部分容易写,是因为这部分往往有现成的东西可以借鉴,甚至是直接拷贝。相反,在其他方面觉得难写,是因为同学们没有自己的科研思维和文献消化能力。建议指导教师要在学生的科研道德、科研素养教育方面合理引导,形成正确的科研价值观。

(十一)毕业论文写作方面的困扰

在论文写作困扰方面,有大约43%的学生认为是文档结构,有25%的学生认为是文献综述,有大约22%的学生认为是论文写作格式,只有不到9%的学生论文是参考文献困扰自己。其实从论文评审评阅情况来看,大部分论文在文档结构、论文格式及参考文献中都存在问题。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长期以来高校在课程教学不注重习作性专项训练,学校也未开设科学文献检索和专业文献撰写专项训练,导致学生资料整理能力、写作能力较差。对该部分的建议是针对所有学生开始科技论文写作、文献阅读选修课,增强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

(十二)毕业论文存在最大的问题

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有超过55%的在写作规范上存在问题,有25%的学生在实验设计上存在漏洞,有大约17%的学生在参考文献格式存在问题,有大约3%的学生存在结论不合理的问题。综合来看,论文写作规范困扰着大部分学生,这可能是由于本科论文没有明确的写作格式和规范要求。另一方面,还是学生对论文写作缺乏了解。建议指导教师要对实验设计和学生进行系统的讨论,不要盲目地进行实验,对实验结束后的一堆数据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处理,合理地分析总结,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确立学术学位论文格式规范体系。

(十三)论文答辩后对论文所涉及领域的认知度

在论文答辩后,有超过68%的学生对论文所涉及的领域有一定的了解,有点兴趣,另外有17%的学生了解论文所涉及的领域,并认为如果有机会有兴趣继续往下做,有超过11%的学生对该领域产生了浓厚兴趣,产生向往。当然,也有少部分学生(不到3%)对论文所涉及的领域还是不了解,也不感兴趣。综合来看,绝大部分学生能通过完成毕业论文了解该领域,并产生兴趣,效果还是不错的。建议指导教师根据大学生兴趣广泛、志向多元的特点,发挥各自特长。让学生从自己的兴趣与志向入手,有助于让学生们形成钻研学术和实务创造的作风。

(十四)对毕业论文完成的满意度

在论文答辩后,有超过51%的学生对自己的毕业论文完成情况还是感到满意的,另外有40%的学生认为毕业论文达到了良好等次,还有大约3%的学生对自己的毕业论文感到非常满意,当然也有少部分学生觉得终于完成了。综合来看,学生对自己的论文完成情况感觉还是不错的。建议通过不断的教学改革,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力争让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论文感到满意或非常满意。

三、结论与讨论

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我校所调查的几个专业的学生毕业论文在导师选择、课题选择、兴趣培养、论文设计、论文写作、完成情况等多方面表现得还不错。但同时也对指导教师在课题拟定、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科研兴趣和科研素养、培养学生阅读文献和科技论文写作等多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加完善。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三创”精神,教学改革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

参考文献:

[1]柯颖。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对策思考[J].学术论坛,2008,31(10):203-205.

[2]姜仁涛。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中开展专书研究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9,(S1):80-82.

[3]时伟。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弃与存[J].中国高等教育,2010,(7):45-47.

[4]黄春梅。本科毕业论文不宜取消――对武汉四所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撰写现状的调查[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2(1):80-83.

[5]张欣,毛永江。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3):99-101.

专科论文 篇二

动画产业与其他的产业一样,是知识、能力、高科技密集型的文化产业,这要求培养出的学生必须具备较深的文化底蕴和一定的综合能力水平。所以动画教育不仅仅是对技术的要求,而且还有艺术素质、文化知识等综合素质的要求,而目前各应用型本科院校未能根据市场需求去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框架,在课程设置上还存在着不完善或偏激现象,不能从学科的实用性上与市场接轨。

明确人才定位,调整课程设置方向。应用型动画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职业修养,有一定的人文精神、较高的艺术修养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课程的设置不能一味地侧重单纯的技术,也不能单纯地追求理论教育,而是要尽可能地把技术与理论相结合,形成完整统一的动画专业课程链,因此,人才的培养定位决定了课程体系的建立,动画专业课程在设置方向上可根据学校自身条件和外来条件的综合因素中,权衡利弊,选择自己的侧重点,重点发展,才能有的放矢。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动画教师是动画专业建设的主力军,是培养学生将来成才与否的保障者,更是高校动画专业生存和繁荣的根本,所以动画教师的素养及实际创作能力直接决定一个专业的成败。

虽说目前动画教育的师资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但我们可以通过不同途径来改善,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用“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解决。所谓“走出去”,就是鼓励一些有敬业精神、肯钻研的教师攻读硕士、博士或出国留学、研修,最大限度地为他们提供深造和提高的机会,还可通过加强与国内外知名的动画院校、权威的动画论坛和有影响的动画节等活动进行信息交流,提高教师对专业信息及新技术的把控能力;而“引进来”则是聘请社会上经验丰富的设计师进行不定期的讲学和指导,甚至可以把企业的实际项目带入课堂,指导学生参与实际项目制作,缩短学生学习与实际工作的距离。

加强动画专业课程建设与动画产业相结合。动画教育的基本理念是培养创造型的应用性人才,所以课程的建设应紧跟市场,应根据动画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进行分解,去科学地构架。比如学生在接受了两年的基本理论和基础专业知识教育后,对动画的制作流程、造型上有一个系统的认识,然后在第三年中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确立自己的职业定位,并选用有实际创作经验的、有责任感的教师作各类学生的辅导者,在此过程中,把动画公司重要的生产环节和工序以模块的形式嵌入到课程设置中,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目标,使他们有侧重地进行专业学习,为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注重动画专业课程建设构架的科学性。动画是集合绘画、数字媒体、电影、音乐、文学于一身的综合艺术门类。应用型高校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结构可分为通识平台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及专业拓展课五大块。课程的框架应紧紧围绕“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形成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通识平台课。通识平台课强调培养学生的基础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拥有健康的体魄。开设的课程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体育等。专业基础课。动画专业基础课是学习动画专业技能的基本条件,是通向动画后期技能学习的桥梁。重在培养学生的基础造型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与动画专业基础,在基础课训练中要求同时穿插融入动画设计的表现元素,在课程设置中强调要提高学生对造型的把握能力和对美的认识能力,在今后的动画创作中能够更好地进行视觉语言的表达。

专科论文 篇三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专业科学人文精神;素质教育

作者简介:张淼(1980-),男,安徽蚌埠人,金陵科技学院动物科技学院,讲师。(江苏 南京 210038)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项目(项目编号:2011JSJG166)、金陵科技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3-0025-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举世瞩目,然而粗放式增长所带来的非均衡发展问题却日益严重。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针对经济及社会发展领域存在的一些突出矛盾,党中央适时提出了“要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适应问题,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事实上,在高等教育领域,尤其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非均衡发展问题也十分突出,导致我国科技创新应用人才培养能力明显落后,成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制肘因素。如何在高等教育领域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未来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受教育者角度考虑,最明显的失衡现象表现在科技人才培养过程中过分强调专业技能培训,而忽视人文精神内涵建设。虽然20世纪90年代教育部就提出要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开展素质教育,但在教育实践中这些要求却被逐渐简单“异化”为开几门文化知识的“补习课”,专业教育与素质培养被人为剥离成两个不同的系统。在专业教育中只注重技能传授,而忽视技能背后科学精神乃至人文精神的培养,学生能接触到以文字或产品形式存在的科技实体,但难以理解及“内化”隐藏在科技实体背后的文化内涵;在提高学生素质上,片面地将哲学理论及人文知识的灌输等同于素质教育,而对于科技工作者如何将科学人文精神与专业知识融会贯通以指导对自然科学知识的理解则完全处于放任状态。这些不平衡由于直接作用于人才的内涵,其负面效应已十分显见,表现为科技专业人员应用性不强,创新能力不足,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匮乏,学术造假现象普遍,制约了我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的有效实施,严重影响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一、高校科学人文精神培养所面临的困境

这种“双轨”教育模式的弊病其实很早已被一些教育理论研究者所关注,也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但收获甚微,能否“并轨”、如何“并轨”依然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虽然人们认识到科学人文精神教育方面的“短板”,但解决起来视野还仅仅局限于人文领域内的调整,只是在“知”的范畴内打转,还没有关注人文精神与专业科学教育的通汇、交融,关注“行”与“知”的结合,没有把科技人才的培养当成一个整体,系统地考虑问题,没有统筹兼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创新科技人才的全面发展应当包括专业科学技术能力与科学人文精神素质两方面的发展,其培养是一个有计划、有目的系统工程。系统论告诉人们:一个由有机联系的要素组成的组织系统只有通过组成系统内各元素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系统对元素的作用才能实现系统整体的质的飞跃。因此对科技人才来说,科学素质的培养离不开科学人文精神的渗透与推动,而人文素质的提高也不可能脱离科技能力的培训过程而“独善其身”,只有将科技能力与人文素质的培养过程有机融合并合理互作才能发挥系统内各要素的功能,发挥合力及系统的作用,形成一个全面协调发展的整体,从而使科技人才的创新应用能力发生“质”的飞跃。

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国在科技人才科学人文精神培养方面既没有丰富的历史积淀也没有形成强烈的现实氛围,培养思路乏善可陈,一直是教育实践的软肋,如何把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结合基本还是一片空白,完全寄希望于学生的自我理解上。但教育的功能应当是通过传授、暗示或启迪使抽象、隐晦的东西具象化及内化,不是简单割裂的背诵、记忆过程,更不是所谓“拈花示众”式的故弄玄虚,因此,有必要开展相关的教育理论探讨,以形成切实可行的教学实践方法体系。结合我国当前的教育整体大环境及专业教学的现实特点,提出要强化专业科学人文精神教育,即在专业教育过程中通过与专业知识密切融合渗透开展科学人文精神教育,强调专业科学知识与科学人文精神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科学能力培养与人文素质提高间的相互关系,突出“能力”与“素质”间的交互作用,突出专业能力与人文素质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以解决教学实践中只看重专业知识的外涵拓展而忽视人文内涵建设的问题。

应用型本科院校多为地方高校,应用能力培养与素质内涵建设的矛盾更为突出,大力开展专业科学人文教育对体现地方应用本科的教育价值、实现其教育目的、展示其教育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应用型本科强化专业科学人文精神培养的现实意义

1.有助于应用本科回归教育本位,实现社会责任

应用本科教育属于较高层次的技术教育,与一般普通本科相比具有鲜明的技术应用性特征,其目标是培养直接面向市场和生产第一线的高级工程应用性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是适应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需求应运而生的。然而实践中这种定位经常被一些教育管理者用来作为片面强调实用技能培训的依据,特别是在面对“市场导向”、“就业导向”的双重压力之下,专业技能在教学中的地位被无限拔高,人文内涵由于短期内很难被纳入到“技术教育水平”的量化考查范围之内而处于配属地位。教育目标的急功近利直接导致应用型本科人才“工具性”色彩深厚,学生被有意、无意的训练成掌握特定即成技术的智能“机器人”,存在教育游离于个体发展的倾向,严重偏离了教育的本位,背离高等教育社会责任要求。诚然技术教育与专业技术能力、适应就业等关系密切,但“应用教育”终究是一种“教育”,而不是“训练”,应用本科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技术教育”而不是“职业培训”,它的培养目标也必须与教育“培养人”的本质要求一致。美国教育家杜威曾经强调“训练不同于教育”。“训练”只意味着特定技能的获得,天然的才能可以训练得效率更高,而不养成责任感和态度。责任感和态度的养成正是教育的目的。[1]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2]

爱因斯坦所谓和谐的人实际上也就是“技能”与“素质”全面发展的人。如何抛弃“工具人”,塑造“和谐人”是当前应用本科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的重要内容。与普通本科相比,“应用性”是应用型本科生存、发展的根本,必然要求在教学思想、教学资源的分配、课程安排上有所体现,如更侧重技能培养与实践训练而相对减少其他人文素质培养课程的比重,在强化特色与全面发展间似乎存在着先天矛盾。发展专业科学人文精神教育可有效缓解这种矛盾,因为专业科学人文教育强调在特定专业范围内与专业相结合开展人文精神教育,把科学人文精神的培养明确纳入到专业教育中去,不需要增加额外的课业负担,同时能直观地在专业科技培养与人文内涵间建立直接关系,更有利于文化内涵对专业知识的指导、理解与内化,从而促进专业技能与人文素质的协调发展。强化专业科学人文精神培养,可在坚持应用本科教育特色的前提下回归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学本位。

2.有助于应用本科完善素质教育,突出人才的应用性

把人文素质培养看成文化知识的“拼盘”教育,与专业教育人为割裂,是造成当前大学生科学人文素质低下的重要原因。完善素质教育体系首先要理清科学人文精神培养与专业技能培养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根据系统论原理,应用性人才的全面发展必然要求把专业技能教育与人文内涵培养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考虑。既然专业技能教育与人文内涵培养是一个有机系统内的两个重要元素,那么不同特点的专业技能教育必然要求有不同的人文内涵培养模式与之相对应。应用本科人才培养应对市场导向要求,专业设置特色突出、发展迅速,很难想象有什么样的固定素质教育模式可能做到“放之四海而皆准”,与各色专业均能“有机”结合,并发挥系统合力作用,因此开展有专业特色的科学人文精神教育是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反观当前我国很多应用本科高校,科学人文精神培养还采用“以不变应万变”的“灌溉”方式,全校各专业一盘棋,甚至全省、全国一盘棋,没有考虑各专业的特点采取差异化教育方式,没有特色教育,这种“万金油”式的培养模式教育效果不理想自然在情理之中。

对应用本科而言,人才的应用性是其竞争力的源泉,其素质教育自然也要围绕“应用性”,以提高专业应用能力为前提来探讨素质提高,脱离应用性根本谈不上应用性人才,素质教育只能是无源之水。而应用能力也不可能凭空获取,它离不开科学人文精神的内在支持,二者可以说是互为本源。应用能力不是简单的知识、技术过程的记忆与重现,不是“工具人”的机械应用,而是通过知识的内化过程与受教育者内在的科学人文素质相互作用、发生飞跃,从而表现出来的指导生产实践的创新能力。应用能力既反映一种专业实践能力,同时也体现一种创新精神,是二者的完美结合。

由此可见,专业科学人文精神教育有利于通过特色教育模式完善素质教育过程,符合应用能力培养的内在要求,有助于强化人才的应用性。

3.有助于促进专业课教学改革,激发自主创新意识

早在1995年国家教委便提出在高等院校实施教学改革计划,十几年来从改革成效看,形式的变化大于实质,仍然没有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特别是对专业课,受专业教师专业背景限制,教育改革理论难成系统,变化只流于表面,大多局限于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的微调,教学效果仍然饱受诟病,学生创新能力提升不足。一项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大学生智力水平极优秀,但创造力属于中等水平,且大一和大四学生在创新能力方面没有明显变化。[3]创新能力的不足可直接导致专业人才应用能力的欠缺,使应用本科丧失竞争优势,因此应用本科院校要求专业课教学改革的呼声尤为强烈。

从专业课教学改革理念层面分析,把科学人文精神培养引入到专业课堂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这是因为,首先将科学人文精神培养的相关内容纳入专业教学课堂可以明确专业课程改革的改革取向,活跃改革思路,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实际上,很多专业教师面对教学改革时并不知道改什么、怎么改,课堂教学常常追求形式上的多样化,要么过于严谨,要么流于嬉闹,偏离了改革的本意。事实上,改革的真正目的在于提高课程的内涵建设,改革内容是否有助于对科学精神的理解,是否有助于人文精神的领会就是最好的取舍标准和行动标针,明确了这一点哪些可以改、朝什么方向改都变得一目了然了。其次,改革是为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从创新的本质看,专业科学知识是创新活动的基础,科学精神是创新成功的前提,人文精神是创新价值实现的保障,创新过程实际体现了科学知识与科学人文精神的实时互动与完美统一,强化专业人文精神教育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应用型本科强化专业科学人文精神培养的建议

1.健全制度建设,保障有效实施

制度建设是一切教育目标、教学理念得以有效实施的保障。强化专业科学人文精神培养,制度建设是关键。脱离专业教育过程,纯粹抽象地谈科学人文精神属于思想道德范畴的问题,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无从考核,难以用制度进行约束。然而一旦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专业科学人文精神培养就不再是完全的思想认识问题,而与一些具体的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建立联系,变得有迹可寻,就可能通过教学规章、规范进行考核、约束,这也是专业科学人文精神更具有实践可操作性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学术造假现象在我国十分常见,而一些发达国家为什么鲜有发生,主要是因为他们并不把学术造假只当成道德问题要求自我约束,更重要的是有一套完备的制度体系从技术角度去预防造假、打击造假。制度建设就是要树立一条条“高压线”,从而树立正确的行为观念。当前,很多高校相关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有很多需要改进和完备的地方,在已有制度的执行力上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应严格避免游离于制度之外的所谓“人性化管理”行为,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加强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人文精神是一种实践精神,没有实践就谈不上人文精神的内化。专业人文精神培养的主阵地在于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专业教育与科学人文精神培养接触最为紧密、内化最为直接的地方。很多国外重点大学浓厚科学人文精神氛围的形成与传递并不是通过抽象的理论教学实现的,而是经大量的实践接触过程以“传、帮、带”的形式逐渐培养的。实践教学薄弱可以说是造成我国目前大学生创新应用能力差的最主要原因。加强实践教学既要增加实践课时数量,更要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要慎选实践教学内容,强化人文素质要求,增加研究探索型实验的数目。加强实践教学还要鼓励学生参与创新科研活动,加强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力度。

3.提高教师素质,发挥示范作用

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教师素质的高低关乎教学目标实现的好坏。因此,专业教师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对科学精神的理解及对人文精神的认识将直接影响专业教学中科学人文精神培养活动的有效实施。这个过程中,专业教师表现为多层面示范、榜样作用,其个人内质必然要面临全方位的展示。然而,现在多数大学教师也是应试教育的“产儿”,能否胜任这一挑战面临考验。同时,将科学人文精神教育纳入专业教育过程必然要求专业教师具备一定的人文学科理论背景,实际上是要求专业教师既要内化这些科学人文素质,达到示范作用,同时还能将其与专业教学有机结合展现于教学实践,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开展专业科学人文精神教育,专业教师必须加强内涵提高,认真自查不足,通过实践锻炼或理论学习有针对性地弥补自身缺陷。

4.开设有专业特色的专业科学人文精神教育课程

当前,很多应用本科科学人文精神教育课程严重脱离专业教育,侧重于人文学科内部理论体系的构建与解析,内容过于理论化、教条化,学生一般很难将其内化为自身素质。将科学人文精神培养纳入专业教育范围,开展专业科学人文素质教育,如果只将专业科学人文素质教育作为专业课的附属品,显然内容过于零碎,不利于学生形成较为整体的内在联系。综合二者的特点,有必要形成学科交叉,开设具有特定专业特色的专业科学人文教育课程,将分布于各专业课程内的能反映科学人文思想的闪光点集中起来,通过归纳整理形成系统,这样既保持了课程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又能贴近特定专业,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而且,这种方式能较好地符合国内教育体制要求及教学资源分配的特点,不失为解决目前实践教学资源不满足教学要求条件的一种应急措施。现在国内还没有开设相关课程,笔者已进行了相关探索,相信可作为科学人文精神培养工作的有益尝试及补充。

参考文献:

[1]江雪芳。高职院校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共融共建研究[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01-105.

专科大学毕业论文 篇四

1.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相关研究

卢宇刚《对我院16届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的调查分析通过分析研究,发现学生选题方向偏向于技战术分析类,选题方式偏于文献综述类,研究方法局限于文献资料法。于媛媛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选题现状的调查研究表明学生论文选题方向偏重于专项类,但近几年来呈下降趋势;学校体育类、社会体育类论文呈增长趋势;学生的理论知识修养不足。

魏祝颖《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分析一一以天津体育学院2008—2011届学生为例》中发现学生论文在研究领域上学校体育类和运动训练类的所占比重未50%60%,其中学校体育类的比运动训练类的少,社会体育、心理学、生理学及其他方面共占40%。大部分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确定选题,来源单一,缺乏创新性。赵永才在《高校体育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情况的调查研究得出:体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教学训练类选题较稳定,社会体育类和基础理论类的选题有增多趋势,传统技战术分析的选题有下降趋势,学生选题呈方向多元化,但学生选题方式更多依赖于教师建议,研究方法局限于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等单一的方式,而体育专业学生知识储备不足成为了困扰学生选题的主要原因。

周小平在《湛江师院体育系毕业论文选题热点与走向》中得出学校体育教学与训练的研究仍然是广大体育教育和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热点,随着社会与体育的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体育消费和产业的开发也成为广大工作者关注的热点。

从上述文献我们可以看出,从20世纪80年代至现今,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各方面既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也产生了些许变化,例如:在选题方向上,技、战术类的比重开始呈下降趋势,体育教学训练类、社会体育类的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在选题方式上,学生依旧趋向于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的途径或是指导老师的建议获取选题,通过思索创新进行选题的比重少;在研究方法上,大量集中于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学生研究手段仍然比较单一。

2.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及存在的问题相关研究

胥志敏《浅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撰写中存在的问题》一文中列出了学生在论文撰写中存在的问题有:重视程度不高,缺乏实践性,针对性不强,论文成果一般。并针对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朱少华,龙昆等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分析一一以南昌大学2008—2010届毕业论文为例》表明学生论文在研究领域偏重于体育教育方面,研究方法单一,实验研究能力严重不足,并且在论文结构、规范性、逻辑性等方面均普遍存在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建议。

戴卫东在《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建议》中提到高校本科生论文存在的问题有:论文的选题过于理论化;论文抄袭,论文买卖等现象严重,学生缺乏相关的论文写作技巧;指导教师投入不够;未形成论文质量考核体系。并提出高校教学部门的失范,师生对本科毕业论文的不重视,学生论文写作系统训练的缺乏等原因。

从上述文献可了解到,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一直都存在,并且普遍呈下滑趋势,大部分研究主要是从选题和过程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选题存在陈旧、重复,缺乏创新等问题,如何提高学生选题的质量,完善过程管理体系方面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热点。

3.非体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与质量问题相关研究

夏光祥等在《教育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分析一一以S大学2010-2012届为例》提出:学生部分选题脱离专业培养目标、缺乏实际应用价值、选题研究内容“撞车”、选题陈旧,个别选题范围过大,可操作性不强。董秀茹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分析》一文中阐述学生选题出现大而广,题目越大越好写的误区。鼓励学生在感兴趣的研究方向选题,但选题不能过于陈旧或追求热点问题,选题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要适宜。

张菁《英语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质量问题探讨》中提到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存在态度不端正认真、论文质量低劣等问题。郭剑平、姜艳《论如何提高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中提到学生论文存在选题重复、缺乏新意、过于宽泛等问题,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包括学生无暇专心于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积极性不高、毕业实习定位出现偏差、图书资料方面的缺陷。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不同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选题都有着各自的优缺点,大部分本科生的选题研究方向与本身专业关联紧密,能够围绕本专业的特色展开研究,不足之处仍然是有的选题内容过于陈旧,缺乏创新点,或是题目太大,学生亦难以把握其深度和广度。同时论文撰写时间的安排与学生考研、找工作的时间冲突、师生的态度等亦是影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原因。

大专生论文范文 篇五

对于艰苦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其自身观念因素很重要。只有学生本人具有正确的就业观念,才会不断从各个方面来提高就业的竞争力,来很好地把握就业机会。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艰苦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保证。笔者所在学院的资源勘查工程、采矿工程、选矿工程、安全工程、测量工程等专业都属于艰苦专业,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多为野外或矿山,很多学生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所以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想教育,转变就业观念非常重要。大部分学生在就业观念上存在“误区”,表现为:一步到位和白领意识;希望到大城市或沿海发达城市工作;期望到条件好、待遇高的地方工作,即使待业也不愿意到国家需要的基层、艰苦地区就业等等狭隘的就业观念,学生的这些就业观念,本身就给就业带来了很大不利。学院针对这一现象,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消除学生的专业思想。例如,每学年学院都举行《滇之约讲坛》系列讲座,主要请学院知名的教授、矿山企业的专家及领导、事业有成的校友来学院为学生做讲座。讲述他们本身对这些专业的理解、在奋斗与成功过程中的快乐、以及对专业的热爱和国土资源工程学院这些专业的发展前景等。学生对讲座很感兴趣,主讲人起到了很好的榜样的作用。通过听讲座以及和主讲人的交流互动,使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专业和发展方向,对自己将来的就业充满了信心。另外,艰苦专业就业渠道比较窄,单位对专业的对口要求比较严格,有些是在行业里很好的单位,但学生认识不清,在找工作过程中,左顾右盼、盲目攀比,错过了许多就业良机。在就业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的情况下,一个好的职位可能有许多人去竞争,狭隘的就业观很难适应现在的就业市场。因此,班级会经常召开主题班会,使学生充分了解目前的就业形势,要脚踏实地,客观评价自己,并在此基础上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要改变过去“精英教育”的就业观念,树立“先生存、后发展”,“先就业、后择业”,“从基层做起”的新型求职观念,更为重要的是,要树立劳动的意识。学生的就业观念转变了,才会去积极就业、主动就业,对就业机会把握的敏感程度加强,从而提高就业能力。

2抓好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艰苦专业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强化艰苦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是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手段。该院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实验课、实习课、设计课、研讨课等实践课程的地位,把课堂教学、生产实习、社会实践、社会调研以及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2.1重视实习教育基地的建设

学生的实习一般分为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三种。虽然前两种类型的实习时间较短,要求也较低,同时系统性也不够强,多是对某门课程的实习,但是同学可以更进一步认识了自己的专业,明确了自己未来的从业方向,更加了解就业时需要哪些基本技能,为将来的就业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毕业实习,不仅是对学生本人整个大学阶段专业学习的一次全面检验,使自己在大学学到的知识系统化,也成为学生开始正式走向社会的重要过渡阶段。因此,学院在大力建设院内的各种试验实训设施的同时,十分重视校外学生实习基地的建设。云铜集团、云锡公司、云南省地质调查院等大型的企事业单位都有该院学生的实习基地。学院将这些实习安排在校外的大型企事业单位内进行,这样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亲自动手参与到现实工作中来,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丰富了实践经验,单位录用的毕业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即能进入工作角色。

2.2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

学院大部分老师都有科研项目,因此为学生的专业实践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学院建立了本科生实行科研导师的相关制度。学生在大一、大二学完基础课程后,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鼓励他们参与到科研中。学生较早参加科研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训练学生从事本专业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和勇于实践大胆探索的开拓精神。参与教师承担的课题研究,能够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在使他们的课本学习会有一个较好实践机会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专业技术能力。现在很多用人单位很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作经验。很多企业都对应届毕业生表现冷淡,因为他们认为应届毕业生没有实践经验,不能尽快地进入岗位角色,很多企业在挑选人才时同等条件下会更加青睐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和社会实践的毕业生,因此必须对大学生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些实践教学,因为具有时间长、实践性强、专业对口率高等诸多特点,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为学生增加了宝贵的工作经历,因而大大增强其今后的就业的竞争力。

3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就业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帮助学生发掘自身的潜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这对学生尤为重要,具体应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3.1重视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据了解,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时非常看重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因为任何单位都不会录用一个连基本素质都不具备的学生。但是,目前的教育教学中,有一些学生甚至有一些教师,都存在轻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倾向,认为那些知识太容易,根本不值得在大学的讲坛上教授。这也是在教学中常常容易忽略的问题,导致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因此,学校要求每个教师对这个问题要进行统筹的考虑的,要求每一个学生应该认真对待。这样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基础的同学,才会得到用人单位的初步认可。

3.2加强学生多方面能力培养,增强竞争力

对于学生来说,进入求职市场的必要条件是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影响该学生顺利就业的关键因素是该学生是否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社会适应能力、踏实刻苦精神和持续的学习能力,同时这些因素也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条件。通过一定特色的能力才能把这些因素体现出来,而不是单纯地说自己具有某项能力就具有某项能力。比如,某个学生在校成绩一直非常好,在求职的过程中就可以说自己具有踏实刻苦的精神,同时具有持续的学习能力,但是社会适应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能力需要其他的指标才能说明,这就要求学生在校期间不断地发掘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只有自己具有更多的特长,才能在社会竞争中更具优势,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也要多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进而促进自身的顺利就业。

4进行有效的就业教育与指导

4.1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指导学生做职业生涯设计是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环节。由于大学生的心理还未完全成熟,也没有什么生活阅历,普遍存在对自己缺乏全面而客观的认识,自我定位不准,就业要求高等问题,通过职业规划教育,能够帮助艰苦专业学生认识自我。另外,艰苦专业的大学生普遍对自己的学科没有一个科学的理解,对自己的专业没有一个合理的认识,通过职业规划教育,可以帮助艰苦专业学生转变观念,确立大学期间学习目标。大学生在确立职业发展方向时需考虑到自身实际和社会需要两方面,明确顺利就业需要具备的素质,只有对自己各个方面的能力进行一个合理的评估,找出自己的优劣势,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才能保证艰苦专业学生获取就业能力。

4.2加强高年级学生应聘技巧方面的指导

毕业的大学生在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能力和素质之后,能否被某一家自己中意的企业顺利录用,还需要毕业生在应聘开始之前进行大量的有计划的准备工作,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技巧。因此,加强毕业生应聘技巧方面的指导,亦必不可少。比如,指导学生如何提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掌握哪些有效的面试技巧和方法,如何提高自我推销的能力等等。从而,使学生提高应聘能力。

5结论

大专生论文范文 篇六

对于我国的古代文化,像四大名著,还有10%的学生不清楚是哪四大;80%的学生不知道“破釜沉舟”这个历史故事的来历;对于常见的12首古诗词,12%的学生只能背一首,5%的不能背;85%的学生不知道“花中四君子”;95%的说不全我国的四大国粹,只有39%的人知道其中三项。除了人文知识严重缺乏之外,在道德修养方面,51%的从来不考虑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该怎么办;在问到为理想而努力这个问题时,也有43%的学生没想过这个问题,在道德方面,61%的人没有个体意识,62%没有诚信观念。通过这份问卷调查,可以看出目前的成人大专学生不仅缺少人文修养,连道德层面的集体观、理想、道德、诚信都相应地严重缺失。

二、成人大专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

造成成人大专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还有自己的原因。我国的学校教育,多年来都是为学生将来考大学做准备的。在小学时,因为将来考大学要考语文、数学,所以就着重这两门课的学习,对于小学阶段的美术、音乐以及社会,都没有认真学习,这种做法不仅教师认为合理,也得到家长的默许。到了初高中虽然有人文方面的知识,但因为这些课程要在高考中拿分,所以有些教师就在教学中偏重于划出重要段落让学生死记硬背,没有过细地将人文部分给学生讲解,所以像初高中历史,明明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课程,结果由于要求学生以考试为主强化记忆,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同时对于语文这样的综合型课程,教师在教学方式上也是以考试为主,削弱了学生学习兴趣。由于全社会都走进了应试教育的怪圈,学生大多成了考试机器,整天忙着写作业,对于课外书的阅读也少,这也是人文素养缺失的一个主要原因。随着电视和网络的兴起,阅读离青少年越来越远。学生提高人文素养的途径越来越少。同时社会上对于人才的评价也使得人文素养得不到重视,目前社会上对人才的评价要么是名牌大学毕业,要么就是通过努力成为有钱人,那些具有优良品德的人才反而受不到尊敬。在个人方面,成人大专的学生基础知识薄弱,这与他们从小缺乏学习动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关系。这类学生后来专注于对技术的学习,注重学习的实用性和功利性,忽视对人文素养的学习,这样就导致了成人大专的学生具有较好的职业技术能力,由于缺乏人文素质,导致他们在工作中缺乏责任心,团队意识差,与人沟通能力较弱,有的还出现了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弱,容易出现心理疾病的现象。

三、提高成人大专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

专科论文 篇七

会计专科毕业论文感谢信范文【一】

敲完最后一个字符,重新从头细细阅读早已不陌生的文字,我感触颇多。虽然其中没有什么值得特别炫耀的成果,但对我而言,是宝贵的。它是无数教诲、关爱和帮助的结果。

衷心感谢实习单位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中心的所有老师。他们时时关注我的论文写作,并从多方面给予了有力支持,让我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论文写作中。

谨向我的父母和家人表示诚挚的谢意。他们是我生命中永远的依靠和支持,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是我前进的动力;他们的殷殷希望,激发我不断前行。没有他们就没有我,我的点滴成就都来自他们。

让我依依不舍的还有各位学友、同门和室友。在我需要帮助的时候,___等学友伸出温暖的双手,鼎立襄助。能和相遇、相交、相知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我将继续前行!

会计专科毕业论文感谢信范文【二】

人间四月天,新柳梳妆小池边,细雨点洒在花前。在江南已不再宁静的城市里,完成这篇论文稿时,心中没有成就感,却徒添几分歉疚。这篇论文从选题到完成初稿,历时近十个月,还记得去年7月定选题时,我对于我要做什么、怎么做一片茫然,到今天看到成篇的文字时,几许释然。

人都说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是在大学校园,从本科到硕士,六载光阴似水而过,来不及回忆却叫时间冲淡了酸甜苦辣,带走了悲欢离合。本科毕业时想还有两年,还来得及做一些事,如今,做到的做不到的,谁也没真正想过。我们最热情最美好的时光,就像这人间四月天,有着最灿烂的风景、最多情的细雨、最温暖的和风,也有着最短暂的花景、最感[www.1mi.net]伤的泥泞、最健忘的飞絮。转眼间,夏来了,它烤验万物,一如人生,开始接受最大的生存考验,用尽最热烈的青春去换取一个将来祥和的秋、温暖的冬。从学校走入校园,亦如从春到夏。

此文的前三部分是去年开始找工作时写下的,到洪城南昌后,因为忙于工作琐事,心再也静不到从前,后两章行文稍显匆忙,此乃最大之遗憾。故常对师弟师妹们言:论文还是早写早安心。从选题到成稿,导师申凡老师都给予莫大的帮助,还记得我曾匆匆写完一万余字,但后来与申老师讨论,觉得无新意,没有将最创新的观点写出来,于是推倒从来。一直觉得能师从申老师,是一种缘分,这种缘分让我懂得读书之道、学问之理。重要的是,我需要去实践所学到的点点滴滴。

此文从头至尾,都与好友惠一同讨论、一同思考,感谢惠给予的关怀,而这在学校的时光因她而多姿多彩。

如果有一天,我能完成我再回校读博、成为人师的梦想,也许那时还会再改此文,重著此篇。

会计专科毕业论文感谢信范文【三】

三年的学习生活即将结束,回顾三年的学习生活,感受颇深,收获丰厚。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有很多困难,无论是在理论学习阶段,还是在论文的选题、资料查四询、开题、研究和撰写的每一个环节,无不得到导师的悉心指导和帮助。借此机会我向导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我要感谢陕西职业技术学院授课的各位老师,正是由于他们的传道、授业、解惑,让我学到了专业知识,并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如何求知治学、如何为人处事。同时我也要感谢我的同学给予我的帮助,他们为我撰写论文提供了不少建议和帮助。我要感谢,非常感谢我的导师韩莹老师。他为人随和热情,治学严谨细心。在闲聊中他总是能像知心朋友一样鼓励你,在论文的写作和措辞等方面她也总会以专业标准严格要求你,从选题、定题开始,一直到最后论文的反复修改、润色,韩老师始终认真负责地给予我深刻而细致地指导,帮助我开拓研究思路,精心点拨、热忱鼓励。正是韩老师的无私帮助与热忱鼓励,我的毕业论文才能够得以顺利完成,谢谢韩老师!还要感谢三年的大学生活,感谢我的家人和那些永远也不能忘记的朋友,他们的支持与情感,是我永远的财富。

专科论文 篇八

关键词 英语专业 毕业论文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A Tentative Study of the Dissertation Innovation of English Undergraduate

PAN Qinfe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Zhejiang 310023)

Abstract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English undergraduate dissertation is not so satisfying. The main problems include the lack of innovation in choosing the topic and the related materials, the lack of logic in organizing the structure, the lack of fluency in using the language and the inconsistence of the format.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possibility of dissertation innovation of the English undergraduate from the viewpoint, material, and the form and suggests that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the English undergraduate be developed through the cooperative work of the authorities, the teachers, the student staff as well as the students.

Key wordsEnglish major students; dissertation; innovation

毕业论文写作是英语专业培养计划中必不可少的实践环节,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的大学本科教育的必要环节,可以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评估其学业成绩,其主体实践者是学生。从论文的选题,可以考察学生在专业知识领域的创新能力,从论文的结构,可以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论文的写作,可以考察学生的基本语言能力。毕业论文也是考察教师教学成败的有效手段,是最为直观的检测教学成果的方式。

毕业论文是展示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窗口。早在2000年制定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就已经十分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创新能力作为重中之重来强调。在人才培养目标中,明确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对于毕业论文,“评分时除了考虑语言表达能力外,还应把独立见解和创新意识作为重要依据。”《高校外语专业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8)》也指出“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有效改进教学方法,着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今后数年摆在英语专业面前的主要任务。”

1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现状

毕业论文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历时长,跨度大,包括选题、申报、开题、初稿、修改、定稿、评阅、答辩、归档等环节,在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诸如选题鲜有新意、材料拼拼凑凑、结构不甚合理、语言错误百出、格式不一而同等问题。究其原因,不难看出,除了语言因素,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欠缺,仍是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除此之外,没有围绕所学知识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或者说没有理论联系实际,也是造成毕业论文人云亦云,没有新意的一个原因。没有心得,当然不可能写出有新意的文章。最后的结果是,毕业论文成了他人观点的堆砌和拼凑。对学生来说,毕业论文成了没有办法、仓促应付的环节。而对于指导教师来说,毕业论文成了费时、费力,却收效甚微的教学环节。这不符合《大纲》中关于重视学生能力培养的精神。

2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创新

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本科教学评估方案(征求意见第三稿)中,学生的毕业论文被划入到了检验教学效果下的反映学生创新能力的一栏里。可见,毕业论文不该只是资料的整理和重排,而应该反映学生对相关问题的一定的独立见解和创新。毕业论文在内容上可以有所创新。论文所讨论的“相关问题”能反映社会和时代特征,具有理论价值或实践意义,这是创新。从不同视角、不同观点来讨论毕业论文中的“相关问题”,这也是创新。毕业论文写作中使用实践中新发现的材料,这同样也是创新。

不仅如此,毕业论文在形式上也可以有所创新。根据不同类型高校的英语专业、不同专业方向、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尝试不同形式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的新模式是对课程改革的延伸。以翻译方向为例,翻译课改的直接好处是学生参与大量的翻译社会实践活动,获得第一手材料。而毕业论文形式上的创新正是以大量的翻译实践活动为基础,使学生有机会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杜绝了抄袭的现象。

对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撰写形式,教育部学位办[2007]78 号文件对《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有以下规定,MTI 学位论文除了研究论文形式外,还可以采用项目、实验报告等形式。项目主要指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中外文本进行翻译,字数不少于10000 字,并根据译文就翻译问题写出不少于5000 字的研究报告。实验报告指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就口译或笔译的某个环节展开实验,并就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写出不少于10000 字的实验报告。

那么,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是否也可以借鉴以上的两种形式呢?以浙江工业大学为例,英语专业的高年级段开设有翻译理论与实践(英汉、汉英互译)、口译、实用翻译等翻译方向课程,翻译课程已形成体系,而且翻译理论与实践(英汉、汉英互译)课和口译课都进行了教学改革。此外,我校英语专业学生还有短学期做翻译大型练习的传统,每年有“翻译大赛”, 暑期有全省英语纠错活动,高年级的同学还成立了翻译社团,积极参与翻译社会实践活动。所有这些,都为学生毕业论文新模式的尝试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3 实现创新的举措

有一个现象值得大家反思:有些同学学习成绩不错,但毕业论文却写得不怎么样。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创新能力不足。因此,要实现毕业论文的创新,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培养,除了学生自身的努力,还需要教学管理者、论文指导教师、学工人员的联动配合。

3.1 从教学管理者层面

首先,教学管理者要根据《大纲》要求,合理制定培养计划中的课程及专业实践设置。课程设置可以针对培养目标进行拓展,增加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的知识,以拓宽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术研究热情,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专业实践设置要以课程为基础,可以针对各个方向课程设置短学期大型作业或者专项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并允许学生以社会实践活动为素材,开展毕业论文的撰写。其次,要加强对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选拔,推进导师制的实施,并且严格控制指导学生人数,保证指导时间和指导质量。建议在大三年级实行导师制,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选取相应学科的导师,在专业知识及相关课程上予以指导。第三,要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使学生有机会拓宽视角,开阔眼界,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

3.2 从教师层面

授课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考试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倡导自主学习、研究型学习,采用开放式、合作式、发现式、研究式等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除此之外,论文指导教师还要加强自身的学术修养,熟悉学术前沿,引导学生开展毕业论文的创新。

3.3 从学工层面

学生工作管理者要积极配合专业,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通过让学生成为老师的教学助手、科研助手等形式,锻炼学生的能力。要积极动员学生参加学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并把课外实践、研究、创新等活动纳入综合考评体系,鼓励学生进行创新。

除了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推进学生毕业论文创新,还要做好毕业论文的动员、组织和指导工作。各院校的英语专业要设立毕业论文领导小组,制定工作细则,完善规章制度,解决疑难问题。在毕业论文撰写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论文进程,尽量减少学生的考研、专八考试、实习、求职等对毕业论文的影响,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查找资料,与指导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并选取自己感兴趣而又切实可行的方向或选题。为避免毕业论文选题重复,缺乏新意,还要严把选题关。可以公布近几年的学生论文题目,要求学生不得重复选题,在此基础上,再请指导教师、学科方向负责人等把关,督促学生开展毕业论文创新。除此之外,对论文的评定也要做到科学、合理。要注重学生论文写作的过程,把论文开题报告和文献综述、论文写作和修改以及答辩情况等纳入学生毕业论文成绩评定体系,以保证论文的质量和创新。

4 结语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创新,是撰写毕业论文的意义所在,为此,广大外语教师和英语专业学生付出了很多努力。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无论在视角上、观点上、材料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可以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教学管理者、教师、学生工作管理者和学生四者联动,缺一不可。在强调毕业论文创新的过程中,指导教师有时也会面临各种困惑。比如“如何衡量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创新”,“创新能力与语言能力哪个更为重要”。要解决这些困惑,需要我们外语教育工作者不断地探索并为之做出不懈的努力。

本文为浙江工业大学教学改革项目JG0836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最新范文

135 324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