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范文>作文写作>优秀作文

我眼中的苏轼作文(精彩8篇)

2024-04-26 02:46:27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里是编辑帮助大家找到的8篇我眼中的苏轼的相关范文,欢迎参考。

我眼中的苏东坡作文 篇一

“月色与雪色之间,你是第三种绝色”

——题记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豪放的诗句从千年之前穿越过来,在我耳边久久回荡,不知你眼前是否浮现出大浪涛涛,白烟苍苍,一位高冠长鬓的老者,在岸边低头轻吟,那是苏东坡,是我眼中的苏东坡。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风。”不知苏轼是何等的境地,写出的诗句。那是他的人生态度吧。在乌台诗案之后,先是被贬黄州,接着又是惠州,又是杭州,一路被贬,一路逍遥。无论在那个地方,都乐观面对,无论是再困难的地方,也都一直积极向上。那是人生态度,是面对生活的感悟,也正是他的这种精神,才有了“日啖荔枝三百颗”的故事,也有了“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感慨。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在古代三妻四妾的年代,一个人的故去,时隔十年,亦是记得如此清晰,还如此的怀念,我想苏轼应该是一个长情的人吧。“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也许在十年的孤寂之余,苏轼早已看淡人生,将自己的心事诉于山和大海,森林与小鸟。也许苏轼的年少轻狂早就随着那一叶扁舟埋葬于山海之间,从此寄情于山海,浪迹江湖,随心所欲,只是年少的遗憾仍是心中的不平,可那又能怎样呢?只能安于现状,从此不问年少理想,直至死亡吧。

苏轼颠沛流离的一生,怎么少的了朋友呢?“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这是苏轼对朋友怕妻子的调侃。“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这是苏轼对一个耄耋之年娶一个锦瑟年华的少女的评价,亦是在下一句“鸳鸯被里成双对,一树梨花压海棠。”进行了深深的嘲讽。这也许是苏轼孤寂的一生中,莫大的乐趣吧。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苏轼的愤恨,和那种无法解脱又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也许苏轼有一天真的忘却的了功名利禄,他应该也是如陶潜般“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的肆意自在,也会真正的做到“诗酒趁年华”的潇洒自如。庄子的“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也是道出了苏轼的超凡脱俗的姿态。苏轼他没有李白“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潇洒狂放,也没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心怀天下,更是没有陆游“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志向。他有的是“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的感伤,有的是“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的感慨,有的是“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淡薄和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坦然。

我想如果说李白是一个在红尘中游玩的仙,玩世不恭,走时孑然一身,留下的是他的诗与剑,那么苏轼就是在人间历练的仙,比李白更接地气,他一生在贬与被贬中,在人民中游走,寻常人很难和李白见上一面,可苏轼不一样,他始终有被贬到身边的可能,苏轼是一个好官,名声更多是在受他恩惠的民众中流传,苏轼一走,苏堤长留,苏轼一走,赤壁仍在,这可能是“李白从不属于人间,而苏轼从未离开人间”,他代表的不仅是豁达多情,更是坚强不屈的人生态度和处事原则,他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宝藏,那就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大境界。

我眼中的苏轼 篇二

苏轼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怪人,他生性乐天,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庄重严肃的政治家,是放任不羁的酿酒者,是热诚友善的黎民百姓的好朋友。

“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他处于政治漩涡的中心,却一直光风霁月,不与那些满身铜臭的人来往。他无欲无求,随时随地都能吟诗作赋,苏轼在文学上的造诣源于他认清了人生的真相之后,依然保有内心的热爱。因为热爱,去庐山游玩,他发誓好好看风景,结果一口气写了五首。

他自称生性急躁,遇有不惬意之事,便觉得“如蝇在食”,吐之方快”。一次,他厌恶某诗人之诗,就直说那“正是东京学究私饮酒,食瘴死牛肉,醉饱后所发者也”。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个至情至性的人。在他众多的诗词当中,我尤爱那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在我看来这不仅仅表达了苏轼对亡妻的怀念之情,它还倾诉了苏轼对亡妻这十年来的深挚怀念和哀悼,阴阳两相隔茫茫了十年,即使不去思量,过往的种种也会浮现在眼前,情意相融,怎一个“爱”字了得。

苏轼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忘其忧患,他身上总有一种魔力让人忍不住被他的才华所折服。

我眼中的苏轼作文 篇三

“吃东坡肉吗?”

我抬头,彼时她正系着深蓝色的亚麻围裙,穿梭在摆满瓶瓶罐罐的小厨房中。

“好啊。”翻开手中的书,我低吟着:“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这首诗作于苏轼被贬黄州后,很是乐观吧?”她奋力刷着锅,眉毛上的水珠一颤一颤的。

元丰三年,已过不惑之年的苏轼被贬谪黄州。黄州是一座偏僻萧条的江边小镇,贫穷落后,民不聊生,一片凄凉之景。然而苏轼刚踏上这块土地,便欣然写下“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这城郭之外的江水,江水中的鱼儿,那满山遍野的绿竹,绿竹中的新笋,不正是下酒的好菜嘛!鱼美,笋美,口福之惠实在诱人!

出入自若,随缘自适——开垦东坡,寻溪傍谷,搭建雪堂,钓鱼采药,扁舟草履放浪于山水之间。襟怀豁达坦荡,履危犯难而泰然。劳苦之中亦自有乐事,“筋力殆尽”的劳动并没使他萎靡、厌倦,反而给他带来了从没有体验过的快乐。

绍圣元年,年近花甲的他又被贬岭南。那时的岭南,交通不便,地域偏僻,又远离亲友,可就是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他却以“日啖荔枝三百颗”为乐。

偶寄家书,不诉生活之艰辛,也未泄被贬之愤懑,倒是向小弟分享一道美食——烤羊脊。

由于谪官这一身份,不能与其他官员争买羊肉,只能得到别人不要的羊脊骨。可他非但不恼,反而另辟蹊径自创“烤羊脊”。临了,还不忘拿那些对骨头垂涎三尺的狗调侃一番。

绍圣四年,他又戏剧性地被贬至更为艰苦的儋州。“食无肉、病无药、居无所、冬无炭、夏无寒泉。”艰苦也可见一斑了,可这老头儿还能谈笑风生,为食写颂作赋:“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字里行间,尽是为之自得的意味。

连对自己一生的总结,都乐观得不行:“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噼里啪啦……”灶里的火星乱迸,映红了她的脸,她轻拭额上的汗珠,小心翼翼地往灶里又添了根木柴。“怎么样?”

“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我轻笑。

她依旧盯着灶里跳跃窜动的火苗,“不抱怨,不挑剔,不管生活多艰苦,始终怀一颗达观洒脱之心,日子总能苦中作乐。”

“说实话,我以前一直以为文学就是风花雪月,没想到尽是些柴米油盐。”

她起身掀锅,水汽氤氲,整个厨房都朦胧了。纹路斑驳的黑锅中,乌黑而油滋滋的汤汁翻滚着。

“可不管身处何地,何种境遇,他总是以一份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面对生活,认真对待一饭一蔬,一饮一食。”她把肉铲进碗里,浇上一层冒着热气的酱汁,端至我面前。“尝尝看。”她解开围裙,坐到我对面的木凳上。

面前的白色瓷碗中搁着一块四四方方的红烧肉,肥瘦相间,像层层叠叠的五花石。肉面油光瓦亮,仿佛轻轻一碰就能渗出汤汁。至于味道更是美妙:猪肉的浓香,绍酒的醇香,白糖的甜香,桃花的芳香,四种香气浓浓地融在一起,撩拨着我的心。

迫不及待地夹了一口肉,油汁混着肉的滑嫩口感,萦绕于唇齿之间,糯得像果冻的肉在舌尖化开,满口生香。

“太棒了!为什么会有这种美妙的味道?”我咂吧咂吧嘴,意犹未尽地舔着嘴角残留的酱汁。

她久久地望着窗外的竹林,“因为肉中,不仅有佐料,还有情怀。”

情怀嗎?我轻轻放下手中的木勺,思绪渐渐飘远。

诚然,从某个角度看,苏轼的一生,不是被贬某地,就是走在被贬的路上,始终颠沛流离。可不管身处何地,他总能随遇而安,处之泰然。细熬风花,慢炖雪月。

他既不做理想的人质,也不像不得志的文人那样看破红尘。他把对生活的热爱熬成浓郁的汤汁,用时间和心意浸润,再多的疲惫与风尘都可以被安抚。

有人说,李白不属于人间,而苏轼永远属于人间。的确,他以出尘的精神入世,温情地注视着人世间,把自视甚高的理想主义置换成温暖的人间情怀。

不管是廉价低贱的猪肉,还是牛粪煨制的芋头,苏轼都能乐而食之。他吃下的,是食物,是生活,又何尝不是一碗人间烟火?

而我们,隔着时间和文字,依旧能感受到昏黄烛光下氤氲的满足与幸福,享受食物的慰藉与力量。“蔡澜说:“烧菜如人生,看似平凡,其实酸甜苦辣,个中滋味只有食者自己去体会。”她托腮凝视着碗里红亮鲜艳的东坡肉。

将生活嚼得有滋有味,把日子过得活色生香,往往靠的不只是嘴巴,还要有一颗浸透人间烟火的心。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良久,我沉吟道。

我眼中的苏轼作文 篇四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苏轼的一句名诗。他的`才华一直令我钦佩不已。他的诗词、他的书法、他那豪放的文笔,都令我十分喜爱。

苏轼是宋代的文学家、书画家,眉州眉山人,出生于寒门地主家庭,幼年承受家教,深受其父苏洵的熏陶,母亲程氏也曾“亲授以书”,是一位豪放派的诗人。

还记得那一句:“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可谓脍炙人口哇!一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将那威风凛凛的将军英姿表现的淋漓尽致,那份飒爽英姿,似乎马上就会浮现在眼前,真是栩栩如生!品味苏轼,不由得涌出一股敬佩之情。

苏轼不仅是一个诗人,更是一个文学家,书法家。他的性格幽默风趣,乐观向上,不被逆境所困,与苏小妹,佛印二人的事迹更是广为流传,有一次,苏轼闲来无事去金山寺拜访佛印,但他不在,一个小和尚来开门,苏轼傲声道:“秃驴何在?”小沙弥淡定的一指远方答道:“东坡吃草。”这个故事令人捧腹大笑,更使人赞叹小和尚的聪明机智。

苏轼还是个书法家,他的书法结字扁平,横轻竖重,笔画舒展,轻重错落,用笔有轻重,字体有大小,给人视觉上极其强大的冲击力,实际上也表达了当时书写过程中的一种强烈的情绪。令人感到苏轼独特的性格特点。

苏轼还为后世留下了许许多多书法作品:《新岁展庆帖》《颍州西湖听琴》《司马光神道碑》等,更有文学作品:《水调歌头》《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饮湖上初晴后雨》等,他的诗文令我们受益匪浅。

我眼中的苏轼 篇五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正是一个如自己写的千古风流人物,在人们眼中时常闪烁。

我眼中的苏轼正如一幅插画中的农夫一般头戴斗签,身披蓑衣,手拿竹竿,从书中走来。他耕种在东边山坡之上,所以号东坡。他一生屡遭贬谪,从被贬湖北黄洲,再到惠州,最后被贬儋州,在儋州不久终于受到召回,却在途中因病而逝去。

在这些途中,他或许自嘲过,或许失望过,或许疑惑过,失落过。可他仍然能从悲伤中走出,积极生活,带领人民一同耕地生活。不然怎么会是我们所认识的苏轼呢?

令我最折服的一点是,苏轼不仅是个满分作文网文学家,还是一位画家和美食家。他所作的《枯木怪石图》风格大胆创新,他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他所制作发明的“东坡肉”大家再熟悉不过了。没想到这么一个豪放派的文学大家也是一位十足的“吃货”呀!

苏轼在我眼中文彩飞扬,豪放不羁,充满着壮年时的年轻气盛和远大抱负。但随着我越来越深入的了解,渐渐的,苏轼成为了我眼中的一个青年,一个虽饱经风霜依然不改赤子之心的青年,而我,在这份纯真中感动。

苏轼像北宋时的一盏灯,照亮人们的心,我会一直铭记这一点灯光,让它也在我心中永久闪烁。

我眼中的苏轼作文 篇六

苏轼!一个震撼人们心灵的诗人,他的词或空旷,或雄放,或凝重,或空灵,可以到达人们心灵深处,一个出生于北宋时期的人,留下百篇诗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一首咏月抒怀的词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月下有一抹清影正在独自望月的情景,只是那一抹清影可是他正念着“水调歌头”词一首?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点点是离人泪”一首“水龙吟”仿佛已苍老了前世今生。一朵朵鲜艳的红花已衰零坠地,却再也无法将它重坠到枝头上,三分的春容,其中两份化为尘土,一份坠入流水已无踪影,其实那是离人的眼泪啊。一份份缠绵悱恻的情思,早已到达物语神游的境界。又有何人能比?

我眼中的苏轼作文 篇七

“三光日月笔,四诗风雅颂。”当浩瀚的史卷以磅礴的威势向我展开,那些闪动的文字描绘了他最真实的内心。

他将至情洋溢成笔下的色彩,将真我编织成奔腾的旋律,将诚挚挥洒成行云流水的文字。他用一生演绎着不朽与传奇。

他是一杯水,温柔多情,喜怒哀乐悬于胸。“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不掩饰内心的思念,甚至还会有“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的经历。天人永隔的离别,

痛彻心扉的苦难,刻骨铭心的思念,在如水般流淌,流向心灵的深处。一位至情的文人,没有“好男儿志在四方”的豪言,没有“男儿有泪不轻弹”的壮语。在那飞扬的笔中,他将淡淡的哀愁,浅浅的相思诉说着。

他用飘逸潇洒的语言去书写最真实、最智慧的文章。苏轼用他的一句句诗词、一篇篇文章向你证明:人生的苦涩、失落可以用冲天的豪气去稀释,苦难会在辽阔的山河、博大的胸怀前黯然失色,“酒酣胸胆尚张开,鬓微霜,又何妨?”他把豪迈铺洒,让豁达成为生命的血脉,似酒般干凛爽快。“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他把快乐宣扬,把被贬的痛苦蒸发为理想的思索,不让自己迷失在名利场中。“浮游于天地中,放浪于形骸外,”他将自己对生命的卑微与崇高的思考一点点诉说,他把自己大彻大悟后的思想,向千年古风传达。

苏轼,不需要华丽的语言,不需要绚烂的装饰,他的名字本身就闪着熠熠光彩。这个在中华大地上响彻了几百年的名字,那份足以让每一个文人汗颜的性情。

他,用他那清新有厚重、悲壮而纯正的文笔叙述着最细腻的情感、最伤感的孤独、最无羁的豪迈,内心所有的感情喷涌而出。他引领着澎湃的文字潮流,为古典的海洋增添了雄浑的乐章,在时光的流

转中永远都是炫目多彩、熠熠闪光!

走进苏轼的心灵深处,体会苏轼最真实的内心。

我眼中的苏轼作文1000字高三 篇八

1037年的一日,在温暖的四川盆地中,一颗光华将普照万世的文坛巨星出生了,他便是苏轼。他为后世留下不计其数的诗书作品,他的一生如万顷巨波中的一叶小舟,曲折坎坷,但是,他却能航行得十分自在。自在的心灵不只影响他的诗文,生活更被后世所赞扬。但这背后也隐藏了许多辛酸,许多神秘,他就是这样一个人,这样一个独特的苏轼。

苏轼的品格、事迹、作品已经被后世吹捧得万古无一,然而在他乐观豁达的神奇身影后,也藏着不凡人所具有的喜怒哀乐。苏轼的为人也许并不如他的精神一般超脱俗世,然而正是在这超脱俗世的精神影响之下,才造就了他的为人,才造就了他的故事,他的诗文。苏轼与其弟弟、父亲在同一年进京赶考,三人竟也都能在朝廷谋得官职,可谓是北宋众举子中的特例。但他们也生不逢时,活在一个表面平静,实则暗流涌动的社会。尤其是在勾心斗角的朝廷中面对王安石的新法与其它势力的掺杂,让初涉政事的苏轼未免有些为难,但他的文人直觉却为他做出了选择,可惜是与大潮流相左的,自己被抓入乌台,许多朋友为保得自身安宁而攻击他,让本来欣赏他的皇帝也为了难。最终保住了性命,被发配黄州。他的第一次被贬的经历,让我看出他那追求自我理想的文人之心,让他不能扎根于朝廷,我们也不难从中看出一个固执的封建文人的形象。

苏轼的大半部分人生几乎在贬谪之中,而他许多精彩的诗文也是写作于此时。在苏轼真正获得乐观旷达的品格前有着许多悲惨的心情。苏轼初到黄州住在一户寺庙中,一天晚上夜深人静,苏轼回想曾经的美好时光,对比如今悲惨境遇,写下了一首《采桑子》,“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诗中的场景孤寂悠远却令人惊悚,无处不流露出诗人悲伤的心情,这也能看出此时苏轼并不具备一颗旷达的心。他的性格还是和大众一样,因挫折而生悲。

苏轼虽然也有成功后的阴影,但他的文学造诣是有目共睹的,西湖、庐山、月夜——世界万物早已化作他的知心朋友,与他作伴与他同行。他又精于散文,无论在石壁耸立,江水汹涌的。赤壁,还是在黄州的月夜下,他用他简练而优美的语句,勾勒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他的书法与文章也相得益彰,广播后世。他的思想受到不同文化的感染,让人神秘莫测。他也与世无争,耕耘着自己的东坡。苏轼的一生如一首交响曲,每个乐章都带着不同的感情,但始终有着相同的信念。

苏轼其人也许正像他笔下的庐山,我们无法看清他的正面目。但我相信他的思想与精神已经随着时间,渗入了中国人的灵魂。

最新范文

63 33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