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范文>作文写作>体裁作文>读后感

读《囚歌》有感【8篇】

2024-04-21 02:27:03

《囚歌》教学设计方熔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习叶挺同志坚定的革命立场和伟大的献身精神,培养学生对党、对革命的深厚感情和共产主义理想。   2。理解诗中部分词语的含义或作用,进而读懂全诗,使学生体会诗歌精炼、形象的特点,培养阅读诗歌的能力。   3。能有感情地阅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朗读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一致的,即准确地理解部分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体会其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词语卡片;指导朗读的幻灯片或挂图。  【教学步骤】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下是一米范文人美心善的小编给家人们收集的8篇读《囚歌》有感,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囚歌》读后感 篇一

《囚歌》这首诗,是我最喜欢读的,因为诗的每一句,甚至每一个字,都能表现出革命先烈那气壮山河的革命气概。读来荡气回肠。

诗的前四句写到:“为人进出的门进琐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进来吧!给你自由。’”前两句诗,采用了对比手法,指出被关押的革命者只有两条路:坚持革命和背叛革命。前者是死路,后者是一掉无耻的“活”路。后两句诗,作者用一个“高”字,刻画出了声嘶力竭,招降纳叛的无耻之徒的丑恶面目。

自由,谁不向往?谁不渴望?但面对敌人的诱惑和鬼蜮伎俩,革命者义正词严地说:“我们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里爬出!”当我读到这里时,不由得对革命者这种在敌人威逼利诱面前坚贞不屈的气节感到十分敬佩,同时也曾恨那些高叫“给你自由”的敌人。

是的,人岂能为求利、求生而钻狗洞、当叛徒呢?革命者虽然“渴望自由”,但他们更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起烧掉”。这一句,表现了革命先烈誓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他们虽然再也得不到自由,但他们为人民大众的幸福自由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必将世世代代永存。

读完《囚歌》后我想,我们少年儿童是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党和国家把振兴中华、实现四化的希望寄托在我们新一代身上。我们一定要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不辜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希望,时刻准备着,为实祖国各蔟人民的共同理想贡献自己的青春,为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囚歌》读后感 篇二

《囚歌》这篇诗,是我最喜欢读的,因为诗的每一句,甚至每一个字,都能表现出革命先烈那气壮山河的革命气慨。是的,人岂能为求利求生而钻狗洞,当叛徒呢?革命者虽然“渴望自由”,但他们更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起烧掉。”这一句,表现了革命先烈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的精神,他们虽然再也不能得到自由,但他们为人民大众的幸福自由,抛头颅、撒热血的精神,必将世世代代永存。

诗的前四句写道:为人进出的大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前两句诗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指出被关押的革命者只有两条路,坚持革命和背叛革命。前者是死路,后者是一条无耻的“活”路。后两句诗,作者用了一个“高”字,刻画出了声嘶力竭,招降内叛的无耻之徒的导致丑恶面目。

自由,谁不向往?谁不渴望?但面对敌人的诱惑,革命主义说:“我们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里爬出?”当我读到这里时,不禁对革命者在敌人威逼利诱前坚贞不屈的气节感到十分敬佩,同时也憎恨那些高叫“给你自由”的敌人。

读完囚歌后我想,我们少年儿童是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党和国家把振新中华――实现四化的希望继托在我们新一代的身上。我们一定要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为共产主义的事业而奋斗。

《囚歌》读后感 篇三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鲜血中得到永生!———叶挺《囚歌》

印象中这篇文章还是小学的时候学的,那时真的应正了那句歌词:少年的我,不何不懂心痛!故而也不曾有什么正切的感动,也没有深入飞去挖掘所谓的“门”,“洞”,“自由”,“烈火”,“永生”。

当然,渐渐长大了,于是这些懵懂的东西成为了一种意象,成为了一种人格和品性的思考。面对自由,往往人性直接就有了尊严和屈辱的叩问。然而,中国人还是怕听真话的,正如中国人怕见“悲剧”一样,因为中国人怕——怕那些有价值的东西瞬间覆灭。然而西方群众却是以另一种态度去诠释他们的见解,诚如亚里士多德曾经说:“悲剧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情感得到陶冶。”

于是怕见悲剧就直接引申出“尊严”问题,在自由面前“卑躬屈漆,恃强凌弱,吹嘘拍马,阿谀奉承……”便写尽了这种人世的尊荣,而他们换来的是什么?诗人说:这是狗洞子里爬出来的人啊!那种情况下,自由已经不再是自由了,是一种人性的摧残啊。面对这种场景,闻一多先生有一句诗最是地道不过了:“这是一潭无力的死水,就连春风也吹不起它半点涟漪”。

当然,虽说中国的一部历史大部分的时间都处于一种“悲剧史”的状态,但是大浪淘尽,在时代的断层里总会有那么几个留在里面的生命带着我们去寻回那段历史的原貌,而他们也成为了我们去查阅历史的范本,荆柯刺秦,那是一种生命的无畏啊;商鞅变法,那是一种人性的执着;就连乌江自刎的西楚霸王,他为我们谱写出来的同样是生命的盎然,当那剑指上的鲜红的血水化开历史的湛然时,成就的是一段气节!

当贾植芳先生提出“把人字写正”,当梁漱溟先生沐浴在祥和的阳光中冥思,学术的光辉已然绽放出一样的光彩,他们才是“大师”啊!王元化、启功、陈寅恪等等,那些五四的骄子,给予我们的,或说是留给我们的,不就是“自由”吗,不就是中国人的“气节”、“尊严”吗!

宁大的老板邵总一直以来都把“我逆来忍受!但不是绵羊!!我卑视那些政治上的戏子!!!”作为自己的个性签名,年过古稀之年的他,却始终以一种盎然的姿态翘首着那些“政治上的戏子”,那些“作秀的纯爷们”,这是一种何等的境界啊!难道,他还会为“自由”而困惑?

然而,我们现在是越来越不了解自己了,越来越不清楚这种时局的变化了,我们一直陶醉在那种文明的妖娆中,却很难去意会哲学家所说的“我们走的太远以至于不知道为什么而出发。”于是,人性啊,良知啊,真诚啊……那些淡出人自身品性中的格调已然成为了一种落寞的文化,或许若干年后,这也成为了一种学术命题,放在空洞的理论篇幅里加以佐证。

于是“门”也就变成了“洞”,人变成了“非人”,但是,地下的烈火倒总是会有的,可是却永远不会再有“永生”、“自由”。

《囚歌》读后感 篇四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这是《囚歌》这首诗中的第一句。我喜欢这首诗,因为这首诗中的每一句话都将革命前辈那种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革命精神淋漓尽致的表达了出来。

这首诗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写了两种人。第一种人是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也绝不出卖人民的利益的人,这种人宁死不屈,是真正的英雄;第二种人则是那些贪生怕死、招降纳叛的无耻之徒,这种人这种人背叛革命,为了私人利益甚至不惜出卖祖国,成为敌人的走狗。

虽然这两种人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的表现截然相反,但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对于自由的渴望。

自由,谁不渴望?谁都渴望自由!但是,面对敌人的阴谋诡计,叶挺将军却义正言辞地说: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过狗洞子里爬出!

是的,革命者们虽然十分渴望自由,但他们却更希望推翻敌人的统治。革命者虽再也得不到自由,但他们为了更多人的自由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必将世世代代永存!

《囚歌》读后感 篇五

今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学习了《囚歌》这篇课文。读后,我深深被叶挺将军的奉献精神所打动。其中最另我感动的一段是“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起烧掉,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叶挺将军为了革命的胜利,宁可牺牲,也不从“狗洞子”里爬出。

读到这儿,我更加敬佩叶挺将军的大无畏精神,因为他的自我牺牲是为了革命,为了集体,是自觉的,是乐观的。谁不想获得自由,可是如果自由是用背叛革命换来的,叶挺将军和其他千千万万的革命者都会坚决地说“不”!如果一个人连尊严都没有了,自由又有什么意思哪。

就像一只没有羽毛的自由的鸟一样。可是在我们实际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和叶挺将军相比真是差远了。就拿写作业来说吧,假日我总是先玩,晚上再做作业,有时候太晚了不想做了,就骗妈妈说已经做完了。叶挺将军为了我们现在的好日子宁可牺牲,而我们呢?我真应该为我所做的感到惭愧。通过学习这一课,我必须从中接受教育,认真学习叶挺将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好好学习,艰苦奋斗,做一名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好少年。

《囚歌》读后感 篇六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叶挺将军坚贞不屈的崇高革命气节。

3.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知道什么是一个革命者的尊严。教学重、难点

1.分析诗人在“爬出来”和“在烈火中得到永生”两者中的选择,体会诗歌中两个“自由”的不同含义。

2.了解诗的写作背景,读懂诗句的意思。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叙述:同学们,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幸福的时代,可是你们知道吗?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有多少革命先烈面对毒刑拷打,坚贞不屈。他们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你能说出几个吗?(课件展示革命先烈图片,像放电影似的逐个从屏幕中走过,配乐)看见他们,你们有什么感受?

2.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学习课文。(师板书课题)

(课前我引导学生收集反映革命烈士事迹的材料,了解诗的写作背景,缩短诗歌的年代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课上,借助课件,配乐播放学生熟悉的革命英雄形象,引导学生谈感受,同样是为了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本诗的距离,让学生进入生动的情景中。)

(二)释题,介绍作者

1.从字形上看,“囚”是什么意思?“囚歌”呢?

(从字形上看,人被四堵高墙紧紧围住,如笼中之鸟,失去自由。“囚”的意思是把人关在监狱里。“囚歌”在本文中指革命者在敌人监狱里写的诗歌。)

(中国的汉字充满着魅力,每一个字就是一幅画,一首诗。通过让学生观察“囚”字的字形,推断出它的字意,让学生从字形上,解决诗歌题目的含义,与课题对话。同时,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文字的魅力。)

2.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知道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吗?用你们搜集到的资料和你了解的知识来给我们介绍一下。

(课前安排学生去查询相关资料,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能力。在交流时,学生不仅互相传递信息,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还在教师的帮助下,学习了一些处理信息的方法。)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2.指名接读课文,注意正音。评价读得怎么样?

3.齐读课文,注意刚才纠正的地方。

(本文是一首诗歌,节奏鲜明,读起来琅琅上口。因此在朗读上往往需要教师的指导。朗读训练的第一步就是教师的范读。在初读课文这一环节中,引导学生把诗歌读通读顺,读出诗的节奏,为下一环节做到在读中体会,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像,在读中得到感情的升华做好铺垫,从整体感受诗歌内容。)

(四)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刚才我们理解了“囚”字的意思,就是把人关在监狱里,让人失去自由!那么请找一找这首诗中几处提到“自由”,勾画相关句子,想想每处“自由”指的是不是一回事?

2.读文质疑:叶挺渴望自由,敌人也说要给他自由,为什么叶挺又不要了呢?这不是矛盾吗?在小组内读一读一二节诗,讨论刚才的问题。(小组交流,体会两个“自由”的不同,全班汇报)相机理解“人”“狗”“一个声音”“爬出来吧,给你自由”的喻意。体会如果从狗洞中爬出就失去了人的尊严。

(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对话,抓住课文中的关键问题“诗中有两个自由,它们的含义有什么不同”为突破口,让学生去质疑探究,通过对比,体会两个自由的含义。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然后,让学生在读中去解决问题,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3.指导朗读第一、二节诗

①(课件出示从电影中剪辑的一幅图:革命英雄图,叛徒形象图,丑恶的国民党*形象图)引导学生看图,联系诗歌,说说他们之间会说什么?(生自由说,感悟第一节内容)

②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叶挺却作了坚定的回答!(生齐读第二小节)

(课件出示:叶挺将军在牢房内的生活照)假如你就是叶挺,此时此刻你会想到什么?(生自由说)让我们怀着对革命者的无限崇敬的心情来朗读这一节。(师引读该段)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指导朗读,以读为主感知课文。这样不仅增加了读的趣味性,而且进一步陶冶了情感。)

4.既然不能得到我所渴望的自由,那么我情愿选择――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①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三节。理解“活棺材”“永生”“地下的烈火”,你怎么理解这节诗?(同桌讨论,汇报)

②师小结:虽然人的身躯在烈火和热血中燃烧了,但人的尊严,人的精神还在,它们将获得永生!

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叶挺将军怎么样?(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气节,师板书)

(本环节旨在采用情景串联,说读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运用联想和想像,感悟诗歌内容,并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升华情感。力求达到在读中体会,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像,在读中得到感情的升华。巧妙点拨、引导,帮助学生读懂诗句的意思,特别是读懂有比喻意义的诗句,使学生在“读,思,议”中感受诗歌内容。)

(五)总结全诗

1.坚贞不屈,宁死也不丧失革命气节,这就是一个革命者的尊严。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深化本单元主题“尊严”,体会叶挺将军坚贞不屈的崇高革命气节,感受一个革命者的尊严。)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课件出示:叶挺将军画像)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中的叶挺将军多么的英勇,多么的坚贞不屈啊!让我们看着叶挺的画像,有感情地背诵课文,就好像你是叶挺将军,正在监狱里吟诵这首诗《囚歌》一样!比比看,谁能将叶挺将军坚贞不屈,宁死也不出卖革命的气概背诵出来!(生练习,有感情地背诵)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达到背诵的目的。让学生面对叶挺将军的画像进行有感情地背诵,使学生进入情景,仿佛自己就是叶挺,在狱中吟诵着自己的作品,抒发自己的情感。注重课堂语文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囚歌》读后感 篇七

一、学情分析

课文的年代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学生的理解可能会浮于表面,所以要在充分的朗读中激起他们的情感共鸣,从而比较准确地认识革命英雄的气节。

二、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是人的精神的建设,这种建设要在语言文字的感受与运用中存在。所以本课教学应当突出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本特点,从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从而走向高层次的精神境界,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

三、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叶挺将军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愤慨,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为革命而献身的豪情。

2.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歌,体会诗歌中两个“自由”的内涵。

四、教学流程

(一) 揭示课题

(板书:“囚歌”)请学生读课题。观察“囚”的写法,从字面看“囚”该怎么解释?交流对“囚歌”的理解。

(二)回顾历史,了解叶挺

1.回顾历史:为了谋求人民的幸福,建立新中国,无数革命英雄,与敌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有的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有的被捕入狱,经受着敌人的拷打和迫害,但他们始终坚贞不屈,顽强地斗争着。(出示相关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2.了解叶挺: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叶挺的资料。(在交流汇报中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三)初读诗歌

1.自由读文,感受叶挺的革命气节。

2.小组读文,说说自己的收获和发现。

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

①诗中“人”、“狗”、“门”、“洞”、“活棺材”、“地下的烈火”各指什么?

②作者用什么手法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对比)

3.指名朗读课文,小组竞赛朗读。(在读中进一步感受诗人的品格,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来。)

(四)细读诗歌

1.鼓励学生自主质疑。

2.学生提问,筛选出中心提问:叶挺想要的“自由”和敌人给予的“自由”一样吗?如果不一样,有什么区别?

3.小组阅读诗歌,并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并予以指导,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感受两种“自由”的区别。

4.小组交流汇报。

叶挺的自由:坚持真理,坚持自己的革命信念,做革命者、真正的人的自由。

敌人给予的自由:放弃真理,叛变革命,投降、出卖战友,做他们的“走狗”的自由。

(诗歌充满了大义凛然的革命气节,凭借分析讲解会使其中饱含的情感大打折扣,所以在指导学生多读的基础上,抓住一个重点问题讨论,会有助于学生与文本对话,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

5.想像叶挺当时在怎样的心情下写成这首诗的?(学生交流)让我们带着对叶挺的敬佩之情来朗诵这首诗,能背下来的同学可以背诵。

(五)总结

战争的岁月里,无数革命英雄抛头颅,洒热血,他们坚贞不屈,追求革命理想,希望同学们在课余收集革命诗歌,了解革命英雄的故事,感受他们的壮志豪情。

五、教后反思

本诗的教学,成功之处在于,学生在多重朗读中感受到了英雄的气概,并为之而感动。在对诗中关键词语的理解,他们能结合看过的影片、读过的故事较为准确地理解。比如学生谈到了“狗”,就是叛徒,走狗,卖友求荣的人,不足之处表现为:学生课外查阅有关叶挺的资料不足,所以在课堂上,我不得不进行补充。后来我想:本诗歌颂的是一种革命的气节,革命者视死如归,大义凛然是有相同之处的,学生查阅关于叶挺的资料有限,如果将范围扩大些,让学生查阅革命者的故事,效果也许就大不一样了,学生获得的情感体验也许会更丰富。另外,我将本课的课外延伸设计为收集革命诗歌,将阅读面局限于诗歌,这样处理,限制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所以又补充了革命故事,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去认识那个血雨腥风的时代,从而获得较为丰满的认识。原来设计的第四环节的“默读诗歌,猜猜老师会提出什么问题”的目的是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能力,但问题的提出显得随意了,与诗歌的学习氛围冲突,所以修改为“独立默读诗歌,想一想有什么不理解的,并做以批注”这样学生在默读中与文本对话,质疑,再到提问,过渡得会自然一些,避免了随意性大的缺憾。

《囚歌》读后感 篇八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叶挺将军坚贞不屈的崇高革命气节。

3.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知道什么是一个革命者的尊严。

二、教学重、难点

1.分析诗人在“爬出来”和“在烈火中得到永生”两者中的选择,体会诗歌中两个“自由”的不同含义。

2.了解诗的写作背景,读懂诗句的意思。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收集有关革命烈士事迹材料。

2.收集叶挺将军的资料,了解本诗写作背景。

3.小组讨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教具准备    cai课件

六、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师叙述:同学们,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幸福的时代,可是你们知道吗?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有多少革命先烈面对毒刑拷打,坚贞不屈。他们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你能说出几个吗?(课件展示革命先烈图片,像放电影似的逐个从屏幕中走过,配乐)看见他们,你们有什么感受?

2.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学习课文。(师板书课题)

(课前我引导学生收集反映革命烈士事迹的材料,了解诗的写作背景,缩短诗歌的年代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课上,借助课件,配乐播放学生熟悉的革命英雄形象,引导学生谈感受,同样是为了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本诗的距离,让学生进入生动的情景中。)

(二)释题,介绍作者

1.从字形上看,“囚”是什么意思?“囚歌”呢?

(从字形上看,人被四堵高墙紧紧围住,如笼中之鸟,失去自由。“囚”的意思是把人关在监狱里。“囚歌”在本文中指革命者在敌人监狱里写的诗歌。)

(中国的汉字充满着魅力,每一个字就是一幅画,一首诗。通过让学生观察“囚”字的字形,推断出它的字意,让学生从字形上,解决诗歌题目的含义,与课题对话。同时,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文字的魅力。)

2.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知道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吗?用你们搜集到的资料和你了解的知识来给我们介绍一下。

(课前安排学生去查询相关资料,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能力。在交流时,学生不仅互相传递信息,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还在教师的帮助下,学习了一些处理信息的方法。)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2.指名接读课文,注意正音。评价读得怎么样?

3.齐读课文,注意刚才纠正的地方。

(本文是一首诗歌,节奏鲜明,读起来琅琅上口。因此在朗读上往往需要教师的指导。朗读训练的第一步就是教师的范读。在初读课文这一环节中,引导学生把诗歌读通读顺,读出诗的节奏,为下一环节做到在读中体会,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像,在读中得到感情的升华做好铺垫,从整体感受诗歌内容。)

(四)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刚才我们理解了“囚”字的意思,就是把人关在监狱里,让人失去自由!那么请找一找这首诗中几处提到“自由”,勾画相关句子,想想每处“自由”指的是不是一回事?

2.读文质疑:叶挺渴望自由,敌人也说要给他自由,为什么叶挺又不要了呢?这不是矛盾吗?在小组内读一读一二节诗,讨论刚才的问题。(小组交流,体会两个“自由”的不同,全班汇报)相机理解“人”“狗”“一个声音”“爬出来吧,给你自由”的喻意。体会如果从狗洞中爬出就失去了人的尊严。

(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对话,抓住课文中的关键问题“诗中有两个自由,它们的含义有什么不同”为突破口,让学生去质疑探究,通过对比,体会两个自由的含义。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然后,让学生在读中去解决问题,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3.指导朗读第一、二节诗

①(课件出示从电影中剪辑的一幅图:革命英雄图,叛徒形象图,丑恶的国民党反动派形象图)引导学生看图,联系诗歌,说说他们之间会说什么?(生自由说,感悟第一节内容)

②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叶挺却作了坚定的回答!(生齐读第二小节)

(课件出示:叶挺将军在牢房内的生活照)假如你就是叶挺,此时此刻你会想到什么?(生自由说)让我们怀着对革命者的无限崇敬的心情来朗读这一节。(师引读该段)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指导朗读,以读为主感知课文。这样不仅增加了读的趣味性,而且进一步陶冶了情感。)

4.既然不能得到我所渴望的自由,那么我情愿选择――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①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三节。理解“活棺材”“永生”“地下的烈火”,你怎么理解这节诗?(同桌讨论,汇报)

②师小结:虽然人的身躯在烈火和热血中燃烧了,但人的尊严,人的精神还在,它们将获得永生!

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叶挺将军怎么样?(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气节,师板书)

(本环节旨在采用情景串联,说读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运用联想和想像,感悟诗歌内容,并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升华情感。力求达到在读中体会,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像,在读中得到感情的升华。巧妙点拨、引导,帮助学生读懂诗句的意思,特别是读懂有比喻意义的诗句,使学生在“读,思,议” 中感受诗歌内容。)

(五)总结全诗

1.坚贞不屈,宁死也不丧失革命气节,这就是一个革命者的尊严。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深化本单元主题“尊严”,体会叶挺将军坚贞不屈的崇高革命气节,感受一个革命者的尊严。)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课件出示:叶挺将军画像)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中的叶挺将军多么的英勇,多么的坚贞不屈啊!让我们看着叶挺的画像,有感情地背诵课文,就好像你是叶挺将军,正在监狱里吟诵这首诗《囚歌》一样!比比看,谁能将叶挺将军坚贞不屈,宁死也不出卖革命的气概背诵出来!(生练习,有感情地背诵)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达到背诵的目的。让学生面对叶挺将军的画像进行有感情地背诵,使学生进入情景,仿佛自己就是叶挺,在狱中吟诵着自己的作品,抒发自己的情感。注重课堂语文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最新范文

35 327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