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范文>实用范文>优秀范文

社会学的想象力最新8篇

2024-02-02 19:55:06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下面是美丽的编辑帮助大家整编的社会学的想象力最新8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社会学的想象力范文 篇一

什么是社会学?学了社会学能干什么?看到“社会学”这三个字,你的脑中是不是冒出了一连串的问题?说起来,社会学在中国仍是一个年轻的专业,对于很多人来讲,这门专业似乎很新奇,很高深,很玄乎。

其实生活中处处皆有社会学,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可以说是社会学家。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知道,动物中只有人是主动要穿衣服的,你会不会光着身子在大街上逛?上课的时候,你会不会随意走动、高声谈笑?在公交车上遇到步履蹒跚的老人,你会不会让座?……类似的情形数不胜数,面对这些情形,相信绝大部分人的行为都是一致的,因为我们正是在运用社会学的思维去看问题、想问题、处理问题。

你是一个社会人,是在这个社会中长大的,社会教会了你如何在其中生活,而你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这样的教化。知道“狼孩”吗?同样是人,他们就没法在这个社会中生活,因为狼孩没有社会学思维,他们无法理解这个社会。

当你呱呱坠地的时候,就注定了将成为一个社会人,你会慢慢学会如何去对待社会上的人和事。比如同辈之间可以嬉戏打闹、不分彼此,面对长辈就要敬重端庄。但是,你想过为什么要这么做吗?为什么我们直呼长辈的名字会被说成没教养,而在国外却没有这样的规矩?你可曾想过为什么你是这样的你,而不是你同学那样的或者你父母那样的?你可曾想过你是谁?你又将在这个社会中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如果你想找寻这些问题的答案,想更好地了解自己、认识这个社会,那么你不妨走进“社会学”这个大千世界。

社会学专业,培养你的“社会学想象力”

所谓“术业有专攻”,每一门专业都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社会学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只要是这个社会中的人和事都可以成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比如“消费”这种社会现象,一直以来,人的消费行为往往被认为是经济学研究的内容。经济学里有个著名的“经济人假说”,按照这个假说,人们作出的投资、消费决策都是理性的,在一定成本和约束条件下追求效益最大化。但这如何解释大街上跑着那么多奔驰、宝马?桑塔纳、QQ不是一样能代步吗?为什么有些人省吃俭用一年就为买一个LV的包包?……这些社会现象我们该如何去解读? 如果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在消费社会里,商品不仅具有物质形态上的使用价值,还具有文化意义上的象征价值,因而成为了人们“自我表达”和“身份认同”的一种方式。人们通过购买奢侈品或其他昂贵商品来向别人传达一种信号,体现自身的身份和地位。

由于我们所处的社会包罗万象,因此社会学也根据研究领域的不同分各个研究方向,比如家庭社会学、经济社会学、文化社会学等。虽然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五花八门,但研究的思路是共通的,都要用到“社会学想象力”。

在社会学里,“社会学想象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这个能力是社会学人的基本专业素养。它要求我们在观察一个人或一件事时,要学会从社会这个大环境去看、去想,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这个人或这件事本身。我们都听说过“时势造英雄”,英雄固然是能力很强、有胆有识的人,但英雄的产生更有其社会的、时代的原因。只有将视野放大,放大到社会环境中,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你身边的人、事和现象。社会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教你学会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及其社会背景。

社会学人的N种出路

总的来讲,社会学学科专业性不是特别强,所以没有特别对口的就业渠道。但是社会学学科涉及面广,因而就业的面比较宽。从我身边的同学来看,工作去向主要有以下几种。

No 1. 各种公司的人力资源部、人力公司和猎头公司。我的同学中就有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工作的,他们说大学期间学的“社会心理学”“劳动社会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共关系”等课程,在工作中非常有帮助。

No 2. 专业调查公司,包括市场调查公司、媒体调查公司,如零点调查公司、北京赛迪数据有限公司等。这是社会学人的一大就业去向。社会学的课程中包含了“高等数学”“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社会统计学和数据分析技术”等一系列调查统计类课程,因而社会学专业的学生从事此类工作是非常适合的。

No 3. 各类媒体包括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网站等的策划、采编、社会评论员等。社会学专业素养使得社会学人对时事、社会现象方面的报道、评论视角更独特,也更有深度。很多大的媒体单位都设有社会调查部,这也是社会学专业毕业生非常适合的工作部门。

No 4. 公务员。学社会学的人对社会现象有着独特且深入的分析视角,而这种视角正是公务员应具备的重要素质。一般而言,街道、社区、民政系统、统计部门、新闻出版系统等更倾向于招收社会学方面的人才。

【主干课程】

《社会学概论》《西方社会学理论》《社会统计学》《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社会统计软件与应用(SPSS)》《高等数学》《国外社会学学说》《中国社会思想史》《社会心理学》《农村社会学》《城市社会学》《社会人类学》《经济社会学》《社会工作概论》《组织社会学》《社会问题》等

社会学的想象力 篇二

体育社会学研究中采用历史社会学的方法,仅仅确立对现象分析的历史学式编年秩序,并不是一个难题。历史方法的运用须在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着重阐释社会变化的机理,而非追本求源,关注历史个案现象。从编年秩序阶段和规律的披露中,促使研究者有必要了解社会变化的机制和原因,进而发现某些内在联系。这样,历史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的使用不单在一定历史阶段,同时也存在一定历史秩序,不仅可以分析竞技体育的演变进程,同时也可以聚焦于各个元素:结构、组织、阶层、个体、群体等。如此,历史研究方法与社会学概念相结合,即通过历史研究方法论分析社会学现象。

全球化进程下的体育发展对体育社会学提出了新课题。针对现代体育中的社会事实和社会现象的历史社会学研究,则非常适合现代社会的各项特征在体育中的反映,用体育中的隐喻来说明复杂的现代社会,现代奥运会的历史性考察,体育概念的阐述,某一项运动的起源和演变甚至消亡,都需要建立在体育社会学的想象力之上。尽管历史社会学提供给体育社会学研究的新路径,仍然需要注意理论本身的束缚和方法自我反省,打破以体育为对象进行社会学研究和作为研究对象的体育这一认识论界限。

我国体育社会学中的历史社会学

社会学的想象力范文 篇三

论文关键词:社会职业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学方法;学习力

未来社会对人才资源的竞争,其实质是学习力的竞争。深入理解学习力的内涵,深刻认识思想政治教学对提高职业教育对象学习力的重要意义,对提高职业教育对象的社会竞争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学习力的内涵

什么是学习力?国外有学者释义为“一个人学习动力、毅力、能力、创新力的总和”,是人们获取知识、分享知识、使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是动态衡量一个组织和个人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强弱的真正尺度。学习力就是生产力,就是创造一一切的源动力。每一名职业教育对象都要努力养成不懈追求新知识、不断研究新情况、努力探索解决新问题的好习惯,形成人人学习、自觉学习、团队学习、终身学习、学以致用的好风气,做提高学习力的实践者。学习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快速全面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学习力的首要方面就是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在学习上必须牢固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快速地而不是迟缓地感知变化的环境,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掌握最新的科技文化知识,批判地而不是盲目地获取有益于决策的有用信息和知识。

2.符合时展要求更新观念的能力。社会在前进,思想在深化,观念在转变,如果我们用陈旧的过时的观念指导新形势下的各项工作,显然也是不可思议的。只有不断注入新知识、新文化、新观念的“活水”,才会有“清如许”的崭新的生命力。

3.符合实际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也是支撑一个区域、一个组织综合竞争力的核心。科技需要创新,文化需要创新,体制需要创新,机制需要创新。要善于用新的视角观察问题,用创新的思维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复杂问题和矛盾。

二、提高社会职业教育对象学习力的重要性

1.提高学习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在刚刚摆脱贫困,实现温饱的基础上开始的,而我们的目标却是宏伟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超常规的思想,超常规的措施,促进经济、社会等方面全面发展。超常规发展的动力来源于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创新能力来源于学习、运用和创新知识的能力。有了强烈的学习愿望,有了持之以恒的学习毅力,又有学习运用知识的本领,就会产生创新能力,促进经济超常规发展。提高学习力是每个人都能自由而全面发展和发挥他们的全部智慧和才能的重要手段。若每个人都有了很强的学习力,就能够为发掘个人智力和创造力以及个性和谐的发展,开辟一个广阔的前景。

2.提高学习力是培养自主创新能力的客观需要。我国的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这里的“新”就是创新,这是以学习力支撑的创新。我们只有不断提高学习力,才能进行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

3.提高学习力是提高职业教育对象所在组织整体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提高组织的整体竞争力,就要强化以学习力为核心的能力建设,它是学习型组织的根基,也是学习型社会中人的基本素质。职业教育对象要努力成为善于学习的典型,善于学习的重点在于提高学习力。

三、思想政治教学对提高社会职业教育对象学习力的关键作用

1.思想政治教学能够把握教育对象学习力的动因。学习力的大小与它的动因有直接关系,动因大,则学习力提高快,反之学习力则提高慢,甚至下降。职业教育对象的学习力有政治动因、经济动因、组织动因等等。职业教育对象应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强烈的政治使命感、公正廉洁的政治作风,要达到这些要求,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增强学习力。学习力的政治动因是根本动因,思想政治教育能促使教育对象提高学习力。

2.思想政治教学能够推动教育对象的学习力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社会职业教育对象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骨干力量,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才能在市场经济竞争中胜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社会职业教育对象的学习必须与时俱进,只有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才能在市场经济竞争中胜任工作;不学习就会被淘汰;没有学习力,就没有创造力,工作就无法开创新局面,这已成为社会职业教育对象迎接新挑战的共识。在人类迈入学习型社会的今天,提高学习力对每一个社会职业教育对象来说,已成为生命、工作和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对每一个单位组织来说也已成为参与竞争和领先一步的原动力。

3.思想政治教学能够促进教育对象内在潜力的最大发挥。要形成鼓励每个人学习并发展自身潜力的氛围,通过学胆开拓、创造性地工作,激发教育对象寻求工作内在的价值,创建重学习、重知识、重人才的社会氛围,为教育对象搭建价值追求和实现的平台,提供创造辉煌的机会和智慧外化的舞台,营造全新的激励机制,并使其创造能量的释放达到最大化和最优化,这是思想政治教学在社会职业教育中要实现的最终目标。

四、创新思想政治教学方法的对策

1.充分发挥政治理论课的优势,提高教育对象的政治理论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对理论教学内容加以精选,精选应当按照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要求,并适应社会职业教育对象的社会知识水平的原则来进行,重点要应用理论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教师应加强对学员思想导向的教育,提高学员明辨是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培养学员的竞争意识、开拓进取精神,并为学员提供有关市场、经济、公共关系、人际关系、心理调控等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具有优良品质、健全人格、创新精神、组织与应变力和竞争力强的社会职业教育对象,使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具备应有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2.大力提高社会职业教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

目前,社会职业教育师资严重缺乏,由于面对的是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社会职业教育对象,能够较好开展教学工作的思想政治教师就更加匮乏。政府应重视培养有学识的社会职业教育工作者,为他们提高理论水平、增强实际工作能力创造良好的环境。选派一批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充实到各级培训机构,充分发挥其理论水平和个人道德魅力。

3.改进社会职业教育思想政治教学的几种方法

(1)文件筐授课法。模拟现实工作情景为学员提供一系列文件和材料,要求其在规定的条件下对这些文件进行处理,以考察其工作能力和处事风格等。文件筐授课法可以针对不同的公文要求,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训练,目的在于训练学员有较强的政治素质和与上级保持一致的精神,使社会职业教育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有的放矢,真正实现与社会实践接轨。

(2)无领导小组讨论法。无领导小组讨论是测试社会职业教育对象政治素养的一种新方法,它有助于学员较好地发挥其特长,展现其优势,并能在锻炼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无领导小组讨论是评价中心技术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测评技术,其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对学员进行集体检验。

(3)情景模拟法。情景模拟法是指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和过程,让学员在模拟的情景中表现自己的政治素质。将这种方法应用于教学实践,有利于学员充分展现在特定情境下的政治思想潜质,有利于教师更加深入地了解学员的心态、品质和能力。

(4)差异授课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全体学员知识的获得,又要注重学员个体发展的差异,全面细致地观察分折每个学员,善于发现和开发学员潜在的闪光点,给学员创造一个自主的发展空间,让学员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优势,使学员形成独立和谐的人格。超级秘书网

(5)讨论演示法。启发学员将学习内容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相比较,自己归纳总结出掌握知识的步骤、思路以及特点,使学员印象深刻,对于比较复杂的知识体系能够有实质性的了解,不再是死记硬背。

(6)推演教学法。按照教学步骤,以层层递进的方式,注重课程内容的层次性和关联性,通过由简单到复杂、由理想模式到实用模式的逐步分析,讲练结合,使学生不但理解应知应会的主要原理,而且了解和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和思想。

(7)渗透教学法。在专业课和文化课的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学内容。把学科知识和培养学员良好的思想政治品格、巩固学员的专业思想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教学有机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

(8)研讨答辩法。在社会职业教育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有计划地选定题目,组织学员进行研讨答辩,不拘泥于课堂,将研讨的时问、地点、内容宽泛化,给学员充足的空间交流研讨,以小组的形式形成研讨成果报告,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该报告进行修改、再研讨,并形成答辩方案。教师在组织答辩过程中,系统综合考察学员的政治敏感度、分析问题能力、研究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总结学员的优点与弱点,优势与劣势,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下一步教学计划。

社会学的想象力范文 篇四

科学发展观是对以胡总书记的党中央一系列重要思想和理论观点的高度概括;科学发展观是十七大精神的灵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科学发展观吸收和借鉴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科学系统地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发展观所蕴涵的基本思想和发展规律,体现了构建和谐气象的目标要求,进而促进了新形势下气象工作不断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 我们一定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适应由部门气象向社会气象的转变,构建现代气象业务体系,以气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

一、正确把握新形势下我党突出强调的若干重大思想观点。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的思想观点。

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旗帜就是行动的指南。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经过长期改革发展的实践证明是唯一正确的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观点。

进一步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统一思想,理顺思路意义重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由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构成的,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科学理论。它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思想理论问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敞,越走越顺畅。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在当代中国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3、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的思想观点。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党的思想路线,是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不同历史阶段都能不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纠正各种缺点错误达到自我完善,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所在。解放思想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做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解放思想不是某一个阶段的任务,它应当成为人们思想的常态;解放思想也不是某一个领域的任务,而是一切领域都要解放思想。什么时候思想僵化了什么时候就要犯错误,什么地方僵化了,什么地方就要落后。

4、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大动力的思想观点。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的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能因为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着某些不尽人意的地方而否定改革开放。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5、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的思想观点。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集体领导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它和科学发展观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要用科学的办法,解决经济社会面临的问题,正确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要通过发展增加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保障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二、十七大报告对气象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贡献”,“强化防灾减灾工作”,是十七大报告赋予气象人的崇高历史使命。明确提出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在党的代表大会报告尚属首次。这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尊重科学规律和人类发展规律、主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的科学精神和政治勇气。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十七大报告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部分里提出“强化防灾减灾工作”,既说明防灾减灾工作是民生之关键,又体现了党和 政府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决心,也指明了气象防灾减灾的方向和任务。

十七大报告提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翻两番的宏伟目标,要求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要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这不仅要求通过气象防灾减灾降低自然灾害对gdp的影响,还要求通过气象科技进步提升气象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同时指明了构建气象科技创新体系的目标和任务。“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要求我们坚定不移地深化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构建现代化气象业务体系。“建设生态文明,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为气象工作加强与相关行业合作、拓展服务领域指明了方向。“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必将为区域中心建设提供发展平台和服务机遇。在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服务中,多轨道业务在第一、二产业中有广阔的服务空间,而气象本身做为信息服务业在为第三产业服务中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气象工作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中已经并将发挥更加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在“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之中,气象已摆到了突出位置,随着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的逐步建立和防灾减灾能力的增强,气象在应急管理中将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求气象部门不仅要适应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又要加大部门内的管理体制改革,坚持气象事业的公益性地位不动摇,进一步强化社会管理职能,进一步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推进依法行政”,要求加强气象科学管理,提高气象依法行政水平。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气象技术保障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

1、 深化改革,开创气象技术保障工作新局面。

以中国气象局提出的气象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建设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的科学内涵,坚持“三个气象”理念和“四个一流”发展目标,面向全国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加快气象技术装备保障现代化建设,全面提高技术装备保障的综合能力,为气象现代化业务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是我中心进一步深化改革为指导思想。在 “多轨道、集约化、研究型、开放式”为导向;以综合性、先进性和可行性为宗旨;以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为支撑;以专业化保障与社会化保障有机结合为模式;以业务需求为主导,统筹规划、面向全区、面向业务、立足当前、着眼未来,不断强化技术保障体系建设基本原则下,确定在现有技术装备保障体系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先进的数据处理和信息网络技术,对保障方法、手段进行革新,经转轨、拓展,逐步建成资源共享、结构合理、功能齐全、技术先进的气象技术装备保障体系的改革发展总体目标。在三到五年内建立和完善自治区两级管理三级维修的技术保障体系;规范各级技术保障机构的职责、分工和业务流程,形成有效的技术保障业务机制,提高技术保障的应急反应能力和保障实效;建立全区探测设备全网运行监控系统,实现气象装备运行状态和探测质量监控的实时化,远程设备故障诊断、维修的可视化;建立技术装备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气象技术装备调运、管理的信息化;建立计量检定管理系统,实现气象仪器计量检定的自动化;建立保障技术支持平台,促进探测、保障技术方法的指导与交流,实现保障技术的网络化。

2、总结经验、查找问题,着力解决好目前中心工作的主要矛盾。

社会学的想象力 篇五

关键词:想象力 表象观察 求异思维 学科整合

想象是创新的基础。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谈一些自己肤浅的看法,以请教于同仁。

一、开阔视野,丰富表象

小学生的想象力是随着视野的开阔而不断发展的。自然、社会和媒体全都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源泉。要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就得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生活感知生活。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阅历丰富的人,表象才丰富,而表象丰富才利于创造出更多的想象。因此,要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机会走进大自然,并且有意识地带学生去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让学生去感知山川、河流,去看草木鱼虫,去体验人间的冷暖,去感受世态的炎凉,引导他们在生活中捕捉形象提高审美、观察与表达能力,使学生的想象能力成为有木之本,有源之水。如:教师引导家长课后或假期多带学生去爬山,去各地游玩、欣赏;还可以让学生多接触媒体工具,看动画片,看《动物世界》和一些关于祖国各地风观的电视节目等,鼓励学生把所见到的、所想到的及时画下来。

同时,在课堂之外准备一个资料袋,把平常收集的图片或文字集中起来,作为创作题材,这样既凝聚了学生的心血和才智,又陶冶情操,开阔视野,拓宽创作灵感,积累表象,丰富想象,同时又让学生感受到了创作的乐趣。

二、通过观察,丰富想象力

想象离不开生活,又是以感知材料为基础,对已有感知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表象越丰富,想象的空间就越开阔。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引导学生广泛地接触生活,体验生活,为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学生只有通过观察,才能获得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而丰富的想象,其记忆才能保存,思维才能深入,想象力才能展开。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指导学生观察,引导学生进入丰富的想象空间。如教学四年级大师梵高作品《鸢尾花》时,在作业环节,以临摹为基础,诱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添画,鼓励学生说“画”:你想加什么?怎么加?并及时给予肯定,使好的构思和创意得以巩固,对其他思路狭窄的学生有很好的启发作用。教学一年级《影子在跳舞》这一课时,我先把学生带到校园里,让他们自己去观察影子,然后再进行上课。这样学生思维就有一个感知的表象,然后出示一些同龄人的作品,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发展,之后就进行创作,作品非常有意思。

教学一年级《画画我自己》前,我让学生带上镜子。教学时我先出示同龄人的照片和自画像讲解,让学生有个表象,再让他们自我观察,找特点,最后进行创作。

三、打开求异思维,展开创造想象

要想创新,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求异思维,用别人忽略的想法来思考问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创造想象,它不依据现成的描写而独立创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创造想象主要特征是在头脑中创造出现实中尚未存在的,具有独特新颖的形象。

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有利于培养其思维的定向性,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如教学《未来能源》的想象画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随意想象。先向学生解释未来能源指什么?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观察想象,然后让他们说“画”,看着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画面,一个又一个富有创意的构思从孩子心底流露,真是令人欣喜。

四、学科知识整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所谓学科整合,就是体现在学科之间知识的相互渗透、互融、包融、贯通等方面,使之符合学生生理、心理的特点,达到优化教育的目的,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应引导学生多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积累好词佳句,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为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打下坚实的基础。这里,引导是关键,从平常作画主题入手,介绍有关的书籍、作者,引导到位了,学生会很自觉地去进行课外阅读,等到命题作画时,学生就有材可思,有材可寻。

除了阅读书籍之外,还可以让学生画日记画。在语文学科写日记的习惯基础上结合每日丰富的日记画,持之以恒,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对美术的兴趣肯定能大大提高。

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学生学画可以启迪智慧,提高想象力,也是观察、记忆、想象和创造等形成的过程,学生一旦有了较强的想象能力,不仅能改善学生的学习状况,还能使之在绘画的道路上以及今后的工作中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中国美术教育研究会《中国美术教育》杂志。全国美术教育新课程优秀论文集。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

社会学的想象力 篇六

1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要开展“扫黄打非”,抵制低俗现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由此看出,党中央高度重视“开展‘扫黄打非’,抵制低俗现象”,把其作为保障人民群众享有丰富健康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抵制低俗现象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要求,是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有着重大意义。

当前社会广泛存在低俗现象,特别是网络低俗现象,如相亲类节目哗众取宠;艳照门、兽兽门等艳俗“门”大开;无节制的人肉搜索、散播垃圾邮件、网上诈骗、盗窃他人网络财产;虚假新闻、诱骗广告、故意发表炒作无聊言论等等一系列网络低俗现象。“低俗”的文化现象潜移默化地混淆着人们的视听,造成文化审美与价值取向的混乱。它不但是一个巨大的社会肿瘤,严重影响了社会正常的秩序,而且这些社会低俗还广泛传播到高校校园,对大学生灌输了不良信息,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以至于在大学生身上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低俗现象。因此对大学生低俗现象及其危害进行调查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2对低俗现象的界定

何为低俗?“俗”的本意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与“雅”相对,而“低俗”是指违公德、低级趣味、格调不高。《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定义低俗的:低俗是指低级庸俗,不高尚。与“高雅”相对。对“低俗”的认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国度,往往有不同的标准,也就是说标准有差异,但是也有一些共同的认识。比如说,对青少年构成危害的,以及危害社会公德或者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只要符合上述三方面内容的,通常可以界定为低俗。

低俗现象主要是指低级趣味、庸俗,使人萎靡、颓废的内容所产生的一系列社会现象。“低俗”的制造者、传播者只顾吸引眼球,把当可爱,把隐私当噱头,颠倒黑白,混淆是非,无视道德,萎缩正气,消解社会的良知、尊严和操守,使人性中的假恶丑披着“文化”的外衣走进人们的视野,从根本上阻滞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二大学生低俗现象的状况调查

本次调查选取了河南某高校的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采用的是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74份,有效回收率为94.8%。其中大一学生95人,大二学生134人,大三学生153人,大四学生92人。男生236人,女生238人。独生子女183人,非独生子女291人,文科171人,理科303人。调查内容涉及大学生对校园中出现的低俗现象的了解情况,校园中出现的低俗现象的类型以及对其的看法认识,并对抵制大学生低俗现象提出相应的对策。

三大学生低俗现象的主要表现、发展趋势及成因分析

1近些年来大学生低俗现象的出现

随着社会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文化经济的多元化趋势也不断增强,这使得一些腐朽和堕落的文化也趁虚而入,从而产生了一些低俗现象,严重影响着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少年和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据调查58.8%的大学生认为低俗现象具有传染性与流行性,许多大学生表示自己会受周围环境和身边朋友所表现的低俗现象的影响,并且大部分人认为只要有少数人搞低俗性的东西,就会传染和影响更多的人。由此可见低俗现象在大学校园中具有一定的流行性。

2大学生低俗现象的主要表现及其发展趋势

从问卷调查的情况看,在接受调查的274人中,有一半或一半以上认为如在校园中的公告场合做以下(如接吻等)不雅行为、聚众打架、校园行骗、考试作弊、爆粗口、“攀比风”、“名牌风”、狂热的“追星潮”、手机上的无聊短信、传播黄色信息、大学生被包养与发生婚前以及经常在学校打麻将、打牌等现象、低俗课桌文化盛行都是大学生低俗现象的主要表现。大学生是低俗现象的最大受害者。由于他们身心发展不成熟,模仿性强,社会经历不丰富等特点,以至于他们抵制奢靡、颓废、没落文化的能力较差,再加上社会风气的影响,以至于此风有愈演愈烈的倾向。如果不加以遏制,将会将直接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健康成长。

3大学生流行低俗现象的成因分析

大学生低俗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大方面。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的消极因素

改革开放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也使国外各种思想文化如潮涌入,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庸俗的文化思想。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政治经济体制发展不完善,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的同时,也造成了人们价值判断和行为观念的多元化,忽视了精神需求,更多地追求物质享受,使一些世俗化、功利化的思想渗入校园。低俗现象的存在和流行会引导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向低俗化沉沦,所以必须坚决抵制低俗文化的侵蚀,避免大学生深受其害。

(2)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当代社会中出现的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拼爹炫富”等扭曲的社会思想观念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一些格调低下、刺激物欲的社会风气又给学校德育带来了低俗化的隐性课程。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低俗猥琐现象也严重影响着大学生们的健康成长。

(3)学校工作的缺失

学校在教育工作中存在不足,有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忽视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学校虽然开有德育课,但教育内容和方式却流于形式,缺乏实践性和生动性,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学校的文化设施落后,不能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给那些低级、衰败的文化提供了在校园中滋长的温床。

(4)网络、电视等大众传媒传播低俗现象的消极影响

随着技术和传媒产业的不断发展,电视、网络越来越深入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它在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获取信息和休闲娱乐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伴随而来,大众传媒传播低俗现象也日益严重,低俗之风有“风靡”之势。人们的善恶、美丑观念,道德观,甚至整个人生观,都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影响。而大学生对于新生事物的敏感性也使其易受各种错误观点左右。一些不法商家为牟取暴力,制造充满恐怖、暴力、色情等内容的影像制品和网站,或是渲染暴力的网络游戏等现象层层叠出。一些广播电台为提高收视率,对低俗化娱乐的追捧等低俗现象都给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5)大学生自身问题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晚期,身心发展不平衡,思想不成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趋于发展中,情绪化明显,易冲动,自控能力较差。一方面,他们具有理性和正直的一面,求知欲强烈但社会适应能力弱,看问题易感情化,片面化,模糊化,简单化。另一方面,由于其身心发展的不稳定性,造成其易受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

四低俗现象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影响及危害

低俗的东西经过广泛的传播,会使社会核心价值观遭到扭曲,拉低或者冲破社会道德底线。这些腐朽、没落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

1低俗现象扰乱学生思想,影响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青少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阶段,这些低俗的现象会扭曲他们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模糊他们的是非判断能力,颠倒他们的善恶美丑概念。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也消减了学校德育的正面功能,给高校德育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挑战。

2.低俗现象危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根据此次问卷调查,有88.3%的人认为大学校园中出现的低俗现象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高雅的健康的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低级庸俗的文化则腐蚀学生的心灵,威胁他们的健康,甚至引诱其走上邪途。据有关方面对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调查,因上网引发的未成年人犯罪占同期未成年人犯罪的比率已由2000年的4.1%上升到2003年3月的25.1%;一些省、市未成年犯管教所统计,少年犯中有70%以上受过不良文化的影响;暴力型和奸淫型少年犯中,有90%以上看过凶杀、暴力、录像和黄色书刊,因此不能忽视这些低俗现象对大学生造成的影响。

3低俗现象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正常的学习

大学生在学校中的重中之重就是学习,应该把学习摆在首要地位。而大学校园中出现的低级煽情的书刊;贺卡上的“艳图秽语”;宣扬暴力的网络游戏等容易干扰大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扭曲他们的思想,严重的可能会造成犯罪行为。同学之间的爆粗口、说脏话,影响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和情感。“课桌文化”也体现出同学们上课不专心,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有些同学甚至因为沉迷网络荒废学业。由此可见,低俗现象对当代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五高校抵制与治理大学生低俗现象的有效对策

此次调查中有44.5%的同学认为国家应该制定相关法律制裁低俗现象,32.5%和23.0%的学生选择了否或者不清楚,说明一些学生对于校园中的低俗现象并不是很在意。这种态度是对大学生思想的一种侵蚀。55.1%的学生觉得学校应该对校园中出现的低俗现象负责。说明大部分人认识到了低俗现象对大学生造成的危害并认为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就指出“要努力净化校园环境,抵制消极和腐朽思想的渗透和影响,抑制低俗文化趣味和非理性文化倾向,引导校园文化气氛向健康高雅方向发展。”因此,在校园中要坚决抵制这些低俗现象对大学生带来的侵害。

1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推进大学生道德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工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德育的主阵地、主渠道。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针对青少年大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对他们进行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要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使学生更好的明辨是非黑白,善恶美丑。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通过道德实践,追求道德理想人格的自我发展,学会抵制不良思想文化的腐蚀和侵害,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鼓励学生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形成正确健康的道德观念,养成规范的道德行为习惯,在生活中和学习中严格的要求自己。大学生作为社会人,他们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学校教育是主要力量,家庭教育是基础,社会教育是重要引导,因此学校、社会、家庭要形成教育合力,不断推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2加强和改进网络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

高校要学会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抢占网络阵地。通过综合措施管理网络,创造安全的网络环境。

互联网是个万花筒,高校要充分利用其有利的一面,充分发挥网络载体的作用,抵制反动、色情、暴力、犯罪等信息的入侵。多宣传一些有关科学、健康、积极向上的内容。利用信息网络开放、平等、交互自由的特点,抢占网络德育阵地,要借助于网络的广泛影响力,以高尚的道德价值观影响当代大学生。

3制定校园低俗文化的监管制度和应变机制

当前,社会大环境变化加速,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观念新事物不断涌现,高校要加强建设有效的监管制度和应变机制,制定和完善策略,采取具体措施,对校园中出现的低俗现象严抓厉打,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扬弃、导向、约束等功能,净化校园文化。建立严格的“文化建设”门槛机制,形成鲜明的导向,在大学校园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禁止什么、惩戒什么,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制度保障。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人格塑造教育相结合,以应对不良文化带来的消极影响。高校在加强对校园低俗文化的监管制度和应变机制的同时,也要充分调动社会和家庭的力量,使社会和家庭同样建立相应的机制体制。

4丰富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打造大学生精神家园

高校要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要坚决抵制、色情、凶杀、暴力等不健康的低俗音像制品这些精神和文化垃圾近校园。内容健康、形式活泼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他们的心灵,使大学生认识到低俗现象带来的危害,使学生在思想情感、为人处世、价值观取向等方面的素质得到提升,也使学生的个性充分、完善、自由的发展。还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分析鉴别能力,有助于大学生更好的抵御低俗文化,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对他们的影响。高校可以通过校园文化艺术节,社会实践活动,学术报告,名人讲座,播放经典影视作品等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活动来丰富当代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从多方面来满足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发展迅猛的校园媒体也要发挥过滤功能,坚持弘扬主旋律,宣传正面典型,抵制各种不良流行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大学生的侵蚀,营造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陈昌兴。高校校园文化低俗化倾向的根源、危害及对策[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23(1).

[2]高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8,28(1).

社会学的想象力范文 篇七

一种特有的心智素质,它思考人们实际上需要的是什么以及人们感到自己所需要的是什么,它能帮助人们运用所了解的情况发展理性,以清醒地总结世界上正在进行和将要发生的事情。

社会学的想象力主要通过个人置身于所处时代及社会中,才能理解自己的经历并把握自己的命运。这种品质可以帮助人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从而使他们能看清世事,以及发生在他们之间事情的清晰全貌,理解自己所置身的时代对自身生活意味着什么,通过控制身后发生方式处理好个人的困扰。

(来源:文章屋网 )

社会学的想象力范文 篇八

关键词:最美现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近期,“最美现象”频繁涌现,“最美”成为网络及其它媒体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最美人物以其善良、质朴、仁爱、无私的品质确证了道德主体的真实鲜活的存在,遂成为大众热议、追捧、崇敬和效仿的“英雄”。他们身上闪耀出的人性中真、善、美的光辉,也正契合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公众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要求。“最美现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诠释,是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范例,它以其时代性、先进性、形象性、可学性等鲜明特点,在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作为国家未来中流砥柱的青年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群体,他们既是教育的对象,也应成为坚定信仰者和模范践行者。因此,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使当代大学生树立高度的认同感与信任感,形成价值共识,完成价值整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凝聚力和创造力,顺利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然而,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社会信息化进程中,我国进入重要的转型时期,社会结构变动带来的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外来文化和网络信息充斥着青年学生的思维,思想观念不断更新导致多种价值观并存,在这样开放、个性、多元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意识形态不断淡化、理想信念更加弱化,实用主义思想、自由主义思想以及功利主义思想影响广泛,出现了价值理论偏重务实、价值取向趋于理性、价值追求突出个体、价值实现围绕自我的现象。金向华和方年根在基于浙江省15所高校的实证研究中发现知其然,“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没有表现出高度统一性,而总体处于中等水平”。陈娟在对广东高校学生调查后也指出,“总体上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与主导价值观相一致,但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矛盾性和差异性”。在这种情况下,以正面说教灌输等规训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已大打折扣,因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主导的价值观念要被学生接受和认同,势必存在着重重困难和挑战。一般而言,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还是在将其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进行的,保守、呆板以及过于理想化的教育模式与现实社会严重脱钩,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现实效能感不断削弱,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有学者调查发现甚至有超过45%的学生不欢迎、不接受在高校进行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他们认为只有合适的教育渠道和更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才是核心价值体系被认同的关键。

二、“最美现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在逻辑关联

“最美现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本质上有着高度的统一性,二者具有紧密的逻辑关联。正确把握和系统回答这个问题是科学认识“最美现象”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及其实现路径的逻辑起点和研究前提。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最美现象”的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

任何社会都有其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主义政党的行动指南,是中华民族的思想灵魂,在本质上决定着社会意识形态的方向和性质,集中体现了全社会的共同理想、价值导向、思想基础和道德规范,理应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最美”人物正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指引下,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明辨是非、识别善恶、权衡利弊,正确认识个人的责任担当,自觉抵制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干扰和侵蚀,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检验标准。

2.“最美现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鲜活体现和实践形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理论形态,要实现自身由理论形态向实践形态的转变,从而为广大社会成员认知、认同和践行,就必须借助一定的载体或媒介来实现自身的大众化、具体化和生动化。最美人物作为先进分子的代表、时代的先锋和社会的楷模,以其自身的鲜明特点和独特优势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鲜活体现和实践形态。“最美现象”承载和传播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促使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人格化和具象化,成为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生动范例和实践形态。最美人物以自身的感人事迹、良好形象和优良品质,生动体现和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包括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容。

3.“最美现象”是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的有效榜样示范载体

阿尔伯特・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指出,个体不必直接参与学习过程,可以在从观察别人的行为中进行学习。因此,所有的教育中都要注重树立良好的示范榜样的作用。榜样是时代先锋和社会楷模,是一定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人格化。运用榜样进行价值观教育,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激励作用,生动形象,说服力强,容易使人们产生情感共鸣,在耳闻目睹榜样事迹中获得启迪,在接受榜样的感染中自然而然地接受、认同一定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充分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推动公民道德建设深入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最美人物”是新时期的时代英模,更是引领人心向善的时代楷模。“最美”人物以他们的“最美”行为,引领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价值取向,让我们再次见证了时代英模的榜样示范作用,用形象直观、生动具体、丰富多彩的“最美现象”展示出其高尚情操和优秀品质,引导人们见贤思齐,择善而从之,让人们更加生动形象地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特征,更加自觉地接受和认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价值观。

总之,最美现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紧密的内在逻辑关联,二者统一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具体实践过程中。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要选择、树立、宣传和推广类型多样、各具特色的最美人物,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在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实现二者双向互动,共同发展。

三、利用“最美现象”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一种价值教育,能否达成预定的教育目标, 主要取决于大学生的认可程度。最美人物以其时代性、先进性、形象性、感染性、可亲性、可仿效性,可以弥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认同构建中的功能缺憾。“最美现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质内涵的高度统一,又有利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大学生的共同理想和自觉追求。

1.正确认知:夯实认同基础

认知是认同的基础和前提。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和科学内涵,则很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他们自觉的思想认识和外化为积极的行为方式。不可否认,当代大学生由于知识结构、认知能力的制约和意识的偏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在此背景下,利用最美人物所具有的时代性和先进性进行价值引导, 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可以为大学生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一条有效的认知途径,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认核心价值。“最美现象”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鲜活的缩影,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它凭借自身所具有的优良品质、感人事迹、先进思想对学习者产生影响,激励和引导大学生了解、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生经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形式,在对价值观、价值体系感性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理性认同,从而获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较为稳定且正面的印象与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关于社会的价值原则、价值理想的理论概括,具有理论的抽象性,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来传播与普及,让大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要使其“知其所以然”,这是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提和基础。

2.榜样示范:促进自主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还取决于教育的方式、载体和话语。在课堂教育教学中,由于教师主体性的存在,大学生的主体性容易受到抑制,单一的观念灌输和空洞的道德说教也容易让大学生感到厌恶,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刘良模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认为目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话语存在空、大、全的现象,和大学生的实际生活比较远,显性教育较多,而隐性教育较少。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对具体事物的评价、判断、选择都受到个人偏好的影响,都带有一定的主观感彩,具体表现为人们总是根据事物的价值和个人的喜好,接受自我感觉有价值的东西,排斥自我感觉无价值的或有害的东西。榜样具有鲜活的形象和强烈的感染力,激励大学生不断学习先进,追求真、善、美,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性、先进性和真理性的认同。利用“最美现象”可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使大学生在无人说教的情况下自己主动进入,可以淡化大学生的被教育者的角色意识,有效避免课堂显性教育对大学生造成的逆反和排斥心理,而且教育效果比较持久,对课堂显性教育起到很好的辅助与补充作用。以活生生的事迹和通俗的语言诠释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让大家能听懂并有兴趣去接受,比单纯的理论更有说服力和感召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只能用人来建树”。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雷锋、孔繁森、张海迪等英雄模范,以高尚的品德和先进事迹鼓舞和鞭策了一代又一代人, 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发挥了巨大的精神引领作用。“最美妈妈”的“惊世一举”、“最美司机”的“完美一刹”、“最美教师”的“惊险一推”,“最美爸爸”的“惊人一跃”等榜样的示范作用也必将对当代大学生起到巨大的精神引领作用。毋庸置疑,尽管没有明确要求大学生必须牢记理论,也没有创设严格的教育情境感悟精神,但是在良知、归属感、舆论和从众机制的作用下,大学生们内心必然产生潜在的动力,积极置身其中并向社会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看齐,自觉协调、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逐步内化、固化自己的意识与行为。

3.润物无声:情感陶冶中认同

人们认可一种价值体系,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人们自身的情感水平和被触动的程度。如果没有这种情感动力,外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无法进入大学生的内心世界的,更不可能成为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准则。事实上,“一种价值观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能不能接受,二是愿不愿意接受。其中,‘能不能’主要受制于主体的认知因素,而‘愿不愿意’则主要受制于主体的情绪因素,也就是主体对价值观内容的情绪体验以及由此产生的需要。可以说,‘愿不愿意’的问题始终是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否实现的关键和难点。”“最美现象”既有在“危急、危险、危难”特殊境遇中瞬间迸发的震撼人心、温暖社会的“见义勇为”现象,也有让人感动的“行为平凡而出人意料,动机单纯而德性醇厚”的道德行为。不管是“惊世一举”、“完美一刹”那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和灾难的关键时刻考验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道德境界、道德智慧和道德勇气,还是在平凡岁月中攻艰克难、默默坚守善良德行的“择善固执”现象中展现出的长期坚守、执着奉献的朴实梦想、坚定信念和坚韧毅力都是真善美的统一,足以感天动地,令广大青年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甚至给他们以强烈的心灵震撼。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容易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让他们在分享和体验最美人物的情感和思想中被感染,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总之,广大思想教育工作者可以紧抓“最美现象”这一有效载体,充分发挥其自身榜样示范的最佳优势,确保当代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定信仰者、积极宣传者、模范践行者和坚决维护者,始终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参考文献:

[1]左晓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认同[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10)

[2]吴新颖。当代青年价值观构建与培育[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3]金向华,方年根。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状况的调查与分析――基于浙江省15所高校的实证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3(4)

[4]陈昌兴,陈奇娟。从民间“ 最美现象”评价活动的显著成效看核心价值体系工程实施的路径选择[J].学术论坛,2013(4)

[5]胡菊华。最美人物与青少年品德教育[D].思想理论教育2012(12)

[6]韩晓峰。大学生政治认同状态模型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7]樊娟。新生代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及其应对[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8]张未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08(1)

[9]汪荣有。“最美现象”的伦理价值。道德与文明,2013(1)

[10]邹宏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论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11]李斌雄,张小秋。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

最新范文

145 284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