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范文>实用范文>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后记范文参考(优秀8篇)

2024-04-25 18:17:17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人美心善的小编为大家找到的8篇毕业论文后记范文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论文后记 篇一

关键词: 释意理论 记忆力 笔记

引言

口译实战中,记忆力和笔记起到关键作用,是理解和储存信息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本文以释意理论所述的翻译的三个程序为理论指导,结合同志2004年记者招待会发言中引用的一句古诗,用实例谈谈记忆力和笔记的必要性。

1.释意理论

释意理论是研究口译的理论之一。“释意派翻译理论建立的翻译程序是:理解原文,脱离原语语言外壳(déverbalisation),用另一语言表达理解了的内容和情感”(勒代雷,2001:1)[3]。“脱离原语语言外壳”是翻译过程中的核心,也是释意理论的核心概念。

“脱离源语语言外壳”是介于理解和重新表达之间的一个独立的步骤。通过这个步骤,剥离源语语言符号,留下对源语理解后的意义和情感,再通过目的语将意义和情感传达给目的语受众,完成翻译过程。

根据赛莱斯科维奇教授(Seleskovitch 1984:269)[2]的阐释,“意义”仅指说话人想表达的内容,所以译员不应随便做任何解释或评论(Lederer 2003:15-16)[1]。意义是翻译的内容,也是“脱离源语语言外壳”的目的。它来源于语言,又超出语言。但因受话人的认知补充的不同,意义单位长度也随之改变。

释意理论认为,“……感情和概念可以归纳为认知补充,但又按另一方式将它们分为认知知识(储存于记忆中的语言和非语言知识)和认知语境,后者通过阅读获得,存储于短时记忆中,为翻译文章的其他部分服务”(勒代雷,2001:24)[3]。

由上述内容可知,在口译的实战中,记忆力和笔记的关键在于,将获得的信息,需要在短时间或者瞬间储存于大脑和笔记本中,然后,完整、准确地将信息翻译成目的语,传达给目的语受众。信息储存的质和量是决定译文的质和量的关键因素。下面以同志2004年记者招待会发言中引用的一句古诗为实例,详细讲解记忆力和笔记的必要性。

2.释意理论分析实例证明记忆力和笔记的重要性

口译实战中,口译员需要面对超强的压力、有限的时间和大量的信息等现实问题,但还是要将获得的信息完整、准确地翻译成目的语,传达给目的语受众。有效地运用记忆力和笔记,便有助于完成口译任务。但记忆力须发挥主要作用,笔记起辅助作用,不可逆转,否则会因为专注记录某部分信息的笔记,而无法获取其他的信息,以至于影响整体的口译效果和口译的进程。以下通过实例(选自同志2004年记者招待会发言中引用的一句古诗)讲解在释意理论的指导下,口译实战中记忆力和笔记的必要作用。

以下实例、实例笔记的图片和解释,选自韩刚的《口译入门―韩刚学习法》第十二课的视频(VTS-01-1.VOB 00:39-07:25),由笔者根据光盘内容记录。

例如,[Premier Wen:]……一句是主席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诗……

[Interpreter:]...The first quotation is from Chairman Mao.He wrote in a poem,“The strong pass of the enemy is like a wall of iron,yet with firm strides,we are conquering its summit.”。(2004)

这是例子中选取诗句译文的完整笔记的图片,下面将详细讲解。

这张图片的笔记意思是“The first quotation is from Chairman Mao.(这是引用的一句话。)”。

这对双引号,可以表示一句话、专有名词、固定短语等。

这张图片的笔记意思是“雄关漫道”,即译文中的“...The strong pass of the enemy...”。“en”是代指“enemy(敌人)”;“()”是介词“of”;译文中的“The strong pass”是介词“of”的前面内容,存在口译员的记忆里,“the enemy”则记在笔记里。这也提醒在做口译时,需要注意介词后面的内容,不能只关注介词前面的内容,否则,无法了解整体信息的实际意义。同时,这个图片的笔记反映记忆力和笔记的配合使用情况。

这张图片的笔记是译文中的“...is like a wall of iron...(真如铁)”。“W”是指“a wall”,而“(ir)”是指“of iron”,“()”还是指介词“of”。

这是代表“yet(但是)”,转折的意思。

这张图片的笔记是译文“...with firm strides...”(坚定的步伐)的意思;“()”是指译文中的介词“with”;而译文中的形容词“firm”(坚定的)存于口译员的短期记忆中;“”是译文“strides(迈步)”的意思。

这张图片笔记的意思是译文“...we are conquering its summit(……从头越)”。

这个图片中符号的意思是“conquering(征服、跨越)”。

图片中从右上方向左下方(在黑板上板书的方向,若在纸上做笔记,可以从左下方向右上方画线。)划的一条斜线表示一个意群意思的结束。

例子中的的诗只有一句,但我们在记笔记时不能书写诗的原句,第一,时间不允许;第二,若不理解原句的意思,只记忆原句的字词,对口译没有帮助。所以,在听取信息的同时,需要译员在有限时间内,运用自己的认知知识理解、分析和处理信息,然后记录在笔记中。

从上述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笔记是由符号、字母和线条等组成的,起到提示信息内容的作用。当口译员听到信息后,不是直接把听到的所有信息都一字不落地记录,而是将信息分成若干的“意群”,然后用笔记记录“意群”的意思,同时,在笔记中体现译文的顺序和逻辑。在这个过程中,口译员先要理解信息的内容,其次将信息的语言外壳与信息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分离,即“脱离源语语言外壳(deverbalization)”,最后用目的语将信息重新表达给目的语的受众。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再次强调的是,大脑的记忆起主要作用,笔记只起辅助作用。脑记和笔记良好的协调和配合能力,可以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实战获得,并且熟能生巧。

3.结语

口译工作本身决定口译员须在有压力、限时的情况下,不能依靠外援,孤身作战,同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口译任务。这需要有良好的记忆力和过硬的笔记能力,才能确保获取信息的完整和准确,是信息翻译成目的语、传达给目的语受众的必要条件。口译实战的信息量较大,若没有通过理解和处理,直接记忆信息,会事倍功半;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处理信息后,通过短时记忆和笔记将信息记录,才有助于成功地把信息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翻译成目的语,传达给目的语受众。

参考文献:

[1]Lederer,M.Translation:the Interpretive Model[M].trans.N.Larché.Manchester:St.Jerome Publishing,2003:15-16.

论文后记 篇二

后记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当然是要感激时师。时师在我迷罔、无奈的时候收留了我,给了我一个继续学习的机会。要是没有时师的收留,也许我此刻早已不读书了。当然,时师对我的帮忙不单单是给我了一个学习的机会,更在于对我的学习方法和态度上的指引。时师在文献方面有精深的研究,在授课、闲聊中,时师时时金针度人,授我以文献学研究方法,使我对文献学研究稍有所知。而时师对我的更大的影响是在对待学术的态度上。时师是我见过的最为纯粹的学者,不求名、不逐利,每日买书、读书、写书,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要能如此,其难可知。透过与时师的交流,我明白了真正的学者对学术的执着和追求。时师对我的影响与指引已不是单纯的知识指导所能限定的了。

在时师之外,对我影响最深的要算先师陈一梅先生。陈师是我本科时的班**,专研文献学史。我之所以选取文献学,也许很大程度上就是受陈师的影响。研一时,陈师不幸因病英年早逝。我一向想写篇文章纪念陈师,但却总是不想拿起笔。也许说不敢更为适宜,总是不愿去回忆那些事,怕触痛了内心的伤痛吧。但能够肯定的是,陈师的音容笑貌,陈师对我的帮忙、指导,并不会因为天人两隔、时光流逝而被淡忘。

从内心来说,李俊勇教师之于我实义兼师友。差不多从研二开始,常常和李教师吃饭、聊天。从与李教师的聊天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李教师的率直、儒雅是我学习的榜样。同时,应对我的许多抱怨,李教师总是能予以排解。与其说是教师,李教师更像我的兄长,能结识李教师这样的兄长,是我的运气。多谢李教师。

如果说我从本科时就有心向学,且能得窥学术门径的话,那我务必要感激我的大学同学杜镇兄。在我认识的同学中,学笥之富、见识之高,无出杜兄者。我生性愚钝,但杜兄并不以此而弃之,在学**总是对我循循善诱、多加引导。犹记得晚上在寝室外的走廊中一人一根烟,背靠墙壁,互相交流每日读书所得;犹记得在自习室偶有所得,即与兄信息交流,每得兄之首肯,即欣悦无已;犹记得在课上以纸条交换对“五德终始说下的历史与**”看法时的激越;犹记得兄赞我大三学年论文颇有风范时的喜悦……如此之类,不能历数。杜兄与我虽是同学,但从学问上说,实是我的教师,是引导我窥测学术门径的领路人。

在此,还要感激王景明教师、崔广社教师、吕志毅教师、肖红松教师。王教师、崔教师、吕教师的课给我以很大的启发,开阔了我的眼界。王教师、肖教师、吕教师、崔教师在论文开题、预答辩、答辩中给了我许多推荐,给我许多帮忙。多谢各位教师。

感激李国庆教师在百忙之中参加我的论文答辩,对我的论文提出批[www.1mi.net]评、指正。向李教师学习的机会并不多,但与李教师的几次交流都受益匪浅,很受启发。多谢李教师。

论文后记 篇三

一、学位论文的一般格式

学位论文一般应依次包括下述几部分:

1.封面:封面和封底在大家交费的时候已经发给大家,按照上面所列项目打印或者填写。

2.论文评语:已经发给大家。

3.版权声明:根据教务的要求看是否应当附上,如果需要教务会给出统一格式和内容。

4.内容摘要:内容摘要要求在300字左右,应简要说明本论文的目的、内容、方法、成果和结论。要突出论文的创新之处。语言力求精炼、准确。在本页的最下方另起一行,注明本文的关键词(一般3—5个)。本页不应有题目。

5.目录: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应当有页码,最少具体到二级目录。可以根据情况具体到三级或四级目录。目录页也不要出现题目。

6.正文:A、题目,放在第一页(前述2、3、4单独编页,正文重新编页)正中间。注意,这个题目是除了封面外整篇论文中惟一出现题目的地方,另外,这一页不要写作者名称,整篇论文中仅仅出现的作者姓名就是在封面上。

B、引言(或序言、导言):内容应包括本课题对学术发展、经济建设、社会进步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述评,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论文运用的主要理论和方法、基本思路和行文结构等。引言放在题目下。本科论文也可以没有引言,根据老师要求具体调整。

C、论文主体:注意,一般一级标题为“一、”“二、”“三、”……,二级标题为“(一)”“(二)”“(三)”……,三级标题为“1、”“2、”“3、”……,四级标题为“(1)”“(2)”“(3)”……。注意,有括号不要出现顿号,反之亦然。

7.结语:论文结论要明确、精炼、完整、准确,突出自己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应严格区分本人的研究成果与他人的科研成果的界限。建议大家一般不要写结论,因为有时候我们的论文常常没有很简洁的结论,所以用结语较好。另外结语部分也可没有。

8.注释:可采用脚注或尾注的方式,按照本学科国内外通行的范式,逐一注明本文引用或参考、借用的资料数据出处及他人的研究成果和观点,严禁掠人之美和抄袭剽窃。一般要求大家采用脚注而不要采用尾注。很多同学不会用word中自动插入的方式加脚注,会让自己走些弯路,要多问同学,多问老师。9.参考文献:列于文末(通篇正文之后)。外文用原文,不必译成中文。

文献是期刊时,一般书写格式为:作者、篇名、期刊名、年月、卷号、期数。

文献是图书时,一般书写格式为: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月、版次。

参考文献不同于脚注和尾注。

10.作者的致谢、后记或说明等:一律列于论文末尾。后记可有可无,我问的几个老师都建议打击没有后记。

11.封底

二、学位论文的打印和装订要求

论文定稿一定不要自己用订书钉等方式自行装订,而要找专门的装订地方。比如北大校内几十家复印店,基本都可以。特别提醒一些不在北京写论文的同学,不妨让在北京同学帮帮忙或者亲自来北京。

1.学位论文要用规范的汉字打印。封面统一用北大统一印制的封面。

论文一律打印(封面部分请参考各老师要求),用A4纸张。

2.学位论文一律在左侧装订。要求装订、剪切整齐,便于使用。

3.文章题目一般为三号黑体字,可以分为1或2行居中打印。

注释一般为小五,正文等采用四号或小四号宋体字,具体参照各老师要求。

4.页面设置:

页边距:上:3.0cm,下:2.0cm,左:2.8cm,右:2.2cm.

行间距:22磅(操作:格式段落行距固定值设置值22磅)

字间距:加宽1磅(操作:格式字体间距加宽磅值1磅)

页眉根据各专业老师的要求设置,如果没有要求最好什么都没有。

页码居页面底端靠右排列。

毕业论文后记 篇四

2006年,在2004年4月制订的《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2004年10月制订的《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有关事项的补充通知》的基础上制定了《桂林医学院本科毕业论文管理条例》,明确了选题要求,选题申报程序;明确学生接到任务书后必须进行开题报告;要求记录毕业论文指导情况;严格中期检查制度;严格答辩及成绩评定制度,毕业论文须经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答辩小组三方评审及给出三方成绩,进一步规范了毕业论文审题、中期检查、指导教师指导过程,严格了毕业论文答辩环节,提高了毕业论文质量。

2多管齐下,全面系统地增强毕业论文管理

2.1切实加强毕业论文过程管理针对以往毕业论文中发现的问题及不足,我们在毕业论文工作中严格执行学院有关规定,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强化、细化了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

2.1.1及早布置安排,时间得到充分保证毕业论文前期工作精心准备、及早布置安排。准备工作越充分,论文就会越扎实。否则,学生由于就业的巨大压力,对毕业论文无论从时间上、精力上的投入都不足,论文的质量肯定会受到影响。

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学院统一印制了毕业论文工作手册,各二级学院进行了毕业论文动员工作,明确了毕业论文的具体工作任务。并就毕业论文工作先后多次召开专题会议。

2.1.2严把选题关,提高了选题质量各专业对学生申报的论文题目组织审批,从源头上严把毕业论文选题关,保证了论文的选题质量。本届选题与往届相比有明显进步:第一,选题内容覆盖面更广泛,体现出学生的知识结构比较全面。第二,专业学科特点更为鲜明,基本符合专业培养目标,体现出综合训练基本要求。第三,题目的难易度与绝大部分学生的能力水平相当,难度既不过大,也不太小。选题工作量适中,达到教学安排的要求。第四,理论与实践联系更为紧密,许多题目来源于生物、医药的科研教学,部分也来源于与医药生产密切相关的实践活动。第五,能够跟踪学科发展新趋势,选题关注专业学科的热点、焦点问题。相当部分学生的论文课题来源于省级或部级课题的子课题。

2.1.3组织开题报告,正确引导学生思路各学院都组织开题组进行了开题报告,对学生的资料收集情况、论文整体思路、工作重点等前期准备工作进行了严格的检查,及时发现问题,指出不足,明确学生努力的方向,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作风,同时也给学生一定压力,使其更加重视毕业论文环节。

2.1.4记录指导过程,提高教师的责任心绝大多数二级学院都根据学院要求,对指导教师的指导情况进行了记录。指导教师有无责任心,对学生严格要求与否,对学生具体指导了多少,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学院要求对教师指导情况进行记录,检查指导记录,有效遏制了个别责任心不强的教师敷衍了事,对学生放任自流的现象。

2.1.5组织公开答辩,师生高度重视毕业论文答辩是指撰写毕业论文的学生面对面的对答辩委员会成员就论文提出的有关问题进行答辩。它有“问”也有“答”,还可以“辩”[1]。虽然学院以往也要求毕业论文进行答辩,但个别二级学院由于种种原因,虽组织答辩,但严格程度不够,学生在这种惯例和氛围中,投入毕业论文的精力自然不足。学院严格要求每个学生必须答辩,且要有答辩记录。学生终评成绩经答辩委员会确定等级。各学院严格执行学院要求,都成立了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和答辩小组,学院院长或主管院长任答辩委员会的主任,各答辩小组的组长基本上都为答辩委员会的成员。这一系列严格要求强化了师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如果论文工作不扎实、不充分,答辩就有可能通不过,从而将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正常毕业,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就不言而喻了。经过答辩,学生论文质量公开化了,直接影响到了指导教师的声誉。教师无形中也加强了对自己指导学生的要求。

2.1.6成绩评定统一标准,力争公平公正答辩前,指导教师对所指导的毕业论文写出评语并预评成绩。同时请具有论文指导资质的相关专业老师进行评阅;根据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的评审成绩决定是否有资格参加答辩。进入答辩程序的毕业论文,由各专业答辩小组以公开方式进行答辩。综合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答辩小组三方评审及成绩,按3∶2∶5的比例确定为论文成绩。以上过程充分保证了毕业论文成绩评定过程符合公平公正、严格要求、提高质量的原则。

2.2组织开展了毕业论文多次检查工作为了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我们还开展了多次检查。①组织了毕业论文前期检查工作,确保题目申报、论文计划任务书、选题工作等落实到位。②组织各二级学院进行毕业论文中期检查,重点检查了毕业论文工作的进度问题。③进行毕业论文专项检查。主要检查各二级学院对毕业论文过程管理的规范性、指导教师的指导过程、毕业论文质量等。④答辩结束进行了毕业论文抽查工作,随机抽检部分毕业论文,组织专家对选题质量,格式规范,论文质量,成绩评定,开题、指导、答辩等有关过程材料进行质量分析和评价,进一步强化毕业论文管理。

2.3选送论文给院外专家进行评审为了进一步了解我院毕业论文的质量和水平,在各二级学院论文答辩结束后,教务处专门聘请兄弟院校相关专业专家对部分论文进行院外评审,更加公正客观地了解我院毕业论文的质量和水平。

2.4开展评优工作并编印优秀毕业论文集学生毕业论文工作结束后,每个专业按论文总数5%推荐优秀毕业论文,学院组织专家对推荐论文进行审查后,分别评出一、二、三等奖。并把优秀毕业论文汇编成集,分发至各二级学院、图书馆等,为低年级学生写作毕业论文提供学习的资料、激励的典范。

2.5重视分析、总结工作毕业论文工作结束后,认真整理、分析、总结整个毕业论文过程,并进行数据汇总分析。为进一步改进毕业论文工作提供宝贵的经验。从2006届、2007届毕业论文成绩对比(见表1)来看,优和良总比例上升了将近10%,由此看出我们加强毕业论文管理水平的一系列工作起得了显著效果。

表12006届、2007届毕业论文成绩对比(略)

3小结

实践证明,由于系统性加强了毕业论文管理,毕业论文工作有了明显改观。首先,提高了师生的自觉性,提高了毕业论文撰写和答辩的质量,达到了预期目的。其次,完成毕业论文过程,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了综合运用,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无形中形成了竞争的势态,从而保证了毕业论文的质量。最后,提高了教师们对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重视程度,增强了教师指导毕业论文的工作热情,教学相长,提高了毕业论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郭素华,杨素芳,林珠灿。加强毕业论文答辩工作培养学生综合能力[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6,14(5):26-28.

毕业论文后记 篇五

一、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控制

本科毕业论文工作包括选题、开题、中期检查、撰写、定稿、评阅、答辩和成绩评定等环节[2]。要切实保证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首先,要制定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明确指导老师和学生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其次,要切实加强本科毕业论文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

(一)毕业论文指导老师的遴选

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应选派具有讲师以上职称(含讲师)或具有硕士学位、科研水平较高、思想作风好、工作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指导老师应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格要求学生,重视对学生独立工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

(二)严把选题关

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应符合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题涉及的知识要符合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训练的实际情况,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应用文献资料、设计与策划、实验操作与计算机应用、创新与写作等能力。同时,选题还应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经济和文化建设、生产和科学研究的实际,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难度适宜,分量合理,使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课题研究或取得阶段性研究的成果。

毕业论文选题要坚持一人一题的原则。毕业论文题目由指导老师提出后应交教研室主任和系教学主任审查,对于达不到要求的题目要坚决更换。

在毕业论文的题目确定以后,指导老师要制定指导计划,填写《××学院毕业论文任务书》,对学生各阶段的工作任务提出明确要求。毕业论文任务书经主管系主任审查签字后发给学生。任务书一经审定,不得随意更改,如因特殊情况确需变更,须提出书面报告,说明变更原因,经系主任同意并报教务处备案。

(三)把好开题报告关

毕业论文选题后必须进行开题。学生按照指导老师的要求,在论文题目所涉及的领域内,充分查阅文献,了解研究动态,设计研究方案,填写《××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书》,经指导老师修改后,由院系统一安排开题报告。在开题报告会上,评审小组不仅仅要审查选题的质量,还要审查其研究方案,并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开题报告通过后,方可进入实验研究和论文写作阶段。

(四)加强实验研究和论文写作的指导与检查

在学生进入实验研究和论文写作阶段以后,指导老师要经常检查工作进度和质量,做好答疑和指导工作,对每个学生指导4次以上并填写《××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教师指导记录表》,督促学生按《××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撰写规范》的要求按时完成毕业论文,对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要修改2稿以上,直至满意为止,以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

在毕业论文工作过程中,各院系要按要求进行前、中、后三阶段检查。

1.前期:检查指导老师到岗情况,课题进行的必要条件是否具备,安排是否合理,任务书是否下达到每位学生。

2.中期:检查工作进度、教师指导情况及毕业论文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采取的措施。

3.后期:检查答辩准备工作。对学生进行答辩资格审查,根据任务书及毕业论文规范要求,检查学生完成的情况,组织对毕业论文文字材料、图表质量、实验数据及软、硬件成果的验收。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指导老师的要求和开题报告拟定的方案,完成研究,取得预期成果,完成论文的初稿撰写工作。

(五)把好论文评阅和论文答辩关

在毕业论文定稿后,指导老师评阅并给出恰当的评语和成绩,然后交评阅老师进行评阅。评阅老师不能由本论文的指导老师担任。评阅老师对学生完成课题的情况、论文的质量和价值等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给出具体的评阅意见。评阅老师应按论文评审标准逐项评分,评定论文成绩和等级,并签名负责。凡被评阅老师评定为成绩不合格的毕业论文,必须由论文指导老师小组进行复评,决定是否进行修改或答辩。经评阅老师评阅后,指导老师将全部材料和修改意见反馈给学生,并指导学生进行答辩前的准备。

全日制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论文都必须答辩。各院系成立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按专业成立若干答辩小组。毕业论文的答辩以公开方式进行。答辩过程包括学生陈述、答辩小组提问与质疑、学生答辩、答辩小组评分等过程。

各院系根据专业和学科特点及学生论文的实际情况,统一答辩要求和评分标准。答辩主要考核毕业论文的观点正确与否,内容的新颖程度,论述的严谨程度,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运用与应变能力,等等。答辩秘书负责记录学生的答辩过程,答辩日期必须按实填写,答辩会纪要内容要详细具体,所有答辩小组成员签名都要亲笔手写,不能打印。对有异议的毕业论文,各院系答辩委员会可酌情组织二次答辩。

(六)规范成绩评定

毕业论文成绩由三部分构成:指导老师评阅成绩占总评比例的30%,评阅老师评阅成绩占总评比例的30%,答辩成绩占总评比例的40%。三部分成绩相加构成总评成绩。三部分成绩均需及格,否则,论文要修改或重做。

二、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档案管理

毕业论文及毕业论文过程所有的原始管理材料都要归档。毕业论文统一用A4纸单面打印。各院系统一封面用纸,按学校要求统一封面格式。论文装订与归档的具体要求是:毕业论文一式三份:学生自存一份,交给指导老师一份,院系保存一份。毕业论文的具体装订顺序如下:(1)封面;(2)毕业论文诚信声明;(3)毕业论文任务书;(4)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书;(5)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指导情况记录表;(6)毕业论文评审表一(指导老师用);(7)毕业论文评审表二(评阅老师用);(8)毕业论文评审表三(答辩小组用);(9)毕业论文成绩评定表一(指导老师和评阅老师用);(9)毕业论文成绩评定表二(答辩小组用);(10)毕业论文正文(包括题目、目录、中英文摘要、中英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致谢和附录等)。各院系将以上材料送印刷厂装订,一人一册,然后分学年分专业分班级存档。同时,论文还要录入光盘保存并拷贝一份给教务处。一般论文保存五年以上,优秀毕业论文长期保存。

本科毕业论文是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11个重要指标之一[1],高质量的本科毕业论文与相关档案的规范管理是一个学校办学水平高的重要凭证[3],因此,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控制及相关档案的规范管理工作,值得每个高校认真对待、积极探索、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教高厅[2004]21号。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Z].2004.8.12.

论文后记 篇六

按:我常说,每个人的硕士毕业论文,对于别人而言,或许唯一能够看得懂的,只有“后记”(“致谢语”、“谢词”)。或许是我生命中最后一篇的毕业论文,正文再糟糕,至少也得珍惜写这篇后记的机会,以表达心中感恩。至于无法在短短后记中提名感谢的朋友,请谅解。谢谢神所赐给我的、每一位来到我生命中的你。

**之时,针对当时的治学之人中间出现的“新旧之争”、“中西之争”以及“有用之学与无用之学之争”,王国维先生在《序》之中开宗明义,正告天下:学无新旧、无中西、无有用无用。其中尤其第三点,即关于“凡学皆无用也,皆有用也”的论辩,暗引先秦庄子“无用之用”之譬喻,一直激励着我坚持研读或许在他人看来毫无“用处”之虚学:

“夫天下之事物,非由全不足以知曲,非致曲不足以知全,虽一物之解释,一事之决断,非深知宇宙人生之**者,不能为也。而欲知宇宙人生者,虽宇宙之一现象,历史上之一事实,亦未始无所贡献。故深湛幽眇之思,学者有所不避焉;迂远繁琐之讥,学者有所不辞焉。事物无大小,无远近,苟思之得其真,纪之得其实,极其会归,皆有裨于人类生存之福祉。己不竟其绪,他人当能竟之;今不获其用,后世当能用之。”

当今之世与**之时,在此方面,相差不远。这个世代,凡写一文,均须被质疑“有何意义”,而这“意义”又常被化约等同为所谓“实践意义”,即该文对当下*的现实有何可资借鉴之处。若以此为判准,本文的研究主题在时间上既非当下、在空间上亦非民族国家意涵上的*,更与当下*的法律实践格格不入,那么本文实找不到一点“有用之用”。到头来恐怕读者只能认定是“满纸荒唐言”。

好在至少在我自己看来,吧城公堂的立誓解纷所关涉的真实和虚谎、正义与神圣以及笃信与怀疑,与从古至今、自西徂东的未变之人性密切相关,故而能透露些许“宇宙人生之**”。因此我斗胆不避“迂远繁琐之讥”,下笔万言,尽己所能,切盼哪怕今日“不获其用”,“后世当能用之”;如此,或“有裨于人类生存之福祉”,亦未可知。这般自我安慰后,本文似乎如王国维先生所言,便找到一点“无用之用”。这样就不枉费了纸和墨,以及写作中的“一把辛酸泪”。

硕士生三年至今,也更能感受何谓诗人所言的“以恩典为年岁的冠冕”。许多师友和亲人在我的生命之中,成为一份又一份美好的祝福。首先要感谢的是我的硕士生导师周赟副教授。他在我眼中是一位“温而厉,威而不猛”的老师。从本科三年级相识起,他就通过邮件在学术上勉励我,并常提供适切的指导。在我本科四年级时,一次家有变故,周师知悉后,在我旁听他的硕士生课程的。课后来到我身边,告诉我若有什么需要之处,请务必告诉他;在苦难中,得到师长的安慰,心中分外温暖。到硕士生阶段,周师虽工作繁忙,却仍在我努力不足时委婉批评,在我稍有些微学术成果时鼓励**。在2010年的秋天,周师亦为我们争取了前往广西桂林参加第六届全国民间法年会的机会。毕业在即,周师亦时时关注我的动向,为我撰写博士申请的英文推荐书,并就高校谋职的可能性提供建议。我深知这一切,都是在学术上不够争气的我所不配得的。再次向您说声谢谢,亲爱的周老师。

在厦门大学法学院求学七年期间,我还遇到了诸多为我传道、授业和解惑的老师。2005年初入大学,对法学还懵懂无知之时,陈动老师带我进入法理学的世界。因此,从本科一年级开始,我就爱**这门学科,以至于到本科二年级,竟然又和2006级本科的学弟学妹一起再听陈师的法理学课程。谢谢您,亲爱的陈老师。尽管驽钝的学生或许不记得您上课的细节(印象最深刻反而只有诸如“人民**”之类的掌故,现在想起还感到快乐而温馨),但却是您让我在漳州校区的时候,就感受到法理学的学术魅力,而这种感觉,持续至今。

毕业论文后记 篇七

为进一步加强2021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管理,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根据《西南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办法》(附件1)的要求,特拟定工商管理学院2021届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方案。

一、选题与开题

1.2020年11月04日前,完成选题与开题工作,选题可参见附件2《工商管理学院2021届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指南》。

2.应教务处要求,2021届本科毕业论文新增开题报告会环节。开题报告会由指导教师负责安排,采用多种形式自行与另外两位教师共同组队完成,同学之间互相交叉记录。

3.2020年12月01日前,以班级为单位提交附件3 《2021届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情况一览表》,发送至邮箱:gsbkjx@。以班级为单位,提交《西南财经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会记录表》(附件4)及导师签字的《西南财经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表》(附件5),交至通博楼A312办公室雷老师处。其中市场营销(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学生,交至通博楼A309办公室王老师处,选题情况一览表发送至邮箱:wangeric@。

二、初稿

1.2020年12月30日前,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初稿,交由指导教师审核。

2.学院各系主任将校级优秀毕业论文作为范文,发给每位老师并在系所会上讨论学习,以熟悉学院本科论文写作基本要求;组织老师讨论细化本科毕业论文撰写规范,定稿后发送给所有老师和同学。

3.2021年01月04日前,以班级为单位,将完成的学位论文初稿发送到邮箱gsbkjx@,其中市场营销(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生需将论文初稿发送至邮箱:wangeric@。文件命名方式为“专业-学号-姓名-论文题目”。 指导教师撰写附件6《西南财经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中期检查表》交至通博楼A312雷老师,市场营销(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交至A309王老师。如逾期未交,将直接推迟一个月答辩。

三、定稿与检测

1.2021年03月31日前,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定稿。

电子稿提交要求:根据附件7《西南财经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撰写与印制规范》要求自行排版,提交word及PDF版本完整论文定稿,文件名命名方式为“专业-学号-姓名-论文题目”;另按检测要求,提交一份除去封面、目录、版权申明、 致谢、后记(如有)等内容word版电子稿,文件名命名方式为“检测版-专业-学号-姓名-论文题目”。 (待检测学位论文电子版必须与提交定稿保持一致,若经检查发现有不一致的现象,将直接推迟一个月答辩)。

3.2021年04月08日前,学校使用“学术不端行为文献检测系统”对全校本科毕业论文进行检测,检测通过方能参加论文评阅和答辩(此次检测为全面检测)。

学士学位要求:

检测文字复制率<20%,视为通过检测。但该生和导师应对其学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并修改。检测文字复制率≥20%,视为未通过检测。该生需对论文进行修改(论文修改时间不少于一周),并经指导教师审核通过后,方可申请再次检测;优秀毕业论文,复制率需<10%。

四、论文评审

2021年04月30日前,学院组织包含指导教师在内的两名教师进行审阅评分,收取两份评阅表(指导老师用和评阅老师用),两名评阅老师评阅成绩均及格后方能认定为评阅通过。其中,50%的论文采用双盲的方式,由校外老师评阅;剩余50%的论文,采用双盲的方式由院外教师评阅。论文评阅通过的学生方可进入答辩阶段。若评阅未通过,学生需根据教师评阅意见修改论文后重新提交评阅。

2021年04月30日前,请指导教师填写好附件8《西南财经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情况记录表》和附件9《西南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评阅表》(指导老师用),以班级为单位收齐后交至通博楼A312办公室雷老师处,其中市场营销(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生交至通博楼A309办公室王老师处。 若学生指导记录表和评阅材料不齐,学生将不能参加本轮答辩。

五、论文答辩

1.2021年05月04日前,学校按学院人数的3%,随机抽取学生由各学院组织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公开答辩(抽取公开答辩的学生人数不足的6人的学院补齐6人,学院需提前报送公开答辩安排),公开答辩与学院组织的答辩一同进行。若学校不组织公开答辩,学院自行组织公开答辩。

2021年05月08日,学院组织本科毕业论文第一次答辩工作。学生准备毕业论文定稿3份(封面及致谢部分隐去指导教师姓名),供答辩专家使用,答辩开始前提交给答辩组答辩秘书。未通过答辩者需再次相应申请公开或学院答辩,其论文修改时间不得少于1个月。

2.2021年06月09日,学院组织本科毕业论文第二轮答辩工作。

3.2021年07月10日,学院组织本科毕业论文第三轮答辩工作。学院完成延迟答辩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成绩登录。

若答辩时间有变,另行通知。

六、答辩后材料提交

答辩结束后6个工作日内,根据答辩老师意见完善毕业论文,以班级为单位,将修改后的毕业论文纸质档1份交至通博楼A312办公室雷老师处,电子档(同时提交word及PDF版本,文件名命名方式为“专业-学号-姓名-论文题目”)发送至邮箱:gsbkjx@,学习委员填写附件3《2021届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情况一览表》(专业名称)发送至邮箱:gsbkjx@。其中市场营销(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学生发送至邮箱:wangeric@。

七、优秀本科毕业论文推荐

2021年05月24日前,完成优秀本科毕业论文的推荐和评审工作。

八、毕业论文抽检

2021年07月-09月,学院组织专家对学生论文进行抽检,并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档案整理归档工作和总结。

2021年09月10日前,学校集中对2021届全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进行最终次“学术不端行为文献检测”。

2021年10月,学校对各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情况进行抽检,抽检结果纳入学校年度教育教学工作考核。

论文后记 篇八

回顾上世纪我国众多会计问题的争议中、持续时间之长,参与人数和发表论著之多,乃至辩论之热烈,似乎没有哪个问题能超过记帐方法之争。尤其是我国自创记帐方法之多和多种记帐方法并存局面维持时间之长,都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未曾出现过的现象。今天,尽管记帐方法之争在我国已成往事,出于保存会计史资料的考虑,我们试图将这段难以忘怀的历史简要地记录下来。但是,由于受占有资料的限制和作者水平的限制,遗漏与错误之处,还请读者给予补充和纠正。

一、第一部会计著作的问世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中国的第一部会计著作竟出自清末的一位职业外交官之手。“蔡锡勇的《连环帐谱》,为中国之有会计学术著作,破了天荒!”(杨时展,《中华会计思想宝库》总序)作者蔡锡勇(1850-1897),福建龙岩人,同治六年毕业于广州同文馆,擅长英语,曾任驻美公使馆翻译官,回国后留广州实习馆任教员。以后,蔡锡勇被两广总督、湖广总督张之洞任命为洋务局委员,以及以道员衔受命筹办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织布局等新兴实业。蔡氏以其坚实的外文根底,一直与洋人打交道,接触西洋文化的机会颇多,特别是对当时在西方已普遍推行的借贷复式记帐法极为推崇,由是萌发向国人介绍与推广这种先进记帐方法的念头。从钻研到执笔,数经寒暑,终于写成《连环帐谱》一书。但在生时未能将其付梓,后经其子蔡璋赴日本考察,对全书加以校订,《连环帐谱》才得以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由湖北官书局出版发行。

《连环帐谱》一书,既以意大利首创的借贷记帐原理为蓝本,又力求“参以中土要理”。因此,该书将帐户借方译为“该收”,将贷方译为“存付”。其记帐要领是:“凡货物出入经我手者,必有来历去处,我该收即彼存付,彼该收即我存付”,从而构成收付、存该的连环,收付之结果与存该之结果也必相连环,故称“连环帐”。书中举有实例,运用中式簿记的传统帐簿格式及书写方式形成“帐谱”,因而命名《连环帐谱》。由于受当时保守思想和社会环境的限制,此书出版后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1907年,我留日学者谢霖和孟森在东京出版《银行簿记学》一书,这是我国继《连环帐谱》后的第二部会计著作。这本书结合银行业务,将借贷记帐法原原本本地引进中国,并且采用西式帐簿和横写的方式,运用阿拉伯数字记帐,使中国人初次见识了西式簿记的真面目。

以上两书自出版到上世纪末已有90多年,后学者已经很难见到原著。为使这些“海内只存孤本”的瑰宝不致湮没,1997年谢世的著名会计学家杨时展,在他最后的岁月里,终将这两部20世纪初的出版物,连同会计界前辈杨汝梅(众先)1926年在美国所写的博士论文《无形资产论》共三书汇编成《中华会计思想宝库》第一辑,并为《宝库》撰写了总序言,在中国财经出版社按原书版面影印重新出版。此举对保存中国会计史籍,弘扬中华会计文化具有深远意义。

二、改良中式簿记与西式簿记之争

上世纪的30年代,是我国会计界对记帐方法论战的开端。争论的焦点就在于:是全面引进西式簿记?还是在传统中式簿记基础上加以改良?双方的代表人物都是当年上海著名的会计师:一位是主张全面引进西式簿记的潘序伦(1893-1985),他早年留学美国,曾获经济博士学位。1924年回国后在东南大学、暨南大学任教,1927年创办“潘序伦会计师事务所”,翌年改称“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并先后开办“立信会计学校”、“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出版、发行立信会计季刊、立信会计丛书,对我国会计事业,尤其是对西式簿记的引进和我国会计的革新,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另一位是执着地推广改良中式簿记的徐永祚(1891-1959),早年就读上海神州大学经济系,毕业后在天津中国银行和上海物品交易所任职,1921年创办“徐永祚会计师事务所”,出版、发行会计杂志和专著,开设会计人员训练班,曾为数以千计的工商企业建帐、查帐、培训会计人员,在当时上海工商界,乃至全国都有较大影响。

引发这场论战,起于徐永祚《政良中式簿记概说》一书的发表(随后还有《改良中式簿记实例》、《改良中国会计问题》、《改良中式簿记缘起及简章》等论著问世),当即引起立信会计师事务所主要成员的责难,先后有潘序伦《为讨论“改良中式簿记”致徐永祚君书》、顾准《评徐永祚氏“改良中式簿记”》、钱酡溅《对于徐永祚君“改良中式簿记”之批评》等一系列论文的发表,针对改良中式簿记的内容提出质疑乃至批评。以后在双方的刊物上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各为自己所主张的记帐方法直接或间接地进行交锋。

围绕这一问题的讨论,以徐永祚为首的改良派认为,尽管中式簿记存在许多问题:如帐簿无一定组织,记帐无一定科目,记帐简略而过帐繁复,记帐单位凌乱,各户层次不清,未采用多栏式记帐等等,但是都可以参照西方复式簿记原理加以改良,仍然保留收付为记帐符号及中式帐簿记帐方式等传统做法。而以潘序伦为首的改革派(郭道杨,1988)则认为,改良中式簿记只不过是权宜之计,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因为中式簿记是不科学的、不进步的,只有借贷复式记帐法(西式簿记)才是科学的、进步的,从发展趋势看,中式簿记必然被西式簿记所取代。不久,抗日战争爆发,双方刊物停顿,争论暂时搁浅,但两大会计师事务所仍各按其主张推行不同的记帐方法。直至解放前夕,我国工商企业中采用借贷记帐法者多为大型企业,采用改良中式簿记者以中型企业为主,而在一些小厂、小店,有的用改良中式簿记,有的仍沿用单式收付记帐法。但是,各高等商科院校会计系从选用教材到讲授课程,则只讲借贷记帐法,从无动摇。

我国著名会计史学家郭道杨教授在《中国会计史稿》一书中对这段历史有翔实的记载,并且作出了公正的评价:“20世纪30年代所发生的改革或改良中国会计之争,是我国会计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次会计学术讨论与交流,是我国老一辈会计学家、学者为振兴中国实业,改进中国会计落后状况而作的重要努力,也是我国会计学术初步取得进展的重要标志。”

三、收付记帐法与借贷记帐法之争

(一)记帐方法之争在新中国的延续。

新中国成立不到半年,上海《大公报》于1950年1月和3月先后发表了章乃器所撰《应用自己的簿记原理记帐》及《再论应用自己的簿记原理记帐》两篇论文,主张“统一地依据货币的收付关系而记帐”;换言之,即以现金的收付为基础,根据现金的真收付和现金假收付(转帐业务)的观念来记帐。也就是后来的“现金收付记帐法”。作者断言:“我们固有的收付记帐法,不但是民族的、大众的,而且是更科学的。反之,外来的借贷记帐法,当然不是民族的,不是大众的,而且还是不够科学的。”以上两论引发的议论,自然是强烈的,可是当时还没有专门的会计刊物可以提供读者讨论的园地。直到1951年1月《新会计》创刊,当时担任中央财政部会计制度司司长的安绍芸,在这期刊登的《关于记帐方法的说明》一文中说:“中国现在通用的记帐方法有二:一为借贷记帐法,应用复式簿记原理;一为收付记帐法,就是章乃器先生和徐永祚会计师等所提倡的记帐方法……。一个是新的,外国的;一个是旧的,中国固有的。究竟那一个好,那一个不好,见仁见智,直到现在仍得不到解决……。孰优孰劣,还需要更深入地研究。”这一段话就为记帐方法之争在新中国的延续开了绿灯。

1951年2月,《新会计》发表了张道传、朱家珍合写的《讨论章乃器先生的收付记帐法》一文,作者认为:收付记帐法的观点着重于“现金观点”,借贷记帐法的观点,则着重于“财政观点”。在举例比较分析后,提出“现金观点”是片面的,主观的:“财政观点”才是全面的,客观的。因此认为借贷记帐法比收付记帐法更科学,更进步。《新会计》编者在发表此文前面加有按语,希望以此文“作为一个引子”,引起各方面都来参加讨论。

(二)五花八门的收付记帐法相继出台。

《新会计》1951年2月另又发表了《我所知道的四种收付记帐方法》,此后,在《新会计》和1952年创刊的《工业会计》,1959年创刊的《企业会计》以及1964年创刊的《会计》(以上几种杂志均系前者停刊、后者发行),乃至1979年创刊的《财务与会计》等杂志和其他报刊均断断续续地有新的收付记帐法提出,也有对这些方法进行讨论的文章。就以我们当年收入文集的收付记帐法就达十几种之多。在这么多的收付记帐法中,有单式帐,也有复式帐;有的名同实不同,也有的实同名不同,不免让人有眼花镣乱之感。但是在这么多的收付记帐法中,有的影响较大,有的使用范围较广,有的仅昙花一现,有的使用时间较长,殊不一致。现择其中三种说明如下:

1、现金收付记帐法:现金收付记帐法的特点是以现金作为记帐主体、用收付指明记帐方向的一种不完全的复式记帐法,也是我国固有的“跛形帐”的发展。本文前面介绍的徐永祚会计师的改良中式簿记和章乃器先生所倡导的收付记帐法基本上均可归属此类。新中国成立前就有不少工商企业采用它。1949年后,银行系统、供销社系统、事业单位和不少工商企业均采用过它,人民公社初期的生产队也使用过现金收付记帐法。

2、财产收付记帐法:《经济研究》1962年第9期刊登了阎伯臣、何光裕、吕伯炎合写的《关于记帐方法的探讨》一文,首次提出了“财产收付记帐法”的概念。两年后,他们又在《会计》1964年第9期发表了《谈谈财产收付记帐法》一文,详细地介绍了财产收付记帐法的基本内容。财产收付记帐法是以财产为记帐主体,用收付作为记帐符号,实行“同收、同付、有收有付”的记帐规则,并采用“收入-支出=结存”为平衡公式的一种复式记帐法。

与其他新的记帐方法提出时一样,财产收付记帐法也引发了不少议论,就在《会计》1964年第11期和第12期上,先后发表了《对财产收付记帐法的几点意见》和《实行财产收付记帐法的几点体会》二文。前者持反对意见;后者则认为在生产队实行财产收付记帐法的过程中好学好做,取得了成绩。在以后的讨论中,正反两方的意见都有,而反对者的意见多集中在对“同收、同付”的记帐规则和平衡公式方面,认为不符合客观规律。当时,推行财产收付记帐法的多为人民公社的生产队。财产收付记帐法后来亦称“以钱物为主体的记帐法”或“钱物收付记帐法”。

3、资金收付记帐法:资金收付记帐法亦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1965年开始在供销社系统先试点,翌年开始在供销系统全面推广。1970年由于机构合并,原来实行资金收付记帐法的供销社系统改用了增减记帐法,而在其他行业中却仍然有采用资金收付记帐法的。所谓资金收付记帐法,是以企业资金为主体,以收付为记帐符号,以“有收必有付,有付必有收,收付必相等”为记帐规则,来直接记录和反映资金及其运动的一种复式记帐方法。

但是,从1966年开始,行政事业单位所使用的“资金收付记帐法”与上述同名记帐方法又有所差别。它将原来使用借贷记帐法时使用的多个会计要素改变为资金来源、资金运用、资金结存三个会计要素,将原会计等式改为:资金来源-资金运用=资金结存。这种资金收付记帐法一直沿用了三十多年,直到1997年《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后,才废弃资金收付记帐法,统一采用借贷记帐法。这在新中国会计史上,资金收付记帐法是唯一由政府规定并在行政事业单位使用时间最长的记帐方法。

四、增减记帐法与借贷记帐法之争

在我国众多记帐方法的争论中,争辩最为激烈的,又莫过于增减与借贷之争。虽然在这段期间,也有不少其他记帐方法提了出来,但是这些记帐方法都没有增减记帐法的影响大。讨论增减记帐法曾形成两大高潮:一是在文革前的1964年—1965年,仅是财政部主办的《会计》杂志编辑部,1964年收到讨论记帐方法的600多份来稿中,就有400多份是涉及增减记帐法的;1965年收到的900多份稿件中,就有200多份是支持增减记帐法的。至于第二个高潮则发生在文革结束后至80年代末。

(一)关于增减记帐法的创始时间及首轮讨论。

关于增减记帐法的创始时间,根据60年代的一些报道及书刊都说该法创始于60年代,或者更明确地指出它产生于1964年。本文第一作者曾经在自己经手汇编的文集中,转载了梁润身1947年发表于(《公信会计月刊》的《以增减分录法代替借贷分录法之商榷》(以下简称《商榷》)全文。可见增减记帐法并非创始于60年代,而是在40年代就提出来了。随后作者又在《江西会计》1983年第4期发表《增减记帐法问世记》一文,除介绍《商榷》一文的主要内容外,还介绍了该文发表后曾经引发的一些争议,也可说是40年代对增减记帐法的首轮辩论。

如前所述,《商榷》一文发表于《公信会计月刊》第11卷第2期,紧接在同卷第3期发表了3篇讨论文章:其一是梁士桢所撰《增减分录法可以代替借贷分录法吗》,此文的主要观点为“增减分录法仅为借贷分录法之变形,此变不仅不如不变,是更弄巧成拙”;其二是刘华胜所撰《为增减分录法进一言》一文,他希望“增减分录法能明了显示于一般读者之前,或更能推用于我国商业会计上,则笔者有厚望焉”。其三是原作者梁润身续写的《以增减分录法代替借贷分录法之再商榷》,对前文作补充陈述。《公信会计月刊》主编在刊发以上三文的当期《编后记》中说明:《商榷》一文发表后,“已引起读者正反之响应,梁上桢君之意见持反对论,刘华胜君主补充之意见,并有梁润身君之再商榷,编者特为并存,以供参考。为节省篇幅起见,此一问题将不予续刊”。由于主编过早地结束了对增减分录法的讨论,使《商榷》一文从发表到“正反之响应”的刊登,只在同一刊物的先后两期出现,因而增减分录法不能得到更多的讨论,也不能有付诸实践的机会,就被打入了冷宫。

(二)商业部的起用使增减记帐法复活。

当梁润身的增减分录法沉寂了16年后,新的“增减复式记帐法”问世了。《经济学动态》1963年第6期刊发了倪关全的《新记帐方法的探讨》一文,所提出的新记帐方法的特点是:“新记帐法概以资产增减变化的实际增减为增减”:“它的平衡公式是:经营资金=资金来源。增减记帐法是发展复式记帐原理,带有根本性改革的新记帐法,它揭开了借贷记帐法隐蔽经济活动的外壳,搬走了收付记帐方法游移多变的障碍”。此文提出的记帐原理与《商榷》并无根本区别,但在用词上已有所革新,如将“正面资产”改为“经营资金”,将“负面资产”改为“资金来源”等。也许由于这篇文章没有刊登在会计期刊上的缘故,未能引起会计界的注意,甚至有些人还不知道它的存在。

1964年,商业部财会局开始研究记帐方法,他们在比较了传统中式收付帐与现金收付记帐法后,决定采用增减记帐法。当然,在经过商业部进行再加工后的增减记帐法,虽然没有脱离《商榷》所提出的增减分录法的基本记帐原理,但是它已经紧密地结合了商业系统的实际,无论从记帐原理的表述到凭证、帐簿、报表的设计都有了进一步的充实与提高。这些都使增减记帐法成为众多新记帐方法中较为显眼的明星,也是影响最大的一种新记帐方法。当年大专院校的会计教材中,除讲授借贷记帐法外,也讲增减记帐法,有的除讲以上两法外还讲其他记帐方法。同时,在我国的东邻日本,增减记帐法也引起不少专家教授的研究兴趣,如马场克三、吉尔查、高寺贞男和西村明等教授,或将集思的《谈谈增减记帐法》译为日文,或写专论予以评介,掀起过一阵讨论热潮。

(三)加上“社会主义记帐方法”桂冠后的增减记帐法。

1966年“文革”开始,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借贷记帐法也难逃劫数。有人将借贷记帐法定性为“资本主义记帐方法”;与此同时也将增减记帐法定性为“社会主义记帐方法”。其理由是:前者是从外国引进的,是资本主义的产物,如借贷的“晦涩难懂”就是“为资本家弄虚作假服务的”等等;而后者则是中国人自己创造的,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这样给记帐方法定性后,许多原来一直采用借贷记帐法的工交企业迫于舆论压力,纷纷废置借贷记帐法而改用增减记帐法。据1980年的一次调查结果,实行增减记帐法的工交企业,一般省市有50%左右,有的省市多达70%—80%。

五、记帐方法争论的休战前后

(一)打响会计界“拨乱返正”的第一炮。

正当增减与借贷之争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著名会计学家葛家澍教授发表在《中国经济问题》1978年第4期的《必须替借贷记帐法恢复名誉》一文,回答了当时记帐方法争论中的几个主要问题:一是记帐方法有没有阶级性?二是强加于借贷记帐法的种种罪名能否成立?论文认为:记帐方法是记录经济业务的技术方式,它本身没有阶级性。给任何记帐方法戴上“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的帽子都是不恰当的。至于强加在借贷记帐法身上的罪名,如果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除难学难懂这一点外,都不能成立。借贷记帐法是一个经实践检验过几百年,我国建国以后也采用了十多年,现今仍为世界各国所广泛采用的记帐方法,是科学严密的一种复式记帐法,因为有了它,才开始现代会计的发展史。因此,必须为科学的借贷记帐法恢复名誉。这一被誉为打响会计界“拨乱返正”第一炮的名篇,引发了一轮关于记帐方法阶级性的讨论,当时正反两方面的意见都有,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会计界逐步倾向于记帐方法无阶级性的观点,借贷记帐法完全可应用于我国。为此,许多在文革期间度借贷记帐法而改用增减记帐法的工交企业及其他企业纷纷改回头了。

(二)持久论战带来的困惑。

上世纪80年代初,负责主编《上海会计》的夏高波教授,在他的《回忆改良中式簿记》一文中,记述30年代做学生时先后听过徐永祚、潘序伦两位会计师为宣传各自观点的讲演,联想到80年代还在继续的记帐方法之争,曾深有感触地说:“事隔多年,万万想不到这个论争,五十年中欲说还休!当时更没想到,也会轮到我写文讲演,真是‘白发挥毫再论争,旧题何幸又翻新!’”(《上海会计》1981年第1期)。

老一辈的会计学家施仁夫教授在80年代也说:“记帐方法的争论已经持续了几十年,这使许多同志不免产生厌烦和焦急的复杂心理”:“有些年事较高的同志说,我们年纪大了,看来这辈子也看不到这一问题的解决了,焦急之情,溢于言表”:“又有同志说,目前会计方面所要研究的课题很多,比起记帐方法上的问题来要重要得多”。

天津张柱中教授对此说得更加透彻:“截至目前为止的各种记帐方法,都是运用借贷记帐法的基本原理,把‘借、贷’二字改成其他二字,贴上中国货的标签,作为自己的发明创造,应该说,这样的劳动耗费是没有意义的”:“目前别的国家都使用借贷记帐法,不肯在改头换面上浪费一分钟时间,为什么我们非要在借、贷二字上打圈子,费这么多时间呢?”

与以上三位专家类似的议论越来越多,人们对记帐方法争论的持久战已感到无比困惑。

(三)记帐方法之争由逐渐降温到划上句号。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开放的深入,这就向我国会计走向国际提出了客观要求。因为我国会计只有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才能使我国经济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会计学界的研究课题逐步朝向如何进行会计改革,如何制定我国的会计准则和如何与国际会计惯例靠扰等方面的问题转移。虽然没有停止讨论记帐方法的明文规定,可是明眼人心里清楚,再提记帐方法方面的问题似已不合时宜,致使记帐方法之争大为降温。

最新范文

135 321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