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范文>实用范文>毕业论文

计算机网络论文精选4篇

2023-04-19 01:10:45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一秘的小编为您带来的4篇《计算机网络论文》,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计算机网络论文 篇一

实验教学是课堂理论教学的延伸、强化与补充,在高等教育中,尤其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团队沟通与协作能力,以及实际项目的管理能力,它是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再实现,是更深一层次的学习。计算机网络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专业核心课程,合理、科学地开展实验课程的教学,可帮助学生进一步地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1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目标

广东白云学院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人才为目标,依托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学校加大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力度,尤其针对工科类课程的教学,特别注重理论与实验教学的结合[1]。计算机网络课程是学校教学质量工程改革的课程之一,课程特点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结合课程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特点,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以学生为本,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2],以最大化实现课程的教学要求,课程教学目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水平。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相关理论和实现方法,掌握通信协议的分析和设计方法,熟悉和掌握常用的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和标准、相关的网络实用技术,对各种网络技术、网络工程项目、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相关技术有所了解。

(2)能力目标。能运用协议分析软件分析网络的常用协议,具备运用网络知识分析、设计计算机网络系统能力,对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运行具有维护、应用、评估、升级等综合应用能力。具备网络架构、设计、实施、运行的网络工程师的能力。

(3)素质目标。熟悉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具备团队协作能力,善于沟通,并能独立完成课程项目,具备网络工程师的综合素质要求。

2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建立知识体系

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教学要求,实验项目要符合基本课程教学要求,同时要能结合知识的实际应用,与工程实践项目接轨,为学生后续的课程设计与实际工作打好基础。在实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以建立知识体系为目标,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3],根据实验内容和难易程度将实验类型可划分为演示性、验证性、综合性和设计性4种类型[4],对每个实验单元及实验项目或内容制定了不同的实验教学要求。我院开设的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主要分五个知识模块:网络协议分析、交换技术、路由技术、广域网配置和服务器配置,其知识结构由理论到实践,注重理论性、实践性、设计性的结合。

3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化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采用的基本方法是讲授法,更多的体现教师的教学活动,而缺乏学生的参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的是学生的课堂活动,学生是主体,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活动教学。实验课程的目的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补充,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学习能更加深刻地理解相关的网络技术的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实验教学不同于理论的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语言沟通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5]。在上节中已给出实验的具体项目内容及要求,结合实验的要求,实验课程的教学主要采用分组实验、小组讨论、交叉评论、辩论等方法[6]。下面以交换技术实验的实施过程分析实验教学的方法。在本次实验项目中,要求学生认识最重要的网络设备———交换机,并通过实验完成交换机的基本配置,配置VLAN,实现各VLAN之间的连接。课程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以下几个环节:任务讲解、分组实验、交叉讨论、效果评估。

3.1任务讲解

教师提出实验要求,介绍并分析交换机功能及应用,对交换机的基本配置方法和命令作基本介绍,学生通过教师讲解内容,自己在每个小组完成基本命令的应用。学生分组完成自己小组的VLAN的配置,在此基础上,再实现不同组之间的网络互连。

3.2分组实验

此环节是实验教学的核心,也是学生课堂活动的主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小组为单元,根据项目的实验要求,小组成员自行学习、设计、验证实验,教师分步骤的检查各小组的完成情况。对于交换机的模式、基本命令应用、VLAN的基本知识在理论课堂已有部分讲解,同时要求学生在实验课前提前预习。学生对于实际项目的设计的积极性都比较高,对于交换机、路由器的应用都很感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实际网络工程项目中网络设备的应用技术。分组实验的教学环节是寓教于做当中,学生可独立、小组或分组之间自由讨论,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设备、参考资料来设计自己的实验,教师把握学生的实验进展,及时指导一些存在的问题和提出的疑问,使学生在一种轻松、自由的环境中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3.3交叉讨论

在分组实验的基础上,各组选择一名学生对自己小组完成的情况作总结,并要求各组之间进行相互评估,对各组完成的情况,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评。让学生充当教师的角色,评估、考核其他组项目完成的情况,在相互的讨论与评估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提高自己对实验项目内容的理解,更好地去改进、实施自己的项目。此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要求所有组必须去对其他组进行评估,给出自己的见解,所有学生都必须参与,避免了部分学生在小组中想滥竽充数的思想,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4效果评估

此环节是在学生完成相应的实验、讨论、评估之后,教师对学生完成情况的一个综合性的评估,同时给出此实验项目各学生的考核成绩,并对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未发现的问题及实际应用作综合性的讲解,以帮助学生全面的掌握交换机的应用,并引导学生课后继续深入学习相关的技术应用。

4改革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是教师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目的是对学生掌握的情况做出合理、科学的评价,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注重学生的实验过程,学生的参与情况,同时也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因此,课程的考核方式必须全面,考核内容也必须多面性,主要包括课堂考勤、实验准备、实验操作过程、实验完成情况、课堂参与情况、课堂提问、实验报告等环节,充分体现整个实验教学过程的考核。对于实验成绩的考核方式与各模块的成绩分配在学生实验前作出相应的说明,做到透明化,各项目成绩的考核分配为:课堂考勤(10)、实验准备(10)、实验操作过程(30)、实验完成情况(10)、课堂参与情况(20)、课堂提问(10)、实验报告(10)。考核方式的改变是以服务教学、服务学生为目标,体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充分做到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做自己学习的主体。

5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知识量大、应用性强,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充分利用实验课程的教学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计算机网络的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应用。实验教学内容依托课程的总体要求,在合理分配实验内容的基础上,实验教学过程中,充分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既可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学习方法,自我挖掘学习潜能。同时,也可减轻教师课堂教学的任务量,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形成灵活、多样的活动课堂教学模式,以最简单、实用的教学方式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作者:汤海林 单位:广东白云学院

计算机网络论文 篇二

一、前言

计算机网络的设计存在一定的问题,计算机设计系统是由大量的微电子共同运行才会有效的,但是这些微电子共同作用的同时也会形成回合电路。从而引导雷电的微波进入到系统内部,从而造成电脑系统的末端和接口的破坏,导致很大的经济损失。我们就雷电的防护措施展开了如下探讨:

二、雷电进入计算机网络的方式

1.电源部分。计算机网络系统电源部分遭受雷击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雷电直接击中厂区外的架空高压线路,导致过电压串入厂区内的低压配电系统;厂区周边发生雷击时,电磁感应和静电感应导致部分能量耦合到低压配电系统;雷电直接击中厂区内的建筑,导致建筑物基础地电位升高对低压配电系统反击放电。

2.计算机网络部分

雷电能量侵入计算机终端的途径如右图1所示。

雷电直接击中厂区外的通信线路,导致过电压串入厂区内的计算机网络布线系统,将终端设备损坏;雷电直接击中厂区内的建筑物,雷电流沿柱内钢筋下泄时产生的LEMP(雷击电磁脉冲)在机房内信号回路上感应产生的过电压击坏网络设备,厂区周边发生雷击时,电磁感应和静电感应导致部分能量耦合到计算机网络布线系统,雷电直接击中厂区内的建筑,导致建筑物基础地电位升高对计算机网络布线系统反击放电,将计算机终端设备和交换设备击坏。

三、雷电对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侵害

1.雷电损害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原因分析。现代的社会已经是网络化、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网络的发展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高科技的计算机器件、高精度的仪器被应用计算机网络系统之中去,计算机的芯片越小,其自身具有的功能和作用就越强。但是它本身的耐压性就越弱。当受到雷电的袭击时,造成的损害就更大。这也是造成计算机网络系统瘫痪的主要原因之一。

2.雷电对计算机网络的侵害形式。雷电对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侵害主要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直击雷,另一种是雷击电磁脉冲,前者指的是雷电等直接冲击建筑物或是地面上的各种设备机器等,造成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损害。外部的防护措施主要是为了保护建筑不受自然雷击或者火灾的影响而发生的人身事故。内部的雷电系统指的是雷电和其他外界发生感应电流的泄露产生的人身事故。由于计算机是处在建筑物之内,是室内操作的,因此受到雷电直接的侵害小,主要是受到雷的冲击。因此计算机的雷电防护主要是击电磁脉防护。

3.雷电对计算机网络系统侵害的主要途径。雷电对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侵害主要有三种途径:一种是雷电通过电源路线侵入到计算机系统,由于计算机的电源通过电力路线送到室内,如果电力路线遭到了雷电的袭击就会产生电力线路的中断,直接导致计算机系统的崩溃。如果建筑物体受到雷电的袭击这时候在计算机的电源线路上会产生大量的雷击电磁脉冲,对计算机网络系统造成毁灭性的打击。第二种途径是通过计算机的通信线路进行侵害,其中一种情况是静电感应,雷电的作用,计算机系统附近的线路会感应相反电荷;另一种情况是电磁感应。

四、计算机网络系统的雷电防护

1.电源系统的防护。

以电子计算机为基础的系统的电压流相对较少。在这种情况下,防御电源线线路的过电压就会少于电力设备。此时,要想通过电源对其进行相应的防护,就应该采取相应的抑制瞬间过电压、过电流措施,以保证计算机系统安全状态值。一旦雷电产生较大的电压、电流,在短时间内想对相应的电压进行限制或是泄流是比较困难的。要想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就应该根据相应防雷保护区原理对每个分区的交界处进行相应的防雷保护,可以在高压变压器后端到二次设备电缆内芯两端适当的加装避雷器,以保证二次电压设备安全。也可以在精密仪器设备及UPS的前端适当的加装避雷器或是保护器,将其作为三级防护。只有通过多级防护,才能最大限度的对相应的雷电流进行限压或是泄流,以避免雷电对计算机系统造成重大危害。

2.屏蔽措施和合理布线

金属导体,电缆屏蔽层及金属线槽进入机房时应做等电位连接,电缆连接器要进行屏蔽处理。如使用非屏蔽电缆入户前应穿金属管并埋入地中,入户前埋地水平距离不小于10m,架空入户的屏蔽金属两端及穿过雷电防护区交界处时必须进行等电位连接。采用含金属部件的光缆进行通信或数据传输时应在出入机房光缆终端处将金属部件进行等电位连接。屏蔽是减少电磁干扰的基本措施,为了减少电磁干扰的感应效应,线路的屏蔽措施与选择合适的路径敷设线路及机房的设计都显得十分重要。

3.机房位置选择

在高层或多层建筑物中,计算机房应选择在建筑物低层中心部位。其设备应远离外墙结构柱,设在雷电防护区的高级别区域内。电位连接和接地系统金属导体、电缆屏蔽层及金属线槽进入机房时应做等电位连接,电缆连接器要进行屏蔽处理。当机房设备较少时可采用S型、星型结构连接,此时设备所有金属部件除在接地基准点ERP连接,设备金属部件之间相对绝缘。若采用M型网型结构等电位环型连接,则每隔5m设备与建筑物的主筋连接。设备的保护地、静电接地、交流接地、电缆的金属外层和电涌保护器的接地端均应以最短的距离分别接到等电位连接带上。

4.直接雷防护。

为了更好的保护计算机系统,屋顶也应该安装相应的避雷针、避雷器,并用相应的材质将避雷带个接地网进行连接,以保证机房内不同的金属外壳、工作连接及光线架等以最小的距离连接在一起。保证接地网和电源系统接地网等相互连接,以达到电压均衡的目的。直击雷的防护仍以避雷针、避雷带(网)或由其混合组成的接闪器为主要防护方法。对其他防直击雷的装置应使用经省部级鉴定的产,楼房越高遭雷击的几率越大。《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中规定:一类防雷建筑物超过30m;二类防雷建筑物超过45m;三类防雷建筑物超过60m时,还应采取防侧击雷措施和等电位防护措施。

5.安装SPD,目的在于限制瞬态过电压和分走电涌电流的器件,它至少含有一种非线性元件。当雷电浪涌侵入计算机网络系统时,信号SPD动作,此时对地阻抗趋近于零,雷电流向大地中泄放。信号SPD可以将雷电过电压箝制在计算机终湍或者交换机接口能承受的范围内,从而对它们形成保护。

6.信号系统的防护

计算机实现网络通信是通过相应介质来实现的,不仅通过普通电话线实现互联,也可能通过非屏蔽双绞线实现互联的。因此,在计算机网络系统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根据计算机网络信号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对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防护。在应用计算机系统的时候,尽量避免将通信电缆暴露地面,最好是将相应的电缆埋在地底下或是用屏蔽管槽将两端接地,也可以在入户前,安装相应的避雷器。在考虑信号传输宽带或是衰减的过程中,尽量与网络性能指标标准相一致。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虽然现今的网络计算机系统遭受到了电路雷电的破坏,但是我国的科学家不断的研究探索防雷的措施,包括计算机系统的内部进行回合电路的防止,以及对于已经形成雷波的抑制都有很大研究的成果,相信我国的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会更加的健康快速。

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及其防护策略的研究 篇三

摘 要: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科学技术不断进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逐渐成为社会运行中的重要条件。信息技术进步的同时,使得计算机网络信息也面临着较大的安全威胁,极易遭受破坏并造成难以预估的损失。本文简要分析了造成计算机网络信息存在安全隐患的具体因素,并提出可行的防护策略,保证计算机系统的安全高效运行。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隐患;防护策略

现代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进步,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城市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群体对网络信息的需求不断加大,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人们的工作与生活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而当前计算机网络信息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严重影响信息传输的可靠性,对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此种情况下,加大力度探讨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防护策略,具有一定重要意义。

1.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概述

完整的计算机网络安全定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理安全,也就是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所有计算机相关硬件设施必须被保护,不能随意遭到损毁或者丢失;二是逻辑安全,也就是计算机网络环境中的所有用户信息、共享资源等互联网信息必须保证其完整性和保密性,不得随意被更改、损毁和泄露。

2.计算机网络信息存在安全隐患的原因分析

安全的信息运行、安全的数据连通以及网络管理人员高度的安全意识是确保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关键性因素。由于作为基础软件的操作系统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环境以供其程序正常运行,其本身还具备对软硬件资源等的管理功能,这就容易导致安全隐患的产生。操作系统本身具备的管理功能在运行过程中存在诸多细节上的缺陷,整个系统的运行情况很可能因为一个细小的程序问题而受到影响。

3.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防护策略

3.1 加强用户账号的安全管理

现代社会发展形势下,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用户账号所涉及的范围较广泛,用户为操作便捷往往将邮件账号、网银账号以及登录账号等进行绑定,而此种情况下就为网络黑客提供了可乘之机。网络黑客通过不法手段获取用户账号及密码,进而对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攻击和破坏,给用户造成严重的损失。此种情况下,为保证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应当从用户账号入手,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保证用户的账号安全,可以通过设置复杂的系统登录密码的方式,以降低用户账号被盗的风险。与此同时应当尽可能避免相似账户的重复注册,以减少信息泄露。用户在密码的设置上,应当尽可能采用特殊符号、字母与数字相组合的方式设置为长密码,并随时进行修改,从而对计算机网络信息进行科学化的安全防护。

3.2 安装防火墙和杀毒软件

在计算机网络系统运行过程中,部分用户忽视了防火墙和杀毒软件的重要性,认为那些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此种情况下往往就加大了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安全风险。为保证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运行,应当结合系统运行特点及实际需求及时安装防火墙和杀毒软件,以保证信息安全。网络防火墙在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运行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能够对网络之间的访问进行科学化控制,对网络外部用户访问进行有效组织,有效组织非正常渠道访问内部网络资源的行为,并通过互联网对内部网络操作环境进行安全保护,从而保证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运行,加强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网络防火墙在数据包的作用下能够实现两个或多个网络之间的相互传递和安全检查,进一步对网络系统运行状况进行监督,从而保证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按照技术的不同进行分类,可以将网络防火墙分为监测型、代理型、地址转换型等,就实际应用情况来看,地址转换型防火墙能够将内部IP地质实现外部化,从而对IP地质进行有效隐藏,保护内部网络资源安全。此种情况下,外部网络访问内部网络时往往难以掌握具体链接,而需要通过处理后的外部IP及端口实现访问。

3.3 对漏洞补丁程序进行有序安装

在计算机网络系统运行过程中,及时安装漏洞补丁程序也是对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进行有效防护的一种策略。通常情况下,计算机网络系统设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极易出现网络漏洞,其中常见的影响因素包含程序设计不完善,软硬件功能缺失以及配置不合理等,最终导致计算机网络系统存在黑客攻击的安全隐患。来自美国的调查研究报告表明,任何一种软件都不可避免地存在漏洞和缺陷,这些漏洞和软件就为黑客和病毒攻击提供了便利,导致计算机网络信息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在计算机网络系统实际运行过程中应当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对此类问题进行处理,以保证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在计算机网络系统运行过程中应当及时对网络补丁程序进行更新和安装,及时修复系统漏洞,以保证计算就网络处于一个健康的运行环境下。在计算机网络系统运行过程中可以利用tiger、COPS等软件对计算机网络系统漏洞进行准确扫描,并通过瑞星卡卡和360安全卫士、电脑管家等对系统漏洞进行扫描和修复,切实保证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

结语

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下,科学技术不断进步,若想要保证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应当结合时代发展特征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尊重网络信息安全领域的特殊性,加强技术创新,通过对多种防护措施加以优化利用,积极构建安全高效的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切实保证网络信息安全,推进现代计算机系统的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高杨。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及其防护策略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4,11(21):47-47.

[2]赵林,张伟。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及防护策略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3):159-160.

[3]宋增海,王洪苹。分析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及防护策略研究[J].电源技术应用,2013(5).

计算机网络论文 篇四

1 数字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基本定义

数字图书馆计算机网络所采用的安全技术具体是指,通过采取一些相关的安全措施以及管理措施等等,使得图书馆内部的一些计算机网络所构成的数字化的系统硬件设备以及计算机软件系统不受到外界的干扰与破坏。同时,能够有效的避免这些数据受到威胁、被肆意的更改、数据的丢失等等。从而能够保障计算机网络能够在一个安全、平稳的环境下运行与工作,从而能够为用户提供最高效、最优质的数字化服务。

数字图书馆的计算机网络安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具有较强的保密性。需要对在图书馆计算机网络上被记载的一些用户的个人信息进行保密工作的处理,防止数字图书馆在网络上的一些信息被没有被授予访问权利的“非法用户”所访问。更要保障图书馆所发布的一些动态信息不受外界所干扰而被拦截。

第二,具有完整性的特点。在数字图书馆计算机网络上所记载的用户的个人信息以及图书馆的一些信息没有经过授权管理就被“非法用户”肆意的篡改。也就是说,在图书馆的计算机网络所传播的一切信息都要求不能被随意的颠倒顺序、伪造信息、重置信息内容以及肆意修改等等,这些都关系到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技术有着必然的联系。

第三,具有可用性的特点。具体内容指的就是数字图书馆所在互联网上传播的一些动态的与静态的信息,都是通过一台主机所发布的。这就需要使主机不能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只有被授予“管理员”身份的用户才有权利进入到主机的管理界面中去,从而保障主机的可用性与可操作性。病毒与木马都是在互联网络上最容易对计算机的用户造成破坏原因之一,一旦入侵到主机的管理系统极容易造成整个系统的崩溃,从而威胁着整个数字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的安全。

2 如何对数字图书馆计算机网络进行安全防护

数字图书馆的计算机网络包括着硬件的安全防护以及软件的安全防护。对于计算机网络的硬件安全防护具体的可行性安全防护措施包括着:

在数字图书馆进行应该设备安装的过程中尽量要选择性能最优、配置较高的计算机设备,要对主机以及服务器设备有硬件的备份,即使出现了硬件损坏的问题也能够及时的加以处理,防止意外发生的可能。应该定期有专业的计算机硬件维护与维修的专业人员对计算机设备进行检查,建立一个检查的记录,从而能够保障计算机设备的安全,能够更好地为数字图书馆所服务。计算机网络的软件安全防范与维护的措施主要包括着:

在进行软件的安装、选择、运行的安全与稳定的测试过程中,需要选择承载能力最大的软件系统,同时更要保障软件的安全性。在建立数字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管理平台与系统的数据库时,在设计方面要考虑到“安全第一”的原则,不断强化软件系统自身对外界抵御的能力,提高安全系数。

3 数字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的措施

3.1 提高抵御病毒的能力

从目前对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威胁的构成成分来看,威胁的主要因素就是“计算机病毒”。所以,在对数字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安全建设的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要提高计算机网络对病毒的抵御能力。首先,需要在计算机网络服务器上安装正版的防护软件与杀毒软件,例如:金山毒霸、360 安全卫士、百度杀毒卫士等等。这样就可以很大程度上对计算机网络系统有一个安全的防护作用,防止病毒对系统的侵入,破坏系统的安全。

此外,还需要在对管理的基础上定期的进入到系统中去,对整个系统的内部信息进行检查,防止病毒已经开始在整个系统中蔓延,从而破坏了系统的完整性,导致了系统的崩溃。要对一些重要的信息与文件进行加密处理,需要有一定级别的访问权限才能够进入到文件与信息中进行访问,要对一些重要的文件与信息进行备份工作,防止出现安全问题以后导致系统长时间无法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问题,影响着用户的正常使用。

3.2 采取“防火墙”保护措施

“防火墙是计算机在联通了互联网以后,对本机进行访问限制的一个重要的安全防护工具。“防火墙”的保护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既可以保护本机不受到互联网对本机内部的一些重要信息无法进行访问;同时,也保障了可以限制本机对互联网上的一些敏感信息进行访问。这样就对计算机的系统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防止内部信息受到外部的干扰,保障了信息安全。

3.3 采取访问限制技术措施

访问限制技术就是根据用户的身份与权限的不同设置了对数字图书馆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信息访问有着不同的限制,一般的用户都只能访问数字图书馆计算机网络所公开的一些信息与内容,没有权限进入到系统的内部对信息进行更改的权限。作为系统的管理员也需要在用户登录的界面进行身份的验证才能够对系统内部的一些资源进行合法的使用的权限。

3.4 系统安全漏洞的检测

安全漏洞所指的就是整个系统在某一环节可能出现安全防护相对薄弱的环节,许多的非法用户就可以利用这一些漏洞进入到系统中,对系统进行破坏。安全漏洞的检测就是管理员采用对系统升级以及安全系统补丁等等一些方法,对系统的一些安全漏洞加以维护,从而能够提高整个系统的安全等级,避免了系统受到外部的攻击,提高安全系数。

4 结束语

数字图书馆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这需要图书馆的全部管理人员通力合作,不断地提高整个系统对外部环境的抗干扰的能力,提高安全系数,从而能够为用户提供一个安全、可靠地数字化的图书馆管理平台。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一秘为大家带来的4篇《计算机网络论文》,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最新范文

135 116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