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范文>教师教学>小学教案>五年级教案

再见了,亲人教案【优秀6篇】

2023-04-13 07:57:07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6篇《再见了,亲人教案》,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读课文,自学生字生词,通过查字典核查资料,了解“战役、捣米谣、打糕、阿玛尼、金达莱花”的意思,查字典并结合上下文,读懂“供应、硝烟、雪中送炭、噩耗、同归于尽、血泊”的意思,并结合读懂这些词语,读懂文章的每一句话的意思,初步感知段落的意思。

查资料,了解志愿军战士抗美援朝的背景,并结合这个背景,读懂“曾经洒满献血的土地”的意思。

2、研究“反问句”、“第二人称”的写法的作用,深入体会送别场景那感人的“依依惜别的深情”,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研读三个材料与“曾经撒满鲜血的土地”的关系,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一主题。

4、练习背诵。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查资料,了解抗美援朝的背景及相关情况。要求:用简要的话整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抗美援朝的时间及在怎样的情况下出国抗美援朝;二是抗美援朝的目的;三是我们抗美援朝的结果及我们战士有多少人在那里牺牲。

2、读课文,借助汉语拼音自学生字,运用查资料、查字典、结合上下文地方法,理解目标一提出的词语,并尝试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3、认真读三个段落,练习用小标题来概括三个段落里面回忆的故事。

第一课时

一、学生介绍自己了解到的抗美援朝的背景及其相关情况。(注意帮助客观认识抗美援朝对我们国家的意义所在:打出中国军队的士气,让敌人认识到中国人不可欺,中国人民解放军不可欺,国际主义精神)

二、交流汇报自学成果。

1、读准生字读音,并注意矫正“空着”“混进”两个词语的读音。

2、介绍自己读懂的相关术语的意思;读课文,边读,边结合上下文,介绍自己对“要求结合上下文理解的词语”的意思;随学生交流,教师提示体会句子和段落的意思,实现初步感知。

3、再读三个段落,交流对三个段落所回忆故事内容用小标题概括的情况,通过比较,练习准确概括三个故事内容。

4、要求学生练习用第三人称的方式讲述三个段落所回忆的故事。

5、提出自己读不懂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研究解决一些课文提及但是背景介绍中到的常识问题;表达上的问题悬疑。

第二课时

一、研究前三个段落与结尾“曾经撒满鲜血的土地”的关系。

1、出示,课文结尾“再见了,这曾经洒满献血的土地”这句话,要求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中国人民志愿军,在这片土地上,几十万人牺牲、流血,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用生命和鲜血保卫了这片土地的神圣,也保卫了祖国的大门。

2、研究三个故事与结尾的关系:

请同学读三个故事,体会,三个故事分别有什么特点?三个故事代表了什么?与“洒满献血”有啥关系?

体会:三个故事都是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战士流血牺牲。

大娘为了志愿军战士“冒生命危险”(体会冒着硝烟,雪中送炭,可能的后果);牺牲了自己唯一的小孙孙(体会“丢下”“唯一”所强调的意思——在大娘看来,志愿军伤员比“唯一的小孙孙”还要重要,感悟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小金花的母亲为了救老王牺牲自己(体会同归于尽);大嫂为了志愿军战士炸断了一条腿。

将志愿军的流血、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流血结合在一起,练习用“综合法”推断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友谊是鲜血凝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二、感悟“第二人称、反问句”在表情达意上所起的作用,深入体会“送别时‘依依惜别的深情’”,练习朗读,强化情感体验。

1、要求学生阅读三个段落,去发现三个段落在叙述上的人称特点——第二人称;结构上的特点:“劝慰——回忆——反问”;段落结尾都是反问句。

2、重点研读第一段,与“第三人称写法”对比,体会“第二人称”“反问”在表情达意上的的独特作用。

先读课文第一段,再读下面修改的段落:

八年来,朝鲜阿玛尼为我们花了非常多的心血,给了我们非常多的慈母般的温暖!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是阿玛尼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她在回去的途中,却累得昏倒在路旁了。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阿玛尼家里养伤,敌机来了,她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她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阿玛尼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的情谊,我们是永远不会忘怀的。

对找原文,体会修改后与原文的不同点。

发现修改后的文字所做的三处改动:

第一是删掉了送别的场景(劝慰大娘的话);第二是该换了人称:将第二人称该换到成了第三人称“阿玛尼”;第三是结尾的反问改成了感叹。

提出思考性问题,薛恒思考讨论:

(1)故事大意,变化了没有?作者要表达的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感表达了没有?

(2)读原文,对比:在情感表达的深刻程度和感染力方面,哪个更好一些?为什么

引导学生去读原文,体会:

首先,人称变化以后,读起来,非常可观,作者仅仅是在表达着客观的思想和情感,而原文用第二人称对话形式,这样读起来,就好像我们看到作者在直抒胸臆,表达着主观上的强烈情感,面对面再说,不能说假话,第二人称给人的感觉就更真实。

结尾处,修改成了感叹句,感叹句不如反问句的情感表达更强烈。而如果在人称修改之后,感叹句是可以顺下来的,如果反问,“您说……。忘怀呢”这样一改,反问的运用又不恰当了——怎么读怎么别扭,好像不很通顺了。

3、朗读原文,尤其是反复朗读反问句。

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引读:

大娘,您曾经冒着硝烟……您却昏倒在了路旁。——读结尾反问句!

大娘,敌机来轰炸……。.失去了唯一的小孙逊!——读结尾反问句!

给出结尾反问句,学生练习读大娘的故事:八年了…。.;最后齐读开头送别的话语!

4、学生分组连练习读二、三自然段。

5、全班齐读4-6自然段!

三、根据文章结构特点,自己编写背诵提示,练习背诵!

xx。

以读代讲,学4—6自然段 篇二

(1)导读:在这浓浓的离情中,列车开动了自愿军战士从心底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2)生自然引接课文4—6自然段。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3、学习文章叙事抒情相结合,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借助朝鲜人民与志愿军送别的情景感受人物形象,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创设情境

1、课文中写到了哪些亲人?

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代表朝鲜人民]

2、从题目看,课文主要写什么内容?(朝鲜人民与志愿军送别的情景)

3、激情导入:走进文本,感受朝鲜人民与志愿军送别的情景。

(二)整体感知,梳理事件

1、自由朗读1-3段,根据课文内容归纳志愿军战士在与朝鲜人民分别的时候,回忆了哪些事情?

2、学法指导:在文中用“( )”将具体事情标出来,再反复读一读,结合表格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初步感知:从这些事件中你感受到什么?(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三)学习感悟,体会写法

1、默读第1自然段,想一想,这段话如果找3个同学来读,你们分一分,看怎么分最合适?

2、小组练习读:送别的情景-往事的追忆-情感的抒发(现实-回忆-现实)

3、像这样,再练习读一读第2、3自然段。

4、思考:这三个自然段,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师生交流、归纳:并列关系;叙事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法;每一段最后的一个反问句,都强烈地表达了我们对朝鲜亲人的感激和不舍之情。

5、小结:本文情感丰富,作者在抒写离别之情的时候,回忆一些典型的感人事件,将现实情景与往事结合,给人情真意切的感受

6、提问:作者这样写,为了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7、指导批注:从书中找一找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写一写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8、师生对话:交流对本文思想的理解。中朝两国人民的用鲜血与生命凝结了深厚的友谊,这种情感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志愿军为了帮助朝鲜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朝鲜的土地上浴血奋斗,不怕牺牲的国际主义精神感动着每一个人。

(四)精品细读,推敲积累

1、学生与文本对话: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这里的“代价”是指什么而言呢?

(大娘失去了唯一亲人“小孙孙”;小金花失去了妈妈;大嫂失去了双腿)

2、导语: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情景再次浮现,在送别的站台上,志愿军战士们都思绪万千。快,劝一劝大娘吧,劝她回去吧!

3、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送别的情景。

4、朗读指导:这句话中哪些词语最能体现大娘和志愿军之间深厚的情感?请你圈点出来,在朗读的时候注意突出表达这样的意思。

A.大娘-称呼时亲切地、关爱的语气。

B.一“丢”一“背”-感受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感。

5、渲染气氛:八年的朝夕相处,多少个日日夜夜。大娘为了送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真是雪中送炭呀,读到这里你有什么体验?(大娘是冒着生命危险为志愿军送打糕的;志愿军战士饿着肚子在阵地上拼了三天三夜)为了救助伤员,她自己唯一的小孙孙被炸死,读到这里你又有什么体验?(大娘对志愿军怀着多么深厚的情谊)有了这样的体验,你想怎样来读?

6、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7、交流、积累句式:

(1)“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什么?你认为在文中使用这样的句式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避免平铺直叙,更加强烈地抒发了依依惜别之情。)

(2)文中还多处出现了这种句式,画下来,抄写一句你最喜欢的。

8、学习指导:小金花是个刚强的孩子,今天与志愿军分别,她却落泪了;大嫂架着双拐送了几十里,还不愿离去。你又感悟到什么?带着你对朝鲜人民的敬意,挑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给同伴听。

(五)直抒胸臆,升华情感

1、创设情境:长鸣的汽笛催促我们就要与这片热土分别了。此时志愿军战士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请朗读4-6自然段,理解他们的情感。

2、读了这几个自然段,你觉得当时的场景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请以呼唤的方式,练习读一读,抒发志愿军战士的心声。

3、示范朗读:两个“再”;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4、总结:中朝两国人民生死相依,患难与共。愿这友谊之花永不凋谢!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篇四

[设计理念]

基于新课程理念下,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再见了,亲人》一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人物形象,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看是实施创造性阅读的极好范例。

[设计特色]

注重学生在读中感悟,体验,拓展。

(一),贴近生活,巧妙引题目

师:导入体验生活中与亲人离别时的感受引出课题。

生:初步理解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内容

师:问:生活中谁是你最亲的人?板书:亲人

师:当你最亲的人离开你时你的心情怎样?

师: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提问为什么中朝两国军民要互称亲人?

生:联系生活中的体验回答。

生:根据所创设的情境,联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内容回答。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引出课题,并创设问题情境,激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自主读议,感悟探究。

师:指名朗读课文。

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师:深入领会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所付出的血的代价,来理解志愿军为什么要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同时通过志愿军为朝鲜人民所做的事来理解朝鲜人民为什么称志愿军为亲人。

师:教师指导朗读。提问: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情?

生:朗读课文。

师:让学生从文中寻找一件最令自己感动的事,进行创造性地朗读,教师及时指导朗读。指导点拨学生合作学习。

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根据学生汇报情况调控,点拨启发

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生:学生讨论。自主读议,边读边画。积极,思考并在朗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小组交流,相互质疑、解疑。

(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创设问题情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朗读令自己最喜欢的事,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分体现了《语文标准》中关于阅读的要求。

积极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每个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关注了每个人的发展,体现了新课改的核心理念。)

(三),拓展升华,完善个性。

生:朗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理解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师: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提问:在分别时朝鲜人民会对志愿军说什么?为什么把朝鲜土地称为亲爱的土地?

生:积极思考,讨论交流,在读中创新展开想象,体验情感。

(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使个性飞扬!)

板书设计

再见了,亲人

36万大娘

志愿军金花代价!

伟大友谊大嫂

课评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紧紧围绕《课标》,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特点:

一、引-学。

巧设情境、感悟体验、激发兴趣是学习语文的关键,学生语文的学习是多元的,教材是生活的浓缩,也是社会生活的一个折射点,因此,“引”要引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巧妙引导能为全课的学习提供情感的辅垫,着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主体的自主发展奠定基础。

二、导-学。

学生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习得的,良好学习方式是学习语文的关键,“导”体现在:导读、导练、导方法,为小学生的阅读学习提供基本思路。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是参与者、组织者,学生自主体验,自主探究,自主感悟,自主完善,这样的课堂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将是受益无穷的。

三、展-学。

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好课程资源,拓展学生的视野,教材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范例,以此为凭借,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读写结合,应用与实际中才是语文学习的根本目的同时也是创新的教育所要求的“展”体现在教材内容的延伸;课外信息的搜集、积累;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学生已有经验与个性思维的和谐发展,这样才能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实践机会。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1~3自然段,理解“雪中送炭、唯一、噩耗、同归于尽”等词的意思。

2、能有感情的朗读1、2、3自然段。

3、知道反问句有加强语气的作用,能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4、感受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点难点】

朝鲜人民与志愿军在战斗中建立的深情厚谊。

【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揭题释题

1、(放《志愿军军歌》)同学们,你们听,这是《志愿军军歌》,1950年10月25日,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共同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58年3月15日那天,朝鲜人民去车站含泪送志愿军踏上回国的列车,志愿军也含泪告别,彼此的嘴里深情地说着:再见了,亲人(板书课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题,读出依依不舍的感情。

3、“亲人”在生活中一般指哪些人?通过预习你知道文中的亲人指谁?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位朝鲜亲人?

板书:

大娘小金花大嫂

4、小结:

她们和志愿军没有血缘关系,为什么彼此称为亲人?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课文中的哪句话最能看出志愿军与大娘的深情厚谊?用“___”划出来。

板书:

深情厚谊

2、出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忘记?

⑴ “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说明了什么?

⑵这是什么句?把它改成陈述句。(出示)

⑶两句话比较,那一个句子好,好在哪里?

⑷指导有感情朗读。(指名读、齐读)

3、为什么这么说,课文回忆了大娘的哪几件事?

板书:

送打糕昏倒救伤员失孙

4、课文中把大娘的“送打糕”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结合理解“雪中送炭”。

5、(出示投影)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真是雪中送炭呀!

⑴齐读这句话,读懂了什么?从哪些词中读懂的?

(大娘冒着生命危险送打糕,可见她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从“冒、穿”等词看出。)

⑵指导有感情朗读。

6、自由读“救伤员失孙”这一部分,读懂了什么?从哪些关键词中体会出来的?

(丢──丢掉的是自己唯一的小孙孙的生命)(结合理解:唯一)

(背──背回的是志愿军伤员,一背一丢反映了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7、这两件事都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紧紧抓住这句话中的哪个关键词写的?

现在你明白了为什么称大娘为亲人了吧。是啊,大娘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8、看课文插图我们的战士握着大娘的手会说些什么?(想象说话)

带着尊敬、感激、劝慰的感情朗读书上的有关句子

9、按“劝慰──回忆──抒情”分层,用“|”表示。

10、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用什么方法学懂第一自然段的?(投影出示)

⑴读课文,找出最能反映志愿军深情厚谊的句子……改陈述句。

⑵寻找事例,抓住重点词……体会思想感情。

⑶感情朗读,加深理解……分层。

三、按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二三自然段

1、按要求自学。

2、分四人小组讨论。

3、全班反馈讨论。

4、检查第二自然段:

⑴ (出示投影)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①改陈述句。

②比较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⑵从哪件事可看出这件事是围绕这句话写的?

板书:

救老王失母

⑶哪些词语最能表现小金花的刚强?(结合理解“噩耗、同归于尽”的意思)

⑷分层。

⑸感情朗读,体会小金花落泪的原因是她对志愿军的那份依依惜别的深情。

5、检查第三自然段:

⑴ (投影出示)您为我们付出这么高的代价,难道还嫌它不够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①改陈述句。

②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⑵大嫂付出的代价是什么?

板书:

挖野菜致残

⑶分层引读。

四、小结

1、有感情朗读1、2、3自然段。

2、志愿军与大娘、小金花、大嫂道别,来送行的人成千上万,志愿军战士多么想一一道别呀,可列车已启动,千言万语只能汇成一句话──再见了,亲人(齐读课题)

五、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模仿课文写法写一段你与亲人道别的情景的话。

【板书设计】

再见了,亲人

送打糕昏倒

大娘:

救伤员失孙

深情厚谊

小金花:救老王失母

大嫂:挖野莱致残

再见了,亲人教案 篇六

一、教学内容:

这篇精读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开朝鲜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表达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赞颂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3课时)

二、教学要求:

1、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从而培养学生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

2、理解词语,读懂每句话,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和中心,并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暂时、雪中送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要求背诵课文。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和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并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

难点:学习课文通过几件具体事例来表达一个中心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方法:情境教学,以读为主,读中悟情。

五、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挂图、录音机、投影、幻灯。

七、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文,板书课题。

审题:亲人指的是谁?

二、介绍时代背景。

1、介绍中朝两国人民共同抗击美帝国主义的抗美援朝战争。

1950年6月25日,美帝唆使李承晚进攻北朝鲜。两天后美国第七舰队侵占我中国台湾海峡。1950年9月15日,美国入侵朝鲜,并轰炸我安东等地,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0月25日跨过鸭绿江,“保家卫国,抗美援朝”。战争进行了近3年,中朝人民浴血奋战,很多志愿军战士光荣牺牲在异国他乡。1953年7月27日签订停战协约。1958年志愿军全部回国。

2、本文选自随军记者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

三、范读课文,学生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四、学生自学课文。

自学要求:

1、读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利用熟字记生字的方法记清字形。

2、读通课文,划出生字、词,并结合课文上下句理解词义,不理解的做记号。

3、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出现了几个人物?(划出来)他们分别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

五、检查自学情况。

1、 拼读生字表,纠正读音。

指出音易错字:暂,谊,混

2、拿出生字卡片,读字、词:

指出哪个字字形易错,重点说一说。

暂时昏倒 情谊 捣米谣 侦察员 混进

区别:谣、瑶、摇。

3、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讨论理解:(或查字典,或结合课文,或结合生活实际。)

4、理解“暂时”、“雪中送炭”的意思,并练习用两个词语造句。

5、指名读课文,回答思考题。

①课文写了三个人物:大娘、小金花、大嫂。

②大娘:送打糕;为救伤员失去小孙孙。小金花:妈妈为救老王而牺牲。大嫂:挖野菜失去双腿。

六、朗读全文,读熟。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引入本课时。

1、课题引用的是谁说的话?亲人指谁?课文写了几个亲人?(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2、那么,我们的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

二、指名三人分别读第一、二、三自然段,齐读后三自然段。思考:

1、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集中表达了志愿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感情?(依依惜别、恋恋不舍。)

2、指名朗读,体会感情。

三、为什么这么恋恋不舍呢?(因为中朝人民在战斗中结下了深情厚谊,而且这种深情厚谊是用鲜血凝成的。)(板书: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

从哪儿体现出来的呢?课文列举了几个具体事例。

自己朗读前3个自然段,读后说说三个人分别做了哪些事?(老师板书:送打糕;为救伤员失去小孙孙;妈妈为救老王而牺牲;挖野菜失去双腿。)

四、朗读课文理解含义。

找出并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

1、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划出重点语句。

2、大家讨论,谈自己是从哪句话、哪个重点词语体会到的。

3、投影出示重点句:(1)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①读这句话;②说说什么叫“雪中送炭”?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③朗读,体会其中感情。

4、指名朗读,体会感情。

5、总结学法:①默读,划句子;②谈体会;③投影分析重点句;④朗读,体会。

6、按刚才学法学习第2自然段。

投影出示的重点句是:(2)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着妈妈。第二天传来噩耗,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了。

(什么叫“噩耗”、“同归于尽”?“同归于尽”说明了什么?)

7、按刚才学法学习第3自然段。

投影出示的重点句是:(3)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这样高的代价指什么?(失去双腿,永远残疾。)这句话是什么句式,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反问。)

8、指名3位朗读前3个自然段,读后综合以上所学内容,说说为什么要称“亲人”?(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一同生活,一同战斗,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不惜流血牺牲,因而像“亲人”一样。)

五、老师提示:

是啊,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朝鲜人民称我们志愿军战士为“世界上最可爱的人”,志愿军战士称朝鲜人民为亲人。1958年,志愿军战士要回国了,朝鲜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与志愿军挥泪告别。(看插图)志愿军战士也流着热泪,挥着手说:“再见了,亲人!”多么感人啊!(板书:再见了,亲人)一齐朗读最后3个自然段。

1、读后投影出示:(4)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再”字在这里蕴含着怎样的感情?)

2、朗读训练。

六、朗读全文(有感情朗读),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再说说课文是用哪些材料表达中心的。(三个人物,四件具体事例)

中心:本文表达了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的依依惜别之情。赞美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

七、看板书,课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分、总)。

八、总结,思考:

你学习本文后,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收获(1.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2.先分述后总结的表达方式。)

第三课时

一、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复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读后说说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再说说课文是用什么具体事例来表达这个中心的?(参考第2课时板书)[用几个具体事例表达一个中心。]

二、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练笔:想想你周围的同学是怎样讲礼貌的?然后写一篇短文

要求:要做到有中心,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连贯。

1、讨论;列举你周围的同学讲礼貌的小故事。

2、确定中心:赞扬同学们讲文明讲礼貌的风尚。

选材:从众多故事中精选两三个新颖别致、能突出中心的事例。

3、构思后写下来。

▲教学小结:

这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他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归国时与朝鲜亲人依依惜别的情景,表达了志愿军对朝鲜亲人的感激和留恋,赞颂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上面内容就是一秘为您整理出来的6篇《再见了,亲人教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最新范文

75 19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