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范文>教师教学>教学设计

静女教学设计通用7篇

2023-10-25 05:56:13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一秘范文为您精心收集了7篇《静女教学设计》,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静女》公开课教案 篇一

教学目的:

1、复习有关《诗经》的文化常识。

2、反复诵读《静女》,理解诗歌,体会感情。

3、提升审美趣味和文化品位。

教学难点:

诵读《静女》,理解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

提升审美趣味和文化品位,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准备:多**课件、课本剧《静女》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目标教学、多**教学、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迁移训练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新课(3分钟)

由本人的专题讲座《古典文学与爱情》导入,超链接相关课件

二、教学新课(30分钟)

(一)了解本文出处,复习有关《诗经》的文化常识(5分钟)

**:大家学过哪些出自《诗经》的古诗呢?(《关雎》、《蒹葭》、《采薇》等,课件出示)谁能够简介一下《诗经》呢?

1、《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编定,现存诗305篇。它最初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到西汉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先秦时期的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现实**诗歌的源头。(楚辞是诗歌浪漫**诗歌的源头。诗经以“国风”为**,楚辞以“离骚”为**。“风骚”并称,借指诗文,引申为文采、风采等。)

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1)“风”有十五国风,大多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静女》就选自《诗经邶风》

(2)“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1)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铺陈

(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联想

4、相关文化常识

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诗、书、礼、易、春秋合称“五经”

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5分钟)

1、一读:教师范读课文。正音、标注通假,完成课后练习1

字音:

静女其姝(shū),俟(sì)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chíchú)。

静女其娈(luán),贻(yí)我彤(tòng)管。彤管有炜(wěi),说怿(yì)女美。

自牧归荑(tí),洵(xún)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通假字:

爱(薆ài隐藏)而不见(现xiàn现身)说(悦yuè喜悦)怿女(汝rǔ你)美

自牧归(馈kuì赠送)荑匪(非fēi不是)女(汝rǔ你)之为美

2、二读:学生齐读。研讨重点文言词语,尝试翻译,完成课后练习2

文言词语:

静:文静,娴静姝、娈:美俟:等待踟蹰:由于心急而来回走动

贻:赠送炜:光彩鲜明,有光泽牧:牧场,郊外野地洵:实在

特殊句式:

俟我于城隅(状语后置句)

课后练习2(以诗译诗):

(附教师译文,仅供参考)

静女

张香来

娴静女孩真俊俏,独自等我在城角。

故意躲藏不现身,(急得我啊)抓耳捞腮来回跑

文静女孩真秀丽,送我一支彤管笛。

彤管笛啊有光泽,你的美丽让我喜。

郊外采荑送给我,真是美啊真特别。

不是荑草生得美,美人送我多情谊!

3、三读:学生有感情齐读。讨论诗歌层次,完成课后练习3

相候——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相见——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相赠——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相悦——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三)再读课文,加深理解,品评欣赏(15分钟)

1、四读课文,研讨人物形象:

女主人公是怎样一个姑娘?男主人公又是怎样一个小伙呢?

女主人公:

美丽文静“静女其姝”、“静女其娈”

活泼主动“爱而不见”、“贻我彤管”

男主人公:

憨厚纯朴“搔首踟蹰”

真挚痴情“说怿女美”

2、五读课文,研讨艺术特色:

(1)赋比兴的运用

①“赋”——铺陈描写——记叙了一对青年男女“城隅”幽会的情景。

②“比”——比喻——以“彤管”、“荑”草之美比“静女”之美。

③“兴”——引出——由喜欢“彤管”、“荑”草引出喜欢静女。

(2)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

①正面描写:“静女其姝”、“静女其娈”

②侧面描写:“说怿女美”、“洵美且异”

③细节描写:“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刻画人物形象:女子调皮;男子心急。

(3)一语双关、一波三折、象征

一语双关:“说怿女美”

一波三折:“爱而不见”“匪女之为美”

象征:彤管如火,象征爱情真挚热烈;荑草如雪,象征爱情质朴纯洁

(4)四言为主,重章叠句。

3、六读课文,概括诗歌主旨:

孔子认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朱熹却说《静女》是“*奔期会之诗”。

研讨:元芳,你怎么看?

《静女》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恋人约会的情景,展示了静女与男子之间的大胆而热烈,美好而甜蜜,纯朴而真挚的爱情,反映出古代人民对真挚爱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三、迁移训练,活动拓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5分钟)

课本剧现场表演,详情见本人创作的《课本剧脚本》(学生第七八读)

课堂小结:——理性地看待爱情(可借用本人的《古典文学与爱情》课件的相关内容)

五、布置作业(2分钟)

1、背诵《静女》,默写。

2、尝试转换叙述角度来叙述该故事,完成课后练习4

板书设计:

相候

相约

静女相赠

相悦

艺术特色:赋比兴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一语双关一波三折象征

四言为主重章叠句

《静女》公开课教案 篇二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放《敖包相会》的乐曲,教师解说)一个十五月圆之夜,月华如水,微风轻拂,虫儿低吟,草原上一片宁静。一位小伙子徘徊在敖包周围,引颈企盼,美丽的姑娘啊,你为什么还不到来?……

二、朗读诗歌,理清情节

1.齐读,感知诗歌内容。

明确:这首民歌描写青年男子与心爱的姑娘的一次约会。

2.男声齐读,理清情节。

明确:全诗采用第一人称“我”,是以男青年的口吻来写的一次约会——相俟、相见、相赠、相悦的全过程。

三、欣赏细节,分析形象

讨论:找出细节描写,并说说细节描写在本诗中的妙处。

明确:精心选择了“搔首踟蹰”,“爱而不见”两个细节。“搔首踟蹰”,描绘出男青年抓耳挠腮、焦灼不安的情态,刻画了他憨厚朴实的性格,表现出他对姑娘的深挚情义和迷恋程度。“爱而不见”描绘出姑娘调皮逗乐的行为,突出她活泼聪慧的性格,表现出她的多情率真。这两个细节不仅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而且构成颇具戏剧性的情节,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像空间。

四、展开想像,体会情趣美

1.导引:能想像得出小伙子急得心神不定时,躲藏着的姑娘的心理活动和动作吗?

提示:她或许躲在附近的草丛里,正轻轻地拨开茅草,悄悄向外窥视。见小伙子焦急的样子,偷偷地掩口而笑。真是看在眼里,喜在心中。

2.导引:课文提示中说前四句描写现实情景,后八句描写男子的回忆。这是对情节的一种解读,还有更好的解读方式吗?提示:第一种解读,第二、三章写姑娘不忍心让他久等,终于露面了。先送彤管给男子,问他是否喜欢,男子连声赞叹。接着姑娘把从野外采来的荑草递给男子,问他更喜欢哪件礼物,男子心领神会,爱人及物,惊叹小草美得出奇,因为是“美人之贻”。一问一答中传达出真挚的心声。第二种解读,第二章写男子回忆往日的约会。他一面继续等待姑娘,一面想起姑娘赠送彤管的情景,于是,顺手从怀中取出彤管咏赞道:“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并情不自禁地吹起笛子。第三章写两人会面赠送信物。悠扬的笛声打动了姑娘,她终于走出来,并把从野外采来的荑草(作为信物)送给他。男子惊喜不已,连声称赞小草美得出奇。

3.小结:通过以上不同的解读,逼真地再现了这对情人欢乐、热烈、有趣的约会场面。余光中说过:“一切创作之中,最耐读的'恐怕是诗了。……奇怪的是,诗最短,应该一览无余,却时常一览不尽。”好的诗歌总是给人留下丰富的想像空间,让读者尽情驰骋,不断去补充、去丰富、去创新,从而加深理解。可以说缺乏了联想、想像,就难以进行诗歌的艺术鉴赏。

五、深入探讨,体会情感美

**:你如何看待小伙子对姑娘所赠的两件礼物的赞美?在小伙子心中,彤管与荑草哪个更重要?

明确:①这是借物咏人,因人赞物。小伙子对礼物的赞美,实际上是赞美姑娘,表达的是小伙子对姑娘的真挚恋情。②照常理,彤管应比荑草贵重,但在小伙子心中夷草更贵重,这从小伙子的赞美可以看出来。小伙子对彤管只称赞它外表色泽鲜艳,对荑草则大加赞叹“洵美且异”。“洵”即诚然、实在,“异”即特别、异常。显然他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是另有所感。荑草虽极其普通,但因它是姑娘亲自从野外采来作为信物给小伙子的,寄托了姑娘的一颗真挚的心,物微而情深,因而,它已不再是一般的荑草,而成为小伙子眼中“洵美且异”的珍品。姑娘借荑草以传情,小伙子接受赠物,也就是接受了姑娘的一片深情。可见他们彼此真诚相爱,心心相映,并且他们的爱情是建立在重情轻利的基础上的。所以他们的爱情也会像那初生的荑草一样,在爱的雨露滋润下繁茂起来,可以想见他们的爱情将会永远甜蜜幸福。

六、延伸阅读,深化鉴赏

《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衿,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释〕①衿——衣领。青衿是周代学子的服装。②嗣——传送,给予。③挑、达——形容走来走去的情状。④阙——古代城门上的楼。

1.齐声朗读。

2.比较《邶风·静女》和《郑风·子衿》的异同。

不同点:①角度不同:《邶风·静女》是以男子的口吻写的。《郑风·子衿》是以女子的口吻写的。

②情节不同:《邶风·静女》写青年男女的一次约会。《郑风·子衿》写少女在城楼上盼望情人。

③基调不同:《邶风·静女》欢乐幽默,充满情趣。《郑风·子衿》缠绵悱恻,哀婉动人。

④写法不同:《邶风·静女》主要通过细节刻画人物。《郑风·子衿》主要通过内心独白刻画人物。

同中有异:两首诗都写了主人公等待时的焦灼不安,但因性别的不同而选用了不同的细节。《邶风·静女》中“搔首踟蹰”写出男子的憨厚,《郑风·子衿》中“挑兮达兮”写出女子的缠绵。

共同点:①对爱情的追求都大胆率真,绝不忸怩作态,表现出劳动人民纯朴的本色。

②风格朴实、清新。采用重章复唱,在一唱三叹中主人公的深情得以尽情地抒发。

《静女》公开课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

2、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能力目标

1、继续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2、背诵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传承文化精神。

教学重点

1、通过准确、有感情地诵读诗歌,领会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妙处。

2、引导学生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诗中女主人公形象的把握。

教学方法与学法:

采用渐进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课文知识,结合诵读法、谈话法、讨论法、比较法、训练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辅助教具:多**。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走进《诗经》,简介《诗经》

同学们,*古诗中有无数的名句,是经过了几千年时间的洗礼而沉淀下来的,如美酒般香醇。***许多爱情名句值得我们咀嚼,下面老师起头,同学们来接吧!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击鼓》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诗经·子衿》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蒹葭》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采薇》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诗经·木瓜》

同学们这些爱情名句出自于哪里吗?(学生回答)《诗经》。

请你们在回忆初中所学的基础上说说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学生各抒已知,教师总结归纳播放课件)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它成书于春秋时期,共305篇。先秦时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尊崇儒家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2)《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颂”是宗庙祭祀的颂歌。 “雅”是宫廷乐歌。

“风”绝大多数是十五国民间歌谣。“风”本来是什么意思呢?学术界有多种解释,有一种解释就是说瓦罐子,农民没事干的时候就敲呀敲的,一边敲一边唱歌。后来把“风”作为民歌的**。《诗经》产生的时代人们认为“风”是最低级别的一种歌谣,但是从文学史上看,“风”的成就是最大的,文学地位是最高的。

“六艺”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赋”者,即直接铺叙陈述。

“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4)《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四言诗节奏为每句二拍。

(5)《诗经》大多数是抒情诗,运用了现实**的风格,从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构成一幅幅真实而生动的画卷。

《诗经》是*现实**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在*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的《诗经》和屈原浪漫**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诗经》开创了*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今天学习我们《诗经》中爱情诗的名篇《静女》,是邶国的民歌,邶国是现在河南境内的一个国家。这首诗距今已两千多年了,两千多年前是我们**民族的童年时代,但是我们读《诗经》可以看出当时我们的祖先在运用汉语方面的技巧已经非常高超了。两千年后,我们现在看《诗经》,特别是其中的“国风”,每一首都是非常优美的。我们看人类物质生活的发展,五年一小变,十年一大变,更不用说一百年,那更不要说一千年!一千年就天翻地覆了,现在一百年都天翻地覆了。就连我们小时候跟现在的物质生活水*那也是不能同日而语,但是,人类的情感生活、人性的变化,那是非常小的。几千年前的人,他们的喜怒哀乐和我们现在的喜怒哀乐大体是一致的。所以,我们读《诗经》,能够被他们感动,就是这个原因。我们今天的主题是《用优美的汉语描绘优美的人性——欣赏》,我们看看那么十几句诗,文字也很简单,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大部分还是重复的字眼,但是我们为什么说是优美的语言呢?为什么说它里面描绘了优美的人性呢?是怎样的人性呢?今天我们通过这首诗,我们探讨一下,共同走进《诗经》这个迷宫。

二、检查预习,朗读正音,读出节奏。

1.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音自己轻声朗读课文。

2.请一位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纠正,归纳通假字。

爱:通“薆(aì)”,隐藏,遮掩。见:通“现(xiàn)”,出现。

说:通“悦(yuè)”,喜爱。

归:通“馈(kuì)”,赠送。

女:通“汝(rǔ)”,你。这里指“肜管”。

匪:通“非(fēi)”,不是。

3.听录音朗读,注意自己用铅笔划出节奏;全班再齐读一次,注意读出四言诗节奏,基本上是每句两个节拍,个别句式灵活处理。

三、解词译句,领会诗意,

1.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试翻译课文,标出疑问。

2.学生质疑,教师或其他学生解疑,教师板书疑难字词。

虚词:其、之、以

实词:说、见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通“现”,出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通“悦”,喜爱。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性。美人之贻。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性。

3.请三位同学各译一段,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4.教师小结点评。

文雅姑娘真美丽,约我相会到城楼。暗里躲着不出现,害我想走又不走。文雅姑娘真好看,送我一支红管萧。红色管萧有光泽,我对管萧很喜好。.郊外采茅送给我,茅草美丽又稀奇。不是茅草真的美,美人送礼最珍贵。

5.男女生分别朗读诗歌一次,在领会诗意的基础上,读出重音(每句重音为着意突出之词),读出两情相悦的意味。

四、研读分析,合作探讨。

1.思考:每一节讲了什么?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第一节写恋人约会。

主要运用了赋的表现手法,叙述了男女青年一次赴约的情景,姑娘“薆而不见”时男青急得“搔首踟蹰”,把他焦灼忧虑的心情十分逼真地描写出来。这里的心理和细节描写都十分成功,表现出男子对姑娘真挚情义和迷恋程度。

第二节写恋人赠物。

运用赋(赠彤管)、比(彤管,其实也指女子,暗喻女子的美丽)的表现手法,运用“双关”的修辞手法来表现我对“静女”的喜爱之情。

第三节写赠茅赞人。

运用赋(继续写两人见面后静女又送我茅草)、兴(“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借物抒怀,赞美自己的恋人,感谢她送来礼轻情重的珍贵礼物,表达了他接受茅草后的欣喜与幸福的感情,也表达对女子的爱慕之情)的表现手法.

2.我们以前也学习了许多有关爱情的词,它们与本诗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唐诗、宋词中的爱情较含蓄,而本诗大胆而热烈,是因为在春秋以前,礼教在民间的约束力远不如后来封建社会那么顽固。)

3.分小组讨论:诗中男女主人公各是怎样的形象?(学生各抒已见,教师总结) 《静女》中女主人公的形象是怎样的?

诗章中——首先,女主人公是娴静温婉美丽的。 “爱而不见”呢?透露出女主人公细腻、活泼机灵、富有智慧。而委婉含蓄可以从诗章的下半部分——她喜爱男主人公却并不直言而借赠送“彤管”、“荑”表现出来。综上所述,女主人公是一位娴静温婉美丽、情感细腻委婉含蓄、活泼机灵而富有智慧的好女儿形象。

《静女》中男主人公的形象是怎样的?

诗章中——首先,男主人公是有爱心(爱慕之心)的。其次,男主人公是有诚心(诚信之心)的,如约而至。再次,男主人公是有耐心(忍耐之心)的。最后,男主人公是憨厚的:女主人公没有出现,男主人公是“爱而不见,搔首踟蹰”,急得他是挠头、抓耳又挠腮,一副憨态可掬的样子,可见其憨厚。综上所述,男主人公是一位憨厚而有爱心、有诚心、有耐心的可以让女主人公托付终身的好男儿形象。

4.思考:为什么青年最喜欢普通的荑草?(**发言)

照常理,红艳彤管应比茅草贵重,但在小伙子心中茅草更贵重,这从小伙子的赞美可以看出来。小伙子对彤管只称赞它外表色泽鲜艳,对荑草则大加赞叹“洵美且异”。“洵”即诚然、实在,“异”即特别、异常。显然他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是另有所感。白色的荑草朴实无华,但因它是姑娘亲自从野外采来作为信物给小伙子的,寄托了姑娘的一颗真挚的心,物微而情深,因而,它已不再是一般的荑草,而成为小伙子眼中“洵美且异”的珍品。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姑娘借荑草以传情,小伙子接受赠物,也就是接受了姑娘的一片深情。可见他们彼此真诚相爱,心心相映,并且他们的爱情是建立在重情轻利的基础上的。所以他们的爱情也会像那初生的荑草一样,在爱的雨露滋润下繁茂起来,可以想见他们的爱情将会永远甜蜜幸福。

说说你心中追求的爱情是怎样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诗中的爱情是甜美的,令人羡慕的,但中学生青涩之果不可摘,早恋不可取。)

5.《静女》的艺术魅力:

①.现实**创作风格。用轻松优美的格调把民间一对恋人约会时的情景描写得生动活泼,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②运用“赋”叙事,巧妙选用细节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刻画出男女主人公的美好形象;运用“比、兴”把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来,恋人间那大胆而热烈,美好而甜蜜,纯朴而真挚的爱情跃然纸上,真实感人。

③诗歌采用重章复唱来表达内心的情感,风格朴实,也增添了艺术魅力。

五、总结全文

《诗经》像无名的野花散发着远古的芬芳,那天真的时代,圣人未生,青牛未西行,那人性还不受压抑。人们在大地上*,**的相亲相爱,后人孔子为其中无处不在的质朴和真诚感动,评价说“诗三百,一言蔽之,思不邪”。

六.布置作业

1、在不改变诗的主旨的前提下,将《静女》改写为现代诗,早读课上讲台朗读。

2、搜集《诗经》中的爱情名篇名句,进一步亲近古典文化,写在周记中。

3.完成课后有关《静女》的习题。

七.板书设计:

《诗经》两首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按内容可分为:

“颂”是宗庙祭祀的颂歌“雅”是宫廷乐歌

“风”是民间歌谣,成就最大,文学地位最高

“六艺”

②《诗经》的表现手法:

“赋”即直接铺叙陈述

“比”即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艺术魅力:(课件出示,要求学生摘抄)

①.现实**创作风格。把民间一对恋人约会时的情景描写得生动活泼,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②运用“赋”叙事,巧妙选用细节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刻画出男女主人公的美好形象;运用“比、兴”把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来,恋人间那大胆而热烈,美好而甜蜜,纯朴而真挚的爱情跃然纸上,真实感人。

③诗歌采用重章复唱来表达内心的情感,风格朴实,也增添了艺术魅力。

大胆而热烈美好而甜蜜,纯朴而真挚,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婚姻和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八.课堂练习:

1.《诗经》原名《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_》,共收录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的诗歌_____________首。它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___。《诗经》“六义”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静女》一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2.此诗中有“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的句子,但接着又说“匪女之为美”,而是因为“美人之贻”,这反映了青年人什么心理?用一个成语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

3.翻译诗句。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4.诗中写到那女子见男子来了,却故意找个地方把自己隐藏起来,小伙子禁不住“搔首踟蹰”起来,这反映了小伙子什么心理?

5.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2分)(05高考浙江试题)

李泽厚认为,汉字以“象形”、“指事”为本源。__________________正是这个方面使汉字的象形在本质上有别于绘画,具有符号所特有的抽象意义、价值和功能。

①一个字表现的不只是一个或一种对象,而且也经常是一类事实或过程,也包括主观的意味、要求和期望。

②“象形”有如绘画,来自对对象概括性极大的模拟写实。

③这即是说,“象形”中也已蕴涵有“指事”、“会意”的内容。

④然而如同传闻中的结绳记事一样,从一开始,象形字就已包含有超越被模拟对象的符号意义。

思路解析:要求填写之处的前面,谈的内容先是“象形”,然后是“指事”,那么后面的内容紧接的应该是第②句,这一句确定了下来,其他的句子以此为基础,就容易调整了。答案:②④①③

《静女》教学反思 篇四

《静女》教学反思

《静女》是出自《诗经》的一首爱情诗歌,轻松活泼,因此在设计此节课时,我就打算以它为跳板,在初中学习过的《蒹葭》和《关雎》的基础上,让学生对《诗经》有更深入的了解,开阔学生视野。

整体思路是由点带面、由古及今。与以往最大的不同是,在设计教案时,增加了一个学生展示的环节,目的是让学生课下主动搜集资料,获得对《诗经》的更多的感性认识,而不仅仅是停留在“风、雅、颂、赋、比、兴”的抽象认识上。高一3班的学生大部分都知道学习,布置的任务很快完成,在正式上课之前,他们就分别将《采葛》、《子衿》、《桃夭》、《君子于役》、《木瓜》交了上来,组长将诗歌的读、译、赏析布置下去。但在上课时,由于时间关系,只展示了三组,其它两组没来得及展示。由于展示占用了较多的时间,导致后面欣赏歌曲《童话》的环节被省去了。如果再讲时,课堂上可以只展示最有代表性的《采葛》和《子衿》,由此就可以归纳出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又避免了课堂上冗长的展示,节约了时间。

在上课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静女》的翻译就是由学生自主合作完成的。但在学生展示完以后,我在归纳总结时,没有强调“俟我于城隅”这一特殊句式,导致有的学生对谁在等谁产生了疑问。在“深入理解诗歌”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但没有对人物性格进行归纳可以说是一大遗憾。

学生当堂背诵,通过检查,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流利地背诵,这是最大的收获。如果趁热打铁,让学生把诗歌默写下来,学生的收获会更大。

反思下来,这一节课,既有优点,又有缺点,但是收获很大。今后,我会在这条路上更多地磨炼自己,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社会。

意义与作用:教学反思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依据,分析学情,讲学生之所缺。对于自身而言,教学水平会有一定的提高,等到再教这一课时,反观曾经的教学得失,可以有效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静女》教学实录 篇五

《静女》教学实录

刘恺彬

师:在古典诗歌世界里,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大家想想,在咱们的记忆中,有哪些描写爱情的诗句? 生1:请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生2: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师:我记得咱们初中学过一首诗,叫做《蒹葭》,蒹葭„„ 生: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师:还有呢!两情若是长久时„„ 生:又岂在朝朝暮暮。

师:很好!大家请看屏幕上的两句诗,“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你看,这情人相约,花前月下,多少缠绵又多少诗意。这两句诗不写一个“爱”字,却尽显风流。古代诗歌就以其独有的笔墨,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浪漫经典的爱情画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爱情的诗歌《静女》。在学习这首诗歌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与《诗经》有关的文学常识。(PPT展示相关文学常识。稍作停顿,给学生时间看一遍相关文学常识。)师:我请大家注意两点,第一,关于《诗经》的内容,孔子对它的评价,“思无邪”;《静女》这首诗选自《诗经·邶风》,“风”,就是民间歌谣。第二,注意一下手法,“重章叠句”与“比兴”,何为“比兴”?(再给学生一点时间关注刚才所说的两点。)师:接下来,请大家齐读这一首诗《静女》。生:(齐读。)

师:读得很好。但是读得快了一点。让我们先来注意一下这几个字音。(PPT展示重要字音。)大家看,这个字怎么读? 生:女(rǔ)。师:这个呢? 生:说(yuè)。

师:为什么这么读?

生:因为它们都是通假字。

师:刚才大家还有两个地方读得不大好,我说大家读得太快,特别是停顿、节奏,大家没能读出节奏。一般来说,《诗经》以四言为主,大多数地方两两停顿。但这里两句:一,“俟我/于城隅”,大家跟我读这一句“俟我/于城隅”(生跟读两遍)。二,“匪/女之为美”(生跟读两遍)。来,咱们再把这首诗朗读一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生:(朗读。)

师:少了些深情,但总体不错。这首诗一共分为几章? 生:三章。

师:下面,我想请大家,用咱们现代的语言,分章节复述这首诗。第一章,(PPT展示第一章)“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停顿)请大家结合注释,同学之间可相互参考。

生:(相互交流。)

师:(巡视后。)谁来复述这第一章? 生1:(举手!老师示意站起。)

师:请你尽量大声一点。其他同学认真听。生1:有一个美女„„(生哗然大笑)有一个美女,约我在城墙边见面,却躲藏着不出现,“我”„„那个男子就„„(用手搔头,生笑。)搔头,很迟疑的样子,犹豫不知道要不要走。师:他走了没有? 生1:没走。

师:请坐。这位同学有一点非常好,他在最后说“我”或“男子”搔首踟蹰,他补充了这个主语。但是,咱们来看第一句“静女其姝”,“静女”什么意思? 生:文雅。

师:“其姝”呢? 生:美丽。

师:“其”是形容词词头。合起来该怎么说? 生:文雅的女子非常美丽。师:俟我于城隅? 生:在城角边等我。师:俟,什么意思? 生:等待。

师:这个词很重要,请大家留意。“爱而不见”,谁“爱而不见”? 生:静女。

师:谁“搔首踟蹰”? 生:“我”。

师:很好!来,咱们看第二章,“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生2:(举手,老师示意站起。)文雅的女子很美好,赠送我红色的管萧,管萧鲜明有光的样子,我很喜欢它的美。

师:你第三句“管萧鲜明有光的样子”,用更简洁的语言,该怎么说? 生2:管萧鲜明有光。

师:很好!请坐。来,咱们来把这第二章读一遍。生:齐读。

师:好!第三章!(巡视)谁来试一试? 生:(静默。)师:谁来试一试? 生:(依然静默。)

师:没人来试,那我只好叫个同学来了。语文科代表。生:(大笑。原来是生2。)

师:又是你?(惊讶状。)来,不怕,大胆尝试,一切因此而神圣。

生2:我在野外放牧的地方,采摘荑草赠送给静女,荑草确实美丽且稀少,不是„„哦,是静女送给他的。

师:哦,看,发现问题了。来,接着,不怕。

生2:静女在野外放牧的地方,采摘荑草赠送给我,确实美丽且稀少,不是荑草美丽,而是因为那是静女所送。

师:你刚才有一个字读错了,荑,应读(tí)。第二,刚才你第三句说“确实美丽且稀少”,这里应该加个什么主语? 生2:荑草。

师:他说荑草很美,你觉得这里有没有说女子很美? 生2:有。

师:也就是说,他说荑草很美,实际上是说静女很美。很好!坐下!(停顿)这首诗一共有三章,咱们刚才也都复述了一边。下面,我想请问大家,能否用一句话,概述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 生:(思考,讨论。„„)

师:如何用一句话概述一个故事?谁来试一试? 生:(静默。)

师:一句话?咱们应该注意什么?„„那就有一些很重要的要素不能丢。来,谁来尝试一下? 生:(静默。)

师:知以行为本。你知道,但是你不做,不实践,你就发现不了问题。大胆实践,不要太在意结果。生3:(举手!老师示意站起。)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情景。师:他这么说可不可以? 生:可以!

师:他这句话中包含了哪些要素? 生:谁,在做什么。

师:还可以加个“在哪里”。很好!这样已经很简洁了。能不能用更简洁的语言概括?四个字? 生:(学生讨论。)

师:恋人约会!是不是很简洁? 生:是。

师:咱们看,这首诗讲述了一对恋人甜蜜约会的过程,那么,这对恋人具有什么样的人物形象特点呢?请看问题。(PPT展示问题)诗歌为我们刻画了两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请大家相互讨论交流,共同解决这个问题。生:(热烈讨论。)

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交流。

师:来,讨论好的话,谁主动来说一说? 生:(不少学生举手。)

师:(老师惊讶状。)哇!这么多?(指一学生)来,你先来!生4:从“静女其姝”这句话中,我们可看出静女美丽文雅。

师:很好,能结合文本。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静女是美丽文雅。(板书)接着说。生4:从“爱而不见”中可„„ 生:现。(“见”通“现”)

生4:(尴尬状。)从“爱而不见”中可以看出她很调皮活泼。

师:(板书)我突然想问你,“爱而不见”,这里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生4:动作描写。

师:哪一个字表现动作呢? 生4:见。

师:那“爱”字是不是? 生4:是。

师:“爱”字什么意思? 生:隐藏。躲藏。

师:嗯!这“爱”可不指爱情。还有没有要补充的?

生4:有。男子“我”。从“搔首踟蹰”看出他憨厚痴情。师:是,这男子“我”是憨态可掬。(板书)还有没有? 生4:没了。

师:很好,请坐下,讲的非常好!其他人有没有要补充的? 生:都被他说完了。师:都说完了?

生5:(举手,老师示意站起。)师:你来补充。

生5:静女“贻我彤管“,可见静女大胆主动。

师:为什么“贻我彤管”就能表现静女的大胆主动? 生5:一般是男生比较主动送东西的。

师:对!一般来说,男生比较主动。可这首诗里,静女却非常主动。赠你一朵花,爱你没商量。(生大笑。)这静女,主动送东西,可见她非常大胆主动。(板书)师:我请问你,“贻我彤管”,这里用了什么手法? 生5:双关。师:双关?如何解释? 生:(笑。)

生5:(静默摇头。)

师:这里,静女送“我”彤管,我是怎么赞美这个彤管的? 生:洵美且异,非常漂亮。

师:这里,表面赞美彤管,实际„„ 生:实际是赞美女子漂亮。

师:这里,如果用赋、比、兴的手法来说,它应属哪种手法? 生5:(恍然大悟。)比兴。

师:同时,这也是个侧面烘托的手法对吧? 生5:对!

师:还有没有要补充的? 生5:(摇头。)

师:请坐。其他同学,还有没有要补充的? 生:(静默。摇头。)

师:(扫视一周。)这里,除了“搔首踟蹰”这个动作描写或细节描写只写男子憨厚痴情之外,还有没有刻画男子的句子? 生:(依然静默。)

师:刻画一个人,除了动作描写之外,还可运用其他手法的啊?比如语言描写„„(环视一周。)来,谁来补充?

生:(交头接耳,却无人举手。)

师:(等待。)好吧,我来提醒大家。大家看看诗歌最后两句。“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这句话是谁说的? 生:男子。

师:那么,这两句表现了男子什么样的特点? 生6:(小声地。)狡猾。师:(走近。)什么? 生6:(大声地。)狡猾。师:(惊讶状!)狡猾? 生:(大笑!)

师:大家看,他把心里所想的说出来了,有没有掩饰? 生:没有!

师:毫不遮掩,毫无掩饰就直说出来,他非常地„„ 生6:坦率。

师:很好!(板书)谁说的? 生:(笑。)

师:是啊!这位男子非常地坦率。咱们来看这首诗,这首诗借助各种手法,如动作、语言等正面描写,还有比兴等侧面烘托的手法,为我们刻画了两个性情各异的主人公形象。女主人公静女貌美如花、活泼可爱,追求爱情大胆热烈。而男主人公则是憨厚实在,痴情重义。他“搔首踟蹰”的憨态,“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的坦言,早已深入每一个读者的心中。面对这样一个痴心男子的满腔真情,我们除了感动之外,还能说些什么呢?于是,在这首诗里,一个灵动如水,一个质朴如山,一动一静,勾勒出千古流传的经典爱情场面。接下来,请同学们饱含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生:(齐声朗读。)

师:很好!大家回忆一下,咱们学这首诗,发现诗歌运用各种各样的手法为我们刻画了这样两个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可是,这首诗除了运用动作、细节、比兴手法之外,还运用了一种手法,叫重章叠句。(PPT展示例子《蒹葭》)何谓重章叠句呢?诗歌作品中,在不同章节的同一位置,相同或相近的语句重复出现,结构上的回环往复增强了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感情得到尽情抒发,从而深化诗的主题,这种手法我们称之为重章叠句。《静女》这首诗同样具有这样的特点。诗歌前两章都以“静女其„„”开头,按重章叠唱的手法,诗歌第三章本可以用“静女其倩”或“静女其妍”等开头,可诗歌却以“自牧归荑”开头。如何理解这种现象?诗歌究竟想表达什么?(展示探究的问题)请大家思考并讨论解决这个问题。生:(思考、讨论。)生7:(举手、老师示意站起)老师,我觉得诗歌第三章用“自牧归荑”开头,可让诗歌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为诗歌第二章静女赠送彤管给“我”,第三章赠送荑草给“我”,如果都用“静女其„„”开头,这样显得呆板生硬。用“自牧归荑”开头,过渡就自然多了。师:(面向其他同学。)大家觉得她这样解释合不合理? 生:合理!

师:是的。合理。(转向该同学)我想请问,你这个解释,是从那个角度切入的? 生7:结构。

师:很好。那如果从内容上看呢? 生7:(摇了摇头。)师:那好!请坐。(面向其他同学)谁能从内容的角度解释这个现象? 生:(静默、摇头。)

师:来,咱们请咱班的学习委员来回答这个问题行不行? 生:好!生8:(学习委员站起。)老师,我不懂。

师:不懂,别急!来,咱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行不行? 生8:(点头。)

师:好,我请问你,作者在诗歌中用了这句诗,就代表什么? 生8:这句诗有作用。

师:对了。很好。那么既然有作用,我们就得先了解这句话在说什么,对吧? 生8:是的。这句话说“静女从野外放牧的地方采摘了荑草,并把它赠送给我”。师:对了。那我想请问你,这句话中,最能表现静女身份的是哪一个字? 生:牧

师:这个字告诉我们什么? 生8:静女是一个牧女。

师:应该说,很可能是个牧女,但她绝对是个„„ 生:女人!(大笑)

师:没错!是个女人。大家想想,这首诗选自《诗经·邶风》,风,指什么? 生:民间歌谣。

师:对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静女绝对是个„„ 生8:劳动者。

师:对!很好!你看,很多读者只觉得静女美丽文雅、活泼可爱,大胆主动追求爱情的女子,可是,在“自牧归荑”四个字中,我们却读出了,在静女身上,还有着劳动人民勤劳质朴的本色。这样就使得静女这个人物形象更加地„„ 生:饱满!

师:对!咱们在回过头看这首诗,我们说,诗歌是借助静女与“我”之间发生的事,借两人的人物形象来表现两人之间的爱情的。可是,《诗经》,特别是“风”,它是民间歌谣,它歌颂的爱情,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书生的爱情。你看,这书生之爱是,你唱歌来我作诗,你弹琴来我挥毫。这种书生之爱,确实文雅,但是,老师觉得少了些泥土的芳香。反观静女之爱,它是与劳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因此,我想请问同学们,这首诗歌的主题是不是仅仅在表现爱情呢? 生:不是!

师:那应该是表现什么? 生:表现劳动人民的生活。

师:对!同学们,扎根于土地的人们,最质朴健康的爱情往往是和艰辛苦累的劳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有爱的劳动是快乐的,有劳动的爱一定是最质朴的。静女之爱,让我们明白,千百年来,人世间有一种爱,如清水芙蓉,天然去雕饰,如牧野荑草,洵美且异。诗歌中描写的爱情,没有礼教束缚,没有世俗偏见,没有矫揉造作,更不会愁绪满怀,有的只是两人本能的情感流露和对纯真爱情的期待,有的只是劳动人民发自心底最朴实的唱腔,所以,静女之爱,准确来说,应是爱与劳动的纯美赞歌,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思无邪”。好!最后,让我们再次饱含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生:(朗读)

师:关于这个问题,有没有同学不理解或有异议的呢? 生:(摇头)

师:好!那么,接下来,咱们来尝试背诵这首诗,请大家把课本合上,背诵这首诗。生:(背诵)

师:很好。请大家看屏幕上关于本课的作业。这节课就学习到这里。下课!

静女 教学设计 篇六

《静女》教学设计

综合部:李艳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静女》中重点字词及诗歌的主题。

2、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

2根据文字再现情景,具有表达和表现的能力。3 提高诵读中华古诗词的能力。

3、德育目标: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教学重点:会分析人物形象,掌握诗歌主题。

教学难点:了解古代人们纯洁、真挚的爱情,学生能够树立健康的爱情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用文字记录着这一美妙的情愫,它就是《诗经》。孔子评价《诗经》的内容说:“诗无邪”,课件展示也就是说所有的诗都很健康(板书:孔子,健康);但作为儒家学说的继承人理学大师朱熹却说《静女》是“淫奔期会之诗” 课件展示(板书:朱熹,不健康),那么《静女》到底是邪恶之诗呢,还是健康之诗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历史的长河,去体味诗歌中古老而又年轻的爱情吧。课件展示任务

二、读一读。

(一)师:朗读是赏析的第一要义,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并完成任务一。

(二)师:有谁愿意将自己对这首诗的感悟通过朗读与大家分享一下。课件展示文章内容 学生朗读,同学们进行点评:朗读要注意节奏,重音,情感。找三到四人。

师:读得不错,掌声鼓励一下。三 演一演

师:通过刚才的朗读,相信大家现在在心中对这首诗已经有了自己的认识。莎士比亚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接下来我们就以表演的形式将自己的理解呈现给大家。大家看大屏幕:课件展示

要求:⑴以小组为单位,一人旁白(可诵读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同时另选演员表演(人数自定)。

⑵抽签决定由哪以小组表演,其他小组点评。

表演开始课件展示。一组表演完之后,师:表演的真好,大家的表现力真是出乎了我的意料。掌声鼓励一下。在他们的表演中,你发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男子,哪里可以看出,女子呢?

课件展示。教师总结: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极度兴奋

爱而不见,搔首踟躇。-----焦急万分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高兴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赞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喜悦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兴奋得意

下面哪一组再给大家表演一下?大家欢迎。

师:现在我们对这首诗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那现在再读起来,应该更有韵味了。谁来给大家读一下。你能背诵吗?太好了,送点掌声给他。那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

师:听了大家的诵读,此时我诵读的欲望相当强烈,接下来我也给大家诵读一遍。

课件展示。教师随着伴奏音乐范读课文。大家一起背诵课文。

四、议一议 师:读一篇好文章总是让人唇齿留香,真是好文不厌百回读。那你是如何看待他们的爱情呢?你心目中追求的爱情是怎样的? 真挚 真诚 爱情是建立在重情轻利的基础上的所以我们说静女的内容是不是健康的?

五、教师结语:

纯美的爱情人人都向往,她像怒放的玫瑰一样芬芳、美丽,不过,玫瑰的枝条上有刺,拿的时候要小心喔。

六、作业

请以“从荑草到钻戒”为话题,写一篇300字的短文。

七、堂清练习

静女 教学设计 篇七

静女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特别是《诗经》的基本知识

2、积累字词,理解诗歌含义

3、把握人物性格特征,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

4、欣赏诗中纯真的爱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大意

2、人物形象的特征及诗歌的表现艺术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表现出来的爱情的天真、甜蜜 【教学用具】多媒体、板书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们的生活中,最能引发大家八卦的就是爱情,但是这样一个说法,说当今时代已经进入了一个“速食”爱情的时代,而事实上,在我们漫长的历史文明中,爱情也是文人墨客笔下追逐的主题,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名句,同学们都记得哪些呢?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关雎》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诗·王风·采葛》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蒹葭》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摸鱼儿 雁丘词》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鹊桥仙》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长恨歌》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上邪》 事实上,这样的诗词就可以说是当时人民的一个爱情宣言,比我们今天的我爱你、我想你来的有韵味吧?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两千多年前的《诗经》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爱情故事——

首先请同学们翻到书第89页,第四单元主要讲的是古典诗词,那么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就先了回顾一下,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 那么,事实上,我们古代诗歌分成了两个阶段,古体诗和近体诗,那么我们一般把唐诗之前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也就是说我们熟悉的唐诗、宋词、元曲都属于近体诗范畴,而古体诗则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可记载的最早的诗歌总集就是《诗经》,那么《诗经》之后的诗歌又大致经历了楚辞、汉乐府、古诗和√一米范文★www.1mi.net√魏晋南北朝五言诗三个阶段,同时诗歌的句式特点也逐渐《诗经》的四言诗发展到南北朝的五言诗,以至唐以后的多样化。在这一系列的发展过程中,《诗经》可以说是中国诗歌的源头,那么现在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诗经》

二、《诗经》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为《诗三百》。

2、《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称15国风,160篇,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后人经常把它和屈原的《离骚》并称为“风骚”。“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40篇。

3、《诗经》按表现手法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4、《诗经》里的作品多方面地描写了现实生活,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表现了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它们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其中有许多诗密切地联系着政治,针砭了社会。有些关于下层的反剥削、反压迫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中更本质的现象。这种现实主义精神被后人所重视并产生了巨大影响。《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那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则是屈原的《楚辞》。

后世对《诗经》的解释和评价也是很多样化的,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静女》在《毛诗序》里边的注释是:“《静女》,刺时也。卫君无道,夫人无德”,朱熹说“此淫奔期会之诗”,而我们现当代的学者则认为《静女》是迄今为止最纯真的情歌之一,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到底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请同学们翻到下一页,先花两分钟通读一遍诗歌,将诗中读音找准

好,请同学们齐读一遍诗歌,注意把握节奏

三、诵读感知,整体把握

1、听音频,把握读音与节奏

2、齐读,形成整体印象,掌握通假字词 爱:通“薆”,隐藏。

见:通“现”(风吹草低见牛羊。)说:通“悦”喜爱。

女:通“汝”你 归:通“馈”,赠送。匪:通“非”,不是。

3、齐读第一章,了解诗的意义(1)、请学生翻译,进行适当补充

娴静的姑娘真可爱,约我来城墙角楼。姑娘躲着不出来,急得我挠头又徘徊。

俟我于城隅:状语后置

其:形容词词头(2)、交代了事情的起因

男:老实憨厚、真诚——搔首踟蹰 女:美丽,调皮可爱——爱而不见

4、男生齐读第二章,解读(1)、请学生翻译,进行适当补充

娴静的姑娘多美好,赠我一只红管萧。红管萧色彩鲜艳,美妙绝伦我喜欢。

娈:美好

贻:赠送

有:形容词词头

说怿:喜欢,喜爱(2)、第二章写约会的场面,姑娘露面并以彤管相赠。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既可以看作是小伙子当时的心理活动,也是双关语,小伙子托物抒情,表面上赞美彤管,实际上是赞美赠彤管给他的姑娘。

双关:利用词语同音或多义等条件,有意使一个语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同时兼有两种意思,表面上说的是甲义,实际上说的是乙义;即言在此而意在彼。

(3)、第二和第三章在形式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呢?

静女其姝

静女其娈

重章叠句:也就是重复地咏唱。这是《诗经》常用的一种手法。表现事物进展的程度和顺序,诗意递进,突出内容。增加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一唱三叹,更加强抒情效果,突出感情。犹如现在的歌词,第一段和第二段相同或者稍稍变换一些词。这样容易记忆,而且很有音乐感和节奏感,更能抒发情怀。

5、女生齐读第三章,解读(1)、请学生翻译,进行适当补充

从郊外采来茅草送给我,茅草确实美丽又奇巧。不是你草儿长得美,而是因为是美人赠给我的。荑:初生的茅草。

洵:确实。(2)、第三章写约会情景。

头两句“自牧归荑,洵美且异”,称赞草实在是美得出奇,夸物实际上是夸人,这里还是双关,最后两句小伙子就直接敞开心扉,“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并不是物本身有什么美,而是爱人及物、托物抒情

(3)、第二和第三章都写男子对女子赠送的东西的赞美,怎样理解

1、这是借物咏人,因人赞物。小伙子对礼物的赞美,实际上是赞美○姑娘,表达的是小伙子对姑娘的真挚恋情。

2、照理说,彤管比夷草要贵重得多,但男主人公只以“彤管有炜”○夸其色泽鲜艳,对受赠的夷草却盛赞其“洵美且异”,显然就不是视其外观而有所感了。荑草虽极其普通,但因它是姑娘亲自从野外采来作为信物给小伙子的,寄托了姑娘的一颗真挚的心,物微而情深,花草很寻常,只因它们为美人所赠,所以又非同寻常。小伙子深知,这看似普通的夷草代表了姑娘那颗赤诚的心。这一评价已然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谐和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表达了男青年对女友的一往情深及他爱人及物的诚挚、痴迷之心。

6、齐读全诗,当堂背诵

我们昨天把整首诗做了一个比较详细的梳理,那么,上课之前,我们还是再来读一遍这首诗,静女其姝,预备起

那么,我们说这首诗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啊?很简单的故事对不对,就是描绘了一对男女青年约会、赠送礼物的场景是不是,那么,我们说《诗经》它主要表现的是当时劳动人民对现实生活的感受,这里体现的是劳动人民对什么现实的什么样的感情呢? 没错,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爱情的大胆真挚的追求 那么,就这仅仅的48个字,又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呢? 我们一般说主题是通过三个方面表现出来的,大家思考一下是哪三点 环境、人物、情节

那现在再看看,我们这首诗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啊 没错,就是人物形象的塑造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它塑造了怎样的形象

我们从三个方面入手,诗歌通过哪些诗句运用什么样的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形象,请一位同学来讲一下

首先,诗歌是以谁的口吻写的啊?那么,我们来看有哪些诗句可以体现他的形象的?一节一节找 那么女子又是通过哪些诗句表现的呢

好,现在我们的主题出来了,人物形象也找出来了,是不是还少了点什么啊?我们说诗经六义,除了划分为风雅颂以外,每首诗是不是还应该有它的表现手法啊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分析一下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诗中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在解答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诗经》都有哪些比较常用的表现手法 我们昨天说《诗经》有三个比较独特的运用广泛的表达方法是哪三个?

没错,赋、比、兴,那么,昨天还说了一个是什么?

双关是表现手法吗?它是一个语句表现两种意思,属于一种修辞手法 那么,昨天又说到的表现手法是什么?没错,重章叠句 那么,除了这几个,我们今天在补充几个《诗经》中比较常用的表现手法

比兴连用

双声、叠韵、叠词 句式特点

好,讲了这么多,现在,同学们可不可以把整首诗背下来了?我们一起把书关上,来背一下吧

很好,大部分同学都能背下来了,还有一小部分同学要加油了啊,争取在课堂上就背下来

四、人物性格特点

男子——“骚首踟蹰”、“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运用对比、双关的手法刻画出了他的憨厚、痴情

女子——“静女其姝“、“静女其娈”、“爱而不见”、“贻我彤管”“自牧归荑”

运用重章叠句的手法写出了女子的美丽、调皮、可爱

五、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1、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作用——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往往“形象逼真、细节细腻”。

2、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作用——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3、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即由此物引起他物。作用——发端,增强诗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

4、比兴连用:

作用——起到联想、象征、烘托气氛和增加韵味的作用,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山不在于它的高低,只要有神仙居住就会出名。水不在于它的深浅,只要有龙就灵异了。这是一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陋室主人)的品德而声名远播。

《关雎》中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借眼前景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同时关雎和鸠,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

5、其他主要表现形式 ① 重章复唱:

作用——表现事物进展的程度和顺序,诗意递进,突出内容。增加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一唱三叹,更加强抒情效果,突出感情。② 双声、叠韵、叠字的大量运用:

作用——形象生动,精确表情达意,描绘事物特征,加强语意;语音和谐,产生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

《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小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的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状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入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伐木丁丁,鸟鸣嘤嘤

③ 句式特点:为四言诗。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往往为隔句用韵。④语言富于形象性和音乐性。

6、补充知识点: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

⑴、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⑵、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表达方式: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

⑶、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六、主旨

《静女》写一对青年男女相爱、约会、赠送情物的情景,表现古代劳动人民青年男女之中的大胆而挚热的爱情。

七、拓展

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衿,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释〕①衿——衣领。青衿是周代学子的服装。②嗣——传送,给予。

③挑、达——形容走来走去的情状。④阙——古代城门上的楼。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此断音信?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

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城楼上啊。

一天不见你的面呵,好像已有三月长啊!

比较《邶风·静女》和《郑风·子衿》的异同。不同点:

①角度不同:《邶风·静女》是以男子的口吻写的。《郑风·子衿》是 以女子的口吻写的。

②情节不同:《邶风·静女》写青年男女的一次约会。《郑风·子衿》写少女在城楼上盼望情人。

③基调不同:《邶风·静女》欢乐幽默,充满情趣。《郑风·子衿》缠绵悱恻,哀婉动人。

④写法不同:《邶风·静女》主要通过细节刻画人物。《郑风·子衿》主要通过内心独白刻画人物。

同中有异:

两首诗都写了主人公等待时的焦灼不安,但因性别的不同而选用了不同的细节。《邶风·静女》中“搔首踟蹰”写出男子的憨厚,《郑风·子衿》中“挑兮达兮”写出女子的缠绵。

共同点:

①对爱情的追求都大胆率真,绝不忸怩作态,表现出劳动人民纯朴的本色。

②风格朴实、清新。采用重章复唱,在一唱三叹中主人公的深情得以尽情地抒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一米范文范文为大家带来的7篇《静女教学设计》,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最新范文

95 42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