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范文>教师教学>教学设计

欲速则不达教学设计(优秀9篇)

2023-05-29 19:09:25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一秘范文为您精心收集了9篇《欲速则不达教学设计》,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北师大四下《欲速则不达》优质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借助资料,通过齐景公的动作、语言,体会齐景公对晏婴的情深义重。

3、质疑问难、品词析句。通过齐景公的言行,设身处地体会他的心理活动。探究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不信任外部条件,只靠自己,反而想快却达不到目的。

4、朗读古文,感悟古文的凝练,读出古文的韵味。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播放《欲速则不达》动画。孔子说:“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关于“欲速则不达”还有一个小故事呢。这节课中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课文是——《欲速则不达》。学生齐说课题。

2、教师板书课题。

3、课题什么意思呢?(想要快,却达不到目的。)

4、这是什么原因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文。

二、初读质疑

1、请同学们先自己朗读课文,注意读书时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把不明白的地方标注出来。

2、同学们读的都很认真。这里有几个生词老师想提醒大家注意一下。出示:“驿使”、“驺子”、“驭马”。指名领读。从这几个词中你发现了什么?(“驿”“驺”“驭”都带有“马”字旁)意思上呢?指名解释这几个词的意思。“缰”与 “僵”、“疆”比较,组词。

3、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根据学生提问,整理问题并板书:为什么着急?能赶回去?)

(1)齐景公为什么这么着急?(因为丞相晏婴病重,危在旦夕)危在旦夕什么意思?如果学生补充资料,评价:你不但从课文中找到了根据,还借助资料找到了依据。

(2)齐景公不能赶回去见晏婴最后一面。有依据吗?评价:你根据事情的经过做出了判断,这是你的推测。事实呢?老师查到了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

三、关注矛盾点,引发质疑

1、在解决这两个问题时,同学们有没有产生新的问题呢?(为什么晏婴病重齐景公这么着急?)

生补充资料

老师课前也查阅了一些资料。出示晏婴图片。喏!这就是晏婴。

(课件引入资料:晏婴是齐国的三朝宰相,辅政长达四十年。他全心全意辅佐着齐景公,使齐国达到“兴盛”,却过着清贫的生活,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贤臣。)想想,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晏子使楚》一文里凭着聪明才智回击楚国人、捍卫国格的晏子就是他。

从中可以看出什么?(齐景公对晏婴情深义重)

2、从哪儿能够看出来?请同学们再来默读课文,画出相关的语句。

(1)“景公听了,急得霍地站了起来。” 你关注了齐景公的动作。“霍地站起来”是怎么站起来?(突然地、猛然地)谁来扮演一下景公做一做这个动作?为什么要这样表现?能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2)第三自然段

对比句子:快快准备好车良马,让驺子韩枢为我驾马,火速回去!

准备车马,驾马,火速回去。

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字面上、意思表达上)(两个“快”连用,更能表现出景公十分焦急。而好车良马、驺子驾车可以看出齐景公为能够火速赶回去做了充分的准备,是最佳选择)我们从他高声喊的动作以及他的语言中也能体会到齐景公对晏婴情深义重。谁来读读这句话?齐景公是一国之君,他说的话一言九鼎,应该怎么读?

3、齐景公为火速赶回做了如此充分的准备,我们跟结果来对照一下。此时有没有产生什么问题?

指名读第四、五自然段 在这两句话中有两个“嫌”字。“嫌”什么意思?第一次嫌什么?第二次嫌什么?同学们,此时你有什么疑问吗?为什么会嫌驺子驾车慢、马不努力向前呢?因为齐景公心急如焚。“心急如焚”什么意思?我们联系上文看看,导致他心急如焚的原因是什么?景公的心里急得像火烧一样,可是他觉得驺子和马也和他的心情一样吗?所以他不信任驺子和马,最后弃车徒步跑开了。他放弃的是什么?(正确的方法)

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着急的时候?结果怎样?原因是什么呢?

刚才同学们解释了课题,欲速则不达就是想要快,却达不到目的。学习完了课文,谁再来谈谈对这个课题的理解?(齐景公因为对晏婴的感情情深义重,所以心急如焚,导致他不信任外部条件,没有选择正确的方法,所以导致想快却适得其反,最终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

四、总结拓展

1、学完了课文之后,你从中收获了什么?在这个短短小的故事中却蕴涵着深刻的道理。

2、刚才我们学习了这个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的故事,想不想看看原文?

3、出示原文,自读。读了古文,你有什么感觉?老师来读读,好吗?配乐。

4、刚才我们先学习了译文,再来读古文。这是一种学习古文的方法。还有其他的'方法,来看一看。(出示课件)谁来读读?根据金钥匙的提示,自己读读试试。

5、指名读。

6、这篇古文仅用了74个字,表达了我们现代文180多个字所要表达的内容。这就是古文的语言之凝练,朗读之韵味,正是古文的魅力所在。在我们的小学课本和课外读物中有许多古文,希望同学们能够多读、多诵!

7、延伸:

《欲速则不达》这样一个古代故事对于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呢?请同学们课下找一找生活中这样的小例子,下节课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北师大教材四年级下册《欲速则不达》教学设计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达……”等六个生字,认识“驿……”等四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现代文和古文,感悟古文的凝练

3.了解“欲速则不达”的故事经过,探究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过于性急图快,反而适得其反,不能达到目的。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读古文和译文,对照着理解古文文意

难点:探究故事中蕴含的与时间有关的深刻道理,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对“欲速则不达”的理解

三、教学课时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详案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为你们带来一串中文密码,想来解解吗?(出示古文)

老师先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谁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生1读得不是很流利

师:虽然读得不很流利,但是你的这种敢于挑战,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气,老师很欣赏,现在,能请你为同学带读一下注音的字吗?

生带读古文生字

师:请坐,现在全班同学跟老师读一遍。再读一遍

师:现在,听老师来读读这段古文,注意老师的停顿。

师:来,你们自己试着读一读。(自由读)全班来一遍

师:同学们读得还不够好,我们来四组比赛,看看那组读得最棒

(四组分读)

师:读了这么多遍,谁能来猜猜这篇古文讲了个什么故事?

(生说不出)

师:老师给大家个小提示:这篇古文中,出现了四个人一匹马,你们知道分别是谁吗?

生:齐景公、韩枢(师解释他是个驺子,也就是管马车的官员)、婴(即《晏子使楚》中的晏婴)、传骑(即骑马传递公文的人),还有一匹马叫烦且。

师:现在再来猜猜这篇古文的意思

(一生预习过说出)

师:你很棒,这么难的古文都能猜出意思,但到底猜得对不对呢?老师可以再给个提示,这篇古文揭示了一个道理(板书:欲速则不达),来齐读。同学们可以先来猜猜这五个字的意思。

师引导(速:急速、火速,达:到达,则:结果)

师:说说整句的意思

生:想要急速结果不能到达

师:老师发现许多同学都已经打开课本了,看来大家都已经知道这串密码的答案在哪了,那么所有同学都打开课本吧,验证一下你们刚才的猜测,好好把文章看一遍,拿起手中的笔画出生字词。

(师板书生字)

师:一起来把课文读一遍,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师:这串密码真不简单啊,连答案中都有这么多生字,请同学们一起读读这些生字。

师:现在,老师考考几位同学,看看是否都掌握了。(指名读)

师:看来大家都掌握得不错,来,全班再来读读。

师:对待生字会读还不够,我们还应该知道它们的意思。

(驿使即古文中传骑;丞相的丞用部首查字法要查“—”,再查五画;晏婴的婴组词“婴儿”;危在旦夕:形容危险很近;心急如焚的焚上面林,下面火,森林在火中烧,心里急的好像在烧一样,反义词不慌不忙;霍地注意读音,霍字下面不是住,霍地表示动作很快;缰绳的缰换个部首:僵、疆;驭马:驾马;索性意思干脆,造个句子;徒步:不行,挑山工就是挑着重担徒步登泰山的。)

师:生字再读一遍

师:现在,我们来古今对照着读,左边的同学读古文,右边的同学读现代文,一句句对照读。

师:换一下,右边同学读古文,左边同学读现代文。

师:通过这两次对比读,你们觉得和现代文比起来,古文有什么特点?

生:短小

师:我们把古文当作密码,可见它很难——

生:懂

师:古文就是这样短小难懂,这也是古文的魅力所在,现在,老师出几个密码,要大家帮忙解解,可以对照现代文,同桌讨论着解。(谒、辔、释、走、两个疾)

生解

师:大家读了现代文,能告诉大家,这篇文章讲了个什么故事吗?

生:晏婴病重,齐景公急着赶回去,他先让驺子驾车,嫌慢,自己赶,没走几百步,又嫌马慢,最后自己跑起来。

师:晏婴病重,景公为什么这么着急赶回去?文中是怎样描写景公着急的?最后,景公见到晏婴了吗?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下课。

板书设计:  欲速则不达

古文 生字

《欲速则不达》教学设计与说明 篇三

《欲速则不达》教学录像观后感

这节课给我的感受有:

一、这是一堂真正的阅读训练课。它是一节在新课程改革下,依据阅读教学的客观规律,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读书训练为主的阅读教学课。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了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研读课文,解决问题;古文诵读” 等环节,涵盖了“学生练读、 学生换位读、学生齐读”等形式,把读书训练真正放在重要位置,以“读”为本,使学生在多种形式读书的基础上领会和感悟,然后再带着不同体验读文。在引领学生阅读感悟中,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二、教师的表现与仪态让人钦佩。

1、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非常强,她充分了引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她以“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疑问吗?”这个问题提出,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对文章进行深入探究。从而引发他们探究答案的欲望,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

2、教师语言精确到位。例如夸奖学生的语言,不是“好、很好”这些单调的词语,而是发自内心的赞美说“你很会筛选信息、你很善于学习”等语句。在学生不能马上准确给出答案时,又能给出适当的引导,学生有进步后立马给予适当的鼓励,这样不仅能解除学生的尴尬,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

3、教师教态自然大方,教学思路清晰。这位教师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散发出自信的气息。她的这种气息,仿佛可以感染每一个学生,让学生也充满自信,可以学好这篇文章。教师的教学思路是很清晰的,一步一步的解决课文中学生感到疑惑的问题,把阻碍学生理解古文的一个个拦路虎去掉,在重视预设和生成的同时,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三、这节课唯一让我觉得美中不足的是:教师的板书还不能称作简洁美观。

北师大四下《欲速则不达》优质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熟读古文和译文,对照着理解古文文意。

2、通过自悟、讨论、交流等方式,感悟文章所蕴涵的深刻含义:欲速则不达。

教学难点:

1、熟读古文和译文,对照着理解古文文意。

2、探究故事中蕴涵的与时间有关的深刻道理,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对“欲速则不达”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读题目。

2、请学生根据题目提问题和猜一猜文章的意思。教师随即梳理问题,并相机出示: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

3、学生谈对题目的理解。

二、学法引路

1、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欲速则不达》是一篇古文的译文。文章虽然短小,却蕴涵着深刻的道理,那就是题目所概括的:欲速则不达。请同学们回忆学习《井底之蛙》一文的情形,想想用什么方法能比较快的理解古文文意?(生谈自己的经验。)

2、教师出示“金钥匙”内容。

三、熟读课文

1、请学生选自己适用的方法自读《欲速则不达》的古文和译文。要求:熟读古文和译文,对照着理解古文文意。(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2、指名分读古文和译文,师生共同正音。

3、请同学领读自己认为难读的句子。同桌互读古文和译文。

4、师生合作读古文和译文。

5、生质疑自学有困难的字词含意,师生共同解疑。

6、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大意。

7、师生共同分析齐景公的“欲速”表现。

四、探究明理

1、学生思考并回答:齐景公能很快赶回都城吗?为什么?

2、教师创设情境:“如果你是齐景公身边的侍从,当看到齐景公嫌马跑得不努力,自己下车步行时,你打算怎样说服他回到马车上去?”

3、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并推选发言人。帮发言人补充,完善发言内容。

4、各小组发言人汇报,师生随即评价。

5、师生共同解决解题时还遗留的问题。

6、请学生结合课题用一句话说说读文的感受。

五、拓展延伸

1、教师板书:快与慢。请学生结合本课再谈理解。

2、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生活中“欲速则不达”的事。教师也可补充实例。

六、布置作业

1、将《欲速则不达》与《效率专家爸爸》对比阅读,总结自己的体会。

2、继续积累与时间有关的名言警句。

《欲速则不达》教学设计 篇五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并理解“驿使、危在旦夕、心急如焚…”词语的意思。

能力目标:熟读古文和译文,对照理解古文的内容。

通过自悟、讨论、交流等方式,感悟文章所蕴含的深刻的含义。

情感目标:使学生懂得过于性急反而不能达到目的的深刻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文,感悟其蕴含的深刻含义——欲速则不达

三、教学课件准备:

模块一:晏婴的简要资料

模块二:一组词语

模块三:文本中“快快准备…”一句话

模块四:后续故事资料

模块五:填空练习

模块六:故事的古文

四、教学过程:

(一)聊人物,导入课文

1、聊人物,拉近学生跟文本的距离

a、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晏子使楚》这篇课文中的晏子吗?晏子又叫晏婴。(板书:晏婴)谁来说说故事中的晏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b、播放课件模块一。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资料,让学生深深体会到了晏婴和景公之间关系非同一般,为后文学生学习景公为何这样急,以致于乱了分寸埋下了情感的基础)

c、晏婴聪明过人,有勇有谋,他成了景公的左膀右臂。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发生在晏子和景公之间的小故事, 叫《欲速则不达》(板书:欲速则不达)生齐读课题。

2、解课题,设疑问,激发学生的兴趣

a、指名说“速”是什么意思?“达”是什么意思?

b、本来速度快应该早点到达啊,可是为什么“速”的结果却是“不达”呢?学了课文我们就会明白了。

(二)交流预习情况

播放课件模块二:开火车读词语

(三)品读课文,了解故事蕴含的含义

1、指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提出问题:读了课文你觉得景公是个怎样的人?(板书:景公)

景公为何这样急?(随机板书:急)

a 、自由读课文,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划一划,写一写

b 、同位,前后同学互相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

c、指名说

d、 抓住“飞奔”“危在旦夕”词语理解,体会情况万分危急(板书:危在旦夕)

北师大教材四年级下册《欲速则不达》教学设计 篇六

一。导入新课,温故而知新。

出示古文: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选自第七册课本《晏子使楚》)

学生饶有兴趣地自由读。

师:还记得这段古文吗?

生:记得!

师:这段话是谁说的呀?

生:晏子!晏婴!

师:你还记得晏子吗?

生:记得!

师: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一篇关于他的课文——

生:《晏子使楚》!

师:作为齐国的大夫,齐国的高级官员,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晏子是不是生得仪表堂堂,玉树临风?

生:不,他个子很矮!

生:他其貌不扬,长得一点也不帅。

师:可就是这个个子不高,其貌不扬的人,却非常——

生:非常智慧!

生:非常幽默!

生:很聪明!

生:有胆有识!

师:是啊,出使楚国,楚王想显显他大国的威风,连城门都不开,让晏子从狗洞子里钻进去。晏子微微一笑说——

生:访问狗国就钻狗洞!

师:来到大殿之上,楚王连正眼都不瞧他,“唉,你看你这个样子,齐国没人了吗?派你来当使者?!”晏子怎样回答?

生:我们齐国人多了去了!

师:就拿我们的都城临淄来说吧,大家都把袖子举起来 ——

生:就能连成一片云!

师:我们都挥一把汗——

生:就能下起一场雨!

师:只是敝国有个规定——

生:访问上等的国家,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就被派到楚国来了。

师:呵呵,楚王受了两次羞辱,还不肯善罢甘休。又把一个小毛贼拖到大殿之上,硬说是齐国人。晏子说——(指屏幕上的古文)

生齐声诵读。

师:能说说这段话的意思吗?(出示译文和古文对照)

师: “婴闻之”——

生:我晏婴听说——

师;“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生:橘树种在淮南,结的柑橘又大又甜;种在淮南,则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叶子虽然相似,但味道却有很大的不同!

师:“所以然者何”?这是为什么呢?

生:水土异也!水土不同啊!

师:“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

生:老百姓在齐国能够安居乐业,到了楚国,却做起盗贼来了——

师:“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生:是不是楚国的水土更容易使人做盗贼啊?

幻灯片出示“金钥匙”,指导学法。

师:古文对于我们而言,比较难读,难懂。初学的时候,可以先读熟,猜一猜文意,再对照译文理解。也可以一边看古文,一边对照译文,理解了文意再熟读。今天,我们就用到了——

生:第二种学法。

师:如果你是齐国的国君,你拥有一个像晏子这样聪明、机智、有胆有识,而又幽默无比的臣子,你会怎样?

生:我会重用他!

生:我会尊敬他!

生:我会信任他!

师:齐国的国君和大家想的一样啊!晏子一共辅佐了齐国的三位国君,而与齐景公的感情最为深厚。齐景公这个人,身上的毛病不少,治理国家经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过失,但他却非常信任、尊敬、倚重晏子,当晏子利用他特有的幽默和智慧指出齐景公的过失时,他总能虚心地改正。正因为这样,齐国的百姓才能够安居乐业,齐国的国力也得以蒸蒸日上。景公和晏子也结下了深厚的君臣情谊。

(板书:晏婴   齐景公)

二。指导学文,感受千年之憾。

师:可是,这棵齐国的智慧之树却要倒下了。“病甚,且死”,危在旦夕(板书)。什么是“危在旦夕”?

生:危险就发生在早晚之间。

生:形容非常危险!

师:这时的景公,与晏子有着深厚君臣情谊的景公,信任、尊敬、倚重晏子的景公,将会有怎样的表现呢?(板书:欲速则不达)请大家读一读我们的课文。

学生自由读文。

指名分段读文,正音。字词释意。

《欲速则不达》教学设计与说明 篇七

《欲速则不达》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11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一则成语故事,篇幅虽短,但其揭示的道理却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对学生的认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是这样设计这节课的:一是导入课题。结合本单元的主题和学过的课文,谈一谈对快慢的认识和理解,学生说法不一,但各有各的见解。然后通过老师的小结引导,很自然地引出了课题。二是探究道理。让学生以读为主,通过自悟、讨论、交流等方式,理解“欲速则不达”,然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明确短文蕴含的道理。三是诵读古文。通过学习译文,了解古文文意,初步找出相对应的句子。并在熟读译文的基础上,诵读古文。

课堂上,我立足于给每个学生比较充足的时间,静下心来“潜心会本文”。从始至终贯穿“读”,朗读、默读(有一定速度),不是只言片语地读,也不是少数人的读,是大面积地落实到每个同学的潜心地读。并紧紧抓住课文重点词句,有目的、分层次地朗读、理解。我力求体现自主学习,体验学习的教学方式,同时欣慰地看到了在简单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有目的、分层次的读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读中,他们感悟到了景公因过于心急反而不能达到目的。而在联系生活实际中,他们更是把“欲速则不达”诠释得淋漓尽致(特别是王慧敏,想到了《拔苗助长》的故事)。不过,名家们都说:有遗憾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课堂。我当然也不例外。现在我就把遗憾记录如下:

遗憾之一:虽说指导学生读书有层次,有目的,效果也得到体现,但有的教学契机仍不能有效把握。如:在指导学生朗读的环节中,最后学生读到“急得霍地站起来” 的时候,连动作都做出来了,我要是能结合板书,引导学生再次抓住焦急得高喊,再到心急如焚,然后让学生再次把这部分朗读一遍,学生的感受肯定更为深刻。这对于后面“过于性急”而选择弃车徒步,因而不能达到目的的揭示,肯定更是水到渠成。

遗憾之二:如果学生读得充分,感受深刻的话,我就能更加简单地给予教学。直接把后面的“面对弃车徒步的景公,你想对他说什么?”免掉,过渡到“景公能很快回到都城吗?为什么?”。而学生在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中,“不达”肯定也会讲述得更加的饱满。

遗憾之三:课标指出: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是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有力手段。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在本节课中,我虽然也有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但评价的形式不够,评价的激励作用不明显(特别是在朗读方面)。我一直在反思,怎样才能提高自己对学生的评价水平?我陷入了沉思。

遗憾之四:……

一节课结束了,它所带来的遗憾和引发的思考,肯定远远不止这些。也许我这教学设计过于简单,我认为:简单不是草率,不是省事。“简单实用”,是我奋斗的目标。希望我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路漫漫其兮远,我将为之努力着……

北师大教材四年级下册《欲速则不达》教学设计 篇八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古文的译文。文章虽然短小,却蕴涵着深刻的道理,那就是题目所概括的:欲速则不达。即过于性急反而不能达到目的。通过本文的教学,应使学生悟出这个道理。

【学情分析】

虽然本课是古文的译文,但文本通俗易懂,对于已具备一定语文学习能力的四年级学生来说,能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体会人物心理,进而感悟文中所蕴涵的道理。在教学古文时,要引导学生对照译文理解古文文意,培养学生读古文的兴趣。

【教学目标】

1、了解“欲速则不达”的故事经过,探究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过于性急图快,反而适得其反,不能达到目的。

2、用心体会齐景公求“速”时的动作、语言,理解课文内容,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3、朗读古文,感悟古文的凝练,读出古文的韵味。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欲速则不达”的故事经过,探究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2、理解课文内容,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3、朗读古文,感悟古文的凝练,读出古文的韵味。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欲”,学生说说含有 “欲”字的词语。

2、理解“欲速”的意思,进而理解课题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

1、学生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学生读词语。

3、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归纳。

(学生提出的问题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问题:景公为什么着急?景公急成什么样了?结果如何?)

4、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解决问题。

(1)出示自学提示。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学,做好批注。

三、研读课文,感悟寓意

(一)了解景公为什么急。

1、师:同学们,齐景公为什么着急?

2、反馈:“丞相晏婴病重,危在旦夕,请大王火速赶回,否则恐怕难以见上最后一面了。”

(1)理解“危在旦夕”。查字典明确“旦”是早晨的意思;“旦夕”是时间很短的意思;“危在旦夕”是说危险将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

(2)通过“火速赶回”、“最后一面”等词体会事情紧急。

(3)指名读驿使的话。

过渡:景公接到报告时,正在东海游玩,他把国家大事交给了晏婴,晏婴辅佐景公把齐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可这样一位忠臣眼看就要离景公而去,听到这个消息,仿佛晴天霹雳,景公急成什么样了?

(二)体会景公怎样急。

1、师问:景公急成什么样了?

2、反馈交流,指导学习方法。

(1)“景公听了,急得霍地站起来。”

这句话中哪个词最能反映景公当时的心情?理解体会“霍地”。在“霍地”一词下面做上记号,指导读的时候突出这样的重点词。

(2)“景公十分焦急,高声喊道:‘快快准备好车良马,让驺子韩枢为我驾车,火速回去!’”

指导朗读。对比“快快准备好车良马,让驺子韩枢为我驾车,火速回去!”和“准备好车良马,让驺子韩枢为我驾车,快点回去!”这两句话,理解快快、火速表明景公心里很急,重点读出这两个词语。

(3)“驺子驾车跑了大约几百步,景公心急如焚,嫌驺子驾得太慢了,就夺过缰绳,亲自赶起车来。”

理解 “心急如焚”。 找到重点词语“夺”、“亲自赶起车来”,体会景公心急如焚。

师:景公亲自赶车就比驺子快吗?他为什么认为自己比驺子快呢?

能从书中找一句话,说明驺子的驾车技术吗?

(学生交流)

(3)“他驾车驭马行了几百步,又嫌马不努力向前,索性弃车,自己徒步跑开了。

你怎么看待他“弃车而跑”的行为?把你的感受读出来,读出惋惜、嘲笑的感情。

(三)结果如何?

1、师:同学们,你们能根据景公的行为猜到事情的结果怎样吗?

出示资料,指名读。

2.齐景公真的不知

3、景公这样做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

(四)感悟寓意 。

1、完成填空:齐景公一心想要          ,可是因为       ,结果               。

2、师:景公一心想要快,这就叫“欲速”,反而达不到目的。这就叫道徒步走比驾车慢吗?那他怎么会选择了这样的方法呢? “欲速则不达”。

3、有感情的朗读课题。

四、诵读古文,指导学法

1、出示古文。

(1)师范读。

(2)生练读。

(3)对照译文指导朗读,感受古文特点。

(4)齐读古文。

2、出示“金钥匙”,齐读。

五、课后延伸,巩固积累

1、把《欲速则不达》这个成语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找一些短小精焊的古文读一读。

六、板书设计

欲 速 则 不 达

晏子                  景公

危在旦夕        好车良马    驺子驾车

好车良马    亲自驾车

失去理智    徒步跑开

北师大教材四年级下册《欲速则不达》教学设计 篇九

教学目标:

1、熟读古文和译文,对照着理解古文文意。

2、通过自悟、讨论、交流等方式,感悟文章所蕴涵的深刻含义:欲速则不达。

教学重点:熟读古文和译文,对照着理解古文文意。

教学难点:探究故事中蕴涵的与时间有关的深刻道理,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对“欲速则不达”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课时

一、解题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读题目。

2、请学生根据题目提问题和猜一猜文章的意思。教师随即梳理问题,并相机出示: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

3、学生谈对题目的理解。

二、学法引路

1、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欲速则不达》是一篇古文的译文。文章虽然短小,却蕴涵着深刻的道理,那就是题目所概括的:欲速则不达。请同学们回忆学习《井底之蛙》一文的情形,想想用什么方法能比较快的理解古文文意?(生谈自己的经验。)

2、教师出示“金钥匙”内容。

三、熟读课文

1、请学生选自己适用的方法自读《欲速则不达》的古文和译文。要求:熟读古文和译文,对照着理解古文文意。(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2、指名分读古文和译文,师生共同正音。

3、请同学领读自己认为难读的句子。同桌互读古文和译文。

4、师生合作读古文和译文。

5、生质疑自学有困难的字词含意,师生共同解疑。

6、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大意。

7、师生共同分析齐景公的“欲速”表现。

四、探究明理

1、学生思考并回答:齐景公能很快赶回都城吗?为什么?

2、教师创设情境:“如果你是齐景公身边的侍从,当看到齐景公嫌马跑得不努力,自己下车步行时,你打算怎样说服他回到马车上去?”

3、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并推选发言人。帮发言人补充,完善发言内容。

4、各小组发言人汇报,师生随即评价。

5、师生共同解决解题时还遗留的问题。

6、请学生结合课题用一句话说说读文的感受。

五、拓展延伸

1、教师板书:快与慢。请学生结合本课再谈理解。

2、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生活中“欲速则不达”的事。教师也可补充实例。

六、布置作业

1、将《欲速则不达》与《效率专家爸爸》对比阅读,总结自己的体会。

2、继续积累与时间有关的名言警句。

板书设计:

欲速则不达

急速

过于性急,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一秘范文为大家整理的9篇《欲速则不达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一秘范文。

最新范文

95 24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