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范文>教师教学>教学设计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最新8篇)

2023-12-10 09:37:28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一米范文为您带来了8篇《《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如果能帮助到您,一米范文将不胜荣幸。

青海高原一株柳 篇一

课文很长,很美,很深,这样的课文对学生来说,就有一定的难度,对于初教此文的教师来说,也同样如此。

文中有很多精彩的语段,如第5节,如第7节,可惜没有要求背诵,只要求背诵最后一节,这节当然好,但前两节更好,因此我也要求学生背诵了。

青海高原上的那株柳树“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让人无法想象这一“不可思议”的生存奇迹。读后震撼,但与生活实际却很远,学生怎么能感悟?

还是开门见山,循着我的感受入手吧:“我一眼就瞅见了这株大柳树,不由得‘哦’了一声。”谁读了此文,不也会“哦”几声呢?那就在学课文的时候一起“哦”几声吧。

为什么?为柳树独特刚毅的外形,为柳树生存环境之无法想象的艰难,为柳树生存的奇迹,为柳树超乎想象的毅力与韧劲,为柳树傲然于世的气概……

“万条垂下绿丝绦”,柳树在我们一般人的眼里以“柔”著称,但在不一样的环境里居然可以如此刚强坚韧,环境造树之必然啊!

直奔第5节,三句话,写了树阴、树干和树叶:一句一句地读,树阴如此之广,百十余平方米;树干如生铁锭般坚硬;树叶却是深沉苍郁的;这样的一株粗实坚硬的柳树真是“奇迹”!

感悟“撑立”,支撑着站立,多不容易呀!在这样的环境中不要说一站就是多少年了,就是一天一个月都难,一年也绝不可能,寸草不生,更何况一棵柔柳呢?它要接受持久干旱与严酷寒冷的挑战,它要接受虐杀生灵的风霜雨雪的打击,它要接受铺天盖地的雷电轰击的灭顶之灾,可它居然一次一次地起死回生了!“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却在一线希望中成就了一片绿荫”,九死一生的柳树啊!那是怎样的“撑立”?我们不难道要“哦”吗?

这“一株”中,我们看出了什么?一种奇迹,一种精神,一份傲骨,一份希望!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教学重、难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回忆或介绍写柳的古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激发学习兴趣

1、板书课题“一株柳”,师生交流关于柳树的知识

2、板书“青海高原”,师生交流,重点介绍青海高原的严酷环境。

3、由题目质疑。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借助工具书或讨论理解字词,依然不能理解的作上记号。

2、正音。

3、整体把握,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学习写字

1、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字

2、展示评议

四、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

2、抄写课文生词3+2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听写生词

二、深入理解,理解青海高原柳树的特点。

1、学习第一部分

(1)默读课文一到二段,思考:

理解:青海高原柳树有什么样的特点?

板书:

(2)指导朗读这两节重音:神奇、望而生畏、伫立

(3)3、4段学习

A、读“在青海高原,……悲壮和苍凉”,引导学生想一想:走在青海高原上作者面对的是什么?心头弥漫着的又是怎样的感情?回忆一、两首描写边塞生活的古诗,理解苍凉和悲壮。

B、思考我一眼瞅见了大柳树,为什么会不由得“哦”了一声?

C、作者“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的疑问从何而来?

2、学习第二部分

(1)轻轻读第五段,想一想:这一节主要介绍了这株柳的什么?

A、通过演示理解两合抱粗,结合参照物理解百余平方米?

B、朗读第五段

(2)默读课文,想想哪几段写“我”的猜测和想象?

六、七两段学习

A、填空练习:第六段主要是想象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来历),第七段主要是想象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经历)

B、口述“我”想象的内容:(一粒柳絮……抛洒……恰遇……有幸……)

(一团团柳絮……抛洒……一片……只有……)

C、为什么说这是奇迹?理解“不可思议”

(3)理解“依然”的作用,联系上下文。口述“我”想象这株柳的经历:(经历过……)理解它的顽强精神。指导朗读。

三、学习课文第八段。

1、自由读课文第八段,说说你是怎样理解“同是一株柳……相差何远”这句话的?

(1)平原和水边的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又是怎样?

(2)这株柳树的生活的道路和命运又是怎样?

2、教师读第九段,提问:“命运给予它的几乎九十九……一片绿荫”这句话是写柳树的但又不仅仅在写柳树。你从中又得到什么启示?

(1)讨论(在恶劣的环境中,不要被困难吓倒,要发扬抗争精神,坚强不屈。)

(2)齐读这节。

三、扣题结题,体味文章的主旨

1、第二段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高原上”请问这株柳树神奇在哪里?作者为什么会对它产生望而生畏的感觉?

2、默读全文质疑问难。

青海高原一株柳 篇三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听写课文的最后的一个自然段。

2、掌握对比的写作方法,反面衬托出文章的中心。

3、通过研读语言文字和合理的想象能够体会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进而能够理解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生哲理。

4、能从课文中的柳树品格联系自身,在自己心中种下坚毅、顽强的品格。

教学重点:

通过研读语言文字和合理的想象能够体会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及顽强不屈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悟不仅是写柳树更是在写人,从而理解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生哲理。

教学预设:

一、 紧扣“神奇”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青海高原一株柳给作者最强烈的感受是(神奇)。

齐读“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理解“伫立”

二、 感受“神奇”

1、欣赏这株柳树

(1)出示: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

(2)指名读。(选自己喜欢的一句来读)

紧扣“两合抱粗”“百十余平方米”感受其粗大;

“生铁铁锭”感受“坚硬”

叶子的“苍绿”;(重点理解“锻铸”)

(3)齐读感受外形之神奇

2、感受青海高原

作者在哪见到的这株神奇的柳树?在青海高原他还见到了什么?读读2、3自然段

(1)“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木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

出示边塞古诗:      感受其“苍凉”      再读

(2)“我站在这里,目力所及,背后是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近处是呈现着赭红色的起伏的原野,根本看不到任何一种树。没有树族的原野显得尤其简洁而开阔,也显得异常的苍茫。”

感受其“苍茫”“荒凉”

3、了解写法

作者主要写高原的柳树,三段中却有两段写了青海高原的环境,有这个必要吗?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

4、读;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三、感悟“顽强”

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理解“撑立”) 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容易吗?黙读6、7自然段,从哪你体会到了这株柳撑立在高原之上不容易。

1、风从遥远的河川把一粒柳絮卷上高原,随意抛撒到这里,那一年恰遇好雨水,它有幸萌发了。风把一团团柳絮抛撒到这里,生长出一片幼柳,随之而来的持续的干旱把这一茬柳苗子全毁了,只有这一株柳树奇迹般地保存了生命。

紧扣“全毁了”,“ 只有”:不容易,奇迹

2、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补充:青海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它被称为世界屋脊,它的平均海拔在三千米以上。在青海高原有的地方夏秋两季连旱,一滴雨都不下;年平均气温很低,最冷的时候可达零下二十多度。可见青海高原的生存环境是多么恶劣。

紧扣“熬”“ 躲不过”“ 绝不宽容”

3、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了多少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而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1)什么叫“虐杀”?

(2)课件:感受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指名读)

(3)面对——,柳树的怎样?(指名读)

(4)仅仅只有一两次吗?引读

(5)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啊。(板书顽强)

(6)再读:“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4、同一粒柳絮,如果它落在适宜它生长的江南,它的生长历程会怎样?指名读第8自然段。

5、既然陈忠实对高原上的这株柳崇拜到敬畏的境地,又为何对家乡的柳树如此怀恋,用上这么多笔墨呢?(对比反衬,坚毅、顽强)

如果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移植到江南,会怎样?(一语点到:成为一棵普通的柳树,不可能长得这么好,越是在恶劣的环境中越能够激发它的生机勃发。)

四、感悟精神,由物及人

齐读第9节

1、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你认为这仅仅在说柳树吗?

2、出示:这株柳树让我想到了     ,他(她)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命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终于     。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他(她)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

3、这是一株柳,一株在平原在水边极其平常的柳树。这是一株柳树,一株神奇的柳树,一株望而生畏的柳树。他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让棵柳树,让这幅画面,让这种顽强长久在我们的心头回荡,永远激励着我们成长。同学们,读懂了柳树的顽强,读懂了作者的用心,读出了自己的理解,收获了做人的智慧,这就是我们需要的真正的学会读书。

读《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感 篇四

设计思路:《青海高原一株柳》以生动、凝练的语言,优美的笔触,大胆的猜测和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生活了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立的风景,赞扬了柳树伟大的生命力。

初次阅读《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文章,就让我感觉到那简练的语言、丰富的内涵。课文的切入点非常容易就能够找到,文本始终围绕着“神奇”两字从“柳树的样子”和“柳树的成长经历”两方面展开叙述的,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柳树生命力的顽强。本着从大处着眼,抓大问题、大线索的原则,深入地研读文本后,我把切入点放在了“神气”两字上面,这节课,学生始终围绕着“为什么说这株柳树是‘神奇’的?”这个问题展开的。我引导学生从“柳树的样子”和“柳树的成长历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再通过对每个段落中重点词句的深入体会、挖掘,去感悟柳树的“神奇”,体会柳树的顽强生命力,并受到情感的熏陶。这样一来,学生对文本脉络就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在对重点词句的品析中又能赋予文本框架以血肉、感情。

整个教学过程,问题的设计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将朗读、思考、交流融为一点,紧紧抓住“神奇”二字引领学生步步深入文本,领悟文本的情感思想,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受到启发。

教具准备:幻灯片

教学重难点:品味重点词句,感悟柳树顽强的生命力,受到启发。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默写生字。(继续加强生字教学)

1、默写生字

2、简要复述上节课所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学生浏览课文。

思考:青海高原这株柳究竟是一株怎样的柳树?

三、潜心会文,研讨交流。

(一)、阅读发现,提出问题。

1、学生交流发现。

生:这是一株在平原在水边及其平常的柳树。

生:这是一株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

2、出示相关句子,引导反复朗读。

3、学生质疑。(学贵在有疑,此处充分体现了学生能够学习的主体性)

结合“这是一株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这句话,学生质疑。

4、提炼有价值的问题。(问题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才更值得探究,才更能帮助感悟文本,在这里,无意中给学生渗透了如何筛选问题的教育。)

(1)、这株柳树为什么令我望而生畏?

(2)、为什么说这株柳树是“神奇”的?

(二)、品读第5自然段,感受“神奇”。

1、出示文字,学生自由读,思考柳树的“神奇”体现在哪些地方?

2、学生抓重点词句深入体会、感悟,自由发言,教师指导感情朗读,

感受柳树的伟大生命力,体会其“神奇”(学生对文本中重点词句的挖掘越深,感悟越多,越是能内心感情与文本感情的交融。)

预设重点词句:“两合抱”、“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巍巍然撑立”、“百十余平方”……(抓重点词句进行深入地分析,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方法引导。)

3、教师小结。

(三)、品读6、7自然段。

1、这株柳树除了样子“神奇”,课文还写了柳树哪方面的“神奇”?

引出6、7自然段,感受柳树生长历程的“神奇”。

2、学生自由读6、7自然段,并将自己的感悟批注在书上。(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及感悟的差异性,培养学生自主感悟的能力。)

3、交流研讨,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展开想象,指导感情朗读。

4、教师以过渡性的语言引出后文。

(四)、自学感悟。

1、学生自读自学第8自然段。(对文本的处理应该有详有略,课堂也应该结合学生的能力给学生创设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

2、交流所感所悟。

3、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灞河的柳树,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在此处,学生经过思考,很容易想到“对比”这一写作方法的烘托作用,这对学生写作方法的提高很有帮助,写作方法的学习其实最需要这种具体的语言情景。)

4、小结。

(五)、出示最后一自然段。

1、出示句子,学生读文。

2、面对这株柳树,你能想到谁?说一说为什么?(结合文本感情、柳树的形象对学生进行教育,体现了语文学习的人文性。)

3流对最后一自然段的理解和感悟。

4、教师小结。

四、课堂总结。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青海高原一株柳

样子

神奇:  生命力顽强   令我望而生畏

成长历程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初步感受青海高原这株柳的强大生命力。

3、理清文章的脉络,知道课文围绕“青海高原一株柳”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4、通过课堂语言实践,逐步培养语言领悟的深刻性和准确性。

教学重点:

通过大量的文本语言实践(读、思、议、悟)来领会作者文字中的思想。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领悟柳树在青海高原上生长的神奇及作者对柳树顽强生命力的赞叹。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导入课文明确读文重点

1、回忆写柳的古诗,用自己的语言来修饰。

2、板书课题:通过读课题来突出不同的侧重点。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受

1、提出自学要求

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课文比较长,读读自己还没有读好的段落。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书莫放“拦路虎”,我们一起来解决阅读中的障碍

(1)出示词串:

广袤无垠、寸草不生、青石嶙峋、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粗实、坚硬、苍郁、深沉、艰苦卓绝、起死回生、顽强、毅力、韧劲。

(2)读词语、点名读、齐读

(3)这些词语中,你读懂了哪些,除了这些之外课文里里还有哪些不懂的请提出来。

(4)默读:思考一下这一组组的词语分别描写柳树的什么?

(5)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哪些段落分别描写了这些内容?

3、教学第一、二自然段。感受“神奇”。

陈忠实有了什么样的的词语来修饰柳树?

4、补充青海高原的资料。

简介青海高原:(出示地图)青海高原,也就是我国的青海省,它位于被称为是“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的东北部。青海高原的冬季漫长,气温非常低,最冷的时候要达到零下二十几度。高原上长年都是冻土。而夏秋季节又非常干旱,有时接连几个月会持续干旱,一滴雨也不下。干燥、多风、缺氧、奇寒,这就是青海高原特殊的气候条件。

三、深入理解,学习第五、第三自然段

1、出示描写柳树的文字。

2、指名读,齐读。通过朗读,你觉得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谈不同的感受。

3、学生自读课文的三四小节,圈划出写柳树生存环境恶劣的句子。交流理解:“哦”和“望而生畏”这两个词语。

四、总结

柳树的神奇并非仅仅如此,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怎么就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请同学们回去好好地读一读课文,深入地想一想,并把你所感悟到的记录下来,咱们下节课继续学习,继续领略那神奇的青海高原一株柳。

青海高原一株柳 篇六

设计思想:

陈忠实写的《青海高原一株柳》是篇借物抒情的散文,这篇课文原是初一学生所学,现在提前到小学六年级。课文文质兼美,但是词句的理解却有难度,尤其需要学生感同身受地去理解青海高原柳顽强生存、不懈拼搏的毅力与勇气更是有困难,毕竟这些小学生身在蜜罐里,长在温室中。课文中有一段对青海高原柳树的描写,一段对这株柳树生长历程的想象,我主要抓住这两段文字进行剖析,让学生在不同环境中生长的柳树的外形差异去寻找高原柳茁壮高大的原因,通过古典边塞诗词感受高原的荒凉,与江南柳的温和舒适环境形成反差,并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去想象高原柳生存的艰难。配乐范读、想象写话、配乐朗读为学生营造情境氛围,使学生化身为高原柳树,去描摹它的不屈历程。至于,高原柳和家乡灞河柳的对比,我选择了一带而过,不详细深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尤其理解“锻铸”的词义。

②体会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感情。

③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听写课文的最后的一个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

①掌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

②掌握对比的写作方法,反面衬托出文章中心。

③展开想象,来理解文章语句及中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②能从课文中的柳树品格联系自身,在自己心中种下坚毅、顽强的品格。

教学重点:

课文语言优美流畅,用词华丽,情景交融,理解好文章中的句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尤其是课文5-7自然段,需要指导学生通过想象去感受柳树的不屈。

教学难点:

课文表面看是写物,但是作者实际是由物及人,托物抒情,为人们展现了一幅独特的充满生命力量的风景画。对于课文内涵的理解,柳树这种在逆境中不屈生存的斗志和勇气是每个人必须的力量,这是我们要在教学时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的难点。

课前准备:

1、学生读熟课文,疏通字词,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完成课文自学卡。

2、观察柳树,找找江南柳树的特点。

3、课件制作准备:柳树图片导入,选择一些青海高原图片及古典边塞诗词为理解高原的荒凉准备,朗读时的配乐以及理解边塞诗的配乐,重点理解的语段和字词需要出示。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诵读:

读四首边塞诗,说说这四首诗的特点。

二、古诗导入

1、出示古诗《咏柳》,学生齐声读一读。诗中描写的是什么?(出示柳树图片)

2、诗人贺知章描写了一株怎样的柳树?(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词语“婀娜多姿”、“风情万种”)

3、学生理解词语“婀娜多姿”、“风情万种”。(像一位美丽的女子。)

4、过渡:这是一株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早春二月的柳树,它就像一位美丽的女子,婀娜多姿、风情万种。

5、揭题:这儿也有一株柳树。    板书:一株柳

三、认识一株柳

1、出示文字:第五自然段

2、自由读。思考: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

3、交流

“两合抱粗”(两人演示体会粗壮。)   板书:粗壮

“百十余平方米”  (结合教室长8米,宽7米体会高大。)

板书:高大

“绿得苍郁,绿得深沉”(比较“翠绿、鲜绿、墨绿”等有什么不同?这种绿用什么词来形容?)                   板书:苍绿           (练读)

“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 ”(理解“巍巍然”“撑立”,体会生命力强大。)        板书:生命力强大     (练读)

4、学生齐读体会。思考:从写作方法上说,作者是怎样描写这株柳树的?(整体——部分——整体)

5、这株柳树无论是颜色、形态与贺知章笔下及我们平时看到的柳树都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长在青海高原上)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

6、补全课题:这株柳树长在青海高原上,这是青海高原上的一株柳树。

板书:青海高原       (学生齐读课题。)

7、让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这青海高原上的一株柳树!(学生齐读第五自然段。)

师:其实,这本来是一株在平原在水边极其平常的柳树。可它却长在青海高原上,所以和我们平时看到的柳树截然不同,它——粗壮、高大、苍绿、生命力强大。所以作者又说——(出示第二节,生齐读)     板书:神奇

过渡:这株柳,它生长在青海高原上,是青海高原的高寒和缺水锻铸了它,这青海高原是一片怎样的土地啊?这株柳究竟神奇在哪里呢?

四、感受青海高原

1、轻声读3-4自然段,圈划出一些重点的词句感受青海高原是一片怎样的土地?

2、联系课文,圈点出重点词语谈谈你眼中的青海高原是怎样的?

(1)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学生谈感受:读了“         ”这个词语,我仿佛看到了            。)

(2)多媒体出示图片让学生欣赏,再读以上这组词,感受青海高原。

3、过渡:就是这样一片土地,它曾经孕育了多少英雄豪杰。有许多文人墨客曾留下了多少诗词歌赋。此情此景,作者感受到了古典边塞诗的悲壮和苍凉。

4、出示边塞诗词,再读感受诗中的悲壮和苍凉。

5、这苍茫、悲凉的土地,它曾经孕育了多少英雄豪杰。可怎适宜树木在此安家落户?但恰恰是在这片土地上,偏偏有一株只适宜在江南生长的柳树,一株——(指板书:粗壮、高大、苍绿、生命力强大、神奇)的柳树。正因为这株柳树所处的环境不同,所以长得与众不同,给人的感受也就不一样。这样把事物与环境结合在一起描写,更加突出了这一事物的不同凡响。让我们齐读1—5自然段,再次感受青海高原上这株神奇的柳树。

(学生齐读课文1—5自然段)

五、小结

1、过渡:所以,当作者陈忠实第一眼看到它时,心中就产生了疑问——(多媒体出示第一个问句,学生齐读。)

2、理清文章脉络。

这株柳树怎样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的?作者是如何描写的?作者猜测和想象了它的来历。(课文哪几自然段进行了描写?)

除了描写青海高原的环境及这株柳树的样子,作者还写了什么内容?(作者家乡灞河边的柳树。)(于是作者又产生了第二、第三个疑问。)(出示,读一读。)

给文章分段,说说段意及文章的结构。

3、读文中三个问句,体会语气,完成选择。

六、课堂作业

1、补充习题三

2、三级训练六

七、布置课后思考

1、思考一:

烈日炙烤着大地,厚实的土层渐渐裂出了缝……

北风卷着漫天的飞雪呼啸而来……

一声惊雷,紧接着一道闪电从天幕劈下来……

2、思考二:

如果说灞河边的柳树是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话,那么青海高原上的柳树就是           、             的。作者为什么要写家乡灞河边的柳树呢?

八、板书设计

青海高原一株柳(神奇)

粗壮  高大  苍绿  生命力强大

雪松

这棵雪松高大挺拔,大约有四层楼那么高,而且长得枝繁叶茂、蓬蓬勃勃。笔直的树干直插云霄,好像要把天空刺破。树皮非常粗糙,像干裂的泥土。层层树枝向四面八方伸展开去,好像在比赛谁长得更远。叶子 别具一格,像一根根绣花针。一丛丛,一簇簇的。这些松针一层一层的,有淡有浓,翠绿,鲜绿,墨绿,真不知道大自然是怎样调出这么多的绿颜色的,美极了。雪松四季常青,不管严寒酷暑,它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说说在怎样的青海高原上有一株怎样的柳树?

3、齐读课文1——4节。

二、感动于一株柳

1、出示句子:青海高原上的这一株柳树,为保存生命却要付出怎样难以相信想象的艰苦卓绝的努力?

2、快速默读6-7自然段,找找这株柳树面临着哪些困境和苦难?

3、学生交流,板书:干旱 严寒 风雪 雷电

4、场景想象。

(1)教师配乐范读6-7段,想象你看到了柳树面临什么困境在怎样挣扎生长?

(2)出示情景提示:

烈日炙烤着大地,厚实的土层渐渐裂出了缝……

刺骨的寒风割过人们的脸颊……

北风卷着漫天的飞雪呼啸而来……

一声惊雷,紧接着闪电从天幕劈下来……

你看到了它不屈生长的哪幅画面,写下来。(音乐不停)

(3)现场交流。

(4)学生配乐读6-7段。

师:面对逆境,它默默承受,它选择了顽强生存。让我们一起来赞美这棵树吧,它在高原上创造了一个奇迹。

5、同一粒柳絮,如果它落在适宜它生长的江南,它的生长历程会怎样?指名读第8自然段。

6、既然陈忠实对高原上的这株柳崇拜到敬畏的境地,又为何对家乡的柳树如此怀恋,用上这么多笔墨呢?(对比反衬)

师:如果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移植到江南,会怎样?(一语点到:成为一棵普通的柳树,不可能长得这么好,越是在恶劣的环境中越能够激发它的生机勃发。)

7、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青海高原上的柳树啊,不悲叹命运的不公,而是用挺立的身姿告诉头顶的苍天、脚下的荒原,它是一棵树,一棵生命不止的树!它用自己的生命写成了一首诗。

8、齐诵诗歌:青海高原一株柳

9、指板书小结:这是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在它身处逆境却这般——(生:高大、粗壮、苍绿),神奇在它是高原上——(生:唯一的一株柳),神奇在毫不畏惧——(生:干旱、严寒、风雪、雷电),神奇在它具有——(生:坚毅、顽强的品格)。

三、心里种棵柳

1、此时此刻,面对这青海高原上独一无二的一株柳,你想说:(采访的形式)(这不仅仅是一株柳树,更是不屈不挠的精神象征…………)

2、青海高原这株柳,你又是怎么想的?

3、指名读读第9段:

我不抱怨命运,也不畏怯生存之危险的艰难,我要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成长为高原上的一方壮丽的风景。命运给予我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我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4、导读语:在人生的道路上,总有许多未知的困难在等待着我们,同学们,让我们在心中种下这株神奇的柳树,让它成为我们前进的力量。

5、齐读这段话。

师:让这段话成为你的座右铭,全班齐读。

四、总结全文

五、作业

补充习题四

板书设计:

15、青海高原一株柳(神奇)

粗壮  高大  苍绿  生命力强大

干旱  严寒  风雪  雷电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部分词语。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所处环境的恶劣,体会它的“神奇”。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想象描绘情景,感悟这株柳树所处环境的恶劣,体会它的“神奇”。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赏柳赞柳初识新柳

出示图片

1、谈话导入,引出柳树。

生描绘生活中所见到的柳树的样子,交流用来描写柳树的词语。

师:我们有许多优美的词语用来形容柳树。下面这组词语也是用来形容柳树的

2、出示文中描写柳树的词语:两合抱粗粗实坚硬巍巍然生铁铁锭的色泽苍郁深沉

师:看了这组用来形容柳树的词,你有什么感受?这是现代作家陈忠实笔下的柳树,让我们一起看看这株柳树吧(板书课题,读题)

师:青海高原是怎样的一种环境呢?这又是怎样的一株柳树呢?请同学们到文中去找答案。

二、探柳的生存环境

1、自读课文:课件出示本课生字词,提醒读准它们的字音,把句子读通顺。找出描写柳树生长环境段落,体会青海高原的环境。

2、反馈交流:学生自由回答-----师出示青海柳树生存环境的图片,语言解释画面:看到这幅图,你对青海高原有什么感受?

补充总结青海高原环境的恶劣(青海高原在我国西部,海拔很高,空气稀薄,干燥少雨,气候寒冷。),面对青海高原环境作者心头弥漫的是悲壮和苍凉,但是他瞅见这一株柳树时作者感情有怎么变化?(引导理解“哦”:思考我一眼瞅见了大柳树,为什么会不由得“哦”了一声?)在这片原野上根本看不到任何一棵树,这就是青海高原。我们读一读这句话:我站在这里……

过渡:苍茫大地,原野起伏,没有草,没有树,在这样的环境中却生长着这么一株柳树,这是作者在高原上见到的唯一的一株柳树,所以作者说它是(一株神奇的柳树)

三、识柳的外形

1、这到底是怎样的一株柳树呢?请找出具体描写这株柳树的段落读一读,标注出有关描写柳树神奇的句子。

反馈:你认为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呢?与我们印象中的柳树有哪些不同?

2、它的树干、枝、叶子的颜色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师:所以作者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

四、悟柳的神奇

1、比较中赞柳:柳树是济南的市树,(课件出示济南柳树图)这是一株济南河边的粗壮的柳树。它的树冠大约六十来平米,树干也只一合抱多点,而这株柳树(齐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柳的奇:树阴大得奇、枝干粗得奇、叶绿得奇,生边说,师边板书。)

师:文中有“锻铸”这个词,字典中对这个词的解释是锻造和浇铸。锻铸这两个字是什么旁(金字旁),和铁有关,把铁放在火里不停地烧,然后拿出来捶打,再放在火里烧,再拿出来捶打。这样一直到把它捶打成我们想要的形状,如镰刀、锄头等。而把这个词用在这株柳树身上,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2、引发猜想:生长在河边的柳树条件如此优越,却没有文中这株柳粗实坚硬,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预设:柳树的不屈不饶、不放弃、的精神、顽强的毅力等)

师引导理解“锻铸”的意思。

过渡:是啊,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这株柳树以它顽强的生命力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青海高原一株柳 篇八

一、教材分析: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全文首先用两个自然段点明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其次从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生长环境的恶劣和这株柳树的巍然撑立写出其强大的生命伟力,继而猜测和想象那株柳树存活、长粗的生长过程,进一步体现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顽强毅力,接着又写了家乡灞河柳树的极易生长,从侧面烘托出青海高原一株柳敢于与命运抗争。最后以震撼人心的话语点明了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而是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从而揭示出人生哲理。

这篇课文是一篇散文,词句堆砌华丽,语言流畅,气势磅礴,恰当的比较、合理的想象使事物特征的描写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如文中把青海高原一株柳与家乡灞河柳树作了比较,第6、7、8三个自然段的想象占据了文章的一半,有力地写出了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精神意象。

虽然六年级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感悟和品析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对柳树也是其熟悉的事物,也学过关于咏物、表现生命力强的文章,但学生并没有接触过侧重通过环境的描写、多角度的比较来咏物并表现人生哲理的文章。还由于学生对青海高原特有的气候和地理特点普遍缺乏感知和体验,再加上课文中只是运用语言直接描述,因此通过语言文字来体会环境的恶劣是教学的难点,而在此基础上对青海高原一株柳精神实质的朗读感悟和解读以及人生哲理的把握是教学的重点。

鉴于以上分析,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考虑,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二、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中8个四会字和5个二会字,重点理解“锻铸”“虐杀”“摧毁”等10个词语。

2、通过研读语言文字和合理的想象能够体会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进而能够理解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生哲理。

3、凭借语言材料激发学生热爱生命、不抱怨命运、敢于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情感。

4、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过程:

这篇课文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分两个板块开展教学,一是以“青藏铁路通车”的鲜活事例和青海高原地貌的图片、录像导入,让学生直观感知青海高原的气候和地理特点。二是通过放声自由朗读课文、指名分节检查读课文、快速浏览课文了解大意、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怎样的柳树等四遍目的不同、要求不同、形式不同的读书,为第二课时进一步精读课文扫除障碍。

第二课时根据课文特点,紧扣“神奇”展开教学,这是明线,以作者的情感深化为线索,这是暗线。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触摸作者受震撼的心灵,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去感悟不抱怨命运,以顽强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人生哲理,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为此预设了以下四个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一:图文对照,感知困境中的柳树

1、投影一幅广袤无垠的青海高原图片(没有树),创设学习情境,学生自由读读课文3-5自然段,想一想并说一说,这株柳树是极其平常的柳树,为什么它生长在青海高原上就使得它神奇。

2、在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分三个层次体会柳树的神奇:

第一层是图文对照,想象青海高原环境的恶劣,能长出一株唯一的柳树,这是神奇的,然后体会“哦”的一声的想法和情感;

第二层是图(稍远)文对照,想象这株柳树的生长环境比其它地方更恶劣,却还能长出这样的柳树,这是神奇的,并通过反复读反问句提升学生的情感;

第三层是 通过图(近影)说柳树的神奇,通过文字想柳树的神奇,通过朗读感悟柳树的神奇,然后通过讨论“这株柳树好像在向我们诉说着什么”来体会柳树的生命伟力和作者的情感。

[扣住“神奇”,学生的学习活动有了落脚点,并依据课文特点采用了比较、环境渲染、图片创境设情等方法体会“神奇”,同时巧妙地抓住每节最后一句话让学生感悟作者情感的提升,也感染了学生自己。说、读、悟融为一体。]

学习活动二:引发想象,感叹生长中的柳树

1、指名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第6、7自然段,体会在作者的想象中,这株柳树的生长过程又表现出怎样的“神奇”。

2、在交流中引导学生读第6自然段的语句并抓住“有幸萌发”“保存生命”“继续存活”三个方面体会柳树的神奇,然后用“(什么条件下)……其它的……而只有……”的句式灵活地说一说在这三个生长过程中柳树的神奇,接着通过朗读和体会“奇迹般”“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来感悟作者的情感和提升学生的情感。

3、在初步体会柳树长粗过程的语句的基础上想象柳树遇到高原风雪、雷轰电击以及其它灾难的情景,并扣住“多少”“一次又一次”用想象读增强体验,然后抓住“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通过说和读来感悟作者情感的进一步提升。

[首先抓住关键词语引发学生与作者一起想象,情景交融,接着在作者想象的基础上,进而描述情境引发学生再展开更为具体的想象,让学生对柳树顽强的感悟更加直观和强烈。同时,学生想象的过程中在口头表达和思想认识方面的语文素养都有了展示和提升的空间。]

学习活动三:前后联系,感悟对比中的柳树

1、在与名贯古今的家乡灞河柳树的比较中,还能看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吗?边读课文第8自然段,边找到关键词句来体会灞河柳树的特点,并适时用图片来展示两种柳树的形象和生长环境的不同。

2、用引读的方式比较两种柳树在外形特点、生长过程、吸引人处等方面的不同,然后抓住“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一句话来体会它们之间的本质不同处,并说说青海高原一株柳面对自己的命运它是怎样做的,从而使情感又一次升华。

[这一设计让学生联系上文、结合图片来感悟这两种柳树的不同,真正体会到这一段落的写作意图,并逐步渗透到人生哲理的感悟,这既是情感上的感悟,也是学法上的指导。]

学习活动四:整体回顾,深刻体味人生哲理

1、小结上文的学习,引出“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然后引导学生联系上文体会“九十九条死亡之路”。

2、探讨柳树是靠什么成就了一片绿阴,然后以“这篇课文仅仅是在写柳树吗?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在平等对话中揭示人生哲理。

[对人生哲理的认识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充分利用文末的点睛之笔由物及理,由现象到本质,让学生联系上文从整体上解读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在此基础上感悟到人生也应该不抱怨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和韧性与环境作抗争。]

四、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缩影,紧扣“神奇”,由物及理,设计如下的板书:

青海高原一株柳

生长环境

神奇          生长过程      人生哲理

不同命运

以上内容就是一米范文为您提供的8篇《《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一米范文。

最新范文

95 47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