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范文>教师教学>小学教案>四年级教案

《草原》(优秀6篇)

2023-12-16 18:06:37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句子吧,句子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如告诉别人一件事情,提出一个问题,表示要求或者制止,表示某种感慨,表示对一段话的延续或省略。你所见过的句子是什么样的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一米范文为您精心整理了6篇《《草原》》,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草原》 篇一

------------------------------------------------------------

张广祥主页中华语文网

溧阳市后六小学        钱冬华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的美丽景色和人民的热 情好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概括小标题。

二、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的美丽景色和人民的热情好客。

三、教具准备:

投影片、小黑板

四、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

1、上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这篇文章,课文 主要写了什么?

2、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理解课文,领略的美丽风光,感受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二)组织自学:

按要求自学课文第1小节

1、自由轻声读课文。

2、想一想,有什么特点?作者的心情怎样?

3、同桌互相讨论。

4、试着有感情地读读课文。

(三)交流点拔:

1、挂图。读了课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找出句子读一读。

3、打出投影句子。

4、看图并轻轻读读这些句子,告诉我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5、读投影中的句子,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简 单说说原因。

6、指名说,体会摹的美和大。

①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上了白色的大花。

a 、把比作无边的绿毯,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表现了的美和大。

b 、绿毯绣白花是很美?

c 、绿毯为什么会像无边的绿毯?

②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一望无际全是碧绿的,确实很大很美,让人联想到无边的绿毯。

③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公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a 、把“小丘”比作“中国画”。给人美的享受。

b 、中国画的技法很多,最常用的有两种,一种是用细细

的墨线勾勒出事物的轮廓,然后涂上色彩,画法与我们的铅笔 淡彩相似;另一种直接用大毛笔醮上水墨或颜料,画出各种图案,这句话告诉我们小丘像哪种中国画?

用书上的句子回答。

c 、句子虽长,但表达的意思只有一年,小丘和平地没有明显的分界,连成一片,处翠色欲流,又浓又润,像要流下来似的,一直流到天边,与天相接,真大真美啊!

7、连起来把这些优美生动的句子读一读。

8、评读,该怎么读。

过渡:仅仅读出喜爱、赞美的语气就够了吗?看看作者当时的心情吧!

9、第一次看到,面对满眼翠绿,怎不让人感到愉快和惊叹,你们怀着愉快的心情,带着惊叹的语气,去读读看。

10、指名读。

11、既……又……既……又,如果,你来到了,最想干什么?用“既……又……既……又”连起来说一句话。

12、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的无限乐趣。这是真的吗?

运用拟人的手法,也突出了的美。

过渡:的天很可爱,摹的地很迷人,人民又给你 留下了什么印象?“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该怎样理解?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组织自学:

默读课文2─5小节,思考以上问题。

(五)交流点拔:

1、读了课文,蒙古族同胞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体现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语句很多,拿出笔把每小节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划出来,同桌互相说说喜欢的原因?

3、指名说,体会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①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a 、挂图。

b 、学生说。

c 、男女老少穿着艳丽的服装,骑在马上,衣襟与绸带迎风飘舞,确实像一条七色彩虹。(指图说)

d 、把“飞”改成“跑”行吗?他们为什么要跑得那么快?

e 、所以在读时要体现这种急切的心情。

f 、去试试。

g 、指名读。

在以下小节中,再谈谈。

②“也不知是谁的手……民族团结互助。”

a 、如果你是访问团的一员或是蒙古族中的一个,当时你 会说些什么?

b 、指名说。

c 、说着你想说的话,和前后左右的同学握握手,体会一 下当时主客相见热闹的场面。

③“干部向我们……我们再回敬。”

a 、学生说

b 、蒙古族同胞还用什么招待我们?读句子。

c 、他们盛情地招待我们,访问团的每一个成员对他们都充满了感激之情。

d 、带着这种感情读读。

e 、指名读

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a 、这句话怎样理解?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联系《赠汪伦》这首诗互相讨论。

b 、理解中有困难吗?

c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的,在夕阳下,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d 、《赠汪伦》表达了李白与汪伦的深情厚谊。

e 、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f 、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这是一种什么感情?

g 、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h 、让我们带着依依惜别之情集体朗读这句话。

4、告别之前,我们还一起开联欢会,找出来读读看。

5、看他们正在干什么?

6、轻读句子,给每段话加个小标题。

(六)总结:

1、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的静态美和蒙古族人民欢迎客人时,热情欢腾的动态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该印象。

2、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民簇团结互助是大家共同的心愿。同学们,让我们手拉着手、肩并着肩、好好学习、奋发图强为中华民族团结大业贡献力量。

(七)课堂检测:

《草原》 篇二

12 草原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你到过草原吗?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草原吗?作者用他的亲身经历,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让学生初步感知)

二、检查预习

1、读生字词: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和易写错的字。

3、学生互相解词: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涂抹画面,使他分出层次,以加强艺术效果。

拘束:过分拘束自己,显得不自然。

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三、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读课文,按照作者进入草原的顺序,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板书: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2、小声读课文,想象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

3、默读课文,画出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和不理解的句子。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思考课后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2、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3、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2、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草原》这篇文章,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理解课文,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感受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二、组织自学

按要求自学课文第1小节

1、自由轻声读课文。

2、想一想,草原有什么特点?作者的心情怎样?

3、同桌互相讨论。

4、试着有感情地读读课文。

三、交流点拔

1、看录像后读课文,说说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找出句子读一读。

3、打出投影句子。

4、看画面并轻轻读读这些句子,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草原的?

5、读投影中的句子,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简单说说喜欢的原因。

6、指名读,体会草原的美和大。

(1)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公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7、连起来把这些优美生动的句子读一读。

8、评读,该怎么读。

过渡:仅仅读出喜爱、赞美的语气就够了吗?看看作者当时的心情吧!

9、第一次看到草原,面对满眼翠绿,怎不让人感到愉快和惊叹,你们怀着愉快的心情,带着惊叹的语气,去读读看。

10、指名读。

11、你来到了草原,最想干什么?用“既……又……既……又……”连起来说一句话。

12、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是真的吗?

运用拟人的手法,也突出了草原的美。

四、组织自学

过渡:草原的天很可爱,景色也很迷人,草原人民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该怎样理解?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默读课文2─5小节,思考以上问题。

五、交流点拔

1、读了课文,蒙古族同胞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体现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语句很多,拿出笔把每小节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划出来,同桌互相说说喜欢的原因?

3、指名说,体会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1)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①看画面。

②学生说。

③男女老少穿着艳丽的服装,骑在马上,衣襟与绸带迎风飘舞,确实像一条七色彩虹。(指图说)

④把“飞”改成“跑”行吗?他们为什么要跑得那么快?

⑤所以在读时要体现这种急切的心情。指名读。

在以下小节中,再谈谈。

(2)也不知是谁的手……民族团结互助。

①如果你是访问团的一员或是蒙古族中的一个,当时你会说些什么?

②指名说。

③说着你想说的话,和前后左右的同学握握手,体会一下当时主客相见热闹的场面。

(3)干部向我们……我们再回敬。

①学生说

②蒙古族同胞还用什么招待我们?读句子。

③他们盛情地招待我们,访问团的每一个成员对他们都充满了感激之情。带着这种感情读读。

④指名读

(4)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这句话怎样理解?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联系《赠汪伦》这首诗互相讨论。)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夕阳下,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②理解中有困难吗?

③让我们带着依依惜别之情,集体朗读这句话。

六、总结

1、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古族人民欢迎客人时,热情欢腾的动态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该印象。

2、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民簇团结互助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3、朗读课文

附:板书设计

草原

初到草原————草原的景色动人

受到欢迎————由寂静变热闹

热情相见————气氛热烈

盛情款待————食品丰富,有歌有舞

愉快联欢————载歌载舞,不忍离别

《草原》 篇三

草  原

教学目标:通过预习课文学生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10个新词,了解课文内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背诵开头两个自然段。学习安排材料的方法,仿照第一自然段的写法,写一个片断,了解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美丽,感受民族团结友好,产生热爱祖国之情,通过朗读课文,欣赏自然的美丽。

教学重点:学习安排材料的方法,仿照第一自然段的写法,写一个片断。通过学习课文学生体会到草原的美丽和草原人的热情好客。

教学难点:理解意思较深的句子。

教学用具:投影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预习课文学生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10个新词,了解课文内容。能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能够背诵开头两个自然段。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不懂得问题。

教学重点:通过预习课文学生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10个新词。

教学难点: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不懂得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老舍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你们学过他写的哪些文章?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随时正音,特别指出易读错的字“勒”“迂”“骏”“涯”。

2、随机理解下列词语:勾勒、渲染、洒脱、云际。

3、“染”的三点水旁时九?           “涩”的右上不是刀?

4、同桌检查朗读课文。

5、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6、交流不懂的问题并整理。

三、整体感知,初步读懂课文。

1、了解课文内容:这篇课文写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四、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试背诵开头两个自然段。

五、布置作业:1、生字、词  2、朗读课文

课后反思:新课的引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上课铃一响,我利用大屏幕展示草原的画面,并播放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让学生初步从视觉、听觉中感受草原的美。学生很直观地感受到草原的美丽景色,从而产生一种想走进草原、了解草原的欲望。接着我进一步激发学生:“今天,老师带你们去草原旅游好不好?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自读感悟,了解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美丽,感受草原自然风光,受到美的熏陶。有感情的朗读草原美丽景色,并且背诵下来,学习安排材料的方法,仿照第一自然段的写法,写一个片断,通过朗读课文,欣赏自然的美丽。

教学重点:学习安排材料的方法,仿照第一自然段的写法,写一个片断。通过自读感悟,感受草原自然风光,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理解意思较深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考考你?我们学过老舍先生的那些作品?还记的《林海》课吗?老舍先生从兴安岭向西来到了哪里?内蒙古草原。今天我们就学习17课。

二、整体感知,欣赏草原:

1、课件欣赏草原,用你的语言描述一下草原是什么样子?

2、速读课文,课文从几方面对草原进行了描写?

草原风光             人情

三、理解课文。

(一)学习课文的第一段。

1、老舍先生初次见到草原,美丽的景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画出描写草原的句子。

2、用心读所画的句子,从中你读出了什么?老舍先生又有什么感受?

3、你能把那种感受读出来吗?

4、你知道有关描写草原的诗句吗?(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5、而老舍先生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为什么?品味(演示文稿)

因为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象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因为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理解:翠色欲流、流入云际)

此时你的感受又如何?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7、想不想在欣赏一下让人陶醉的草原,(课件)配着画面背一背。

三、小结:

当我们被美景陶醉时,不但要把所见美景描绘下来,而且此时感受也要写下来。这样你的文章会更加形象具体。课文第一自然段就是这样写的,再读一读,体会一下。

四、作业:仿照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写法写片断。

课后反思:1、以“读”感悟,从“读”中去领会句子的含义。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学语文,首先要把握好语言的工具性。多读、多背是古今中外公认的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引导学生从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读上升到饱含深情、充满激情的诵,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为了让学生深刻地感悟草原的美丽景色,我先采用自由读,边读边在文中找出描写草原美丽景色的句子并勾划出来,再一句一句地读、然后齐读,最后在学生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配乐品读。学生在“读”中充分感受到草原中写“小丘的线条是那么美,好像只用绿色渲染、而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也让学生体会到“这种境界,既叫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接下来,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学生通过读,充分体会到“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这样就达到了增强理解,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2、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教师转变观点,教师在教学中起引导地位,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在观看草原的图片后,我问学生:“你们会用什么优美的语言来描述这些美景呢?”接着让学生自由读文,通过小组合作在文中找出描写这些美景的句子,在学生充分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再让他们抽小组长汇报学习的情况,然后通过教师的小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的判断做到心中有数。学生通过互动学习,感到了学习的平等、自主、乐趣。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信心,也避免了教师的包办代替、满堂灌输的传统教学的弊端。3、知识的延伸与拓展。知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教学将要结束时,我安排了一项延伸活动,假如自己就是访问团中的一员,在游览了草原美丽的风光、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后。此时,你有什么话要说,你会怎样介绍自己的家乡特点,热情邀请客人来自己的家乡做客?学生立即在小组中展开讨论,然后在班上进行集体交流汇报。另外,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我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现代网络,课后收集现代草原、发展后的今天的草原的图片,在班上与同学们交流学习。这样,学生学习的空间拓宽了。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民族团结友好,产生热爱祖国之情,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开头两个自然段。培养学生对自然的喜爱之情,能从文中欣赏自然的美丽。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课文体会草原人的热情好客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用具: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1、速度课文,课文从几方面对草原进行了描写?

2、课件欣赏草原的美丽景色。

3、导入课文:草原给我们留下美丽的印象,那里的人们又怎样呢?

二、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草原人的热情好客的?

1)生动笔画,批注。

2)小组交流

3)整理汇报

4)师评价

2、注意内容之间的联系,加深对思想内容的感悟。

提示:从草原的美丽和草原人的热情好客,你想到了什么?

1)生准备

2)个别汇报

3)评价指导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搜集有关草原的资料。

五、板书设计:                17  草   原

造就

景美         民族团结        人美

创造

课后反思:通过视频欣赏,学生了解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象,朗读的也很有语气,学生也能够找到草原人民热情好客的句子,但学生不能将草原的美丽景象与草原人民热情好客紧密联系在一起,缺少知识之间的连贯。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更要注重学生思维的培养,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更好地成为学习的主体。

《草原》 篇四

教学设计

林乃喜    一人两课    09.10.13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2、3、4、5段。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及课文结尾的含义。

3、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4、.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二、教具准备:ppt课件。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初入草原,作者就非常强烈地感受到那里景色的迷人,老舍先生以满腔热情,以轻松愉快的心情,用生动的语言赞美了草原的美丽。这种美丽体现在草原辽阔而不空荡,宁静而不死气沉沉、到处充满蓬勃的生机。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们感受到了如诗如画的草原美景,体会到草原的动态美和静态美。那么,你能把你喜欢的景物描写背给大家听吗?

(相机板书:美、风光美  空气 天空 小丘 羊群)

二、品读课文,体会人情美

看来,草原风光的确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实,让老舍先生感动的,不仅仅是草原风光,那里的人们热情好客,也给老舍先生留下了更为深刻的印象。

1、请快速浏览课文的2---5段,思考:每一段分别描写了什么场面?试着用简短的话总结出来。(相机板书:远迎、相见、款待、话别)

2、从这些场面的描写中,你可以感受到什么?(蒙古人的热情好客、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3、请同学们划出表现蒙古人热情好客的语句。仔细品读,说说你从中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热情好客?

4交流:

a、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1)、你交流的是远迎这个场面,具体说说,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蒙古人的热情好客?

男女老少:说明人多,还从哪个词语看出人多?(群马)

穿着各色衣裳:作者怎样描写“各色衣裳”?(像一条彩虹)我们什么时候能穿上各色的衣裳?(过节)蒙古人民把客人到来当成节日一般,的确是非常热情。

像一阵风吹来:速度快,表示非常急切地想见到客人。

作者从欢迎的人多、盛装、心情的急切,写出了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

2)此时,你就和老舍先生一起,见到了这感人的一幅,想像着当时的情景,读出你的感受。(抽生读,齐读)

过渡:关于远迎这个场面,你还从哪些语句的描写中感受到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

b、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1)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此时草原的情景,你认为是哪个词(热闹)

2)我们从: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感受到了草原的热闹。

3)人欢马叫,真是一幅欢迎远客的热闹情景,谁能把这种把热闹读出来?(抽一生读,齐读)

4)如果说此时的草原是热闹的,那原先的草原是---(静寂的)

在这一段中,哪句话描写了草原的静寂?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此时草原的热闹与先前的静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更能感受到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5)在远迎这个场面的描写中,作者也写到了在行进过程中对草原的一些感受,谁能给大家读读?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草原的宽广)

6)是什么让如此宽广、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热情好客)

蒙古人民的热情使静寂的草原如此热闹,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蒙古人民对客人的深情厚谊。

过渡:你想交流哪个场面?

c、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的。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1)握手,表示什么?(友好、亲热)

在这里,蒙古人民和客人是怎样握手?(握住不散、握手再握手、边握边说边笑)

2)他们都可能说些什么呢?(你好、欢迎你们、不客气,我们是一家人)

对呀,就像作者说的那样:语言不同,心却是相通的,大家都有一共同的心愿,那就是民族团结互助。

d、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们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

1)热情好客的蒙古族人民总是用好酒好肉、载歌载舞招待最尊贵的客人。作为客人的老舍和他同行的人,也都热情的回敬。

2)这样热闹的场面,让你想到了你见过的哪些场面?(过节,一家团圆)

是啊,此时,蒙汉两族人民多像一个合睦的大家庭啊!

e、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1)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诗句的意思和词意。(何,怎么。忍,舍得。别,离开。天涯,一望无边。碧草,碧绿的草原。)

三、拓展延伸

1、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偏西。此时此刻,他们还沉浸在这快乐的气氛中,谁也舍不得离去。分别在即,在夕阳的余晖里,主人和客人依依不舍,有说不完的话。假如你是客人,你会说些什么?假如你是主人,你又会说些什么?

正像作者说的那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2、如果我就是蒙族同胞,我来到美丽的城西小学,你们会怎样招待我?

感受到你们的热情,我非常感动,临别之际,站在召文台前,我由衷地说:蒙汉情深何忍别,城西小学话斜阳。

3、其实,不仅蒙古族与汉族两族人民感情深厚,全国五十六个民族也一样团结互助,感情深厚(播放《爱我中华》),会唱的同学跟着唱。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跟随着老舍先生,我们一起领略了草原的迷人景色,感受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课后同学们可以把自己感受深的段落和语句积累下来。

五、板书设计:

草 原

老舍

┌风光美  空气 天空 小丘 羊群

美│

└人情美  迎客 待客 联欢 话别

草原的教案 篇五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感应音乐的特定音效,感受原野风乐曲的节奏明快和热情奔放。

2、尝试发明不同的欢呼声,体验游戏的快乐。

3、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4、尝试仿编歌词,乐意说说歌曲意思。

活动准备:

a:经验准备:

b:材料准备:

CD光碟、拉拉彩球、口哨、道具火堆、动物图卡、动作图卡。

活动重难点:

重点:听辩音乐中的特定音效,感受热情奔放的乐曲。

难点:能听辨特定音效变换动作。

活动过程:

(一)暖身入场(音乐:幸福拍手歌)

导语:今天我要去玩一个好玩的游戏,你们想跟我一起去吗?我高兴的时候会喊一声“欧耶”,你们呢?

(二)故事引导

师:今天宝宝家要举行一个宴会,来了许多客人,宝宝很高兴,拿出他最喜欢的玩具请小客人玩,这时,甜甜阿姨和她的女儿小点点也来了,宝宝很热情地招待了她们。家里好热闹呀,宝宝的。爸爸妈妈决定举行一场篝火晚会。

提问:小朋友,还记得在我们在电视上看过篝火晚会吗?篝火晚会都有些什么呢?

(三)感应音效

1、第一遍音乐:幼儿安静欣赏,教师动作提示。

导语:听!宝宝家的篝火晚会开始咯!篝火晚会开始的时候会有一个特别的声音,一起来听听是什么声音。

提问:在音乐里你们都听到了什么声音?(哨声、呼应声)

音乐让我们感觉怎么样呢?(请幼儿说说自己的感受)

2、第二、三遍音乐:手足律动

导语:你们想参加篝火晚会吗?音乐里有一个哨子声,当你听到哨子声时把你的手举起来打招呼(哟呵~)。

a、音乐:(坐)拍身体各部位

哨声:做举手状(欢呼)

导语:你们的欢呼声真好听,我再站起来表演一次。

b、音乐:(站)拍身体各部位

哨声:做举手状(欢呼)

3、第四遍音乐:动物律动

导语:你们的呼应声把森林里的一群小动物都叫来了,我们来看是谁来了?(从易到难出示动物图卡),(学动物律动)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游戏,当听到哨声的时候就变成各种小动物,再听到哨声就再变成另外一只动物。

音乐:模仿动物特征

哨声:动物叫声

(四)口技律动

师:小朋友你们玩得开心吗?宝宝开心的时候是怎么喊的?我们也来学学吧(哟呵~)。除了可以这样叫,还可以怎样叫呢?配上相应的动作(发出各种声音练习)。

音乐:做舞蹈动作

哨声:欢呼声

(五)篝火游戏

导语:我发现你们参加篝火晚会的时候会唱会跳了,我呀给你们准备了篝火晚会里必须有的东西,你们猜猜是什么?(出示啦啦彩球和火堆)

注意:交代游戏规则,练习一遍

音乐:手持拉拉彩球跳舞。

哨声:向空中抛接拉拉彩球

(六)结束活动。

大家都玩得很开心,该回家啦!咱们走吧……(听音乐出场)

教学反思:

活动的设计主要以听哨声来感应特定音效贯穿整个活动的环节。音乐节奏明快,孩子特别喜欢。在活动过程中,大部分孩子都能达到目标的要求,也感受到原野风乐曲的风格。

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有好也有不足之处。好的是,在整个课堂气氛中孩子都很活跃,一直处于兴奋状态,上课也很认真,常规也比之前好多了。然而,不足的是,在手足律动模仿环节,给孩子的铺垫没做到层层递进。对于孩子的各种发明,没能及时请出孩子示范表演,引导其他孩子跟学并模仿。最后游戏环节也没提醒孩子把自己发明的欢呼声用在游戏中,稍有脱节。

不过,总的来说,孩子的表现还是让我比较满意的,因为孩子在活动时都比以往活跃很多。基本以上的整个活动流程基本上能达到我预设的活动目标。

草原的教案 篇六

活动目标

1、 能听辨音乐中的特定音效,做出各种动作。

2、 感受原野风的律动特点,引发幼儿跳模仿舞蹈及创编舞蹈动作的兴趣。

3、 借助小图谱记忆歌词,学唱歌曲。

4、 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1、幼儿模仿舞蹈及创编舞蹈动作。

2、幼儿当听到“呦嘿”时换动作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彩色纱巾人手一条

3.音乐《草原上的舞会》《口哨与小狗》

活动过程

一、 情景音乐入场

师:今天我们要去爬山,宝贝们高兴吗?

幼:高兴

师:今天的天气可真好!山上有好多鲜花真香啊,还有许多蝴蝶在飞舞可真漂亮。还有什么呢?还有许多小鸟在叽叽喳喳叫个不停。这里有一片草地我们快坐下来休息一下。

二、 通过游戏学习“呦呼”声音

1、通过游戏方式感应音效声,调动幼儿学习兴趣。

师:这么好的天气我们在这里举办一场草原舞会,谁想参加?

幼:我

师:宝贝们都想参加,在舞会开始前,我有礼物送给参加舞会的宝贝们,看谁能第一个得到礼物。看,礼物就藏在这个神奇的宝盒里,这个宝盒不是谁都能打开的,要说出宝盒的咒语才能打开宝盒取出里面的礼物。你们想知道咒语是什么吗?

幼:想

师:咒语就是“呦呼”

幼:“呦呼”

师:咒语都学会了,我现在就要用我的口哨来发礼物了。我对谁吹口哨谁就可以说咒语,说对咒语的宝贝就可以取礼物了。看谁第一个得到了礼物。

——师吹口哨,幼儿取礼物

师:得到礼物的小朋友请把礼物放到腿上,看看别的小朋友得到了什么礼物。

三、 熟悉音乐、感应音效

1、 听声音感应音效

师:宝贝们都得到了礼物,礼物是什么呀?

幼:纱巾

师:是许多漂亮的纱巾,这些纱巾可真漂亮,拿着它就像偏偏起舞,舞会现在开始

2、 肢体动作感应音效

师:宝贝们真聪明,音乐里一响起口哨声,我们就把纱巾举起来。大声喊“呦呼”看谁的舞蹈最美丽。

四、 原野的呼唤

1、装扮舞会服装

师:宝贝们的舞蹈跳的可真棒,就是服装不够华丽漂亮。宝贝们有什么好办法能让我们的服装变得更美丽?

师:好,我们就用这些漂亮的纱巾装扮一下自己,开始吧!

3、 集体舞蹈

师:大家都装扮好了,我来看看可真漂亮。现在我们手拉着手。围成一个大圆圈。跟着音乐跳起舞来。

五、 活动结束

教学反思

在《草原上的舞会》这一节音乐律动游戏中,我主要是以听哨子的声音来感应特定节奏,同时也是以哨子音来贯穿整个活动的环节。这个音乐是很欢快的,孩子特别的`喜欢这个音乐。在活动的过程中,大部分的孩子都能完成了目标的要求,也知道了原野风格的音乐是怎么样的。

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有好的也有不足之处。好的是,孩子的整个课堂气氛都很活跃,都和我一起互动起来,孩子们一直都处于那种兴奋地状态,上课也很认真,常规也比之前好多了。环节的连接还是可以的。然而自我反思不足的地方是在装扮活动的这个环节,在这环节孩子玩的非常的开心,在装扮的过程中孩子们都是拿纱巾 “爱不释手”的装扮,在装扮好纱巾参加舞会时孩子的注意力仍然在纱巾上,以至最后的舞会环节部分过于凌乱没能完成我的要求,所以感觉这环节不是很好。在下次活动时,我应该要注意下孩子的发展情况和孩子的兴趣,想想如何在这个环节中正确引导孩子参与游戏的兴趣,对于这种过于引起孩子情绪的活动我应该让每个孩子都探索过才进行游戏,不过这个环节还是可以放在课前完成。这样子的话孩子在游戏时就不会太关注于纱巾,而是游戏的整个过程了。

不过,总的来说,孩子的表现还是让我比较满意的,因为孩子在活动时都比以往活跃很多。基本以上的整个活动流程基本上能达到我预设的活动目标。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一米范文为大家带来的6篇《《草原》》,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一米范文。

最新范文

74 48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