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范文>教师教学>小学教案>四年级教案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优秀6篇

2023-12-14 06:53:23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一秘范文为朋友们整理了6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 篇一

今天我刚上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节课上完以后心情很好。那是因为好久没看见过这样积极的教学氛围了。

回想这节课,我从题目入手。

“同学们,在1999年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发出‘保护母亲河行动’的倡议”这里所指的母亲河是哪条河呢?

(生:黄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0课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读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这是一个问题)

师:请读出问问题的语气

(生读)

师:你读了这题目能否猜得出文章大概说的是什么内容吗?

生:关于黄河是怎样变化的,黄河变化的原因

师:非常好,你看从题目当中提出问题,或者作出猜测也是一种阅读方法

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该怎样学习呢?

生:结合阅读提示带着问题读课文;还可以边读边自己提出问题读书

生开始读书。

……

这节课的开头,我充分的利用了课文题目的资源,让学生理解并归纳学习方法,学生在课堂开始之初学习兴趣很浓。另个这节课在学习黄河变化成怎么样这一部分,我让学生出黑板板书,学生看见有得活动兴趣就保持下来了。学生通过气候温暖、森林茂盛、土地肥沃、凶猛暴烈、悬河、折腾、叫苦不迭等词语既认识了黄河的样子的变化,又积累了这些词语,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我们班的学生最近令我很头痛。那就是老是爱讲悄悄话,据调查是学习内容不吸引。所以我就在备课时下了功夫。预设得全面一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总的来说,我成功地原因是降低了我提问的难度从学生的能力出发,给学生机会说话,让学生动起来,所学生有了很大的改善。

人教第九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 篇二

10*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3月29日)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 8 个生字。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

3.指导学生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方法,进一步提高略读能力。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培养环保意识,激发保护母亲河的责任感。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江水滔滔、奔腾不息、森林茂密、土地肥沃的壮观的黄河流域图片。教师激情导入:

“风在吼,马在啸,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这雄壮的歌声唱出了黄河的风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这雄浑的诗句写出了黄河的气势。同学们,黄河水和黄河精神哺育了中华民族,她孕育了五千年的华夏文明,面对母亲河壮丽的景色、悠久的历史,多少人写下了不朽的诗篇歌颂她、赞美她。

2.再出示暴雨频频、河道干裂、水土流失严重的黄河流域图片。

看到这个图片,你们想说点什么?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黄河的文章,在感受她美丽可爱的同时也唤起我们的忧患意识。

(教师饱含激情的描述,掀起了学生的情感波澜,激发了学生对黄河的热爱之情和民族自豪感,紧接着,用鲜明的对比唤起学生发自内心的忧患意识,为全文的学习定了很好的情感基调。)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结合刚才看到的图片,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把学生回答中的重点问题板书到黑板上)黄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有什么好办法去 www.shancaoxiang.com 治理黄河呢?这篇文章给我们哪些启示呢?

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阅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要求学生根据课文注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熟课文。

2.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采用指名读和全班齐读等方式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请同学们用抓住文中关键词语的方法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关键词语:原来—摇篮,后来—忧患,原因—水土流失,治理—管住泥沙)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课文主要内容。

三、细读理解,了解黄河的变化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前面提出的问题,在书上勾画圈点,还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上。

2.围绕重点,全班研讨。

(1)引导学生围绕提示的思考问题,在全班进行交流发言。

(2)用对比的方法了解黄河的变化。

投影展示描写黄河的过去和现在的句子。

① 首先读一读原来的黄河是怎么样的?自己读读这段话,说说你在文字的背后看到了什么?

请同学们怀着对母亲的爱,深情地读这一段。

② 自己读描写后来黄河的句子。此时此刻你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段话中哪些词语让你的心情复杂而沉重?

扣住黄河泛滥的具体数字,“2000 年间,1500 多次,26 次”让学生感受到黄河河水泛滥给两岸人民带来的灾难,并学习列数字这种说明的方法。

请同学们怀着深深的忧患读这一段。

(尽情地渲染黄河过去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对母亲河由衷的热爱,同时丰富学生课外语言的积累。学生通过想象、通过语言感受到黄河的壮观。黄河的变化给学生带来的心灵冲击力是很强大的。由此,保卫母亲河的强烈愿望会自然而然产生。)

四、交流讨论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

1.读写原因的句子,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天灾人祸。

天灾和人祸是黄河变化的原因,你怎么看造成黄河变化的这两个原因?请找到课文中的词句,再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在小组中讨论。

2.引导学生读文本,围绕这几个问题展开讨论:人们对黄河做了什么?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看到这里你的心情怎样?你想对这些滥砍滥伐的人们说些什么?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激起学生的痛惜之情和社会责任感。

五、畅谈启示

1.再读读课文以及“资料袋”内容,想一想自己受到什么启示。

2.放开让学生谈出自己受到的启示,鼓励学生联系本地河流湖泊的现状谈感受。

(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观,把课外资料引进课内,使课内和课外学习进行有机结合,使书本和实践有机结合,可以使语文课变得“厚实”起来。)

六、朗读全文,升华情感

1.教师小结:通过自学与交流,我们读懂了课文。同学们,黄河水和黄河精神哺育了中华民族。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可如今却成了一把悬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头上的利剑。让我们把对黄河母亲的关心,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对人类活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深刻认识,对“行动起来,拯救黄河”的强烈愿望,融入到课文的每一句话中,通过我们的深情朗读表现出来吧!

2.学生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七、延伸拓展,升华认识

治理黄河任重而道远,古代就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今天我们仍然肩负着治理黄河、保护黄河的历史使命,抗日战争时期有首歌唱得好:“保卫黄河,保卫家乡,保卫全中国!”今天我们仍然要唱这首歌,再打一场黄河保卫战。让我们做保护黄河的小宣传员:画幅画、写广告语、写份倡议书来呼吁人们为保护黄河、治理黄河做贡献。

八、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调查自己生活地区的环境问题,把建议写下来,寄给政府有关部门。

2.背诵《黄河颂》。

九、板书设计

10*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列数字     作比较

原来       摇篮

后来       忧患

原因       天灾       人祸

治理 牧、林为主  保护资源 规划用地  修筑水利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也是一篇说明文。文章条理清晰,材料确凿,数据翔实,字里行间饱含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环保意识。

教学本文要体现略读课文教学的特点,以略读为主。其中,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学习的重点,对黄河变化的原因就应作深入的思考。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优秀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的过去和现在,知道黄河变化的原因及其内在的联系,从中受到启示,培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重点语句。

3、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的重点:了解黄河的变化过程

教学的难点:理解造成黄河变化的原因

一、揭示课题

1、(板书“河”)生齐读。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河流哺育了人类。中华民族灿烂的五千年文明也源自一条大河。(板书:“黄河”)请同学们充分有感情的朗读这个词。

2、老师听出一种特殊的感情,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黄河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北麓发源,向东流过一座黄土高原以后,就变成了一条黄色的泥河。同学们请看(播放链接1)这就是黄河。(出示幻灯片2)面对滔滔千里,滚滚东去的黄河,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

3、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篇写黄河的课文,(板书并齐读课题——“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你想强调哪一个词?(生答:变化、怎样)同学们再试着读一遍。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答,师板书:前、后、原因)

二、速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1、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播放课文朗读),读完后能用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的方法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2、谁来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课文。

生答: 原来——摇篮

后来——忧患

原因——水土流失

治理——管住泥沙

三、再次读文:

师:现在请同学们默读阅读提示和课文,看一看还有哪些问题你不能解决?(学生默读)

师:谁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原来的黄河是什么样的?)

(预设: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

师:你的问题提得很好,也很有价值,能够围绕课文的主要内容来提问,还有问题吗?

(预设:引起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师:你也很会学习,能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进行提问,还有吗?

(预设:怎样才能治理黄河?)

师:你真是个有爱心的好孩子,知道保护环境,希望你能为治理黄河提出一点合理化的建议。

师:(出示幻灯片3)下面我们就以课文中这四方面的内容为主题,采用小组合作研究的方式来学习研究。大家可以先从你感兴趣的角度确定研究的主题。

(1)黄河原来是什么样的?

(2)后来黄河变成什么样了?

(3)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怎样才能治理好黄河?

四、全班交流:

1、第几自然段写了变化前的黄河的样子?【板书:前】

a:(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读了这段话,你的感受是什么?说说你在文字的背后看到了什么?(看到了温暖适宜的气候,看到了美丽的自然风光,看到了人们在这里安居乐业、看到了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

b:生:学习了这部分知识后我觉得课文中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摇篮”指发源地。

c:生:我感受到原来的黄河就象一位美丽温柔的母亲,用自己的乳汁哺育着自己的孩子。

师:说的真好那就让我们怀着对母亲的爱,深情的读这一段。齐读。

师:课文通过与淮河流域作比较写出了黄河变化前的样子,作者正是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巧妙的写出了黄河变化前的自然状况,你们想看一看今日的江淮流域往日的黄河吗?(想)(播放幻灯片4—10)一边看一边想,今日的江淮流域是什么样的?

(气候温暖,森林茂密;河水清澈,土地肥沃)

师:美吗?(美)(出示幻灯片11)原来的黄河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板书:摇篮)

2、师:原来的黄河是这样的美,我们的祖先才选择在这里生息繁衍,所以我们才称它为母亲河,那么黄河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5段,想想黄河发生了那些变化?

(预设:“黄河在近2000年……苦难”) 【板书:后】

a:课文第一自然段列出了黄河泛滥的具体数字(2000年、1500多次、26次)列数字是常见的说明方法,这不仅仅是一些数字,从这些数字中我仿佛看到了(黄河两岸的人民在洪水中挣扎,看到了他们家破人亡,听到了孩子的哭号)

b:这些数字的背后分明是黄河泛滥地区人民的血泪。

3、师:2000年1500多次,改道26次,多么惊人的数字,黄河每次决口改道都会给两岸人民带来巨大的损失,深重的灾难,在这里,作者用了“2000年、1500次,改道26次”这种列数字的方法让我们具体而深刻地感受到了黄河带给人们的灾难,这些可怕的数字深深地刺痛了我们的心。(出示幻灯片12)再来读这段话 “黄河在近2000年……深重的苦难。”

师:不到两千年就泛滥了一千五百多次,不到两年就是一次灾难。人们还没有从第一年的灾难中恢复过来,又面临新的灾难,人们怎能不叫苦不迭呢?母亲河成了祸河,摇篮成了忧患。(板书:祸河)

4、师:你还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黄河变坏了?

(预设:“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下游河道中。”(出示幻灯片13)

师:找得很准确,在这一段文字中,作者列举了很多数字:16亿吨、12亿吨、4亿吨,具体而形象地说明了泥沙大,作者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列数字)

师:对,唐代刘禹锡也曾用“九曲黄河万里沙“的诗句来说明黄河含沙量大。请男同学一起把这个句子读一遍。

5、师:黄河还发生了哪些变化?

(预设:问题就出在这4亿吨……悬河。)

师:也就是说黄河变成了悬河,那么,什么是悬河呢?(出示幻灯片14)解释:河床高于地面,远远看去就像悬在地上一样,故称悬河。

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怎能不让我们心痛。我们不禁要大声问:黄河变成这样,这是为什么?

6、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第六自然段,找出黄河变化的原因。

(生读出课文中两方面的原因。)(出示幻灯片15女生齐读、16男生齐读)(板书:自然 社会)。

师:有人认为黄河的变化变化是自然造成的,也有人说是人类的破坏造成的。你怎么看这两个原因?这两个原因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a:生:我认为是人类的破坏造成的,人们“无限制”的开垦,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自然气候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可以改造自然环境,使它向好的方面发展。但是人祸是不能饶恕的。

b:这种人为的破坏太严重了,4亿吨泥沙,一辆大卡车装4吨。要一亿辆这样的卡车,这些数据触目惊心。

师: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c:因为穷。(指名读第六段最后两句)

师:你觉得这些人是些什么样的人?

d:愚昧的人,正是这些人为的破坏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再加上天灾造成的水土流失,现在的黄河满目创伤已经无力哺育她的儿女。

师:最后这一句用什么语气读,(伤心、愤怒)谁再读读。指名读(2、3名)

7、师:许多曾经辉煌灿烂的大河文明,由于人为的破坏而今已经衰败,曾经高高屹立的巴比伦城已经荡然无存,我们决不能让黄河也这样,我们应该怎么办?

8、生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师:新中国成立后,科学家们为治理黄河设计了那些方案?(生回答、板书:治理方案出示幻灯片17)这些方案可以防止水土流失,达到根治黄河的目的。这么多方法,课文中用了一个词“数管齐下”其中都围绕着治黄的关键“管住泥沙”。治理黄河的希望和梦想终将实现(出示幻灯片18)。

师:学习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呢?

生:有欢乐、有忧伤、有自豪、有愤怒,也有自责和反思,更有希望与梦想。

六:总结:

一堂《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让我们看到了黄河的过去和现在,我们的情感也随之跌宕起伏,有欢乐、有忧伤、有自豪、有愤怒,也有自责和反思,更有希望与梦想。让我们再静静的看看壮丽的黄河,让我们和母亲河一起跳动。(播放链接3)

七、板书设计;

摇篮 祸河

(前) (后)

人教第九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 篇四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理清课文脉络,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了解黄河的变化给人们的教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了解黄河的变化给人们的教训。

三、教学时间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黄河,我国第二大河。我们的祖先很早很早以前就生活在黄河流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可是很多年以来,黄河也给两岸人民带来了灾难。我们这篇课文记述的就是黄河变化的情况。学习了这篇课文,我相信同学们都会感到保护大自然,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是何等重要。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画出有难度的字、词、句,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1.读准字音,分辨字形。

有些字不是生字,但读音容易出现错误,这样的字应反复强调。

“域”字应读“yù”,不能读“huò”;

“衍”字应读“yǎn”,不能读“yán”;

“构”字应读“gòu”,不能读“gǒu”;

“蚀”字应读“shí”,不能读“sh9”;

“耕”字应读“gēng”,不能读“gēn”;

“频”字应读“pín”,不能读“píng”;

“择”字应读“zé”,不能读“zhái”。

还有一些字形相近,在书写过程中很容易误写。因此,这样的字应该放在一起,按音、形、义区别组词。

祸(祸害)    择(选择)   衍(繁衍)

锅(锅盖)    译(译文)   衔(衔接)

沃(沃土)    吨(千吨)   迭(更迭)

跃(跳跃)    顿(顿时)   跌(跌倒)

蚀(腐蚀)    构(结构)   域(地域)

浊(浑浊)    钩(鱼钩)   或(或者)

2.解释词语,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摇篮:指发源地。

不禁:抑制不住。

高原:海拔较高、地形起伏较小的大片土地。

叫苦不迭:不停地叫苦。

生息繁衍:生活、养育后代。

忧患:困苦患难。

流域:一个水系的干流和支流所流过的整个地区。

河道:河水流经的路线,通常指能通航的河。

河床:河流两岸之间容水的部分,也叫河槽或河身。

植被:覆盖在某一个地区地面上、具有一定密度的许多植物的总和。

水土流失:土地表面的肥沃土壤被水冲走或被风刮走。

关键:对情况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悬河:河床高于地平面,远远看去好像悬挂在空中,故称悬河。

(三)理清结构,分段、概括段意。

全文共七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地讲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苦难。

第二段(第2、3自然段)主要讲黄河为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第三段(第4~6自然段)这是课文的重点段,主要讲黄河变化的原因。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讲的是科学家设计的治理黄河的方案。

(四)结合思考题,学习课文。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但要给予适当的提示和指导。

课后思考题比较全面地概括了课文的内容。因此学生通过自学把这些问题解决了,也就理解了本课的主要内容,完成了学习任务。

课文一开始讲:“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摇篮”指什么?

(“摇篮”指发源地。)

从这里可以看出黄河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可是,黄河真的使中华民族幸福安宁吗?没有,请同学们齐读第一段,记住黄河近两千年间的表现。

齐读课文,激发学生了解黄河的积极性。

过去的“摇篮”是什么样的呢?

(自然条件很好,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

板书:摇篮 气候温暖

森林茂密 土地肥沃

生息繁衍

因此我们的祖先就选择了这里生息繁衍。“可是,后来黄河变了”。请同学仔细读书,认真地想一想:黄河为什么变了,从两个方面找一找原因,再说一说这些原因之间的关系。

(黄河无数次地给两岸百姓造成苦难,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忧患。)

板书:忧患

(黄河变化的原因有两个:一是黄土高原气候转寒,暴雨集中;二是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使森林毁灭,草原破坏,绿色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几个因素相互作用,使大量泥沙进入黄河,堵塞河道。因此,黄河中的泥沙越积越多,以至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越来越频繁。从这里可以看出黄河发生变化的两个原因是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的关系。)

板书:气候转寒 暴雨集中

植被破坏 水土流失

科学家为此做了很多工作,要解决黄河给人民带来的“忧患”,科学家为治理黄河设计了什么方案呢?请同学继续自学第四段,同桌可以商量一下,然后说一说。

(因为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使黄河含沙量加大,泥沙沉积在下游的河道中,水流不畅,洪水季,就容易造成下游堤坝决口或改道。因此,治理黄河的关键是把泥沙管住。科学家针对这一情况设计的治理黄河的方案是:一,黄土高原应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二,一定要保护好森林资源,使失去的植被尽快恢复;三,合理地规划利用土地;四,大量修筑水利工程。这样才能防止水土流失,达到根治黄河的目的。)

板书:牧林为主 保护资源

规划用地 修筑水利

(五)组织学生讨论,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黄河变化的教训及自己学习了这篇课文受到的启发。

学生可以举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谈谈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也可以从黄河的变化谈人类应接受什么教训。通过讨论,提高学生们对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的认识。

(黄河的变化给人类的教训是:一定要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绿色的植被,保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同时还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防止水土流失。)

(六)总结全文。

早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就生息繁衍在黄河流域,因为这里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可是因为气候转寒、暴雨集中、人口增长、水土流失,使黄河多次决堤,给两岸人民带来了忧患。科学家为此设计了牧林为主、保护资源、规划用地、修筑水利的治理黄河的计划,这样数管齐下,一定能防止水土流失,黄河变好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

板书:治理

四年级下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 篇五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黄河素称中华民族的摇篮。在数千年到数万年前,黄土高原乃至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自然条件是很好的,尤其是下游一带自然条件更好,可以与今日的江淮流域媲美。那么,有的同学不禁要问:曾经被誉为“中华民族摇篮”的黄河怎么会变成“中华民族的忧患”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一起研读《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

1、看课文,听录音。

要求:听后,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学生听后,思考讨论作答。

二、自主、合作学习课文。 学习提示:

1、学习时,要基本完成下列问题:

①利用资源库或其它方式,理解不懂的词语。

②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③黄河变化的两个原因是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④科学家设计的治理黄河的方案是什么?

⑤黄河的变化给我们怎样的教训?

2、如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请把它记录下来。

三、汇报学习效果:

1、通过自主合作学习,你从课文中,读懂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有哪些解决不了的困难?

四、归类梳理问题:

1、老师把学生的问题归类梳理,然后链接到网页教案上,再次激发学生合作解决。

2、学生自主发表对问题的见解;老师及时肯定、鼓励、引导、纠正。

五、作业: 思考题:由黄河的变化所想到的。

第二课时

一、展示相关资料: 展示通过因特网、图书、音像等渠道,查阅有关黄河变化的资料。

二、课文延伸:

1、 回顾课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把课文浏览一遍。

2、 读写结合:学习课文后,有什么体会,在留言板上发表自己的想法。由“黄河的变化” 所想到的。看谁的创新思维新奇,文笔流畅,打字速度快。

参考题目:

(1)黄河的呐喊

(2)50年后的黄河

(3)我为黄河献良策

3、 作品展现。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一课我们已经学完了。从课文中,我们知道了黄河的变化以及它变化的原因,懂得了保护自然环境、保护绿色植被的重要意义。从课外,我们也了解到许许多多与黄河相关的知识。

四、作业:

把自己的作品精心雕琢,给它找个归宿。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的过去和现在,知道黄河变化的原因及其内在的联系,从中受到启示,培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认识8个生字,理解“摇篮”“生息繁衍”“忧患”“植被”“水土流失”到 等词语的意思。

3、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的重点:了解黄河的变化过程

教学的难点:理解造成黄河变化的原因

一、 揭示课题

1   板书“河”,生齐读。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河流哺育了人类。中华民族灿烂的五千年文明也源自一条大河,它被成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你们知道是哪条河吗?(生答)板书:“黄河”请同学们充分有感情的朗读这个词。

2 老师听出一种特殊的感情,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黄河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北麓发源,向东流过一座黄土高原以后,就变成了一条黄色的泥河。同学们请看(录象)这就是黄河。面对滔滔千里,滚滚东去的黄河,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

3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篇写黄河的课文,板书并齐读课题——“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你想强调哪一个词?(生答:变化、怎样)同学们再试着读一遍。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答:原来、后来、原因)教师板书

二 精读课文 感悟内容

1 出示: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

(1)理解摇篮的意思

(2)是怎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呢?

a 朗读第一自然,感悟:2000年、1500多次,26次这几个数字可以看出黄河给两岸的人民所造成的灾难是深重的

b 自读第五自然段,感悟:用了数字说明方法来说明黄河含沙量大。理解“悬河”的意思:河床高于地面,远远看去就像悬在地上一样,故称悬河。唐代诗人刘禹锡曾用这样的诗句来说明黄河含沙量大:“九曲黄河万里沙”

(3)黄河给人们带来了灾难,为什么还说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呢?它原来是什么样子的呢?朗读第三自然段,感悟: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的原因: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自然条件很好

过渡:哺育了我们祖先的黄河为什么后来变成了祸河呢?我们继续学习

2 自读第六自然段,找到黄河变化的原因

(1)有人认为黄河的变化变化是自然造成的,也有人说是人类的破坏造成的。你怎么看这两个原因?这两个原因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板书:天灾人祸)

(2)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读第六自然段下半部分)你认为这些人是些什么样的人?

(3)最后这一句用什么语气读?

3 许多曾经辉煌灿烂的大河文明由于人为的破坏而今已经衰败,曾经高高屹立的巴比伦城已经荡然无存,我们决不能让黄河也这样,我们应该怎么办?自读第七自然段,归纳治理黄河有以下同种方案:

1、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

2、保护好森林资源、尽快恢复植被。

3、合理地规划利用土地。

4、大量修筑水利工程。

这些方案可以防止水土流失,达到根治黄河的目的。这么多方法,课文中用了一个词“数管齐下”其中都围绕着治黄的关键“管住泥沙”。

三 整体读课文 感悟

学习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呢?我们能为黄河做些什么?

板书:            原来——摇篮

后来——忧患

原因——水土流失

治理——管住泥沙

以上就是一米范文范文为大家整理的6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最新范文

74 47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