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范文>教师教学>教案大全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优秀10篇)

2023-12-06 12:55:31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一米范文的小编为您带来的10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 篇一

今天我刚上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节课上完以后心情很好。那是因为好久没看见过这样积极的教学氛围了。

回想这节课,我从题目入手。

“同学们,在1999年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发出‘保护母亲河行动’的倡议”这里所指的母亲河是哪条河呢?

(生:黄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0课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读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这是一个问题)

师:请读出问问题的语气

(生读)

师:你读了这题目能否猜得出文章大概说的是什么内容吗?

生:关于黄河是怎样变化的,黄河变化的原因

师:非常好,你看从题目当中提出问题,或者作出猜测也是一种阅读方法

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该怎样学习呢?

生:结合阅读提示带着问题读课文;还可以边读边自己提出问题读书

生开始读书。

……

这节课的开头,我充分的利用了课文题目的资源,让学生理解并归纳学习方法,学生在课堂开始之初学习兴趣很浓。另个这节课在学习黄河变化成怎么样这一部分,我让学生出黑板板书,学生看见有得活动兴趣就保持下来了。学生通过气候温暖、森林茂盛、土地肥沃、凶猛暴烈、悬河、折腾、叫苦不迭等词语既认识了黄河的样子的变化,又积累了这些词语,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我们班的学生最近令我很头痛。那就是老是爱讲悄悄话,据调查是学习内容不吸引。所以我就在备课时下了功夫。预设得全面一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总的来说,我成功地原因是降低了我提问的难度从学生的能力出发,给学生机会说话,让学生动起来,所学生有了很大的改善。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 篇二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五年制语文第八册第八单元的一编阅读课文,介绍了黄河变化的原因,教育人们要保护好环境,否则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黄河变化是因为含沙量大,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黄土高原气候的变化和黄土本身结构松散,这是大自然本身变化造成的;二是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这是人为造成的。这样越垦越穷,越穷越垦,黄河中的泥沙也就越来越多,因而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也就越来越频繁。这句话点出了这样恶性循环的后果,也点出黄河变化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之间的相互联系。

这是本学期最后一篇课文,虽然篇幅较长,但内容比较容易懂。学生学习时可运用前面学到的阅读方法,使已有的语文能力得到巩固和提高,并从黄河变化这件事受到启示,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2、教学目标

《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因而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和大纲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这课的教学目的有:

认知目标:(1)了解黄河的变化和黄河变化的原因。

(2)治理黄河的关键是管住泥沙。

能力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增强环保意识,树立保护环境的信念。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黄河变化的原因及黄河的演示过程。

难点是理解本课生词,如摇篮、流域、悬河、植被、忧患等。

二、说教法、学法

传统的教学结构,局限于实现引导学生理解教材,掌握和巩固知识的近期目标,而现代化教学结构的目的,在有效地实现此种近期目标的同时,更追求培养学生探索、创造精神,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发学生潜在的智能,增进民主和竞争意识的远期教学目标,实现知识教育和发展教育的双重价值,为此,本课教学主要采用自学求索型的课堂结构,并辅以情境教学法。

1、自学求求索型课堂结构:

课堂以学生自我活动为中心,力求引导各层面的学生根据自己知识的空白提出疑问,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参与讨论、交流、归纳、激活学生的内在动因,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师变繁琐的讲和问为适时的启和导,变牵着学生走为服务于学生;学生变被动的听和答为主动的说和思,变少数人的发言表演为人人参与的主动学习。

2、情境教学法

崔峦同志说过:在一定情境之中训练语言事半功倍。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上好语文课首先要通过有效的调节方式,深化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南方山区的学生对黄河--我国的母亲河虽有所闻,却未亲眼目睹过,难以想象黄河决口给两岸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为此,可先播放98年长江、松花江、嫩江流域暴发的特大洪灾中抗洪抢险的录像,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动,进而为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作有力的铺垫。

三、说程序

(一)观看录像,引入课题(创设情境,作好铺垫)

(二)引导学生对课题提问(鼓励质疑,整体感知)

根据提问,投影出示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黄河变化前是什么样的?

黄河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治理黄河的关键是什么?

(三)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生:我最喜欢第×自然段,我想把它念给大家听。

(预习中在熟读的基础上加以比较,学生往往会选择较长而又多生讯的段落念,这样既能让学生自己解决读中的难点,又激发了学生展示才能的欲望,可谓一举多得)。

2、师生评议,纠正读错的字和读破的句子

(先说优点,再提建议,即使大家集中了注意力,又训练了口语表达,体现了人文精神)。

师:你读的好极了,能带大家读这段吗?(情感激励)

四、理解字词:

1、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

2、学生讨论回答,对于像祸河媲美生息繁衍肥力频繁忧患摇篮一类的词,鼓励学生  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决。

(既熟练地运用了理解词语的方法,又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许,有成就感)

像悬河流域河床侵蚀植被一类的词,教师用课件演示,让学生自己表述。

(既直观形象,又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

五、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1、默读课文,并在书上作批注。

(学生已学会用~~△?!等符号分别表示重点句子,重点词语,疑难问题,感受颇深之处)

2、学生提问、交流、解答

生:我想问大家(如黄河变化前是什么样子的等等)

(要问同学、考同学,自己必定会先有所思,并聆听同学的答案,经过综合分析、比较、判断同学答案完整与否)

六、总结延伸

1、黄河的变化给人们怎样的教训?

2、谈谈你所知道的人类不注意环保所带来的恶果,如沙尘暴、酸雨、南极臭氧层空洞等。

3、我们小学生能做的有利于环保的事有哪些?

(学生根据经验,各抒已见,既培养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的好习惯,又激起了动手美化家园的欲望,使课内学习向课外动手自然延伸,把环保意识化为具体行为)

板书设计(略)

人教第九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

3、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关于黄河及黄上高原的课件。设计形象介绍“流域、河道、悬河、河段、河床”的课件。

2、教师准备小黑板,上面写有“资料袋”内容。

3、学生自读课文,查字词典理解“生息繁衍、叫苦不迭、随心所欲、数管齐下”等词语。

一、激情导入,扣题质疑

1、播放课件:江水涛涛、奔腾不息的黄河;森林茂密、土地肥沃的黄河流域;暴雨频频、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

(音乐──由舒缓到严肃、高亢)

2、观看了这段关于黄河的片子,你最想说什么?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大家读了这个题目,有什么疑问提出来呢?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学生提出的重点问题;黄河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治理黄河呢?课文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4、指导方法: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大家提出的重点问题来阅读课文,解决疑问。

二、读思结合,圈点勾画

1、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读顺,并认读生字词。教师适当检查。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默读、轻声读、跳读),边读边思考问题,在书中圈点勾画,还可以在语句、段落旁批注自己的感受。教师巡回指导,表扬善于学习的同学,耐心辅导学习吃力的学生。

3、选择自己乐意交流的伙伴,相互交流。

三、全班交流,读中点拨

由学生或小组代表自主向全班汇报读懂的问题,教师引导全班同学针对重点问题充分发表意见,抓住重点语段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当交流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时,可引导学生采用对比的方式感悟黄河由“摇篮”变成“祸河”,适时出示课件,形象介绍什么是“流域、河道、悬河、河段、河床”,抓住数字体会黄河之“祸”,感受黄河之祸的严重性,谈出忧患之情。

当交流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时,可采用图示的方法,引导重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社会原因。

当讨论科学家设计的治理黄河的方案时,对紧扣“数管齐下”归纳要点,适当补充有关黄河治理的情况。

四、联系“资料袋”,畅叙感受

读读课文及课后“资料袋”,以一分钟即兴演讲的方式畅谈从课文中得到的启示。鼓励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及本地河流湖泊的状况畅谈感受。

五、小结学法,延伸拓展

1、学生小结学习方法与收获。如学习本文,主要是采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阅读的。

2、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为治理黄河出出主意,在“展示台”进行交流。地处黄土高原地区的师生,可结合本文的学习和国家、地方的有关政策、措施(如“退耕还林”“计划生育”、为治黄移民等),开展向家长、亲友、邻居进行宣传的课外实践活动。

四年级下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的过去和现在,知道黄河变化的原因及其内在的联系,从中受到启示,培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认识8个生字,理解“摇篮”“生息繁衍”“忧患”“植被”“水土流失”到?等词语的意思。

3、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的重点

了解黄河的变化过程。

教学的难点

理解造成黄河变化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已经是摆在人类面前的焦点问题了,因为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所以从1999年开始,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就发起了“保护母亲河”的'行动,(板书母亲河)同学们,你们知道母亲河是指那条河吗?

生:母亲河指黄河(师板书:黄河)

师:你们知道的可真多,的确指的是黄河(继续板书是怎样变化的)看过黄河吗?(没有)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去看看黄河,看看它是怎样变化的(手指课题,并齐读课题)

二、学生读课题质疑,出示课件。

1、黄河发生了什么变化?

2、黄河为什么发生了变化?

3、怎样治理黄河?

三、初读文章,感知内容。

1、带着问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感知文章内容,围绕黄河都写了什么。

四、细读课文,品味精华

1、抓变化:解决问题一,黄河原来是什么样的?现在呢?

板书:原来————摇篮

现在————祸河

感受以前黄河之美。

(1) 理解摇篮:本义指孕育婴儿的用具,文中指发源地。

(2) 为什么把黄河称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读书找答案。

(气候温和,森林茂密)

(3)出示课件,介绍母亲河。

(4) 想象当时人们的生活。(学生自由表达)

感受现在的黄河。

(1) 现在黄河变了,由原来的摇篮变成了祸河,她都惹下哪些祸患?(学生表达)

(2) 什么是决口?什么是改道?你体会到了什么?作者用什么方法说明的?

(3) 此时人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展开想象)

2、解决问题二

黄河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泥沙量大 )

(1)文章哪些地方说明黄河含沙量大?

黄河是世界含沙量最大的大河,是长江的68倍。每年黄河从上游带入河中的泥沙约16亿吨,其中12亿吨被搬运到了大海,还有4亿吨就沉积在下游的河道中。

(2)作者用什么方法说明黄河含沙量大的?(列数字)

(3)泥沙多造成了什么后果?

河床上升,使黄河成了悬河。(出示课件,解释悬河,进一步感受黄河为什么会成为祸河)

黄河的含沙量为什么会这么?

(学生找相关句子,老师总结:自然原因、人为原因)

(4)展示图片,感受黄河的变化。

3、解决问题三

怎样治理黄河?(研读最后一段,看科学家的治理方案)

总结方案:

1、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

2、保护好森林资源、尽快恢复植被。

3、合理地规划利用土地。

4、大量修筑水利工程。

4、你还有哪些治理黄河的建议,学生自由表达。

五、拓展

1、学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我们要保护环境,不能随心所欲地破坏自然,否则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2、我们可以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

3、为保护母亲河设计宣传标语。

六、全课总结

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黄河又会变成中华民族的摇篮。

出示课件,带着憧憬读:黄河清了,大地绿了,我们的地球又充满生机了。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优秀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的

1、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怎样的教训。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

教具准备

幻灯片、投影仪、录像

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预习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指名回答。

2、指名朗读课文,别的同学当“小老师”,指出字音及句子方面的问题。

3、投影出示2000年前黄河及两岸情况图片,师配乐读第三自然段。

4、放实景录像,黄河流域的近况

5、体会“摇篮”与祸河的含义,产生“大吃一惊‘的切身体会。

二、学习第二部分

1、4——6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1)具体说出黄河变化两方面的原因。

(2)这两个原因有什么关系。

(3)如果不制止,后果会怎样?

2、导读第6自然段。

3、学生交流学完第6自然段后理解的黄河变化的两个原因是什么?

4、同桌协作,完成下表。

黄河变化的原因

两大原因的关系

严重后果

治理方案

自然原因

人类的破坏

5、流所填表格。

三、品读:揭示中心,试谈体会

1、品读回顾全文,理出文章脉络:变化原因治理。

2、根据文章层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环保小队”上台汇报:西安环境保护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原因何在。

4、师:从黄河的变化中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应该怎样保护环境?应在小组中就西安环保问题提出建议。

5、在班中集体交流自己小组拟订的环保建议。

四、作业。

请同学们将自己调查的西安地区环境问题及建议写下来,寄给省政府有关部门。

板书设计

10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2000年中

决口1500多次

改道26次……

数据

数千年前

气候温暖

森林茂密

后来

含沙最大

是长江68倍

查资料

原因

气候变寒

暴雨集中

开垦放牧

森林草原

治理

保护森林资源

规划用地

修筑水《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语文实践课(一)创设情境导入,提出读写要求。

1、播放影像资料,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观看影像资料后,指名回答课文主要内容。

教师板书:灾难摇篮原因治理

2、复习电子文稿制作方法,提出读写要求。

指名回答电子文稿的制作方法,教师相机投影:

一、筛选、下载资料;

二、整理、编辑资料;

三、完成并存盘;

四、展示、介绍电子文稿。

然后教师提出读写要求,要求学生选定主题后,在与电子资料库的对话中阅读、筛选有关资料,进行资料重组,制作出一个图文并茂、声形并茂的电子文稿,实现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

(二)检索阅读资料,协商制作文稿。

1、分组选择主题,自主查阅,筛选资料;

2、分组协商讨论,进行探究学习;

3、教师监控学习过程,开展个别化教学;

4、分组完成电子文稿的制作。

(三)分组汇报展示,指导评议修改。

1、学生分组汇报,展示电子文稿;

2、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从筛选文本、音频、视频资料,围绕主题重组资料,推敲文稿结构、语句、版面设计等方面进行评议修改;

(四)引导学生总结,升华学习体会。

总结本课的收获,并希望学生对电脑的学习,为读写一体化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教学设计思想: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已不可回避地面临着挑战与变革,就我们的阅读与写作而言,其变革更为巨大。当代信息技术所导致的阅读方式变革突出表现在: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从单纯的阅读文字发展到多媒体电子读物;在同电子资料对话中的高效率检索式阅读。

对传统写作方式和写作教育的挑战突出表现为:从手写走向键盘输入、鼠标输入、扫描输入、语音输入;图文并茂,声形并茂的多媒体写作方式;超文本结构的构思与写作;在与电子资料库对话中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

为顺应时代的发展,我们的教育教学从教学模式到师生关系到教学手段和组织形式都必然进行一系列的变革。为此,我们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一些大胆的探索。《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的活动课教学就是我们这种实验探索中的一次尝试。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一篇阅读课文,介绍了黄河变化的原因,教育人们要保护好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处罚。课文围绕“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讲了四个方面的内容:灾难、摇篮、原因和治理。课文就黄河变化的前因、后果及相关知识点到即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犹未尽。因此,我们抓住学生余兴未了这一时机,将课堂教学的内容向课外、向校外、向社会这个广阔的天地延伸、拓展,同时为了充分体现信息技术时代阅读写作方式的开放、灵活、高效等特点,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语文实践活动:制作了一个存有黄河视点、防汛、水文源头、治理黄河和黄河风情等内容的,包括文本、音频、视频、静画等多种形式的电子资料库,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识水平,我主要选用“自学探究”式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从中学会方法、获取信息资料,在与电子资料库的对话过程中,通过快速检索资料,学习面对未来信息社会中大量的信息,能够迅速检索、筛选处理信息所需要的信息资料,使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习交流的组织者,学习兴趣的激励者。

开课时,我就提出了读写一体要求——自主检索阅读资料,完成一个图文并茂的有声有色的电子文稿。有了这个富于创造性的学习任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给激发出来了,我抓住时机指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框架,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自主构建读写框架,再打开资料库,逐段进入学习资源、小学部、语文、四年级、黄河,然后通过“关键字检索”窗口输入关键词语,如“黄河”、“泥沙”等,几秒种后,电脑就在通读资料库中所有信息的基础上,筛选出相关资料,供你阅读。各小组再根据各自的选题,抓住联系,利用键盘、鼠标输入等方法协作完成一个图文并茂的电子文稿,虽然文稿内容主要是由资料库中下载的文字,图片或者是影音资料组合成的,但其文本结构是前所未有的,因而属于学生们的“创作”成果,这种读者与资料库之间的人机对话,显然是信息社会中一种极其重要的阅读——写作能力。

各组再选派代表介绍并展示各自的电子文稿,每组介绍、演示完毕,其他同学提出修改、完善意见,修改完,再把各小组的电子文稿组合成一篇完整的图文并茂的文稿。

这样的教学设计,实质上就是在尝试将信息技术课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的过去和现在,知道黄河变化的原因及其内在的联系,从中受到启示,培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认识8个生字,理解“摇篮”“生息繁衍”“忧患”“植被”“水土流失”到 等词语的意思。

3、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的重点:了解黄河的变化过程

教学的难点:理解造成黄河变化的原因

一、 揭示课题

1   板书“河”,生齐读。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河流哺育了人类。中华民族灿烂的五千年文明也源自一条大河,它被成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你们知道是哪条河吗?(生答)板书:“黄河”请同学们充分有感情的朗读这个词。

2 老师听出一种特殊的感情,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黄河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北麓发源,向东流过一座黄土高原以后,就变成了一条黄色的泥河。同学们请看(录象)这就是黄河。面对滔滔千里,滚滚东去的黄河,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

3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篇写黄河的课文,板书并齐读课题——“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你想强调哪一个词?(生答:变化、怎样)同学们再试着读一遍。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答:原来、后来、原因)教师板书

二 精读课文 感悟内容

1 出示: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

(1)理解摇篮的意思

(2)是怎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呢?

a 朗读第一自然,感悟:2000年、1500多次,26次这几个数字可以看出黄河给两岸的人民所造成的灾难是深重的

b 自读第五自然段,感悟:用了数字说明方法来说明黄河含沙量大。理解“悬河”的意思:河床高于地面,远远看去就像悬在地上一样,故称悬河。唐代诗人刘禹锡曾用这样的诗句来说明黄河含沙量大:“九曲黄河万里沙”

(3)黄河给人们带来了灾难,为什么还说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呢?它原来是什么样子的呢?朗读第三自然段,感悟: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的原因: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自然条件很好

过渡:哺育了我们祖先的黄河为什么后来变成了祸河呢?我们继续学习

2 自读第六自然段,找到黄河变化的原因

(1)有人认为黄河的变化变化是自然造成的,也有人说是人类的破坏造成的。你怎么看这两个原因?这两个原因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板书:天灾人祸)

(2)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读第六自然段下半部分)你认为这些人是些什么样的人?

(3)最后这一句用什么语气读?

3 许多曾经辉煌灿烂的大河文明由于人为的破坏而今已经衰败,曾经高高屹立的巴比伦城已经荡然无存,我们决不能让黄河也这样,我们应该怎么办?自读第七自然段,归纳治理黄河有以下同种方案:

1、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

2、保护好森林资源、尽快恢复植被。

3、合理地规划利用土地。

4、大量修筑水利工程。

这些方案可以防止水土流失,达到根治黄河的目的。这么多方法,课文中用了一个词“数管齐下”其中都围绕着治黄的关键“管住泥沙”。

三 整体读课文 感悟

学习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呢?我们能为黄河做些什么?

板书:            原来——摇篮

后来——忧患

原因——水土流失

治理——管住泥沙

人教第九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 篇七

一、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

(2)了解黄河的变化、变化的原因及可以采取的防止水土流失的办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搜集资料深入了解黄河。

(2)通过自主学习——质疑讨论说明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环保的观念。

二、重点、难点

1、了解黄河的变化、变化原因及可以采用的防止水土流失的办法。

2、树立环保的观念。

三、课时划分1课时。

四、预习作业搜集与黄河有关的资料。

五、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出示搜集的资料。

2、师:曾经哺育了中华民族的黄河为什么会如此穷凶极恶地吞噬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个问题: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二)、自主学习,训练质疑探讨能力

1、自主学习生字。

(1)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进行测试。

(2)注意以下字音的朗读。

“祸”“亩”“恳”

2、自主阅读课文,质疑。

(1)黄河以前为什么会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2)黄河为什么会变成祸河?

(3)黄河怎样危害两岸人民?

(4)有什么办法可以让祸河变为母亲河?

……

三、合作交流,汇报理解

1、组成小组合作交流问题。

2、汇报。

(1)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予以归纳,梳理出全文条理:

{以前——摇篮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现在——忧患

原因——?

治理——?

(2)让一生说说“黄河为什么称为摇篮”?

①先找出在课文的什么地方叙述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第3自然段)

②以归纳性语言进行介绍。

(师随机板书归纳)

{  气候温暖    }

黄河流域——自然条件{ 森林茂盛     }生息繁衍

{  土地肥沃    }

③师:黄河的滔滔之水哺育了炎黄及其子孙,面对这样美好的河流,我们会产生哪些赞美的语言?(母亲河   人类的摇篮      生命之河 ……)

④师:大家对这样的黄河心中产生什么样的情感呀?

(热爱、向往、感激……)

师:老师也和你们一样很向往看见这样美好的河,大家怀着向往之情一起朗读第3 自然段。

(3)让另一生说说“黄河今天的表现”。

①先找出在文中的什么地方记述。

(第1、4自然段)

②以数字解说。

(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凶猛暴烈——忧患)

(a)解决知识点1:说明忧患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列数字。)(具体地说明黄河给人们带来的灾害。)

(b)解决知识点2:为什么“1500多次”用了“多”,而“26次”却不用“多”字。

(前一个说明太多了,记不清了,用多字是个约数。)

(4)让另一生说说“黄河成为忧患的原因”。

①找出在文中的什么地方记述。

②归纳性说说。

(师随机板书)

情况:16亿沙子——悬河——决口

原因:{气温转寒  暴雨  }水土流失  恶性循环

{人口增多  砍伐)}

③师:请大家看着板书比一比,哪一个同学能将书面语言化成口头解说语,向全班同学解说黄河的现状及原因。

(5)让一生说说治理黄河的关键。

①找出在文中什么地方记述。

(第7自然段)

②归纳出以下几点;

{  牧、林为主}

关键——(管住泥沙){  规划用地   }防止水土流失

{   修筑水利  }

③师:只有这样数管齐下,才能管住泥沙这个恶魔,才能让黄河逐渐恢复原先的美好风光。大家对未来的黄河有信心么?请带着信心,带着呼吁,带着期待齐读第7自然段。

四、小结

同学们,水源是人类的生命,保护水源就是保护家园,就是维护人类的生存。学了《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我们了解了黄河的过去、现状及变化的原因、还有治河的方案,更重要的是懂得了要注意保。同学们请从身边做起,保护环境吧。

五、作业

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板书设计: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气温转寒  暴雨 }

原因{人口增多  砍伐 }(环  保)

{牧林为主       } 防              导{过去   摇篮

治河 {规划田地       } →水土流失→{

{修筑水利       } 止              致{现在   忧患

人教第九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 篇八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考点练兵——积累篇

一、根据黄河的变化情形,请在括号里填上不同的词语。

( )的黄河    ( )的黄河

( )的黄河    ( )的黄河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

我们的祖先选择黄河下游一带生息繁衍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黄河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________________

二是:________________

作为炎黄子孙为了保护黄河,我觉得________________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考点练兵——阅读篇

内心的力量

我在林中的小路上,静听着一群无名的小鸟在树枝上啼叫,声音是那样的悦耳、和谐,使你感到在这树林的世界里,是如此美妙、幸福。猛然间,我发现身边的一棵松树,有几处十分显眼的,新的斧痕。是谁伤害了这棵松树呢?这不是正常的砍伐,这是不能宽恕的摧残······

于是,我感到一种宁静的幸福被破坏了,粗暴和残忍引起了我的愤怒。

过了几天,我又来到了这树林里,特意来看望那棵被伤害的松恕。我发现那早先被砍伤的地方,溢出了一层透明的油脂,像给伤痕贴上了一层药膏,开裂的树皮在慢慢愈合。

又过了几天,我几乎是快步跑进树林,一口气冲到那棵被砍伤的松树身边,我忽然发现,在慢慢干枯的油脂下面,原来被斧子砍伤的地方,已经全部愈合了松树用它自身的抵抗(或者叫反抗),战胜了罪恶的破坏、不可饶恕的摧残。

我一时怔住了:这种蕴藏在松树内心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啊!我,我问自己,我内心的力量呢?

1、用文中的词语填写“我”内心变化的过程

(  ) (  ) (  )

2、松树内心的力量指的是(  )

a.在被砍伤的地方涌出透明的松脂  b.开裂的树皮慢慢愈合

c.被砍伤的地方全部愈合          d.抵抗外界伤害,自我保护的力量

3、我内心的力量指的是(  )

a.找到残害松树的人          b.看到树被砍伤就愤怒

c.想办法给松树治疗          d.与破坏自然环境的力量做斗争

人教第九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 篇九

一、聚焦“摇篮”

1.知道什么是摇篮吗?一提到摇篮,你眼前仿佛浮现出什么景象?给你什么感觉?[温馨、舒服、留恋……]

2.曾经有人说,黄河就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板书],你想到些什么?

3.齐读第3自然段,读出那摇篮一般的感觉。

二、检查预习,明确自学任务。

1.正音:*媲美 繁衍 侵蚀 开垦    *折腾 不折不扣[多音字正音规则记少不记多。]

2. 自由读课前连接语,提炼主要问题: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启示?实践活动。

三、提炼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谨严的思路。

1.呵呵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默读圈画,写感受

2.1 自然段

(1)数字背后,你仿佛看到怎样的黄河?(   )的黄河

(2)每一次决口,多少房屋良田被毁,每一次改道,多少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这又是怎样的黄河?

(3)数字的背后藏着苦难啊!齐读。

3.5自然段

(1)感受对比手法。

(2)想象:高出10米,几乎相当于3楼的高度,逐年升高的黄河,需要不断增高堤坝,对百姓来说,什么感觉?苦遇上决口,黄河两岸的百姓就更苦了,他们会怎么说?这就叫——叫苦不迭啊!

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此时的黄河吗?

板书——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

发现这句话,这段话在文中的作用。

板书忧患:曾经令人心驰神往,此刻却让人心惊胆战

小结:这样的总起句和过渡句,抓住了就可以把课文的内容提炼出来。

4.67自然段

(1)——黄河变化的原因与对策这两段也可以通过提炼关键句的方式说得更简练学生自读。

(2)提炼: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科学家设计了多种方案治理黄河。

(3)结合板书4个关键句,说说课文浓缩文。

四、细读6自然段,感受启示。

1.曾经的黄河是美丽的摇篮,哪里温馨,温暖,可后来竟成了忧患,魔都圈画写出祸患严重的句子,读读,说说启示。

2.汇报:

(1)对比“4000吨”“550万亩”与“许多吨”“许多亩”的区别,感受原文的准确,更好地写出黄河忧患的危害之大。

(2)“越”句式特点的发现。

师生配合读。

能向后推推看吗?

究竟谁是背后的黑手?

五、创设情境,说说启示。

1998年初,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163位院士联名向海内外炎黄子孙发出“行动起来,拯救黄河”的呼吁。假设你作为其中一位,见证了黄河的沧桑变化,你将向人们说些什么?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 篇十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说明文,课文介绍了黄河近2000年来的变化、变化的原因以及治理的方案,告诉人们要保护我们的母亲河,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怎样的教训。

过程与方法:多媒体演示黄河变化的过程, 学生从中有所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黄河近2000年变化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教育学生从小就要从身边做起,从我做起保护环境,否则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教具准备: 黄河图片、有关黄河的视频。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的位置在哪里呢?课件出示地图上的黄河。

(设计依据:创设情境,让学生对黄河有个初步的认识。)

二、  检查预习情况。

1、预习课文,你读懂了什么?指生回答。

(设计依据:培养学生预习的好习惯,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在大意,并试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当“小老师”,读后进行评价。

(设计依据:让学生转换角色一则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则可以集中注意力阅读文章。)

3、投影出示2000年前黄河及两岸情况图片,教师师有感情地读第三自然段。

4、出示视频,黄河流域的近况。

(设计依据:通过对黄河不同时期的对比,让学生从视觉上首先感到震撼,从而体会“摇篮”与“祸河”的含义,产生“大吃一惊‘的切身体会,并急于知道黄河变化的原因,由此引出下文。)

三、学习第二部分

1、4--6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1)具体说出黄河变化两方面的原因。

(2)这两个原因有联系吗?

(3)如果不制止,后果会怎样?

2、同桌协作,完成下表。

黄河变化的原因

两大原因的联系

所造成的后果

治理方案

3、交流所填表格。

(设计依据:这部分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合作精神,通过填表可以让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个系统清晰的认识,掌握黄河变化的原因和治理方案。)

四、品读:揭示中心,试谈体会。

1、回归整体,文章可以分几部分,为什么这么分?

2、师:从黄河的变化中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应该怎样保护环境?

3、在班中集体交流自己小组拟订的环保建议。

(设计依据:回归整体,深化主题,通过谈体会,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畅谈从文中受到的启示,如:我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要合理地开发与利用大自然;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有幸福美好的发展前景,才能为子孙后代造福;保护环境,保护母亲河,人人有责等等。)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以小组为单位,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为家乡的环保事业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

(设计依据:由于绝大多数学生对黄河是陌生的,不如对他们赖以生存的家乡更有感情,所以引导学生在谈受到的启发时,可与学生身边的生存环境联系起来,引发生活的体验,激起内心的情感,认识到保护家乡的环境同保护黄河一样,都是为了我们的生存与发展,从而把抽象的环保意识转变为实在的环保行为,切实地为家乡的环保工作做出贡献。)

10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自然条件变化

人为破坏

治理方案

牧林为主

保护森林

合理使用土地

兴修水利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设计依据:板书力求突出重点,简明扼要,让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个清晰的认识。)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一米范文为大家整理的10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最新范文

90 4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