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范文>教师教学>课件课稿

中学体育说课稿【优秀4篇】

2023-10-21 15:46:18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一秘范文的小编为您带来的4篇《中学体育说课稿》,可以帮助到您,就是一秘范文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中学体育说课稿 篇一

备课担负着完成教学任务的总体策划和设计的重任,是解决教师、学生与教材三者之间矛盾的主要途径。朔北乡中心学校将讲学稿设计作为备课的契机,将学案、教案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讲学稿模式。

为确保讲学稿设计的质量,我们每个备课组做到“三定三有”:定时间、定地点、定主备人;有计划、有主题、有记录。我们的备课模式可以概括为:“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优化学案,师生共用”。主备教师提前一周将“教学案”草稿交备课组,备课组长召集组员集体审稿,对教学环节、教学目标、课前练习、当堂检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课后练习、课后拓展都进行认真的研究,提出修改意见,主备人根据建议再次对讲学稿进行修改,最后由教研组长和教导处进行审稿、定稿后,发给每位授课教师。

讲学稿编印完成,教师将讲学稿提前发至学生手中,学生预习后交给教师,教师批阅后课前再发给学生,然后师生共用这一文稿实施课堂教学。课堂上,学生能做的教师不讲。教师主要讲重点、难点、迷惑点、易混点,然后进行适量的练习,教师引导全体学生边练习边订正错误,放手让学生思考、讨论、提高。课后,教师在讲学稿上填写课后记。

为了提高讲学稿设计的质量,数学教研组开展了许多校本教研活动。我们的校本教研以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题。我们的研修活动,每次都先定主题、定课题、定主备人、集体备课、定讲课人、定主持人、分配观课点。然后由主讲人进行教学说课、授课、教学反思、再议课、形成成果,最后将存在的问题作为下一次教研活动的主题。将讲学稿设计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将存在的问题再次进行研讨。

精心设计讲学稿为智慧课堂增添了重要的一笔,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不再“居高临下”。许多教师都说“经常有惊喜”“经常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教师由教书型向教书育人型转变;由重视尖子生向同时重视中等生、学困生转变。

中学体育说课稿 篇二

关键词:小学数学 导学研合一 导学稿设计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209-02

1 引言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主导作用,教师应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 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导学研合一”教学模式是我校为实现新课标要求而提出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以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以导学稿为依托,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创造性、发展性为目标,构建以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创新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模式。导学稿是教师依据学情,为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因此,设计导学稿是“导学研合一”教学模式中最难也是最重要的环节,能否设计出科学有效的导学稿,直接关系到“导学研合一”教学模式能否实现新课标的要求。然而,“导学研合一”教学模式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我们对其知之甚少,如何设计出高效的导学稿尚处于摸索阶段。为此,本文拟结合笔者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对导学稿的设计问题进行探索性研究,以期对学界和业界同仁能有所启迪。

2 导学稿的主要内容和设计的基本原则

2.1导学稿设的主要内容

目前采用导学稿进行教学的模式较多,不同模式下导学稿的设计也各有不同。一般情况下,导学稿内容主要包括学习目标、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学习研讨、课内训练巩固、课后拓展延伸等。导学稿设计应以课标为“纲”,以教材为“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全面了解学情,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选择恰当的内容,设计可以调动学生参与、探索、创新的有启发性、趣味性的开放性问题。

2.2导学稿设计的基本原则

导学稿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2.2.1科学性原则

导学稿设计的科学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设计要量体裁衣,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导学内容,让学生对每个导学稿都感受到新鲜与好奇;二是导学稿的内容体系组织要合理,在问题设计上要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2.2.2导学性原则

导学稿的设计应对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自主学习具有极强的指导作用,要规划好“课堂路线图”,通过环环相扣的步骤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2.2.3层次性原则

导学稿设计的层次性原则是指其设计应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感到挑战,中等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2. 2.4实用性原则

一是导学稿设计应使学生易于理解并能从中获得学习新知的方法,从而乐于主动探究;二是导学稿设计应使教师易于了解学情,并将导学稿与讲学稿有效地融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2.2.5简明性原则

导学稿既不能照抄教科书的内容,也不是教师讲学稿的翻版,而是对学生课前应做的知识准备、课中进行的新知探索及练习应用等情况的描述,语言要浅显易懂、简明扼要。

3 导学稿设计应该注意的主要问题

导学稿设计作为“导学研合一”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编写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很多,包括学情分析、内容选择、年龄和学段差异、接受模式教学时间的长短等,笔者仅选几点结合实例加以说明。

3.1准确把握学情,合理设置目标

学习目标的确定是导学稿设计的第一要务和基本前提,是一堂课学习的灵魂所在。学习目标是针对学生的具体学习而言,属于课时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设计要求具体、明确、可观察、可测量。设计时教师需认真思考下列问题:

①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学习新知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②通过先学,学生是否已经了解本课的有关内容,达到什么程度?

③哪些知识是重点、难点,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点拨和引导?

④哪些内容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成为课堂的兴奋点?

在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乘法”的“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的教学过程中,前测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已经会计算“400×2=”这种算式,但是方法不够简洁或是算理不清。据此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设定为:①探索并掌握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在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中,体验整百数乘一位数的意义;②经历探索和优化多种口算方法的过程,培养整理择优策略、参与课堂交往策略、提出问题策略;③更多地参加课堂学习,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问题,从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3.2实现知识传递,兼顾能力培养

“导学研合一”教学模式中,导学稿不仅要向学生传递有形的知识,还要把尽可能多的能力培养融入其中。不仅要能为学生疏导知识、辅导探究,还要具备指导学法、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作用。

例如,在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十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我们通过集体备课确定出导学稿内容。摘录如下:

(1)阅读课本98―100页(可以动笔做一些标记)。

【说明】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学习的方法。语文学科适用,数学也同样适用。

(2)动手操作把4个苹果(可用学具代替)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得几个?2个苹果呢?1个苹果呢?结果怎样表示?

【说明】分数产生的过程,历史上曾创造了各种表示方法,这里让学生自由发挥,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示一半,亲历和体验分数产生的过程。

(3)试着读、写,并说说各部分的名称。(提示:分数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

【说明】分数的写法,教材中没有明确给出,学生不便预习,也不好去探索。如果让学生盲目地去尝试,往往会习惯于从上到下书写,一旦错误的认识先入为主,纠正则尤为困难。所以此处用“提示”直接告诉学生分数的写法。

(4)举一个与教材不同的例子说明它是。

【说明】本题意图在于让学生尝试从操作经验中提炼出数学事实,进而从本质上深刻理解分数的意义。

(5)用同样的圆形纸片,分别涂色表示,,并比较大小。想一想:除了画图比较,你还有别的方法吗?

【说明】原打算让学生用长方形纸片(易于准备),但如果是长方形,学生折叠和涂色的方案就会很多,不便于通过直接观察的方法比较大小,所以尊重教材选择了圆形。至于几分之一的比较,教材中都是用画图的方法进行,此处让学生思考画图以外的方法,旨在打破思维局限,做更多更深的尝试。

正是基于这样精心的预设和细微的考虑,本课导学稿实施后收效甚好,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得到进一步地锻炼和提升。

3.3尊重学生差异,做好分层设计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虽然同处一个班级,但学生的基础和水平也会参差不齐。所以导学稿设计必须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分层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才能真正引导和帮助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课堂才是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的课堂。

例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第2课时,在应用与拓展环节,我们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有两个长3厘米、宽2厘米、高1厘米的长方体。

(1)每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

【说明】这个问题的起点很低,学生都能轻易地自主解决。

(2)如果把这两个长方体拼成一个大长方体,你能找到几种拼法?

【说明】利用学具拼摆,学生也可以很快找出三种拼法。

(3)哪种方法拼出的长方体表面积最大?为什么?

【说明】这个问题有些难度,可以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同桌合作学习、共同探究。

(4)如果把4个这样的长方体拼成一个大长方体,你能想到几种拼法?哪种方法拼成的长方体表面积最大?为什么?(选作)

这组问题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问题链,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既保证班级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任务,又兼顾了学有余力的同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层次性。

3.4认真分析教材,合理选择内容

尽管“导学研合一”的教学模式有许多的优势,但我们认为并不是所有的教材内容都适用这种模式,也不是每节课都必须使用导学稿进行教学。教师必须对照课程标准认真研读、分析教材,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灵活对待、合理选取,切不可盲目地为了实施“导学研合一”教学模式而设计无效的导学稿。

以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材为例,圆的周长、面积公式的推导和圆柱的表面积、体积公式的推导等内容很适合用“导学研合一”模式进行教学。因为这些素材在生活中选取方便,学生可以通过动手操作,形象地感知几何形体公式的推导过程,其效果比教师课件演示要好。此外,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把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安排在课前,学生操作更充分,也为课堂教学赢得了时间。

同册教材“百分数的应用”单元中的纳税与利率问题、折扣问题等也比较适于采用“导学研合一”教学模式,许多学习活动都可利用导学稿布置学生课前完成。例如,在“合理存款”教学中,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互联网、电话以及柜台咨询等多种渠道,获得普通储蓄、教育储蓄以及国债的利率和相关规定,然后根据收集到的信息设计具体的储蓄存款方案,并从其中选取最优方案进行合理存款。

3.5问题设计新颖,注重思维启迪

学习过程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学生只有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出巨大的内驱力。导学稿的内容设计必须新颖有趣,且具有启发性,才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

例如,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导学问题可以这样设计:

研究表明:人体上有许多有趣的比例,“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的长度的比大约是1:1;身高与双臂伸平长度的比也大约是1:1;脚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

(1)测量出自己的身高、脚长等数据。再算一算,看它们的比率和研究结果是否一致?

(2)想一想,这些有趣的比例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课堂交流时,学生可能会说到去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拳头上绕一周,就知道这双袜子是否合你的脚等。教师还可以补充“侦探依据罪犯的脚印,就能估算出其身高”等实例,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 结语

“导学研合一”教学模式不仅有效地落实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还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的探索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明显增强。我校教学实践表明,有效实施该模式的关键在于如何依据学情和教学内容设计出高效的导学稿。然而,由于我校“导学研合一”教学模式开展尚处探索阶段,在导学稿设计和课堂实施等方面均存在着不少问题。前文结合我们的教学实践,对导学稿的主要内容、设计的基本原则以及导学稿设计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索性思考,希望该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引起更多的学界和业界同仁关注“导学研合一”教学模式以及该模式中的导学稿设计问题。

参考文献:

[1]长松。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陈利军。对数学“学案导学”的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1(25).

[4]颜增水。数学导学稿――教师与学生的法宝[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6).

[5]梁彦庆,黄志英,葛京凤。高师地理导学研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地理科学国家特色专业建设创新教学模式[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6).

[6]郭传金。小学数学“211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建构[J].中国教育学刊,2011(S1).

[7]戴清。导学式教学法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启示[J].中国校外教育,2012(6).

[8]陈红云。我对小学数学“导学案”的一点思考[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3).

中学体育说课稿 篇三

一、明确新课标中运动技能的教学地位

经过十年的课改后,当我们回头以一种冷静客观的眼光审视这十年的课改实施进程时,会发现自己走了一段不同寻常的路。技能教学也是如此,一度也产生了“极左”或“极右”的现象,使技能教学的地位产生了动摇。这些问题的出现,或者是因为课标制定者的解读使一线体育教师产生了理解上的偏差,或者是因为一线教师对课标精神的理解并没有落实到位。当修订稿的课标产生后,在对于课标第二大块“课程目标”中的“运动技能”的内容进行阐述时,由实验稿的“学习运动技能也是实现其他领域学习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到修订稿的“运动技能是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和实现其他学习方面目标的主要途径”。通过对课标的研读,我们不难看出运动技能教学的核心地位与价值。要坚持以运动技能教学为主线,使运动技能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目标达成的重要途径,切不可弱化技能教学。当然,我们在明确运动技能教学核心地位与价值同时,也需要防止一种错误倾向的产生,就是唯运动技能教学论,自始至终地把课堂教学变成纯粹的运动技能传授,忽视通过运动技能传授使学生学习其他技能的目标达成。因此,在明确运动技能教学的地位后,我们需要认清运动技能教学的潜在功能,并发挥其最大的功用。

二、把握新课标中运动技能教学的内涵

与实验稿相比,2011修订版的课标中,对于各种学习水平段的运动技能教学的内容进行了明确界定,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并以案例的形式阐述如何对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进行评价,这要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修订稿首次明确了“水平一”运动技能学习目标

修订稿依照总的运动技能目标对水平一(1-2年级)的技能教学进行了界定,也对此水平段学生学习的最基本的体育运动知识、基本的活动能力要求与日常的安全意识与防范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并为这个学习领域设定了相应的学习内容、目标、要求、评价要点,包括相对应的评价方法的举例,以此来指导课程实施者依照标准实施教学。因此,在进行课程实施时,体育教师一定要依照修订稿中的目标技能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贯彻执行,使“水平一”的学生技能水平能有效地达成既定的运动技能学习目标。

2.修订稿中强调增加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

新课标重视在小学阶段与在初中阶段,有选择地将武术等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纳入体育教学内容中。如在水平四的“运动技能”中明确指出,“基本掌握并运用一些其他较复杂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的技术。如基本掌握并运用竹竿舞、花样跳绳、抖空竹、踢花毽等项目的基本技术”。目的主要还是让课程体系更加合理,使地方、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进行有效的衔接,丰富我们的课程设置,使其更符合实际的课程教学需求。这使得一线体育教师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大胆的进行教学改革,使之为达成目标而服务。这也和修订稿中第四部分实施意见中第四小点“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相对应。

3.重视与开发运动技能教学过程中其他功能的呈现

实验稿将运动技能学习领域定位为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的基本特征,是“实现其他领域学习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而修订稿将运动技能定位为“反映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基本特征,是“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和实现其他学习方面目标”的主要途径。两者在表述上虽然有着明显的差异,但是都重点强调了运动技能学习的核心地位,重视与开发运动技能的其他功能的呈现。这就要求教师要灵活运用,以技能学习为载体,注重学生在教学中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等目标。如修订稿要求在进行水平四“原地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的教学时,要使学生学习到一定的篮球基本技术的同时,通过技能学习提高学生的体能,通过有效的教学组织使学生学会同伴间相互协作,共同参与,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这也就是说,技能学习是主线,依托技能使其他目标得以实现。

4.修订版在原有的基础上将“安全的进行活动”提升为“增强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新旧课标虽从文字表达上简单的将“安全的进行活动”变为“增强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但其核心的内容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实验稿中的“安全的进行活动”更大程度是从事体育相关的活动安全,其局限性一目了然。而修订稿的“增强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含义更为广泛:一是提高一切体育活动的安全意识,使得学生掌握一定自我保护与他人保护的方法策略。另外,就是将体育活动贯穿于我们日常的生活之中,以人为本,将运动技能目标学习进一步延伸,开发其最大的功能。这其中包括常见运动损伤(如扭伤、挫伤、擦伤等)及轻微烫烧伤的预防与简易处理方法,溺水的应急处理方法等;还包括一些交通法规意识的养成,等等。这些知识都可以通过体育室内课进行传授。此外,还需要提高学生应对地震、水灾、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的自我救护能力,这些自我救护的技能也可以通过我们的日常体育技能学习获得。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在课堂技能教学时有针对性地进行传授,如进行障碍跑、变速跑、前滚翻等教学时,教师就可以使用情景教学模拟如何逃避一些自然灾害;或者教师可以单独设计体育单元与模块教授学生如何应对自然灾害,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与防范能力。

三、追求合理的运动技能教学

在实施运动技能教学时,应以追求合理的运动技能教学为宗旨,并严格的执行下去,将新课标真正落实到位。根据对修订稿的研读,笔者认为新课标下合理的运动技能教学需要重点掌握以下几个方面:

1.遵循“两条原则”与把握“两个规律”

运动技能教学应该是科学掌握其基本的规律,并在一定的原则下实施的。即便这样,在课改进行的这十年中,部分一线教师在实践中还是不能完全有效掌握,导致运动技能教学的低效与无效。

在新课标下追求合理的运动技能教学首先必须遵循两条原则:一是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学要循“序”,其实就是顺乎学科教学规律,顺乎人的本性发展,就是遵循自求自得的求学思路。只有这样,才能使体育教学行为成为有效的行为。二是巩固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运动技能的学习是学生通过反复操练得以形成动力定性,以此来掌握一定的技术、技能的过程。

其次是把握两个规律:即注意的规律与动作技能形成规律。无意注意有利于创设学生体育学习与活动的和谐环境,合理恰当地安排课堂教学过程。有意注意可以培养学生兴趣,确立合理的常规,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在以技能教学为主线的今天,在新课标确定技能教学核心地位的时期下,体育教育教学实践者一定要抓住这些基本的原则与规律,才能真正使新课标的运动技能教学实施在高效中进行。

2.构建合理的运动技能教学配套评价要点与标准

对于教学评价,修订稿较实验稿最大的区别在于,修订稿对于每个水平段的运动技能的学习都跟进例举了评价要点与评价方法,一线教师可根据举例拟定其技能教学的评价模式。教学评价的功能之一是反馈教学效果,又能促进教学的发展。在新课标下,我们更需要追求合理的运动技能教学,依照标准构建合理的运动技能评价要点与标准,更好地促进教学发展,真正落实新课标。

如在水平一的发展跳跃能力的教学中,从成人的角度来看只是很简单的跳的动作,但对于刚刚接触这一动作的小学二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为此,可设定一定教学情境,使学生不断地发展跳跃能力,并能提高其运动技能水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同组合“环环紧扣”“层层递进”的策略来设计教学过程,且进行分级评价,掌握合理的评价要点,促进学生运动技能教学目标的达成。

四、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

体育教师是新课标执行的主力军,是落实新课标精神的主导者。落实是否到位与质量如何,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要适应新课标,真正有效的落实新课标,体育教师应不断地加强运动技能的学习,增加自身的运动知识与技能储备,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1.掌握传统项目与新开发项目的运动技能

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师一直倡导“一专多能”的技能储备。随着三级课程体系的不断深入,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不断充实在体育教学中,便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传统体育项目的回归与新型体育项目的加入。除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与培训机构定期的培训外,体育教师也需要主动学习,自觉储备这些运动技能与知识,以此来应对新课标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比如滚铁环、舞龙、地方武术、踩高跷、陀螺等,这些传统项目运动技能需要体育教师根据学校课程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掌握。

修订稿的目标三“增强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要求体育教师掌握一定的安全知识与防范要点,只要是存在安全风险的体育活动,体育教师都应掌握其防止伤害事故发生的要点与知识。对于防范意识的培养,如在前滚翻、各种障碍跑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渗透如何防范地震、泥石流灾害的逃生,等等。对于安全防范能力与应对自然灾害的逃生技能,教师首先要自己掌握了才能教授学生去掌握,否则一切均是空谈。

中学体育说课稿 篇四

关键词:义务教育;地理课程;课程标准(2011年版)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10-0004-04

2010年,国务院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了“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等要求[1];在经历了十年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后,教育部完成了《地理课标》(实验稿)修订、调整和完善工作,并于2011年底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于2012年9月开始使用根据《地理课标》(2011年版)修订的义务教育地理教科书。

本文从“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四部分内容分析《地理课标》 (2011年版)对《地理课标》(实验稿)修订、调整和完善之后的主要变化。

一、“前言”部分

《地理课标》(2011年版)的导入语指明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价值——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2]。这源于《地理教育国际》中“序”的内容,也折射出《地理教育国际》对我国地理课程改革的深远影响。

(一)课程性质

地理课程性质的问题,即地理课程是什么的问题。地理课程性质揭示了地理课程应具有的独特价值。[3] 《地理课标》(2011年版)不再细述地理学概念及其显著特点,而是直接阐释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性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纵观1988、1992、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发现其中提到的地理课程性质,均指向两个关键词:“必修”和“基础”。此次重用“基础课程”作宾语,强调了地理课程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所起的奠基作用。此外,《地理课标》 (2011年版)还详细地介绍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五个特征——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和实践性。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与《地理课标》(实验稿)对照,这一部分有如下变化:第一,保留了原有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两条理念,而在具体表述中注意了与“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的链接;第二,将保留了原有的“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和“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合并为“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第三,将保留了原有的“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和“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两条理念融到了实施建议之中。

(三)课程设计思路

这一部分的主要变化为,删去了《地理课标》(实验稿)的第2条。讨论如下:第一,义务教育地理教科书编写的顺序,大致是先地球和地图,后中国地理或世界地理。“人教版”、“湘教版”、“大象版”、“广东人民版”、“晋教版”和“商务版”六种版本的七、八年级地理教材都是按照“世界地理——中国地理”顺序来编排,唯独“中图版”是依照“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编写。由远及近和由近及远这两种地理课程内容的编排,各有利弊。究竟孰优孰劣,需要进一步探讨。第二,对于地理教师是否可以自行选择授课顺序,也是值得探讨的话题。地理教师对教材结构的把握程度和学校对地理教师的评价机制等现实因素会直接影响地理教师授课顺序的选择。例如,由于一学期地理课时数是一定的,若地理教师调整授课顺序,很可能会与当地期中考试等统一检测的考查内容与要求发生冲突,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校的地理教学评价。

二、课程目标部分

《地理课标》(2011年版)中阐述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总目标比《地理课标》(实验稿)更加精炼,删去了原有的“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4]一句,在总目标与分类目标之间增加了一段话,旨在强调不可肢解三维目标。

(一)关于“知识与技能”

主要变化为:删去了《地理课标》(实验稿)中的“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趋势”,增加了掌握“地图”的基础知识与“表达地理信息”、“地理实验”的技能。可见对地理基本技能的要求有所提高,不仅要求获取地理信息,还要求利用文字、图像等形式表达地理信息。此外,随着地理教育界对地理实验的深入研究,地理实验技能的培养越来越得到重视。[5]

(二)关于“过程与方法”

主要变化为:将《地理课标》(实验稿)中“知识与技能”中的“归纳地理特征”移到了“过程与方法”部分;增加了“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不仅吻合了素质教育的核心诉求,而且符合《纲要》中提到的战略主题。

(三)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

主要变化为:对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好奇心、吸纳兴趣和审美情趣的要求有所提高;删去了《地理课标》(实验稿)中的“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增加了“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和“增强防范自然灾害的意识”,这重在让学生初步形成人地协调、因地制宜等地理观点与逐步提升安全意识和生存能力。

三、课程内容部分

2011年版义务教育各科“课程标准”均将《地理课标》(实验稿)第三部分标题“内容标准”改为了“课程内容”。

(一)标准

1.删去《地理课标》(实验稿)中的部分标准条款或词语,以降低或提高要求,规范表达,避免了学科间的内容交叉、重复等。例如,删去了“中国地理”中“认识区域”部分的“以区域某一地理事物的分布为例,绘制略图,并描述该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标准,降低了教学要求。又如,删去了“气候”中“天气与我们的生活”这一标题的“与我们的生活”,以保持前后内容的一致性。再如,删去了“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以避免和政治学科中相关内容的重复。

2.更换部分标准条款或词语,以降低或提高要求,规范表达等。通过更换《地理课标》(实验稿)中的部分标准或词语而降低要求的并不多;更多的是将“说出”、“知道”、“描述”等了解水平的动词改为“归纳”、“概括”、“理解”等理解水平的动词,以提高学习水平要求。例如,在“世界地理”的“居民”中,将原表述“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改为“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明显提高了学习要求。规范表达,是为了让语句更趋准确、简练。又如,在“气候”中,将原表述“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更换为“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更显简练。再如,在“疆域与人口”中,将原表述“省级行政区”更换为全称“省级行政区域单位”,更显规范。

3.增加部分标准或词语,以提高要求,强调规范表达等。《地理课标》(2011年版)增加了部分标准或词语,提高了要求,表达更加规范。例如,在《中国地理》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中,增加了“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在“乡土地理”中,增加了“举例分析自然灾害对家乡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这些新增的内容,符合地理课程目标中“增强防范自然灾害意识”的要求。再如,在“地球与地球仪”中,增加了“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强调在开展地球自转和公转内容教学时,需要采用地理演示法。

当然,对标准的修改是很灵活的。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也可能在某条标准中同时采用多种修改方式。

(二)关于“活动建议”

1.内容方面,规范活动建议。《地理课标》(2011年版)或精选、归并《地理课标》(实验稿)中的活动建议,或重新设计活动建议,以使活动建议具有典型性、可行性和启发性。

2.统一了对活动形式的表述方式。《地理课标》(2011年版)的活动建议均采取如下表述方式:“开展……等活动。例如,……”建议开展几项活动,就举出几个相应的例子。涉及的活动类型包括地理观测、动手制作、运用地图、拼图游戏、模拟演示、参观、体验、辩论、讨论、学习交流、角色扮演、野外地理观察、地理知识竞赛、撰写小论文、乡土地理调查、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等,共列出23个例子。由此可见,地理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地理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等条件,从中选择或自行设计其他的适当活动内容,以激起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关于“说明”

1.编选区域时有所限定。《地理课标》(2011年版)的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部分都指定了必学区域。“世界地理”部分的“说明”中,增添了“南、北极地区是必学区域”要求,并指出,“教材编写者和教师还必须从世界范围内选择至少一个大洲、四个地区(例如南亚)和五个国家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即必学地区由《地理课标》(实验稿)要求的五个改为四个,此外,增加了“‘大洲—地区—国家’组合应涉及所有大洲”的要求。“中国地理”这部分的“说明”中,增添了“北京、台湾、香港、澳门为必学区域”的要求,并指出,“教材编写者和教师还必须从全国范围内选择至少五个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可见,要求所选的五个区域可以是不同空间尺度的,但必须满足其他条件和要求。其实,依据《地理课标》(实验稿)编写的七个版本义务教育地理教科书均满足了如上新增要求,只是“中图版” 《地理》七年级下册中,将香港和澳门放在第六章的第三节“珠江三角洲”内进行简单介绍,不如其他版本教科书专门用一节或两节来介绍香港和澳门那样详细。

2.突出德育的时代特征。《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就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答记者问》中谈到:各学科把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修订的指导思想,结合学科内容进行了有机渗透。[6]《地理课标》(2011年版)体现了这一精神,例如,在“中国地理”的“认识区域”部分,用“要引导学生用科学发展观理解不同区域的差异,认识区域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这一“说明”,代替了《地理课标》(实验稿)的“用发展的观点引导学生了解区域内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成就”。

3.删去不太重要的“说明”内容。为简明扼要,《地理课标》(实验稿)中一些不太重要的“说明”内容,在《地理课标》(2011年版)中被删去,例如“气候”部分的第2点说明。

4.新增必要“说明”,以免分歧和争议或强调某些要求。为明确概念,杜绝分歧,在“说明”中增加了一些必要的文字。例如,在“中国地理”中“地域差异”部分的“说明”中,新增了“四大地理单元是根据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而划分的综合地理区”一句,以避免对义务教育地理教科书中产生对四大地理单元划分的分析和争议;在“乡土地理”部分的“说明”中,新增了“提倡积极开发小尺度区域(乡、镇以下)的乡土地理校本课程”这一要求,对鼓励开发乡土地理校本课程的精神予以强调。

四、实施建议部分

《地理课标》(2011年版)删去了《地理课标》(实验稿)中“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的案例,需简要说明时采用了举例的方式。

(一)评价建议

这一部分做了一些结构调整。《地理课标》(实验稿)是以“能力、方法、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建议——评价方式”的顺序进行表述,而《地理课标》(2011年版)则按“评价标准的确定——评价方法的选择——评价的实施——评价结果的解释” 的思路陈述“建议”。其中,“根据地理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标准确定评价标准”包括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具体地说,与《地理课标》(实验稿)对照,关于“评价方法的选择与使用”,补充了对纸笔测验、档案袋和观察评价等评价方法的详细介绍;关于“评价的实施”,在《地理课标》(实验稿)基础上,强调了注重过程性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等;关于“评价结果的解释”,明确阐述了解释评价结果时的注意事项和作出评价结论的最终目的。

(二)教材编写建议

《地理课标》(2011年版)的“教材编写建议”较多的是对《地理课标》(实验稿)的调整、补充。

1.第一段简略交代了地理教材所包括的内容,代替了《地理课标》(实验稿)同一部分的第五点“重视教材的系列化建设”。

2.将《地理课标》(实验稿)的其他四点拆分为五点,增加了“突出能力培养,发挥教科书的学习引导功能”的要求,强调地理教科书的编写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这与“使地理教科书成为教师创造性教学和学生主动学习的最基本的教学资源”目标相一致。

3.在“建立合理的内容结构”中,增加了教科书编写者选择区域时应注意“适当分散难点,注意知识再现”。

4.在“选择联系学生实际、反映时代特征的素材”的阐述中,增加了地理教科书的编写应“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这符合了《纲要》中提到的“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精神。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地理课标》(2011年版)对《地理课标》(实验稿)的修订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创建地理教学环境,培养地理实践能力。在“建设学校地理课程基本资源库”一节中,增加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配置地理专用教室、地理园等”这一建议;在“开发社会地理课程资源”中,增加了“有条件的地区可创建地理实习基地”这一建议。

2.利用学生的学习经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充分利用学校地理课程资源”标题更换为“利用学生学习经验资源”,明确并凸显了这一要点。

3.积极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地理教学方法。新增了一大要点——“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提倡地理教师从网络上获取电子资源,“借助网络资源丰富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地理”。

综上所述,《地理课标》(2011年版)对《地理课标》(实验稿)的调整、修订和完善涉及深广,内容丰富,意义重大,地理教师应该认真学习、研究、理解,依据其新指向、新要求和新精神,认真地开展教学,深入地进行课程、教学改革。

以上就是一米范文范文为大家带来的4篇《中学体育说课稿》,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最新范文

91 42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