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范文>教师教学>教案大全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精选8篇)

2023-01-12 11:25:39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8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教学重点 篇一

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了解大概故事梗概,解决生字生词。

2、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点拨、训练

【预习导学】

一、解题与作品介绍。

邹忌是齐国的谋臣,以敢于进谏和善于辩论著称。据史载,有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借谈琴来说明治国安民的道理:弹琴要音调谐和才算善于弹琴;治国也和弹琴一样,能安抚百姓才算是善于治国。威王听后,大为赞赏,于是封他为齐相。

《邹忌讽齐王纳谏》讲述的是邹忌用设喻的方法规劝齐王,使齐王接受别人的意见。讽,婉言规劝。谏,直言规劝。“讽”与“谏”是相对的,目的相同,但方法不同。这题目不能解释成“邹忌劝告齐王听取意见”,而应该把题目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邹忌讽齐王”,一部分是“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240年(460—220)。《战国策》是国别体。作者不可考,西汉刘向重加整理,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

《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书中说事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说服力和鼓动性。

【合作探究】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昳丽()(2)窥镜()(3)寡人()(4)纳谏()

(5)谤讥()(6)期年()(7)暮寝()(8)妻妾()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6分)

(1)形貌昳丽()(2)吾孰与徐公美()

(3)徐公不若君之美也()(4)暮寝而思之()

(5)臣诚知不如徐公美()(6)期年之后()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4)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本文的结构层次,概括各层意思。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展示提升】

各小组在预习的基础上讨论、交流,其他同学订正补充。

【教师点拨】

穿插于以上各个环节中。

【达标测评】

1、给下面的多音字注音并组词。(8分)

(1)朝()(2)与()()()

(3)观()

(4)燕()()()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邹忌修八尺有余()

(2)徐公何能及君也()

(3)旦日,客从外来()

(4)徐公来,孰视之()

(5)王之蔽甚矣()

(6)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7)能谤讥于市朝()

(8)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3、指出下面句子中“之”字所指代的内容。(2分)

(1)问之:“吾孰与徐公美?”

(2)暮寝而思之

(3)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4)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布置预习】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三

1、 作品简介: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以古为镜,知其兴衰;人是一面镜子,能看到得失。”历代帝王如果没有几个敢出谋献策的大臣,是不可能取得巨大成功的。忠言是否奏效,取决于皇帝是否明智,告诫是否注重建言的艺术,从而使“良药”“益口”、“益病”。战国时期,齐威王很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惠的大臣走吉。而以雄辩著称的谋士的讽刺和规劝方式更令人惊异。在这一天,我们欣赏的历史散文“邹骥讽刺性齐王谋略”选自“战国政策”。(写《邹忌讽谏齐王》)

2、解决问题

1、 摘要《走极讽谏齐王并受谏》巧妙地用并列句式指出了文章资料的两个方面:走极讽谏齐王,齐王受谏。

2、 【今译】齐国的谋士邹骥经历了桓公、魏王、宣王三个朝代,以敢言善辩而闻名。【今译】齐威初,谋士春雨·昆奈好色而不从政。春雨用耳语告诫他:“天下有大鸟。他们在王宫里停了下来,三年不飞不唱。国王知道这只鸟的什么事?”齐威王听了,恍然大悟:“如果这只鸟不飞,它就会展翅高飞;如果它不唱歌,那就太棒了。”从那以后,齐威王努力治理国家。

三世。战国战略与战国时期信息(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由于该书主要记录了战国时期军事家们的意见和行动,故流传至西汉末年,经刘向校勘校勘,定名《战国策》。它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部佳作,对后世史学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阅读课文。

(1)第一次读课文,读正确的发音。产品(y)李朝(z)服装冠(GU)相机(KU)

周期(Jī)从CH o霁西安

(2)再读一遍课文,把句子读清楚。

诉整体感知

1、 根据笔记,学生可以理解课文。

2、 讯问。(学生互相交流,直到他们解决问题,老师引导他们)

3、转到对段落的研究。(在这个环节,我们会整理课文中的关键词、虚词和句型,先分组交流,然后派代表到课堂上展示。)

老师讲的很清楚(学生可以在节目结束后利用多媒体重新播放,提高自己的知识点):

(1)理解课文中单词的意思

邹骥讽刺齐王接受规劝(讽刺:委婉地暗示、劝告或指责)。规劝:大臣对君主的意见。

能够诽谤和嘲笑这座城市。公开揭发而不加贬损;嘲笑。注意区别:飞,在背后议论和嘀咕)那些能刺的过错少(指责)那些写信的规劝少(信,也指文件和文件一般)。在期间年(期间,第一周年称为期间年;整个月份称为周期月

(2)词性灵活运用:

1、 在法庭上,名词是状语;在法庭上,名词是动词

2、 如果我的妻子对我来说是美丽的,那么我的自我也是美丽的

3、能刺破少数人过错的人(face,名词作状语)

4、 听不见的人(嗅觉,动词)

(3)一词多义

1、维修

A.改造岳阳楼(施工、施工)

B.利用好孙权的外部资源,修复内部治理(整改)

C.雨村抢修(写)

D.邹继秀有超过八英尺(长,高)

2,超

《廉颇史记》中记载的《蔺相如传》中,每个朝代都称“相如”为“病”

燕、赵、韩、魏文志都对邹骥讽刺齐王的做法表示了敬意,并接受了建议

C.于是我到朝廷去看魏王的《战国策》,邹忌讽刺齐王,给他出谋献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四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巧妙的论辩能力

2、认识纳谏除弊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重点

难点

教法

1、体会文章的说理方法和劝谏技巧

2、归纳相关知识点

一、品读课文,品味赏析。

学习文言文不能仅停留于浅层次的字、词、句的理解上,还要进一步品味语言的感情、韵味,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行文技巧,领悟所含哲理。

本文可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品味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明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易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明确: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5、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二、归纳整理:

(一)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

(二)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邹忌讽齐王纳谏。 (委婉劝说)

4、能谤讥于市朝(公开指出)

(三)句式

1、忌不自信(宾语前置)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后置句)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4、王之蔽甚矣(被动句)

(四)实词见课后练习。

三、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册

附: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语文教案 篇五

[设计意图]

中学古文教学,以往的程式为介绍作者、背景、解题、翻译、串讲、归纳段意、总结中心等。本设计试图从引导学生领悟前人结构文章的妙处入手,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深入探究,举一反三,学会汲取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

[设计提要]

这篇教学设计为提要式,由三方面组成:1.《邹忌讽齐王纳谏》(以下简称《邹》文)的整齐美;2.《邹》文的参差美;3.《邹》文的哲理美。

[说明] [所据版本: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一册]

《邹》文字浅显,高中学生自己能够读懂,所以在指导学生自读了前面的提示及注释之后,即可进入下面的导读。

[设计实施]

一、《邹》文的整齐美

[引导]邹忌是齐国的美男子,文章写他以比美设喻,巧妙讽谏,令人耳目一新,文章本身也写的很美。首先,是它的整齐美,即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请同学们读一遍课文,注意从头到尾,先后出现了几个三?

[讨论明确] 1 。邹忌有三问:问其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问其妾:吾孰与徐公美? 问其客:吾与徐公孰美?2. 其妻、妾、客先后有三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不及君之美也。3. 邹忌解蔽,当晚有三思: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4. 邹忌入朝见威王,有三比:以臣之妻私臣,比宫妇左右莫不私王;以臣之妾畏臣,比朝廷之臣莫不畏王;以臣之客欲有求于臣,比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然后得出推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5、齐王纳谏,下令有三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于寡人之耳者,受下赏。6、纳谏之后,齐国有三变: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三变之后,达到了内政修明、国家强盛的目的,从而出现了四国朝齐的国际局面。

[点拨]也许是无意为之的巧合,作者把整个故事组成了三叠排比的奇特结构,叙事如江水东下,十分畅达,并且前后呼应,上下关照,使文章具有一线贯穿、晓畅淋漓的特点。这样的结构,不仅使文章从全文看来有一种整齐的美,而且使其内在韵律有一种进行曲般的节奏美。这样写,看来有些过于理想化,但仔细斟酌,却又完全合乎事理,合乎历史发展规律。

二、《邹》文的参差美

[引导]《邹忌讽齐王纳谏》不仅是整齐美。请再读一遍课文,比较一下三问、三答、三比,在表述上有无区别;若有,说出原因。

[明确]1、三问:邹忌问其妻,自称我,用较随便的口语化的自称;问其妾,自称吾,用较庄重的书面语化的自称,端着架子;问其客吾与徐公孰美?还是端着架子,但句式通俗多了。2、三答:其妻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你漂亮得很(先是正面肯定邹忌之美),徐公哪比得上你呀(再与徐公比较)?从文章开头描写看,邹忌称得上是美男子身材魁梧、仪表堂堂,再穿上华贵的官服,更显得风度潇洒、气度非凡。他的妻子也肯定为这样一位外表英俊而且才能卓越的丈夫而骄傲,再加上是结发夫妻,恩爱之情更是溢于言表。而妾在家中的地位较低(从妾字构成上可看出,妾,立女也),只是附和着学说了半句:徐公何能及君也?虽只比其妻少了三个字(君美甚),但足可看出,妾对邹忌不如妻那样发自内心的赞美。接下来,面对在齐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国相,其客说: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就更是一句奉承讨好主人的话,语气也比其妻妾的回答平淡多了。这三问三答,虽然未写一个字的个人心理、神态,但每一处问答,每一个人的表情乃至内心世界,都能使读者描摹出来,真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我们再来看三比。从第二节开始,邹忌以他策士善辩的风格,首先向齐王说明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然后一连串地说出他的妻、妾、客分别私、畏、欲有求于他而都说他美于徐公的事。这里的每一句话都各自概括了上一段一个层次的意思,这一组排比句即涵括了上面一整段文字的内容。这样写,既避免了重复,又使行文显得参差变化而且简洁明快。正当齐王充满兴趣地听他讲比美故事的时候,邹忌适时切入主题,以家事比国事,一一比照对应,用妻、妾、客的私臣、畏臣、欲有求于臣,比喻齐王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莫不私王、畏王、有求于王,指出齐王身边种种易受弊的情况,并得出推论:大王所受的蒙蔽一定很严重啦!邹忌雄辩的口才和巧妙委婉的讽喻,使齐王如梦初醒,立时了解到了政治积弊之所在,从而痛下决心,悬赏纳谏,广开言路,进行改革,这才出现了政通人和的大好局面,使齐国逐渐跨入了战国七雄的行列。

[点拨]《邹》文既有相对整齐的结构美,又有错综变化的参差美;在这变化错综之中,又从人物语言的角度,十分恰当地折射出了人物的身份、心理和情态,确实起到了言简意赅、出神入化的效果。我国古代文学简练典雅的风格,由此可见一斑。

三、《邹》文的哲理美

[引导]通过邹忌比美、设喻讽谏,使齐国走向强盛的故事,我们能够从中吸取哪些教益呢?请大家再读一遍课文,进行思考,试从领导者、被领导者和普通人这三个角度进行分析(也来个三)。

[讨论明确]

1、作为下级,既要勇于进谏,又要善于进谏。忠言不一定都要逆耳,像邹忌这样,幽默风趣、娓娓到来、顺理成章地使国君纳谏除蔽,从而达到使国家政治清明、繁荣昌盛的目的,岂不美哉!

2、作为领导者,也应乐于纳谏。闻过则喜、从善如流,是古往今来那些胸怀宽阔、雄才大略的领导者的优秀品质,齐威王也算其中的一位。相反,如果没有虚怀若谷的气度,没有为国家的长治久安、为百姓的安危祸福着想的胸怀,不但逆耳的忠言听不进,就连顺耳的劝谏也难说听得进的,那就只剩下一意孤行、孤家寡人了。

3、作为普通人,也应有自知之明。邹忌之所以三问,徐公来了之后又窥镜而自视,终于发现自己弗如远甚,可见邹忌一开始就不相信自己比人家徐公美;大家不约而同地捧他,也没把他捧晕乎。所以,才能暮寝而思之,悟出背后的根由:他们之所以美我,是由于 私我、畏我、有求于我呀!这叫什么精神!有一句著名的格言概括得很精当: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千古名言,就是从本文中归纳出的)

[点拨]《邹忌讽齐王纳谏》通篇都闪烁着哲理的光辉。如果,我们所有的被领导者都能勇于并且善于进言,各级领导都能乐于纳谏,人人都有自知之明,则我们的国家幸甚,我们的民族幸甚!

附:板书

问、答、思 整齐 善于进谏

三 参差 乐于纳谏 三

比、赏、变 哲理 自知之明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3、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和多种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认识纳谏除弊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2、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唐朝名臣魏征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我们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邹忌是齐国的谋臣,以敢于进谏和善于辩论著称。据史载,有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借谈琴来说明治国安民的道理:弹琴要音调谐和才算善于弹琴;治国也和弹琴一样,能安抚百姓才算是善于治国。威王听后,大为赞赏,于是封他为齐相。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

《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书中说事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说服力和鼓动性。

三、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

一读:疏通文意,了解大意。教师补充注释:

1、邹忌修八尺有余

句中的“尺”为齐尺,相当于19. 7厘米。“八尺有余”,若按八尺半计算,邹忌身高166. 5厘米,约合五市尺。

2、“窥镜”的“窥”,本义是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又引申为观察、侦察。“窥”,必然是仔细的。“窥镜”,不是一般的“对着镜子看”或“照镜子”,而是对镜端相的意思。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孰与”:与……比,谁……。“美”:漂亮,形容词。但“吾妻之美我者”的“美”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为“以……为美”。

4、“孰”:古为“熟”的本字。本文的“孰视之”的“孰”,即用其本义的引申义,是“精审”,“孰视”是“定睛细看”。

5、“旦日”:课本注释为“明天”,不妥。据《辞源》“旦日”条,“一天明时,即平旦。”课文中的“旦日”是紧承上文“朝”而言的,只能解释为“白天”,或“天明后”,而不能释为“明天”。

6、齐地方千里:“方”,古代称面积的用语,“方千里”就是“纵横各千里”。据考证,齐国当时的面积为116500平方公里,约占现在山东省面积(150000平方公里)的五分之四。

7、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刺”:指责。能当面指责寡人的过错的,给予上等奖赏。

8、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几个月以后,隔一段时间偶有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再提,也没有可提的了。

“虽”:即使。“言”:说,批评,建议。“进”:进谏。“者”:相当于“……的”。

二读:划分段落,归纳段意,理清思路。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小结:

第一段: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提出问题)

第二段:邹忌以自己受蔽的事讽喻齐主。(分析问题)

第三段:齐王纳谏除弊,内政修明。

第四段:燕、赵、韩、魏都来朝见齐王。(解决问题)

三、布置作业。

有哪些疑难问题(包括内容和写作技巧方面)?准备下一堂讨论。

第二课时

一、讨论问题(最好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来讨论)。

1、为什么说邹忌进谏的方法很巧妙?邹忌为什么不“直谏”而要“讽喻”?

2、本文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而作者却用占全文二分之一的篇幅去写邹忌和徐公比美,这是不是详略不当?

3、本文的人物对话有何不同?

二、课堂自测(20分钟)。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身长) ②形貌昳丽(光艳)

③徐公何能及君也(比得上) ④臣之妻私臣(偏爱)

⑤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 ⑥王之蔽甚矣(受蒙蔽)

⑦时时而间进(间或)

2、辨析加点词的意义和词性。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谁,代词)

孰视之(仔细地,副词)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周详地,副词)

3、“于”作介词用,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解释:A.到 B.向 C.对 D.比 E.跟 F.在。

给下面加点的“于”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客之美我者,有求于(C)我也。

②……皆以美于(D)徐公

③皆朝于(A)齐

④此所谓战胜于(F)朝廷

⑤曹操比于(E)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4、“于”和“是”连用,有:A.于是B.在这事上。给下面的加点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于是(A)入朝见威王。

②吾父死于是(B)。

5、比较下面两个疑问句的意思是不是相同?哪一个句子与现代汉语的词序相同?

①吾孰与徐公美?②吾与徐公孰美?

这两个句子都有表比较的疑问代词“孰”(谁、哪个、什么),都有连接相比较事物的连词“与”,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同。第②句符合现代汉语的词序。

6、对话的个性化是本文的写作特点之一。在回答邹忌提出的“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时,妻、妾、客人的回答有何不同?试结合他们的不同身份扼要回答。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落实的字词句,掌握易读错的字,理解重点字词。

2、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3、通过探讨记叙的故事、人物形象等,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4、引导学生初步学会委婉劝说别人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委婉劝说别人的能力。

教学方法:练习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词句

(一)读准易错的字

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guān)窥(kuī)镜期(jī)年朝(cháo)于齐间(jiàn)进

(二)理解标题中的“讽”、“谏”两个字意思

1、讽,这里是动词,讽,这里是动词,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2、谏,这里是名词,指批评意见。

(三)巩固其它字词

(1)修(2)尺(3)明日(4)美我(5)地方千里

(6)王之蔽甚矣(7)面刺(8)虽欲言(9)皆朝于齐

(四)翻译以下各句: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2.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二、再读课文,感知文意

(一)提问:结合,说一说怎样朗读,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朗读课文

三、整体把握课文

1、你能讲一讲记叙了一个什么故事吗?

2、邹忌是怎样成功说服齐王的?

3、讨论:邹忌和齐王分别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

四、拓展延伸

提问:邹忌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五、学一学劝说

语境1:初春天气,时冷时热,假如你要劝你的母亲多穿件衣服,你该怎么说?你的母亲要劝你,又该怎么说?

语境2:小英时不时的在看男同学写给自己的信,假如你是母亲,你将如何与女儿谈话?

语境3:齐景公酷爱打猎,非常喜欢捉野兔的老鹰。烛邹不当心,让一只老鹰逃走了。景公大发雷霆,命令将烛邹推出去斩首。晏子走上公堂,怎样进谏才救得了烛邹?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

2、发挥想像力,以邹忌或齐王为第一人称改写这个故事。

3、课外选读《战国策》中的《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寓言故事。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八

学习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疏通文义。

2、理清行文思路,复述情节,背诵课文。

3、体会邹忌的劝说方式,并从中得到启发。

4、培养正确认识自己、谦虚听取意见的态度。

学习重点: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疏通文义。

2、理清行文思路,复述情节,背诵课文。

学习难点:

1、体会邹忌的劝说方式,并从中得到启发。

2、培养正确认识自己、谦虚听取意见的态度。

学习方法:诵读法、品读法、小组合作探究

预习案

一、导入新课

二、【链接材料】

邹忌战国时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能言善辩著称。善鼓琴,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kūn)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几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卓有远见、关心国家的政治家。

三、准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注意句子的节奏。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读音、停顿。

3、学生再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

4、小组展示朗读。

四、准确流畅地翻译课文。积累疑难点。

展示方案提示:

1、参照课下注释,解释句中关键词,理顺句意,积累疑点组内交流。(谨记:切不可对照译文一字一句地看。)

2.两人对译,多人分工译,专人讲解重点词、易错词。

五、课堂检测

1、文学常识

《战国策》又称()、(),是一部()总集,其体列为国别体,由()编订,反映战国时期策士谋臣的()和()。全书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共()。为所作。

2、给下面的字注音:

昳()丽窥()镜谤()讥()皆朝()于齐

间()进期()年朝()服衣冠

3、解释加横线的词的意思

昳丽:服:窥镜:旦日:不若:孰视之:暮寝而思之:

美我:私:诚知:地方左右蔽甚矣:皆以美于徐公:

面刺:善:市朝:期年: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

4、词类活用

①朝服衣冠: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形容词用作动词,以……为美。私:形容词用作动词,偏爱。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作状语,当面。

④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

5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省略句:1)()与()坐谈

2)皆以()美于徐公

3)()问之客曰

固定句式: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2)吾与徐公孰美?

这两句都是表选择的句子,也是文言文的固定句式。

被动句:王之蔽甚矣。(蔽,受蒙蔽)

7、翻译句子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②忌不自信。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④王之蔽甚矣。

探究案

探究一: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

的道理。

第二段写邹忌巧妙运用设喻说理(类比说理)的方法,讽谏齐王除弊纳谏。

第三段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探究二:走进文本深入理解文意。(第二课时)

1.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

明确: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

能正视自己。

2、针对邹忌“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妻、妾、客的回答有什么异同?试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说明不同在哪里?

相同点:赞扬邹忌比徐公美。

不同点:妻子热情赞扬邹忌,反映了妻的偏爱。

(如“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妾妾在家中的地位卑微,心中害怕,回答比较敷衍。

(如“徐公何能及君也?”)

客客因为有事相求,所以回答用了一个陈述句,比妾的反问句,语气更轻(如“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3、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答:因为齐王身边的人阿谀奉承(私王、畏王、有求于王),不可能听到真实的情况。

4、邹忌是怎样说服齐王的?

答:一是以切身经历设喻,指出妻,妾,客美我的不同原因是私臣,畏臣,有求于臣、说明了“私”、“畏”、“有求”可以导致听话人受蒙,所以不能轻信奉承话的道理。二是抓住私事与国事之间的相似点,把家事同国事类比、妻私臣—宫妇左右私王;妾畏臣—朝廷之臣畏王;客求臣—四境之内有求于王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使齐王接受纳谏、

5、“王曰‘善’。”请你结合文意品析“善”字的表达作用。

答:一是说明邹忌艺术的进谏,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二是说明齐威王善于纳谏

6、齐威王下令后,进谏者由“门庭若市”到“时时而渐进”,再到“无可进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答:齐王纳谏后,朝政的弊端越来越少。(或齐王纳谏后,需要改进的地方越来越少。)

7、“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中的“此”指代什么?“战胜于朝廷”的意思是什么?

答:“此”指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这种情况。“战胜于朝廷”是指内政修明,不必用兵就能使别的国家畏服。

7、邹忌为什么可以进谏成功?

①邹忌巧妙设喻、类比推理,委婉劝谏,使齐王从中受到启发后明白了事理,愉快地接受了他的劝谏。

②齐威王开明,有作为的君主,从谏如流,闻过则喜,勇于改革。

8、概括邹忌和齐威王的形象。

邹忌:头脑冷静、有智慧、目光敏锐、有自知之明、有魄力

齐威王:从谏如流、心胸宽广、有气度

9,邹忌劝谏齐威王的高明之处在于: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已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课文的故事情节有六个“三”,谁能找出来?

三问三答三思三比三赏三变

探究三:理解课文主旨,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1、这篇文章讲述了邹忌讽喻齐王广开言路、纳谏除弊,结果使齐国政治修明、国势强盛的故事。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同时告诉人们:不要被一些表面现象蒙蔽,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补返货少犯错误。

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遇到一些劝解问题时,也要采取恰当的方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邹忌讽齐王纳谏》给你什么启示?

明确:作为领导,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偏听偏信;作为群众,提建议要讲究方式方法,既不冒犯对方,又要保护自己的尊严不受侵犯;作为普通人,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

本课总结:教师或学生总结。

《邹忌讽齐王纳谏》对话精彩,结构精巧,邹忌的睿智、齐威王的英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邹忌的讽谏艺术,对于当代人际交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评价自己,积极接受他人的建议,善于向他人推销自己。

拓展案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本文中的邹忌的忠言并不逆耳,齐威王痛快地接受了,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劝诫别人要看对象,有人适合听顺耳之言,有人则非逆耳之言不起作用,但在多数情况下,我们一定要讲究劝诫方式。既然是给别人提建议或意见,又希望被别人接受,最好选择一种让人愉快的方式,因而忠言未必逆耳。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一秘为大家带来的8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一秘。

最新范文

90 6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