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范文>教师教学>教案大全

语文教学教案优秀9篇

2022-10-02 11:07:30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这次一秘为您整理了9篇《语文教学教案》,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中班教案 篇一

活动目标:

1、发展跑、跳、投的技能,增强上下肢力量。

2、提高身体动作的协调性和平衡能力。

2、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2、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2、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游戏准备:

1、彩色塑料飞盘(人手一个)。

2、较宽敞、无物体摆放的长方形场地,以长10~15米、宽6米左右为宜。或较为空旷的圆形场地,如操场。

游戏玩法:

1、幼儿手拿飞盘分散站在场地上。教师发出口令:“把飞盘放在头上,松开手慢慢地向前方走!”幼儿立即将手中的飞盘顶在头上,双手侧平举在场地上慢慢地走。片刻后,教师发出口令:“停—!向后慢步走!”幼儿立即慢慢移动脚步向自己后方走。片刻后,教师发出口令:“停—!向左侧方向走!”幼儿立即慢慢地移动脚步向左侧方向走。片刻后,教师发出口令:“停—!向右侧方向走!”幼儿立即慢慢移动脚步向自己的右侧方向走。

2、幼儿手持飞盘分成4组,分别站在场地四周(一个小组站在场地的一边)。教师发出口令:“右手握飞盘,向场地中间掷飞盘!”各组幼儿立即将右手中的飞盘掷向场地中间。然后教师发出口令:“男小朋友入场捡飞盘,回原位!”待男幼儿全部都站回原位后,教师再发出口令:“女小朋友捡回飞盘,回原位!”女幼儿全部回原位后,教师又发出口令:“左手握飞盘,向场地中间掷飞盘!”如此反复,幼儿左右手投掷飞盘并捡回飞盘多次。

游戏规则:

1、头顶飞盘走时,手不能扶着飞盘。

2、投掷飞盘时要左右手交替进行。

3、跳跃场地上的飞盘时,要按要求双脚、单脚起跳。

注意事项:

1、头顶飞盘走时,幼儿动作不要太大、太快,以免飞盘落下。

2、捡回飞盘环节要分组进行,以免场地上人数过多而发生争抢。

3、游戏结束后教师要对活动进行点评,表扬表现好的幼儿。

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知能目标:了解古典诗歌中序和诗的关系以及歌行体的特点。体会古典诗歌形象化的表现手法。鉴赏古典诗歌的意境美。

2、技能目标: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音乐欣赏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美好音乐的向往与热爱。领会作者情感里的人性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重点难点

体会本诗十分出色的音乐描写手法。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读《琵琶行》有感

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

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

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

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

这是XXX的一首诗,请大家一同品位一下!主旨是那一句?

明确:最后一联,不要为沦落的身世感到过度的悲伤,鼓励人们要积极乐观的生活。

究竟诗中是什么样的白居易,什么样的知己,什么样的琴声,让我们一同走进白居易的这首《琵琶行》!

二、文学常识

1、白居易(772—846) 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他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他的早期政治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寄予了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用辞尖锐,主题鲜明。其代表作《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影响尤大。

2、作者生平

入仕以前(772—799)

白居易生于郑州新郑(今属河南)。自幼聪慧,5、6岁学作诗,9岁熟悉声韵。11岁时,因两河藩镇战乱,由荥阳逃难到徐州符离(今安徽宿县北),不久又南下到越中,投奔在杭州作县尉的堂兄。5、6年的颠沛流离生活中,白居易接触到民间疾苦,并受到当时任苏州、杭州刺史的两位诗人韦应物、房孺复的影响,作有《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赋得古原草送别》等诗篇,15、16岁时,立志应进士举,刻苦读书,口舌成疮,手肘成胝。后来,父死母病,靠长兄白幼文的微俸维持家用,奔波于鄱阳、洛阳之间,生活比较艰苦。

初仕至遭贬(800—815)

贞元十六年,白居易 29岁,进士及第。十八年 (802) ,又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两人订交,约始于此,后在诗坛上齐名,并称“元白”。十九年春,授秘书省校书郎。永贞时(805),王叔文、韦执谊实行政治革新,白居易曾向韦上书,建议广开言路,选拔人才, 惩恶赏善,举贤任能,不失时机地迅速改革。但不久,王、韦等被贬,改革失败。他的建议未及采用,写有《寓意》等诗表示惋惜。元和元年(806),罢校书郎,撰《策林》75篇,对社会政治各项重大问题所提治理方案,是研究他的政治思想的重要资料。这年中“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今陕西周至)县尉,作《观刈麦》,《长恨歌》。元和二年,帖集贤院校理。十一月授翰林院学士。次年授左拾遗。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均依旧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预国家机密。在儒家“兼济”思想的指导下,他不怕得罪权贵近臣,连续上书论事,都是关系国家治乱、人民生活的重要文件。与此同时,他还自觉地以诗歌作为“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武器,促进新乐府运动,写了大量的讽谕诗,和他在政治上的努力相辅而行。但由于朝政日趋腐败,他的这些奏状和诗歌反而招来当权者的忌恨与打击。

(本文写作背景)元和六年,白居易因母丧居家,服满返京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两河藩镇割据势力联合叛唐,派人刺杀主张讨伐藩镇割据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率先上疏请急捕凶手,以雪国耻。但却被腐朽的官僚势力攻击为越职言事,并捏造“伤名教”的罪名,将他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这对他是个沉重的打击。

贬江州以后的内外迁调(816—828)

白居易到江州后的第二年,写下《琵琶行》。诗中通过一个擅奏琵琶的长安名妓沦落江湖的不幸身世,寄托了自己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在这之前,他已经看到朝廷的种种黑暗,萌生过及早抽身的念头。经过这次打击,思想更从“兼济”急遽转向“独善”,决心要做到“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言”(《重题》);“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咏怀》)。但他并没有辞官归隐,而是选择了一条“吏隐”的道路,一边挂着闲职,一边在庐山盖起草堂,与僧朋道侣交游,以求知足保和,与世无忤。与之相适应,描写闲静恬淡境界、抒发个人情感的闲适诗和感伤诗,便开始多起来,而前期那种战斗性强烈的讽谕诗则比较少见了。元和十三年,改任忠州刺史。十五年,召还京,拜尚书司门员外郎,迁主客郎中,知制诰,进中书舍人。因国事日非,朝中朋党倾轧,屡次上书言事不听,于长庆二年(822)请求外任,出为杭州刺史。后又做过短期的苏州刺史。在杭州时,曾修筑湖堤,蓄水灌田千余顷;并疏浚城中六口井,以利饮用。离苏州日,郡中士民涕泣相送。文宗大和元年(827),拜秘书监。次年转刑部侍郎。

退居洛阳的晚年生活(829—846)

白居易从58岁开始,定居洛阳。先后担任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他在洛阳过着饮酒、弹琴、赋诗、游山玩水和“栖心释氏”的生活。时常与名诗人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他在舒适的晚年仍然时常想到人民。73岁时,还出资募人凿开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行船。两年后病终。葬于龙门香山琵琶峰。诗人李商隐为撰墓志。今已辟为游览胜地。

3、歌、行、引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三、重点字词句

1、视频朗读材料,疏通字音。

商贾gǔ 恬静tián 贬谪zhé 霓裳cháng 六幺yāo

荻花dí 乍破zhà 慢捻niǎn 幽咽yè 迸裂bèng

嘈嘈cáo 间关jiān 虾蟆hámá 名属shǔ 教坊fáng

红绡xiāo 钿头diàn 银篦bì 呕哑嘲哳ōuyāzhāozhā

2、古今异义词

明年:古:第二年。 今:今年的下一年。

因为:古:两个词,因此创作。 今:表原因的连词。

颜色:古:神态、脸色。 今:色彩

老大:古:年龄大。 今:兄弟排行第一。

向前:古:从前、刚才。 今:介词和方位名词构成的两个词。

3、词类活用

①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名—状

②遂命酒 名—动

③商人重利轻离别 形—意动用法

4、文言句式

①歌以赠之 宾语前置,介词“以”

②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介宾短语后置;于,向

四、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再读课文,了解诗文的主要情节。)

1、诗前面的小序有何作用?

明确:(1)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情节;

(2)概述琵琶女的身世;

(3)点明写作的动机;

(4)定下全诗凄切伤怀的情感基调。

2、《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述了什么事?

明确:叙述了诗人谪居江州,月夜江边送客,巧遇琵琶女之事。

3、全诗一共分为五个自然段,给每段概括一个小题目。

明确:(1)江头送客 (2)琵琶传情 (3)追忆往昔

(4)同为沦落 (5)司马衫湿

4、诗文通过叙事,塑造了那几个人物形象?其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塑造了琵琶女和诗人自己两个形象。共同点为“同为天涯沦落人”。

5、“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用原诗文回答)

明确:相同点:

本是京城女

a.来自京都

去年辞帝京

誉满京都名艺人

b.出色才能 天涯沦落

才华横溢大诗人

年长色衰守空船

c.落泊失意

直言相谏遭贬谪

因为白居易与琵琶女有类似的遭遇,白居易才从琵琶曲中听出了琵琶女的哀怨,以至泪湿青衫,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无限感慨。

五、合作探究

(三读文章,重点品析第二自然段)

1、全文写到作者一共听见几次琵琶曲?简要分析。

明确:一共三次。

第一次,闻声不见人,情相触;

第二次,见人再问声,情相通;

第三次,知人重闻声,情相融。

2、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的?有什么好处?

明确:(分析句子,指导背诵)

(1)比喻(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

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奥地利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对音乐作品的一切富有幻想力的描写、性格刻画和解释性的说明,都是比喻性的。

(2)叠词和联绵词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好处:使音节悦耳动听。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如前分析)

侧面烘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好处: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3、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之外,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感情了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找出有关演奏情感的句子。

明确:未成曲调先有情。

似诉平生不得意。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4、从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而诗人也从乐曲中听出了其中的感情。诗人为何能听出?

明确:A.诗人是音乐大家。

B.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相似的身世遭遇使然。

所以,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也是本诗描摹音乐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5、小结描写特色:

(1)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

(2)巧用拟声词和叠词;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

(4)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6、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风物描写的文字。这些风物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①“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了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的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是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光有了感应。

③“唯见江心秋月白”

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自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把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情感打动。

④“绕船月明江水寒”

写琴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琴女凄凉的心情。

⑤“黄芦苦竹绕宅生”

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独悲凉。

六、作业

背诵全诗

幼儿园教案 篇三

设计意图

空气是一种无形无色无味的物质,幼小的孩子往往不注意,但与空气相关的一些现象,孩子常接触或有体验,如空气流动形成风、吹气能让气球鼓起来、憋气很难受……本次活动,借助塑料袋这一材料,再辅以空间图,帮助孩子化无形为有形,变虚无为实在,使幼儿对身边无处不在的空气发生兴趣,并引发探究的欲望。

活动目标

1.通过找空气,感知空气的存在与性质。

2.初步确立做前思、多试试才知道的科学意识。

活动准备

1.大号食品袋若干:数量多于幼儿数,透明度越高越好,事先应至少打开过一次。

2.教具:活动室的二维图一张(事先贴在KT板上),红色水笔1支~3支。

活动过程

一、猜猜、说说,引发第一次认知冲突

1.用言行吸引幼儿的注意和参与。教师拿出一个食品袋,自顾自地正面看、反面看、拎高看、张开袋口朝里看……当幼儿忍不住要问时,抛出问题:袋子里面有东西吗?

(一般情况下,绝大部分孩子会回答“没有”,极个别的孩子会说“有”,是“气”“空气”。)

2.回应幼儿。教师一边问“到底有没有”。一边慢慢收紧袋口,让幼儿判断。

(刚才回答“没有”的孩子会出现分化,他们中的大多数会改变初衷,相信袋子里有东西。)

3.针对幼儿不同的看法,教师采用不同的回应。比如,让还是认为袋子里没有东西的孩子拍拍、捏捏鼓着的袋子;让认为有东西的孩子说说“里面是什么”。

4.揭示词语:空气。

(至此,孩子初步感知到空气的存在与“空气是看不见的”这—性质,他们的第一次认知冲突得以解决。)

二、找找、捉捉,引发第二、第三次认知冲突

1.教师第二次捉空气,并用夸张的语气说:“空气被我捉到袋子里喽,我好厉害。”然后,重新拿个袋子,提出问题:“我还能捉到空气吗?到哪里捉?”

(这是第二个冲突点。一般情况下,有孩子会说“捉不到了”,也有孩子会说“能”,并告诉教师到哪里捉,比如到活动室某个地方。教师顺应某个幼儿的参与,到他认为有空气的地方再捉一次,装、收口、拧紧等动作要夸张,起到隐性示范的作用。孩子会很期待地关注教师的动作、结果,并会因此而欢呼。这时,教师一定要点拨一句:“到底有没有,试试才知道!”然后,教师用红笔在二维图的相应位置上画圈做标志,边画边说:“我在某某地方又捉到了空气。”)

2.幼儿捉空气。

教师提问:“你们认为还有空气吗?哪里有?”

让孩子先说出他认为有空气的地方,然后再次强调“到底有没有——”,让幼儿跟说“试试才知道”,并要求幼儿到刚才猜想的地方去捉。

教师关注幼儿:一是捉的地点。二是捉的过程。针对个别旋转着捉或跑起来捉的孩子,多问一句:“为什么这么做?”三是有没有捉到。

3.幼儿回到座位,组织交流。

(1)孩子相互交流:捉到了吗?在哪里捉到的?

(2)集体交流,并在空间图上作标志,可以让孩子自己画。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关注孩子的交流语言,提醒、帮助孩子尽可能找对参照物,用对“前后、上下、旁边”等方位词。)

(3)对比观察,引发思考,让孩子自己发现“空气会流动”的特点。

在捉到以及没有捉到的幼儿中,各选一人展示他们的成果。请没有捉到的孩子说说原因,一定要让其边说边演示过程,而后大家一起分析:为什么没有捉到呢?让孩子们从“袋口抓紧与否”的行为中发现秘密,感知空气的流动性特点。

三、看看、说说,用孩子的语言表达对空气的认识

结合二维图,师幼一起看看、说说,共同完成诗歌《神奇的空气》。

空气空气,我看不见你,

空气空气,你在哪里?

(以开火车方式让孩子接——)

我在桌子下,

我在空调前,

我在窗台上,

我在……

空气空气,我看不见你,

空气空气,我要抓住你,

(师幼一起边做边说——)

一不小心,你又跑了。

这次我要抓紧、抓紧、再抓紧……

哈哈,你跑不掉啦!

(教师带幼儿拍着鼓鼓的袋子,由轻拍、稍重拍,到用力拍。)

嘭——!袋子“炸”破啦。

美术教案 篇四

第一课时

一、谜语导入。

“有个姑娘真美丽,身穿一件花花衣,拍拍翅膀飞呀飞,百花丛中忙不停。”

1、揭开谜底。

2、说出除蝴蝶以外的一些昆虫,并讲一讲它们的样子。

二、重点、难点的解决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书中的照片,了解大自然中各种昆虫的外形特征。

2、和学生一起看昆虫生活资料的影碟,了解昆虫。

3、讨论昆虫的特征。

特征:触角、翅膀。

4、看昆虫标本,比较昆虫翅膀上的图案。

5、揭示左右两边相同的图案叫对称图案。

三、实践操作的要点指导:

1、选定自己喜爱的昆虫,并确定它的形状。

2、拿作业纸并将它对折,然后画出你喜爱昆虫身体一边的图案。

3、用剪刀沿外轮廓线剪下对称形。

4、进行涂色,保持左右两边相同,使其成为对称图案。

四、评价建议:

请我们的“昆虫朋友”一起在花丛中飞舞,互相看一看谁的翅膀上的图案最漂亮。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课时内容。

1、作业表演。

2、观看昆虫生活资料的影碟。

3、说说昆虫的生活环境。

二、实践操作的要点指导:

1、根据已制作过的昆虫图案,为它们添加环境。

2、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做立体的环境或画出来都可以。

3、可以小组合作,将不同的昆虫朋友放置在一个环境中。

4、让学生模仿昆虫飞行,并想象他它们交流的语言,编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三、评价建议:

选画面完整或有立体环境的作业进行展示表演。

课后记

因为本课的题目是“我和昆虫”,所以光画昆虫是不行的。因此在分析完几种常见昆虫的特点后,我问:“谁能把它们画在黑板上?”待五位同学画完昆虫后,我便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边迅速的在他们的画面上添加上“我”,如:我拽着蜻蜓的尾巴飞上天,我和螳螂比拳法等等,同时简单的添加花草等背景。学生们在笑声中明白了:“原来‘我’和昆虫之间可以发生这么多事情呀!”我又顺势启发学生观察画面的主次、前后、遮挡等关系。经过这样的师生共同作画,学生在独立作画时画面充实完整,有情境。

幼儿园教案模板 篇五

活动目标

1、认识数字1、2、3,感知3以内的数量,理解3以内数字所代表的实际意义。

2、在游戏中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懂得乘车的简单礼仪。

活动准备

1、分别贴有1—3数字标志的头饰。

2、教玩具公共汽车3辆,车票若干,分别是数量为1、2、3的食物卡片。

活动过程

一、创设乘坐公共汽车的情景,吸引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

1、老师邀请幼儿乘坐“公共汽车”去游玩,询问幼儿该怎样乘坐。

(引导幼儿说出从前门投币上车,从后门下车;上车时一个跟着一个,不推也不挤;上车后坐好扶稳,等等。)

2、介绍乘车的要求:正确点数车票上的物品后,根据物品的数量乘坐相对应的“公共汽车”。

如车票上物品数量为1个时,应该乘坐1号车。

二、邀请幼儿参与游戏

1、请三名幼儿当司机,并戴上有数字标志的头饰,根据头饰的数字开相应的“公共汽车”。

2、其余幼儿当乘客,根据车票上的物品数量,乘坐相应的“公共汽车”。

3、“公共汽车”从起点开到终点,老师引导幼儿把车开得稳当、安全。

三、创设中途上车的情景,吸引幼儿在中途候车亭候车。

1、老师带领幼儿到草地上游玩后,询问幼儿应在哪里乘车回家。

(引导幼儿说出到候车亭等车。)

2、幼儿根据车票上物品的数量,在相对应的候车亭候车,并乘坐相对应的“公共汽车”。

如车票上物品数量为1时,在1号候车亭候车,并乘坐1号汽车。

3、提醒幼儿要等汽车靠站停稳后方可上车。

四、请幼儿吃数字饼干,感谢他们来乘坐公共汽车,并对活动做评价、小结。

语文教案 篇六

教材分析:

《长城》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配有一幅是气势磅礴的长城鸟瞰图,第二自然段配有一幅长城的近景,使学生可以更形象地感受长城的气势;第三自然段是由长城展开的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四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可以说,它不仅是一篇状物类的文章,更像一首动人心魄的中华历史文化的赞美诗。

语文课程目标的核心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拟订“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长城并不陌生,但是只限于名字而已,课前应多加以交流。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字。正确读写“蜿蜒、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呼应、肩膀、凝结、奇迹、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重点: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雄伟的气势。

难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搜集长城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展示资料,导入课题

1、导入:同学们,提起长城大家一定不陌生吧。你去过长城吗?你对长城有哪些了解呢?

(学生依据搜集的资料或见解感受,自由交流。)

2、引题:长城不仅是中华民族灵魂的象征,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让我们通过这篇文章,一同来感受这伟大的长城。(齐读课题)

3、提出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遇到不懂的字词,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加以理解。

(2)学习本课的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蜿蜒、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呼应、肩膀、凝结、奇迹、气魄雄伟”等词语。

(3)要求学生结合文中的背景图或插图再读课文,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从激发学生当解说员入手,引发学生与课文形成真情互动。

【资料交流,了解长城】

二、感知课文,识写生字

(1)结合文中的背景或插图再读课文,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再抓住课文景奇文美情浓的特点,从激发学生当解说员入手,学生与课文形成真情互动。

(2)引入识字

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可以是字词、朗读、心得等)

【设计意图:图文对照,使学生不仅学习了课文,还了解到只有平时仔细观察才能写出好文章。】

二、展示学习成果

(给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时间。)

要求: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我会读生字。(小组成员轮流读,相互纠正。)

(2)我会正确读写“蜿蜒、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呼应、肩膀、凝结、奇迹、气魄雄伟”等词语。(有的读,有的到小黑板上书写展示)

(3)我会流利地朗读课文。(单独读、合作读、分自然段读)

长城建造的那个年代,一时间学生思绪万千……

【设计意图:掌握了字词,激发了学生要学习课文的主动性,为下面环节的开展扫清了障碍。】

课内练习:

1、看拼音,写词语:

2、比一比,再组词:婉()凝杖魄峭

蜿()疑仗魂俏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魄。

2.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魄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3.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一、提出学习目标

1、谈话导入

板题:长城以它独特的魅力赢得了中外游客赞誉,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感受一下它的伟大吧。

2、创设情境,放开品读

(1)由学生交流怎样进一步读书。教师围绕解说引导激发。

第一段:读文看图,看图读文。

读中一观山势――崇山峻岭;二看长城――蜿蜒盘旋;三想画面――气势飞扬雄伟壮观。

问:读了这段,你们有话想说吗?

第二段:读文解图,认识长城。

从这段中你们读出了什么?一是让学生了解长城的结构,二是了解长城的历史作用,三是让学生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

第三段:走上长城,体验伟大

相机抓住学生的第一句朗读:在品味“站”“踏”“扶”中。

问:你是怎样走上长城的?你脑海里出现了什么?

读第二句:问:你面对的是什么?让学生走入情景,体会脚下陡峭的山岭,肩上沉重的条石。

你有什么感受?

指名读第三句,想象:你们从多少这个词想到了什么?从才上体会到什么?

【设计意图:劳动人民建造长城的不易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如“多少、才、智慧、血汗、凝结、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等词语,但具体付出了多少辛苦才建造成了这一世界奇迹却得学生透过文字去体会,所以这一环节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想象的平台,“想象劳动人民建造长城遇到了哪些困难呢?”这样,学生仿佛回到了最初】

第四段:读出无比自豪

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魄。

【设计意图:多形式地引导学生在读中一步步融进作者的思绪与情感。】

四、知识拓展延伸

1.搜集一些有关长城的故事、传说和图片资料,进行交流。

2.搜集我国的文化遗产资料,了解我国伟大的文化遗产,丰富自己的知识。

五、练习:

读句子填空:1.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钱不到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写出了长城的长;“多少”和“长”说明。

2、从北京出发,不过几十公里就来到长城脚下。

“不过几十公里”表示路程;“不过两三小时”表示时间;“不过是些篇作文嘛!”表示说话者认为写作文。

你能用“不过”说一句话吗?

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和表现生活中美好的景物。

2、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环境,爱护动植物的美好情感。

3、 利用学习过的绘画表现形式,去表现有人和动物的风景。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和表现生活中美好的景物。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环境,爱护动植物的美好情感。教学难点是利用学习过的绘画表现形式,来表现有人和动物的风景。

教学准备:

绘画工具和材料。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习用品,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咱们和大家一起学习第二十四课《有人和动物的风景》。说到漂亮的风景和可爱的动物大家都喜欢,我们在生活中要爱护大自然,更要保护我们身边的动物。

三、讲授新课

首先和大家复习一下前节课学习的内容:

同学们以前都学习过写生吧?那么什么叫写生?哪位学生说一说?(写生就是直接以实物为对象进行描绘的作画方式。)回答的很好, 有的同学又要问了画什么呢?画风景写生。

城市和乡村都有美丽的景色。一块草地,一片树林,一道河湾,一条小径。都可以吸引敏感的眼睛。还有身边可爱的小动物也可以入画。

在画画的时候,分一分疏密,分一分主次,分一分近景、中景和远景。把纷繁的景物,提炼概括成一个整体,在有限的空间里,渲染出情调和气氛。

1、 欣赏书中的例图,体会怎样从平凡景物中去发现美。

2、 学习建议:可以用水粉颜料画一幅风景写生,注意画面的气氛和色彩相协调。可以用油画棒,彩色铅笔等工具材料结合水粉色进行作业。

3、 教师讲解写生风景的步骤及方法。

(一)带领学生观察风景。

(二)用铅笔勾形,注意透视和比例关系。

(三)进行图色,注意色彩的搭配。

(四)学生进行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作业展评。

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评出优秀作业。

五、总结谈话。

课时 篇八

教学目标:

1、感情的朗读课文,将课文形象化。

2、体会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从中感悟人物形象,懂得什么是尊严。

教学重难点:课文中对哈默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和对镇长杰克逊的话: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的理解。

篮球教案 篇九

一、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小学三年学生。他们天真活泼,模仿力强、喜欢表现,但好动,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一部分还存在任性、娇气等不良的心理倾向。为此,针对他们喜欢游戏、喜欢展示的共性特点和个性差异,我选择以小篮球游戏为活动主形式,以对篮球的兴趣营造浓厚个人竞争和团体合作氛围。

二、教学理念

由此,在设计理念上,我认真渗透素质教育思想,积极创新体育教学形式,以学生的心理趋向为导向,面向全体学生,贯彻落实“快乐体验”的课题思想,突出一个“新”字,体现一个“改”字,做到人人享有体育,人人都有进步,人人拥有健康。

三、教学目标

根据体育课程标准的学习领域目标,以及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初步预设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我,快乐锻炼,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2、知识与技能:发展协调、灵敏的素质,促进智力开发。

3、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 点:通过各种小篮球游戏的体验活动掌握一定的技能。

难 点:在练习中,能够掌握小篮球的活动方法,做到自主学练和团队合作锻炼,

资料共享平台

《小学体育篮球课教案》

场地器材:一块篮球场地、学生每人一个小篮球。

四、教法、学法预设

为了达成以上目标,突破重、难点,我初步预设本课教法、学法:

教 法:情境教学法、设疑法、演示法、练习法、激励法等。

学 法:观察法、尝试法、游戏法、合作法、竞赛法等。

五、教学程序

对于小学生来说,有趣的游戏最能吸引他们进入课堂角色。我将以“把球拍起来”设为难题,去激趣。一入课就在情景中带领学生去探究小篮球的弹跳特性,学生的活动热情自然而然地被激发和调动出来。

通过创设“缉私行动”让学生进一步开展兴趣活动,激发学生对小篮球技术的渴望,提高学生的迅速反应、灵敏运动能力。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进入“把球传起来”的主体活动中,学生兴致盎然,奔跑传接球、躲闪,循环反复,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中,达到了一定的技术锻炼,让全体学生沉浸在愉快地学、练氛围中,享受体育活动的快乐,陶冶身心。

最后又以“和篮球交朋友”恢复学生生理和心理状态,进行课堂小结,评价,渗透德育美育教育。

本节课我将力求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思想理念,充分利用“自主学练、合作探究互动评价”等办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及时鼓励表扬,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提高教学效果。

上面内容就是一秘为您整理出来的9篇《语文教学教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最新范文

90 2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