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范文>教师教学>教案大全

《看云识天气》语文教案【优秀3篇】

2024-01-13 01:22:11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下是可爱的编辑给大伙儿收集整理的《看云识天气》语文教案【优秀3篇】。

《看云识天气》教案 篇一

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本文层次美、语言美

2、能力目标:培养观察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重点:

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

难点:

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难于区分

设想:

运用“巧妙裁剪”法,难文浅教、长文短教。上成让学生充分活动的“说读课”——即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并利用所创设的情境,选点进行说的话动,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学习。

课时:

一课时

操作:

一、第一个教学板块:导入,检查预习(3分钟)

1、导入:同学们,昨天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要求大家了解今天的天气情况。那么,谁能告诉我今天的天气情况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对,通过天气预报我们能够准确知道某天的天气情况。但是大家想过没有,现在正值鸟语花香、草长莺飞的旅游季节,假如你正在外地旅游,身边没有天气预报,为了避免被雨水淋湿的尴尬,你该怎么办呢?今天,让我教给大家一招识别天气的方法:看云识天气(板书课题),我们将会受益无穷。

2、点出常用雅词和谚语:

二字雅词: 峰峦 招牌 点缀 预兆 轻盈 绫纱 鳞波 崩塌 弥漫 征兆

四字雅词:姿态万千 变化无常 白云朵朵 阳光灿烂 乌云密布 大雨倾盆 丝丝缕缕 朦胧不清 密密层层 连绵不断 群峰争奇 耸入天顶

谚语:“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东虹轰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二、第二个教学板块:朗读,整体感知(15分钟)

1、导读:将课文分成五块,教师指导学生朗读(采用不同的方式齐读、杂读)。

2、自读:框出依次介绍了哪些云和光彩?画出对它们进行描写的语言材料,并明确它们将带给我们怎样的天气? (粗略板书)

三、第三个教学板块:演读,理清层次(10分钟)

1、明确任务:请大家任选一种云,以第一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

介绍要求:

①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

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教师示例:“Hai !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

2、对照课文,学生各人自说自讲,在书上作记号

3、学生发言,先各自预演,后课堂交流。(边演边完善板书)

4、小结:通过自我介绍,我们认识了各种云彩,明白了它与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天气,这样我们对课文内容与层次是不是更熟悉了?

四、第四个教学板块:说读,品味语言(15分钟)

1、读第一段,(分两种读法导读)用一个字来评价语言上的特点。(美)

2、语言之美,有的是使用了某种修辞,有的是使用某种句式,有的是使用了优美的词语,有的是使用了某种表达方式,有的是使用了某些接句谋篇的形式。这篇文章有很多美点,小到一个词语、句子,大到几个段落,可谓俯拾皆是。下面请大家用“美在……,因为……”的句式,就文章的语言说一句评论式的话。怎么说呢?像这么说:如:

本文的语言美在“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因为它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地显示了天气的天化无常。

五、第五个教学板块:寻读,课外延升(2分钟)

1、点示:课文讲的是“看云识天气”,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仅是通过“看云”才能识别“天气”,我们可以看“动物”、“植物”、“某种现象”或“一些感觉”等都可以帮我们识别天气,有的方法特别灵,有的已形成了谚语,被广为流传。你能说出一两条来吗?

2、学生活动:学生自由讲述。

3、学生收寻并积累识天气的方法。

《看云识天气》的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4、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解决课文中的生字。

【教学内容】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作者在说明的过程中,选取了恰当的说明角度和说明顺序,因此显得层次清晰,条理分明。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2、检查预习生字情况。

二、整体感知

1、出示学习目标。

2、听读课文,思考:

⑴ 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⑵ 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明确:

⑴ 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⑵ 对于设计得好的同学要提出表扬。

三、重点研讨

1、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文章先说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第1段概述,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一句总说,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的云。第2段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在文章内部,作者也是按照一定的思路来介绍的。例第3段,把“薄云”又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

2、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⑴ 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侧重于比喻的修辞方法)

对于修辞方法,学生了解即可,关键体会运用比喻等修辞方法的好处(学生朗读找到的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重点谈谈体会)。

⑵ 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远处的霓红灯亮了,……

每月光照在地上,像……

四、小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五、拓展延伸

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六、布置作业

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看云识天气》的教案 篇三

学习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意义。

2、以列表分类的方式感知全文。(重点)

3、品味精彩语段,体会修辞手法的作用。(难点)

4、培养学生探究、合作的能力。

学法指导:

题目告诉了我们作者说明的话题。首先请仔细阅读课文,找出作者对“云的类型和云的色彩”的认识,并想想他是怎样来描写云和天气的关系(顺序与方法);其次,选择其中一些段落多多朗读,感受一下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最后,选择其中一些经典句和谚语做做资料卡片,积累写作素材。特别要注意的是,读书时要联系自己,联系生活,可对文中的某些现象提出质疑或作一些探讨补充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查字典给它们注音、解释,并学会运用。

(1)峰峦(luán):山峰和山峦。

(2)一霎间(shà):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3)预兆(zhào):事前显露出来的迹象。

(4)轻盈(yíng):这里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5)匀称chèn: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的数量相同。

(6)朦胧不清:模糊不清。

(7)阴森;形容(地方、气氛、脸色等)阴沉可怕。本课指天气阴沉,气氛可怕。

(8)丝丝缕缕(lǚ):一丝丝,一条条。缕,量词,用于细的东西。

(9)绫纱;泛指稀而薄的织品。本课比喻云彩稀薄。

(10)崩塌tā;崩裂而倒塌。

(11)弥mí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12)征兆zhào:即将出现的迹象。

(13)千姿百态:形容有各种各样的姿势。

(14)变化无常:没有规律地出现新的状况。

2.阅读课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3.就课文不理解之处质疑。

二、学习研讨

(一)导入,简介作者。

1805年深秋拿破轮同荷兰作战,荷兰人决堤放水阻住拿破轮军队前进的步伐。正当拿破轮下令撤退时,一位士兵报告:天将变寒,可以踏冰而过,因为河岸到处是蜘蛛忙于织蛛网的情景。后来拿破轮依此攻破荷兰首都。这位士兵就是根据自然现象蜘蛛织蛛网来预测天气的状况。除此以外,我们还知道哪些自然现象能预测天气情况?(学生七嘴八舌地说)我们还可以通过观察云来预测天气状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文章《看云识天气》,看一看,如何根据云来推测天气的阴晴雨雪。

作者朱泳燚(yì),当代科普作家。

(二)检查预习,解决生字词。

(三)说明文知识小解

1、定义:以说明的表达方式为主,向人们介绍事物或事理的文章。

2、说明文的特点: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识喻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3、说明文的分类

①、以说明对象为标准可划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②、以表达方式为标准可划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

4、说明的顺序一般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可以综合运用。

5、说明的方法常见的有九种: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作诠释、下定义、分类别、列数字、画图表、摹状貌

(四)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并归纳段意。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讨论并归纳: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一层(第2—5段):根据天空中云的形态、位置、薄厚来推测天气的情况。

第二层(第6段):根据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浏览全文,思考:

(1)文中哪句话阐明了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即找出全文中心句?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招牌”一词,本义指商业人员用来标志商品,招揽顾客的广告牌,用在这里形象地说明了云和天气的紧密关系。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

(2)、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是什么,用课文中的原话回答。

明确:第2段那一句

3.文章依次介绍了那些云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分别预示着什么样的天气?(填表)

云的种类简表(一)

云名云的形态变化高度厚度天气征兆

卷云

像羽毛像绫纱,丝丝缕缕地漂浮着

最高

最薄

象征晴朗

卷积云

像水面的鳞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

很高

很薄

无雨雪

积云

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消散

20xx米左右

较薄

阳光温和

高积云

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扁球状,排列整齐

20xx米左右

较薄

天晴

云的种类简表(二)

云名形态变化位置天气征兆

卷层云

卷云聚集,向前推进

像白绸幕蒙住天空

晴转阴

高层云

卷云越变越厚

像毛玻璃遮着太阳

将下雨雪

雨层云

高层云变得更厚

暗灰色云块密布天空

更低

雨雪连绵

积雨云

积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

乌云密布天空

更低

雷雨冰雹

云的光彩简表

光名产生和分布情况色彩天气征兆

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

里紫外红

华环由小变大,转晴;由大变小,转阴雨

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

云层变红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4。文章把云分为八类,把光彩分为四种来描述,这样分类说明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样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方面的异同,将事物分成若干类,逐类说明,使读者更具体、更详尽、更全面地了解事物的特征。

5.提问:文章介绍这八种云,按照什么顺序?

明确:从高层云依次说到低层云,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带来暴风的云。

(五)小结

本文运用分类说明的方法,对八种云、四种光彩进行描述,说明它们与天气的关系。

第二课时

一、预习

阅读课文,想想作者如何生动形象地介绍天上的云和光彩。

二、导入

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直接了当地说明事物,不描写,不夸张,没有弦外之音,像数学、物理、生物等教科书;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运用描写、拟人、夸张等手法,使事物说明得形象、生动、具体,便于读者理解,可读性强。本文用大量生动的语言来描述云和光彩,这是值得我们揣摩和学习的。

三、探究质疑:

1.课文第1段如何生动形象地写出天上云的“姿态万千”?

讨论并归纳:连用八个比喻,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之多,姿态万千。

2.探究质疑:课文第1段如何生动形象地写出云的“变化无常”?

讨论并归纳:用“有时……有时……一霎间……”写云的变化无常。

3.探究质疑:课文第2段把云分为两类。“薄云往往是……象征”;“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预兆”。“象征”与“预兆”能不能互换,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能。因为“象征”这里指薄云的出现往往天气晴朗;“预兆”则指低而厚密的云是阴雨风雪还未到来预先显露出来的迹象,所以两个词不能互换。

4.探究质疑:课文第2段中的“往往”常常”能否去掉?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能去掉。“往往”常常”指一般的情况,但又不是绝无例外,说明得恰如其分。表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5.探究质疑:课文第3段写天气晴朗的象征的薄云,各用了哪些生动形象的描摹来写它们的形态?

讨论并归纳:

(1)卷云:“最轻盈、站得最高”用拟人手法,将卷云人格化;“丝丝缕缕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用比喻手法,说明卷云的轻盈和洁白。

(2)卷积云:“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用比喻手法,说明卷积云的形态。

(3)积云:“像棉花团的白云”用比喻手法,说明积云的形态。

(4)高积云:“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用比喻手法,’说明高积云的形态。

这些比喻,一具知识性,用形象的比喻描摹,分别说清了四种薄云各自的形态特征;二是形象性,便于读者理解,可读性强。

6.探究质疑:课文第4~5段如何生动形象地描摹四种低而厚密的云?(讨论并归纳:)

(1)卷层云:“卷云聚集着,天空渐渐出现一层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运用比喻,动态地描摹卷层云的产生。

(2)高层云:“卷层云慢慢向前推进,天气就要转阴……隔着云看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通过比喻,动态地描摹雨层云的演变过程和形态。

(3)雨层云:“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运用拟人,动态地描摹雨层云的演变过程和形态。

(4)积雨云:“积云如果迅速向上凸起,形态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运用比喻,动态描摹了积雨云的形成和形态。“积雨云越长越高……有时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形象地动态描摹积雨云形成风雨雷电的过程。用“迅速”、“越……越……”不一会儿”,说明变化快。

这些比喻、拟人手法,动态的描摹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低而厚密的云形成演变过程,既有知识性,又有形象性,可读性强。

7.探究质疑:课文第6段引用一些谚语。谚语是人民群众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总结经验的结晶,它简短通俗,鲜明生动,读起来琅琅上口。请在课文中找出这些谚语,说说它们的意思,想想引用谚语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

(1)“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

(2)“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会有大雨。

(3)“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意思是说,出现朝霞,表明阴雨天气就要到来;出现晚霞,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

运用谚语来说明光彩与天气的关系,显得准确、生动、简洁。

四.小结:

文章按照总分总的关系展开说明。

文章第1段概述云和天气的关系,第2段是3、4、5段的“纲,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

文章采用生动说明,通过大量的比喻、拟人、引用谚语及动态、静态的描摹,在准确的基础上把事物说明得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相关的知识

五.拓展延伸

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与天气的有关谚语。(附有关天气的谚语供参考:)

(1)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2)朝有破絮云,午后雷雨临。

(3)云绞云,雨淋淋

(4)乱云天顶变,风雨定不少。

(5)满天飞乱云,雨水下不停。

(6)云起扫帚云,三天雨淋淋。

(7)夏云低而黑,闷热必打雷。

(8)先雷后雨,其雨必小,先雨后雷,其雨必大。

(9)雷公先唱歌,有雨必不多。

(10)日出不耀眼,一两天就下雨。

(11)接落日云底红,明天晒死老虾公。

(12)日出日落胭脂红,不雨也会风。

(13)日出烧半边,大小不要六

(14)朝霞暮霞无水煮茶。

(15)乌云遮天黄云现,不过两天雨出现。

(16)日晕雨凄凄,月晕草头飞。

(17)月华出现,两天后雨。

(18)月光生毛,有雨在明朝。

(19)东虹风,西虹雨。

(20)海水翻腾天出虹,狂风暴雨台风临。

(21)断虹早现,风雨即现。

三、完成《导学导练》的练习

最新范文

90 50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