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范文>教师教学>高中教案>高一教案

高一语文优秀教案(优秀4篇)

2023-04-10 17:15:09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4篇《高一语文优秀教案》,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一秘给您的好友哦。

高一语文教案 篇一

教学目的及要求:

1、训练学生借助注释自己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掌握本课训练重点中9个词语的意义和4个词的义项。

3、理解召公谏辞的明白透彻、深入浅出的特点,体会《国语》质朴平实的语言特色。

4、使学生了解“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民本思想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召公谏辞的分析

2、两处比喻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数:两课时

课前预习:

1、 借助注释,阅读课文,弄清课文大意;

2、 熟读课文,背诵召公的谏辞。

3、 划出不理解的字词。

第一课时

序:背诵上一课

一、简介《国语》

《国语》的作者是谁,历来没有定论,相传它和《左传》都是出于左丘明之手。一般的看法是,《国语》的成书有一个过程,最初是左丘明传诵,然后是时人传习,最后经列国之瞽史改编。润色而成,时代大约在战国初年。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史,共二十一卷,分《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八部分,记叙由西周穆王二年起到东周贞定五十六年共538年各国内政外交等事件,全书似乎是编辑各国旧存的史料而成,采择有多有少,以《周语》的记载最祥备,其余各国所记,都是侧重在某几个人物和事件上,由于《国语》在内容上比较接近《左传》,又具有同样的史料价值,所以《国语》又有《春秋外传》之称。

《国语》的文字质朴简练,文学成就虽不及《左传》,但也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

二、齐读课文两遍,正字正音。

三、请同学默读第一段,读后质疑。

师点拔 “谤”“堪”“以”“道路以目”

四、齐读第二段。师生共同讨论。

1、 请三位同学分别口译三层意思。

2、 请其他同学纠正。

3、 师点拔“障壅诀导”;讲解“瞽、史、师、螋、朦”

(师箴:教参与课本对“师”的解释不同)

辩析“亲戚”一词古今的异义

五、齐读最后一段,注意“流”字一词多义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和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分析第一段

1、请找出描写厉王的词,分析厉王的性格特征

“虐、怒、杀”暴虐凶残、残忍昏庸

2、正由于厉王的行动,导致国人怎样?从文中找出原句。

谤王——道路以目

3、由此可见国家处于什么形势之中?

朝政混乱,君民尖锐对立

4、“国人莫敢言,国人真的沉默无语,俯首听命了吗?”

没有,而是即将“在沉默中爆发”,人民在沉默中孕育着反抗,这是高压下的沉默,是火山喷发前的死寂。

二、分析第二段

1、“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可见召公性格的又一什么特点?

昏庸愚蠢,一副蠢人说蠢话的自鸣得意样

2、给召公的劝谏之辞分层,看说了几层意思?

第一层:召公用概括性语句否定了厉王的弭谤措施

第二层:具体论述怎样对待民“谤”(怎样“宣之使言”)

第三层:从正反两方面论述,“民谤”直接关系到国富民强的道理。

3、此段话中,两处运用比喻,请同学们分析这两段比喻的本体、喻体各是什么?

第一处比喻,以江河堵塞必将泛滥成灾,比喻防民之口国家必将成灾。以“川”喻“民之口”。

第二处比喻,以“土有山川”和“原隰衍沃”来比喻“口之宣言”。“山川”“原隰衍沃”生产出人民赖以生存的“财用”“衣食”,可见“山川”“原隰衍沃”之重要,那么民之“口”能说出国家政事的善败好坏,推行人民认为好的,防范人民认为坏的,才是丰富财用衣食的关键,这是国家生死存亡,治乱兴衰的大事。

4、这两处比喻,分别从什么角度说明问题?

第一个比喻说明民“谤”不能消极被动地“防”。

第二个比喻说明“民”谤不但不能消极地“防”,还须积极主动地“宣”。

前一层从消极方面打比方,后一层是从积极方面进行比喻,看似两喻并列,实则后一喻乃是前一喻的深入。

三、利用《简笔与繁笔》中学过的知识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具有什么特点?

(问题:“道路以目”中的“道路”和“目”是什么词)

言简意赅,只有三句话。一句说厉王,一句说国人,末一句说明厉王和国人之间的矛盾终于爆发,这中间有多少事情都被作者略去,只把事实的结避告诉了读者,文章简劲到无以复加,而读来却余味无穷。

最后一段用语极为精炼,与第二段的反复阐述相映衬,形成笔法上的鲜明对比。

1、 逻辑严密,说服力强。

2、 比喻生动形象;

3、 详略得当。

板书设计

召公谏厉王弭谤

厉王:虐、怒、杀、喜

国人:谤——道路以目

召公: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民谤不可防)

怎样“宣之使言”

民谤必宣敬听

不听流王于彘

首先分析“谤”是个古今异义词。今意指无中生有,毁坏别人名誉,古义是实有其事,公开批评指责。(与之相应,“诽”指实有其是但在背后的小声嘀咕,诬是现在的“谤”意)(板书“谤”)

其次引发思考,如果一个“贤明的君主听到谤,该如何对待呢?而本文厉王是如何对待谤呢?(板书:厉王弭谤,穿插分析厉王)”

再次,对于厉王弭谤这件事,召公怎么做了?谏(板书召公谏)

通过三个问题,补全标题,同时熟悉了文章的大概内容。

学生质疑

道路以目,“目”和“道路”分别做什么成分?

“瞽献曲……亲戚补察”文意断断续续,不连贯,此外“亲戚”古今年内异义如何区分?

第13、14课讲完,发现文言文的教学把学生误导了,由于课堂上抠得太细,语法现象过于关注,术语出现频率高。导致学生养成逐字逐句条分缕析的习惯,下课后问题不断,不出在对文意的理解上,而出在“而”“之”等词的词性、用法、术语的纠缠上。完全陷入旧讲法的误区,教师一古脑讲,学生被动地听。听完后术语,词性晕头转向。

应突破这种填压式教育,以诵读为主,大胆地放开手脚,让学生去理解,让学生去琢磨。

《过秦论》高一语文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了解贾谊,整理归纳文中的实词、虚词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借古讽今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语】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是哪个朝代?(秦朝)秦朝是很强盛的,李白说“秦王扫六合,虎势何宏哉”。秦朝统一天下时,势不可挡,所向披靡。然而,它却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它治理天下时天怒人怨。为什么统一天下时秦王朝势不可挡,而治理天下时却天怒人怨呢?历史上很多王朝都想从这段历史中汲取有益的教诲,为自己的统治提供借鉴。《过秦论》就是一个非常有见解的阐释。

【作者介绍】

贾谊是西汉初期著名的辞赋家、政论家,年轻时就很有才名,二十多岁就被汉武帝召为博士,不久就升任大中大夫。他在政治上主张削弱藩王的势力,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对外主张全力抗击匈奴,对内主张发展农业以增强国力。由于他直言敢谏,在朝廷上极力主张革除政治弊端,因而触犯了当时权贵们的利益,于是遭到众多权贵的攻击和排挤,终于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又被召为梁怀王太傅。怀王年轻,喜欢纵马奔驰,不慎坠马身亡。贾谊自惭失职,郁郁而死。贾谊的政论文如《论积贮疏》、《治安策》、《过秦论》等,分析形势,切中时弊,有深刻的独到见解,被鲁迅评为“西汉鸿文”,“疏直激切,尽所欲言”。他的辞赋也很有名,以《鵩鸟赋》、《吊屈原赋》为代表。

【解题】

汉文帝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帝王,贾谊因此写了这篇政论文来为他提供政治上的鉴戒。“过”:动词,指出过失,过秦,指出秦的过失;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文章共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总结评论了秦始皇、二世、三世子婴三代治秦的过失,既总结了秦亡的教训,也肯定了秦亡之前的成就。教材选的是第一部分。在中国散文史上,《过秦论》首创了“史论”这一体裁,对汉以后的散文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由于作者偏于注重文章豪迈的气势,文中列举的论据与史实或许有出入的地方。

【字词、文言知识点和内容】

1、秦的过错究竟是什么?课文中有一句话最能体现作者观点,哪一句?

明确: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2、作者说“攻守之势异也“,那么秦攻和秦守时形势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根据秦如何攻而一步步强大,如何守而一步步败落的发展过程,为文章归纳各段落大意。

崛起:地利、人和、内政、外交

发展

秦:南取,西举、东割、北收—宰割、分裂反衬

诸侯:统帅之坚、阵容之整齐、文臣武将之多、军队数量之众—请服、请朝(对比)

前期:奋余烈、履至尊、取百越、却匈奴

过秦论

极盛后期:焚百家、杀豪杰、弱人民、严控制

设想:据高城、临深渊、守要害、传万世

始皇:余威震于殊俗

灭亡陈涉:出身、才能、兵力、武器

结果:天下响应,并起亡秦

陈涉:平民锄耰棘矜谪戍之众深谋远虑成败

地位装备军队素质能力异变仁义不施,

析因九国:君王钩戟长铩九国之师向时之士(对比)攻守之势

前期秦:致万乘之势、百又余年、六合为家、崤函为宫功业相异也

后期秦: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反(对比)

【本文特点】

1、用叙事来说理(提示:题目为“过秦论”,即指出秦的过失,按常规的逻辑推理,似乎该一点点的罗列出秦的过错。因此从题目来看,它是一篇论说道理的说理文。但从文本内容来看,是不是全部都在说理呢)用叙事来说理,是本篇最大的特点。作者用千把字的篇幅概括了从秦孝公到秦亡国这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概括地说明了秦之由盛而衰的全过程和主要现象,同时还贯穿了作者本人的观点来说明其所以兴衰的关键所在。这就帮助我们对这一段历史事实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2、用赋的手法来写说理散文。写赋是需要铺张和夸大的,贾谊写这篇文章可以说通篇都采用了这种手法。比如第一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等词,基本上都同义;“天下”、“宇内”、“四海”和“八荒”,也都是同一个意思。同一个意思而一连写上好几句,既有排比又有对仗,这就是写赋的夸张手法。下面几段中,都有类似的句子。这样,气势充沛,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当,咄咄逼人,读起来有劲头,有说服力,而且有欲罢不能之感。

3、作者用全篇对比到底的手法写出了他的论点。作者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即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自然宏伟,气势也自然磅礴,话也显得更有分量。

【“请君入瓮”的故事】

武则天命令来俊臣审问周兴,周兴还不知道。来俊臣假意问周兴:“犯人不肯认罪怎么办?”周兴说:“拿个大瓮,周围用炭火烤,把犯人装进去,什么事他会不承认呢?”来俊臣叫人搬来一个大瓮,四面加火,对周兴说:“奉令审问老兄,请老兄入瓮!”周兴吓得连忙磕头认罪。比喻拿某人整治别人的法子来整治他自己

《过秦论》文言知识归纳

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膏腴(yú)逡(jùn)巡藩(fān)篱蹑(shè)足

B、迁徙(xǐ)崤(yáo)函鞭笞(tāi)锋镝(zhé)

C、瓮牖(yǒu)黔(qián)首氓(méng)隶劲弩(nǔ)

D、万乘(shèng)铦(guā)利钩戟(jǐ)阡(xiān)陌

词类活用之形容词作名词

(1)崤函之固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词类活用之名词作状语

(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2)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

(3)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4)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5)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6)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词类活用之名词作动词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词类活用之形容词作动词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使动用法

外连横而斗诸侯

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吞二周而亡诸侯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序八州而朝同列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2)被动句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3)宾语前置句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一词多义

(1)制

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2)亡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吞二周而亡诸侯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3)利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4)固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5)遗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蒙故业,因遗策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6)度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挈大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7)以为

铸以为金人十二

以为桂林、象郡

……,以为固

二、译句

1、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2、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3、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4、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5、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6、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7、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8、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教学反思

《过秦论》是贾谊的一篇非常有气势的政论文。从此文来看,贾谊是颇富才情的,他是西汉时期杰出的政论

家和辞赋家,作为一个伟大政论家,他二十岁时就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

但贾谊的一生或许是个悲剧,贾谊的悲剧不在于怀才不遇,因为他的才不是一般的才,而是一种足以作为帝王之师的才。为帝王师,为皇帝出谋划策,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是何等的荣耀。贾谊生前支了不少招、出了不少谋,但后人公认其招其谋见用者稀,于是便由李商隐来发一长叹。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贾谊和中国许多文人一样,都没办法真正地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们常常被排除在帝王之外,渴望得到帝王的赏识却偏又不能如愿,于是他们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了文字功夫上,铺排纵横,洒洒洋洋,用文字本身来吸引舆论的关注,进而争取得到皇帝的欣赏。无疑,贾谊也是如此。我们来看看被后人惋惜和崇敬的贾谊以及贾谊的《过秦论》。从《昭明文选》到《古文观止》似乎历代文人都将此文奉为经典,可见其文字铺排渲染之功力。贾谊之写《过秦论》气盛而情浓,仿佛一战国纵横家再世。

贾谊是在大汉朝开平盛世之下写此文的,独见古代文人的社会责任感。他对秦王朝的统一过程是极其赞美的,不惜波墨如水,“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朴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这种汪洋恣肆笔锋大概也只有贾谊才能写得出了。秦王朝争得天下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但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的农民义军的打击下还不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于是他很自然地就说出了这是因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尽管后来的历史证明了贾谊确有先见之明,但我不知道处在歌舞升平中的汉文帝看了此文后心中有何感喟,不知这是不是贾谊的悲剧根源之所在,因为高高在上的帝王更喜欢歌功颂德的文章,以此来满足自己的私欲,标榜自己是个贤明的君主。

我无论如何都没办法把《过秦论》这么大气的文章和那个因梁王堕马而郁郁寡欢、从而早逝的贾谊联系在一起,我不知贾谊是否是自己选择这样的一种悲情生活,而正是这种选择才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的猜解。而正是这种悲剧,才得到了司马迁的赏识,以至于为他写传记时,把他和屈原列在了一块,在司马迁的心中,他是极喜欢磨难英雄的,在他看来,屈原和贾谊是同一类人,虽然他们的人生是个悲剧,但他们同样可以让后人景仰。

我不知道是贾谊成全了文学史还是历史成全了贾谊,亦或是贾谊自己成全了自己。无论如何,贾谊都为我们留下了经典性的文字。他让我们知道,即使看似最枯燥的政论文,依然可以写得很壮美

高一语文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学习、把握诗中的节奏和旋律,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理清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体验诗人对劳动人民真挚、热烈的感情以及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提高审美能力。

3、认识本诗通过记事写人以及直抒胸臆的特点,学习对比、反复、排比等表现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⑴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理清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体验诗人对劳动人民真挚、热烈的感情以及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

⑵学习排比、反复、对比等修辞手法在诗中的运用和作用。

2、难点:

使学生感知作者包含在诗歌中的真情实感,体会作者用情作诗的方法和重要性。

【教学方法】

诵读──鉴赏──讨论分析──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理清诗的抒情结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我国现代诗人。代表性诗篇除课文外,还有《光的赞歌》、《我爱这土地》、《给乌兰诺娃》、《礁石》等。

1932年,艾青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7月因为参加进步的美术活动而被捕,国民党政府以“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_政府”罪判处艾青有期徒刑六年。被捕之后,狱中生活使他由绘画转向了新诗写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就是这样诞生的。1933年1月的一天早晨,牢房阴冷,铁窗临风,窗外晓雪飞舞,望着漫天飞舞的雪花,这位只有二十三岁的诗人,不禁想起了用乳汁把他养大的保姆,思念感激之情冲击着诗人的心。这是诗人第一次用“艾青”这个名字呈现给中国劳苦大众的一首赞美诗。它在《春光》杂志一卷三期上发表之后,立即轰动了全国,并受到了茅盾、胡风等文学前辈的好评。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播放本诗朗读录音带,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2、学生试读,除要求准确、清楚之外,还要注意表达出本诗的节奏和旋律。

3、理出本诗的抒情结构,初步说出大堰河形象特征:

第一部分(1~3节)怀念痛悼──身世悲苦低微。

第二部分(4~8节)眷念感激──勤劳善良无私。

第三部分(9~11节)同情控诉──命运悲惨。

第四部分(12~13节)讴歌赞美──灵魂高尚。

三、深入研究,体会构思特点

诗人在构思本诗时,把自己起伏的思绪,奔腾的激情作为最主要的依据,时而记人写事,时而直抒胸臆;时而回忆历史,进而直面现实;时而写保姆,时而写诗人自己;时而详写,时而略写,任意挥洒,无拘无束。请学生举例说明。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可作如下的归纳:

第一部分,诗人告诉我们,由于看到雪才想起保姆大堰河悲苦的一生,这是写本诗的导火线。在具体安排上,却一开始交代大堰河与我的关系,她没有姓,没有名,缺少独立的人格。这样的安排是为了突出诗人强烈的感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二部分,在激情的推动下,回忆大堰河对我的抚爱。为了充分地表现这种爱,诗人不惜笔墨进行铺排,又写他在自己家里的陌生、忸怩之感衬托大堰河的可亲可敬。

第三部分,用叙述方法,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一家人的悲惨遭遇。这是诗人最感痛苦的事。他用舒缓的笔调,边叙述,边叹息,更显得沉痛。

第四部分,用呼告的手法,直抒胸臆,把诗中的感情推向。诗人的感情到了极致,往往要抛弃具体的叙述或描写,借助直抒胸臆的方式,宣泄自己心中火山喷发似的激情,第12、13节便是明证。第13节,感情烈,语句却最少。诗人的选择是正确的,语言罗嗦,就难以充分表现自己心中的强烈的激情。

四、分段朗读,揣摩体会诗的节奏和旋律

朗读提示:

第一部分:第1、2节充满怀念和同情,语调舒缓。第3节,感情沉痛、悲哀,语调低沉、有力。

第二部分,着重写回忆,感情上时喜时悲,变化不定。朗读时也要随之节奏多变,构成变化多端的旋律。

第三部分,写大堰河死的凄凉,节奏应放慢。

第四部分,是献给大堰河的赞美诗,感情炽热,因而要节奏强烈,旋律加快。最后一节,诗人的感情已走向_,朗读时也应热情奔放,把火山喷发似的感情传达出来。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对作者艾青做了大致了解,初步体会了诗歌的韵律节奏,初涉了诗歌所表达的感情。通过反复朗读,对诗歌的层次及层意有了基本了解,理清了诗歌的结构。

六、布置作业

课外反复朗读课文,注意思考作者从哪些角度对大堰河进行塑造这一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分析大堰河的形象。

2、分析诗歌的表现特点。

〖教学过程〗

一、讨论分析大堰河形象

1、布置预习思考题:

⑴从哪些地方表现出大堰河对诗人有慈母般的爱?

⑵大堰河的勤劳纯朴、宽厚善良、只求奉献的精神品质在哪些地方表现出来?

⑶为什么说大堰河的形象意义决不仅仅是对大堰河个人的讴歌与赞美?

⑷本诗除了通过对大堰河形象的塑造进行抒情外,还采用直抒胸臆的方法进行抒情。这具体表现在何处?

2、根据预习提纲,学生自学,再分小组讨论。讨论后,每组派代表一名回答一题,经师生评议、补充,统一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参考答案〗

第1题:主要表现在第4、5、8节里。在第4节,用八个排比句集中写大堰河对乳儿的爱。这八句实在是八个出色的细节,把她的爱心写得非常具体、充分。“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两句首尾反复,起了点化、强调感情的作用。在第5节,叙写“我被生我的父母领回到自己的家里”之后,发问道:“啊,大堰河,你为什么要哭?”显而易见,从哭声中传达出来的是对乳儿的爱。这种间接表现的方法是十分有力的。在第8节,进一步写大堰河对乳儿之爱,其细节有切糖、夸画、赞儿、梦做“婆婆”等。特别是那个梦,表现她具有美丽、丰富的内心世界,写得浪漫,富有幻想、激情。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爱至极致,不禁做起梦来。她的梦可以看作对乳儿的祝福,当然也表现出她个人的精神要求。不过,她很本分,知道自己地位低下,不配享受这幸福,所以她不敢把梦对人说。

第2题:在第4节,描写她在家整天做家务,带孩子,忙得不可开交,在第7节,用6个排比句集中写她在乳儿家劳动,年复一年,始终“含着笑”,显得那样勤劳纯朴,宽厚善良。为了乳儿,为了一家人的生活,洗衣、做菜、喂猪、熬汤、收麦晒豆……什么都肯干,表现出无私的奉献精神。

第3题:大堰河的性格特征和不幸遭遇,在旧社会颇有典型性。诗人在第12节里明确写道:这首诗是“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由此可见,“大堰河”是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化身,是人类的保姆。诗人对她的讴歌和赞美,实质上是对广大劳动妇女的讴歌和赞美。

第4题:第1、2、12、13节都是诗人直抒胸臆。

3、讨论小结:

这首诗选择了大堰河若干生活片段,一系列细节,多侧面地展示了她丰富的个性。大堰河勤劳纯朴、善良无私,在她身上概括了千百万劳动妇女的共同品质,她的悲剧命运很有典型性。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诗人对劳动妇女的深切同情,也表达了对旧社会的愤怒控诉。

二、赏析诗歌艺术特点

1、是借叙事抒情。这首诗几乎通篇用的都是描述意象,它选择日常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大量细节构成一幅幅画面,由诗人饱含深情的笔墨把它们化成叙事性的诗句,给人强烈的画面感和情感冲击力。例如诗的第4节,诗人连续用8个排比句,每一句都是一个大堰河日常生活的描述意象,集中塑造了大堰河这个勤劳、善良、朴实、贫苦的农村妇女形象,在叙事中抒发强烈的怀念、赞美、爱戴之情。

2、是对比、反复、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

提问:本诗哪些地方运用了上述手法?举出例子后,请谈谈它们所起的作用。

明确:学生可从重点语段如第4节中的八个排比句,第7节中六个排比句,第4、6、7、8、9、11节开头和结尾诗句的反复,第4、6节的对比等来回答。

妙用对比:两个家庭生活对比,体现社会制度不合理;两家的不同待遇对比,显示诗人的爱憎;生前的操劳和死后的凄惨;美丽梦境和凄惨死亡对比,深刻表现了文章主题。

大量反复:表现特有的感情,使诗句一唱三叹,增强表达效果。

多次排比:既使内容凝炼,形式整齐,也有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三、激活思维,探究阅读

(学生自由发言,答案不尽一致,但只要有闪光点,教师都给予肯定和赞许)

探究课题:

关于“紫色的灵魂”的理解:

观点一:紫色是悲哀、不幸或伤痛、死亡的象征。

观点二:紫色应是高贵的象征。

观点三:特级教师韩军则认为:“痛苦”和“高贵”不矛盾,灵魂因“承受太多苦难”而“尊贵、伟大”!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通过对重点问题的探讨进一步了解了人物形象和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并分析了该诗的艺术特色。这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诗歌,但并不排斥叙事,甚至是细节描写,因此一定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充分体会诗人满怀的激情。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也是此诗一大特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体会并学习这些修辞手法。

五、布置作业(二选一)

1、复习课文所学,联系生活现实,给母亲写首颂歌。

2、课外阅读艾青诗作《我爱这土地》、《礁石》、《给乌兰诺娃》等,写一篇评论谈谈你对艾青诗的认识。

高一语文教案 篇四

【教材定位】

《劝学》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0课的第一篇课文,这一课的两篇文章都是我国古代探讨学习问题的名篇。学习这两篇文章时,要通过熟读课文,找出并推敲文中的`名句,并在此基础之上把握两篇课文关于学习的主要观点。《劝学》选自《荀子》,劝,即鼓励的意思。荀子通过这篇本章表达了自己对于学习的认识和态度。

在学习这篇文章时,要注意把握整篇文章的中心论点,分析并概括荀子从哪些角度去探讨了学习这件事。同时,注意分析本文的论证特色,学习荀子的论证技巧。

【素养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虚词,疏通文意,理清文章思路,并背诵全文。

2、了解荀子的生平、成就,及其思想主张,积累文化常识。

3、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4、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习并掌握本文的论证手法

【教学方法】

点拨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时代的快速发展,人类的多元融合,让“终身学习”的理念大步跨进了新纪元。从小我们就受到“学习使人进步,知识改变命运”的熏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劝学》,看看荀子对于学习的看法。

二、知人论世

1、了解荀子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2、了解《荀子》

《荀子》是战国时期荀子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哲学著作。全书一共32篇,其观点与荀子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在前27篇中,也有几篇,如《议兵》、《大略》等可能是他的学生整理而成的。荀子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富赡警炼,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3、解题

4、写作背景

荀子主张人性本恶,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好利恶害,如果任人顺性发展,人与人之间就会互相争夺,使社会陷入混乱;必须由圣人制定礼义,进行教化,才能使人转而为善,使社会正常安定。所以他认为人性是恶的,而善则是后天人为教育的结果;善不是性,而是“伪”。他强调学习、积累,注重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劝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5、了解荀子的思想主张

天道自然的思想

荀子将“天”、“天命”、“天道”自然化、客观化与规律化,见于他的《天论》一文。“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

在荀子看来,天为自然,没有理性、意志、善恶好恶之心。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他把阴阳风雨等潜移默化的机能叫做神,把由此机能所组成的自然界叫做天。宇宙的生成不是神造,而是万物自身运动的结果。

“人之性恶”

荀子最主要的努力是确认人在道德修养和治理国家中的主体地位。在道德修养方面,作为前提与起点的,是荀子主张的性恶论。荀子从天人相分的立场出发,否定而人性中先验的道德根据。在他看来,所谓人性就是人的自然本性,是所谓“生之所以然者”。其自然表现为“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其实质就是人天然有的抽象的自然生物本能和心理本能。

荀子认为人的这种天然的对物质生活的欲求是和道德礼仪规范相冲突的。他认为人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如果“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纷乱理而归于暴”。所以说人性是“恶”,而不是“善”。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一)预习检查:

1、给加点字注音:

木直中绳(zhòng)輮(róu)槁暴(gǎopù)就砺(lì)

参省(cānxǐng)须臾(yú)跂(qǐ)楫(jí)

跬步(kuǐ)骐骥(qíjì)驽马十驾(nú)锲而舍之(qiè)

金石可镂(lòu)螯(áo)蛇鳝(shàn)

(二)初读感悟

熟读课文,把握节奏,疏通文意。

四、文本研究

思考1、解读第一段

1、解释下列词语

①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②已:停止

2、概括第一段的内容及作用。

明确提出劝学主张论点——学习不可以停止,总领下文。

思考2、解读第二段

1、解释下列词语

①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第一个“于”,从;第二个“于”,比。

②中绳:合乎,木匠用的墨线

③輮:同“煣”,用火烤木材使之弯曲

④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

⑤虽:即使

⑥有:同“又”

⑦槁暴:晒干

⑧不复挺者:直

⑨輮使之然也:这样

⑩金:指金属制的刀斧等

就砺则利:接近,靠近;磨刀石

君子博学:广泛地学习

而日参省乎己:检验;省察;相当于“于”。

9知明:同“智”,见识

2、研读第2段,找出三层比喻的本义和比喻义。

明确第一层:青、冰比喻。本义:事物经过变化,可以提高。比喻义:人性经过学习是可以提高的。

第二层:木直为轮。本义:事物经过改造,可以改变。比喻义:人性经过学习是可以改变的。

第三层:木、金比喻。本义:事物经过检验,可以完善。比喻义:君子经过学习,可以智慧明达,行无过失。

思考3、解读第三段

1、解释下列词语

①跂:踮起脚后跟

②疾:劲疾

③彰:清楚

④假:借助,利用

⑤利足:善于奔走

⑥致:到达

⑦水:用作动词,游水

⑧绝:横渡

⑨生:同“性”,资质、禀赋

⑩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2、研读第3段,思考它论证了什么问题,又是如何论证的。

明确第3段论证的是学习对于君子成长所起的作用,采用了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分三层展开论述:

①阐述学习的重要作用,有时学习比思考更重要;

②用四个比喻,从见、闻、行路、渡河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而起到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③得出“君子善假于物”的结论。

思考4、解读第四段

1、解释下列词语

①风雨兴焉:兼词,相当于“于此”

②神明:非凡的智慧

③自得:获得

④跬步:跨出一脚;跨两脚。

⑤无以:没有用来……的

⑥十驾:一天的行程

⑦功在不舍:舍弃

⑧锲:刻

⑨镂:雕刻

⑩黄泉:地下的泉水

用心:因为心思

跪而二螯:腿;蟹钳

寄托:藏身

用心躁:浮躁,不专心

知识拓展:

(1)连词:并列关系。例句:知明而行无过矣。

(2)连词:修饰关系。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

(3)连词:转折关系。例句: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4)连词:顺接关系。例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细读第4段,完成下面的表格。

形象化的表述说理的方法阐明的道理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明确

形象化的表述说理的方法阐明的道理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比喻论证(正面)学习重在积累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比喻论证(反面)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比喻、对比论证学习贵在坚持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比喻、对比论证学习成在专心

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思考5、概括梳理整篇文章

明确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揭示了题旨。

第2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

第3段:阐明学习的重要作用。

第4段,阐明学习应持的方法和态度。

思考6、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各题。

劝学

秦观

①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②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③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邵)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④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节选自《精骑集序》)

劝学

《荀子》

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④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ニ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问题】秦观《劝学》中读书的故事可否论证荀子“学不可以已”的观点?请作出判断并阐明你的理由。

明确秦观叙述了年少时凭记性好贪图玩乐,年长因善忘而毁坏学业的故事,可以从反面论证读书时学时辍导致的后果,适合用来论证积累对成就学问重要性的观点。

五、技巧点拨—探究说理方法

【任务引导】“譬称以喻之,分别以明之”是荀子主张的“谈说之本”。本文鲜明地体现了这一说理特色——善用比喻。除了比喻论证,本文还综合运用了其他的论证方法,做到了条理清晰,论证充分,入木三分。

【任务活动】试分析概本文在说理上的特点

明确①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是本第一大特点。比喻能使抽象道理明白具体,深入浅出,使人易于了解和接受,提高表达效果。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重要意义;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作用;第四段用了十个比喻,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些比喻有的用同类事物相衬托,如:“登高而招”与“顺风而呼”,“假舆马”与“假舟楫”,“积土成山”与“积水成渊”;有的用相反情况相对比,如“骐骥一跃”与“驽马—卜驾”,“朽木不折”与“金石可镂”等。比喻说理明白透彻,深入具体,使人信服。

②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③多用对偶,夹用排比。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苟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六、明晰主旨

《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表达了对学习的作用、意义,以及方法态度的独到见解,对后世具有启发意义。

七、拓展阅读

在先秦美学中,荀子美学不但和老庄美学很为不同,而且和孔孟美学也不同。与孔孟老庄美学相比,荀子美学有它的优越之处,但也有它的弱点。

荀子美学的最大优越之处,在于它不像孔孟老庄那样讳言人的功利欲望的满足,它直截了当地宣称美的要求是人的各种欲望当中的一种,把人的审美要求放到了完全现实感性的自然生命基础之上。虽然荀子不认为自然欲望的满足就是美,但荀子所说的美决不排斥在符合礼义的前提之下的各种欲望的满足。如荀子所讲的诉之于耳目的种种美,就同统治阶级的“养目”、“养耳”、“养口”、“养体”等等的生活享受分不开。此外,荀子所说的美同后期奴隶主企图“富有天下”的种种积极的努力和实际活动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一部《荀子》用大量的篇幅具体地讲了富国强兵之道,讲了统治者如何才能“富有天下”的种种办法和措施,无异于为后期奴隶主提供了一个富国强兵、王天下的百科指南。而荀子所说的美,离不开这些富国强兵、王天下的实际活动。

在中国美学史上,荀子第一次强调了美同人的努力,同人征服外部世界的活动的密切关系;强调了美的产生和占有与人的活动分不开。如果说孔孟所说的美主要是个体人格在道德上的完善状态,老庄所说的美主要是超功利的精神自由境界,两者都基本上是内向的而非外向的,那么荀子却可以说是把美的追求引向了外部世界。虽然荀子也照样在讲个体人格在道德上的完善,并且也同样以此为美,但这并非荀子美学的主要特征。而且荀子讲人格修养处处重视实际的磨练,重视“行”、重视“积”,同孟子所倡导的“养吾浩然之气”是大异其趣的。对荀子来说,美主要存在于建功立业、富贵尊荣的外向的活动中,而不是存在于个体人格内存精神的崇高之中。即便是儒家强调的“乐”,在荀子这里,也主要不是同个体人格的完善相联系,而更着重于它的广泛的“移风易俗”的社会功能。完全可以说,荀子把美空前地世俗化了。连荀子所写的《成相》和《赋》也都显示了这种特点。这应该说是荀子美学的又一贡献。因为美本来不应脱离人在外部世界的多样的活动,不应脱离人同外部世界多方面的关系,不应脱离世俗的各种各样的生活。

但是,正是在荀子美学表现其优越性的地方,又恰好存在着荀子美学不及孔孟老庄美学的特点。这弱点在于荀子美学忽视了美同个体人格精神的自由的关系,忽视了美的超功利的特征。在孔孟那里,个体人格的道德的完善,人的不可屈服的尊严,完全压倒了功利欲望的满足;在老庄那里,对精神的自由的追求更是把功利欲望的追求和得失的考虑看作是人的精神枷锁,而必须加以抛弃。虽然孔孟讳言利,老庄主张超功利,都有消极作用,但由于具有肯定个体人格精神不为功利压倒的崇高价值这一方面,便刚好开启了通向审美的大门。荀子则不然,他考虑的全部问题是如何把“欲”同“礼”统一起来,使欲望的满足不违背“礼”。所以,荀子所追求的美的境界同孔孟老庄相对要低一些,他对审美和艺术的特征的把握也比孔孟老庄要差一些。

(节选自李泽厚《荀子美学与孔孟老庄美学的比较》)

【问题】相比于孔孟老庄美学,概括荀子美学的优越之处。

明确(1)它把人的审美要求放到了完全现实感性的自然生命基础之上。

(2)把美的追求引向了外部世界,强调了美同人的努力,同人征服外部世界的活动的密切关系;强调了美的产生和占有与人的活动分不开。

八、荀子名言积累

1、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2、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

3、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

4、思索以通之。

5、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

6、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

7、积土而为山,乘之而后高,积水而为海,积之而后深。故圣者众之所积也。

8、良农不为水旱不耕。

9、尊严而惮,可以为师。

九、随堂巩固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点出君子《一秘·www.1mi.net》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

(2)《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3)《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君子并非天资过人,只是他们善于利用外部条件来弥补自身的不足。

(4)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劝学》中则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5)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翻译句子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明确①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②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③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圣人的精神境界也就在这里具备了。

④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

十、作业

完成同步习题。

以上内容就是一秘为您提供的4篇《高一语文优秀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最新范文

86 19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