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范文>教师教学>教师范文

教师成长【精选10篇】

2023-11-08 16:27:04

紧张又充实的学习生活又将谢下帷幕,相信你会领悟到不少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学习总结吧。下面是一米范文整理的10篇《教师成长》,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教师成长范文 篇一

关键词:教师角色 角色形成 教师成长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24-0071-01

随着我国高等事业的的迅速发展,青年教师的队伍不仅日益庞大,而且越来越成为高校发展的生力军。但青年教师尤其是刚刚跨进教师队伍的青年教师在角色认同以及如何成长为一名专家教师都存在很多困惑。认真研究和解决这一困惑,使他们更好地融入工作中,承担好教学研究工作,发挥自身的才智,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角色与教师角色

角色,亦称社会角色,它指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相应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并按照一定的社会期望,运用一定的来履行相应社会职责的行为。教师角色是教师在学校教育中,为实现与其身份地位相对应的权利和义务时,所表现出来的符合社会期望的态度与行为模式的综合。具体来说,教师是知识传播者、学习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父母长者、朋友和管理员;榜样和模范公民;学生灵魂塑造者;教育科学研究人员。教师职业角色的形成

在现实生活中,当某个成员在特定的职业岗位上工作时,便充当着特定的职业角色。教师职业角色的形成有时间、程度等差异,这些差异将影响一个教师的成熟和成长,最直接的将影响教育教学工作。

第一,教师职业角色意识的形成过程。(1)角色认知阶段。角色认知指角色扮演者对某一角色行为规范的认识和了解,知道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不合适的,表现为了解教师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职责,能够将教师所充当的角色与社会上其他职业角色区别开来。(2)角色认同阶段。指通过亲身体验接受教师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职责,并用来控制和衡量自己的行为。对角色的认同不仅是认识上了解了教师角色的行为规范,而且在情感上也有所体验。对教师角色的认同,是在一个人正式充当这一角色,有了教育实践后才真正开始的。(3)角色信念阶段。教师角色中的社会期望与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心理需要。这时教师坚信自己对教师职业的认识是正确的,并视其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形成了教师职业特有的自尊心和荣誉感。

第二,促进教师角色形成的主要条件。首先,要促进教师角色的形成,首先要使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在正式成为教师前就对教师职业及相应的角色有一个较为全面而正确的认识。其次,通过榜样的行为示范,人们能够掌握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待,学会在不同情境中从是角色活动,处理角色冲突。再次,要促进教师角色意识的形成,新教师还要通过自己的教育实践,是自身的心理需要发生变化。

二、教师成长

第一,青年教师成长的历程。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等三个阶段。处于关注生存阶段一般是新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最担心的问题是:“学生喜欢我吗?”“同事们如何看我?”“领导是否觉得得不错?”等等。当教师感到自己完全能够生存时,便把关注的焦点投向了提高学生的成绩即进人了关注情境阶段。在此阶段教师关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一般来说,老教师比新教师更关注此阶段。在关注学生阶段,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教师成长 篇二

一、 校长要善于抓住促进教师成长的关键时期

关键时期是指关键事件发生的敏感期,也是教师的快速成长期。英国学者米瑟尔将教师专业发展关键时期划为三类:一是外在关键时期,即由重大历史事件引发的关键时期,比如战争爆发、教育制度调整,教师不得不改变原有的专业知识结构。二是内在关键时期,即教师专业发展的自然演进过程中出现的关键期。比如教师实习期、入职适应期,教师需要对以后的专业发展作出选择和决策。三是个人关键时期,即由家庭中的突发性事件、结婚、离婚、生老病死等引发的关键时期。关键时期往往给教师发展留下许多契机,并构成教师成长的转折点。因此,作为校长就应该善于抓住这些关键时期,促进其专业成长。

首先,校长要善于利用外在关键时期。教育制度或政策的调整、新课程的推行等重大教育改革往往不是校长所能决定之事,但校长可以利用外在关键时期的“东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如新课程的推行就为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作为校长,要引导和指导教师重新确定自己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角色定位,并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教育过程指导者的角色转变,由学生学业的评判者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变,由简单地教书向教学研究者的角色转变,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由统一化教育向差异化教育转变,由模式化教学向个性化教学转变,由只重教学结果向既重结果也重过程转变。促进教师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课程观。

其次,校长要善于抓住内在关键时期。入职适应期是一个青年教师成功最关键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青年教师是否热爱工作、是否熟练掌握教学基本功、是否渴求教育理论与经验、是否具有一定的可塑造性等,决定了其将来能否走向成熟,能否成为名师。因此,作为校长就要善于抓住青年教师成长的这个内在关键时期,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首先,要引导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心理倾向,增强职业认同感,使青年教师逐步将干工作转变为干事业,将仅仅为了谋生转变为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的一种追求。其次,要创造条件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从教技能,可以通过集中培训、拜师学艺、外出学习、教研活动以及技能大赛等多种形式,为青年教师搭建学习和展示的平台,让他们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有效缩短新教师成长的历程。最后,要切实解决青年教师的后顾之忧,满足他们的生活需要。校长要主动深入到青年教师中去,了解他们生活上的共性需要和个体需要,采取具体措施加以落实和解决,从而使每个青年教师都能心情舒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再次,校长要善于捕捉个人关键时期。教师的恋爱婚姻问题、住房问题、子女入学问题、夫妻分居等,都是教师成长的个人关键时期。作为校长,就应该认真考虑并尽力协助教师解决好这些问题。比如哪个教师家里有了婚丧大事,哪个教师卧病在床,哪个教师家里遭遇了灾难,校长都应及时赶到,送上知心的问候,协助解决面临的难题。把领导的关怀和集体的温暖送到教师的心坎上,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进而化作高昂的工作热情和实际行动,把学校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 校长要善于制造促进教师成长的关键事件

关键事件是指个人生活中的重要事件,教师要围绕该事件作出关键性决策,它促使教师对可能导致教师特定发展方向的某种特定行为作出选择。纵观教师尤其是名师的成长历程,我们会发现,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都经历过对自己的发展起过巨大促进作用的“关键事件”。因为这些事件,使他们自我要求更高,对自己更有自信,更加发奋努力,从而不断收获一次又一次成功,获得不断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从而逐步成长起来。

在此方面,潍坊广文中学的赵桂霞校长可以说是“深谙此道”。作为新组建的一所学校,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赵桂霞校长不断为教师创造“关键事件”,激励任一方面有所发展的教师。比如学校推出了“最多借阅图书奖”,鼓励借阅图书最多的教师;“最多参加沙龙奖”,鼓励在“周四沙龙”中寻求成长的教师;“最多撰写案例奖”,将已经形成反思习惯的教师推向前台;“最细研读简报奖”,鼓励教师认真揣摩《教师发展简报》的内容;“最和谐班级的班主任”,激励教师潜心研究班级管理;“课堂教学研讨月”,更是将目标引向展示教师专业发展成果,促进高效愉悦课堂的建构……这些奖项和活动的推出,给了很多教师“意外的惊喜”,也向他们传递了一个信号:学校在奖励“发展中的教师”,学校在鼓励教师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发展。于是,教师的发展劲头更足了,更多的教师走上了领奖台,一大批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脱颖而出,学校也成为潍坊市乃至全国的知名中学。

由此可见,作为校长就应该尽最大可能给教师创造关键事件,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平台,让每一个教师都有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而作为教师,也要善于把握机会,使每一次展示和参与都成为自己成长中的关键事件。

三、 校长要善于充当促进教师成长的关键人物

关键人物是指对教师专业成长产生重大影响的人。许多教师都认为在其专业发展过程中校长的影响特别大。校长对他们的关怀和帮助、支持和鼓励,给予他们专业成长的台阶以及在他们专业成长道路上的指引,都会让他们铭记在心。这不仅影响到他们的待人处事、同事关系,也影响到他们的工作态度和自我发展意识,以及他们在班级或学校管理中的管理风格和行为方式。由此可见,校长充当着教师成长的关键人物。

教师成长 篇三

一、大量阅读,仔细咀嚼。现在教师的阅读量大多太少,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比如工作量太大,没有时间也没有心境去阅读。但缺乏阅读习惯是一个重要原因。这也可以说是我们的教育存在的一个缺憾:没有很好地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和品质。

阅读什么呢?我认为中小学生教科书就是很好的读物。尽管我们的中小学教科书编排还不很理想,但对教师来说仍是最好的读物。因为在中小学教科书中凝聚了人类的基本经验,那些内容是最基本、最核心的,是构建我们精神大厦最主要的元素。中小学教科书上的内容我们过去都学过,但今天我们的眼界发生了变化,我们的经验背景发生了变化,去阅读那些我们熟悉的材料,会有新的感怀和收获。“温故而知新”。对于教师,阅读各科教科书,还有一个重要价值便是,你可以在自己所教的课程中经常地提及别的课程内容。这样,就能更好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背景,帮助学生融会贯通地理解学习内容,也有助于学生形成对世界的完整理解。除了阅读教科书,阅读一些优秀的教育刊物也是十分必要的。办得好的教育刊物上的文章,比较及时地反映了教育界同行们对于教育最前沿的思考,会推动你的思考和探索。

另外,要阅读一些滋养心灵、温润生命的书,特别是文学作品和思想随笔。那些文质兼美的作品,会使我们的内心变得丰富、细腻、鲜活和磊落。

二、深入探索,自觉反思。在实际工作中,你总会发现一些问题,一些现象,你可以有意识地去做一些探索;自觉地实践一些先进的教育思想,并不断地自我反思。有改变才会有成长,你总是试图要去改变一些做法,一些想法,而不是自我封闭,故步自封。比如,什么样的家庭里成长的孩子写作能力比较强?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写作能力是不是一定就强?语文的学习成绩与其他学科的学习成绩有多大的相关度?

三、及时总结,着力提升。要养成及时总结的习惯,收集、整理我们听到的、看到的、读到的有价值的现象和表达。古人讲,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万丈高楼平地起。积累是十分重要的。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成功一定有方法,失败一定有原因。及时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并上升到理性的认识,我们就获得了成长。没有经过理性加工的“经验”(经历和体验)就可能是混沌的、模糊的,所以,“经验的概念化”是智慧发展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从感性到理性,这个认识过程不是一次就完结了的,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断修正和深化的过程。“教师成长的策略”可以说是我个人经验的一个总结,这个总结不是一天形成的,它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也远未完成。

教师成长范文 篇四

关键词:校本教研 课题式管理 教师成长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1B-0029-01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我校不断实践逐步提出“五步”校本教研法,即内容由教师提出,过程由教师完成,结论由教师归纳,实践由教师执行,经验由教师推广。

教研活动采取五个步骤:

第一步:提出问题。教研活动内容的确立,由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在教学实践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再由学科组全体成员共同商讨,确立一个大家共同面临急待解决的共性问题作为本学科组的教研课题。

第二步:解决问题。问题呈现后,教研组要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大家共同参与,通过查找资料或研讨,提出可能可行的解决方法,集中群体智慧设计解决方案,包括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做哪些准备,会出现怎样的问题,遇到新问题我们又该如何解决。

第三步:实践问题。即将集体研讨的方案付诸教学实践,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进行记录及分析,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讨论,并灵活调整方案。

第四步:反思问题。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教师对研究的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时教师再坐在一起进行研讨,交流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对研究的问题进行反思与分析,或重新构建实施方案。

第五步:升华问题。综合大家的经验教训,理论升华为学校解决这一问题的实施方案,执行并进一步实践研究。

任何一项改革都离不开制度保驾护航。要快速适应校本教研的需要,没有制度约束,完全靠教师自觉行为是不可行的。单靠个别教师的个人行为去影响全体教师的做法显然不能适应校本教研实施的要求。为此,我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确实可行的制度。

一、课题式的管理,规范了教研活动的实施

科学的领导与管理,是科研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为了进一步贯彻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逐步形成民主、开放、有效的教研机制,进一步改进教学实践,解决学校教育教学面临的问题。同时充分展示我校教师在实践新课程,落实新理念上的积极探索精神,结合我校近几年教研活动的实际情况和经验,对“五步式”校本教研实行课题式管理,即对教师提出的所要研究的问题实行课题式管理。教师提出问题后,在教研组内通过后,教师要填写课题申请书,内容包括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计划、成果展示形式等。经学校校本教研领导小组审查后,教师要填写实施方案,重点填写实施步骤,即本课题将分成几个阶段完成,每个阶段的具体工作是什么,最后预期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通过课题式的管理,使我校的校本教研活动得以科学和规范的进行,学校的校本教研正在发生五个方面的重要转变:一是教研活动从缺乏系统目标,难以持续跟进的蛙跳式活动转变到长流水不断线与教学同步进行的教研,以及能及时回应和解决问题,进行追根寻底思考的教研;二是从少数人的教研转变到全员参与、人人受益的教研;三是从粗疏、空泛的教研转变到落实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的教研;四是从只重视教师理解课程转变到同时重视学生经验的课程;五是从明于一科,暗于全局的单一学科活动转变到吃透两头观照整体的学科教研与决策咨询相结合的活动。

二、教研组建设的加强,保障教研活动的开展

为充分发挥教研组长的作用,引进竞争机制,制定了学校教研组建设评价内容及标准。标准对教研组长的工作及教研组建设做了具体的规定。突出强调了每学期不少于2次的主题活动,对教研组的校本教研活动进行一次集中展示。活动形式为:由教研组独立主持并邀请全校同学科教师参与,教研组成员必须对自己的研究专题进行阶段性总结,并提出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其他教师可以对课题研究教师进行质疑或提出帮助解决方案,以利于研究的进一步实施。

三、立足校本教研,引领教师成长

学校“五步式”教研活动的空前活跃,使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教学、开展教学案例研究,形成了重研讨、重实践、重反思、重互助的风气,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结合教育教学实际、针对教育教学活动的不同阶段撰写反思札记,开展自我反思,如具有前瞻性的教育教学行动前的反思、具有监控性的行动过程中的反思、具有批判性的行动后的反思。教师总结经验、撰写论文、参与课题研究和观摩教学、开展教学案例研究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教师成长 篇五

“关注细节,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充分体现了数学‘冰冷的美丽、火热的思考’,是这节课最触动我的地方。”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是三角函数部分的重要内容,这节课公式多、容量大,如果每一个公式都让学生自主推导,就会完不成教学任务,如何在接受学习与自主探究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既能达成教学目标,又能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呢?”

……

这是数学组的教师,在听完我所执教的《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一课后,在教研组的网易博客中所发表的见解。

互联网不仅为我们开创了知识共享的时代,也打破了教研的疆界,让教研活动可以随时随地展开。尤其在WiFi的支持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喜欢穿梭在网络中,喜欢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在网络中学习、研讨。那么,教研活动又应该如何依托网络的虚拟助推教师成长呢?

网络备课,预设精彩

张海波曾用“滑一代、微一代、搜一代、游一代、秀一代”来形容“90后”和“00后”的学生。在“90后”“00后”这些“数字原住民”眼里,网络就是生活。这样的现实,我们该怎样应对?作为教师,我们除了要在教室、办公室教学、教研,还必须学会适时地进入网络,移民到网络空间,去学习,去开展教研活动。

为此,数学组的教研活动开始走进网络虚拟世界,依托网络,我们在教研组里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在网上共同研读新课程标准,研究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流程,并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采用“一人主备、多人研讨、反复研磨、最终定稿”的方式,要求各年级组及备课组教师根据备课组长安排的内容,精心备好一个章节的课,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将自己备好的初稿到备课组的“博客”圈子上。其他教师则利用碎片时间在线研读,参与网上研讨,然后负责人根据大家的意见再进行修改、上传。

这样依托网络平台展开集体备课、研课,交流各自备课成果,分享集体智慧的做法,既为教师拓展了研究的时间与空间,实现了交流对象的角色对等、机会均衡,也为教师们的成长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尤其是刚毕业的新教师,他们虽然缺少备课、上课的实践经验,但他们喜欢在网络中行走。因此,依托网络平台的教研,能让更多的新教师依靠网络快速地习得备课技能,增长“教”的智慧,避免了新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走弯路,帮助他们顺利地度过初登讲台的迷茫期。

网络观课,开启教研新视窗

目前,大部分教师仍然习惯守护三尺讲台,认为它足以演绎教学的全部精彩。其实我们错了,一个迈不出讲台的教师,注定走不远,也站不高。

为了落实新课程的理念,切实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我们在共享网络集体备课成果的基础上,依托网络又开展了观课。在观课过程中,首先把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录制成视频,并上传至教研组网络平台。然后,秉承“找短板、小切口、深挖掘”的理念,让教师们根据自己的所需,选择看课点,制作适合自己的观课量表,并带着问题再次进入网络课堂,在网络上对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反复、深度地观察和探究。

例如,数学教研组的教师,曾借助网络深度地研学了一位老教师所执教的《抛物线的几何性质》。首先,教研组的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所需,确定观课点和观察量表,并把自己的观课点及观察量表上传至教研组的网络博客中。其次,在观课时,每个人依据自己的观课点,先在现场观课,然后在网络上反复观察这节课的课堂实录,并对执教者的教学设计进行深度解读,如一位教师在反复观察这节课的视频后认为,执教教师在组织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从方法到探究结果,都由教师提前细化为一张张填空的表格。课堂上,学生只需严格按教师的“设计”进行“探究”就可以了,这实质是在探究包装下的另一种形式的“灌输”。从而提出怎样避免形式主义,真正落实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怎样引导学生有效地自主探究;如何实现目标达成与探究耗时的平衡;如何在探究学习中增加数学思维的含量等一系列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教师们依托网络平台,在教研组博客中发表各自的思考、探索。经过网络中的反复观课、研课及磨课,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得以快速地提升。

网络议课,直面教育困惑

“张老师的这节课,如果导入部分再简短些,课堂会更详略有致;如果多走下讲台和学生互动、倾听学生心声,课堂上会生成更多的精彩。”

“这节课给我的最大感受是教师交给学生的是学习的方法、思考的方式;尤其是注重培养学生解题后的反思,让学生在回望中洞察自己的解题思路,习得解题方法,这是我特别欣赏的地方。”

“由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到开幕前北京一个月的天气变化引入《函数的单调性》,这样的情境创设,耽搁了太多的教学时间,是否有点偏离教学的主题?”

“把课堂还给学生,虽然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面对课堂上学生们解题思路的旁逸斜出,甚至是背道而驰的‘歧路动态资源’,作为驾驭课堂的教师,我们是该把学生往预设的轨道上引,还是顺着他们的思路有效地挖掘?选择后者就会打乱自己原有的教学设计,冲击预设的价值,但牵着孩子们走,无疑又会置‘动态生成资源’于不顾,扼杀他们创造的积极性。课堂中,我们究竟该如何平衡这些?期待大家就这些问题能畅所欲言。”

“各位老师在博客中的精彩研讨,让我这位新老师很受启迪,这样的议课方式,我特别喜欢!”

……

这是数学教研组的教师们在集体观课后,大家在网络博客中所发表的部分见解。

多年来,传统的议课方式是观课后,教师们集中起来面对面地交流,而在直面交流时,很多教师往往碍于情面,只讲执教者的优点,少提甚至不提反面意见。这样,一些真实的想法就不能很好地反映出来。为此,我们将观课后的议课延伸至网络,要求每位教师把自己观课后的思考,发到教研组网络博客上,然后再在网上共同研课、议课,交流各自在“课堂事件”面前的“应对策略”,反思存在的不足,共享成功的经验。

教师成长范文 篇六

教师首先要做一个读书者。一个好的教师,一定是一个宁静的读书者。欧阳修说得好:“立学以立身为本,立身以读书为本。”在书中,我们可以与智者对话,与大师交流,我们可以去捕捉先人的灵性,我们可以去追寻哲人的足迹,我们也可以去聆听圣人的教诲。读书,是一种情操的陶冶,心智的启迪,灵魂的净化。在读书中,我们可以转变教育理念,产生教育灵感,提升教育水平。如果我们每个教师都埋头读书,那么,我们的学校都会有一股浓郁的书香,有一种向上的力量,更有一种魅力的学校文化。

教师还要做一个思考者。善于思考、勤于思考的教师才是一个有发展的教师。让我们在读书中思考,在教育教学中思考,在教育观察中思考,在教研活动的交流中思考。我们既要思考自己的成功之处,也要思考自己的失败之处;我们既要思考自己,也要思考别人,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做一个思考者,就是不张扬,不恣肆,不急功,不近利,始终坚守一份深沉,守住一份寂寞。有位教育家说得好:“成功=经验+反思。”有反思,才会有改变,有进步,有发展。没有反思能力的教师,绝不是一个科研型的教师,更不是一位好教师。

教师更要做一个研究者。一个好教师,一定是一个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师。那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从哪里来?只有从研究中来。教育科研,就是用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研究教育现象,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创造性实践活动。“真问题,真研究,真成果,真成长”是教师发展的规律。因此,我们要从问题入手,用科学的眼光,审视教育问题,分析教育问题,解决教育问题。在解决教育问题中,逐步摸索教育规律。我们一旦掌握了教育规律,遵循了教育规律,我们就有了无穷的教育力量和教育魅力,就能让学生得到最佳的发展,就能获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工作能给教师带来乐趣,使教师的工作不致变成单调乏味的一种义务,你就引导教师走上一条教育科研的幸福的道路上来。”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教师要能成长,要能感受成长的快乐和幸福,必须走教育科研之路。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多一点读书的时间,多一点思考的空间,多一点研究的意识。只有在这种状态中工作的教师,才是最有发展的,也才是最幸福,最快乐的。

这就是教师成长之道。

教师成长 篇七

【关键词】教师博客;专业发展;促进作用

教师博客是教育博客中的一种,是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师利用互联网新兴“零壁垒”的博客技术,以文字、多媒体等方式,将自己日常的生活感悟、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堂实录、课件等上传发表,超越传统时空局限(课堂范畴、讲课时间等),促进教师个人隐性知识显性化,并让全社会可以共享知识和思想。博客网认为,随着教师博客的大规模普及,将在传统基于课堂教学的“教堂式教育模式”之外,催生出真正开放的“集市式教育模式”,推动人类教育事业的进步。

一、教师博客有利于教师的身心健康

繁忙的工作使教师的时间和空间都受到了限制,经常一天到晚都在学校,和外面接触有限,再加上工作上的压力,使教师的情绪无法得到有效的释放,因而导致焦虑、压抑等压力堆积,得不到及时处理,久而久之就会影响教师的日常工作,从而影响了教师健康和个人专业发展。而博客的出现,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释放空间,因为博客是个人的私人领地,只要不发表危害国家的言论,每个人都可以畅所欲言,这样就可以让自己的心态得到很好的调节。由此可见,教师博客给了教师一个精神家园,一个心灵归宿。

二、教师博客是进行教学反思的新工具

柏莱克认为:“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境的能力。”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是教师个人成长的一种十分有效的途径。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但是写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由此可见,教学反思对老师个人专业发展的积极作用。传统的反思基本上是以日记或者笔记的方式进行记录,这样的反思相对封闭,只能供个人使用。

三、教师博客是架起家校沟通的新桥梁

家校沟通是教师要处理好的重要工作,传统的沟通方式由于人数过多所限,无法做到每个学生最新的动态及时准确地反映给家长,这样一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就难有机地统一起来,而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辅助作用也不能很好的发挥出来,教师的工作量也就大大增加,不利于教师在学校达到最大程度的有效教学。而有了教师博客,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就可以做到无处不在。家长可以随时登陆教师博客,关注自己孩子的最新动态,并对此发表自己的一些看法,及时反馈给老师。家长还能及时对孩子的一些优秀表现给予表扬,对孩子的一些不好的表现做出更正。这样就达到了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的完美对接,大大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同时也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四、教师博客为教师学习提供一个新平台

博客不同于一般网页,它有极强互动性,人性化,被喻之为网上家园。教师博客的出现,为教师加强师生互动、交流,开辟了新的途径。学生进入博客不仅可以浏览相关内容,还可以留言与回复,发表评论,提出意见。在互联网虚拟世界里,师生之间是站在谈话者的角度,不存在年龄、身份的隔膜,学生可以敞开心扉、大胆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这样一来,教师的话学生能听得进,教师提出的学习、生活各方面得规范要求容易被学生接受。教师还可以在自己的博客上不时地发一些学生取得成绩方面的内容,如评选出来的学生地先进事迹和荣誉等,这些东西在博客上不仅肯定学生成绩,而且更激励了学生,这比教师的口头表扬效果更佳。

五、教师博客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有效载体

教师的写作能力是教师专业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通过自己书写博客日志和发表评论,不但可以达到练笔的目的,同时还能不断提高自己教学水平。写作博客其实就是做教育叙事研究的过程。而教育叙事研究使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 1mi.net 一米范文…它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怎么做,它只是给读者讲一个或多个教育故事,让读者从故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怎么做。多数情况下,是教师本人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叙述自己的教育经历和体验,实质是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将教育直接参与者的内心思想、隐性知识等转化为显性知识,挖掘出教育主体的教育智慧并转化为集体智慧和共享资源。作为职业领域的教师博客,部分作者对内容往往自觉或不自觉进行主题设计,因此,写作博客的过程,也就是围绕某一主题进行探索的过程。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随着教育现代化地不断推进,教师博客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媒介,已经越来越被广大的教师所接受,它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展示与学习舞台。我坚信教师博客在今后地教育教学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地角色。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师博客,发挥它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通过它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 叶澜。教育概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教师成长 篇八

一、在转变教育理念中成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十年历程,十年风雨兼程,十年春华秋实。2011年12月,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1周年之际,《课程标准(2011年版)》从修订理念、课程目标、内容、评价方式等方面也有了充实和调整,提出了课程改革的着眼点和最终归宿——“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一基本的价值取向,也使我们重新审视课程、聚焦课堂、找准方向和定位,为我和教师之间搭建了沟通的桥梁和纽带,给我们注入了前进的动力,丰富了专业知识,明确了身上肩负的责任,明晰了教育方向。“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我与教师紧握这一把尺,努力转变教育理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完整的人格为己任,倾听生命拔节的声音,当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努力践行要“导师”不要“教师”的新理念,让我和教师在教学相长、教研相长中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二、在学习和反思中共成长

我是第一批课改的见证者和随行者。作为一名教研员,我深刻地感悟到学习与反思是我成长进步的有力基石。刚开始接触新课程,它如同“头脑风暴”向我袭来,让我有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真的想对它说爱你不容易。随着零距离的接触,心与心的交流,让我眼前一亮,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也是教研员工作的土壤。我们的工作重心应扎实基层,重心下移,不然我们的工作也只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跟踪听评课的过程中,我把这些年来对新课程的理解和感悟与教师进行了交流和分享,让教师深刻地感受到作为人师只有不断地汲取更多营养,让学习变成自己自觉的行动,才能对得起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对得起家长对我们的期待,才能无愧于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从而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且乐在其中。教育无小事,处处是教育。在新课程、新理念的引导下,我们要探究和实践的还有很多。只有勤动笔、勤思考、勤反思,勤总结,才能更好地开拓我们的视野,洗涤我们的灵魂,沉淀我们的心田,在学习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成长。

三、在问题研究中共成长

教师成长 篇九

“思之不缜,行而失当。”反思意识人类早就有之,“反求诸已,扪心自问”、“吾日三省吾身”等至理名言就是佐证。而当今社会反思已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何况作为教师在教学中也应不断尝试应用反思,发现问题,消去弊端,得教益,即“借石攻玉”。

新课程的实施,标志着教学改革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这个领域为我们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机遇和挑战并存。在这一大背景下,作为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如何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如何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如何处理学科课程与教学遇到的许多问题,例如:究竟是“教材为本”还是“标准为本”?教材设计如何才能摆脱“新瓶装旧酒”的尴尬?嘴上讲“知识是自我建构的产物”,但实际上是“灌输”为主的课堂风景线又有多少改观呢?等,这些问题都是很值得引起思考的现实问题。

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尤其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的分析与反思。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借助行动研究,不断地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思考与研究,对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地进行回顾,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追求教学过程的合理性,从而使自己成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然而新课程又强调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开发者。要做这样的角色,最需要的就是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改进,不断地创造,而教学反思正是使教师总结、反思、改进、创造的有效方法。

一、课前反思,具有前瞻性。

教学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教师大多关注教学后的反思,忽视或不重视教学前的反思。着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所有的教育心理学还原成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道什么。”这说明了了解学生已有认知水平,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尤其重要。而且新课程标准同样非常关注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上去探求新知。因此,教师在教学前必须充分地了解关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这不仅仅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审视,再次查漏补缺,吸收和内化,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教学实践表明,经过课前反思后的教学设计的调整,能够预设到学生在学习中所碰到的困难,教学内容和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课中反思,具有监控性。

课中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具有监控性,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过程,尤其是进入新课程后,教学中所出现的情况越来越有挑战性、常常出人意外。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及时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善于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顺应学生发展的需要,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意见,及时了解学生的困惑;其次,课堂教学是在动态中生成,在动态中发展的。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形成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课中反思表现为教师自我检查、自我校正、自我强化,而这一过程又是通过“问题――尝试――反思――新问题――调整――反思”得以展开和实现的,贯穿始终的是教师的“反思”。

三、课后反思,具有批判性。

课后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固然重要。教然后知困,知不足。因此,课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分析、反思,写下自己执教的切身体会或疏漏失误,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是十分重要的。经常性地课后反思是教师责任心的具体表现,是教师课堂教学自我反馈的一种好形式,更重要的是它还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备课质量,促进教学内容更全面、教学设计更合理;有利于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及时发现问题,查漏补缺;有利于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那么课后反思思什么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反思:

1、教材的创造性使用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科书的首要功能是作为教与学的工具,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件,而是以一种参考揭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方法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是课程的使用者、建设者、开发者。因此,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时候,可以把这些内容在课后反思中加以记录,既积累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合理的建议,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

2、教学片段赏析

记录自己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将教学过程中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和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做法(如巧妙的导入新课,留有悬念的结束语,创设课堂教学情景及激活学生思维、学生自主评价等),详细地记录下来,并应用到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去,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要善于记录教学机智。在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碰撞的火化”,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当出现了这些意想不到的高潮时,作为教师就要记录下来加以研究,并以教育理论为指导,结合案例分析技术,开展教科研工作。

3、教学的“败笔”之处

成功的课堂教育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在课后,教师必须审视自己处理不当的环节,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等,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出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同时,对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动脑筋、想办法,寻找最佳结合点,提出整改措施及教学策略,形成新的教学环节。

4、教学中学生的见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一节课下来,老师们常常交流课堂教学中学生所表现出来值得赞赏的东西,共同分享其中的喜悦,这种源于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源于学生精神世界的独特感受,是一种无比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对这些独到的见解加以赞赏和激励,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感受自尊和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因此,把它记录下来,为今后的教学补充新鲜血液。

5、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情景的创设是否有效果?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合理科学?问题的提出是否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是否有价值?有没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才能得以萌发?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教师成长范文 篇十

1 教师劳动的特点与价值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养

1.1 教师的劳动具有强烈的示范性。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在学生眼里,教师一般都具有权威性,他们相信老师远在严父、慈母、兄长、挚友之上。教师本身的或教师倡导的思想、行为、品质,往往都是学生最信赖的模仿对象。教师是进取开拓,还是因循守旧;是敢作敢为,还是盲目服从;是守时惜时,还是拖拖拉拉;是倡导民主,还是独断专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品质。

1.2 教师的劳动具有独特的创造性。教师劳动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意志、情感,不同的思想、行为,而且他们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要求教育者要创造性的运用教育、教学规律,在复杂多变的教育情境中塑造发展中的人。

1.3 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决定了教师是社会发展的“中介人”,是人类文明继往开来的传递者和传播者。教师的工作,联系着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教师用自己的劳动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知识迅猛发展,科学知识日益重要。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幸福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有赖于教育,可以说教师正担负着社会进步的沉重的历史责任。

2 教师的素养

2.1 高尚的师德。首先教师的道德表现在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上。一名教师要热爱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愿意为下一代的成长贡献自己毕生精力。只有把自己的教育活动视为人生的极大的快乐,我们才可能做好这种创造性的劳动。其次,高尚的师德必须体现在热爱学生上,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第三,师德还表现在自身的道德修养上,教师的思想、品德和作风必须成为学生的表率。

2.2 现代人的素质。21世纪要求现代人要有开拓精神、要有独立意识、要有民主观念、要有协作理念。教育要促使人的现代化,取决于教师自身个性个性品质的现代化。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做到:不因循守旧、不安于现状、不唯书唯上、不独断专行、不妄自尊大。教师抛弃积淀在自己头脑中的陈腐落后的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是促使学生个性品质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只有教师自己具备了现代人的素质才能培养学生现代人的素质。

2.3 掌握教育科学和教育能力。现代教育不再需要只有某种专业知识的“教书匠”似的教师,而需要既有专业知识,又有教育理论和教育能力的教育家式的教师。教师要在教育实践中少走弯路,少犯错误,就必须学好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等各方面的知识,并把学得的知识用来自己的教育实践。

总之,教师的素养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败。那些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的人是不配当教师的!另外,教师的素养也是建立教师威信的保证,具有威信的教师就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然而,教师的威信既不能强加也不能窃取,只有通过发挥自身的高素养才能获得。

3 如何提高教师的素养

3.1 积极参加在职培训。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新课标颁布施行以后,社会对教师的知识层次和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教师必须积极参加校本培训,广泛摄取知识,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接受学术熏陶,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

3.2 教学工作需要先进的理论作指导。教育科研是以教育现象和教研问题为对象的,是运用科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来探索教育规律、有效教育途径和方法的一种科学实践活动。推进素质教育还需要我们教师进行新的教育理论学习和研讨,把学习新的教育理念、落实新课标当作自觉行动。

3.3 提高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教师应充分意识到健康稳定的心理不仅是自身的需要,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我们教师要学会自觉调节心态,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要有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生活前途充满信心,努力进取,永葆青春活力;②要有稳定的心理状态,有优良的意志品质和较强的耐挫能力,工作和生活当中遇到困难能善于控制自己,尽可能减少情绪波动,并积极寻求克服困难的方法。我们教师要用自己乐观豁达,自己的热情自信去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

3.4 把握时代脉搏,勇于创新,作一名创新型的教师。新世纪需要创新型人才,新世纪需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更需要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我们教师创新性的备课,使每一节课都能注入属于自己的创新的火花;要根据课程内容创造性地设置生动活泼的教育情境,把教材上活。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得到知识、锻炼能力。我们教师还应该紧跟时代步伐,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做教改的“弄潮儿”。

以上就是一米范文为大家整理的10篇《教师成长》,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一米范文。

最新范文

101 43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