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范文>教师教学>教学反思

历史教学反思【优秀8篇】

2024-02-11 04:26:48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勤劳的编辑为家人们找到的历史教学反思【优秀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篇一

作为老师,我们天天上课,在课堂上面对学生期待的眼神,老师或许会激情高昂,但是,我们也一定会遇到学生沉闷的课堂气氛,这样我们一定会激情低落。前几天我就又一次遇到这种情况:上课过程中我针对问题问同学们“这个问题明白了吗?”结果教师里无人应答,我又问了一遍,三两个学生有气无力的答:“明白了”。当时我观察着每一位学生的表情,说实话当时真的已经怒火中烧,本想借机好好训他们一顿,但还是忍了下来。突然学生可能意识到了什么,马上鸦雀无声地看着我,他们以为我会发火,并狠狠地训他们一顿,从他们的表现看得出,他们正等待着接受我的批评。

经过短时间的沉默,我转念一想:这不正是一次很好的教育机会吗?于是我压住了心中的不悦对学生说:看来同学们累了,我给大家讲个笑话吧。学生们有些茫然,你看我,我看你,脸上露出了一丝不太自然的微笑,然后教室里响起一阵笑声,后来学生很快融入课堂的讨论中。接下来师生都变得很轻松。大家也可以想象得到我这节课的效果,比平时要好上几倍,学生掌握的也非常好。

反思:

试想一下,如果课上看到学生的这种现象,就劈头盖脸的一顿批评、教育,学生会接受吗?能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吗?我的这节课的效果还会那么好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有时试着换一种方式来解决问题,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只是简单一个笑话改变了课堂上的尴尬的气氛,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同时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所以尝试换一种思维去解决问题,结果会更精彩。

历史教学反思 篇二

教后记本课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解决学习中的疑问,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质疑、合作的能力。通过活动的设置,使学生在体验中获得了知识,提高了学习兴趣,加深了理解,再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了知识,教师则起到了引导、点拨提升的作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学习效果较好。

但学生的参与面还有待于提高,认真倾听的习惯还有待培养,课堂气氛应达到活而不乱的效果。本课对工业革命的影响分析不够深入,学生没有很好的理解。应补充一些材料,帮助学生更深入透彻的理解工业革命的影响应该设计问题展开讨论效果会更好。有时间应配一定量的习题,提高课堂的时效性。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还应该加强,如果能科学把握课堂时间和节奏,多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则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将更好的'发挥出来,课堂气氛也会随之活跃。多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分小组查找资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鉴于以上成功与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上多下功夫,多学习有关新课改的理论知识,多看有关教学的书籍,多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加强自身的业务能力,争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历史教学反思 篇三

教材分析:

这次口语交际是以“讲历史故事” 为话题的口语交际训练,这次口语交际是本单元课文学习的延续,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在搜集、了解、交流历史故事的过程中,学习其优秀品质。

学情分析:

在以往的几册教材中,学生曾经接触到了有关历史的故事,对历史故事并不陌生。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尝试过自己搜集和整理资料,所以课下搜集历史故事对他们来说不是难点。但是在表达交流的过程中,清楚地向别人讲述故事,能认真倾听、思考、提问、作答,这些交流的规则还需要教师的提示和引导。

教学建议:

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把时间与空间留给学生,通过正确、适时地引导和激励性的评价,顺利完成这次口语交际训练,让学生体会到交流的快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选择一个课外读到的最喜欢的历史故事,大方地讲给同学听,注意把故事讲清楚、讲完整,大胆说出自己得到的启示。

2.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可以提问,可以补充,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

3.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从而开阔学生视野。

【过程与方法】

用游戏、讨论、创设情境等形式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指导学生把故事讲完整,讲具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认真倾听别人发言的好习惯,激发多读课外书的热情,提高阅读兴趣,开阔视野。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能把自己搜集的故事有条理地讲清楚。

2.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利,内容比较充实。

难点

能把自己喜欢的历史故事讲清楚,讲完整,并与他人交流所得到的启示。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历史故事。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最近在语文课上我们读了西门豹治邺、扁鹊见蔡桓侯等许多历史故事,课外大家也读了一些历史故事,你读了哪些历史故事?(指名交流)

2. 听了同学们的汇报,我知道大家从不同的途径搜集了很多历史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开一个历史故事会吧 !

二、在小组内交流

1.交代讲述、倾听要求。讲的同学要讲清楚,让别人听明白;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可以提问,也可以补充。

2.在组内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简要介绍自己要讲的内容。

3.组内成员以“新闻发言人”的形式交流自己的信息,教师巡视。

三、全班交流

1.各组汇报本组评出的“最佳发言人”。

2.挑选几名“最佳发言人”,全班交流,共同评议讲述情况。

四、交际范例

张婷君:我给大家讲的历史故事是“凿壁借光”。西汉人匡衡,非常喜欢读书,小时候家里很穷,常常点不起灯。邻居家里点着灯,匡衡就把墙壁凿一个洞,让灯光从洞里透过来照看读书

五、畅谈感想,巩固深化

1.听了同学讲的历史故事,大家有什么想法呢?可以谈谈对名人行为、品格的评价,也可以联系自身和现实情况发表感想。

2.学生畅谈感想。

3.教师小结:历史故事中一位位名人就是一座座丰碑,他们的思想与品格就像一座座灯塔,让我们将他们的形象永远铭记在心中,从他们身上获得力量,学得智慧,向自己的理想迈进。

六、作业设计

课后继续交流历史故事。

板书设计:

讲历史故事

认真听→仔细想→谈感受

教学反思:

这节口语交际我利用学生对本单元熟悉的故事作引入,因为刚刚学完的课文,印象深刻,更容易让学生打开话题。用本单元的。课文中主人公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打通了孩子学习的脉络,实现了由读到说的过渡,体现了学习的衔接性,推进了单元的整体教学。在整个课堂上我善于鼓励学生,让学生能大胆地将自己收集到的故事展示给大家。每一个环节的过渡都比较自然,能引导学生对讲故事的同学进行中肯的评价。但是,如何让学生能更好地讲故事,而不是读故事,我没能作出示范作用,学生虽然完成了讲故事的任务,却缺少“故事味”。从学生的表现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完成课前布置的任务,即收集一些历史故事,但还存在小部分同学由于没有材料只在课堂上充当“聆听者”,没有达到全员参与的效果。

历史教学反思 篇四

纵观近几年来的中学历史教学,让人忧思:历史课极不受重视,被视作“副”课,学生认为学历史是难记难背难思维,是政治说教,学生宁可多做一道数理化题目,多记一个英语单词,也不愿意多花一会儿时间在历史上,学生对学历史心生厌倦,兴趣索然。我认为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解决问题

一、以新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去教学

1、教材内容的问题化

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需要将教材问题化。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操作:把教材内容变成问题的“链接”;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努力(尝试探索、合作等)一个个地进行问题求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并生成更多、更深层的问题。

2、教材内容的结构化

教师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而不能“见树不见林”。学生的认识结构是有良好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因此教师在教某部分知识时,要注意“瞻前顾后”和“左顾右盼”。要实现教材结构化,教师可以提出教材内容的“纲要信号”,也可以利用“先行组织者”,还可以指导学生自己结合相关知识构建知识系统框架。

二、正确处理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教师利用一个简单的道理,或者一个知识点引出一个知识串,形成一个知识网,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那才是高明的教师。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正确处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首先,教师要选取那些最实用,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典型事例,选择的典型材料、事例真实可信,能够逐步展开并深化和升华主题,增强表达效果。

其次,采取生动活泼,学生可以接受的学习方法和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使他们乐学爱听。

常采用如下方法:

1、开门见山、直接入题。

教学艺术在于激励学生,引导学生。教育家第斯多惠就说过,“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教的东西感兴趣。”然而,要做到学生乐意听讲,并非一件易事,这需要教师不断摸索和完善各个教学环节,总结经验教训。其中,历史教学导入法语设计尤为重要,一个成功的导入法可以马上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兴趣,如同徐徐拉开的帷幕,让同学们一眼看到精美的置景;又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为整堂课的成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明确学习目的,培养间接兴趣。

在初中阶段,所学的课程有十几门,并不是每位学生对每门学科都产生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历史这门课,部分同学接触到大量的时间、人物、事件后,觉得难写难记,苦燥烦琐,于是产生厌学情绪,进而完全失去学习的信心。针对这种情况,要从学习历史的目的上去引导,让他们认识到学好历史的重要性,如了解历史王朝的兴衰,可以提供建设祖国的经验教训;学习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可以指导我们如何做人;通过分析、比较不同的历史事件,可以提高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通过这样的思想教进行审美化教学,培养直接兴趣育,使学生增强了求知欲。

3、新版的历史教材,增加了精美的图片,形象的地图,精当的史料,精彩的故事性导入,在客观上提供了引发学生兴趣的素材。

作为教师,关键是如何运用。目前有些教师出于应试的需要,完全放弃对形象性材料的处理,让学生死记硬背抽象的概念,几十遍的抄写人物名词,这样不仅会泯灭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习惯,形成恶性循环。对此我们应紧紧把握新课程的理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营造师生和谐的教学气氛,创造优美的教学情境:运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材料,形象的板书,让学生情绪上受到感染,易于同老师形成互动。这样让学生在历史的空间中自由翱翔,学生得到的是美的享受和人文关怀。

4、设置问题情境,引起探究兴趣。

从设计、准备实施到巩固延伸,形成完整体系。许多优秀的教师在教学中,设疑导学已成为普遍的激发兴趣的手段。有的已形成一种系统的教学模式,可见大家对“问题”的重视。的确,一个好的问题,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也可以启迪无限丰富的联想,形成创见性的观点;还可以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探索中体会发现的快乐。设问的方法有许多,可层层递进式的提问:如问“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步步深入;也可逆向提问,如中国历史第一册中的《伐无道,诛暴秦》一课,可设问:“若不雨,秦末农民战争还会爆发吗?”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可代历史人物发问:“如果你是商鞅,你将如何实施变法?”这样可以吸引学生参与教学,增强主体意识,渲染历史情境。总之,问题要设在关键处,设在重难点上,要在平淡中激起波澜。要注意课堂需要,不可盲目设疑,也不能连珠炮式的发问,这样没有思考的余地,效果反而不佳。

5、开拓学生视野,深化研究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已成为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共识,历史学科以它广博的内容和充分的借鉴价值,为这种培养提供了可能。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内外的结合:如某一制度政策的演变轨迹,象封建中央集权制度,重农抑商政策等,可让学生讨论,上网查阅资料,并撰写历史小论文;可推荐带有研究性的历史小读物,如《上下五千年》、《中华历史名人传》、《秦汉史话》等,让学生阅读,并摘抄读书笔记;也可让学生自己出一期历史板报,组织兴趣小组进行辩论,制作剪报,了解新的考古发现,这样既巩固强化了课内知识,又为学生未来的独立研究,成长发展受益匪浅。

三、通过本课教学,我更深刻认识到老师在备课是不光备教材、课本,还要备学生。

课无定课,可以说有一千名教师就有一千种教学方案。通常意义上的备课,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只能是对普通意义上的学生共性进行预先考虑,但教学对象的多变性与教学对象个体的复杂性出乎教师备课前的教学设想。所以,课堂上常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小插曲”。如果教师一遇到这些“小插曲”就感到束手无策,甚至摆出师道尊严的架子来压制学生,这恰恰反映出教师无能。而课堂上的闪光点往往体现在教师对这些问题的表现的机智上,而这些机智是我们写在纸上的教案无法体现的。

教师要加强专业素质,拓展知识面,深挖教材,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以不变应万变,提高教学质量。

在学生眼里,教师都是有丰富专业知识的人,著名的“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应该有一桶水”的论断也说明了教师具有的专业知识水平的重要性。

总之,社会在发展变化,教师也应改变教学观念,充分认识新课改的重要性,努力设计好教学内容,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创新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历史的教学反思 篇五

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教学模式在不断变化,越来越丰富。新课程,新标准,新要求,一切都是新的。随着形势的发展,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给他们在课堂上充分发挥的空间,从而得到锻炼,不仅是一个关键问题,也是每一位新老教师头疼的问题。经过历史教学,我觉得历史教学任重道远。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它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总有一些事情我无法挖掘。接下来,我将对初中历史教学进行以下反思,并鼓励大家。

首先,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这是我的梦想;对任何事情来说,只有爱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们有了“爱”和“探索”的精神,他们才能享受它并努力学习。许多学生认为历史枯燥乏味,因此他们对学习缺乏兴趣。因此,我试图使学生在45分钟的课堂学习中坚持更加持久的注意力,结合历史的特点进行教学,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例如,在谈到“罐头刑”时,我说商代周王创造的“罐头刑”是一种酷刑。他首先请人把铜柱放在燃烧着的木炭火上。当铜柱呈红色时,他将“囚犯”的尸体粘在铜柱上。当“囚犯”被卡在铜柱上时,他只听到“喘息声”,即“囚犯”;他的尸体立刻冒出一缕烟,几乎所有的囚犯都被活活烧死了。这样一来,学生们似乎“亲眼看到”和“亲眼听到”,产生了一种在场的感觉,从而加深了他们对商代周王残酷统治的理解。

初中生年轻、活泼,容易分心。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巧妙地插入一个小故事来调节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述“巩固明朝君主”的故事时,告诉学生“赤脚”故事的由来,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再比如,当戚继光谈到“中外交流与冲突”和抗日战争时,他向学生们讲述了体育口号“休息一下,立正”的由来和秃头蛋糕的由来,这让学生们听了很感兴趣,因此,他们对学习历史越来越感兴趣。

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我意识到我不能再像上学时那样教书了。现在应该教的并不是书本上死气沉沉的东西。这些学生可以理解这一点;阅读历史可以明确他们的愿望,学习历史可以向自己学习。”;我现在教他们的是如何分析和理解某种知识,从而从中获得灵感。因此,我努力改变学生原有的简单理解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让他们积极理解、学习和理解教育的影响,从而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在导论课上,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知识的能力,设计了《科举制度的建立》教材。首先,老师们接管了一个他们根本不知道的新班级。我们怎样才能选出几个品德好、关心群体、办事能力强的班干部呢?并引出话题,然后结合本课的相关资料,让学生想象如果自己是古代封建皇帝,如何选拔和调任官员?在短时间内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享受历史课堂的乐趣。

历史教学反思 篇六

提起近几年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不少教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现在的书太难教了,讲了那么多,做了不少题,可最后拿到试卷一看,真是“失之千里,差若毫厘”。尽管每年都有相同的感叹,但我们广大历史教师还是要进行一轮一轮的复习,就是尽可能让学生多学点知识、多考点分。

我是1999年开始从事高三历史教学工作的,带过了两年3+2历史单科高考,八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论经验无法与老教师相比,论学识也不及众多的“研究生”的后生们。但通过近十年的高三的磨练,特别是近几年对新课改和安徽文化史的研究中,结识了一些省内文化研究的专家,受益匪浅。以下对高三的教学局限性与与后期复习谈几点自己的浅见。

一、过份局限于课本知识和复习资料,陷于“本本主义”

我们许多老师认为,教材内容就是教学内容,强调教师的教学要“源于教材”、“忠于教材”,不能“脱离教材”、“超越教材”,这种把教学内容绝对教材化的观念,陷入了“本本主义”的泥潭。现实中往往把几本教科书奉为万能,认为只要把课本知识全部掌握了,高考没有什么对付不了的;实在不行还有一本复习资料可以做参考。殊不知,现在的复习资料大多是相互抄袭,自主创新的太少,我本人在20xx年上半年就用三个月的时间编了一本“挑战高考”(40万字,海南出版社),书出版后,就连自己都不想用,因为绝大部分内容是东抄西抄而来的`。

二、过份局限于课堂

教师一味地“满堂灌”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教师重视对学生集中思维的训练,却忽视发散思维的培养。基本上采用“以讲为主”的教学方式。有人认为,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点,决定了这门学科只能采取这种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用主要精力和时间来讲述历史知识,即使一讲到底也无可非议。如果翻阅一些老教师总结毕生教学经验的著作,就不难发现,长期以来(至少90年代之前)历史课堂教学方式,可以说就是单一的以讲述为主的方式。现在时代变了,教材也换新的,但我们许多老师还在满堂灌,结果导许多致学生不愿意上历史课,学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三、过份局限于校内,忽视了社会大课堂

传统历史教学的时空基本上被限定在课内校内,加之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课外学习几乎是空白。课堂教学是主要渠道,但不是惟一渠道。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都是课外学习历史的好场所,特别是大量的历史遗迹,为学生课外学习提供了物化、真实、形象、丰富的历史材料,更是历史课外学习独具的优势。因此,历史学习应将视野拓展至整个社会,社会才是学习历史的大课堂。但现实生活中基于种种困难,我们教师特别是高三教师绝不可能带领学生到社会大课堂中去学习。

四、过份局限于闭卷考试,弱化了学以致用的史学功能

传统历史教学一直沿用闭卷考试,考试的内容多为死记硬背的书本知识,历史学科的考试要真正达到考查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的目的,就必须改传统的封闭性考试为现代的开放性考试。在这种考试中学生个性和才能得到充分展示,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自信心增强了更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水平,并体现出 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新意识。

五、后期的复习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整合教材,夯实历史主干知识。20xx届高考使用新教材,新教材按照专题形式来组织的,跨度大、难度高、跳跃性强,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在直观上很大程度地被削弱了,容易给学生造成记忆困难甚至混乱。因此,在第一轮复习中,应适时加入通史部分的复习。第二轮复习时,应以通史体例辅之以热点问题进行,学生只有对某一阶段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特征有了全面地认识,才能“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依据教学指导意见,优化三维目标的达成。20xx届我省高考将立足于教学指导意见,参考课改地区高考试卷命题,注重历史学科的价值取向。因此,在历史复习中,吃透教学指导意见,优化三维目标特别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成为我们20xx届高考复习的重点之一。

3、平时多注意新题型的收集与训练。新课改意识将更加开放,新题型很可能出现,平时须多注意收集与训练,如情境类,文史常识类、研究性学习类、辩证认识类等题目。

历史教师教学反思 篇七

如画面一中提到的,学生的思路实质是在当今的影视剧影响下的发挥。虽然我们也强调学生自己的认识,并可以联系影视,但上述情况脱离了我原来设计的思路,学生不去从正面分析,而是完全跟着原来自己看到的走了,鲜活的影视形象早已根植于学生的脑海。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去作?去引导学生?记得我当时在总结时用了反问的方法:“你们说武则天是坏女人,残暴,可是在她的统治下,唐王朝人口增长,社会秩序稳定,经济发展,从历史的角度看,难道她对唐朝,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没有贡献吗?”可有的学生仍在嘀咕着她杀了自己的女儿、杀了那么多的人,怎么历史还要肯定她呢?学生连一点对武则天的肯定也不想给。在强大的影视剧面前,苍白的说教和简单的教材内容无可奈何地败下阵来。历史教师在充分享受历史剧给我们教学带来的帮助时,还不得不和影视剧作一番争夺学生思维的“斗争”,还得想到要怎么去克服它的负面影响。

再者,我们的教材中没有关于“面首”的提法,但是学生说到了,而且还引发了课堂秩序的混乱,这更是我没有想到的一个局面。在我恢复了课堂秩序之后,基于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讨论的目的,我虽当时没去批评那个大喊“面首”这个词的学生,但我也回避了对这个词语的解释。现在想来,回避是否对呢?我们回避的东西,实际很多学生早已接触,对于懵懂的初一学生,我们该不该给给予引导?纵观我们的教学活动,诸如此类的情况还有许多,我们都能回避吗?作为学生学习和发展过程的引导者,我们能回避吗?

历史教学反思 篇八

在长期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我发现高中学生爱好历史却不爱上历史课,爱看历史影片、历史课外读物,却不爱读历史教科书。学生不喜欢历史课既有教材的原因,也有教师教学的因素,历史教材本来就繁琐枯燥,再加上教师传统的填鸭式的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以至于很多学生“谈史色变”。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想必是每一位历史教育工作者经常思考的问题。对此,我结合自身实践、摸索、思考构成了一些粗浅的认识,拿来与大家分享。

一、让学生认识学习历史的重要性

历史虽然作为一门考试升学的科目,但是我们不能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历史。历史是人类过去的活动,纷繁复杂、丰富多彩,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记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历史系的戴安娜·诺维茨教授说:“没有历史头脑的民族是健忘的民族,一觉醒来,他们就不明白自己是谁了。

历史科是一门综合学科,资料广泛,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历史的学习对于人尤其是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构成中的青少年学生更加重要。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历史学习,历史学家司马迁说:“有国者,不能够不知《春秋》”;伟大领袖毛泽东熟读二十四史。古人说得更好:“学史使人明智”,确实如此,使学生认识学习历史在认识社会、决定社会问题等方面的独特作用,认识到历史很重要,学习历史不只是高考的需要,更是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二、激发学习兴趣,达成学习目标

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学史兴趣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打开智慧的一把钥匙,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对于学习活动有重要好处,它能够帮忙学生进一步明确历史学习的社会好处,唤起学习历史的热情,激发更大的学习欲望与更强的学习动力。

1、针对教材的枯燥无味,教师在备课时要多搜集相关的历史小故事,尽量选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在历史故事中灌输着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文化,传递人文精神,树立起民族气节和培养高尚的人格情操,老师讲的简单,学生们学的简单,何乐而不为呢!

2、恰如其分的使用多媒体及网络资源,创设形象直观的历史情境,把远的拉近把虚的变实,把抽象的变具体,制作优秀课件、剪辑影像资料,丰富学生的试听感受,渲染愉悦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历史教学中,提问是十分重要的一种教学手段,它与课堂气氛的关系很大。有提问而又得当,就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注意力集中,并处于用心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往往一堂课的重点部分透过一到两个高质量的提问就能解决。而这一到两个提问往往能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所以教师在课后的教学反思中把自己精心设计的这一到两个提问记下来,日积月累,就会从中悟出提问的技巧。

三、改变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体验的教学改革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过程,既对立又统一,在这对矛盾中,双方都是用心因素,把两者的用心因素充分调动起来,以教促学,以学促教,以学促学,使整个教学过程处于共振、互动和合作之中,这就是所谓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历史课程标准》“课程的基本理念”也要求“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用心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潜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潜力。”所以历史学习,应在学生主体自学、预习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大胆质疑,对重大历史人物、事件进行有创意的评价。随着课改的进行,许多教育工作者在这些方面做出了许多大胆的尝试。能够让学生组成讨论小组,就某些历史专题问题,合作学习,探究辩论。更应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从事研究性学习,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关注民生,培养学生人文情怀,提高学生治史潜力。组织历史辩论会、一分钟的历史演讲、撰写历史小论文、组织历史文物参观考察等。活动中,学生不仅仅提高了学史兴趣,同学之间也增进了解,师生之间也加强了沟通。学生在撰写“抗美援朝利弊谈”中,还走访老人,进行访谈,增进了对社会、民生的了解。只要能起到好的教学效果,不同的教学模式都能够尝试一下。

四、老师要建构起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俗话说“爱屋及乌”。不论什么课程,如果学生喜欢这位老师,自然就对老师讲的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也就是说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务必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创造一个师生心理相容的良好环境。老师要尊重学生,要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和学生多沟通,多交流,尤其要帮学生清扫心灵的垃圾。古希腊散文家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老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点亮学生心灵之灯。所以我们历史教师要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帮忙、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良好关系。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乐其道。在教学活动中相容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学效果。

五、结束语

总之,针对目前学生认为学习历史课没有用,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的实际,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学习的目的性、重要性教育,教育时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学用结合原则,阐述历史课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以提高学生的潜力为教学中心,若长久坚持,学生就会从“为用而学”发展到“越学越有用”、“越有用越想学”的境界,这也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

最新范文

93 54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