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范文>教师教学>初中教案>初二教案

初二下册语文教案(最新10篇)

2023-07-28 21:12:47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一秘范文为大伙儿带来的10篇《初二下册语文教案》,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初二下册语文 篇一

喂--出来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贪婪lán 牟móu取 众目睽睽kuí

晒shěn笑 棘jí手 铆mǎo 履lǚ行

2.辨析下面的形近字注音组词。

(1)婪(lán) 贪婪 焚(fén) 焚烧

(2)棘(jí) 荆棘 刺(cì) 刺刀

(3)哂(shěn) 哂笑 晒(shài) 晾晒 栖(qī) 栖息

3.根据下面的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莫衷一是

(2)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众目睽睽

(3)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一视同仁

(4)不容许有什么怀疑,指真实可信。 不容置疑

(5)画竹子时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胸有成竹

二、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喂--出来》选自《不速之客--星新一短篇小说选》,作者星新一 ,是日本(国别)现代小说家。

2.科幻小说是科学文艺的一种形式。是以幻想的形式表 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像。人们通常把科学、幻想、小说作为它的三要素。

初二下册语文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美、情美,背读课文。

2、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时安排:

(1)《醉翁亭记》的第二课时。

(2)课型:赏析课。

教学步骤:

一。问题的提出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板书课题、作者。(醉翁亭记,欧阳修)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

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

出示两个问题:1.太守为什么而醉?

2、我们为什么而醉?

二。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一)依据自己预习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板书:

(二)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

初二下册语文 篇三

春酒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气氛fēn 薏yì草 煨炖wēi dùn

枸杞gǒu qǐ 斟zhēn酒家 醅pēi

2.解释下列词语。

(1)一马当先: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带头。

(2)顾名思义: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意义。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春酒》的作者是琦君,中国台湾作家,代表作品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30余种,包括《烟愁》《细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橘子红了》等。本文选自《琦君散文》。

初二下册语文教案 篇四

教学目的

1、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中内含丰富的哲理。

2、理解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借助丰富的想像,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2、理解作者笔下的海浪和雨的形象。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炽热(chi4)祷词(dao3)执拗(niu4)俊俏(qiao4)

衷情(zhong1)馈赠(kui4)憔悴(cui4)真谛(di4)

夫穹(qiong2)璀璨(cui3can4)镶嵌(xiang1qian4)

翱翔(ao2)丧吁短叹(xu1)千山万壑(he4)

2、解释下列词语。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馈赠:赠送(礼品)。

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酷肖:酷似。

海誓山盟:男女相爱时所立的誓言和盟约,表示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长吁短叹:因伤感、烦闷、痛苦等不住地唉声叹气。

盛气凌人:傲慢的气势逼人。

纹丝不动:一点儿也不动。

二、导入

诗人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在他笔下,浪和雨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

作者简介:

纪·哈·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选自《泪与笑》。《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

三、朗读课文

要求读出感情和节奏,初步体会两首诗表现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浪之歌》。

1、朗读课文,学生在散文诗旁用旁批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短评。

如《浪之歌》开头写浪花对海岸的深情,浪花的性格是活泼的,她像一个纯情的姑娘日日夜夜嬉戏在海岸身边……

学生讨论、交流。

2、学生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3、理解海浪的形象。

明确: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

(二)学习《雨之歌》。

1、朗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学生交流自己的见解。

2、理解文章丰富的内蕴。

明确:风情雨态是难以描摹的,更何况所写的并非是在特定情景中的某一场雨。作者在短短的篇幅中描绘了种种的雨:轻轻洒下的,如金线泻地,珍珠抛落;伴同雷电而来的,瓢泼而下,疗救饥渴的大地;叮咚作响的,轻叩着人们的心扉。

作者借助丰富的想像,艺术地描绘了“雨”的生活,借写雨来赞颂人类七情之中最美好的感情——爱,并借以袒露诗人自我仁爱博大的襟怀,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

作者是在写雨的精魂,精魂离不了形体,从形体描摹入手,从与各种各样外物的关系中展开,不求工巧,而求离形得魂,从一枝一叶中让人想见全貌。如第四节写雨在云彩和田野间传信,天低云暗,雨丝绵绵,似乎把云彩与田野连结起来了,雨霁风止,云淡了,龟裂的土地平复了,确实如“这位干渴难耐,我去解除;那位相思成病,我去医治。”“雨”是旷达的,对于自己的放逐,虽然有过泪,但它明白。“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对“死”的淡然态度,把“死亡”看成是必然到来的结局,因此甘于牺牲自己,造福万物。

五、口头仿写训练

朗读《浪之歌》第五节“曾有多少次,当美人鱼从海底钻出海面,坐在礁石上欣赏星空时,我围绕她们跳过舞;曾有多少次,当有情人向俊俏的少女倾诉自己为爱情所苦时,我陪伴他长吁短叹,帮助他将衷情吐露;曾有多少次,我与礁石同席对饮,它竟纹丝不动,我同它嘻嘻哈哈,它竟面无笑容。……”

要求运用“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曾有多少次,我……”句式来说一段话。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说话要有一个中心,前后句连贯,衔接自然。

六、拓展阅读

教师向学生推荐纪伯伦《组歌》中其他三首:《美之歌》《幸福之歌》《花之歌》,要求学生用旁批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短评,并摘抄散文诗中的佳句。以下是《花之歌》原文:

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去,又收回去,把它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

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比的独眼向我凝视。

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啭、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会。

七、小结

纪伯伦《组歌》与一般哲理诗一样,也采用拟人化手法,但又与一般哲理诗不同,它不以得出某种哲理为目标,而是最终形成一个有丰富感性内容的,难以被抽象为简单道理的形象。在《浪之歌》里,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从中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是世间种种美好事物的守护者。在《雨之歌》里,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

八、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教学反思

《组歌》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佳作,作者纪伯伦。因为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作者是以热烈的爱情作喻,对中学生来说比较敏感。所以,我最初对这篇文章的处理原则是:朗读为主,稍作点拨,点到为止。把教学重心放在第一篇《浪之歌》上。的语言清丽流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作者在抒情的同时展开了丰富的想象。

在以《浪之歌》为代表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预想体现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尽全力调动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主宰课堂的主人。但最大的感受还是感觉设计课的时候想达到的效果和真正通过上课达到的效果的差距比较大。分析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自己对学生预习情况的了解不够充分,另一个原因自己对各个教学环节把握不够熟悉,对诗作词语的推敲不够到位等,没有足够的经验应对学生发散性的问题回答。

《浪之歌》是纪伯伦先生具有代表性的散文诗,我却忽略了最重要的问题——对诗歌意象的重点讲解。预设问题时,也没能本着循序渐进的手法,让学生一步步领悟出“浪”的形象。在通读几遍课文后,考虑课堂时间分配问题,就匆匆设下问题,让学生自己总结“浪”的代表形象,问题的难度比较大,却没考虑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对行文用句方面有何不理解的地方。

现在想想,将教学的环节相对调,让学生们在美读中品味情感,领悟意象,效果应该会比这节课好很多。反复地美读课文,学生们会逐步体会出,作者笔下的事物,都蕴含着深刻的情感。这样就能感受到“浪”的一个博爱形象,一个奉献形象,一个世界万事万物的守护者的形象。更能深知作者是一个有着大爱的人,如此课文的主题便突显出来,情感自然就能不期而至。

初二下册语文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

2、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寓意。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

2、了解文章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请学生说说有关“马”的成语。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人,姓孙名阳。据说,有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它用力挣扎,汗水淋漓,还是拉不上车去。伯乐见了,就赶紧挽住千里马,泪流满面,并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低下头吐气,又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马说》是通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议论文体。“说”是“谈论”的意思。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字词学习:祗(zhǐ)骈(pián)

3、学生齐读课文。

三、翻译理解

1、学生自学,划出疑难点;

2、全班交流:

⑴重点词:

祗:只是。

辱:受到屈辱。

骈:并列,一同。

是:这。

能:才能。

见:通“现”,表现。

且:尚且。

等:相等。

安:怎么能

临:面对。

⑵一词多义:

虽:A、故虽有名马:即使。

B、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以:A、不以千里称也:用。

B、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食:A、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

B、食不饱:吃。

其:A、其真无马邪:难道。

B、其真不知马也:指代他们。

C、食之不能尽其材:指代千里马。

策:A、策之不以其道:鞭打。

B、执策而临之:马鞭。

能:A、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B、虽有千里之能:才能。

初二下册语文 篇六

第1课时 《南京大屠杀》 总第 24 课时

课题《南京大屠杀》

教师寄语:学习贵有疑

【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在记叙中穿插议论和抒情的写法。

2、初步了解史实性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

3、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培养爱国情感,揭露日本右翼势力的嘴脸。

【学习重点】学习本文在记叙中穿插议论和抒情的写法。。

【学习过程】

一、自读感知:

1、了解历史事实和写作背景: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功陷南京。在以后长达六个星期的时间内,日军对我无辜市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遇难者达30多万人。

“江边流水尽为之赤,城内外所有河渠、沟壑无不填满尸体。”

历史不容抹杀。但是,日本右翼势力长期以来一直企图抹杀这段铁一般的事实,他们声称:经“研究”发现日军在“南京事件”中并没有对当地平民实施有组织的屠杀行为,中国方面应该就 南京大屠杀的事实提出证据;并说如果真有那种“破天荒”的事情,当时的外国随军记者为何没有报道?

难道真是这样吗?

2、自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抄写:

蹂躏 ( ) 褴褛 ( ) 鼓噪 ( ) 蛊惑 ( ) 举世闻名 步履蹒跚( ) 毛骨悚然( ) 令人发指 凶神恶煞( )

惨绝人寰 ( ) 罄竹难书( )

抄写

3、课文揭露了日本法西斯在南京大屠杀中“令人发指的兽行”,细读课文,概括一下课文着重记叙了哪几起大屠杀惨案。

二、研读揣摩:

1、课文引用了美国护士的日记、多家新闻媒体的报道和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的查证等大量史料,在文中标画出来,然后说说在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上,引用这些资料起了怎样的作用?

2、本文在记叙中穿插了精当的议论和抒情,把他们找出来,并体会其作用。

三、诊断评价:

阅读“半个世纪过去了……怎么走。”

1、找出议论性的句子,并体会其作用。

2、可先辈们痛苦的哀号将永远在我灵魂深处回荡,请同学们体会一下“永远”一词的表达作用。

3、文中说“我又感到欣慰”,“我又感到自豪”,用自己 的话说说作者为什么感到“欣慰”、“自豪”?

4、课文最后说“记住这惨绝人寰的灾难,记住这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它会让我们更加明确今后的路该怎么走。”那么,今后我们的路到底该怎么走。

5、“作为历史的回顾,我们不能只有四大发明、古国文化、开元盛世、丝路花语,也应该有南京大屠杀。”作者把南京大屠杀和四大发明并列,其用意是什么?

四、拓展迁移: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今天不顾亚洲邻国的强烈反对而再度参拜靖国神社,中国驻日使馆新闻发言人黄星原告诉记者,王毅大使针对此事指出,小泉必须承担破坏中日关系的历史责任。

王毅大使表示,中国政府坚决反对小泉首相在任何时间、以任何形式再次参拜供奉着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今天是“神舟”六号飞船胜利返回之日,世界各国与中国人民正在 共同庆贺。小泉此举也是对全体中国人民的严重挑衅。王毅大使强调,小泉必须承担破坏中日关系的历史责任。

结合所学习的知识,请同学们探究一下日本右翼势力企图篡改历史真相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五、课后反思:

史实性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寻找时传祥》

课题《寻找时传祥》

教师寄语:不稳是基础不牢,不明是学问不到。

1、了解人物通讯的特点。

2、理解"对比"的手法的作用。

3、理解"寻找时传祥"的现实意义。

初二下册语文复习教案(三)

《 邹忌讽齐王纳谏 》

教师寄语:学习贵有疑

【学习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习重点】借助工具书及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语: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三、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昳(y)丽 朝(zho)服衣冠(gun) 窥(ku)镜

期(j)年 朝(cho)于齐 间(ji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五、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可逐段讲解)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重点字词。

疏通文意(在括号内解释画线词义;在横线上翻译句子)

邹忌修( )八尺有余( ),而形貌昳丽( )。朝( )服衣冠( ),窥( )镜,谓其妻曰:“我孰与( )城北徐公美?”其妻

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 )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 )。忌不自信( ),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 ),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 )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 )视之,

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 )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

者,私( )我也;妾之美我者,畏( )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 )威王,曰:“臣诚( )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

( )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

( )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 )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

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 )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 )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

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 )于市朝(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

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 )进;期年

( )之后,虽( )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2课时

课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

教师寄语:学习贵有疑

【学习目标】

1、体味本文 的语言艺术教学目标

1、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分析人物形象,领会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

【学习重点】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

第 二 课 时

一、检查学生课后学习情况,教师对本文教学重点予以强调

(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 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二)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三)一词多义

1、修

a.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c.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

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2、朝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朝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拜

c.于是入朝见威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

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早晨 (zho)

3、孰

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同熟,仔细。

4、诚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b.帝感其诚 《列子愚公移山》 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 确实、的确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表假设,如果、果真

初二下册语文教案 篇七

教学设计理念:

《水调歌头》作为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这首词,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明其意,懂其理,诵其情”,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按照《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自主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的理论指导,突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对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等要求,在教学中设计多种情境,让学生读、思、品、说,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并且在能力发展的同时,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乐趣。在教学流程方面,整体上按照我校市级立项课题《“构建7——9年级语文和谐课堂”教学实验》中所倡导的“唤起体验——整体感知——重点探究——拓展迁移”四个步骤进行设计,以构建语文和谐课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方面:

1、学会采用多种方法收集和阅读自己需要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初步整理、分析。

2、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方面:

1、学习欣赏古词的方法。

2、初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诗词的习惯。

2、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本词情景交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理解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初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认真预习,课上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合作探究、踊跃发言,课外查找资料,自主探究,拓展迁移等。

2)诵读品味法:在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通过反复朗读,读出词的韵味,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联想想象法: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2、教具准备:笔记本电脑、PPT课件、配乐FLASH动画等。

3、教时安排:1教时。

初二下册语文教案 篇八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用真正的北京口语(京白)介绍回荡在京城胡同小巷中的叫卖声。

2.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教学重点、难点

1.生动幽默的语言。

2.结构安排独特。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招徕(1ai2)铁铉(xuan4)囿于(you4)

隔阂(he2)饽饽(bo1)秫秸(shu2jie1)

商贩(fan4)吹嘘(xu1)吆喝(yao1·he)

小钹(bo1)荸荠(bi2qi2)

2.解释下列词语。

招徕:招揽。

饽饽:馒头或其他面食,也指用杂粮面制成的块状食物。

秫秸:去掉穗的高粱秆。

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

合辙押韵:这里指押韵。

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

囿于:局限于;拘泥于。

隔阂:彼此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

吹嘘: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

吆喝: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

二、导人

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但听一听萧乾的,依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

教师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播放一些街头叫卖的吆喝声,增加学生的听觉、视觉方面对“吆喝”的了解。

作者简介:

萧乾(1910~1999)原名萧丙乾,蒙古族。北京人。作家、记者、翻译家。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1946年回国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人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辑,《文艺报》副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在作者看来,北京小贩货郎的叫卖声简直就是一种“戏剧性”的艺术。作者介绍了从白天的叫卖声到夜晚的叫卖声,从卖吃食的、放留声机的,到乞讨的,还有富有四季特色的叫卖声等等,从中流露出作者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那就是愉悦和怀想。

(二)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

全文共14自然段。可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3段),总写旧北京城街头商贩为招徕顾客而发出的种种音响。

第二部分(第4至10段),具体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

第三部分(第11至14段),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部分。

学生朗读课文第1至3段。

提问:文章开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重点写什么内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文章开头在写法上可以说是采用“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方法。作品先将旧北京走街串巷的小贩为招徕顾客而做出的种种音响分作两种:“器乐”和“声乐”,然后重点写“声乐”——各种小贩那醉人的叫卖。

写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突出了叫卖者的本事:他们气力足,嗓子脆,口齿伶俐,咬字清楚,还要会现编词儿,脑子快,能随机应变。正因为叫卖者的这些种种特点,很自然地引出下文介绍的各种吆喝声。

(二)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默读课文,这里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想想这两个层次如何划分?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第一层次(4~9),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

第二层次(10),写一年四季的吆喝声。

文章这里从两个方面写“吆喝”,作者按时间顺序展开,一天中按从早到晚,一年中按春夏秋冬,条理层次清晰。

提问:

作者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具体写了哪些叫卖声?重点又写了什么?‘

学生阅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

明确:

作者从早写到晚。写早晨吆喝卖早点的:大米粥、油炸果的;和新鲜蔬菜的:卖青菜和卖花儿的。写白天卖日用百货和修理各种家具的,这就更热闹了。

然而重点是写晚上。北京胡同的晚上好不热闹:卖夜宵的,唱话匣子的,用凄厉动人的叫喊讨饭的,真是应有尽有。这一层作者重在写出北京胡同里小贩的叫卖声持续时间之长,种类之多。

五、小结

主要理解北京胡同里小贩们在夜晚发出的各种吆喝,感受京城民俗风情。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招徕、隔阂、吆喝、吹嘘、随机应变、油嘴滑舌。

二、继续学习课文

(一)阅读文章第十自然段。思考:这一段结构有何特点?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本段的中心句“四季叫卖的货色自然都不同”,本段的结构可以说是总分式。这一段写吆喝声按从春到冬的顺序展开。春天一到,万物复萌,小贩们走街串巷卖春鲜儿。夏天卖西瓜和雪花糕,秋天卖“喝了蜜的大柿子”。到了冬天,热乎乎的烤白薯和一串串糖葫芦,经小贩们一叫卖,也颇为诱人。

(二)阅读课文第三部分。

提问:这一部分所写内容与前文有何不同?试具体说说。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文章第三部分从叫卖作为一种口头广告的角度来写。这里写叫卖的文化内涵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有的叫卖说明商品制作的工艺过程。如:“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其二,有的叫卖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如卖山楂的喊:“就剩两挂啦。”其实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来的紫红色的果子。其三,叫卖的语言十分丰富,极富表现力。有的善用比喻,如“栗子味儿的白薯”、“萝卜赛过梨”等;有的合辙押韵,颇为动听,如“又不糠来又不辣,两捆萝卜一个大。”

文章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

三、品味语言.

提问: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仔细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意味。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介绍夜晚的吆喝,如“馄饨喂——开锅!”“剃头的挑子,一头热”“硬面——饽饽”。

介绍夜里乞丐的叫声,如“行妤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

介绍吆喝作为一种口头广告,举例如“卤煮喂,炸豆腐哟”“葫芦儿——冰塔儿”,“冰棍儿——三分嘞”等等。

这些对吆喝的描写,极富特色,从这些“戏剧性”的艺术中,读者聆

听到那些奇妙无比、特色鲜明的“声乐艺术”,欣赏到富有京城特色的民俗风情。

四、探究活动

1.让有特长的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叫卖声,学生从中体验吆喝的民俗内涵。

2.吆喝其实是一种广告,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类广告在逐渐消失。但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自有其独特的魅力,应该注意抢救。你不妨把家乡的吆喝,或者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记录下来,为抢救工作做点贡献。

学生讨论,交流自己所熟悉的吆喝,谈自己的体会。教师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

五、小结

本文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让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此外,文章在结构的安排上也颇有独到之处。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初二下册语文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结构,了解写作手法。

2、学会按恰当的顺序来写说明文。

教学重点、难点

理清文章结构,了解写作手法。学会按恰当的顺序来写说明文。

教学准备

课件、小黑板、卡片等。

设计思路

教学本文以学生自学为主,通过巧妙地设计题目引导学生自学。文章不但科学地解释了花“红”的原因,且按恰当的顺序来写,通过巧妙过渡,使文章严谨完美,教学本课要让学生整体地把握课文,领悟作者有条理地构结文章的写法。

教学时数

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的花,万紫千红,争奇斗妍。同学们,当你漫步花园,尽情享受着春之兰,夏之荷,秋之菊,冬之梅赐给你的绚丽、芬芳时,你可曾想过:这些花为什么这样红?那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说明花的颜色及其变化规律的事理说明文,这篇课文的题目是——《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自主学习

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解决以下问题。(出示课件1。)

1、有感情地读课文,找出难理解的字词,小组讨论。

2、文章题目原是一句歌词,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用来做题目有哪些好处?

3、划分文章段落,理清结构。

4、第2—6自然段、第7——lO自然段分别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是从哪几方面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

5、本文语言准确严密,你能从文中试举几例来分析吗?

6、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

1、解释下列词语。(出示课件或小黑板1。)

三棱(léng)镜裸(luǒ)子虞(yú)美人蕊(ruǐ)

(指名读和解释,有错误的让其他同学纠正。)

2、文章题目原是一句歌词,用了什么修辞?用来做题目有哪些好处?

明确:(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是,抓住人们所熟知的花的特征提出问题,有助于揭示文章的中心;二是,以设疑激趣,富有吸引力;三是,文章主体部分从六个方面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原因,每一方面都用“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开头,使文章脉络分明,节奏明快,增添了艺术情趣。)

3、划分文章部分,理清结构。

明确:(按设疑——解释——总结的方式安排材料。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提出说明中心——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第二部分(第2一10段):从不同角度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第三部分(第1l段):概括花红的原因,总结全文。)

4、第2—6自然段、第7一lO自然段分别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

明确:(所谓事理说明文,就是以说明事物的本质特点,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揭示出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文章。这类说明文,主要是阐释所要说的“理”,而要阐释这个“理”,就要安排好释理的顺序,按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以逻辑顺序行文就成了事理说明文的一大特点。)

(第2—6自然段采用逻辑顺序。从物质基础、物理学原理、生理需要等角度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第7~lO自然段采用时间顺序,从进化观点、自然选择、人工选择等角度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5、本文语言准确严密,你能从文中试举几例来分析吗?

(只要学生能分析一点即可。)

(如第四段说明白花细胞液里花青素含量的变化会引起花色由白变红,“有些”限制“白花”,表示不是所有的白花都会引起花色的变色;“特殊”修饰“例子”,表示添色木芙蓉是极个别的;“一般”修饰“花”,表示特殊情况除外等等。)

6、研读赏析倒数第二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2。)

①本段采用的说明方法有哪几种?

②本段说明的中心是什么?

③本段列举牡丹、大丽花、虞美人三个典型事例,从那几个方面将自然生长的花同人工培育的花进行比较,突出了选择的显著成就。

④本段的说明结构是怎样的?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

(①举例子、作比较、分类别、列数字。

②人工选择在加速花色变化过程中的作用。

③时间长短、形状色泽、品种优劣。

④总——分的结构。)

五、梳理巩固

学生讨论没解决的问题,并谈谈收获。

(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只限于一个方面,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就应给予肯定。)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没有时间可不必进行。)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

七、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迁移延伸”部分。

板书设计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贾祖璋

设疑、解释、总结。

花儿为什么这么红

(1)内部原因(分)

①物质基础

②物理原理

③生理需要

④进化观点

(2)外部因素

①自然选择

②人工选择

(总)大自然的杰作和人工培育的结果。

初二下册语文教案 篇十

自然景:高柳夹堤、土膏、冰皮、波色、鳞浪、山峦、晴雪、柳条、柔梢、麦田、浅鬣、曝沙之鸟、呷浪之鳞

人文景:游人

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若脱笼之鹄→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抑郁、烦躁→轻松喜悦→感叹赞美

满井所见景物景春水之美春山之美杨柳之美麦田之美

人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物曝沙之鸟呷浪之鳞

所感: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一米范文范文为大家整理的10篇《初二下册语文教案》,能够帮助到您,是一米范文范文最开心的事情。

最新范文

80 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