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范文>教师教学>初中教案>初二教案

陶渊明为何要写《桃花源记》(优秀10篇)

2023-07-21 03:47:31

《桃花源记》是作者笔下的一个世外桃源,表现出了作者的向往,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10篇《陶渊明为何要写《桃花源记》》,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一秘范文给您的好友哦。

桃 花 源 记 篇一

教学目的:

1、 了解本文的叙事线索,学习其曲折回环、悬念迭起的写作特点。

2、 正确评价《桃花源记》的社会意义。

教学重(难)点:

1、 本文的叙事线索。

2、 曲折回环、悬念迭起的写作特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

第  一  课  时

内容:

过程:

一、导语 。

大家一定听说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谁能解释一下?(对,比喻与外界隔绝的幽静美好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它出自什么文章呢?(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世外桃源”的“桃源”就是现在我们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的一个重要游览胜地。那儿风景优美,民风淳朴,学习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你一定会更加向往,很想去“世外桃源”走一遭吧。

二、简介作者与本文写作背景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生于东晋末年,出生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博学能文。但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不愿“为五斗米折腰”,41岁愤然辞官回乡,从此过着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疾病一起折磨着他,63岁过世。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大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优美的自然,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交往而不愿和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有57岁了。他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社会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桃花源诗》。

三、放录音带,听课文朗读带。

四、学生自读课文

指名学生分段朗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豁(huò)然         俨(yǎn)然       阡陌(qiān  mò)   垂髫(tiáo)

要同“邀”(yāo)      诣(yì)          骥(jì)            遂(sùi)

五、学生联系以往所学知识和书下注释,疏通词句。

1、 学生自己翻译课文。

2、 教师逐句指名学生翻译。

3、 教师归纳。

六、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

七、布置作业&☆www.1mi.net☆nbsp;:翻译课文(笔译)一遍,熟读课文。

第  二  课  时

教学内容:总结重要文言词句的用法;

分析课文结构、内容。

教学过程 :

一、听写词语。

垂髫      诣     豁然    骥     俨然    阡陌     遂    邑人     缤纷

二、总结文言词句的用法。

1、 注意文中文言词句的意思。

(1)、缘溪行           缘:沿        行:指船行。

(2)、忽逢桃花林       忽:说明是偶然的;     逢:遇见

(3)、才通人           才:仅。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类(东西)、

(5)、阡陌交通         阡陌:田间小路         交通:交错相通

(6)、怡然自乐           :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7)、具答之           具:通“俱”,全、都。

(8)、率妻子           妻子:妻子、儿女。

(9)、此中人语云       语:yù   ,告诉。

(10)、处处志之        志:同     ,做标记。

(11)、诣太守          诣:到……去。

(12)、未果,寻病终    未果:没有实现。       寻:不久。

2、 注意文中几个古今异义的词。

古义:交错相通。   (两个词)

(1)、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一个词)

古义:妻子和儿女。  (两个词)

(2)、妻子

今义:男方的配偶。  (一个词)

古义:不要说,不用说。(两个词)

(3)、无论

今义:连词           (一个词)

古义:像这样         (两个词)

(4)、如此

今义:如此,这样     (一个词)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一个词)

(5)、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一个词)

三、学生课堂练习:完成P119第二题。

四、学生反复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

抄写课文,熟读课文。

第  三  课  时

内容:

过程:

一、学生齐读课文,明确课文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渔人捕渔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开端)

第二部分(2~3段):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发展)

第三部分(4~5段):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讨桃源未果的情形。(结局和尾声)

二、分析第一部分:

提问: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明确:这段景物描写点神秘色彩,暗示将出现“奇境”给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的美好出现作了铺垫。

三、分析第二部分。

1、 学生齐读第二部分。

2、 提问:文中是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景象的?

明确:“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 提问: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明确: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源这个地方,扰乱和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定生活。

四、分析第三部分

提问: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是什么?

明确: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

五、课堂讨论:P120第四题。

六、学生背诵课文,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曲折、悬念。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2、基础训练。

板书设计 :

桃    花    源     记

陶渊明

中无杂树

发现桃花源     芳草鲜美                              (开端)

落英缤纷

良田美池桑竹

所见

进入桃花源             怡然自乐                      (发展)

所闻:  避秦时乱,来此绝境。

所历: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离开、再访桃花源          遂迷、  不复得路          (结局和尾声)

桃 花 源 记 篇二

21

陶渊明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

2.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体会文章优美精练的语言。

3.掌握并积累文言词汇,了解古今异义、通假字、一词多义现象。

能力目标

1.培养朗读和背诵的能力,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内容。

2.掌握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寓意。

情感目标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理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课文。

2.掌握并积累文言实词。

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常常把风景美丽而人们又不常去的地方叫做世外桃源。“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是怎样产生的呢?这个成语来源于陶渊明所写的一篇文章——《桃花源记》。这篇文章写了些什么内容?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说明了什么?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

二、作者和本文写作背景介绍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世称靖节先生。

三、诵读感悟

1.播放课文录音朗读,要求学生注意读音和句读。

便舍船(shě)      屋舍(shè)俨(yǎn)然         豁(huò)然开朗

阡陌(qiān mò)    黄发垂髫(tiáo)                便要(yāo)还家

邑(yì)人         遂(suì)与外人间(jiàn)隔     语(yù)云

为(wèi)外人道诣(yì)太守                       刘子骥(jì)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

①字音要读准。② 句读要分明。③节奏要合理。④语速要适中。⑤语句要流畅。⑥要读出感情。

3.自由朗读,齐读。

四、对照注释,疏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五、指导学生理解文中所出现的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和省略句。

1.古今异义词

词语   古义   课文例句   今义

鲜美   鲜艳美丽    芳草鲜美   (味道)新鲜

交通   交错相通   阡陌交通   交通运输

妻子   妻子儿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   与世隔绝的地方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魏晋   不管(连词)

不足   不值得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够,不充分

如此   像这样    说如此   这样

缘   沿    缘溪行   缘故,缘分

延   请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长。延伸

2.一词多义

词语   词义   课文例句

舍   舍弃   便舍船

房子   屋舍俨然

寻   寻找   寻向所志

不久   寻病终

志   做标记,动词   处处志之

标记,名词   寻向所志

向   以前   寻向所志

对着   眈眈相向

为   作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

对,向   不足不外人道也

给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3.四个“然”字词  豁然:  俨然: 怡然:  欣然:

4.成语  世外桃源     落英缤纷   鸡犬相闻

怡然自乐     黄发垂髫   豁然开朗   无人问津

5.省略句   见书

六、复述课文,整体感知

1、以“桃源”为线索,小组成员分工讲述桃源故事,可以加上自己的想像。

线索提示:发现桃源—进入桃源—作客桃源——辞别桃源——再寻桃源

2、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或一句话谈读本文的感受,并简述理由。

七、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分步品味

(一) 想象桃源之美

1.指名朗读描写桃源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优美的句子。

明确:桃花源外在环境美:

自然景色--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内在环境美:

自然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桃源的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选一个景点用一个句式给我们描绘一番(这里的   美,你看、)

例如:这里的土地美坦荡如砥,一望无垠,就像一面大毡子````

这里的阡陌美,你看,它们交错相通,将田地划成整齐的方块,像一个巨大的棋盘``````

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 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一片粉红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

`这里的田池美,你看,土地肥沃,庄稼茁壮成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

(二)理解桃源之乐

1、桃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哪些人能感受到桃源的欢乐?(男女、老幼、渔人)

生活环境—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黄发)怡然自乐,因为老有所养,丰衣足食。

小孩(垂髫)怡然自乐,因为和平安乐,无忧无虑。

渔人乐,因为受到热情相邀(要、延)。

男人乐:往来种作,乐不乐?(不必服兵役,免受战乱之苦,安居乐业)

(三)探桃源之奇

奇在何处?

桃林奇,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山洞奇,仿佛若有光,,且形状也奇: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人奇,种作、衣着悉如外人;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结局奇;处处志之,不复得路,;名人探访,竟然“未果病终”

问(1)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2)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3)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4)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二、 深入研讨

1好一个美丽欢乐而又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地!让我们再读一遍课文,再游桃花源。

2读后思考:桃源胜境究竟在什么地方?我们找得到它吗?为什么虚构?解释“世外桃源”的意思。

3 有人说桃源是陶渊明积极的理想,也有人说是他的消极逃避,你怎样评价?

(人还是应该脚踏实地不要象陶渊明那样幻想了一个美丽的社会,可自己却在贫病中死去。有人说,人应该有美好的理想,那怕它不能成为现实。)

三、总结收束

为了追求光明和理想,我们的祖先不屈不挠,前赴后继,桃花源不是陶渊明消极逃避,而恰恰是他闪光理想的寄托。《桃花源记》引起劳动人民无限遐想和向往,放眼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有谁像陶渊明那样将绚丽的理想描绘的如此酣畅淋漓?

四、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基础训练。

资料:

[默写]

① 描写桃林美景的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花鲜美,落英缤纷。”

② 描写桃源人生活环境(自然环境)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③ 描写桃花源社会风尚的句子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④ 用借代的手法描写了桃源内老人和小孩的神情态度?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⑤ 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句子是“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和“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⑥ 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⑦ 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⑧ 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⑨ 描写桃源人来此绝境的原因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⑩ 与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句意境相似的成语是什么?世外桃源。

⑪ 文中作者理想的社会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关于陶渊明]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留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美谈。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代表作《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赋》《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陶渊明最后一任官职是彭泽县令。有一天,郡里派来一名督邮视察,县里小吏忙来向陶渊明报告,陶渊明正捻须吟诗,一听来了督邮,十分扫兴,勉强放下诗卷,准备去见督邮。小吏一看他还穿着便服,吃惊地说道:“督邮来了,您该换上官服,束上带子去拜见才好,怎么能穿便服去呢!”陶渊明一向看不惯那些依官仗势、作威作福的督邮,一听要穿官服行拜见礼,更受不了这种屈辱。他叹口气道:“我不愿为了这五斗米官俸,去向那种小人打躬作揖!”说着,索性把身上的印绶解下来交给小吏,辞职不干了。这就是著名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此后,朝廷曾有人多次请他出仕,都被他拒绝了,连他们赠送的梁肉也“麾而去之”。

桃 花 源 记 篇三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⑤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口美池桑竹之属。(6)阡陌交通,鸡犬相闻。①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8)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现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教学目标: 篇四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并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陶渊明为何要写《桃花源记》 篇五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讨论:

如何看待作者描绘的这个理想社会?

这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怡然自乐的社会。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四)总结、扩展

作者用一个似假似真似虚似实的动人故事,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物资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人民的理想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穴中人语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容否?”

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矿、麻桌(xi,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如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威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1.下面句子中的“此”字,分别指代什么?

此公欲来 指代(杨氏)

老人肯相引至此 指代(大穴)

此殊不缺也 指代(金珠锦绣珍异等物)

2.下面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3.补出下列句子中的主语。

(穴中人)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杨氏)与老人同出。

4.对短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桃花源》中是渔人自己偶然发现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杨氏是经老人引导才进入山之大穴。

B.杨氏听了穴中人的话后,不愿意留在洞中,所以,临近傍晚又与老人一同出洞。

C.穴中人告诉杨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然后自己来耕种养蚕,不能向别人求取食物。

D.文中的穴中人与桃花源中的人一样,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背诵全文。

(六)随堂练习

一、写渔人看到的桃花源人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写桃花源人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这两句可以用陆游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来评点。

四、说说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对这种社会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随堂练习参考答案

一、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二、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四、表达作者向往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社会平等、和平安宁、人人自食其力、人们自由快乐的社会理想。

这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

但它又带有原始共耕的痕迹,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空想。(一分为二地看)

八、板书设计

桃 花 源 记 篇六

】《桃花源记》教案12

】《桃花源记》教案11

】《桃花源记》教案设计10

】《桃花源记》表格式教案

】《桃花源记》教案9

】《桃花源记》教案8(内含练习)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7

】《桃花源记》教学课例

】《桃花源记》教案6

】《桃花源记》综合创新练习题

】《桃花源记》自学评估

】《桃花源记》教学互动练习卷

】陶渊明《桃花源记》mp3 (周正朗诵)

】《桃花源记》陶渊明mp3课文朗读(张筠英朗诵)

】《桃花源记》ppt课件

】《桃花源记》flash课件

上一篇:《“激光”两篇》教案

下一篇:《桃花源记》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教学设想: 篇七

学习文言文得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来不得半点的偷工减料。同时,学习起来又不能过于琐碎、教条,还得动脑筋让学生在积累基础知识之余,感受到学文言文的乐趣。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的文章更是要在读中去体会它的美,在说中去挖掘它的美。因此,我准备在教学过程中,重点指导学生“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美美地听”,力争通过这些环节使学生感受本文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习的能力。

陶渊明为何要写《桃花源记》 篇八

千古名篇《桃花源记》出自我国屈原以后的又一伟大诗人、晋宋时代杰出的诗辞散文大作家陶渊明的手笔。《桃花源记》即《桃花源诗》前边的记。记,是一种文体,为记述事物的文章,其后是一首五言古诗,“记”又相当于该诗的序。故《桃花源记》又叫《桃花源诗并序》。它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奇葩,传诵千古而不衰。那么,陶令公写这篇名记的动机和思想来源何在呢?这与陶渊明的身世有关。

陶渊明(公元365-427),字元亮,又名潜,别号五柳先生,溢号“靖节先生”。原籍江州浔阳紫桑栗里(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10公里)人。

他生于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366年)一个没落了的官僚世家。曾祖陶侃,封长沙公,赠大司马。祖陶茂,武昌太守。父名已佚,无从查考。母孟氏,孟嘉女。孟嘉为桓温长史,名为州里之冠,时称盛德,而孟氏又为陶侃之外孙女。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陶渊明自幼聪明好学。史称“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男,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陶渊明29岁开始作官,任江州祭洒,不久,解职归。太元十九年(公元304年),渊明30岁,丧妻,续妻翟氏,甚贤淑,能与夫共甘苦。前后共生五子:俨、候、份、佚、佟。35岁时,在江陵为桓玄僚佐。后玄反迹暴露,乃离去。 40岁为镇军刘裕参军,第二年,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因叔父推荐,得为彭泽今。当时规定:县令可种公田200亩(二顷),他却吩咐全部田土都要种秫,便于煮酒。翟氏说:“还是多种点粳吧,我们母子还要吃 饭哩!”陶渊明不得已,分50亩给种粳。又买一奴送给儿子说:“他可以助你劳动,但不能虐待他,他也是好人家的子弟呀”郡遣督邮至县,史役告诉他要束带鞠躬迎接,他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而折腰。”即自免离职去。在官仅80多天。离任肘,作了一篇《归去来辞》以明志。此后一直过稳居的田园生活,自食其力,再没有出仕。他一生爱洒,常设洒宴客,已若先醉,使说:“我醉欲眠,卿可去。”一次,家中酒熟,渊明急不可耐,便以头上葛巾滤酒取饮。滤毕,又将葛巾戴上。他不善音乐,而蓄无弦琴一张,聊以寄惠。他对人喜愠不形于色。

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颜延之为江州刺史的功曹,住浔阳,与渊明结邻,常至渊明家饮洒谈文,相得甚欢。此次二人相处约一年之久。到了宋景平元年(公元423年),颜延之做了始安郡的太守,路过浔阳,又和渊明同饮月余,临去,给了渊明二万钱,渊明却全交给酒家,以便随时饮洒。江州刺史王弘,慕渊明之名,思欲一见,不能得见,于是趁渊明上庐山时,使其故人庞通之于半道置洒相邀。二人正饮时,王弘亦乘机而至,庞为之介绍,遂同饮酒。以后弘常遣人给渊明送酒。

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刘裕杀晋安帝,立恭帝,朝廷大权全归刘裕。为了笼络人心,征渊明任著作佐郎,渊明说有病而不赴任,故又有“陶征士”之称。公元420年,刘裕称帝,国导宋,改元永初,废晋恭帝,晋朝灭亡。第二年,恭帝为刘裕所杀。就在宋永初元年前后,陶渊朗使写下了他的代表作《桃花源诗并序》。

陶渊明逝世前几年,生活因苦极了。因为年老多病,完全丧失了劳动力,经常断炊,而靠乞食度日。当时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给他送来粮食和肉类,劝他做官,都被渊明所拒绝,一无所受。宋元帝元嘉四年(公元427年),陶渊明己63岁了。他为自己写了《统歌诗》、《臼祭文》,不久就逝世了。颜延之作了《陶征土诔》称他为“有晋征士”,把他比为巢父、许由、伯夷、四浩等人物,突出了他的高节,说他“心好异书,性乐酒德”,又介绍了他困苦的一生:“少而贫病,居无仆妾,井臼弗任,黎菽不给,母老子幼,就养勤匮”。并说他:“宽乐令终之美,好廉克已之操”,符合谥典。于是询诸友好,溢他为“靖节征士”。

由上可知,陶渊明生活在东晋的分裂崩亡时期和晋末的换代之际,社会矛盾尖说,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加之,他对东晋的黑暗政府观实不满而归隐,面对这些渗痛的现实,于是越来越坚决地否定自己所处的社会,不断构思和向往理想的生活图景。《桃花源记》就是他亲笔绘出的理想社会图:环境优美,怡然自乐。在这样的理想社会,没有君主,没有战乱,没有贫穷,没有欺诈。人们淳朴厚道,和睦相处,过着自食其力,康乐幸福的生活。这就是陶渊明以浪漫主义手法写的世上乌有的桃花源。这个桃花源理想,反映了人民群众对于和平宁静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人民群众对黑瞎的旧社会的抗议和憎恨。写桃花源里“靡王税”的安乐,正是要说明现实社会君主制度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陶渊明因为自己的理想、抱负已在现实生活中破灭了,而又耳闻目睹了人民群众的苦难和愿望,才写比了这篇划时代的杰作。

当然,陶渊明写出这篇杰作,是有其思想基础的。一些学者指出,《桃花源记》的产生,其思想来源主要有三:一‘是受老子、庄子“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影响。他们说,在原始社会,人们都“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共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二是受了魏晋以来嵇康、阮籍、鲍敬言等人的思想影响。嵇康说;“刑本禁暴,今以胁贤,昔为天下,今为一身。”阮籍说:“盖无君而遮物定,无臣而万事理。”“君主而虐兴,臣设而贼生。坐制礼法,束缚下民。”鲍敬言创“无君论”,认为君主是社会一切丑恶、灾难的根源。他说:“曩古之世,无君无臣,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面作,日入而息,泛然不系,恢尔自得,不竟不荣,无荣无辱。”这种言论,反映了农民阶级对残酷的封建统治者的抗议,表达了广大农民希望摆脱一切剥削压迫而过安居乐业生活的要求。三是受了儒家 “大同”思想的影响。《礼运篇》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饼情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养也,男有分,女有归。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上一篇:《桃花源记》说课稿2

下一篇:浙教版八年级上《外婆和鞋》教案

教材分析: 篇九

《桃花源记》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这同他本人的经历有密切关系。他因厌恶统治阶级的腐朽和官场的营私舞弊而三次辞去官职。生活虽然穷一点,但和老百姓一起生活,陶渊明深深感到心情放松愉快。正是在这种情感的驱使下,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

这篇文章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故事性强,颇具传奇色彩。其次,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全文笼罩着似有若无的神秘虚构的色彩。最后文章的语言优美隽永,琅琅上口,值得品味。因此,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为: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2.使学生理解本文写作的顺序、详略,体会优美、精炼的语言。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陶渊明为何要写《桃花源记》 篇十

千古名篇《桃花源记》出自我国屈原以后的又一伟大诗人、晋宋时代杰出的诗辞散文大作家陶渊明的手笔。《桃花源记》即《桃花源诗》前边的记。记,是一种文体,为记述事物的文章,其后是一首五言古诗,“记”又相当于该诗的序。故《桃花源记》又叫《桃花源诗并序》。它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奇葩,传诵千古而不衰。那么,陶令公写这篇名记的动机和思想来源何在呢?这与陶渊明的身世有关。

陶渊明(公元365-427),字元亮,又名潜,别号五柳先生,溢号“靖节先生”。原籍江州浔阳紫桑栗里(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10公里)人。

他生于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366年)一个没落了的官僚世家。曾祖陶侃,封长沙公,赠大司马。祖陶茂,武昌太守。父名已佚,无从查考。母孟氏,孟嘉女。孟嘉为桓温长史,名为州里之冠,时称盛德,而孟氏又为陶侃之外孙女。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陶渊明自幼聪明好学。史称“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男,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陶渊明29岁开始作官,任江州祭洒,不久,解职归。太元十九年(公元304年),渊明30岁,丧妻,续妻翟氏,甚贤淑,能与夫共甘苦。前后共生五子:俨、候、份、佚、佟。35岁时,在江陵为桓玄僚佐。后玄反迹暴露,乃离去。 40岁为镇军刘裕参军,第二年,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因叔父推荐,得为彭泽今。当时规定:县令可种公田200亩(二顷),他却吩咐全部田土都要种秫,便于煮酒。翟氏说:“还是多种点粳吧,我们母子还要吃 饭哩!”陶渊明不得已,分50亩给种粳。又买一奴送给儿子说:“他可以助你劳动,但不能虐待他,他也是好人家的子弟呀”郡遣督邮至县,史役告诉他要束带鞠躬迎接,他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而折腰。”即自免离职去。在官仅80多天。离任肘,作了一篇《归去来辞》以明志。此后一直过稳居的田园生活,自食其力,再没有出仕。他一生爱洒,常设洒宴客,已若先醉,使说:“我醉欲眠,卿可去。”一次,家中酒熟,渊明急不可耐,便以头上葛巾滤酒取饮。滤毕,又将葛巾戴上。他不善音乐,而蓄无弦琴一张,聊以寄惠。他对人喜愠不形于色。

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颜延之为江州刺史的功曹,住浔阳,与渊明结邻,常至渊明家饮洒谈文,相得甚欢。此次二人相处约一年之久。到了宋景平元年(公元423年),颜延之做了始安郡的太守,路过浔阳,又和渊明同饮月余,临去,给了渊明二万钱,渊明却全交给酒家,以便随时饮洒。江州刺史王弘,慕渊明之名,思欲一见,不能得见,于是趁渊明上庐山时,使其故人庞通之于半道置洒相邀。二人正饮时,王弘亦乘机而至,庞为之介绍,遂同饮酒。以后弘常遣人给渊明送酒。

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刘裕杀晋安帝,立恭帝,朝廷大权全归刘裕。为了笼络人心,征渊明任著作佐郎,渊明说有病而不赴任,故又有“陶征士”之称。公元420年,刘裕称帝,国导宋,改元永初,废晋恭帝,晋朝灭亡。第二年,恭帝为刘裕所杀。就在宋永初元年前后,陶渊朗使写下了他的代表作《桃花源诗并序》。

陶渊明逝世前几年,生活因苦极了。因为年老多病,完全丧失了劳动力,经常断炊,而靠乞食度日。当时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给他送来粮食和肉类,劝他做官,都被渊明所拒绝,一无所受。宋元帝元嘉四年(公元427年),陶渊明己63岁了。他为自己写了《统歌诗》、《臼祭文》,不久就逝世了。颜延之作了《陶征土诔》称他为“有晋征士”,把他比为巢父、许由、伯夷、四浩等人物,突出了他的高节,说他“心好异书,性乐酒德”,又介绍了他困苦的一生:“少而贫病,居无仆妾,井臼弗任,黎菽不给,母老子幼,就养勤匮”。并说他:“宽乐令终之美,好廉克已之操”,符合谥典。于是询诸友好,溢他为“靖节征士”。

由上可知,陶渊明生活在东晋的分裂崩亡时期和晋末的换代之际,社会矛盾尖说,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加之,他对东晋的黑暗政府观实不满而归隐,面对这些渗痛的现实,于是越来越坚决地否定自己所处的社会,不断构思和向往理想的生活图景。《桃花源记》就是他亲笔绘出的理想社会图:环境优美,怡然自乐。在这样的理想社会,没有君主,没有战乱,没有贫穷,没有欺诈。人们淳朴厚道,和睦相处,过着自食其力,康乐幸福的生活。这就是陶渊明以浪漫主义手法写的世上乌有的桃花源。这个桃花源理想,反映了人民群众对于和平宁静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人民群众对黑瞎的旧社会的抗议和憎恨。写桃花源里“靡王税”的安乐,正是要说明现实社会君主制度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陶渊明因为自己的理想、抱负已在现实生活中破灭了,而又耳闻目睹了人民群众的苦难和愿望,才写比了这篇划时代的杰作。

当然,陶渊明写出这篇杰作,是有其思想基础的。一些学者指出,《桃花源记》的产生,其思想来源主要有三:一‘是受老子、庄子“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影响。他们说,在原始社会,人们都“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共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二是受了魏晋以来嵇康、阮籍、鲍敬言等人的思想影响。嵇康说;“刑本禁暴,今以胁贤,昔为天下,今为一身。”阮籍说:“盖无君而遮物定,无臣而万事理。”“君主而虐兴,臣设而贼生。坐制礼法,束缚下民。”鲍敬言创“无君论”,认为君主是社会一切丑恶、灾难的根源。他说:“曩古之世,无君无臣,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面作,日入而息,泛然不系,恢尔自得,不竟不荣,无荣无辱。”这种言论,反映了农民阶级对残酷的封建统治者的抗议,表达了广大农民希望摆脱一切剥削压迫而过安居乐业生活的要求。三是受了儒家 “大同”思想的影响。《礼运篇》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饼情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养也,男有分,女有归。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以上就是一秘范文为大家整理的10篇《陶渊明为何要写《桃花源记》》,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最新范文

80 30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