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范文>作文写作>体裁作文>议论文

中学生议论文范文(推荐(最新3篇)

2024-02-11 20:40:10

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尤其是占有重要地位的议论文,议论文是一种用于表达作者见解和主张的文体。我们应该怎么写这类型的作文呢?本文是漂亮的小编给家人们整编的中学生议论文范文(推荐(最新3篇)。

中学生议论文 篇一

“学问”,两个明明白白,简简单单的字,却意味深长。

通常,在家乡可以听到这样的说法,“这孩子读过书,有学问。”特别是老年人最爱说。因为他们那个年代只要上过学都可以被推荐担任职务,可今天与那时不同了。

其实不然,很多人对于“学问”一词了解的不是很透彻,或者说并不了解,不懂得。

“学问”,不是说上几年学,读几年书就有的,那只不过是认识几个字,会写几篇文章而已,并谈不上是“学问”。

简单的来说学问的意思即知识,或系统的知识,还可以解释说是学习,发问,询问。

《易·乾》中有这样之句:“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这体现出了“学问”中的其一之意:学习,询问。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有进步,才有提高,进而反应了对系统知识的了解。

自古洎今,各界仁人志士,各类博学才子,对于“学问”的解释各异,而又不约而同,之所以有学问,是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或在生活中对于各种疑问的寻求解释或对于事物的分析与探索的发现,不是懂得了文字的写法和读法及知其意而就能称得上有学问的,因“学问”是复杂的。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里的“学问”不受条文限制,它广纳了对于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人情事故的明了与透彻,这也体现了曹雪芹所处的当时的社会落魄。

对于“学问”,有很多人释义,但略乎不同,且又相差不远,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我对“学问”的了解也是微乎其微,对于它的研究还是很有必要的。

今日小谈“学问”,是为了了解“学问”,而非显弄。

非明处,皆学也!

中学生议论文范文 篇二

[关键词] 高中语文;议论文;写作教学

在新课标指导下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拓展的背景下,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有了新的变化,除了基本的写作方法与技巧教学外,更加强调对于学生思辨能力与思维水平的提升。长久以来,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侧重点在叙述文方面,对于议论文的关注相对不足,造成了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薄弱的问题。针对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指导,笔者在此通过相应实例进行简要阐述分析。

一、写作角度选取的指导

写作角度的选取是进行议论文写作的基础环节,所谓写作角度选取也就是常说的立意,根据作文写作材料提取关键信息,形成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在此基础上确定写作框架、准备佐证素材以及论证写作。常见的作文题目通常由一个小故事或某个实例为依据,素材展示传递出的信息较为明确,供学生选择的切入角度也较为相近,学生只要不对题目内容有较大的理解偏差,通常不会存在立意问题。现阶段高中作文题目的形式呈现出了开放性的特点,题目隐含信息层次较为丰富,学生的可选角度更多,这就涉及写作角度选择准确性的问题。如何提升学生议论文写作角度准确性,可从内外两个方向加以考虑。就立意的外部要素而言,其根本还是题目信息的提取,要求学生精读题目内容,能够由表及里的感知写作资料传递的信息。而内部要素则强调学生对于立意的驾驭能力,对相关论点、论据的熟悉程度。学生的立意通常从自己主观感受或见解出发,具有一定的随意性,这种主观性的表达通常在层次把握上不够成熟,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立意,有效谋划,协调好写作角度选取与文章写作能力的关系。

以2015年新课标II卷高考作文题“谁最有风采”为例,题目中写道:“一个是生物技术研究的,一个是搞焊接的,一个是摄影师,都是卓有成就的人,选你认为最有风采的!”题目为学生提供了三个明显的写作角度,按照议论文的基本写作范式,学生确定选择对象后开始论证该职业的魅力之处。可以是横向比较性的论述,即通过与其他两个未选职业的对比论证所选职业的独特风采与价值;同时也可以是纵向深入性的论述,分多个层面证明该职业的风采与价值,抑或横纵综合论述。这一层面角度选取可以算作最表层的立意,作文水平也为最基本的层面,而提升学生的立意深度应对三种职业的内涵进行挖掘。可以看到,“谁最有风采”这个作文题目中给出的三种职业代表了当前社会的三种群体。教师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工匠精神”“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一系列时代内涵,将写作对象职业的选取拓展到国家与世界的层面上进行考虑,从而提升议论文写作角度与立意的深度。

二、写作逻辑构建的指导

高中议论文写作最强调的是行文逻辑体系的严谨性,即文章整体立论与分论点之间联系的紧密型,各分论点之间的递进关系,各分论点论证素材的充分性等。议论文写作逻辑的构建是决定文章写作水平的关键环节,尽管学生逻辑思维的形成与培养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在议论文写作环节是业已形成的固化内在逻辑性,但依然可通过科学的指导对议论文写作进行结构优化。首先,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习从立意出发进行发散性思考,将写作角度细化为若干层次或局部角度,从而确定相应的分论点。然后对发散思考获得的分论点进行梳理,按照递进层次进行排列,结合梳理结果二次思考是否存在新的分论点,通常学生二次思考获得的分论点都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能够作为议论文的亮点部分。在确定分论点后,论证部分同样应按照逻辑展开,基本依据提出论点、引申阐述论点、论证论点、提升拓展总结的基本框架来行文写作。

以2016年高考全国卷Ⅰ的作文题“奖惩之后”为例,作文题目给了一张漫画图片,图片中刻画了两个前后分数不同学生获得的评价,低分学生分数提高了获得了鼓励的唇印,而原本分数高的学生稍有退步便得到批评的巴掌印。那本文应该如何构建写作逻辑呢?首先,应对本文漫画中传递出的信息进行基本型的描绘,可直接抛出中心论点,阐明对于漫画描述内容的看法。在提出中心论点后,可从两个学生的不同待遇进行展开,分别描述他们获得的奖惩与自身实际表现之间的联系,详细论述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源,列举出几项主要成因作为分论点展开论述。

三、写作素材使用的指导

议论文写作素材的种类较多,基本上生活中学生能够接触到的各种信息都能作为写作素材。而议论文强调思辨逻辑,重视论据对论点的支撑,因此写作素材大致可分为论点类与论据类两种。所谓论点类素材是指一些较为成熟的观点或看法,常见的是名人名言或名家名篇段落等,这些内容经过了时间的验证,有较高的说服力。而论据类素材指的是一些社会上发生的热点事件、热门资讯等,这些内容都是真实发生的,在议论文中使用能够起到实证的效果。高中议论文写作素材使用涉及收集与使用两个环节。其中写作素材的收集是一个长期性的积累过程,学生日常生活中阅读、接纳的各类外界信息都可以参与到素材的积累当中,素材积累是否具有典型性、正面积极意义以及反面警示性等都是素材积累中要考虑的要点,这些标准决定了素材积累的实际价值。而素材使用则要考虑素材与论点的契合性,是否能够真正印证观点,是否具有可拓展性,能够将论点提升到新的层次进行探讨。在高中议论文写作素材指导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与记录习惯,乐于搜集热点内容、重视生活经验的积累,在素材使用汇总言之有物,能够使阅读对象感同身受,提升文章说服力。

以2014年新课标全国Ⅱ卷作文题“喂食动物失觅食能力”为例,该题目的内容来源与生活情境,学生中去过自然保护区的可以根据自身实际经历展开阐述,而没去过的也可以从动物园进行发散联想。

四、写作优化创新的指导

议论文写作化创新是当前新课改对于学生创造力培养的重要要求,同时也是使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话语表达与信息传递方式变化的实际需求。具体而言,高中议论文写作优化创新可从形式创新与思路创新两个层面加以考虑。就形式创新而言,可在保留议论文基本观点与论述的写作内核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变化,将单向的说服式的观点阐述,通过变化形成交流式的内容展示。例如有的学生选择戏剧、剧本的形式进行作文写作,借助人物对话讲述了大量的观点与看法,这种创新在表面上看是戏剧、剧本写作,但其内核依然是以观点论述为主的议论文。戏剧营造的交流情境能够充分提升文章的感染力,使读者身临其境,观点往往与人物的命运相联系,话题阐述的拓展空间更大。而思路创新则强调的是对于传统议论文观点展开层次的改变,改变原有的线性阐述模式,变成更加立体,相互交叉印证的模式,局部设置悬念或后置观点的写作方法能够使局部观点得到有效的突出,获得特殊的议论文写作效果。

此外,高中阶段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成熟的人生阶段,议论文中阐述的观点多为其该阶段自身思想的折射。教师面对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阐述的个性化观点时,不能按照统一的标准评判高下,而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这种看法的根源,采取动态化评价的方式,对学生在写作中的表现进行更为准确真实的评价,给予学生更多的认可与鼓励,让学生乐于进行议论文写作,积极研习议论文写作,提高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梁昊。新高中语文议论文写作的有效教学和实践研究[J].中国培训,2016,(06):268.

中学生议论文范文 篇三

关键词:说服性;逻辑性;方法性;创新性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4-0243-02

一、说服性

议论文的基本特点是议论的说服性。议论文是对某个议论对象,提出见解或主张并说明理由,使读者信服的文章。议论文中的议论,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这三要素,这是议论文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主要特点。要使议论文能够说服读者,认识并掌握这三要素是必要的。论点要解决“要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要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论证要解决“如何进行证明”的问题。这三要素各自承担着不同的任务。

1.论点。议论文的写作必须把握所论问题的见解或主张,这种见解或主张是议论文的核心,也就是论点。这里所要强调的是,论点虽然也称观点,但观点还有一层含义,即指观察事物的出发点和原则。如“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群众观点”,它与论点就不是同一概念。论点必须有缘由,才可以作为言论和行为的标准,才有说服力。在较长的文章中,论点通常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分。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最基本看法。是作者在文章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而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揭示中心论点。“中心论点是议论文的统帅,是文章之‘魂’,一旦‘魂’乱了,则脉象微弱。”初学者往往不能明确地提出中心论点。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把中心论点的提出作为一个独立的步骤让学生加以强化训练,再旗帜鲜明地写出来。“魂”清晰了,还怕接下来的写作离题吗?有必要的话,可以提出几个分论点以更好地为阐明中心论点服务。

2.论据。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凡古今中外的真人真事、各种数据、自然界的各种现象等都属于事实论据;凡革命导师与名人的言论、原理、公式、公认的常理、格言、警句等都属于理论论据。让论据充分“燃烧”。一簇干柴,触之以火,便有那熊熊的火光辉映一方天空;一组的论据材料,分析阐发,便会有思想的光辉烛照全文。前者是燃烧,后者也是“燃烧”,后者的这种“燃烧”,就是议论文的分析论证过程;充分“燃烧”,即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作用,使论据紧扣在论点上,又让论点扎根于论据中,以增强文章的辨析性和说服力。在实际的写作中,有的学生觉得材料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如要论“助人为乐”,很多学生马上脑中出现李素明、焦裕禄、孔繁森、雷锋、徐虎,以为“人多势众”了,论据也充分了。殊不知,李素明的事迹主要是岗位奉献,焦裕禄、孔繁森则是人民的公仆,只有雷锋、徐虎的事迹较符合题意。

3.论证。即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逻辑过程和方法,也即材料与观点有着怎样的逻辑关系。论证要解决的是“如何进行证明”的问题。

二、逻辑性

议论文在文章的安排上,主要是按照事理的逻辑联系统一安排。它一般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次序安排,在文章中表现为序论、本论、结论三部分,即“三段式”。议论文的本论是主体,其论证要合乎逻辑性。论证的过程,就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因此,在论证中,要注意论据和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唐朝,中国的文化技术有了高度的发展,在世界都很著名。这都是中国人民勤奋创造的结果。”其实,唐代文化发展的原因很复杂,有它的历史条件,不能仅以“中国人民是勤劳的”一点加以解释。否则,论点论据之间就没有逻辑联系了。可见,富有逻辑效果地安排论点、论据展开论证,在议论文的写作中是不可忽视的。

三、方法性

议论文的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是举事例,用典型事实作为论据证明论点,即“摆事实”,这种方法用得很普遍。二是引用论证,常表现为名言、警句。如:初三上学期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开头引用《大学》,提出格物致知的基本意思;第三段引用《大学》介绍的“格物致知”的目的,解释格物致知真意被埋没的原因。三是归纳法,从列举的几件事中归纳出一个结论。如:陶铸《崇高的理想》中,先列举汉代霍去病、宋代岳飞、清代林则徐和洪秀全的许多事例,后综合归纳,得出一个人应有伟大的理想,并坚决为这一理想英勇奋斗的结论。四是演绎法,又叫事理引申,常见于科学论文中,如“‘他很智慧’这句话不合语法。语法规则告诉我们,名词不能用副词来修饰,这里的‘智慧’是名词,用副词修饰名词就不合语法”。这段话就用了演绎法。五是类比法,这种方法将一类事物的某些相同方面进行比较,以另一事物的正确或谬论证明这一事物的正确或谬论。六是反证法,不是从正面直接证明论点,而是从反面间接地证明论点。七是对比法,将论据中截然相反的两种情况进行比较,这种方法具有很强的论证力量,因为比较两方互为烘托,能突出另一方面的性质,用得很普遍。八是比喻法,就是用比喻说明道理的方法。如:《公输》中,先以三种“舍优窃劣”的举动设喻,然后论证了楚国人攻宋与此同类的观点,使楚怀王折服。九是归谬法,即导致谬误。这种方法是假设对方的论点是对的,后用它作为前提,导出一个显然是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观点是错误的。仅用于反驳错误观点。以上介绍的九种论证法,可根据论证的需要选择恰当的论证方法。

四、创新性

在写作上,创新很重要。对写议论文而言,也是如此。立意要深。明朝唐顺之《答茅鹿门知县》里就讲到,立意要“洗涤心源,独立物表”,就是要把人云亦云的意见从脑中洗干净,在一般人的意见之外,提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一段精神命脉骨髓”,是看得深,看到事物的本质,好比精神命脉骨髓。换句话说,越能看到事物的本质,见解就越能独树一帜。敢于质疑、要敢于否定,要敢于改造、重新评价。“见人所不敢见,发人所不敢发。”历史上的曹操,是“奸雄”的代名词,因为他杀过很多人。但他也放了不少贤士,关羽不就是个例子吗?刘备、孙权不也杀过人吗?刘备出卖了故人吕布,孙权废太子孙和。鲁迅说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一个有几分可爱又有几分奸诈的英雄。议论文所具有的说服性、逻辑性、方法性和创新性四“性”是笔者对议论文的见解。因笔者参加教学工作才几年,教学方面的实践还不够,在以后的实践中也许会发现更多的真理。那时候,再谈议论文的四“性”问题相信会更深刻。

参考文献:

[1]姚麟园。中学语文教师手册[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

[2]顾松鹤。议论文的五步辨析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2(2).

最新范文

39 283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