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范文>作文写作>体裁作文>观后感

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优秀5篇】

2024-03-08 09:21:57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不能光会看哦,写一篇观后感吧。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可爱的编辑帮助大家收集的长安三万里电影观后感【优秀5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篇一

今天去看了《长安三万里》,看完以后,很受触动,为历史之兴衰,为绚烂之才情,为博大之胸襟和鸿鹄之志,为个人命运在时代背景之下的渺茫,为富贵不相忘、患难而不弃的真性情和知己之交,为熔铸在血液深处之风骨和气节,为不忘初衷、年复一年地自我沉淀的韧性,为李白,更为高适。

看的时候,不由得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带来了多大的痛楚,这般痛楚与个人内心深处的放荡不羁产生多激烈碰撞,才化成了《将进酒》中如此汹涌的无奈、不甘乃至不服气与笃定;得经历怎样的生活沉浮,才写出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新生之感;得经历多凶险且凄寒难耐的边塞之苦,才化作一首又一首动人心魂的边塞诗。电影里,一首首诗,不再是停留在纸页上的文字,而是诗人们一步一脚印走出来的有血有肉的嬉笑怒骂的一生。

或许是电影戏剧性的夸张手法,一边看李白,一边自我调侃道,李白狂傲、放荡、不羁的样子,像在“发癫”一样,对这种不管不顾的“发癫”,有种莫名的怦然心动,说实话,这样“发癫”真的太爽,我也想“发癫”!

最后,一杯敬现在,一杯敬明天!

最后,敬李白,敬高适,敬诸位诗人!

最后,还是要臭不要脸地敬自己,也敬陪同自己一路走来的诸位友人。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300字 篇二

《长安三万里》是一部令人陶醉的动画电影,通过动人的故事情节和精美的画面,将唐代诗人群像和经典唐诗带入了现代观众的视野。这部电影以李白为主角,将他与高适的友情和传奇故事娓娓道来。

影片以安史之乱爆发后的动荡时期为背景,吐蕃大军攻打西南,大唐节度使高适陷入困境,长安岌岌可危。在这个危急时刻,高适回忆起与李白的一生往事,这一切让人感到深深的触动。

总的来说,《长安三万里》是一部充满诗意和文化内涵的动画电影。它通过李白和高适的故事,将唐代的辉煌和风采展现得淋漓尽致。观看这部电影,不仅可以感受到唐代的。繁华和壮美,还能领略到诗意之美和文化之美的。魅力。这部电影让我对唐代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并且让我对友情和忠诚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我推荐每个人都去欣赏这部电影,相信你也会被它深深打动。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篇三

进入影院看《长安三万里》之前,我就告诫同往的儿子,这部电影虽然是部动画片,但是未必你能全部看懂。果然,在黑漆漆的电影院里,他就忍不住打开手机用百度搜罗关于唐朝的各种人物史料。但是电影画面中所表现的中国的山河之美,唐诗意境之美,渐渐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那些在课本上出现过的人和事,尤其是曾经反复吟诵的唐诗,借助动画这个载体,融入中国风的传统美学,使它们在大银幕上重新“活”过来,这让孩子暂且放下了“不懂”——那些因为缺少知识背景和人世阅历而导致的暂时的“不懂”。

然而,历史文化十分立体,它并不仅仅是课本中的某张图或某首诗,诗的背后承载了很多精神和故事,正是这些精神与故事打动了我们这些文艺中年,同时,也能把力量传递给懵懂的下一代,延续到更多人身上。

孩子看不懂,为什么爷爷就是名将,身怀祖传绝技“高家枪法”的高适,唯一一次能够凭借高家枪法扬名立万的机会,是在玉真公主的舞会上,但是,在玉真公主的眼里,这种上阵杀敌的枪法,远远不如王维弹奏一曲舒心,高适只能黯然离场。但是他能读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里没有缠绵的离愁,没有凄迷的别绪,有的是雄壮的离歌,有的是对前途的期许。

孩子看不懂,为什么李白是商人家庭出身,在唐朝就是社会上的“下等人”,不能参与科举考试,只能倚靠贵人推举?李白才如谪仙,为什么还要屡屡站在官府门口等待垂青,卑微地吃闭门羹?但是孩子能够体味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里的踌躇满志与自信洒脱,体味到诗人对于实现抱负毫不掩饰的'喜悦之情。

孩子看不懂,为什么暮年李白会和天下大势相悖“站错队”,永王几顾庐山,一代诗仙就此成为他的幕僚,居然以自己璀璨的才华为永王写了11首颂歌,随着永王反叛伏诛,李白也因此遭殃。但是孩子告诉我,他牢牢记住了李白说的一句话——“壮士暮年”,因为这四个字,他感悟到了李白为了证明自己的才华超越世间的规则所进行最后一搏时的无比辛酸,他也能够领略到“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中的轻快与如释重负。

孩子看不懂,为什么高适忠心报国一辈子,却要被皇上怀疑,派程公公深夜“监军”,在战场展开与紧张的战事并无关系的调查?孩子也不懂为什么高适把分明属于自己的剿灭敌军之功名拱手让给后来的将军严武?但是,他读懂了“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中透出的那股清冷的铿锵之气,黑夜将白日里战场的激烈全部掩藏,夜色下孤冷的勇士总是更令人生畏。

望着被战火波及的黄鹤楼,高适的童子说:“黄鹤楼已经毁掉了。”高适说:“只要黄鹤楼的诗还在,黄鹤楼就在。”片尾画卷中出现了众多与长安有关的诗,由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的人用不同的方言朗诵出来。“只要诗还在,书还在,长安就一直在。”正是《长安三万里》里中用璀璨绚烂的画面诠释的诗句,让我们再次感受到文字的力量,穿云破雾而来,如此强大。

电影长安三万里观后感 篇四

看《长安三万里》时琢磨了两个问题。其一,是它的情节设置,“递进”;其二,是它的背景主旨,“错位”。

小的情节设置为人物形象服务,譬如最重要的李白的形象,出场时前一幕高呼“当为大鹏”,紧接着后一幕便是抚琴痛哭,与《海贼王》中御田出场时“坟头火锅”有些相似,突出其潇洒;喝酒时他把钱扔在桌子上,钱币在桌上旋转,如此小细节也增添李白潇洒形象。与之相对的,高适初到扬州,接到女子丢落到花束,他还想着物归原主呢女子早已玩耍走了,突出其憨,也与李白做对比。

我想,之所以整部影片以高适为视角,大概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因为他与李白(以及其他诗人)反差最大。他是其中最不“风流”的,也是其中做官最高的。以他为镜,正突出诗人之潇洒、之落魄。

大的情节设置为背景主旨服务。无论你认为主旨是诗人们流落一生还是大唐人才错位由盛而衰,它都起于李白兴致勃勃去投卷却吃闭门羹。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场景。难得之处在于,这只是一个开始。

如何才能进一步深入这个主旨呢?或者说,如何才能比这个场景更能震撼人心呢?又或者,如何才能比天才李白吃闭门羹更能凸显诗人在大唐之怀才不遇呢?

私以为,这部电影之后有三层递进,可见其巧。

第一层,为“裴公子”。彼时王维尚可讨亲王公主欢喜,求大人推荐;李白游于市井亦有扬名机会,盼名声远播。但“裴公子”已经注定无法成功。这成为一种映照:她有艺而无门,其他诗人又能如何?

第二层,为“赘婿”。他与高适求问孟浩然当否、高适最终依然写否,突出了赘婿之不为人所齿、突显了李白之走投无路。彼时他已经名扬天下,是世间第一等才子,无人不知其名,但他仍然没有出路。其名愈盛,其境愈惨,愈显其“努力”已至尽头、“形势”胜过人为。

第三层,为“应昭”。当此前李白已经以天才之名沦落赘婿,如何才能再次“递进”?——李白一夜“成功”,如愿功成名就、拜天子门,但他仍然未能“如愿”。情节设置上,高适在长安见李白,并不是在其府邸,而是在酒楼——如同在扬州时一般无二。这成为一种呼应:李白在长安、在扬名立万之后,依然与他在扬州、在籍籍无名时没什么差别。

诗人依旧流落酒乡不入庙堂,大唐高殿依旧没有他们的位置。

比费劲一切努力依然无法成功更加令人绝望的,便是真的到达了成功的位置却依然一无所获。寒门弟子考上清北之后依然35岁被辞退、寂寞之人终于洞房花烛之后依然不被珍惜、为国效忠之人出生入死打赢了战争却发现国内党争害死了自己的家人……

或许他们会希望一切未曾发生。

此三层巧妙地层层递进,愈发展现盛唐之“绝望”,又有郭子仪之事表明不止文人如此、武将亦然,大唐虽依旧歌舞升平,却已经处处是惨败之象。待李白只能敲碗伴奏、高唱《将进酒》,安史之乱已经是顺理成章。

不过,如果我们仔细想想诗人与大唐的关系,李白等人“怀才不遇”,真的是大唐“才不配位”导致衰落的`原因么?

毕竟,归根结底,诗歌只是一种文艺。

我们大可以夸赞诗歌使人愉悦、使人开化、使人“陶冶情操”——虽然没多少人能说出这个词究竟是什么意思——但无论如何,这与经世致用、为国为民都是关系不大的。遣词造句写报告的本事无法帮他们处理纠纷、振兴经济、面对党争全身而退……

诗歌终究只该流传街巷,诗人终究只该流连酒肆。

从这个角度上说,李白已经完全得到了他应该得到的一切:他名扬天下、上传天子,衣食富足、人脉广阔,黄发垂髫皆颂其诗,文章风采流传千古,一个诗人成功如此,还能求什么呢?

只是,他以为他应该更好。

这不是一个社会结构上的错位,而是一个社会认知上的错位。

或许,是那一个“才”字迷惑了人们的双眼,让人们下意识地把写诗的才华与处事的才能混为一谈,才把诗人的出路与科举的出路二者混淆。

也或许,是传统观念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力。文人武者,写诗耍枪,皆要登堂入室,每个人都要“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非封官拜相、上阵杀敌不能报国。

但无论如何,官场不是诗人该去的地方。社会是多元的,人的发展也是多元的。所有人都奔着同一个方向走是不对的。人们不想被单一的标准所评价和衡量,那么更不该为单一的路径而自我束缚。

若细论诗歌乃至文学甚至艺术究竟该在社会中处在什么位置、扮演什么角色,我觉得,它不必被讨论,因为它不该成为一种身份。大唐人人习诗,人人皆是诗人,不过一些人更出色罢了。问诗人当如何,如问人人当如何。

而若考量其以诗为生的特点,那么不过是个经济问题罢了。

至于,如果这不是大唐衰落的原因,那么衰落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我想,我们大可不必远求大唐。

长安三万里观后感300字 篇五

故事背景设定在安史之乱爆发后的数年,吐蕃大军攻打西南,大唐节度使高适陷入了困境,长安的安全岌岌可危。在这个危急时刻,高适回忆起了与李白的一生往事,展现了他们的友情和共同的追求。

观看完《长安三万里》,我被影片中展现的诗意之美所深深吸引。诗歌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它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影片中的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一种对生活和世界的独特理解。通过观影,我对唐代诗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诗歌的力量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总的来说,《长安三万里》是一部充满诗意和文化魅力的动画电影。它通过李白和其他唐代诗人的故事,展现了诗歌的美丽和力量。影片的画面精美,音乐动人,让观众沉浸在唐代的文化氛围中。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次娱乐,更是一次对历史和文化的回顾和致敬。

最新范文

36 299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