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范文>作文写作>优秀作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文(优秀8篇)

2023-11-22 14:22:52

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阅读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阅读可以改变思想、获取知识,从而可能改变命运。这次漂亮的小编为亲带来了8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文》,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解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篇一

摘 要:鲁迅的文章素来不好理解,越是这样,才越是多读,读第一遍与读第二遍、第三遍感受是不尽相同的。读的越多,越能更深地进入文本,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

关键词:解读;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下面是我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一些看法见解。

一、叙述的角度:儿时的“我”

成年的鲁迅回忆起儿时充满了趣味,如果以成年后的“我”为叙述角度,那乐趣便被大打折扣,总会带着成人的口吻和态度,有一种盛气凌人的感觉。而叙述者选用童年的鲁迅,便一下子把读者也带进了儿时的趣园。这对于本文的主旨即童年趣味的表达是有益的,也符合作者本意,如:

“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

“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

“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再见,我的蟋蟀们!再见,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这些语言读来都是亲切而真实的,且充满了童趣,尤其是从儿童的角度看为何送“我”去书塾这件事,带着充满童真童趣的猜想,让人读着不觉便笑出声,而且能引发读者对于自己儿时记忆的共鸣。但文中还隐含着成年鲁迅的深邃的洞察,这便是更内涵的思想的外露。

二、结构特点:清晰明了

百草园——三味书屋

从文章题目也可以看出,本文包括两个部分,两部分之间表现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作者先从百草园生活写起,点出那里曾经是“我的乐园”。在作者的眼里乐园充满了勃勃生机,更不用说那些在一般人眼中也有无限情趣的东西了。虽然这么有意思,但是有一处谁都不敢去,是什么地方呢?这就是长着很长的草的地方。为什么呢?“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于是,作者又自然而然地引出了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百草园的冬天又是怎样的呢?“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于是作者又想到雪地里捕鸟,那快乐、那情趣,自在其中了。这是百草园的生活。

“我”长大了,家里人要送“我”去读书,“我”不得不离开“我的乐园”了。这里,作者用一个过渡段,巧妙地将自己的百草园生活过渡到了随先生读书的学习生涯。

文章接着写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这一部分,作者选取了几个片段,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有机会便跑出去玩,寻找读书以外的乐趣;或是趁老师读书入神,在座位上做各种游戏、画画儿等。

结构的清晰还来源于话题的直接进入,干脆利落地倒出百草园及三味书屋带给“我”的乐趣,也是作者成年之后久久不能忘却此种乐趣的见证。

三、语言

(一)直接、间接的关键词句体现内涵

1.直接表现内涵的关键词:乐园

孙绍振先生在《如是解读作品》中说道,阅读不光是为了读懂文字,而是为了读懂作者和人物的精神、情感和个性。这一切并不是抽象的,而是在非常具体、非常灵活的语言中。对语义深入的分析,揭示出同样的语词里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语义范畴,一方面是科学的、工具的语言,讲究的是语义的准确和规范;另外一方面是文学语言、文本中的语言,语义往往是超越词典规范,带着非常强烈的个人的、临时的感彩。

按原生语义,“乐园”令人想到美好的天堂,至少是风景极其精彩的地方,而如果是一个荒废的院子,“只有一些野草”把它当作“乐园”,可能要给人以用词不当的感觉。但是,鲁迅在开头第一段,却强调说,百草园“不过只有一些野草,但那里却是我的乐园”。这里对“乐园”的特殊理解和运用,正透露了一个孩子的童心,离开了孩子天真的心灵是不能得到解释的。这里的乐园,具有双重的含义,一是和字典里的含义有关,肯定是一种美好的场所,但同时还有另外一层含义,让读者进入童年回忆的境界,和读者分享美好的童趣。

鲁迅在文中说“百草园”有“无限的趣味”,这个“趣味”和“无限”也是关键词。无限的趣味让人想到的一定是十分奇特的、罕见的、美好的事物,但是,鲁迅明明说,这里只是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蝉、黄蜂、叫天子,可以想象,成年人肯定觉得没有什么趣味,觉得这一切有趣的是什么样的人呢?他有什么样的心灵特点呢?要说蟋蟀弹琴,油蛉低唱有趣,倒还可以理解,但是,鲁迅又说:“翻开砖来,有时会遇到蜈蚣,还有斑蝥”,这一切,都是有“无限趣味”的证据。在成年人心目中,蜈蚣是毒虫,斑蝥的俗名叫做放屁虫,和乐园、趣味不但没有关系,而且是很煞风景的,而鲁迅却特别强调他放屁的细节:“用手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里喷出一阵烟雾”,这算什么“趣味”呢?还要说“无限”!是不是应该改成“虽然有点可怕,但是在我当年看来,还是挺好玩,挺有趣味的”?这样改,从字典语义来说,好像是用词更恰当了,但是从深层的语义来说,却是大煞风景了。因为,这样一来,就没有孩子气的天真、好奇和顽皮了。

2.间接表现内涵的关键词句

鲁迅文中说“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那么久远前的回忆,至今不忘,而且叙说的详尽,百草园里的一草一木,一虫一声在鲁迅都是那么难忘,可见对儿时逝去的趣味念念不忘。

关联词“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还”的运用,感受到鲁迅对于儿时趣味描述时的欣喜,那种孩子天真、快乐的展现,都会给人以感染,让读者同作者一同陷入充满无限童趣的回忆中。

有人把鲁迅此文的主题定为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可是我从字里行间并未感觉到那种不满与批评,如“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可见鲁迅对于老师或是当时的教育体制并不是厌烦、讨厌的,如果鲁迅不说此话,我们不好判断,但是恰是有了这句话,才体现了他的态度与情感。

又如:“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的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哪里去了!’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

这些都是在三味书屋读书时发生的事情,我们所看到的是鲁迅对此情景的一种享受,饱含趣味的地方,也看到了孩子们的天真、顽皮、可爱。也许能感觉到有对于老师的调侃,但这种调侃并不是恶意的,而是属于鲁迅的一种宽容,影射着当时老师教育方法的不理想。但却能感觉到在老师陶醉时的那种可爱。所以,我觉得透过这些文字更多的是感受到的儿时的无限趣味,相反,我倒是觉得有与成年后的无趣相衬的意味。鲁迅为什么会有对儿时趣味印象如此深刻的描述,这倒是引我深思的地方。

(二)语言的幽默、诙谐

鲁迅的幽默是要透过表面到本质去理解的,而鲁迅的讽喻就恰恰藏在幽默中的。如:“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到百草园的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但直到现在,总还没有得到,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我觉得这也是无意中用儿时故事中的美女蛇的可怕来衬托成年后鲁迅所认识的世界中的凶险、可怕,虽然没有美女蛇、赤练蛇,也没有美女蛇、赤练蛇喊他的名字,但却有很多人在喊他的名字,这些人比蛇更可怕,这时做人却是险。

鲁迅对长妈妈也幽了一默,如“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长妈妈讲的这个故事不科学,是迷信的,但是长妈妈却说得十分自信、虔诚。这在成年的鲁迅看来虽然可笑,但不可恶,相反有点好玩,甚至可爱,但在儿时的我却是信以为真的,鲁迅用幽默的方式来调侃长妈妈,我觉得这也是童趣所在。

也许我的这些见解有所偏差,但却是我透过文字所领悟到的。从阐释学的角度来说,读者的能力、阅历不同,对于文本的解读也是不尽相同的。但这是我目前真实的解读。

参考文献:

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等。解读语文[M].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大港四中)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文 篇二

很小的时候,在网上便见到了鲁迅先生的照片:少年的鲁迅先生,身上透着一丝傲气;中年的鲁迅先生,目光中带着一丝深远;晚年的鲁迅先生,整个的带着期望,远望*的前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中,隐隐便能望见,鲁迅先生幼年时代的缩影:无忧无虑的“百草园”生活,轻松而自在,草边的蟋蟀,橄榄叶的夏虫,山海经的故事,童年思想中的故事,以及传奇的幻想。不是刻薄生硬的批评,而是简洁优美的笔调,逼真,形象,栩栩如生。

在文中以后的日子里,鲁迅先生把童真与**带到了三味书屋,朗朗的读书声,教书先生的摇头晃脑的自得其乐的。诵读声,鲁迅先生携着这一切的一切,从幼年走到了少年,到中年到老年……文中的主人公形象,如此清晰,是带着无所顾忌的童真的孩子,文中也处处夹杂着童真的语言。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文 篇三

去年秋天,我来到了家乡山东曲阜的田野中。

不必说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高大的银杏树,淡黄色的庄稼;也不必说松鼠在林间蹦跳,肥胖的青蛙伏在池塘边,抬望眼,大雁们正列阵向南迁徙。单是池塘边就有无限趣味。青蛙在这里歌唱,萤火虫在这里起舞,鸟儿在窠巢中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青蛙的伴奏和萤火虫的光芒应和着。将落叶翻**,有时会看见蚯蚓,它们在湿润的泥土中蠕动;还有鼠妇,倘若用手指触碰它,它便会立刻在地上蜷缩起来,直到你走开。

丝瓜藤和牵牛花在粗壮高大的银杏树干上缠络着。夏天,牵牛花会开出多彩艳丽的花朵,散发出迷人的香气;秋天,丝瓜藤会结出饱满水灵的丝瓜,让人见了直流口水。如果不怕蚊虫,还可以去摘木耳,这些木耳又黑又大,色味都比市场上卖的要好得多。摘了木耳,回家做成木耳炒蛋,吃了便可以清肺。

秋天的曲阜比较的无味,但当你来到了田野中,可就两样了。田野中风景十分优美,树上一片金黄、火红,走在树下,你将漫步在由金黄的银杏叶和火红的枫叶铺成的地毯上。翻开断砖和落叶,有时会看到各种有趣的昆虫。

但最有趣的还是捕捉松鼠。在田野中找一片空地,扫开落叶,露出泥土,用一根木棍支起一个竹篮,木棍上系着一条绳子,竹篮下放上松鼠最爱的松果,人在远处牵着绳子,看见松鼠走到竹篮下时,人一拉绳子,松鼠就被困在里边了。

这是爷爷教给我的方法,我却用不大顺手。眼看着松鼠走到竹篮下了,一拉绳子,跑过去一看,却什么也没罩住。当我向爷爷请教时,他总是笑笑,用手轻轻地拍拍我,说:“你太心急了,没等松鼠吃上松果,松鼠生性敏捷,所以逃掉了。”

啊!我爱我的家乡!不仅是因为那里有趣,还因为那里保留着我每个假期的回忆。等有时间时,我一定要再回去看看。作者:陈亦飞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文 篇四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一篇文章,而今天我来到了鲁迅的故乡—绍兴,并有幸能亲眼看到他笔下所描绘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百草园挺大的,园子里有一块大石头,上面刻着“百草园”三个字,周边有几块菜地,种着青菜、白菜和一些我叫不出名字的蔬菜,几棵高大的皂荚树,一段矮矮的木篱笆,斑驳的围墙上长满了爬藤,仿佛在向我们倾诉着岁月的沧桑。时值冬季,园子里虽然没有叫天子、油蛉和蟋蟀的欢唱,但这并不能妨碍我们去(想象)鲁迅先生童年时在这里的乐趣,捕鸟雀、堆雪人、拔何首乌、尝覆盆子……遗憾的是,现在的百草园修葺的非常整洁,没有那长长的草丛,自然也见不到那传说中的赤练蛇了。

从百草园出来,我们坐着乌篷船,走水路前往三味书屋。乌篷船是绍兴的特色,狭长的船身约两人宽,船篷乌黑而低矮,一个中年的船夫戴着乌毡帽坐在船尾卖力地摇着桨,熟练地**着船行驶在狭窄的河道中。(这样的过渡很自然,巧妙地展示自己的位置变化)

三味书屋离百草园并不远,那里其实是鲁迅先生的老师的家,也是鲁迅先生少年时期求学的地方。书屋的正中间挂着一块牌匾:三味书屋,匾下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那时的学生们每天上课前要先对着牌匾和《松鹿图》行礼。大堂的中间有一张八仙桌,那是老师讲课的'地方,两侧有一些课桌,鲁迅的座位在书屋的东北角,据说这张硬木书桌和椅子就是当年鲁迅先生使用过的原物,我们现在还可以看到当年鲁迅在桌子右下角亲手刻下的那个“早”字。关于这个“早”字,还有一个小故事。有一次鲁迅因家中有事,上学迟到了,受到了他老师的严厉批评,他为了提醒自己,就在书桌上刻下了一个“早”字,勉励和告诫自己今后不可再迟到。

书屋的墙上挂着一些介绍鲁迅先生的图画,其中就有“三到”书签。鲁迅读书并不死记硬背,而是注重理解和掌握,他曾制作了精美小巧的书签,中间写着: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因为他读书都按照三到的方法,所以比别人学得快、学得好,因此常得到老师的称赞。

鲁迅先生即便是在当时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他仍然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成为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这与他自己独特的学**惯和学习方法密不可分。他用事实告诉了我们,环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求学的态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文 篇五

我家前面原来有一大片旧的房宅,早已经没了人住,却迟迟未拆。只有地上的路没有了,换**一片泥土。这么大一片空地上,也只有这么三五座*房而已。现在早已拆除,换**一片高大的楼房。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泥土,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旧宅的有趣,土地的宽广,也不必说蟋蟀的琴声,夏蝉的鸣叫。单是土地中的一些杂草,就有无限趣味。白天里,那些草贪婪地不断地吸收着天地精华,吸收着仅仅属于它们的阳光和雨露。风一来,所有的草尽数随风舞动。顿时,眼前便只剩下一片绿色的波澜,在不停地摇摆,不停地荡漾。夜里,它便更有趣了。在月光和路上的灯光下,这些青色的小东西便若隐若现。在哪?在那,又不在那。在那,还不在那。有时跑去一看,有时对了,也有时错了。那时,是我最开心的时候。

后来,我就该上小学了,那对我来说并不是乐事,因为那时,我便不能如此玩了。一年级时,来了一些人,他们把旧房宅全拆了,又换**新房子。这样,我便永远不能去旧房宅了。

然而,没了旧房宅,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我还有许多地方供我玩呢。**小学后,印象最深的便是小花园了。

说是小花园,倒不如说是小草园。那没什么花,只是一片绿草。每当晚上无事,便去那儿走上一走。在那儿,确凿是能看见一些旧宅房的影子,然而比旧房宅要差远了。但尽管如此,却也有一番趣味。夜里,在风的吹拂下,在月光的伴同下,在新鲜的空气中,走上一圈,任何不如意,不称心的地方,任何的烦恼,便也能顷刻之间消退,实是个散心的好去处。

但可惜,时不几旬,花园中的草尽数枯烂,小花园和旧房宅,皆随我的童年一起去了罢。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文 篇六

去年秋天,我来到了家乡山东曲阜的田野中。

不必说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高大的银杏树,淡黄色的庄稼;也不必说松鼠在林间蹦跳,肥胖的青蛙伏在池塘边,抬望眼,大雁们正列阵向南迁徙。单是池塘边就有无限趣味。青蛙在这里歌唱,萤火虫在这里起舞,鸟儿在窠巢中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青蛙的伴奏和萤火虫的光芒应和着。将落叶翻**,有时会看见蚯蚓,它们在湿润的泥土中蠕动;还有鼠妇,倘若用手指触碰它,它便会立刻在地上蜷缩起来,直到你走开。

丝瓜藤和牵牛花在粗壮高大的银杏树干上缠络着。夏天,牵牛花会开出多彩艳丽的花朵,散发出迷人的香气;秋天,丝瓜藤会结出饱满水灵的丝瓜,让人见了直流口水。如果不怕蚊虫,还可以去摘木耳,这些木耳又黑又大,色味都比市场上卖的要好得多。摘了木耳,回家做成木耳炒蛋,吃了便可以清肺。

秋天的曲阜比较的无味,但当你来到了田野中,可就两样了。田野中风景十分优美,树上一片金黄、火红,走在树下,你将漫步在由金黄的银杏叶和火红的枫叶铺成的地毯上。翻开断砖和落叶,有时会看到各种有趣的昆虫。

但最有趣的还是捕捉松鼠。在田野中找一片空地,扫开落叶,露出泥土,用一根木棍支起一个竹篮,木棍上系着一条绳子,竹篮下放上松鼠最爱的松果,人在远处牵着绳子,看见松鼠走到竹篮下时,人一拉绳子,松鼠就被困在里边了。

这是爷爷教给我的方法,我却用不大顺手。眼看着松鼠走到竹篮下了,一拉绳子,跑过去一看,却什么也没罩住。当我向爷爷请教时,他总是笑笑,用手轻轻地拍拍我,说:“你太心急了,没等松鼠吃上松果,松鼠生性敏捷,所以逃掉了。”

啊!我爱我的家乡!不仅是因为那里有趣,还因为那里保留着我每个假期的回忆。等有时间时,我一定要再回去看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文 篇七

不必说崎岖的小路,潺潺的流水,高大的假山,飘香的桂花树;也不必说鱼儿在水底**自在地嬉戏,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但是周围小小的草丛一片,就有无限趣味。蟋蟀们在这里开演唱会,蚂蚱们在这里练习跳远,同学们在这里玩耍。翻开泥土来,有时会遇见蚯蚓,还有西瓜虫,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尾巴,它便会蜷缩成一团,把自己盘成一个球,等危险过去后才慢慢放松下来。如果不怕脏,还可以从地上捡到只剩脉络的树叶,样子比普通的树叶要好看得多,放在太阳底下一照,好看极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篇八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小时候是在“咯咯咯”的笑声中读完的,今天读完后却是满脸泪水。

与鲁迅的童年相比,现在的很多孩子没有百草园那样无忧无虑的乐园,只有整日内紧锁校门、“奋勇争先”的校园;他们听不到鸣蝉的长吟、油蛉的低唱和蟋蟀的弹琴,只听见琅琅的读书声和老师的叮咛声;他们看不到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和高大的皂荚树,只看见堆砌如山的学习资料和做不完的试卷;他们吃不到紫红的桑椹、酸甜的覆盆子,当然更不知桑椹和覆盆子的色味哪一个更好,他们只知道喝脑白金和三勒浆;他们没有翻开断砖遇见蜈蚣和斑蝥、弄坏泥墙寻找人形的何首乌根,以及冬天拍雪人、塑雪罗汉的机会,他们只有翻开砖块似的词典、寻找读音词意和夜深人静时不断拍着脑袋的机会;他们感受不到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直窜云霄的自然美景,他们只有伏在课桌上的疲惫、名次曲线上窜下跳的焦虑;他们的身边没有长妈妈,因此野草丛中也不会藏着让人又喜欢又害怕的故事,他们身边总是立着一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亲妈妈,因此耳际不断回响着一个又一个奋斗的目标;他们的身边没有闰土的父亲,没有人给他们传授张设机关捕捉麻雀和张飞鸟的方法,他们的身边没有成年玩伴,只有自己孤独的身影紧随其后;鲁迅能在“三味书屋”中发出长叹:“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我们的一些孩子连这样的长叹都发不出来,因为他们的人生中根本就没有这样的童年经历。

我又想,如果鲁迅没有自己的童年经历,而是生活在现在的时代,他还会不会用如诗的笔触舒卷自如地谱写出如此优美的乐章?如果鲁迅没有那种妙趣横生、欢蹦乱跳的自由童年,绝对写不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等流传甚广的经典名作。可以说,没有鲁迅的童年就没有后来的文豪鲁迅,鲁迅是属于那个时代的产物。现在的孩子,往往过早地被驱赶进了“三味书屋”。我和许多校长、教师们交流,他们所关注的问题经常是这样的:“今年高考方案有变化吗?”“今年高考怎么考?”“做这些事情,对高考有用吗?”教育的视野中已经没有学生,只有高考。人们总是在担心基础教育水平的下降,岂不知孩子们玩耍能力的下降更让人担忧!生命起源于自然,教育起源于生活,教育原本从自然、生活之中源源不断地汲取营养,于是教育之树方能枝繁叶茂。但不知何时,教育割断了自身与自然、与生活的“脐带”,结果血脉联系被斩断,生命之花也就绚烂不再!学习与修炼的过程需要心灵对周围世界的深刻而持久的凝视,需要对生活美妙的体验。

美国教育哲学家约翰•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早就说过:“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以此为基础,陶行知先生也提出“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并且认为教育发展存在三大阶段:“第一时期,生活是生活,教育是教育,两者是分离而没有关系的。第二个时期是教育即生活,两者沟通了……第三个时期,是生活即教育,就是社会即学校了。”无论是杜威提倡的“教育即生活”,还是陶行知提倡的“生活即教育”,他们都极力主张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强调教育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现代学校的特质之一就是开放性,开放性首先应该是将自然、生活的“活水”引流进入教育干渴龟裂的田野,让学生走出“三味书屋”,置身“百草园”,在自然中学习,在生活中成长。让我们铭记项贤明教授发人深省的话语:“科学世界是我们进修理性的营地,我们建在异乡的家园;生活世界是我们故乡的家园,我们最根本意义的家,我们生命的根。”教育不能让孩子们背井离乡地漂泊,教育不能践踏毁坏故乡的家园,万万不可刨掉生命的根系。

鲁迅曾经说过:“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着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言语;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看图识字》)孩子们的面前应该永远是一个神秘的世界,他要有一颗好奇心,渴望去探索和发现他们未知的世界。可我们对孩子的童年容易缺少尊重,也不珍惜童年的宝贵,更不会敬畏童年的神圣,而是按照成人设计的“图纸”随意摆弄、肆意加工,童年的自由、孩子的欢乐由此被无情地剥夺。童年只有今天,童年没有明天,因为对于每个人来说,明天意味着童年不在、意味着童年永不再来。敬畏童年的另一层含义在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是一种成长规律和教育法则,这也是一个简单得再也不能简单的常识。玩耍是孩子的天性和权利,也是成长的必经之路。我们口口声声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却经常做违背教育规律的事情。因此,我说敬畏童年,一则是敬畏童年的权利,二则是敬畏规律的神圣,否则我们是要自食苦果的,否则我们是要受到严厉惩罚的。杜威曾在《我的教育信条》中告诫人们:“教育过程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心理学的,一个是社会学的。它们是平列并重的,哪一方面也不能偏废。否则,不良的后果将随之而来。”“儿童自己的本能和能力为一切教育提供了素材,并指出了起点。”“除了教育者的努力是同儿童不依赖教育者而自己主动进行的一些活动联系的以外,教育便变成外来的压力。这样的教育固然可能产生一些表面的效果,但实在不能称它为教育。因此,如果对于个人的心理结构和活动缺乏深入的观察,教育的过程将会变成偶然性的、独断的。如果它碰巧能与儿童的活动相一致,便可以起到作用;如果不是,那么它将会遇到阻力、不协调,或者束缚了儿童的天性。”这样透彻而明了的告诫应该让我们幡然醒悟。如果一不管儿童心理,二不管成长环境,砸烂了孩子们的“百草园”,然后将孩子们关闭在“书屋”中,按照成年人的“理想”办“教育”,这样的“教育”能称之为教育么?

教育,你能否为孩子而改变?!

(作者单位:江苏省教研室)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一米范文为大家带来的8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文》,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最新范文

63 235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