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范文>作文写作>体裁作文>读后感

《贝多芬传》读后感【精彩4篇】

2024-03-18 00:54:17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美丽的编辑给家人们收集的《贝多芬传》读后感【精彩4篇】,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读《贝多芬传》有感 篇一

《名人传》介绍了三位名人——贝多芬、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贝多芬给每个人的快乐音乐是“痛苦的快乐”;

米开朗基罗生来忧郁,但他把自己一生的心血和泪水浓缩成了伟大的作品。托尔斯泰用他的`作品传播爱的种子,用爱来克服个人的痛苦。当我总是喜欢贝多芬的故事。

贝多芬的一生是一场悲伤而残酷的战斗。童年对贝多芬来说是一场噩梦。他的父亲总是让他赚钱,他的母亲又去世了,但他仍然有一个温暖和悲伤的记忆。后来,不幸的是,他成了聋子,健康一天比一天差。他总是被欺骗,希望自己能好转,但最终他不得不面对疾病。然而,他在音乐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他是“现代艺术中最具英雄气概的力量”。

贝多芬的音乐是一种高于任何智慧和哲学的启蒙。.。音乐应该让人们的精神火花产生出来。当他的手指敲击键盘时,他充满了无助、悲伤和痛苦。他绝对相信生活的变化会影响音乐创作。他从未对音乐含糊其辞。

贝多芬传读后感 篇二

贝多芬的童年是十分悲惨的,他的母亲在他16岁时就去世了,他的父亲变成了挥霍的酒鬼。这些不幸一起压到了贝多芬的头上,在他的心中刻下了深深的伤痕,也因此导致他的脾气暴躁而古怪。但是贝多芬没有因此沉沦,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自己所热爱的音乐事业中去。

这就是罗曼·罗兰在《名人传》里留给我们的永恒的“精神光芒“。

《贝多芬传》读后感 篇三

当初我对贝多芬没有什么了解,但是我读了《贝多芬传》我对贝多芬有了个深刻的了解。

1770年12月16日,路德维希·范·贝多芬出生在德国波恩,当时波恩是人口不满三万的小城。他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他的爸爸是一位男高音,整天不务正业,碌碌为无。他的妈妈是一位女仆,心地善良。贝多芬因为童年的折磨,在26岁的时候视力开始减弱,中年的时候耳聋。这是对一名音乐家的最大的困难,对于身体有残缺的贝多芬,他在音乐的道路上有了明显的突破,在危险的时候,他用乐观的态度创作了《英雄交响曲》,在这首音乐轰动世界的时候,他被人尊称为“乐圣”1824年5月7日,贝多芬成功地指挥他在双耳失聪后创作的不朽作品《第九(合唱)交响曲》。当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时,作曲家却全然不知,直到一位女歌唱家牵着他的手,使他面对观众时,他才看到这激动人心的场面。他终于以顽强的意志和信心战胜了命运,赢得了人民的尊敬和敬仰。1827年3月26日,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音乐巨人贝多芬孤独地离开了人世,终年57岁。贝多芬去世的消息,使维也纳人民沉浸在悲痛之中。两万多人参加了他的葬礼。

贝多芬的历程告诉我们:人如果面对困难永不退后,那么他就一定回得到成功,在关键时候向前冲,人生就因此而精彩。

贝多芬传读后感 篇四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他生于1770年,出身于音乐世家,也是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创作的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极大影响,也因此被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从出生那一刻起,就注定了音乐家的身份,因为贝多芬的父亲是音乐家。从他四岁开始,就被迫与各种琴“钉”在了一起,每天被繁忙的学习压着,在11岁时,就加入了戏院乐队;13岁当大风琴手。1787年,贝多芬失去了他最爱的母亲;他17时,就不得不承担起家中重担。

贝多芬的作曲中,多少的旋律在反映着他的处境,英雄交响曲,如同一个明媚的早晨,突然地面被阴影覆盖,风、雷接踵而至。如同第九交响曲狂风席卷了大地,黑夜中,充斥着悲伤,可没持续多久,阳光穿破阴影,照在了大地上,又重回了晴天的明朗。

贝多芬的一生几乎都在与病魔纠缠,从1769年开始,耳聋开始折磨着他,这对于普通人来说算是前途的无望,对于音乐家来说是整个世界的崩溃。但是,贝多芬仍然坚持着,想重新塑造这个世界。最终,他靠着意志和他的资质,在绝境中涅槃,完成了伟大的创作。

贝多芬这样坚定的意志,不禁让人想到了她——海伦·凯勒,那位听力、视力、语言能力都丧失的女作家,二者的共同点很多,也很少,但他们都有着不向命运低头的品质。

贝多芬,绝境中成长的巨人,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疾、孤独,感叹世界对他不公,他(www.1mi.net)却用他的痛苦给予了世界欢乐。

也许老天不会眷顾每一个人,但我们一定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挫折,记住,不经过挫折的苦,怎能尝到成功的甜!

最新范文

35 30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