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范文>作文写作>体裁作文>读后感

《我们仨》读后感(优秀7篇)

2024-03-17 14:25:39

全书虚实互补、虚实相生。以实笔写生,以虚笔写死。这样一来,“生”的部分写得充实而丰厚,杨绛一家的音容笑貌、性格特征、人生历程历历在目。该页是可爱的小编帮大家收集整理的《我们仨》读后感(优秀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们仨》读后感 篇一

杨绛说:“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家人已离去,亲情,过往的点点滴滴却是被真切地记录下来,记录在心中,记录在《我们仨》。年轻的时候,我们不在乎生命有尽头,因为离我们太遥远,随着时间的流逝,姥爷走了,大姑父走了,表弟走了……我惶恐过,挣扎过,甚至每天每天亲人的影像在眼前不停地晃来晃去,我太害怕离开,永别,我真切的知道生命的尽头离我们越来越近。我怀念小时候在姥姥姥爷庄稼地里摘西红柿的日子,我记得爸爸骑车带着我和妈妈走在去姥姥姥爷家的山坡小路,我非常想念每周末舅舅、小姨们聚在一起吃饭的日子,可是随着姥爷的离去,一切都不在了……

姥姥是个典型的农村妇女,听妈妈说,年轻的时候每天早晨天刚麻麻亮就下地干活了,太阳落山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是个干农活的好手,家里的三分地里分畦种着辣椒、茄子、三豆角、西红柿,地埂上遍插了小葱和蒜苗,苹果树和梨树自然是少不了的,这么多作物都靠她一个人辛勤劳作,姥爷是个按时按点上下班的工人,五个子女都还在上学,根本顾不上家里的田地,从清明节后到十月份,我几乎是见不到她的,只有在晚上吃饭的时候,才能看到她背着锄头走进家门,大嗓门的喊一声:“我回来了!”在我印象中,我下意识的会认为她更像是田地里西红柿的妈妈,因为她和她们在一起的时候更久、更长。

那年,由于亲戚家有人去世,姥姥和姥爷都去帮忙到很晚,农村都是炕,两人累坏了,都沉沉的睡过去了,直到第二天中午家里还没有动静,邻居着急了,砸门进去后发现两人都煤烟中毒了,经过抢救,姥爷并无大碍,可姥姥却因为大脑缺氧导致严重的后遗症,之后便整天昏昏沉沉,只想睡觉,完全看不到昔日的风采,姥爷就这样田地、姥姥的两边照顾,一晃二十年,每天三顿饭,每天守着这个话语不多,呵呵笑着的姥姥,直到那年姥爷去世。

姥爷走的时候,她也没哭,只是静静的坐着,估计在心里流了好多眼泪,看到她不哭的样子,反而让我更难受。她虽然肢体动作迟缓很多,可心里却明镜似的,偏心的还是我二舅,爱吃妈妈做的饭,妈妈去看的她时,总舍不得让她走……,七十多岁的老人,花白的头发,满脸的皱纹,牙齿快掉光了,可总是让我看的乐呵呵的,看着她,心里就很宁静,很幸福。

姥爷是个顾家,很有大家长风范的人。年轻的时候,一个人工作,拉扯五个孩子。先后辗转了好几个城市,才定居在兰州。我很小的时候,他就很疼我,每次去他那里,就给我买好吃的猪小肠,要那种没油脂的细小肠,放点葱花,蘸点酱油,现在想起来都很怀念,很久很久没吃到这么美味到可以有记忆的食物了。他总会说,外孙子,萝卜菜根子,可是不管我要什么,几乎都会满足我,长大后,他成了虔诚的佛家信徒,告诉我们最多的就是做事要凭良心,有得必有失,这么多年来,我始终信守他的教导,工作努力进取,生活踏实简单。

2011年过年前,他突然被查出癌症,一个好胃口,结实的姥爷躺在了床上,就算这样,虽然心里知道自己不行了,可是还是坚持不让孩子留在医院陪他,说孩子们工作都很忙,要顾好自己的生活,足足两个月,每次去看他,他总是会睁开眼睛看看我们这些孩子,然后挥挥手让我们离开。他走的时候,我不在身边,看到的时候,已经入棺呢,整个人瘦了一大圈,妈妈哭成了泪人,说从小记事起,姥爷就一直为这个家操持,为了家,为了孩子,然后照顾姥姥,一辈子辛辛苦苦,任劳任怨,从不抱怨。可现在却安静地躺在这儿,任你唠叨、疼惜、挂念,不舍,却再也醒不过来了。

姥爷走了五年,从他身上,我学到了辛勤质朴,感受到了家庭责任,明白了做人的准则,看到了他养育的妈妈舅舅小姨是怎样的团结友爱,我身边的人,都将会一个个离开我,可他们给我的爱却都会沉淀下来,传承给我的下一代。想起了周国平的那句话:一切终将黯淡,惟有被爱的目光镀金的日子在岁月的深谷里永远闪着光芒。

《我们仨》读后感 篇二

从知道他开始,一直很敬佩钱钟书先生,他是一个真正置身于知识海洋中的人,是知识的创造者,在生活中却是最纯真的孩童。

从钱先生认识杨先生,于是惊呼所有的爱情都在他们身上体现得如此的淋漓尽致,从娓娓道来的生活里,更惊讶于他们仨如此的独立,又如此亲密。这本书很好的诠释了,一个家最温馨的生活方式,他们心中有自己所要坚持的,他们懂得生活都会有不易,但正因为他们懂得所以倍加珍惜在一起的那些时光。

他们仨,每个人都有自己生命价值的追求,不因是谁的妻,谁的夫,谁的女,而放弃自己的路,也不因为我是谁的妻,谁的夫,谁的女,而去要求,去依靠,去强求,更没有,是为了你好,类似的道德绑架,他们仨,对于家人首先是最最尊重的,尊重你,尊重选择,然后是毫无条件的支持,相伴。他们会相互牵挂,担忧,但从不干涉。

这一路走来他们也有许多和我们一样的困难,挫折和苦痛。婆媳之间,兄弟姐妹间,生活艰苦,社会的动荡,他们所经历苦难并不少。可对于生活他们总是能苦中作乐,不仅因为心胸开阔,更因为他们不曾迷茫,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这是多么难得呀,终其一身,或许到头来,都不知道自己在这世间走一遭,做了啥,为了啥。

不会再有生离,只有死别。他们相互扶持,走过不平常的年代,却过着属于自己仨的岁月,只要在一起,何处都是家,静待岁月,有你,岁月不在孤寂。

只此一生,能遇见,真好。

《我们仨》读后感 篇三

一本薄薄的回忆录承载的却是一家人的一生。千言万语道不尽说不明。书很短,不敢说感触深刻,可其中的脉脉温情,却也引人思躇良久。

杨绛先生百岁高龄提笔写书,令人敬仰,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书中讲述了杨绛先生重温与丈夫钱钟书、女儿钱一家三口共同生活的岁月,那些单纯朴素又盛满温情的亲情故事。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用独特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用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7月伉俪二人赴英国牛津求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回国后直到1998年女儿和丈夫相继去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难忘经历。第三部分,丈夫钱钟书先生和女儿钱瑗相继离开,剩下杨绛先生自己一个人思念他们一家人的一生。

书里遍布着温暖的小趣味,从柴米油盐一餐一饭,到字里行间书信往来,无不透露着生活的智慧。字里行间流露出哀而不伤、深厚而诚挚的感情,让人十分触动。

王小波说,一辈子很长,要和有趣的人在一起。而杨绛是幸运的,因为有了钱钟书的陪伴,所以他们的生活是有趣的。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杨先生让我看到了一个家庭的温暖与幸福,平凡生活里美好与繁琐的事情交织,这才是生活的模样。

《我们仨》读后感 篇四

《我们仨》这是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关于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之家,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感人故事。在这个严严冬日,它似一抹春风,带来别致的温暖,伴随着我度过整整一个寒假。

这本书是作者对钱钟书、杨绛、钱瑗一家人的亲情回忆,记叙了一个知识精英家庭大半个世纪的家庭故事。本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用意识流写的梦境,冥冥蒙蒙,虚虚实实,亦幻亦真,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是着墨的篇幅,娓娓道来的是一个家庭最普通最平凡的一个个日子。我们仨,正是如此简单的三个字,却蕴含了多少的感情色彩。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就是仨个,是紧紧连在一起的一个小团体,似乎他们所说的每句话语前都会加上“我们仨……”这像是他们彼此间的自豪。

这本书字里行间满满的全是要溢出来的亲情。在三联书店出版的《我们仨》上,无论是他们的照片、诗歌、信件……都是那么的真挚和感动,细细地翻过一页页,心中似乎已被填满了。杨绛说:“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家人已离去,亲情,过往的点点滴滴却是被真切地记录下来,记录在心中,记录在《我们仨》。

我从她的书中也学到了很多。珍珠每个人都有,但是项链却是珍贵的。因为许多人都对自己的珍珠视而不见,任它们散落,却不会将他们串起来。学会了串珍珠,就拥有了项链。

读《我们仨》有感 篇五

这本书是18年读的。也是想了很久终于是翻开了。读书特别少的我似是到了高中才认识到杨绛先生与钱老。不仅仅是很高的文学素养与成就,两人的感情也是无限令人羡慕的,而这种和谐而平等的家庭关系,更是令人所向往的。笔记也是那时候记得,那时候没有很深刻的认识。但还是想原封记录下来。

我想,一个人的出处去就,是一辈子的大事,当由自己抉择,我只能陈说我的道理,不该干预。

其实不止是一个人的出处去就我们只能陈述道理不该干预,就连别人的处事风格我们也不当过于干预。这都是自己的事情,即便关系再好我们也不能去改变别人的决定。曾经的自己也会这么不懂事,觉得和一个人关系很好,当他某些事情做的不够好的时候会与其讲道理,当讲不通的时候就会很生气然后对其发脾气然后与其争论,后来觉得这样的自己真的很不讲道理。一个人的为人处世,出处去就不都应该自己来做主嘛,我们又有什么权利去过于干预呢。

锺书和我不在一处生活的时候,给我写信很勤,还特地为我记下详细的日记,所以,他那边的事我大致都知道。

想起了朱生豪的情书,没有甜言蜜语,尽是琐碎生活,却也写的深入人心,说是其文采好,不如讲大抵最好的感情就是这样。慢慢品,静静藏。

我们一方面愿意她能多留学一年,一方面得忍受离别的滋味。父母总是很矛盾的吧。一面牵挂我们在外不易,一面又愿我们在外多学点东西,走出那方小土地。大概我们的健康幸福快乐是他们最大的心愿了吧。

无官一身轻,顾问虽小,也是个官。想起了季老的三辞桂冠。不慕名利,洒脱,超俗。作者:瑾瑄

我们仨读后感 篇六

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该书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回忆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

她的语言朴素、平实却感动人心。没有辉煌时的炫耀,没有坎坷时的抱怨,更没有失去亲人的声嘶力竭与呐喊,只是将故事平静地叙述出来。看似波澜不惊,但却波涛暗涌,字里行间飘散着厚重的爱与刻骨铭心的思念。

我仿佛看见老人那满头白发里藏着经历过的曲折坎坷,那满脸的皱纹中藏着饱受的艰辛与磨难,那清澈明亮的眼神里藏着睿智和坚强的女性的伟大。

全书共分三部分,第一、二部以一段梦靥般的古驿道之旅开头的。第一个梦"我"梦见锺书自顾撇我而去。"我"大声呼喊,连名带姓地喊。喊声落在旷野里,好像给吞吃了似的,没留下一点依稀仿佛的音响。彻底的寂静,给沉沉夜色增添了分量,也加深了"我"的孤凄。我感觉到了老人内心极度的恐慌,那份对家人的珍惜与不舍都出现在梦里。其实,人生何尝不是一场梦。生,为梦的开始,殇,为梦的泯灭。

第二个梦是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家人在古驿道上的相聚与失散,正是一个家庭真实的写照。一边是老伴儿,一边是爱女,无能为力,却又想寸步不离。年迈的老人惶恐的走在人生的驿道上,奔波于双双病重的丈夫和女儿之间,爱女的先行一步已是对人生的重大打击,而爱侣的日渐衰弱更加让她心绪难平。

"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到底是快刀斩乱麻还是抽丝剥茧般依依不舍,这种矛盾的心情对于杨绛先生是万般痛苦的抉择,书中那割舍不断的亲情、爱情不自觉地让我深陷其中,感慨不已!几十载风雨相伴,相亲相爱的三口之家只留下了这位老人。她说:"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其凄苦与悲凉,让人看得伤心落泪。

第三部,作者用平淡朴实的语言描绘出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有幸福时光,也有艰苦的日子。志趣相投的夫妻俩、乖巧伶俐的女儿,有了家就有了一切。她们总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寻找乐趣,比如饭后遛弯儿是"探险",而彼此分享所见所闻又称"石子",把平淡的生活调节的有滋有味。

她们互相欣赏对方的优点,不拘小节。杨绛先生总是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把毛巾折得有棱有角,但从来不嫌弃钱锺书随意;钱老在外是名人、是学者、是教授,在家是好丈夫、好父亲,每天坚持笨手笨脚的为家人准备早餐;女儿虽然体弱多病,但是还要照顾不敢走夜路的妈妈。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都表现这个家庭的和睦温馨。多温暖的小家庭,多温馨的"我们仨"。

回国后的动荡不定,几十年的风雨历程,文革期间一家三口的分离,和文革后相聚的艰辛,居无定所的飘摇,他们都坦然接受,相濡以沫、相亲相爱、不离不弃。家人在哪,哪里就是家,有个安身立所之处、有书读就是最幸福的。一个国学大师,一个翻译名家,一个著名学者,耀眼的头衔并没有让他们失去常人的亲情。他们不求名分,不求富贵,不去计较个人的得失,生活在他们自我设定的祥和的世界里。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看标题就让我潸然泪下,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先后失去爱女和丈夫两个至亲,那种孤独和恐惧没有显现出来,而是化作平淡的文字感染了无数人。书中字句平淡,细细品味,却是对往事美好的回忆。谁都看得出,这是一部含着泪用心写就的书。一位92岁高龄老人对家人的追忆,平实、自然。温婉平实的文字中,蕴涵着深厚的感情,在日常的生活里,无不彰显着浓浓厚重的亲情。我曾想,杨绛先生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来回忆和家人一起的日子,我读不懂。"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的心情,也许需要用很久的时间和深厚的阅历才能够领悟。

一本好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心态,我想,也许正是因为它的朴实无华,方才显出情感的真挚动人;也正是因为它的真挚动人,才吸引了包括我在内这么多人的争相传阅!亲情,不需要过多华丽语言的修饰,那份温暖的感觉像冬日里的温泉缓缓流入每位读者的内心深处。

我们仨读后感2300字 篇七

按说大篇幅的传记式叙述应挺无聊的,可是我却读上了瘾,出门时想着,工作时惦着,连做饭时也念着。第一天读时,天气阴着,似乎要下雨,却下不来,我刚读了一点点,就忍不住看最后的附录,父女、母女间的书信,不知道哪个地方触动了我,眼泪哗哗地流。今天全书读完又看了一遍附录及文中精彩处,没有眼泪,只有感慨。天却绵绵地下了一天的雨。

书分三部分。第一部,我们俩老了;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然后是附录(书信及瑗为爸爸画的像)。

第一部,我们俩老了。仅两页,杨曾做了一个梦,梦中与钱突然失散,惶惶中总想找到他,却等不来,

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这是一个‘万里长梦’。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这一部又分三节,第一节,走上古驿道;第二节,古驿道上相聚;第三节,古驿道上相失。我读这部分时,我也跟随杨分不清是现实还是梦境,说它是梦,可是好多情节却那么真切。我迷惑了。我想这古驿道上的来来回回是杨的心里历程,在古驿道上她送走了她最挚爱的丈夫和女儿。当人面临巨大打击时,特别是一个垂暮老人,送走她一生依恋并敬仰的丈夫和哄着她护着她爱着她的心上肉女儿时,这内心历程可想而知。上传唱着她是如何坚强,如何一个人举办了什么什么重要学术会等斐然成绩,其实她也是一个平凡的女人,一个只想仨人相守平常过一生的女人。

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一章节用了将近一百页,篇幅最长。讲述从一九三五年七月,他们夫妇结了婚到英国牛津求学开始,直到一九九八年岁末钱去世,这期间发生的生活叙述。

"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我们住入新居的第一个早晨,‘拙手笨脚’的钟书大显身手。我入睡晚,早上还不肯醒。他一人做好早餐,用一只床上用餐的小桌把早餐直端到我的床前。我便是在酣睡中也要跳起来享用了。他煮了‘五分钟蛋’,烤了面包,热了牛奶,做了又浓又香的红茶。""我从没吃过这么香的早饭!"

"我们一同生活的日子-除了在大家庭里,除了家有女佣照管一日三餐的时期,除了钟书有病的时候,这一顿早饭总是钟书做给我吃。每晨一大茶瓯的牛奶红茶也成了他毕生戒不掉的嗜好。"

"我们从来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还不爱听。但我们不愿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

"钟书只求做好了本职工作,能偷工夫读他的书。他工作效率高,能偷下很多时间,这是他最珍惜的。"

"钟书住进城去,不嘱咐我照管阿瑗,却嘱咐阿瑗好好照管妈妈,阿瑗很负责地答应了。""阿瑗那么个小不点儿,我有她陪着,就像钟书陪着我一样,走过小桥,一点也不觉害怕。"

"上随便什么馆子,他(钟书)总能点到好菜。他能选择。选择是一项特殊的本领,一眼看到全部,又从中选出最好的。他和女儿在这方面都擅长:到书店能买到好书,学术会上能评选出好文章,到绸布庄能选出好衣料。"

"吃馆子不仅仅吃饭吃菜,还有一项别人所想不到的娱乐。钟书是近视眼,但耳朵特聪。阿瑗耳聪目明。在等待上菜的时候,我们在观察其他桌上的吃客。我听到的只是他们的一言半语,也不经心。钟书和阿瑗都能听到全文。我就能从他们连续的评论里,边听边看眼前的戏和故事。""我们吃馆子是连着看戏的。我们三人在一起,总有无穷的趣味。"

"这段时期,钟书和我各随代表团出国访问过几次。钟书每和我分离,必详尽地记下所见所闻和思念之情。阿瑗回家后,我曾出国而他和阿瑗同在家,他也详尽地记下家中琐碎还加上阿瑗的评语附识。这种琐琐碎碎的事,我们称为‘石子’比作潮退潮落滞留海滩上的石子。我们偶然出门一天半天,或阿瑗出差十天八天,回家必带回大把小把的‘石子’,相聚时搬出来观赏玩弄。"

"我们两人每天在起居室静静地各据一书桌,静静地读书工作。我们工作之余,就在附近各处‘探险’(不是真探险,我也解释不好,就是一种小兴致吧,看此书才会明白),或在院子里来回散步。"

"阿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阿瑗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我又变为最大的。"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 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我很想追随杨绛的记述,把她在国外的两次搬家,在牛津从老金家搬到高级住宅区,再搬到巴黎;回国后,住在上海搬家的种种,以及建国后住在北京的种种搬家,最终莫名地(不知是谁帮他们的帮,给的房子)住入三里河寓所,这些搬家过程中的生活波澜给勾勒出来,但我最终放弃了。杨绛已经把她的生活勾勒成一本书了,我再简化,恐怕就失去中其中的味道。生活的纹理不是几句话能讲清的,非读此书不可乱揣也。

这本书是杨绛的亲身经历的所见所闻所想,不是小说,可我却有上瘾的感觉。它不深奥,也不哲理化,却处处有情味。生活有苦闷有波折,但有书有爱,一切都可过去。家是哪里?家是有爱人有孩子的地方。

最新范文

35 307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