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范文>作文写作>体裁作文>读后感

春酒读后感【优秀3篇】

2024-03-07 19:05:36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下是美丽的编辑帮大家整理的春酒读后感【优秀3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2100字读后感 篇一

在企业界,有这样一句话:"制度是砖瓦,再好的设计也会有缝隙;文化是泥浆,见缝插针,无处不在。"日本作为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在不到30年的时间内,以惊人的速度在战争的废墟上异军突起,秘密何在?有人认为,日本企业充分利用企业文化提升了竞争力。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各类企业也都很重视自己内在的文化建设。但企业文化在中国的发展不是很正常,甚至可以说近乎倒退。大部分企业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停留在一个很浅的层面上。我想出现这种现象还不能完全归罪于企业,业界不良的导向负有相当大的责任。现在企业文化有一种"泛化"的倾向,咨询专家和学者出了许多书探讨企业文化,但是他们往往把这个问题搞得过于复杂,搞成一种体系,难以执行。比如,有些公司领导一开始就说他们的企业文化要做成25个"观",包括人才观、发展观、效益观等等。按照这个想法,企业文化做出来就是厚厚的一部书,其实大可不必,企业文化越简练,越清晰越好。还有一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情况也有所不同,因为对国企来说,市场竞争的压力不大,他们只要完成工作就行了,但是民营企业一切都要自己从头做起,很操心,所以,民营企业更关注怎样利用企业文化来进行管理,进而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在这方面,我们的内心充满了自豪,在我们东洲集团里,文化简单,但深刻,可用"诚、勤、朴、慎"来概括。

企业文化包括3方面内容:使命、愿景和价值观。使命是说一个企业是干什么的;愿景是指企业要到哪里去,也就是要实现什么目标;价值观是指用什么方式实现目标。在这里,最关键的是价值观管理。我所理解的"价值"就是一个事物的不可替代性。比如,企业树立"创新"为自己的价值观,就代表"创新"是最能引导企业实现自己目标的价值取 向,是别的东西无法替代的。最理想的企业文化就是简练清晰,能帮助企业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的价值观。这里,我特别强调"清晰"两个字,因为我看到有不少企业,请咨询公司帮助建立企业文化,面面俱到,丰富之极。但是应该想到,越是这种过于全面的东西,越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越难在员工那里产生共鸣。从人性化管理的角度来讲,给员工的工作设置这么多的条条框框,也不利于发挥他们的才能。另外,企业动用非常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却传达了一些零乱的信息,也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国外很多著名企业的企业文化都是很简单的,一般只有2至3句话,至多4个要点,但是却非常有效地体现和贯彻了企业的价值观,而这些价值观就是最能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东西。东洲集团的核心价值观很清晰:奉行客户至上和诚信的服务文化;追求技术和管理的不断创新;实现企业和个人价值的和谐追求; 拥有永不衰弱的社会责任感。而这些也经常的反映在我们编辑部日常的工作中。对待来稿决不随便,马虎,稿件中提到的效果、数据等必须逐一验证,这是对作者的负责,更是对读者们的最大尊重。

一种良好的企业文化的建立应该包括3个步骤:调查研究找到问题、继承企业原有的优秀基因、深植企业文化。先说调研,现在有些企业的文化不是通过调研找到问题,然后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办法,而是从员工那里征集来的。这不是科学的做法。他们认为员工了解自己的企业,但其实员工不能站在全局的高度,掌握大量材料来发现问题。继承企业原有的优秀基因也是很重要的,这是保持企业稳定发展的关键。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深植企业文化","深植力差"是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突出问题。造成深植力差的主要原因是文化体系本身无可操作性和没有科学的操作规划。但其实,这些工作在摒弃了形式化表现之后显得自然,有效,比如说上次在沭阳举行的趣味运动会,每个参与的员工都融入其中,自然的被团结奋进的气氛感染。这些气氛,正是建立在前期细致的调研上的。因此,应该确保在前

期调研梳理阶段就要面对企业文化"是否可深植"的问题。良好的企业文化是"哑铃型"的,重两头,轻中间,就是重调研和深植,轻形式化的表现,而现在大多数国企的做法正好相反,呈"纺锤型",轻两头,重中间,就是轻调研和深植,重形式化的浮泛表现。

企业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企业的变化而变化,以适应企业不断发展的需要。但是企业文化的变化应该遵循"核心不变,始终在变"的原则。比如,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有3个要点,根据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境况,企业可能会调整这几个要点的先后顺序,但是核心的理念不会变,这也是企业具有良好适应性和相对稳定性的表现。当企业需要新的理念和活力时,招聘也能够为企业带来这些东西。招聘具有不同特点的员工可以让企业文化具有更强的包容性,兼收并蓄地让各类员工在最适合他们的岗位上发挥自己最大的作用。同时,通过招聘,许多不太了解企业文化的新员工进入企业,他们身上的一些新的理念、思维方式和旧的企业文化相互碰撞、相互影响,最终他们接受了本企业文化,与此同时也促进了企业文化的发展。

以上是我们对企业文化和东洲文化的一点理解,希望生机勃勃的东洲文化伴随着、促进着东洲的成长。

2700字读后感 篇二

作者简介:一潭浑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毕生追求。另,喜欢收集曾造访之地的地图丝巾和各种造型的橡皮。心理年龄三岁。

闹非典时,我们夫妻刚到北京,女儿和父母还在杭州。可北京人民属于被隔离对象,劳动节我们回不了老家。我俩就跑到郊区去玩,参观了抗日战争纪念馆并在卢沟桥留下屐痕。去的路上,经过几家书店,我俩都是爱书之人,就进去逛。我发现一套脐带文丛,看了一下出版说明,指出它具备两个特征:一是具有全局观的高度概括;二是采用人性化的写作方式、即讲故事的方式。出版说明还提到,《哲学的故事》曾经使一位大学哲学教授在教了十五年康德哲学后,通过此书弄清了康德的意思。

这令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定买下来。文丛总共6本,包括《汉字的故事》、《哲学的故事》、《人类的故事》、《文学的故事》、《宗教的故事》和《科学的故事》,但最后一本卖完了,我就把前5本都买下来。看来这套丛书出版后的确受到了热烈欢迎,我在书架上又看到脐带文丛二,买了一本《地球的故事》(当时书店里文丛二还有没有别的书在出售我已经记不清了,毕竟已经过去十多年。换做今天,我至少希望把其中一本《法律的故事》买回来)。书买回来后,我不止一次捧起来想看,都难以做到。再有趣的百科全书毕竟不像小说那么有吸引力,不静下心来是看不进去的。最近,自觉浮躁的心稍稍沉潜些,就决定从我最热爱的汉字入手看这套丛书。

我对汉字的喜爱是在不知不觉中建立的。初中时,我获得过杭州市初中语文基础知识邀请赛第八名,这对我是一种莫大的鼓励。高中时,我的语文老师国文底蕴深厚,我深受他的影响,对汉字的热衷更进一层。后来,由于家庭的原因,我虽然两次放弃进报社、杂志社的机会,但多次在单位和社会上的报刊杂志发表文章。我还在全国性的微型小说大奖赛上获过奖。读书和写作成为我日常生活不可缺的一部分。我人生的座右铭之一是:生命不息,笔耕不辍。

让我感到汗颜的是,至今为止,我尽管看过几本书,百科全书却几乎未曾涉猎。我国古代有夏秋晒书的习惯,和尚为此还举行仪式,冠名曰“晒经法会”。《世说新语》中说,有个名叫郝隆的人,仰卧于地,袒腹向阳。人家问他干什么。他说:“吾晒腹中书耳。”待我看完买来的这6本书,穿着泳衣、躺在沙滩边晒太阳时,我就可以略微有点底气,不至于是在晒肚子里的稻草或者纸屑。

读中学时,老师说,好的作文要开门见山。我让读者走了十里羊肠小道,趟过了一条河,也该看见山了。由于《汉字的故事》这本书的内容实在太丰富,太精彩,我这篇读后感只能是挂一漏万。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有三种:一是5500年前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二是5000多年前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人创造的圣书字;三是我国3300年前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字。楔形字和圣书字已在历史的风尘中湮灭。甲骨文却演变成为现代汉字,是古文字中仅存的一种,仍然保持着表意的形式,也是世界上唯一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虽然甲骨文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被人们发现却仅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里面有个有意思的故事。

1899年,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得了疟疾,太医给他开的处方里有一味中药叫“龙骨”。王懿荣就让家人去药房买。家人买回来后,王发现“龙骨”上刻着歪歪扭扭的笔画。王喜好金石学,觉得此事非同寻常。后来人们得知,京城的中药店所进“龙骨”都来自河南安阳小屯村,是农民种地时偶然发现的。经过王懿荣等学者精心研究,这些东西不是“龙骨”,而是比金文更早的一种文字,刻在乌龟壳上。

汉字的正式文字自甲骨文字始,汉字字体演变过程可以概括为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除此之外,还有两种辅助性字形,即草书和行书。人们通常用一句话形象地描写这些字体:篆书如圈,隶书如蚕,行书如走,草书如跑。我以前只晓得是秦始皇统一了文字,却不晓得那种字体是小篆。所以看到一些小篆作品经常不清楚它就是小篆,无知得很。现在,考虑到甲骨文和金文除了专业人士会接触,普通人一般接触不到,由此倒推,我看到的状如圈圈的书法作品大体是小篆无疑。这真是一大收获。

《汉字的故事》是一本神奇的书,它为我打开一扇奇妙的窗户。书中介绍,在我国湖南江永一带,有一种文字只传女不传男,被称作“女字”。女字字数众多,形状呈菱形,是汉字的异形体,至今仍在当地一些高龄妇女中使用。据专家推测,在我国古代的某个时期,江永一带的妇女为了能有一个机会和场合倾诉自己由于社会地位低下、生活寂寞而造成的苦闷,而他们又不愿让男子知晓,便依据汉字创造了只在妇女中使用的秘密文字。女字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女人的一点藐视男人的心理。

《汉字的故事》中讲了一件饶有趣味的事,美国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用录音带录下美国乌鸦的惊叫声,拿到本国别的地方播放,乌鸦听了都惊慌飞散。可是拿到法国去播放,法国的乌鸦听不懂美国乌鸦的“鸟语”,一点反应都没有。后来又拿海鸥做实验,结果也一样。没想到动物也有方言,这让我觉得太不可思议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十分重视推广普通话,为的是消除方言之间的隔阂,此举颇为英明。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句话我早就熟悉,一直理解为当州官的可以防火,当百姓的却连点灯都不行。直到看了《汉字的故事》才知道这么理解有误。可见,学习不能不求甚解。古代有一种忌讳叫“官讳”,是当官的人凭借权势让人避讳自己的名字。宋代有个知州叫田登。他下令当地所有百姓都要把“灯”说成“火”。上元节放灯,在州官书写的布告上,有这么一句:“本州依例放火三日。”于是,百姓就编出这两句话来讽刺田登。作者还讲述了“恶人讳”,就是人们取名时竭力避免与恶人同名。他举了个例子,南宋出了个大奸臣秦桧,所以后人取名几乎都不用“桧”字。

其实,我还知道和秦桧有关的一个典故。在杭州人的叫法中,油条这种家常小吃又被称作“油炸桧”。油条是由两根粗面条背靠背组成的。关于取名字的避讳,我还想起一个笑话。一对夫妻,丈夫姓钟。他们生了一对双胞胎男孩,就去派出所给孩子报户口,申报的名字是钟共和钟央。派出所民警一看:“癞蛤蟆打哈欠——好大的口气!”然后,然后就没有下文了。

《汉字的故事》第八章专门讲述近百年来汉字改革的方方面面,其中重点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汉字改革的情况。个人认为这章是最引人深思的章节。对待汉字,一直有截然不同的三种态度,第一种是固守着繁体字不变。第二种是提倡将繁体字简化。第三种是建议完全废除汉字,实现汉字拼音化。周恩来同志倾向第二种做法。愚以为,这是由他们不同的哲学观所决定的。幸运的是,汉字未被废止。事实证明,周恩来同志具有远见卓识。此事让我感触良多。窃以为,一个人在小事上可以大胆地去试,大事上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最后,用两句话结束本文。一句是创立现代汉字科学理论的安子介先生说的话:“撼山易,撼汉字难。”另一句是我的心声:“汉字,爱你1314!”

春酒读后感与感悟 篇三

第二次听肖老师上课了,肖老师的课堂总是情意浓浓,回味无穷。

《春酒》富有情趣的细节描述,生动展示出家乡的民俗风情和作者对童年、对母亲、对家乡的深深眷恋。琦君表达的“思乡怀旧”之情,不一样于其他文人的“乡愁”,她素淡、宁静,蕴藉、温润,以一种洗尽铅华的笔调絮絮地诉说着对童年、家园的深情。肖老师带领在场的每一个人体会生动展示民俗风情与思乡之情的写法,引领我们感受民风之美、人情之美、生活之美。在课堂上,肖老师氤氲出温暖、甜蜜、眷恋的情绪氛围。

聆听“正道”语文,静下心来读语文,读“春酒”二字。“标题怎样读”?这是我的课堂从来没有过的思考。读出绵长的思乡之情;读出自豪;用平淡之语读出对家乡强烈的爱;思念中读出悲伤;读出回味与享受;快乐地读;遗憾地读;惆怅地读;陶醉地读……在学生“多情”的答案里感受到“标题也是作者情感的凝聚”。学生绘声绘色地展示着情感,流露着眷恋,走进课文,走近作者,听众也陶醉了。

语言是有情感的,支撑情绪的语句是文章精髓,“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于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留意,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存手里,酒却伞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先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这就几句快乐融融。一句话转向悲情,“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但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外表不动声色,内心波澜起伏,母亲已逝,再也做不出那样的'春酒。整堂课都在陶醉,情感目标体现得淋漓尽致,“此时无声胜有声”,语文的魅力就在于此。

忆春酒,怅春酒,找春酒,在沧桑与悲愁中彰显不灭的期望,是无尽的守望与等待,是永恒的思念与怀想!

最新范文

35 299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