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范文>作文写作>体裁作文>读后感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优秀10篇

2024-02-15 11:11:38

《遇见未知的自己》是台湾女作家张德芬的成功力作,于2007年6月在台湾出版,是一本有关身心灵成长的小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以下是一米范文漂亮的小编为大伙儿分享的《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优秀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 篇一

我特别喜欢《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它是一本有关身心灵成长的小说。作者张德芬以其深入浅出的笔触,揭示出了困扰人们的烦恼痛苦的深层的原因,以通俗易通、平实朴素的言辞解读了深刻的人生道理。它虽然没有华丽的文字,但是充满智慧。读完之后,你真的会觉得人生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儿。

书中讲解我们人类一生所追求的东西,也不过五个字就可以表达,那就是爱、喜悦、和平。为什么我们这么努力还追求不到自己想要的幸福?真我和爱,喜悦,和平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我们每个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然而在这各种的角色戏份中,有多少是我们心甘情愿演出的?为了演好这些人生大戏的不同角色,我们每个人都要因地因时地戴上一些面具,难道这就是我们看不见真我的原因之一?我想是,我也认同这样的观点。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内在的投射,就像镜子一样的反映你的内在,当外境有任何东西触动你的时候,记得要往内看,看看自己哪个方又被触碰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阴影还没有整理好。不要浪费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变,不可抗拒的东西上。先在内在层面做一个调和整理,然后再集中精力去应会付外在可以改变的部分。因为我们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快乐是取决于外在的东西,那么一旦那个令你快乐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了以后,你的快乐也随之消失了。而喜悦不同,它是由内向外的绽放,从你内心深处油然而生的。所以一旦你拥有了它,外界是夺不走的。

所以如果一个人充满了快乐、正面的思想,那么好的人、事、物都会和他起共鸣,而且会被他吸过来。同样的,如果一个人老带着悲观、愤世嫉俗的思想频率,那么难怪这个人常有倒霉的事发生在他身上了!这大概就是书中提到的臭味相投、物以类聚的道理!

这本书会让我们惊鸿一瞥那个一直都在的深层的自己,如此的陌生又熟悉,让我们和自己真是的源头越来越近,回归真我的自认状态,人生从此变得富有创造性。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 篇二

读完全书才发现原来浮躁的不止我一个。诚然,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烦恼,工作的、生活的、家庭的,不胜枚举,这些其实都是我们在过分地放大,而忽略了别人的付出,真有点庸人自扰之。我们所背负的一切都是我们自己带来的,总是认为自己的苦恼是旁人或其他什么事而带来的,其实不然,真正让自己苦恼的是我们自身,过于看重那些会让自己苦恼的事,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身为班主任总希望自己的班级在每一周能获得劳动红旗,期末能被评为文明班级。现在想想只要平时我们的工作做好了,班级有一股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有没有获得流动红旗又有什么所谓呢?所有的荣誉都是过眼浮云,积极工作,享受工作的乐趣比什么都重要。

文中老人最后留给若菱的信也让我的内心泛起阵阵涟漪。是的,当你把你的祝福跟所有的人分享,分享就跟感恩一样,分享出去的愈多,你回收的就愈多。每个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件都是一个礼物,只是有的礼物包装得很难看,让我们心怀怨怼或是心存恐惧。所以,它可以是一个灾难也可以是一个礼物。如果能带着信心,给它一点时间,耐心、细心地拆开这个惨不忍睹的外壳包装,就会享受到它内在蕴含着丰盛美好、而且是精心为自己量身打造的礼物。

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你的态度决定你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拯救我们的老人是我们自己。

感谢这次阅读,让我浮躁的心慢慢沉淀下来;感谢这次阅读,让我重获阅读的快乐。

曾几何时,我一度因为不如意的生活而陷入痛苦,也经常会自暴自弃,抱怨生活对我的不公,抱怨家人对我的不理解。我也曾经仰望天空,对着白云大叫,企图想要减少我对生活的忧伤。

近期收到培训任务,要写一篇《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一开始阅读此书我如获珍宝,一度被书中的故事所吸引。书里的神秘老人问女主角“我是谁”“我不是谁”“我为什么常常不快乐”,因为女主角很多东西好像自己,竟然拿起就不要放下了。这些问题其实就是人生最困惑的一些话题,无论你贫穷或富足,健康或衰弱。人的存在,实际上是一种表演。我很喜欢的《圣经》里的话:我们成了一台戏,演给天使和世人看。那么我们的身份认同越多,我们对于自己的认识也就越来越模糊,甚至我们自己都搞不清楚到底我是哪个人。我们寻常所说的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事业、人生追求,为什么常常会被演变为勾心斗角、疲惫不堪而无法停止的闹剧呢?如果说成功到了最后,只是自我的良心不安和弱肉强食的竞技人生,那么人就真的只是高级动物了。《遇见未知的自己》中会告诉我们,人们到底争夺的是什么。争夺的原因不是为了纯粹的物质,而是因为丧失了平安的根源,就是自我。我们在成功中,在竞争中,争取得到对自己的肯定。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

读完此书,我的心情豁然开朗,使我从那执著,那忧伤,那自怨自艾中挣脱出来,使我懂得如何直面我的人生,努力活出精彩自在的自我。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 篇三

我现在好像变了一个人,变成了自己喜欢的那种人,在以前却总是觉得我不可能成为这样的人,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一定要感谢这本书:张德芬女士的《遇见未知的自己》、《活出全新的自己》、《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

看似这类书都是治愈系的,疗伤型的,但是现代社会里,又有谁不是正在伤心着,抱怨着,又有谁会一直心满意足呢?不说别人,我就觉得看了这套书后,我改变了很多,不再只会抱怨,带着强烈的情绪生活;不再心存犹豫,未来的我会怎么样;不再患得患失,我这样是不是会有回报……

总之,我变得笃定,也变得做事很有计划,每天都清楚,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不能随便放弃的事情是什么,当遇到不太顺利的事情时,总是放空心理,告诉自己,我应该怎么做。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 篇四

《遇见未知的自己》是台湾著名女作家张德芬的第一本书,当年看完这本书有一种顿悟的感觉,前几天写了一篇《改变》的文章,就把以前写的这个感想也拿出来分享一下吧。

我们身在这个世界,就是期望自我幸福。我们追求金钱,追求漂亮的衣服,追求期望能理解自我能够和自我相守一生的伴侣,以为这就是幸福的全部,我们费劲的在物质世界里,在别人身上寻求结果,表面上看起来这些地方好像比较容易让我们找到想要的东西,然而很多时候,我们的内心当时可能满足了,可是过一段时间,却又变的空荡荡的,这是为什么呢?这本书就是告诉我们,很多时候我们寻找幸福的地方都找错了,能真正让我们幸福的地方,是我们的内在,我们要经过改变我们的内在,来找回我们真正的自我,进而来改变我们周围的人,改变我们周围的环境和世界。

以下是我针对书里的资料最感悟的几点:

一、我们不能当自我情绪的奴隶

当时我看到这点的时候,觉得很奇怪,情绪跟我们自我不是一体的吗?怎样才叫不当自我情绪的奴隶呢?从书中我了解到,我们的性格被从小被灌输的各种约定俗成的观念、信念、标准、价值观等等影响,这些影响是因人而异的。所以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价值观不一样,每个人每一天环顾四周,看见的是他想看见的东西,其它的东西大脑会自动排除掉。如果你不断重复做某件事,在生理学上来说,我们某些神经细胞之间就会建立起长期且固定的关系,比方说,如果你每次都因为一些小事情生气,那么,你就是每一天都在重复地为那张神经网路接线和整合,这就变成了你的一个情绪模式。以后只要你碰到一点不合心意的事情,你的第一个反应,就是习惯性的生气,而这种习惯性,让我们几乎已经没有停顿的意识,并且久而久之,我们的身体器官会对这种情绪反应产生特定的胃口,会产生饥饿感。如果你很久不生气的话,你的细胞会让你有生理的需求想要去发脾气。想想多可怕,我们会对生气上瘾,这是多么不可想象的事情啊,以前只要生气,我们都会责怪让我们生气的人,我们认为是他们所做的事情让我们生气,我们从来不会从自我身上找问题,我们从来没有意识到很有可能是我们自我身体的细胞有生理需求而导致我们生气,而长寿的人,都是

内心平静的,情绪不容易受其他人影响的人。所以,当我们遇到不高兴的事情想要发脾气的时候,必须要先停下来三分钟,想想这件事情是否有它好的地方,想想我们是否真的准备为此生气,想想我们生气了是否对事情就有所改变,想想这个时候是生气好,还是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好,慢慢的,我们就会学着控制自我的情绪,而不是让自我的情绪随性而发,甚至无法控制,这就叫不当自我情绪的奴隶。而只要你了解到生气也会上瘾的时候,想必你第一个念头就是我要摆脱这种瘾症!

这个理论来自于《我们懂个》这个电影,能够此刻网上搜一下张德芬的讲解视频,十分棒!

二、改变自我,就是改变你周围的人

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就脱离不了各种各样的关系,很多时候,我们和一些人似乎总也相处不好,总是觉得别人对我们太苛刻,和我们对着干。殊不知,我们自我也是这样对别人的,你用什么样的方式对他人,他人就会用什么样的方式对你。还有些时候,我们会较真为什么非要我先改变?为什么不是别人先改变?其实谁改变都不是问题,问题是,你认为你的某种关系是否正常,是否愿意从中得到益处。只要改变了自我,改变自我的心境,所有的外境,包括人、事、物都会境由心转地随之改变。书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夫妻关系、婆媳关系以及工作上有存在很多问题的女人,当她得知改变自我就能够改变周围的人的时候,她也不相信,抱着试试的心态,最终解决了婆媳关系、夫妻关系并转变了工作上的劣势。!为他人着想,就是为自我着想,同样祝福他人,就是祝福自我。

三、善待自我,让自我内心强大。

善待自我,不仅仅是让自我吃好喝好,更是要为自我的心念做一些事情,因为这些事情能够让我们内心平静,得到喜悦!我们的幸福,欢乐的感觉,是从内而外的,不是仅仅依附于一些外在事物的。定下心来问问自我的内心呢,到底想要什么?到底需要什么?从小到大,没有人教我们如何梦想更好的人生,我们或者根本不敢梦想更好的人生。我们可能从小就被大人批评自我那里不好,哪里不好,可是此刻我们长大了,不是以前那个人云亦云的小女孩了,我们能够分清楚对错,能够看的到自我的优缺点,别人的优缺点,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所以,接纳自我,发自内心的爱自我,仅有这样,才能强大自我的内心,才不会苦苦地从外面寻找爱来填补自我。内心强大了,即使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也能够很快恢复,不会长期痛不欲生。而当你内心充满爱的时候,你会有足够的爱去给你周围的人,而你周围的人也会变的更加爱你了!

四、臣服已经发生的事情,专注当下能够努力改变的事情

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有些人生于官宦之家,生来很多东西都不需要操心,有些人出生贫苦,所有的事情都需自我努力,可能努力了也未必就比别人强。很多事情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的出生,我们的相貌、个头,我们是否对这些已经确定无法改变的事实耿耿于怀,无法释怀吗?即使你对此不满意,不断的埋怨,难道就对事实有所改变吗?事实就是最大,因为已发生的事情是不能改变的。如果你不理解它,就好像拿头在撞一面墙壁,而期望能把它撞开,结果当然是无济于事。《沉思录》上有一句名言就是:人会受苦的最大原因,就是和事实抗争!看了这本书,我学会了臣服已经无法改变的事情,而专注当下能够努力改变的事情。其他人的事情,老天的事情,我无法控制,我臣服,我接纳,而我能控制的,就是我自我,就是当下我能做的事情,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当一个人有这样的思想的时候,整个人,真的变的很平静,遇到事情也不会像以前那么心急火燎,而是努力想办法解决,这个时候事情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转机。

读《遇见未知的自己》有感 篇五

面对一个陌生人,有时候我们无来由的感觉到亲切,而有时候恰恰相反;在一个公众的场合,情绪会受到他人的影响,快乐与悲伤都可以互相感染;也会碰到传说中的气场,看着就是V587。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量,都想让自己的能量压倒别人的能量,都想从别人的身上获取能量,像一群在山洞里争夺火源的原始人,忘记了洞外面有取之不尽的太阳能。那太阳,便是我们自己。

弗洛伊德说人有本我和自我,这本我与自我的区分,就是洞内火把与洞外太阳的区分了。

从赤裸裸出生到现在,我们穿上了衣服,也穿上了这个社会赋予的太多无形的束缚:社会伦理、世界观、价值观、身份、地位……,让我们去追求各种各样的东西,有了各种各样的像征,有了思想、有了情绪、有了身份,于是以为这些思想、情绪、身份便是真正的自己,以为这个不停忙碌不断追求着的就是真正的自己,而要让自己实现个人价值,就不停的争夺这些可以移动的能量。

我们在争夺中,有了不同的情绪,养成了不同的情绪模式。这种情绪模式最终成为一种反射,遇到相似的情况就会暴发。这种情绪的经常性暴发会让人体上瘾,所以有些人的在追求能量的过程中有了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古怪性格。

然而这种能量的争夺终究是辛苦而无意义的,因为我们能携取的能量的根源在于自身,但各种无形的东西把我们真正的自己层层包裹起来,最终断绝了联系。

要接触到真正的自我并从那里获取能量,就要突破这些隔膜,这一共有四层:

最外面的一层是我们的身份和角色,我们要认同,并且思考为什么会成为这种角色,尝试从其中获取这些角色扮演的本质。无论是婆媳、朋友、同事、爱人,倾听自己的声音,抛开别人或者社会给予的成见,这不是秀给别人看的。

再内一层是思想,对思想的控制是最不容易的事情。如之前所说,每个人都是一个能量体,思想也是。我们散发出什么样的思想就会得到什么样的回馈,同样的东西在不同的人眼睛里有不同的外观,有言:心里有什么、眼里就有什么。写到这里想到一句佛言,相由心生。思想的声音是我们要倾听的,而如何真正听到我们的思想也需要好好的想想。我们想的不一定是对的,但一定是对行为产生影响的。

第三层是情绪,情绪是会上瘾的毒药,然后成为一个人的性格。父母教我们坚强、能干、聪明……可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是相对立的,有坚强便有软弱,有聪明便有笨拙,有能干便有无能,我们都是矛盾的结合体。所以,对待负面的情绪,我们要臣服,一切过去的东西我们都要臣服、认同。对情绪的控制,就是要肯定自己有这方面的情绪存在,并且告诉自己,我已经不需要它了。

第四层是身体。我们要学会和身体对话,这种对话的方式就是经常停下来,认真地去感受某一个部位。坚持锻炼身体、珍惜自己,珍惜生命。

总之,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 篇六

当初读这本书的时候,被它的名字——《遇见未知的自己》深深的吸引。准确说来,其实是因为其中的“未知”二字。我常常想,人们对于自己的家人、朋友,往往能称得上如何了解,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够静下心来真正考虑自己内心世界的想法?

《遇见未知的自己》给了我一个同自己对话的机会。看这本书的第一遍,我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看待若菱,看她在老人的帮助下如何一步步走出困境,重新活出精彩的人生。从若菱的一次次成长,一次次飞跃中,我学到了很多道理。其实,对于这本书的每一位读者而言,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若菱?

书中的大部分理论其实就是我们生活中经常说的话。例如:这就像我们平时说的积极面对我们无法改变的事,同样的是要面对,为何不乐观一些,这样乐观面对让自己的心情也会好一些。还有第23章,爱过、痛过、哭过之后──臣服的体验。它是将若凌在朋友和丈夫欺骗背叛后很伤心,而老人让她对此臣服。这就是我们日常中所说的,当我们无力改变时,我们只有选择认清现实,从而更好地面对。第10章当灵性与科学相遇——我们创造了自己的世界——我们所处的境遇都是自我选择的结果,无论好与坏。这点也与萨特的选择哲学的观点有相似的地方。第26章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转念作业。“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这句话被写过多次的话语的意思是:外面没有别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身出来的结果。

在看过这部《遇见未知的自己》后,我明白了,她不过是懂得了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定义成功的方式分很多种,这取决于人们的价值取向。但有一种,我将其定义为成功的至高境界,即追求“真我”,追随本心,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但是,想要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首先,人活着虽然是一个个体,但却是生活在多重环境中的个体,我们寓于整体之中,这决定了我们不能仅仅只是一个个体,而是要处于形形色色的“圈子”中。因此我们有家人,有朋友,有老师,有同学……我们寓于一个又一个社会大环境之中。有很多人,也包括我自己在内,我们的内心里一直有自己的喜好,有自己喜欢的生活状态与生活方式。然而,社会的大环境又使得我们不得不顾虑他人的眼光,社会的认同。

《遇见未知的自己》对人生有许多高见,其实许多事情正是我们所经历过的,只是一直没有将其系统地解释出来。例如“思想改变态度,态度改变行为,行为改变命运”。很多时候,在生活遇到逆境时,我们别无选择,只好臣服于事实。于是,当我们绝处蓬生时,常常慨叹“柳暗花明又一村”。其实,这正是臣服的力量,承认事实最大,而事实,恰恰给予我们最好的回报。

重新审视自己,我认识到,每当工作生活中有小的不如意,“负面的情绪就像黑暗一样,你是驱散不走它们的。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带进来光。”从书中这句话,让我真切的感受到,只有自己才是你转变所有事情的关键所在。从前,我只当这是命运对我的眷顾,现在,我知道那是我臣服于事实所得到的福报,是我的潜意识给予我自己的礼物,由此我更加领会了书中那句“所以心想事成的第一定律就是,你所向往的东西必须命里注定该是你的,或者与你更高的目标是一致的,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要不然就是你能深入到潜意识和真我层面,破除人生模式,学好自己该学的功课,破解你的命运,否则,心想事成,不过是纸上谈兵。”

最后,文章结尾处老人给若菱的那句话“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生活给予每一个人的幸福与磨难都是同等的,关键是我们如何看待。造成这一切的,只有我们自己,自己其实是一个很强大的存在。

在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做到面对诱惑,不怦然心动,不为其所惑,虽平淡如行云,质朴如流水,却让人领略到一种山高海深。这是一种闪光的品格—————诚信。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 篇七

工作之余,喜欢读一些书让心灵沉淀,其中记忆最深,感触最大、收获最多的当属《遇见未知的自己》。万分感谢同事的推荐,才使我有机会遇见这本书,也遇见未知的自己;当朋友让我推荐好看的书时,我也会毫不犹豫的推荐这本寻找真我的智慧之作。

这本是从四个问题入手:1、我是谁?2、我到底要什么?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到底追求什么?3、什么事“真我”?4、我们为什么会失去与自我的连接,不断原理自己?这些问题听起来比较遥远、晦涩,甚至可笑,但是作者张德芬通过一次次与智慧老人的对话,循序渐进、层层剖析,不动神色地把它们描述得生动、形象、具体,润物细无声地让我们结合现实生活、思考“真我”。

人类所追求的东西,像权利、财富、健康,最终目的应该是追求内心的喜悦和平和。可是,在物欲横流的新时代,我们忘了初心,在追求权利、财富、荣誉、职务等事物的过程中,丧失了内心的喜悦和平和,常常变得不快乐,就像书中主人公若菱所说的“活着好累啊”。

书中的智慧老人给出了答案:那是因为我们失落了真实的自己,没有学会用潜意识的方式去处理情绪。快乐不快乐决定权在自己,事情最后的结果也是自己的选择,和别人无关。不停地向外界抓取不属于我们的东西,当然会痛苦,当然会失落。想要快乐,就需要平静地接受生活中的不快乐,正视我们的不幸,学会“臣服”于自己不完美的人生,甘心的去接受,慢慢找到一条可以使自己愉悦的路。

智慧老人画了一张图谱,概括了我们失去真我、远离真我的四个原因:身体、情绪、思想和身份认同的障碍。他告诉我们:“你不是你的工作,你不是你的表现,你不是你的成功,你不是你的失败。这些外在的东西,丝毫动摇不了你那个内在的真我。”权利、财富、荣誉、职务,都是真我的附属品,都是暂时的,不会让自己真正愉悦,关注“真我”,让身体、情绪、思想和身份认同得到舒适、满足,才能感受到真实的我,才能感受到真正的惬意、幸福。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这句话给我印象极深,一开始没读懂其中的奥秘,有点一知半解,直到看到杨绛先生的一段话,才恍然大悟,“外面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我们曾如此盼望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积蓄心灵内在的力量,追求内心的喜悦、和平,把握人生图谱的走向,活出身心灵合一的真我。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 篇八

周末看张德芬《遇见未知的自己》,一本浅显易懂的书,并且很实用,这书拿在手里一口气看完,凌晨才睡去,今天的脸色居然还是那样的温顺,

喜欢这本书,是因为,大多数人都会面临情绪的困扰,这本书里告诉了我们通向喜悦的途径,是喜悦不是简单的快乐,快乐是外向的索取,是有依托的,必须有外在的存在引起内心快乐,喜悦是真正内心能量的实现。通过心灵的修正,获得平和。

我们的内心与外界被许多许多的不应该包裹着,习惯,角色扮演,自我保护,旁人的眼光,逃避,欺骗,其实这一切都是内心的映射,都是大脑给我们的信息,大脑筛选的信息有多半以上是受潜意识影响的,支配行为的很多指令未必就是正确的,而我们都享受在这些指令下,随从这些指令。事实最大,所以要面对一切,接收一切发生的,每件你遇到的事情都是你必修的功课,磨练你,不要去压抑,要学会能量的转换,因为情绪会来,也会走,我体会了很多自己内心的磨练。都没有顺应。

一直以来对很多事情,如果认为是不对的,就去排斥,不能接收别人的错误,更不能接受自己的错误,让自己内心有格局,从来都不是个温婉的人。曾经有段时间,自己无法接受现实,无法放弃现实,前进不得,后退不了,只有在事件中挨着,不接受发生的一切,一门心思的,追求自己内心的答案,其实那没有答案,像是面前有堵墙,非要穿越,后来无奈了,因为事件带来的困扰,让我无法再撑下去了,被周遭包围了,你无处可逃了,无奈心一横,就那样吧,放弃了所有外在眼光的标准,认为那都不重要,反而有解脱之感。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 篇九

我们身处于一个欲望与压力并存的社会中,常常使自己成为情绪的奴隶,我们往往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糟糕经历而又被情绪所左右的时刻。《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用朴实却充满智慧的语言,讲述了名校毕业的女白领若菱生活的起伏以及与一位哲学老人的对话,通过这些对话与女主人公的自我重新认识表达了作者对人生课题与智慧的理解。

收获之一:学会控制情绪的方法

鉴于文中的提醒,首先要学会接受现实,学会“臣服”。

我们人会受苦的最大原因,就是抗拒事实。

如何接受现实?

对已经发生的事臣服,因为任何程度、任何形式的抗拒都是徒劳的。

我们应该学会逐渐把眼光从外在的世界转向内在世界,因为我们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大多数人并不是我们自己生命的主人,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应该向内看,学会与自己的负面情绪相处,应该“承认它的存在,接受它,放弃对它的`需要”。从内在找原因,应行之有效地分析解决,这种实践能让自己冷静下来,减少情绪的发生与维持的时间,学着去做一个内心有力量有张力的人。

收获之二:关注自身的身体健康

原文中,我非常认同的一段话“我们虽然讲'突破身体的障碍',身体却是我们寻找真我的必经之路,所以才要倾听身体的信息,跟身体联结。而为了把这条道路修直、修正,我们必须要好好呵护自己的身体,就像那一辆马车也需要好好维护一样,不然有一天寸步难行,讲心灵的追求也是枉然。”

为什么要控制情绪?因为情绪会使我们的身体受苦。爱护自己的身体,破解身体障碍的方式,就是去联结自己的身体,运动和健身,使身体通过动作与意识联结在一起,放松身体,将注意力放在此刻发生的事情上,可以让你更容易活在当下。

就像张德芬说的:“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所有外界的人、事、物其实都是自我内在的投射,一个人只有真正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才有可能更好地去爱别人,以及爱这个世界。把这本书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也能在逆境时唤醒那个沉睡的自己,遇见未知的自己,踏上爱和喜悦的心灵旅程。

如果你存在“为什么我不快乐?”“为什么我不能拥有自己想要的生活?”这样的问题,不妨看看这本书,它将和你从身心灵三个方面去探讨主宰着人生模式是如何形成的,又应该如何操控身心,同时还可以为你提供如何解决这些模式的实际有效方法,让你解脱思想、情绪和身体的桎梏。

我们终究想要追求的是“爱、喜悦、和平与真我”。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的插图十分精美而具有哲思,阅读时给人以宁静与深思的享受,在这里分享两张插图给大家欣赏。

读《遇见未知的自己》有感 篇十

不是每个人的成长历程都沐浴着温暖的阳光,不是每一段心路都会有贵人为你拨开云雾,通达了悟。那些遗留在心里的困惑和阴暗,挥之不去,凝结成黑压压的乌云,遮盖住我们原本明亮无染的心空。前一段日子,外表的平静下,实则一直很痛苦,在家里的时候,我知道我是谁,我是爸爸妈妈的女儿,是他们的希望。在中学的时候,我知道我是谁,我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精益求精是我们奋斗的口号。而在大学,衡量一个人得标准变得多元,再想为自己标记一个闪亮的标签很难,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随着人潮不自觉的走着,解开各种身份的束缚,我一时间不知道自己是谁了。《遇见未知的自己》,帮我重拾了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遇见未知的自己》告诉我,生命的困顿转折是建立内在力量的最好时机。问题和困境不是来找你麻烦,而是来帮助你,帮助你找到你自己,帮助你内在成长,变成一个更接近你自己本质的人。而大部分的人碰到困境时,都有很多的埋怨、躲避、压抑,但真正有智慧的人会从中找到成长的契机。曾几何时,我掉进了脆弱的泥潭,内心的能量被消耗殆尽,取而代之的是消极和抱怨。

常常觉得自己很倒霉,怀才不遇,社会不公,《遇见未知的自己》在带我寻找真我的过程中让我更清楚的认识了自己,消极抱恨的我不是真正的我,真我应该是乐观向上、祥和快乐的我。

于是我卸掉身上背负的消极的东西,努力获得心灵内在的力量,重拾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读她的书的时候,有一句话确实震撼到我,也瞬间让我觉得很可怕:“如果你不断重复做某件事情,从生理学角度来说,我们的某些神经细胞之间就会建立起长期且固定的联系,比方说,如果你每天都生气,感到挫折,每天都很悲惨痛苦等等,那么你就在重复的为那张神经网络接线和整合。这就变成了你的一个情绪模式。”我在想,我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不开心的那条神经应该很粗吧,也至此让我决定,往后无论碰到什么事情,都要把自己的心态调成最佳,要乐观的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人一生追求的归纳起来只有几个字,那就是爱,喜悦,和平,真我。在追求爱,喜悦,和平,真我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积蓄心灵内在的力量。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心灵更强大呢?张德芬说:“先要为发生在你身上的每一个事情都负起全责,负起全责的意思不是说将错归到自己身上,而是说这件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我用什么方法做到最好。能够这样,就会一步步累积内在力量,成就所要做的事情,变成一个更开心的人。”让我们顺从生命的规律,在阅历中不断成长,汲取心灵内在的力量,活出一个身、心灵合一的真我!

最新范文

35 285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