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范文>作文写作>阅读答案

《江南逢李龟年》原文译文及赏析精选9篇

2023-11-16 20:51:34

《江南逢李龟年》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作。此诗抚今思昔,感慨万千。一米范文为朋友们整理了9篇《《江南逢李龟年》原文译文及赏析》,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篇一

关键词:文化因素;意象;中国古代诗词

Abstract: Image is a very important concept in classical Chinese poem. Image is not only carrier of the poet’s emotions, but also representation of profound Chinese cultural tradition. Only when translators go deep into the Chinese culture can he or she translate the images in classical Chinese poems correctly.

Key words: cultural factor,image,classical Chinese poem

1 引言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古代诗词,这个丰富的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受关注的部分,也是“东西方其他民族流连咀嚼、体味这个古老民族悠远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津梁” [1](p.1)。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意象,是承载中国深厚文化传统的载体。正确翻译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意象,传达意象中蕴涵的深刻文化意蕴,是翻译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目前从文献上看,中国古代诗歌翻译已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然而意象中的文化因素却一直被人们所忽视。本文拟从文化因素角度看中国古代诗歌翻译,旨在揭示文化因素在中国古代诗歌意象中的体现。

2 关于意象

意象是中国古代诗论中一个固有的概念,从古到今,有不少文艺理论家给出了关于诗歌意象的论述:

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刘勰 《文心雕龙·神思》)

是有真迹,如不可知。意象欲出,造化已奇。(司图空 《诗品·缜密》)

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深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日生思。(《唐音癸签》卷二引王昌龄语)

意象应生和,意象乘曰离。(何景明 《与李空同论诗书》)

所谓意象即是诗人内在之意诉之与外在之象,读者在根据这外在之象试图还原为诗人当时的内在之意。(《十二象》引余光中语)

意象是客观的生活场景和诗人的主观的思想感情相交融,通过审美的创造而以文字表现出来的艺术景象或境界。(《十二象》引李元洛语)

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感情。(袁行霈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

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到,意象由两个方面组成,一是“意”即诗人的主观感情,二是“象”即客观物象。诗人把他们的感情寄托在客观的物象上,通过描写客观的物象来抒发自己的感情。例如,“美女”这个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并非仅仅是指美人。在《诗经邶风》中有“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的句子,这里的“美人”拓展为一个人心中怀慕的对象。在屈原的《离骚》中,有“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句子,在这里,屈原把自己比喻成“美人”。所以《乐府诗集》指出:“美人者,以喻君子。言君子有美行,愿得明君而事之;若不遇时,虽见征求,终不屈也。”在这里,“美人”这个意象就有了明确的文学意象。

3 中国古代诗歌意象的文化历史关照

对于中国古代诗词中意象,如果脱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就很难把握和体验其中的含义。例如“杨柳”这个意象。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柳树,但是在他们的语言中,“杨柳”没有意义上的牵连。而在汉语中,由于“柳”与“留”同音,从《诗经》开始就把“杨柳”作为惜别的特征。在《诗经下雅采薇》中,“昔我往也,杨柳依依”,这句话定下了离愁别绪的基调,以后就被历代文人所使用。在王维的《渭城曲》中,有“客舍青青柳色新”的千古绝句。李白《金陵酒肆留别》说“风吹柳花满店香”;杜甫《和裴迪送客》说“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在这些诗歌中,杨柳已经不再是普通的植物,而是人们惜别的媒介物。在翻译中,如果把“杨柳”翻译渭 “willow”,这仅仅是做到了语言上的转换,只是在英语中找到了“杨柳”这个词的对应符号,而没有把深层次的文化意义翻译出来。所以钱穆说:“一考中国文字之发展史,其聪慧活泼自然而允贴,即足以象征中国全部文化之意味。”[2](p.3)

4 实例中分析文化因素在意象翻译中的体现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意象是诗人的匠心与智慧的体现,是诗人凭着审美直觉或灵感在生活中得到的,它凝聚着被人们所默认的某些特定的内涵和情思,是中华民族心理文化结构的物态化,属于中华民族文化象征系统的一部分。以下将通过实例来分析文化因素在中国古典诗词意象中的体现。

(1)a: 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

却恨含情掩秋扇,空悬明月待君王。

(王昌龄:《西宫秋怨》)

b: The lotus bloom feels shy beside the lady fair,

The breeze across the lake takes fragrance from her hair.

An autumn fun cannot conceal that she is bored.

In vain beneath the moon she’s waiting for her lord.

“秋扇”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意义为,扇子到了秋天就没有用了。在这里比喻妇女因年老色衰而失宠。早在乐府诗中就有:“妾身似秋扇,君恩绝履纂。”在这个译文中将“秋扇”译为“autumn fun”就不能充分传达出诗中这一层文化意义。

(2) a: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堕楼人。

(杜牧:《金谷园》)

b: Dusk comes, the east wind blows, and birds pipe forth a mournful sound;

Petals, like nymphs, from balconies, comes tumbling to the ground. [3](p.4)

“坠楼人”指的是西晋富豪石崇的宠妾绿珠。据说绿珠有倾国倾城之貌。孙秀欲占为己有,就派人向石崇讨要,但是遭到石崇的拒绝。因此孙秀假传诏书来捉拿石崇,这时石崇正在楼上举行宴会。绿珠因石崇为自己获罪,说道:“当效死于君前”,然后纵身跳下楼台,香销玉损。在这里诗人用“坠楼人”暗示出美人与花一样,其结局都是悲惨的。译文中用“nymph”这个词来翻译“坠楼人”。而 “nymph” 指的是在希腊罗马神话中居于山林水泽的仙女。同“绿珠”给读者的印象是两个不同的人物。原诗是一位美貌而忠心的宠妾,而译文却让人联想到像一位雅典娜一样的女神。

又如在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中“又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张廷琛等译为:

How is it, when flowers fall,We meet again,Amid these lovely southern scenes? [4](p.96)

在这里“落花”象征李龟年的遭遇,李龟年是颇受王公贵族所喜爱的歌手,然而几十年之后,他却颠沛流离,以卖唱为生。曾经的辉煌就像落花一样随着岁月流逝而不再有。诗人在这里借别人的遭遇来感叹自己的景况。在译文中,没有传达出这一悲凉的色彩,却给人一种老朋友久别重逢的高兴。

(3) a: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温庭筠:《商山早行》)

b: Journeyed forth with tender thoughts of home,

At break of day of travelers’ bells are heared.

Behind the thatched inn, crowing cock and setting moon;

Upon the planked bridge, footprints in the frost,

Mountain paths strewn with oak leaves,

Orange blossoms bright against the outpost walls,

Remind me that I dreamt of Du Ling.

江南逢李龟年古诗范文 篇二

之所以选择杜诗《江南逢李龟年》作为范例,是因为这首诗歌的情感可以从不同角度解读。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最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一、看“象”

“象”指对象,即诗歌的抒情对象。抒情对象可以由此及彼、由小到大,可以是己(自己)、彼(他人)、家(家园)、国(国家)。具体而言,看“象”就是看“己”、看“彼”、看“家”、看“国”。

(一)看“己”。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一切物象,因为“我”的观照而附带上了喜怒哀乐等主观感彩。

杜甫写作这首诗时已是暮年,拖着残躯,“奔走苦不暖”,流浪到了潭州(今湖南长沙),一把老骨,无心美景。暮春初夏的草长莺飞作者无心观看,满眼所及的是“落花时节”,诗人迟暮,晚景凄凉,内心凄楚。

(二)看“彼”。“己”与“彼”,就是诗歌中的主与客。主客互动,从而让诗歌的情感色彩更加多元。客有时还起着推动主的情感发展变化的作用。很多时候,明明只有自己,也要虚拟一个“客”,好让文章不至于单调,如《前赤壁赋》中的客,很有可能是作者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而虚拟的。因此,“彼”可以是实有其人,也可虚拟为之。

李龟年是开元时期的著名宫廷艺人,他的地位与收入,肯定比琵琶女这样的坊间艺人要有保障。杜甫是一个大喜不多大悲常有的人,而李龟年在事业上却大喜大悲,以前为歧王演奏、为崔大官员演奏,锦缎珠玉无数,而今只能混迹酒肆,虽倾心演奏,却难以糊口,李龟年内心的失落无望就不难理解了。

(三)看“家”。家是一个人发达了想衣锦还乡、穷困了想寻求温暖的地方。作者少年抱着“致君尧舜上,要使风俗淳”的远大理想离开家乡,而今写诗愁知己、做官已无望、飘零独憔悴,父母的早亡和妻儿的孱弱把诗人推到了责任的最前沿,自己现在最紧迫的身份是父亲、是丈夫,父亲、丈夫的职责就是要建立一个真正的家,此时的江南风景再好,恐怕也比不上北方的那个可能片瓦无存的家。“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思念家乡,心在北方。

(四)看“国”。这首诗,容易只看到小我,而看不到大国。杜甫的诗歌,几乎都离不开自己、家园、国家这三个对象。杜甫是一个把家安放在路上而把国家安放在心上的人。《江南逢李龟年》这首诗里有两个背景,一个是开元全盛日,仓廪实稻米香;一个是安史之乱,尸横遍野民有饥色。国家的昔盛今衰、辉煌不再令人哀叹。

二、看“景”

“一切景话皆情语”,景的美与丑、暖与冷、乐与悲都是情感的体现。这首诗不是暮春三月的生机勃勃的暖景、乐景,而是落花时节、诗人迟暮的冷景、悲景。

三、看“事”

有闺阁之事,有怀乡之事,有送别之事,有婚丧嫁娶之事,有家国之事,等等。古人的事,说得最多、纠结最多的还是事业。

《江南逢李龟年》这首诗高度浓缩了杜甫的一生。少年杜甫才华横溢,敏捷多情,自然能够成为喜好文艺的歧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座上宾,之后又成为一心要笼络知识分子的唐肃宗的闲臣,到了晚年,杜甫明白了,自己的诗难有知己,自己的官运早已无望。

四、看“情”

古人抒发的情感,类型繁多,而朋友之情是其中的一个大类。《春日忆李白》《题张氏隐居二首》《短歌行赠王朗司直》等都是杜甫抒发友情的诗歌。《江南逢李龟年》最感人的还是诗人与艺术家的惺惺相惜、同病相怜。如果“落花时节”没有遇到对方,而是自己一个人在承受痛苦,这首诗就只有悲凉,而没有温暖;仅有个人的遭遇,而缺乏普遍的意义。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抒发的是失落人互相理解、互相怜惜的感情,这种心底的共鸣很有感染力。这两句的疗效在于两人在倾诉痛苦与失落时,将其分担与消解,情感的共鸣之后是一种自己并不孤独的释放。这种情感,仅限于个人的遭遇。

给爷爷沏茶作文素材 篇三

星期六下午,我写完作业,蹦蹦跳跳来到客厅里,发现爷爷正带着老花镜,拿着一张旧报纸正在打瞌睡。他的面前有一个空茶杯,我想:爷爷肯定是太累了,所以才睡着了,茶叶能起到提神的作用,正好爷爷喜欢喝茶,我就给爷爷沏一杯茶吧。

我轻轻地拿起茶杯,蹑手蹑脚地走到了厨房里,找到爷爷最爱喝的“铁观音”。我捏了一点茶叶出来,把它们放到杯子里,然后一手提着壶柄,一手托着壶底,让水缓缓地流入杯子里面。茶叶随着水位的升高,也打着旋的升了起来,在杯中翩翩起舞。顿时一股清香扑鼻而来,我陶醉在香气中。

我端着茶杯走到爷爷跟前一看,爷爷还在那里打瞌睡呢,眼镜就快要掉下来了,报纸也将要滑落,我轻轻喊了声爷爷,爷爷睁开眼睛。我对爷爷说:“爷爷,您刚才睡着了,为了给您提神,所以给您沏了一杯茶。”爷爷微笑着望了望我,又看了看我手中的杯子,扶了扶眼镜说:“这太阳从西边出来了,你都知道孝顺爷爷了,真是个好孩子!”听到爷爷夸我,我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说:“爷爷,我出去玩了。”说完跑了出去,心里别提有多甜了。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篇四

关键词:杜甫;湖南;诗歌创作;心路历程;情感基调

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7-0007-01

杜甫暮年(大历三年冬至大历五年暮秋病逝舟中)漂居在湖湘一带时,其诗歌创作中所表现出来一种独特的心路历程和情感基调。

杜甫旅湘历程为:大历三年秋末自公安沿江而下,初冬到达岳阳,大历四年正月过洞庭湖南下,三月到达潭州并前往衡州投奔韦之晋,恰逢韦赴潭州,便返回潭州,而韦已死,停泊潭州舟中数月并得到潭州好友的资助,生活好转;大历五年四月臧d据潭州作乱,杜甫携妻子逃往衡州,得知妻舅崔玮任郴州刺史便前往投依,经过耒阳时岂料逢大水受阻,洪水数月不得退,期间得县令酒肉贡献,才有消化不良客死耒阳的传说。回潭州后滞留数月,大历五年暮秋离开潭州欲返往中原,冬行岳阳的舟中病倒去逝,享年五十八岁。根据其生活状况和心路历程可以将该阶段截为三个时段,在每个时段里,杜甫的心态都有微妙的差异,由此诗歌创作也显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其一是大历三年冬之大历五年臧d之乱前,其抵湘,回游于潭州和衡州之间,虽遭遇不顺,但是沿途的湖湘风光和湖南亲友的资助让他生活有所稳定和好转,因此其诗歌中描写三湘美景和壮志犹存情绪居多。

杜甫于唐代宗大历三年腊月下旬到达岳阳,这一路行程分为两段:一段是从当时的岳州巴陵县出发,经洞庭湖、青草湖入湘江,过湘阴县、长沙县北部到潭州,一段是从潭州出发,经长沙县南部、湘潭县、衡山县到衡州。杜甫的足迹几乎遍布三湘,谙熟湖湘一带的风土人情,沿途写了不少关于湖湘地域文化风光的诗歌,体现了对三湘美景深情的和赞美。诗人曾夜《宿青草湖》,舟《泊岳阳城下》,喜《登岳阳楼》,《野望》三苗五岭,衡山《望岳》,《岳麓山道林》寻僧,《江汉》思归,《湘夫人祠》中长嗟,衡州道上两度《咏怀》,《清明》时节徘徊于定王台前与贾傅井畔,感受湖湘初春《北风》犹厉,只能《铜官渚守风》……湖南的青山秀水及人文景观,杜甫身临其境得感受,成为他创作的重要题材。这些美景掺和了心绪在他的笔下一一凝化成感人肺腑的篇章,留给后人深邃的思量。同时记录了越楚一代气候、农业、地形、民俗、风情,如“水耕先浸草,春火更烧山”、“爽携卑湿地”、“壤童犁雨雪,渔屋架泥涂”、“宿浆依农事”、“楚岸朔风疾”……为后人研究当时区域环境留下了可贵的史料。

值得一提的是,杜甫在此期间结识了一些湖南的好友并与旧友相逢,考据《杜诗详注》(中华书局)杜甫诗作,杜甫在潭州刺史幕府中的亲友甚多,当时同诗人有过宴饮唱酬的旧友新朋有裴虬、苏涣、韦迢、卢琚、崔不涣、敬超先、李龟年、蔡五侍御、韦七赞善、萧十二使君等20余人。杜甫在潭州亲友的接济下,加上偶尔卖药自助,全家人尽管仍以舟为庐,但其生活状况已较前大有起色。正因为有湖湘风光的吸引和湖南亲朋好友的资助,“昔遭衰世皆晦迹,今幸乐国养微躯。”使诗人为此深感欣慰,也造就了诗人在期间诗歌创作的情感基调是:稍可淡忘自身的坎坷不顺,赞许湖湘风光的成分从而颇为可观。

其二是臧d之乱开始,诗人再度南行欲往郴州投奔妻舅至耒阳遇洪水阻路返回。期间时间不短,但诗篇不多,多数为记述当时湖湘战乱,民不聊生之状况,忧国伤民之责任感甚胜。

潭州臧d之乱始于大历五年四月,具体详情在此不详铺叙,此次贼乱虽然持续时间不长,范围很小,但是对杜甫却产生重大影响。杜甫匆匆结束了在潭州稍微稳定生活,携妻负子逃离潭州,奔往衡州,后溯湘江而上,打算往郴州投奔舅崔玮,从而开始了艰难的“南征”之旅,又逢炎暑逼近,湖南湿热高温,杜甫向来畏热,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但具有“不忧一家寒,所忧四海饥”情怀的他,纵有平叛之心,亦无伯乐可赏,空怀满腔愤恨与哀忧。此间诗圣忙于逃难,诗篇不多,以《白马》、《逃难》、《入衡州》、《舟中苦热遣怀奉呈阳中丞通简台省诸公》为代表。记录了逃难途中湖南百姓受此战乱的离散之苦,频呈自己盼望厉惩乱贼国泰平安之意,忧国爱民之心犹为显露,如此宏远抱负和志向与现实中状况产生如此大的落差,使得杜甫在此期间诗歌创作情感基调总体愤恨交加。

《逃难》:“五十头白翁,南北逃世难。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已衰病方入,四海一涂炭。乾坤万里内,莫见容身畔。妻孥复随我,回首共悲叹。故国莽丘墟,邻里各分散。归路从此迷,涕尽湘江岸。”不仅详述自己在逃难途中心境,而且哀叹“四海”、“乾坤”之内,百姓皆无容身之处,回首之处,故国已成废墟,昔人乡邻各自分散,黎民百姓情何以堪!《白马》文中此哀民伤国之情更甚:“白马东北来,空鞍贯双箭。可怜马上郎,意气今谁见。近时主将戮,中夜商於战。丧乱死多门,呜呼泪如霰。”蔡兴宗注曰:“丧乱死多门”一语极惨,或死于战斗者,或死于寇贼,或死于官兵,或死于赋役,或死于饥馁,或死于奔窜流离,或死于寒暑暴露。唯身历患难始知其情状。蔡氏点评道出了杜甫诗中的千恨万怨!此情此景激发他平乱讨贼之情,无奈报国无门,只能“暮年惭激昂”“多忧增内伤”强烈的时代使命感和责任感昭然可见。

因此,暮年身处乱世之时的杜甫,“落日心犹壮”,希望有能发挥“老马识途”的智慧和抱负,可皆为边隅寄客空思归,也只能叹息:愧为湖外客,看此戎马乱!

其三是北还长沙至逝世所作之诗,将其自我悲悯之感演绎到顶点。

杜甫在耒阳受洪水阻路,郴州之行到此结束,便棹回潭州,时值约为六月初七月末,已为酷暑,炎热难耐,不得已漂浮在湘江舟中数月的诗人毅然决定北返中原故里。岂料风烛残年的躯体根本受不了长途奔波之劳,大历五年寒冬这位伟大的诗圣病卒于岳阳市境内的某地。北归之愿,终成遗憾,《回棹》、《过洞庭湖》、《登舟将适汉阳》、《暮秋将归秦留别湖南幕府亲友》、《长沙送李一衔》、《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等诗人的人生最后诗篇中,自我悲悯和哀鸣之情甚浓。

三湘两年寄浮,自我悲悯之意其实一直贯穿始终,坎坷的人生经历和仕途不顺让其终身沉溺在忧郁不得志的苦闷中,在生命最后的数月里,诗人想做最后的抗争与哀鸣,将此种情感演绎至顶峰。“生理飘荡拙,有心迟暮违”(《登舟将适汉阳》)茫茫乾坤,自己只是一介腐儒,而迟暮之岁已是入仕无望,只求回帆省归,终此一生,心灰意冷之极。让人潸然泪下的是他的绝笔之作《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有人研究称其有“自言将死之辞”,诗人首联中用轩辕、虞舜二氏的典故,自言将死,这样理解未必不可。诗人写下这首长诗后便长辞而去,这首诗是杜甫对自己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总结,也可说是自挽诗。诗云:“轩辕休制律,虞舜罢弹琴。尚错雄鸣管,犹伤半死心。圣贤名古邈,羁旅病年侵。舟泊常依震,湖平早见参”。写出典故的地方,说明行舟到达的地点,随后写到“转蓬忧悄悄,行药病涔涔”杜甫本是满情信心地北归,但终因经不起寒风的吹指,家贫的困境,旧病的复发,逼得他不得不改变主意,中止北进。“转蓬”“行药”,这便是杜埔有感于归计不成,远行不复,羁旅病侵,又已夭亡于路侧,自己的病情已十分沉重而伤心悲恨的流露。而“转蓬”的主要原因也是“行药病涔涔”,“乌几重重缚,鹑衣寸寸针”。此时此际,诗人的病已具有暴发性,满头大汗,知将不起。当时洞庭湖一带甚为荒凉,无处可以求医,湖面风大,于病体不利。末尾,诗人只能“家事丹砂诀,无成涕作霖”,泪洒洞庭湖畔不知几何多,这次临江泣涕却是绝别,子孙还未安置,家事缠身,却只能罢手而去,可想而知,诗人当时的心境又是多么的悲哀,让后人读了无不为之动容。

参考文献:

[1]仇兆鳌。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5.

[2]陈贻{.杜甫评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3]浦起龙。读杜心解[M].北京:中华书局, 1977.

[4]杜甫。杜甫全集[M].珠海:珠海出版社,1996.

江南逢李龟年古诗 篇五

关键词:存疑;生卒年;籍贯;科举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2-050-03

关于陆龟蒙的生平及经历学界颇有争议,其生年至今存疑。厘清其生平相关情况有利于对陆龟蒙的性格及诗歌风格的形成进行追根溯源式的探讨,了解其科举情况能看出龟蒙对科举的态度及科举对陆诗之影响,了解其产业能明白其贫富状况及因此给诗歌创作带来的影响。关于陆龟蒙的生平,目前学界的研究不够系统,散见于各种单行论文之中。研究陆龟蒙生平的史料主要来自《甫里集》、《唐摭言》、《北梦琐言》和《新唐书》,元代辛文房的《唐才子传》谈及陆龟蒙时多引《新唐书•陆龟蒙传》,傅璇琮先生的《唐才子传校笺》在辛作基础上多有纠谬和补充,对于研究陆龟蒙的生平很有参考价值。本文力求在结合文献与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陆龟蒙的生平及经历作相对系统的探讨。本文探讨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卒年、籍贯及居所、科举、产业等。

一、生卒年

李锋在《陆龟蒙生卒年考》中将陆龟蒙的生年大致时限定在武宗会昌四年(844)以前,李福标的《皮陆研究》中因年谱必须确定生年,故将生年暂定于文宗开成元年(836),按照学界一般认定陆龟蒙大约与皮日休年龄相当而皮稍长于陆的观点。皮日休的生年据闻一多《唐诗大系》和姜亮夫《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皆定于唐文宗大和七年(833),陆龟蒙比日休稍小,其生年定于公元836年亦符合李锋的推测,大致不谬。关于陆龟蒙的卒年,姜亮夫《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据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中和初,遘疾而终。”定其卒年为中和元年(881),据《直斋书录解题》:“定保光化三年进士,为吴融子华婿。”王定保是为陆龟蒙作诔文的吴融的女婿,他的记载是很有说服力的。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也认为卒年约为中和元年(881)。然中和共有五年,中和二年亦可认为中和初,傅璇琮先生在《唐才子传校笺》中认为当卒于中和二年,理由是《笠泽丛书序》有:“自乾符六年春,卧病笠泽之滨。”以及《笠泽丛书》所收之《自怜赋并序》云:“余抱病三年于衡泌之下。”乾符六年(879)卧病,再往后推三年。但笔者以为,《笠泽丛书序》所说的“自乾符六年春,卧病于笠泽之滨”可以理解为乾符六年春开始在笠泽之滨养病,或许在这之前早已有疾只是在其地方养病。另外,乾符六年(879)之后的三年也不能到中和二年,盖乾符之后尚有广明一年,乾符六年春必不可不计乾符六年,再过二年亦只能到中和元年(881),故以此为论据不妥。但傅说“中和二年亦可称为中和初”是值得注意的,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第二卷第416页亦定陆龟蒙卒年于中和二年(882),但在同卷第383页又认为卒年为“881?”,均未言何据。笔者在无确切证据的情况下,拟定龟蒙卒年为中和初(约881)。

二、籍贯

关于陆龟蒙籍贯的提法有很多,为便于对比和说明,笔者将迄今为止对陆龟蒙籍贯的提法罗列如下:

(一)吴中

1.《松陵集》收皮日休《奉题屋壁》云:“临顿为吴中偏胜之地,陆鲁望居之,不出郛郭,旷若郊墅。”

2.明•高《唐诗品汇》之《姓氏爵里详节》:“陆龟蒙,字鲁望,吴中人。”

(二)吴郡

1.唐•颜荛《自草墓志》:“(颜荛)寓于东吴,与吴郡陆龟蒙为诗论之交。”本文收录于五代•孙光宪之《北梦琐言》卷六,同卷有《陆龟蒙追赠》(题注薛许州附)云:“唐吴郡陆龟蒙。”

2.《新唐书》卷七十三下《宰相世系表》:“陆氏出自妫姓,……子孙遂为吴郡吴县人。”

3.宋•王谠《唐语林》卷四《栖逸》:“吴郡陆龟蒙。”

4.南宋•范成大《吴郡志》于《人物》章载:“陆龟蒙字鲁望,元方七世孙,宾虞子。”

5.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六:“唐处士吴郡陆龟蒙。”

(三)三吴

1.五代•王定保《唐摭言》:“陆龟蒙,字鲁望,三吴人也。”

2.北宋•樊开《甫里陆先生文集序》:“唐贤陆龟蒙,字鲁望,三吴人也。”

3.南宋•纪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四:“龟蒙三吴人也。”

(四)苏州

1.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四中:“唐陆龟蒙,鲁望也,苏州人。”

2.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百三十三沿用《郡斋读书志》云:“唐陆龟蒙,鲁望也,苏州人。”

(五)姑苏

1.元•辛文房《唐才子传》:“龟蒙,字鲁望,姑苏人。”

2.明•钱《吴都文粹续集》及明•王鏊《姑苏志》载刘昌《姑苏郡邑志序》云:“张翰、陆龟蒙皆出于斯郡(笔者按,斯郡指姑苏)。”

(六)吴兴

明•程敏政《篁墩文集》卷三十五有《吴兴陆氏族谱序》谓:“……元方五子,其最显者丞相兖国文贞公象先,……四传为侍御史宾虞,生龟蒙,天随子也。”

(七)长洲

明•朱存理《珊瑚木难》卷五《元故徽州路儒学教授陆君墓志铭》:“君讳德原,字静远,姓陆氏,平江长洲之甫里人。甫里,实唐处士天随子故居。”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五载苏州沿革云:“秦置会稽郡二十六县于吴,项羽初起杀会稽太守殷通,即此也。汉初亦为会稽郡。后汉顺帝永建四年,阳羡令周喜、山阴令殷重上书求分为二郡,遂割浙江以东为会稽,浙江以西为吴郡,孙氏创业亦肇迹于此。历晋至陈不改,常为吴郡与吴兴、丹阳号为三吴。隋开皇九年平陈改(吴郡)为苏州,以姑苏山为名。”

吴中是旧时对吴郡或苏州府的别称。

《吴郡志》卷一《沿革》载吴郡沿革云:“……齐不改,陈为吴州,隋平陈改曰苏州,以姑苏山为名。大业六年复为吴州,领县五,唐武四年复为苏州。……天宝元年改为吴郡。”

明•王鏊《姑苏志》序云:“姑苏山名在城西南,昔以名郡,故今以名其志。”

因此,唐之吴郡与苏州是指同一地方。姑苏是吴郡之别称,因已有《吴郡志》,王鏊为吴郡撰志时以姑苏代吴郡。三吴之说,因地域太广,不及吴郡准确。

吴兴一地说法有误。《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六记载:“隋平陈,废吴兴郡。(隋文帝)仁寿二年于此置湖州。”另据《北梦琐言》:“(龟蒙)家贫思养亲之禄,与张抟为吴兴、庐江二郡。”张抟曾为湖州刺史,龟蒙曾到湖州之吴兴、庐江二郡作郡。程敏政误将龟蒙佐郡之地作为籍贯。

《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六关于苏州辖县有:“管县七:吴、长洲、嘉兴、海盐、常熟、昆山、华亭。”在同卷载长洲沿革云:“长洲县本(则天)万岁通天元年析吴县置,取长洲苑为名。”

皮日休在《奉题屋壁》前有序曰:“临顿为吴中偏胜之地,陆鲁望居之,不出郛郭,旷若郊墅,余每相访,然惜去,因成五言十首。”清•赵宏恩监修的《江南通志》云:“陆绩宅在长洲县临顿里,门有巨石。……数传至龟蒙世保其居。”长洲临顿里是其祖先之居住地,当为龟蒙之籍贯所在。目前论陆龟蒙之籍贯者多取“苏州吴县”说。究其原因,长洲县于则天时已从吴县析置,与吴县同为苏州七县之一,无隶属关系。因此,陆龟蒙之籍贯当为苏州长洲县临顿里。

三、科举

关于陆龟蒙的科举情况,目前学界一般认为其曾参加科举考试,但参考次数和时间均无法确定。笔者拟据史料及龟蒙诗歌所记,对其科举情况提出自己的论证。

《新唐书》本传载龟蒙“举进士一不中。”《吴郡志》、《吴兴备志》、《姑苏志》、都采用了这种说法,应该是可信的。

陆龟蒙的诗歌《奉酬袭美先辈吴中苦雨一百韵》中提到“伊余将贡技,未有耻可刷。”此处之“未有耻可刷“是指咸通十年十二月,朝廷因庞勋之乱权停来年春试。①他说不能刷耻,必是因他有科场失利的经历。

《松陵集》序:“大司谏清河公出牧于吴,日休为部从事。居一月,有进士陆龟蒙字鲁望者以其业见造。”此处皮日休称龟蒙为进士,有论者以为此处以进士称是因为皮日休追叙初面时的误会;或者是后人所加,盖因陆龟蒙在光化三年被追赐进士。事实上,乡贡进士(简称进士)只是对获得应礼部进士科考资格的举子的称呼。②另有二则关于陆龟蒙参加科举考试的材料,一为《归路》诗:“渐入新丰路,衰红映小桥。浑如七年病,初得一丸消。”有论者以为是落第诗,理由是新丰在长安东,乃汉高祖为解其父思乡之苦而建,以此认定陆龟蒙当时从长安落第而回。但润州丹阳亦有新丰,《宋诗钞》卷一百三有《新丰道中》题下注曰:“丹阳路也。”龟蒙于咸通八年左右有润州之游,有诗《润州送人往成洲》及《润州江口送人谒池阳卫郎中》,更何况长安在西北,苏州在东南,二者相隔颇远,渐入长安的新丰路也不必有“药丸消病”之叹。浑如七年病亦只是泛言其忧思,不可据以认定这是落第诗。另一则资料是袁州本《郡斋读书志》附希弁《郡斋读书后志》之卷二云:“《唐赋二十卷》:右唐科举之文也,萧颖士、裴度、白居易、薛逢、陆龟蒙之作皆在焉。”笔者以为以此证陆龟蒙曾参加科举不可取,首先,《唐赋二十卷》已佚;其次,陆龟蒙与以上四者之身份颇有差别,唯龟蒙是未曾中第者;再次,龟蒙留传下来的赋作多讽刺时事,他在《苔》之序文中说:“江文通尝著《青苔赋》,置苔之状则有之,惩劝之道雅未闻也。”他所作赋多有寄托,明惩劝之道。然科举之赋取材琐细,堆砌词藻,唯重声律,③与陆赋大不相同;更值得注意的是,唐时每年应科举的人数大约一千余人,而每年录取的进士亦有十数人(咸通十一未举行科举除外)。所得之赋不可胜计,没有必要将落第者之赋留传下来供举子学习。因此条材料常被论者作为陆龟蒙参加科举之铁证,故论如上。

陆龟蒙参加科举的时间,限于史料很难确定。笔者根据咸通十一年皮、陆唱和的诗歌有以下推测:

咸通十一年,皮日休在苏州主持秋试,选拔乡贡进士参加来年二月于京城举行的“礼部试”。此事可从陆诗《秋赋有期因寄袭美》的题注:“时将主试贡士”得知。皮日休有针对此诗的和诗《奉和次韵》云:“十载江南尽是闲,客儿诗句满人间。郡侯闻誉亲邀得,乡老知名不放还。应带瓦花经汴水,更携云实出包山。太微宫里环冈树,无限瑶枝待尔攀。”此云十载江南尽是闲,对于皮陆唱和的“十”字,因句中之“十”平仄皆可,笔者据此认定此“十”是实指时间的可能较大。陆龟蒙除了曾经参加过一次科举考试,一生从未离开江南东道的范围。如果不是因为十年前曾参加科举考试,何必说十载江南是闲,必是因为十年前曾经“不闲”。从咸通十一年,逆推十年可证其应举时间为咸通元年(860),咸通元年是大中十四年十一月改元而来,礼部试一般每年正、二月间举行,则龟蒙应举时间当为宣宗大中十四年正、二月间。陆龟蒙另有《奉酬袭美先辈国吴中苦雨一百韵》:“纵有旧田园,抛亦芜没。因之成否塞,十载真契阔。”此诗系年为咸通十一年,同一首诗中还说:“射策亦何为,春卿送聊辍。伊余将贡技,未有耻可刷。”可以看出,龟蒙已经等了十年的礼部试,因春卿之辍,导致无地以雪耻,而这耻辱是十年前科举落第带来的。同样可以得出宣宗大中十四年应试的结论。

陆龟蒙应科举试只有一次,即宣宗大中十四年(860)④。咸通十一年的科考因庞勋乱而未举行,陆龟蒙虽然取得了乡贡资格但是没能参考,关于此次未成行的考试,论者已多,不赘。

注释:

①《旧唐书》卷十九上:“四月癸未朔戊子:‘去年属以用军之际,权停贡举一年,今既去戈,却宜仍旧,来年宜别许三十人及第,进士十人,明经二十人,已后不得援例。’”此诏书是咸通十一年四月所下,而春试于每年正、二月举行,所以咸通十一年未举行科举考试。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卷八)以为陆龟蒙应科举在咸通九年,误以为咸通十年停贡举,据徐松《登科记考》咸通十年司空图、林慎思等中第,状元为归仁绍,说明咸通十年是举行过考试的。朝廷于咸通十年十二停贡举之文告,而真正停贡举的时间当是咸通十一年。

②据《唐摭言》卷三《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载:“神龙以来,杏园宴后,皆于慈恩寺塔下名,同年中推一善书者记之,他时有将相则朱书之。及第后知闻,或遇未及第时题名处,则为添‘前’字。或诗曰:‘名处添前字,送出城人乞旧诗。’”中进士之后,就被称为或自称为“前进士”了。《新唐书》卷四十四所载:“太宗时冀州进士张昌龄、王公谨有名于当时,考功员外郎王师旦不署以第。”可以说明乡贡进士(进士)只是一种参加进士考试的资格。中进士之后反而不称为进士了。《太平广记》卷一百七十八《总叙进士各科》:“得第谓之前进士,互相推敬谓之先辈,俱捷谓之同年。”

③唐代科举考试之诗赋非常重视声律,以致忽视内容。《府元龟》卷六百四十二有关于覆试时查出诗犯韵情况者,其规定至为琐碎:“今后举人词赋属对并须要切,或有犯韵及诸杂违格不得放及第。……卢价赋内“薄伐”字合使平声字,今使仄声字,犯格。孙澄赋内御字韵使宇字,已落韵,又使“膂”字,是上声,有字韵中押“售”字是去声,又有“朽”字犯韵。”如此琐碎的规定,很难在内容和思想上有所突破。至韩愈读自己的省试作品时自感汗颜。

④宣宗崩于大中十三年,懿宗沿用大中年号,大中十四年十一月改元咸通。

参考文献:

[1][元]辛文房。唐才子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第三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0.

[3][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四部丛刊初编本).

[5]大清一统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宋]范成大撰。陈振岳校点。吴郡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

[7][明]王鏊撰。姑苏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明]董斯撰。吴兴备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清]纪磊,纪眉寿纂。震泽镇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10][清]赵宠恩监修。江南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清]嵇曾筠监修。浙江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五代]王定保。唐摭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3][唐]陆龟蒙。笠泽丛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4][唐]陆龟蒙著。[宋]茵辑。甫里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5]王立群,宋景昌点校。甫里先生文集[C].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

[16][唐]陆龟蒙。松陵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7]王茂福。皮陆诗传[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18]游国恩主编。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江南逢李龟年古诗 篇六

诗眼实际上是指诗歌中的最传神最精炼的字或诗句,也就是指诗中最能开拓题目意趣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诗眼主要是靠炼字(包括炼字和炼句)和炼意体现出来的,正因为反复的锤炼,才有了千百年来被人们称道的妙词佳句。一方面诗眼可以加强诗歌的形象性。比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绿”字而不用“到”“过”“入”“满”等字,是取“绿”字的色彩;另一方面诗眼还可以使诗意更精确,比如齐己《咏早梅》的诗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将“数枝”改为“一枝”,使“一枝”与“早”意丝丝入扣。由此看来,发现和抓住诗眼,就找到正确理解诗歌的关键。

诗眼可以分为“句中眼”和“篇中眼”。

所谓“句中眼”即是指关键词,是指能使诗句生动形象以致“活”起来的一两个关键性的字,大多是诗人着意锤炼的句子中的某个字。“句中眼”并无定位,但它往往是奇妙之字,是平凡质朴之中的别有深意的字。它往往可以使整个句子乃至整首诗都会增色,从而焕发新意,收到平中见奇的效果。在阅读杜甫的《蜀相》时,有人往往忽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自”和“空”这两个字,其实这两个字恰恰是“句中眼”,只有读懂这两个字我们才能准确地体会到祠堂的凄凉、冷落的气氛,才能更准确地领悟诗人的感情。

所谓“篇中眼”即是关键句,是全诗中最为传神的,最能使全诗生动飞扬的关键性句子或是具有统摄全文作用的诗句。此句如人的心脏,可集人身之血液;又如人之骨骼,可支全身之血肉。“篇中眼”的位置也不固定。注意区别“篇中眼”与名句,比如柳永的《雨霖铃》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名句,但它只是对别后之苦的设想,并不是统摄全篇的关键句。

理解诗词,需要抓住“诗眼”,那么“诗眼”又应该如何从诗歌中找寻呢?

一、注意“句中眼”的词性

从词性来看,它们往往是动词、形容词,或是副词、数词。如《江南逢李龟年》中的“落花时节又逢君”中的“又”字,就是此诗中的“句中眼”。“又”有何深层含义呢?表面上看,是在写二人重逢之后的喜悦,不要忘记诗中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环境“落花时节”,它包含了对景物、人物、情感的一种另外的情感――物非、人非、情非的慨叹。这是以“乐”写“悲”。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破”“弄”,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均属于“句中眼”。注意词性就要注意词类活用,尤其是文言文中经常出现的名词动用、形似动用等。词性的变化必然带来词义以及意境的变化,上面的例子中的“绿”就属于词类的活用。

二、注意“句中眼”“篇中眼”的修辞

家族会议主持词 篇七

尊敬的各位x氏家族的长辈们,以及在座的各位成员们,大家下午好!首先让我们当晚辈的给我们的长辈拜个晚年

春临大地腾瑞气,福满人间喜事多。今天是xxxx年xx月xx日,农历正月初九,在这个美好的日子里,x家至亲欢聚一堂,共叙亲情。首先让我们共同祝福x氏家族枝繁叶茂,福旺运旺,业兴财盛,幸福安康!

家族昌盛喜满堂,福禄寿喜祯吉祥;

永乐堂上人高寿,鲜花献瑞酒飘香;

松柏迎鹤绕紫气,福星高照人安康;

仁德福地家业兴,满园硕果万世昌。

我先说各位长辈,和天下所有的父母一样,把艰辛踩在脚下,把沉甸甸的季节扛在肩上。清晨,迎着一缕霞光,傍晚,送走一抹夕阳。辛苦劳累是四季不卸的衣裳。勤勤恳恳,耕耘岁月;忙忙碌碌,酿造幸福。他们总是把繁琐的事务理得顺顺当当,总是把平常的日子磨得亮亮光光。春张一片绿叶,冬织一身行囊。用心血将众多儿女养育**,朴实的家风,永远是子子孙孙做人的榜样。

让我们共同祝福各位长辈:精神爽朗享清福福如东海,笑口常开登高寿寿比南山。

一个家族的繁荣,一个家庭的**,一个事业的成功,都离不开女人的辛勤劳动。尊老携幼,操持家务,里里外外,事无巨细,都在她们的默默奉献之中。工作家庭两不误,里里外外忙不停,尊老爱幼,给老人送去欢笑,给儿女带来依靠。男人事业的成功,你们功不可没,军功章有我们的一半,更有你们的一半。

让我们把掌声送给各位女士们,愿她们一如既往的成为家庭,事业中的贤内助。愿你们永远美丽,永远快乐,永远青春!

再说各位家里的顶梁柱,有了你们撑起家里的一片蓝天,甘当奉献,勇于承担,给妻子和孩子一个温馨的港湾,更创造了自己的幸福家园,x家因你们而自豪,因你们而骄傲。

在此祝愿各个家庭夫妻恩爱,幸福美满,尊老爱幼,笑口常开!

在此,更要祝福我们的下一代。已经成家立业和步入社会的,愿你们的生活美满幸福,事业蒸蒸日上,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已经步入大学校园的,祝福你们学业有成,将来找到如意,称心的工作;还在读书和即将高考的,祝你们心想事成,成绩天天向上,考上理想的大学。那么今天的聚会,最主要的一件事是让我们的下一代也来感受我们这个大家族的这份亲情,我们要让他们把这份亲情传接下去,增强了解,加强沟通,加强联系,团结奋斗,让x氏这棵大树郁郁葱葱,永远长青!在这里也要祝愿我们的下下一代活泼可爱,茁壮成长。

每个家庭,都是这孙氏树上结出的果实,我们都是这个大家族的成员,心脉相通,血脉相连,刀砍斧剁也斩不断这份亲情。常沟通,常联系,才会把我们的这份亲情维系的更好,更深。远亲不如近邻的含义就说明了这个道理,亲属走动的少或不常沟通自然就疏远了。这次发起的倡议非常好,愿每年都有这样的聚会,不但可以增进亲情,更增进感情,升华情谊,更祝愿我们的亲情永固,这是我们共同的心愿,这也是此次聚会的目的所在。在此让我**孙氏家族的每个成员,祝福每个家庭:日子甜蜜,事业蓬勃,生活的美酒越酿越醇香,越甘甜!

有诗为证:

正月初九聚亲朋,

x氏家族诉亲情,

风和日丽增春色,

桃李芬芳万代兴。

大年初九,是个吉祥的'日子,九九至尊,九九为大。让我们端起这幸福的酒杯,祝福x氏家族家业兴旺,喜气满堂,富贵临门,松鹤瑞府,如意吉祥。再一次共同祝愿我们的长辈晚年生活幸福,健康!

最后,请大家开怀畅饮,一醉方休。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篇八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培养 小学生 古诗文 理解和鉴赏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c)-0060-01

1 读中思索,提高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以李白的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为例,让学生们首先诵读全文,全诗如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教师在同学们诵读完全文后,不要急于进行诗文讲解,而是首先要进行作者简介,让同学们记住一些文学常识。这时教师可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概括诗人李白的生活经历及所作诗的特点。李白简介如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伟大的唐代诗人。祖籍陇西成纪(现在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现在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他即出生于此。幼年随父迁至绵州昌隆(现在四川江油)青莲乡。25岁离蜀,长期在各地漫游。天宝初供奉翰林,受权贵谗毁,仅一年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后,流放夜郎,中途遇赦。晚年漂泊困苦,卒于安徽省当涂县。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构成其独有的瑰伟绚烂的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同学们在教师讲解完作者的生活经历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后会不由自主地进入与诗人相同的年代,与诗人产生生活中的共鸣。同样,教师以杜甫的诗《江南逢李龟年》为例与李白的诗作比,透彻分析古代诗人对友人表达感情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杜甫的诗《江南逢李龟年》全诗如下:《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作者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出生于巩县(河南),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其作品显示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由以上诗人李白和杜甫的诗可知两诗人都同样生活在唐朝,都经历了安史之乱,都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因此,两诗人所作的诗必然有其抒发感情的共同之处,

2 提示主题,引导把握全诗

教师进一步提示:李白的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在听到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的消息时写的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作者以形象思维的方式,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抒发了对官场倾轧的憎恶。而李白的好友王昌龄也曾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来表明自己的正直无辜以及对朋友的思念之情。教师借此启发同学们回忆可否有过与诗人相同的感受,比如自己儿时的小伙伴离自己而去,或自己的亲人去了外地,同学们都会情不自禁地产生这种思念伙伴和亲人之情,这样启发与引导,会使同学们理解这首诗时不再觉得枯燥无味,会产生与诗人共鸣的思想感情。而杜甫的诗《江南逢李龟年》是通过诗人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及抒写现实中与李龟年的再相逢,流露出诗人对唐王朝盛衰变化的苍凉感叹以及对彼此现状的悲叹。李龟年是开元时期“特承顾遇”的著名歌唱家,杜甫初逢李龟年是在“开口咏凤凰”的少年时期,正值所谓“开元全盛日”,当时王公贵族普遍爱好文艺,杜甫即因才华显著而受到岐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迎接,得以在他们的府邸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而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既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也往往是特定时代的标志和象征。在杜甫心中,李龟年正是和鼎盛的开元时代,也和自己充满浪漫情调的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几十年之后,他们又在江南重逢,这时,遭受了八年动乱的唐王朝业已从繁荣昌盛的顶峰跌落下来,陷入重重矛盾之中。杜甫辗转漂泊到潭州,“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晚境极为凄凉,李龟年也流落江南,“每逢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不掩泣罢酒”。这种会见,自然很容易触发杜甫胸中本就郁积着的无限沧桑之感。

3 赏析精华,点燃思维火花

教师这时画龙点睛,提出讲解全诗中的精华所在。在李白的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提到的好友王昌龄晚年由江宁丞贬为龙标尉。李白听到这个消息,十分同情和关切,写了这首诗寄给他。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随风飘散的杨花和啼声如“不如归去”的子规,(子规即杜鹃鸟,又称布谷鸟),即含有漂泊之感、离别之恨。次句写闻讯,“过五溪”三字看似平淡,其实含有悲痛之意在内。因为龙标县在当时属于荒远之地,要渡过湘西的五条河流才能到达,可以想见旅途的艰难。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故诗人将月亮人格化,以寄托自己的离愁。“直到夜郎西”就是直到龙标的意思,因为龙标在夜郎县西南,所以这样说。这首诗的显著特色是想象奇特,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成为善解人意的知心人,能够把诗人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这比寄信或今人打个电话以示问候,要浪漫得多了。而杜甫的诗《江南逢李龟年》是杜甫早年曾在洛阳听过李龟年的演唱,如今在潭州相遇,不禁引起万千感慨,于是以此诗相赠。诗前两句言过去之盛,为下文作了铺垫,后两句写现在之衰,抒发无限感慨,全诗并无直接抒情之语,但时世之凋敝与人生之凄凉飘零,却尽寓其中。本诗的一、二句是追忆李龟年出入达官贵人之家,间接说出当时的太平繁盛。第三句特意提起江南的好风景,大有“风景不殊,河山有异”之叹。第四句以“落花时节”隐写世乱时艰。用一“又”字把前后两相对照,大有风光不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叹,特别是在时局上,这个“落花时节”包含着更广泛的含义,它象征唐王朝繁荣昌盛的时代已经过去,早年长安时看到的太平景象不见了,社会动荡萧条,使人不堪回首。

通过同学们学习以上两位伟大诗人李白和杜甫的不同名篇名诗的风格,可以领悟出诗人在表达思想感情之时的不同风格。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古诗于生活实际之中,比如在给分别很久的小伙伴或同学好友写信时,就可运用古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比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诗句,这样的表达语言既简洁明了,又寓意深刻,不仅培养了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运用和鉴赏能力,而且会使同学们在今后的古诗课教学中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同时也会帮助同学们在写作中巧妙掌握运用语言的技巧,使写作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江南逢李龟年古诗 篇九

一、形象美

《木兰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早在世人中传诵不息,巾帼英雄的形象更是妇孺皆知,她的美好心灵在诗中尤其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木兰是一个恪守孝道的农村青年女子,当见到“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时,考虑到自己“无长兄”,父亲又年迈力衰,而保卫国家又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于是毅然决定女扮男装“从此替爷征”。“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保家卫国是最大的孝,很难相信一个没有孝道的人能效忠他的祖国。

木兰荣归后,诗歌又集中表现了她不图荣华的高尚德操。多么淳朴的感情!多么美好的心灵!她纯洁得像一个天使,是美的化身。

一个仪表美和心灵美相辉映的古代女性的美好形象已呼之欲出,具有极强的审美感染性。

二、意境美

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前三句各由三个名词撞接而成,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作者有意布下一片空白,设景巧妙奇特。我们可以根据各自的生活经验、审美情趣去联想当时的情景:秋末之际,植物枯萎,树叶凋零,藤仿佛“枯”了,树仿佛“老”了。黄昏将至,乌鸦匆匆飞归温暖的巢。那“小桥流水”边的“人家”是多么令人神往啊!可是,现实是无情的!在萧索的西风里,作者孤单地骑着那匹因长途跋涉而累瘦的马,还在奔波赶路。这三句的状物写景真是巧夺天工,奇妙无比。可是,诗人的用意不在于此,面对着“夕阳西下”,不由发出了“断肠人在天涯”的无限感慨,道出了天涯游子之苦。全诗构成的自然图景和诗人的生活画面协调和谐,浑然一体,气氛悲凉苍茫,意境凝重深沉,形成了一种意蕴深广的独特的艺术境界。

三、语言朴实美

诗词的语言似乎只有奇丽俊俏,才能产生一咏三叹、回味无穷的美感;似乎平淡的笔触有悖于诗词的创作。其实,不事雕琢,自然舒徐有时反而造就了诗词的独特之美。

辛弃疾的《西江月》也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小词。语言也是那么的自然明白、清新活泼,给人以美的享受。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几乎是用口语表现了那浓重的乡土气息和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七八个星外天,两三点雨山前。”更是一个精妙的对句,用数字入对,语言尤为浅显,诗意显豁,妙不可言。

四、图画美

诗人苏轼曾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试看下面一首诗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张志和《渔歌子》)

这是一首能经受漫长岁月淘洗而传诵不衰的小调,其原因主要是诗人用语言描绘出了一幅比画更美的图景。你看,西塞山前的白鹭鸟在水面飞翔,漂流着片片粉红桃花瓣在水里,肥壮的鳜鱼在追逐嬉戏。山光水色,鸟翔鱼嬉,异常生动、传神地把江南无限的春色描绘出来,一派诗情画意。请再看,还有一位穿着龙须草织成的绿蓑衣,戴着箬竹叶做的斗笠的渔翁,坐在一条小船上,悠然自得地在斜风细雨中钓鱼。原来诗人着意描绘的还是蒙蒙细雨中的江南春色,画面既“天工”又“清新”。这分明是一幅“烟波垂钓图”、写意山水画。那渔翁与其说是在钓鱼,不如说是在尽情享受着大自然赐于的美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持久的美感享受。

五、含蓄美

文贵含蓄,这是自古以来文学创作实践得出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根据文学鉴赏的审美特征提出的要求。含蓄,就是作品里艺术境界含有的深层意思,作者用委婉的手法把它表露出来,形成话中有话、言外有言的表达效果。也就是“不把一切都说出来”,让读者自己去揣度想象。诗词中的含蓄,比比皆是。在阅读欣赏时,它产生的那美的境界是一种艺术享受。曹植的“七步诗”之所以千古传诵,脍炙人口,原因之一,就在于它含蓄的魅力和由此产生的美感。

请看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一米范文为大家带来的9篇《《江南逢李龟年》原文译文及赏析》,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一米范文的价值所在。

最新范文

92 231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