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范文>作文写作>阅读答案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最新6篇)

2023-11-07 13:56:12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最新6篇)》是由一米范文为您提供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相关范文样本,希望可以在您写作“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相关文案时,起到一定的参考价值。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 篇一

《送孟浩然之广陵》 又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作品赏析 [注释]

1.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2.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3.之:往。

4.广陵:即扬州。

5.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6.烟花:指艳丽的春景。

7.尽:消失。

8.唯见:只见。

9.天际:天边。

[简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孟浩然从湖北到广陵去,李白在黄鹤楼给他送行,作了这首诗时间应当在李白出蜀漫游以后。李白从27岁到35岁的将近十年之间,虽然也到处漫游,但却比较固定的居住在今湖北安陆境外,这时,他认识了当时著名的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他大11岁,本是襄阳(今属湖北省)人,隐居鹿山门,常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这时他正想出游吴、越一带,两位大诗人在黄鹤楼分别,留下著名诗篇。诗题中“之广陵”的“之”就是至的意思。

诗中的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意思是老朋友要告别黄鹤楼向东远行了。因为黄鹤楼在广陵之西,所以说西辞那么去的地方也就必然是在东面了,接着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扬州既广陵,由武汉乘船到扬州是由长江下行所以说“下扬州”。这句说孟浩然在阳春三月的时节去,那景如烟花的扬州。扬州本来就以风景美丽而著称,特别是春天花木繁盛,景色艳丽,所以李白用烟花来形容孟浩然即将去到的地方,也多少透露了孟浩然对此行的羡慕之意。以上两句写送别情况,还没有写离别之情。

第三四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留。“,写作者送走了好友,独自在黄鹤楼遥望风帆远去的情景,江面上一只载着过人东去的船,渐行渐远,终于在水天相接的碧空中消失,能够看到的只剩下滔滔不绝的长江流水作者的感情随着视线远去,直望到船儿都已经在碧空中消失。他还伫立着凝望天边的长江流水,可见他对好友的惜别之情了。这种离别之情,倘不是在文字知音之间,是不会如此深刻的。而写离别之情的手法,也只取离别之地的眼前的景物。把感情藏在景物之中;并不直接抒写感情,却越发使人体会到真味情切。

着首诗中的第三句,在宋朝人编的《万首唐人绝句》中写成“孤帆远影碧山尽”,在陆游的《入蜀记》中,则写成“孤帆远映碧山尽”,并且竭力称赞他描写入微。此后不同的版本往往就出现不同的写法,不过无论是何者,都不失为绝佳诗句。

孟浩然是李白非常称赏的诗界名士,曾有“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赠诗称誉之。漫游天下名山名城,本是性格开放的盛唐文人的风尚,寓居湖北安陆的青年李白,早就有一番“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的'旅游经历。因此他在武昌名楼——黄鹤楼,送别诗界名士——孟浩然,去游历江左名城——扬州(古时称为广陵),面对着把名楼、名士、名城联系在一起的“三名兼备”的旅游盛事,他诗情勃发,对世界的感觉是色彩明丽的,浑无丝毫感伤。

开头两句本是交待送别的时间、地点、目的地,但这种交待被“烟花三月”这个鲜丽的意象感觉化了。李白不是有过一个“梦笔生花”的故事吗?想不到作为他的天才之象征的做梦中笔头生花,竟生成了送别时的三月烟花,赢得前人称此句为“千古丽句”。天空也被明丽的

世界感觉所感动了,它变得一碧如洗的空明,在它底下顺流行进的“孤帆远影”,何尝有一丝孤独感和苍凉?它牵引着的是海阔天空的生命向往。生命如流水,别情如流水,无限关注依恋的眼光追随着消失在视野之外的孤帆远影,也就化作水天与共,千古长存的长江巨流了。名楼送名士赴名城的一瞬而永恒的情景,便成了盛唐诗人的旅游豪兴的诗化象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范文 篇二

故人西辞黄鹤楼。出自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译文: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孟浩然从湖北到广陵去,李白在黄鹤楼给他送行,作了这首诗时间应当在李白出蜀漫游以后。李白从27岁到35岁的将近十年之间,虽然也到处漫游,但却比较固定的居住在今湖北安陆境外,这时,他认识了当时著名的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他大11岁,本是襄阳(今属湖北省)人,隐居鹿山门,常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这时他正想出游吴、越一带,两位大诗人在黄鹤楼分别,留下著名诗篇。诗题中“之广陵”的“之”就是至的意思。

(来源:文章屋网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范文 篇三

一。知作者,明主题。

中华诗歌早在遥远的古代就明确提出“诗言志”的主张,并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歌是诗人主观情感的载体,是诗人所处的时代,诗人的人生际遇和命运沉浮的直接反映,因此,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的理解和把握。如我校2011年三模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

诉衷情

陆 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7、请简要评价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面对这样的问题,只要学生对陆游的生平遭遇有一定的了解,再根据其它信息,应该不难得出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

二。析意象,品意境。

所谓意象,简单地说,就是诗人心中的事物形象,是诗人思想感情显现的载体,古诗中,形象既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景物,还可以是事物。

意境是意象的艺术组合,它是诗人苦心孤诣创造的虚实相生的艺术空间,具有画意性、音乐性和超越性。要理解诗歌,就得仔细体味诗词中的意象,借助想象和联想,走进诗人所创造的意境,把握作者所表达的情怀。如08年扬州中考卷第10题:

阅读李白的两首诗,完成后面两小题。

[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⑴“杨花”与“烟花”都与杨柳有关,“杨花”能唤起读者对王昌龄 的联想;“烟花”能表现扬州阳春三月 的情景。

回答此类问题,学生只需根据平时对“杨花”和“烟花”这一意象的积累,体会“孤帆”“碧空尽”,“长江天际流”这些意象所创造的意境,稍作思考,即可作答。

三。抓诗眼,读诗题。

诗眼是一首诗中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字眼,抓住了诗眼,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情感趋向,抓住了诗歌的主题。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一个“喜”字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夜晚一场春雨的喜悦之情;宋之问《渡汉江》中有名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怯”字真切表达了作者由贬所还归家乡,既渴望了解家中近况,又害怕听到家中近况的矛盾心情。

诗歌阅读中,我们首先接触的就是诗题,诗题往往体现了一首诗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趣、手法等。如杜牧《山行》,表明作者是山中行走所见之景,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从题目中即知这是一首送别诗。再如2011年南京中考卷《金陵酒肆留别》中,“留别”二字一看即知这是一首赠友送别诗,而送别诗一般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表达一种依依不舍的感情或别后的思念。

四。品诗注,看题干。

诗注是在一首诗后命题人所给的补注,可能是对作者写这首诗时相关的时代背景的介绍,也可能是诗中难读字句的解释,还可能是诗中涉及的典故等,对阅读整首诗和后面的答题都至关重要,切不可轻易放过。如2011年泰州中考卷第7题:

不见

杜甫

不见李生久,徉狂真可哀!世人①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②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①世人:指统治集团中的人。②匡山:李白少时读书的大匡山,在今四川北部。

7.⑴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的诗句有: , 。

⑵结合具体词句,分析诗中李白的形象。

⑶阅读全诗,说说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对于命题人给出的注释,我们不应轻易放过,因为它是诠释这首诗的必要知识,题目中给出的注释对学生回答第三题,帮助很大。这就要求教者在平时教学中加强训练,引导学生学会细细品味诗注。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范文 篇四

关键词:意象 图画性 语法缺省 简单

中国古典诗歌浩如烟海,其英译无疑也构成了中国文化“外销”的必不可少一环, 关于中国古诗的英译,一直以来都是中外翻译大家学者们研究的重中之重。

大卫・亨顿是近十五年来中诗英译这一领域颇富盛名的翻译家,他的译作包括《中国古代经典诗歌集》、《论语》、《道德经》等,翻译风格简单却极富深意,而对细节的清晰描述和讲述都再现了庞德的意象派精神。

下面将就大卫・亨顿所译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进行分析并试议其翻译风格手段。

一、意象之美

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七言绝句,描述了唐代诗人李白送别友人孟浩然时的情景。全诗及大卫・亨顿的译文如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On Yellow-Crane Tower, Farewell to

Meng Hao-Jan, Who’s Leaving for Yang-Chou

故人西辞黄鹤楼,

From Yellow-Crane Tower, my old friend leaves the west.

烟花三月下扬州。

Downstream to Yang-Chou, late spring a haze of blossoms,

孤帆远影碧空尽,

distant glints of lone sail vanish into emerald-green air:

唯见长江天际流。

nothing left but a river flowing on the borders of heaven.

诗人在这短短的四句中给出了四个唯美的意象:江边楼、烟花天、孤帆尽、江水流。仿佛四幅水墨画,诗人的离别之情跃然纸上。尤其是次句奠定了全诗的意象风格,即朦胧浪漫又洒脱不羁。

庞德认为“表意文字意味着与所描写事物关系密切的情况、行为、状态或本质”,他认为汉字本身就呈现了诗的意象(陈春梅:2010)。亨顿在《中国古代经典诗歌集》的序言中认为汉语典籍最突出的两个特点是文字的图画性及语法的缺省,诗歌尤其如是。文字的图画性以其直观的特点使读者一看之下就产生意想的联想,从而加深了读者对诗文美的理解。下面将就此诗中文字的图画性和语法的缺省两方面详细分析亨顿的译文及其翻译风格。

二、中国古典诗歌文字的图画性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称汉字“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是说汉字是成型于物、照物的形态而成。“意依类象形,直接反映事物体状,是早期汉字的构型原则”(马永善、及文平:2010)。所以汉字分析是诗歌美学赏析的重要环节。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李白对汉字的运用勾勒出了诗中意象。首句鹤( )字,意为大型涉禽,右侧的鸟是象形字,形态上是一直振翅欲飞的鸟。楼( )字可见此黄鹤楼的建筑材质及构造形态,就算读者没有亲临黄鹤楼,也从这二字得到“江边楼”的意象。而亨顿译诗中“tower”则给人一种灯塔或信号塔般荒僻的感觉。次句中的汉字的图画性意象主要由“烟花”二字构成, “花”是象形字,《说文解字》指“花”本作“”,荣也。 “烟花”二字给读者的感觉就是繁花似锦、柳絮如烟的景象。此处亨顿的译文甚妙,尤其是haze一词,既包含了江上水汽生成的雾霭又表现出岸边柳絮和繁花的朦胧曼妙。第三句中的孤( )字之图画性也很典型地表现出此句之精髓,左右两部各为象形字,部首“子”很直观的表示孤零零的“人”,右侧“瓜”表示瓜藤之下的一颗瓜,联合起来表示“像滚瓜那样没有着落地的孩子”。读者看到此字自会产生一叶扁舟逐渐消失于水天之际的联想。亨顿以lone sail表示孤舟,同时以distant glints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孤舟消失于江面那一瞬间。整句“孤帆远影碧空尽”,从左至右笔画渐少,最后的“空”和“尽”分别只有八划和六划,使读者潜移默化中产生孤舟越来越远的画面感,这一点是亨顿无法译出来的。末句图画性由“流”字表现。流( ) 形声从水,从疏省,疏省亦声。“疏”省意为“条带状”。“水”与“疏”省联合起来表示“条带状的水”,不仅体现出了江水更表现出友人别离后的看到一去不复返的江水后的惆怅。亨顿处理为分词flowing作为后置定语修饰river,配合之前双重否定形式nothing…but,强调了“只看得到江水滚滚流向天边”,较为成功的复制了此句的意象。

三、中国古典诗歌语法的缺省

亨顿在其所译《中国古代经典诗歌集》序言中称中国古诗中“极少使用连词、介词,使得诗句之间、短语之间、意群之间和意象之间的联系不很清晰”,而且“通常,动作的施动者、动作本身及动作的承受者是缺失的”,此外,“字词也有极为丰富的暗含意义”。这种语法上的缺省如同中国画中的留白,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读诗的过程也就是以想象补白的过程,然而“诗的‘空’永远存在”,这就使得“诗意的文字,无论其本身或其意义,都构成了纯粹的诗歌”。

首先,中国古诗中有所谓“实字双叠,虚字单使”的格局(葛兆光:1999),此处虚字并非连词、介词之类(这类词据亨顿的观察极少在中国古诗中出现),而是“指动词或形容词之类非事物名称的‘词’”。此句中的 “下”在指示实际意象的名词词组“烟花”、“三月”和“扬州”之间,照诗歌研究中诗眼的说法,“下”无疑是本诗的诗眼,顿时将表示情境、时间和目的地的名词联系在一起,传神的表现了孟浩然乘船随波而行悠游自在的景象。此处亨顿的翻译也堪称绝妙,他用了副词downstream来表达船行、水流的方向,没有转换词性用动词,利落不拖沓的衔接了前一句友人的离开。

其次,全诗的一大特点是动作施动者也就是送别者李白的缺省,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是以送别者的眼光写就,却没有出现“我送”、“我看见”之类的词句,这样一来使读者产生代入感,仿佛也跟着诗人一起眺望天边,无限惆怅。亨顿对后两句译文的巧妙处理在于主动与被动时态的混搭,vanish表明小船载着友人划向了远方,而“left”这一被动时态表明诗人的思绪还在江上,只是江上再没了友人的身影,空余江水奔流不息,此处也省略了“看”的主语即诗人,读者读到此处难免会产生共鸣,意境顿生。另外,亨顿独特的断句也值得一提,全诗共两句,前一句交代背景,即友人别离黄鹤楼西去。第二句先说“下扬州”,再由a haze of blossoms带出整个意境,这是亨顿译诗中常见的手法,即独立主格结构,既与前后有联系又游离于诗外,仿佛水墨画的背景,接下来的主句distant glints of lone sail vanish into emerald-green air以主动态表示小船驶离、友人离开的情景,接以被动态表示自己看到的景象空余江水,一气呵成的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遐想空间。

最后,第二句中distant glints的选用表现了亨顿对诗中字词的暗含意义的充分解读,glint本义指闪现,用在此句中平添了几分想象意味,充分补足了“尽”的小船在江上若隐若现最终消失不见的暗含意义。

四、小结

诗歌不同于其他文章,诗的意象不可完全复制但有共通性,意象复制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译者作为一个诗人的功力,在这一点上,亨顿的译文颇具原诗意象之美。他的遣词用句虽然简单,但是简单中可见深意,简单可打动人心,能跨越几千年时间和空间在现代读者的心中激起共鸣,实属不易。

参考文献:

[1]David Hinton, (2010).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Summers, D. (2004) Longman Dictionary of English language & culture. 北京:商务印书馆

[3]葛兆光。(1999).汉字的魔方。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4]《中国翻译》编辑部(1986).诗词翻译的艺术。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5]马永善、及文平(2010).基于汉字构型彰显的审美特质。《语言研究》10:96-97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范文 篇五

一、差异性作业

教师必须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设计出有差异性的作业,便于学生选择,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和成功的机会。

比如,学习了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后,设计了以下四类作业,让学生自选:(1)背诵、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朗诵给同学或爸爸、妈妈听;(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描写了怎样的一番情景?发挥你的想象写一段话或画一幅图;(4)请你再搜集几首表示朋友情谊的古诗读一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比较诗意境的异同。这样的作业设计,能满足每位学生的需求,让他们在自己潜力所及的层面上充分发展,摘到属于自己的“果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二、开放性作业

教师不能拘泥于教材与习题,要拓展语文学习的外延,立足课本,着眼课外,放眼社会,整合学科,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开放性作业,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

如,学完《索溪峪的“野”》,我们让学生观察家乡的美景,结合课文的表达方法,或把美景拍摄下来,配上文字,设计一张家乡旅游宣传海报;或把美景录制下来,配上文字和语音,传到网络上,供大家欣赏,宣传家乡;或为家乡写导游词,为游客做导游,真可谓“条条大路通罗马”。这样,把学生置于一个动态、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为学生提供多元、综合的学习机会,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盘活”了知识,能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不断提高综合素养,发展自己的个性。

三、趣味性作业

传统的作业都是抄抄写写、读读背背、做做习题,机械枯燥,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儿童主动学习最活跃的因素。因此,我们应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设计出富有创意,既新颖又有趣味性的作业。学生一看到充满乐趣的作业就会跃跃欲试。

如,学了《小小的船》后,让学生学唱这首歌,学跳这支舞;学了《西门豹》后,让他们排演成课本剧;学了《春天》后,让他们去找春天,赞美春天;学了《龟兔赛跑》后,讲讲龟兔后来发生的故事……可以说,这样的作业比起抄抄写写、读读背背,难度大得多,可学生并没有觉得是一种负担,而是以此为乐,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完成的效果很好,实现了个性的自我发展,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四、实践性作业

有些教师认为巩固课堂知识,作业多多益善,搞题海战术,让学生反复做习题,枯燥乏味,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伤害了他们的学习兴趣,遏制了他们语文能力的发展。“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要废除重复性作业,设计实践性作业,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体验成功的快乐。比如:

查一查,搜集资料。学习《青山处处埋忠骨》,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一下子难以理解。为此,我们布置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渠道,搜集有关的故事,了解的丰功伟绩。上课时学生有选择地交流信息,人情入境,对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做一做,激发探索。学了《乌鸦喝水》,在作业中设计按课文揭示的步骤做个实验。这一实验性作业,使学生在动脑、动手中巩固了知识,提高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画一画,体会意境。教学《荷花》这类优美的写景文,让学生画一画再现美景,体会课文的意境美。学生很愿意,并把完成作业当成一种艺术享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范文 篇六

关键词:引导;感悟;品味

小学语文教材选编了不少我国的古代诗歌。这些诗歌,或抒发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或讴歌祖国的壮丽山河;或阐释人生的种种哲理……这些,无一不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中古诗中美的领域就是一个辉煌的殿堂,帮助学生认识美、感受美和创造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操,是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目的所在。

一、深入了解,在生活中发掘美

诗歌是时代生活最强烈的反映,作者把大千世界,人生百态经过艺术加工,以精练、凝重的语言,体现在诗歌创作当中。因此,古诗教学应该让学生对作者的人生经历以及他所生活的时代、社会现实有全面了解,把所学诗歌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当中去理解、去感悟、去品味,这样才能把诗歌蕴藏的美挖掘出来。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把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性格以及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等情况向学生做全面介绍,让学生把这首诗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去学习。比如,让学生品味李白诗歌中的浪漫主义激情,就要让学生了解李白的狂放不羁,笑面人生,了解他所生活的大唐盛世;品味杜甫诗歌中反映的民生疾苦,体会他的忧国忧民思想,就要让学生了解杜甫坎坷的人生经历,了解大唐王朝经过安史之乱后,逐步由兴盛走向衰落;品味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优美壮丽,歌咏田园生活的闲适静谧,就要让学生了解他母亲长期奉佛,对他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了解他中年丧妻以后,一直过着吃斋奉佛的独身生活;品味杜牧、李商隐诗歌中的伤感和朦胧色彩,就要让学生了解唐末的动荡不安,唐王朝灭亡前做垂死挣扎的社会局势;学生只有做了全面广泛地了解,才能发掘出诗中更深刻的思想内涵。

二、引情入境,在颂读中感悟美

讲解诗歌内容时,教师可以用散文的形式去朗读有关片断,带学生去进入一种境界,引导学生闭目想象,使其思想得到升华、净化。比如教学《别董大》一诗,可以这样引导:茫茫塞外,一望无垠,黄沙满天,遮云蔽日;狂风怒号,飞雪连天,北雁成群,结队南飞。在京郊通往塞外的大路旁,两位友人挥手告别,该是一番什么样的滋味呢?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学生先感受环境的惨淡凄凉,在这种气候中与友人分手,心情自然更觉沉重,但突然词锋一转,在这暗淡的天幕上划出一道亮光,使气氛一下子变得轻松了,通过这一反差让学生体会盛唐诗人开阔的胸襟气度,感受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气概。这样写远远要比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更多出几分豪迈,多出几分自信。

三、组诗教学,在比较中寻找美

在学习一首新诗时,我们不要孤立地只讲这一首诗,而要以点带面,再找出几首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处的诗来做对比,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诗歌之美。例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时,可以与《赠汪伦》放在了一起来讲,指导学生通过自学做了如下对比:这两首诗,都表达了李白和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在开头用了一个“故人”点出了和孟浩然的感情之深、友谊之厚;《赠汪伦》则是用“踏歌声”来突出汪伦对自己的一片真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者写老朋友的船顺江东下,越去越远,最后消失在天边,只看到滚滚长江水向东流去。老朋友走远了,已经看不到了,而李白仍然伫立在江边远望。作者借景抒情,借浩荡东流的长江水去而不回,抒发了和孟浩然之间的那种依依惜别之情。《赠汪伦》则通过深刻的比喻,用深不可的桃花潭水和汪伦的送别之情相比较,衬托出汪伦对自己的一片深情。前一首作者在写送别老朋友时,看到奔腾东去的长江水,想到自己和老朋友也像这长江水一样四处漂流,不禁触景生情,流露出了伤感。而后一首诗,友人的踏歌送别方式正合李白的豪放性格,故此李白分外高兴,尽管是离别,却丝毫没有那种伤别离的情感。所以,这两首诗虽都出自一人之笔,但在艺术手法上却并不相同。

四、探究哲理,在学习中体会美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一米范文范文为大家整理的6篇《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一米范文范文。

最新范文

92 227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