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范文>工作职场>职场范文

法治建设工作要点【优秀7篇】

2023-12-11 13:41:07

时间飞快,一段时间的工作已经结束了,相信大家这段时间以来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工作总结了。怎样写工作总结才更能吸引眼球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一米范文为您精心整理了7篇《法治建设工作要点》,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法治建设工作方案 篇一

紧紧围绕我局的职能,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按照全国、省、市政法工作会议部署和区委十一届五次全会要求,以系列法治创建活动为载体,突出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法治文化建设等工作重点,扎实推进法治进程,巩固和提升法治建设群众满意度,力争顺利通过“六五”普法中期考核,不断加快全区城管行政执法系统法治化建设进程,为城市管理工作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推进依法执政建设

1.加强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能力建设。强化领导干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认真落实领导干部学法制度、述法考评制度、任职法律知识考试制度,严格执行《关于印发〈市区法律知识考试考核制度〉的通知》(通普发〔2012〕22号)。进一步推进党务公开,确保应公开的党务事项公开率达到100%。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用法,确保科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学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参与面达100%。

3.严格执行重大决策程序规定。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局党组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涉及经济社会发展、事关人民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应就相关决策的可行性、必要性进行充分调研,认真征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公示、调查、座谈、听证等方式听取社会公众的意见。对专业性较强的事项,召集专家进行咨询论证。落实行政决策责任制,明确决策各个环节的责任单位以及需承担的相应责任。坚决制止和纠正超越法定权限、违反法定程序的决策行为。

三、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4.深化行政权力阳光运行。全面实行信息公开,以我局网站为载体,设立信息公开窗口。依法公布涉及城市管理的相关规范性文件、行政审批结果以及对市民群众举报投诉的答复。各项公开信息能够查阅、下载。完善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系统,逐步实现行政权力运行全程电子化、公开化、透明化。深化行政审批“三集中、三到位”工作。

5.推行移动执法。在多方调研、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确定移动执法工作方案,学习上级单位开展移动执法的先进经验。按照工作内容和步骤,认真开展权力事项的梳理,做好硬件的配备和软件的开发,加强培训和实际使用。力争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从源头预防腐败。

6.深化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和重点案件备案审查机制。在行政处罚案件方面,各单位要进一步明确移送案件、无当事人案件以及符合听证标准案件的办案流程,规范该类案件卷宗制作;在行政许可行为方面,各单位要明确依申请行政许可与依职权行政许可各类别事项的办理(案)流程,进一步规范许可卷宗的制作;进一步规范自由裁量权,明确每一档的罚款额度范围,细化量化处罚条款,严格控制行政处罚的随意性,做到科学执法。

四、加强执法队伍建设

7.加强城管执法队伍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以提升队伍执法能力为目标,实现队伍建设规范化、职责设置专业化、执法过程标准化,推行移动执法新模式,充分展示亲民、高效、文明、和谐的城管新形象;创新城市管理方式,推进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延伸试点建设工作,深入推进网格化、精细化管理;完善城市管理指挥中心运行机制,继续推行城市管理的统一调度指挥、投诉受理和专项考评,完善相关部门联动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及时解决市民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促进城市管理效能的全面提升。

8.全面加强作风建设。努力做到“三个强化”:一是强化宗旨意识。要按照“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的要求,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续保持谦虚谨慎的工作态度、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二是强化工作调研。进一步深化机关干部下基层“三解三促”活动,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执法一线,围绕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加强对策性研究,切实做到领导在一线指挥,干部在一线出力,问题在一线解决。三是强化工作落实。将工作任务逐项逐条进行细化、分解,突出重点中的重点,把握关键中的关键;强化督查抓落实,对照各项工作目标和时限要求,通过明查暗访、追踪督办等形式,抓好各项工作落实;要提高效率抓落实,广泛开展“比、学、赶、帮、超”活动,在全系统形成一个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

五、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培训

9.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围绕“六五”普法规划和2013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计划,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宣传与城市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市民的城市意识、法律意识。充分利用宣传周、宣传月、节假日,积极组织开展主题宣传教育活动,营造学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10.加强法律知识培训。根据2013年法制教育培训工作计划,紧紧围绕规范执法行为、提高办案质量这一工作目标,分阶段、分层次、分步骤对全区城管执法人员进行法制培训。通过培训促使全区城管执法人员牢固树立依法行政理念,提升城管执法水平和执法效能。继续执行“中心组会议学法制度”和“月学月考”制度,由各单位每月自行组织安排一次学习、组织一次考试;局法制科牵头每季度组织一次“城管法律大讲堂”,不定期组织局系统执法人员考试,考试内容围绕全年学习内容和局中心工作。

六、强化对行政行为的监督

法治建设 篇二

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指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表明了我们党对依法治国的高度重视。协调推进依法治国,建立法治国家,不仅有利于“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实现“中国梦”,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更有利于推进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首先,本文论述了依法治国的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指出依法治国的核心就是以宪治国,其次,论述了依法治国的重要性,最后,全面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

依法治国;问题;建议

十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法治国家的建设,在不同场合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依法治国的重要讲话,为协调推进依法治国提出了新思想、新观点。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实施30周年大会上说:“依法治国,首先就是要依宪治国,要尊重宪法的权威,尊重宪法的最高法律地位。”[1]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公报指出:“建立法治中国,必须要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2]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以专题的形式研究了推进依法治国的问题:“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就是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3]这次全会为为我国法治国家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和道路,把依法治国提高到了一个全新境界。

一、协调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性

(一)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十五大三步走战略中最重要的一步,建成小康社会需要我们政治制度更加清明、经济制度更加完善、分配制度更加合理,社会管理更加文明,法制观念更加深入人心,让广大群众都知法、懂法、守法、按法办事。所以,要想在2020年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要在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不断富裕的同时,加快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把依法治国深入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所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依法治国来保驾护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依法治国提出的新要求。

(二)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客观要求

众所周知,我们实行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市场经济自身就存在一定的缺陷,所以要想保持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保障市场主体都平等的参与竞争,就必须依靠法律的手段,来消除那些不平等和违反法律平等的现象。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就是公平正义。而依法治国的就是要保障人人平等,促进社会公平。所以,依法治国和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相一致的。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建立法治国家既体现了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又保障了市场主体间自由平等的参与市场竞争。

(三)依法治国是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

我国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充分保障人们当家做主的权利,就是要不断完善健全人民民主。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民主政治改革能否成功,关键是看依法治国落实的如何。把社会管理和国家管理都纳入到依法治国的范围内,用法治来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让人民在法律的范围内参加民主政治活动,用法律保护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

(四)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国梦的必要要求

中国梦的本质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富裕,中国梦自身还包括法治精神。法治精神是中国梦实现的内在动力,只有充分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代表人民心愿的法律,人民才会遵守它,信赖它,这也是法治精神的内涵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中国梦不仅需要人民的支持,更需要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法治精神也是中国梦实现的基础,法治精神要求党和政府要尊重法律,信仰法律,要在法律的范围内办事,不能超越法律寻求自身的私人利益。全面贯彻依法治国,建立法治国家就是要限制公共权力,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让人民的权利得到合法的保障,这也是中国梦的题中之义。

二、协调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策略

(一)宪法方面

1.加强宪法宣传教育工作指出:“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4]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它是其他法律制定和实施的基础,任何人、任何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都必须维护宪法的权威和尊严,都必须保证宪法的实施。强调:“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尤其是宪法知识的普及。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引导全体人民遵守法律、有问题依靠法律来解决,形成守法光荣的良好氛围。”[5]一方面各级领导要带头深入学习宪法知识,增强法律意识,自觉维护宪法尊严。另一方面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宣传宪法的工作,把宪法教育深入到基层和人民群众中去。

2.健全宪法保障制度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要保证宪法的活力和生命,就必须要做好宪法的实施和监督工作。首先要加强宪法的立法保障。各级人大及常委会要加强对宪法的保障的立法,要坚持下级立法不能违背上级立法的原则,要保证宪法在立法保障的范围内运行,任何人和任何组织都要时刻保护宪法的尊严。其次,要完善宪法监督制度建设。全国人大及常委会要做好宪法监督立法工作,要为切实保障宪法监督工作制定各项法律。

(二)立法方面

1.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首要做的就是要有法可依,加强对立法工作的支持力度,把握好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在立法过程中,要多听民生,多关注民意,多让人民参与到立法工作之中。改进立法方式关键要贯彻落实好科学民主立法,要破除掉部门利益立法,法律一定要体现公平、正义。法律只是我们党和政府管理社会的一种手段,它不是消除一切社会矛盾根治一切社会问题的良药,所以,在立法过程中一定要与道德规范相适应,法律的制定一定要体现道德标准。

2.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十分重视立法工作,并结合时代和实际情况的变化,修改和制定新的法律,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基本上建立了比较完善法律体系。但是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地方,特别是最近几年出现的新兴产业,在这些行业的立法还处于空白和滞后状态。所以,接下来全国人大及常委会一定要加强在这些新兴领域的立法工作,要给这些新兴行业制定法律规范,引导他们进行公平的竞争,避免他们钻法律的空子。要想做到依法治国,首先要做的就是有法可依,有法可依的基础就是要立法部门制定合理完备的法律。因此,要加强重点领域的立法工作,使重点领域做到有法可依。

(三)行政方面

1.打击腐败,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十以来,党中央就下大力气打击腐败,反腐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了从根本上治理腐败,从制度上来完善监督工作,信任代替不了监督,只有从制度上完善监督才有可能防止腐败的发生。推进依法行政,就必须要高悬法律这把利剑,推进制度建设和法制建设的有机结合,推进政府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2.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办事效率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变化,一直都在致力于推进政府机构改革,致力于打造一个服务型政府,逐步由大政府小社会到小政府大社会转变。由于我国政府机关雍容,导致一件事办下来要走好多程序,有些部门还互相推诿,办事效率很低下,让很多人宁可走后门,也不愿意按正常手续办事。所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一定要减免办事手续,下放一些办事权利,任何事情都要依法办事,精简办事环节,提高办事效率。

(四)司法方面

1.维护司法审判独立原则由于我国的种种原因,审判独立没有能很好的实现。要落实依法治国,就必须要依法律办事,任何人和任何组织都要信仰法律,尊重法律,尊重司法审判独立原则。所以,我们要加快完善司法公开制度建设,司法审判要公开化,审判结果要能接受住人民的询问,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人民对司法机关的信赖。

2.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严惩司法腐败行为预防司法腐败,最根本的就是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一是加强人大对司法机关的监督力度。人大要做到监督于司法部门于日常工作之中。二强化监察的监督力度。完善监察制度建设,不仅有利于人民检察院的清正廉洁,也有利于维护司法公正,增强人民对司法信赖。三是加强舆论监督。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要时刻接受舆论监督,接受新闻媒体的采访,对一些人民关注的大案要案要及时信息,让人民及时了解案件进展情况。

(五)公民自身

1.弘扬法治精神,增强全民守法意识十报告指出:“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识。”[6]当前在我国,人民的法律意识还是很淡薄。所以,加强对人民的法律意识宣传教育工作,要让人民知法懂法用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一是我国司法部门要组织专门的人员定期定时对人民进行法律知识宣传教育工作,要开展法律知识进农村、进社区的实践活动,要让人民群众知法懂法。二是要我国司法部门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例如歌咏比赛、法律知识大课堂的活动,增加人民群众参与的热情。三是要借助新兴媒体,在微博微信等新型社交媒体上,法律知识,让人民时时刻刻都能知法懂法。

2.弘扬法治精神,加强全民道德教育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相辅相成的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依法治国需要以德治国作为基础,以德治国需要依法治国作为保障,它们是我们建设法治国家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各种价值观不断冲击着社会上的人民,各种腐朽思想开始占据人民头脑,导致我们社会道德素质缓坡,人民为了挣钱,开始钻法律的空子,见义勇为等良好社会风气被破坏,人民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因此要加强对全面的道德教育,一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要宣扬社会主义正能量,开展社会主义正能量先进事迹全国巡回演讲报告,用先进事迹来净化社会的污浊氛围。三是要以遵纪守法,诚实守信为主题,开展各种有趣的实践活动,让人民在活动中,自觉的受到耳濡目染。四是司法部门定时定期开展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宣传活动,用真的案例让人民群众知道违法的后果,让人民都敬畏法律,了解法律。

(六)党的建设方面

1.中国共产党要依法执政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党要发挥好带头示范作用,党要从自身做到依法执政,依宪执政。一是要做到依法执政,党就必须要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职权,带头做到遵纪守法。二是党要做到依法执政,党就必须要按法定程序把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上升为国家层面。三是要做到依法执政,就必须要必须要健全法律监督机制和监督制度的建设,要做到权为民多用,权要受民监督,依法追究违法行为,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2.发挥共产党人的模范带头作用一是要加强共产党员的法律意识,要让他们都知法懂法,加强他们的法律修养。二是共产党员必须依法办事,做任何事都不能超越法律的范围,必须在法律的规定的范围内做事。三是把人民的合法权益放在第一位。共产党人要时刻铭记自己的权力是人们所赋予的,自己是人民的公仆。共产党人要时时刻刻增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定期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深入人民群众之中,关心他们的疾苦,帮助人民建立依法有效的诉求途径。共产党人只有遵纪守法,带头学好法律,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依法办事,那么人民群众就会自觉不自觉的学习共产党人的良好作风,依法治国就能慢慢深入人心。协调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实施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2-5.

[2].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N].人民日报,2013-11-9.

[3].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N].人民日报,2014-10-24.

[4].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实施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2-5.

[5]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深化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N].人民日报,2014-1-9.

法治建设 篇三

关键词:中庸;法治建设;传统思想

一、中庸-理性-法治

“中庸”思想在我国从古至今可谓源远流长,中庸思想是儒家思想的精髓,所以我们也常称儒家思想为中庸之道。

早在《论语・雍也》中就出现了中庸这一概念:“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其意大致为中庸是道德的至高境界,但现在人们已经把它遗忘不再提起了。在《论语・尧曰》中提到孔子对“允执其中”的中庸实践要求。他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在《论语》:子贡问:“师与商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过犹不及”是指人的一切行为不要走极端的道德准则。由此可见,在孔子的中庸思想中,还只是一种道德学说。

在《礼记・中庸》中“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大意是说喜怒哀乐是人性的组成部分,未发的静态就是中,是人性的本质所在。而“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将是否中庸作为区分君子和小人的尺度了。

到了宋朝,朱熹对“中庸”含义的界定是:“中者,无过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可见,在宋明理学中把庸解释为不易,把中解释为天下正道的观点的。

在近代,现代的儒家学者陈科华对“中庸”思想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追求目标是和谐。是着眼于从动态的方面讲处世的灵活性,是一种“历史学”的处世哲学。而香港中文大学的社会学系和心理学系,以张德胜和金耀基两位先生为首几位学者把“中庸理性”看作是迄今为止产生的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和沟通理性之外相并列的一种理性。由此,说中庸是理性的表现是成立的。

人类社会自16世纪以来,宗教、道德被法律所取代,法律成为整合社会的基本规范,而自19世纪以来,法律更是丰富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得以在科学的殿堂栖身。那么人类自18世纪启蒙运动之后,理性也在西方社会逐渐取代宗教的地位,成为统合社会的力量。由此看来,法律和理性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法律的理性说,法律的意志与理性结合说也成为通行的对法律本质的解释。因此说法律是理性的表现也应该是成立的。既然中庸思想和法同为理性的表现,那么二者之间也就必然可以关联。

二、法治-中庸

(一)中庸的法治建设需要调和利益

正如美国法学家博登海默分析所言,“如果一个社会为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和自我肯定留有空间,那么在相互矛盾的个人利益之间肯定会有冲突和碰撞。”,“然而,社会所遇到的麻烦还不只是个人(或个人群体)利益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还有可能发生一方为某个个人或个人群体利益与另一方作为有组织的集体单位的社会利益之间的冲突。”法治建设的基础在于社会的平衡,调和国家、政府、社会的矛盾,中和人与人之间的冲突。

政府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言人,是社会民众矛盾的居中调解人,不应当以各种面具在许多场合与民争利,做某一方利益的片面代表,甚至是充当社会强势利益集团的帮手,更不应该在利益冲突中谋求自身的任何利益,也即“任何人都不应当成为自已案件的法官”。

(二)中庸的法治建设需要培植信仰

许章润先生曾经说过:“司法是活着的法律宣谕者。”对于老百姓而言,他们不易明白太深奥的专业道理,他们主要是通过自己在生活中的亲身体会,所见所闻来作出判断。只有法律的内在说服力和外在强制力得到老百姓的普遍的支持和信服,才能实现法治。因此,只有坚持人们参与法律生活,借助人们通过亲自参与法律实践以及一系列的社会实践,使得个人经验和亲身感受而逐步达到对法律的依归,才能得到人们对法律的信仰。法律信仰不是抽象的逻辑演绎过程,只有在亲身实践的体验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形成。

1.普及法律知识。观念是制度的灵魂,是法律制度得以产生和正常运转的指导思想和精神动力。反之亦然,法律意识领域阻却性因素是我国法治系统的病毒,是精神文化心理层面的阻却性力量,是远远高于物质或器物层面和制度层面的深刻层次。普法以加强人们对法律的认识。从我国几次普法实践可以看出普法的成效,虽然,人们法律意识离法治状态的要求很远,但是相比先前的法律意识形态已有很大进步。

2.完善司法体制运行。在和政治体制改革“良性互动”的前提下,通过司法制度司法体制创新,突出司法公正、司法效率和司法统一的理念,完善司法运行体制、治理司法腐败,进而强化司法信仰,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自由、平等、民主、科学、人权、”的法治理想,使我国由传统的“熟人社会”转向“陌生人”社会,从依赖“关系”到崇尚司法。

法律信仰对于法治的实现有着重大作用。就我国而言,对法律信仰的认识可以帮助广大人民改变以往对法律的漠然态度。改变法律工具论的想法,坚信法律是权利的保护神,而不仅是统治阶级的暴力工具,这正是宣扬法律信仰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法治建设工作方案 篇四

2021年全省交通运输法制工作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法治思想和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加快高质量交通强省建设,深化实化交通运输法治政府部门建设,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强综合执法队伍建设,推动行业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一、全面贯彻落实法治思想,把法治思想贯彻落实到交通运输法治政府部门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

1.深入贯彻落实法治思想。持之以恒抓好学习教育,把法治思想、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作为各级党委(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至少举办2次法治专题讲座,领导干部充分发挥领学促学作用,带动交通运输系统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广泛开展法治思想学习培训宣传,推动法治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结合交通运输系统实际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积极转化为法治建设工作实效。

二、持续深化交通运输法治政府部门建设

2.系统谋划并实施新时期法治政府部门建设工作。贯彻落实部“十四五”深化交通运输法治政府部门建设相关工作部署,制定出台我省落实意见,健全交通运输法规体系、规范行政执法程序、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加大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等重点工作。落实法治政府建设报告制度,及时、规范报告上一年度交通运输法治政府建设情况并向社会公开。

3.持续推进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按照部《关于推进交通运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问题的意见》,组织对省厅《落实方案》和《重点任务分解表》进行动态调整,并按任务分工和时间安排持续推进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工作的落实。

4.健全依法决策机制。用法治给行政权力定规矩划界限,省厅要扎实推进《吉林省交通运输厅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的落实,做好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决策执行等工作。市县级交通运输部门要建立健全并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制度,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科学细化决策范围和程序,为提高决策质量和效率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三、完善交通运输法规体系

5.健全立法制度设计、有序开展立法修订工作。制定省厅《立法项目征集和论证办法》,深入推进科学、民主立法。科学编制年度立法计划,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严格落实“放管服”等改革要求,结合上位法《城市公共交通条例》《道路运输条例》等法规的出台、修订,组织对地方性法规、规章进行修订。

6.加强行政规范性文件监管。进一步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把所有行政规范性文件纳入合宪性审查范围,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定期开展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对不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法规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及时修改、废止并向社会公布清理结果。

四、切实推进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

7.认真落实综合执法改革后续配套措施。根据改革职能调整,完成省厅与省执法局的行政执法委托工作。结合地方立法,对部《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事项指导目录》进行补充、细化、完善并公布实施。配合司法行政部门做好行政执法证件的统一换发工作。按照部统一部署开展执法服装、执法车辆等执法装备配备工作。

8.细化落实部《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队伍素质能力提升行动方案(2021-2023)》。省厅进一步明确目标思路、细化工作任务、实化工作措施、创新活动载体、落实责任分工,为“三年行动”开局打下坚实基础,不断提升执法队伍政治素质、执法能力和执法效能。各地要按照要求研究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明确方式步骤、工作重点,将各项任务措施分解到具体时间节点和责任人。

9.全面推进综合执法信息化建设。在部行政执法信息系统建设指南框架下,建设符合省市县三级综合执法工作需求的吉林省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系统,实现全省交通运输执法部门(机构)全领域全事项全流程信息化办案,促进执法办案质量和效益提升。

五、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10.全面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办法,明确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案卷评查标准,以规范文书制作为载体,确保“三项制度”落地落实。 加强执法廉政建设,以“转作风”为关键,严肃执法风纪,全面清理查处执法不廉、办案不公,推进廉洁执法。

11.建立交通运输行政执法考核长效机制。今年省厅要继续组织开展2021年度行政执法评议考核,通过评查执法案卷、审阅文件资料等方式,组织全省开展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各级交通运输部门要建立行政执法考核长效机制,积极运用“五化工作法”对考核工作进行全面质量管理,不断改进完善行政执法评议考核的工作方式、方法和指标设定,做到工作细化可见、量化可比、考核可评。

12.扎实开展法治宣传培训工作。谋划“八五”普法计划,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清单,实施“互联网+法治宣传教育”行动,开展宪法宣传周、民法典等线上线下普法活动。加大对基层执法力量的培训力度,省厅将通过网络视频、在线授课等新媒体方式,对全省综合执法人员进行《行政处罚法》(2021年修订)《吉林省行政执法监督条例》《交通运输行政执法程序规定》、典型执法案例分析等三次培训,不断提升执法人员的法律素养和业务技能。

六、大力推进营商环境法治化建设

13.完善法治营商环境制度建设。贯彻关于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的精神,全面实施国家和我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清理不利于营商环境建设的法规、政策性文件,执行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动态调整权责清单、随机抽查事项清单,用法治方式破除制约行业发展障碍。实施包容审慎执法“四张清单”,加大提示、告诫、建议等非强制执法方式适用。

14.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细化落实部《加强和规范交通运输事中事后监管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以清单方式明确分工举措和完成时限。结合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改革,修订“双随机、一公开”实施细则,厘清随机抽查各环节涉及单位(部门)的职责边界、监管事权。推进“互联网+监管”,加强智能化执法终端配备,运用大数据分析实现非现场执法。

15.落实考评机制。落实我省《营商环境考核评价实施方案(试行)》,制定年度营商环境建设实施方案,建立监督检查考评机制,强化政策履约,畅通投诉渠道,积极化解社会矛盾。

七、加强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实效

16.不断改进行政复议和应诉工作。认真落实省厅《行政复议和应诉典型案例分析研判指导与办法》,深入开展以案释法,通过学习培训、典型案例研析等方式加强对基层复议、应诉的指导,提高基层人员的复议、应诉能力。督促地方认真开展被纠错案件整改工作,提高案件办理质量。全面落实《吉林省行政应诉办法》,行政机关负责人积极出庭应诉,自觉履行人民法院的生效裁判和裁定。

法治建设 篇五

关键词 :法治中国;宪法;法律信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论述了当前中国经济、政治、社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战略部署。尤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指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这一重要论断为建设法治中国规划了新的路线图,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明确提出法治中国建设的宏伟目标

2013年1月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就做好新形势下政法工作发表重要讲话,首次提出建设法治中国的宏伟目标。法律不能只是写在纸上的条文,而是要固化于公民的内心,使法治成为公民的法律信仰。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在广大干部群众中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使人们充分相信法律、自觉运用法律,形成全社会对法律的信仰,弘扬法治精神,培育法治文化,在全社会形成学法遵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这对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法治中国是在原有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基础上对法治国家、法治社会、法治政府的一个集成。法治中国是整个法治建设的总目标,它包括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法治国家,也包含依法行政、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的具体要求。同志曾在浙江担任省委书记时,就首次提出了“法治浙江”的建设要求,人们没有法治精神、社会没有法治风尚,法治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根之花、无源之水。古人所说“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正如卢梭所说:“规章只不过是穹窿顶上的拱梁,而唯有慢慢诞生的风尚才最后构成那个穹窿顶上的不可动摇的拱心石”。法律当中“最重要的一种”就是形成法治风尚,它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

“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所谓“法治”就是指一切组织机构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即法治是一种规则之治,良法之治,程序之治。法治一方面可以维护公民、法人、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另一方面,它又可以约束和规范国家公权力,更好地保障私权利。

二、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保障宪法和法律的有效实施

总书记指出,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仅有一部良好的宪法和法律是不够的,还要保证宪法和法律的有效实施。宪法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真诚的信仰。要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捍卫宪法和法律的尊严。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根本要求是树立和维护宪法权威、严格遵守和执行宪法、保证宪法的全面贯彻实施。这是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首要任务和核心。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一个国家治理的根基,具有最高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成果,反映了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这是对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行为具体案例的深刻总结。

总书记强调:“我们要通过不懈努力,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相信法律、自觉运用法律,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宪法不仅是全体公民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而且是保障公民权利的法律武器”。这就要求法治要做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要让各个环节、各个领域都实现法治化的状态。只有立法真正反映社会公众的普遍利益与诉求,执法机关、司法机关能够严格依法办事和公正司法,保障老百姓的合法权益,法律的公平正义和人们对法律的信仰自然就会在全社会建立起来。当法治成为全社会的普遍信仰时,法治国家的目标才能实现。

三、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

总书记强调,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他要求,所有的国家机关、领导干部都要带头学法、遵法、懂法、用法,把遵纪守法作为衡量干部德才的标准,把依法行政的状况作为衡量干部政绩的指标。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要带头厉行法治,不断提高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要弘扬法治精神,弘扬法治文化,加强法治观念和宣传教育,使得人人都守法,人人都懂法,人人都遵法,人人都用法的良好的法律氛围。每个人都奉法为最高的规则,每个人都按照法律规则办事,努力形成一种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都按照统一的规则办事,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发展,任何违反规则的行为都必须严格予以追究。各级领导干部按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范围行使国家公共权力,履行法定职责。

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是对宪法和法律保持敬畏之心,牢固确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的观念。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任何人都不能拥有法律之外的特权,任何人行使权力都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四、必须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总书记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与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依法治国是党治理国家的一种基本方略,依法执政是党在新时期和新形势下治理国家的一种基本方式,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和具体落实。

法治建设工作方案 篇六

一、工作原则

按照“坚持属地管理,实行上下联动;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治理程序;坚持公平公正,维护社会稳定;坚持联防共治,推动综合治理”的原则开展违法建设综合治理工作,全面清查并处理违法建设。

二、治理重点

1.2021年度推进的“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中涉及区域内的违法建设;

2.涉及拆迁工作的违法建设;

3.群众举报的违法建设;

4.侵占公共道路、广场和绿地的违法建设;

5.位于主次干道、居民集中居住区内的违法建设,以及未经批准或超过审批规定期限的各类临时建筑;

6.占压地下管线,影响供电、供水、供气、通信等公用设施安全的违法建设;

7.涉及安全隐患的违法建设;

8.严重影响居民生产、生活及城市景观的其他违法建设。

三、工作任务

在2020年度查处违法建设基础上,加大整治力度,形成整体合力,进一步强化违法建设专项治理工作,形成长效管控机制。

(一)摸清底数,健全违建台账。对辖区内的违建,根据以前排查的违建资料,对已整改的逐一进行对帐消号,对未排查到的,要及时补录,按照查处类型、查处时间,对职责范围内的违法建设进行全面梳理,建立查处台账,依法进行查处。

(二)重点克难攻坚。重点对上级指示要求拆除的违法建设,群众反复投诉及的违法建设及时进行查处,对上述8类违法建设要依法处理,要加大重点部位、重点区域巡控力度,对新增违法建设坚决依法拆除。

(三)巩固查违成果。年末局将对各单位违建治理情况进行梳理总结,评估成效,查找问题,完善措施,进一步巩固成果,建立长效查控机制,持续推进整治工作深入实施,全面落实整治工作目标任务。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自觉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安排部署上来,将市城区违法建设治理工作作为2021年重点任务进行安排部署。局成立以局党组书记、局长为组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为副组长,局办公室、执法监察股及各大队负责人为成员的区综合行政执法局违法建设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统筹、协调违法建设治理工作,切实加强对违建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领导小组办公室设于执法监察股,违法建设宣传报道工作由局办公室负责。

(二)加强督导,严肃问责。加大对违法建设专项治理工作的督查力度,局执法监察股将分阶段对违法建设专项治理工作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督办。各基层大队要认真履职,依法查处各类违法建设行为,对于领导不力、行动不力、配合不力的单位和个人,一经发现,一律严肃追责问责。对于执法工作人员查处不力、包庇、纵容违法建设的,一经发现,一律从严追责问责。

法治建设工作方案 篇七

一、高校档案管理科学化的法治要义

1.档案工作的本质属性决定了档案法治的必然要求

高校档案是高校历史发展的记忆凭证和各项工作查考的依据。高校档案工作是维护高校历史真实面貌、服务高校师生甚至全社会的重大事业。真实性是档案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档案工作的底线。新形势下,复杂的社会环境影响了档案工作环境。面对各种诱惑,档案工作者也无法独善其身。档案工作不真实的问题屡见不鲜,既影响档案部门的公信力,也损害高校的形象。如有些高校档案工作者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官员年龄篡改、学历造假等。档案工作中某些自毁长城的恶劣做法,让人们对档案工作的真实性产生怀疑。因此,用法制的手段来保障档案工作的真实性已成为当前档案工作的重要任务。加快档案管理法制建设,提高档案部门依法履职能力,成了保障档案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的必然要求。

2.档案工作的科学发展构成了档案法治的现实要求

高校档案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既能“留史”,又能“资政”,是联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信息纽带。保障档案工作真实性、规范性、合法性、创新性、服务性,构成了档案工作科学发展的现实要求。档案工作的发展是高校各项事业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既需要档案工作者的默默奉献,也需要完善的法制来保障。尤其是在当前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新技术带来的安全挑战,更加突显了依法治档的重要意义。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随着档案信息化进程的持续推进,高校档案工作正从“基础”走向“一线”、从“幕后”走向“前台”。如果仅仅依靠领导的权威来治档,档案工作必然陷入不稳定性。从长远来看,唯有用法律来护航,才可实现档案工作持续、规范和全方位的科学发展。

3.依法治国方略是档案法治的行动指南

依法治国是党和国家的重要方略,是一项需要各行业各系统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系统工程。档案部门没有理由在依法治国的伟大建设中缺位。依法治档是对依法治国方略的有力呼应,以依法治国方略为自己的行动纲领。它要求遵偱宪法规定的正义、平等、自由、权利与义务等法治建设基本原则。档案法治以适应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来表现其正义、以为社会成员参与档案工作提供均等的机会和权力来表现平等、以不突破档案事物发展的基本原则下最大限度实现社会成员自由处理档案事务来表现自由、以明确社会成员在档案事务中的职责与权力来表现有关主体的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因此,在依法治国的战略背景下进行实践,能有效助推高校档案管理的法治化进程。

二、高校档案管理法治化的问题所在

近年来,高校档案工作获得了很大发展。但与依法治档的要求相比,档案管理在观念、意识、机制、技术、方法、保障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突出表现在档案法治思维、法规制度、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及执法监督基础不牢固上。依法治档工作远没有获得充分发展,也阻碍了档案工作的科学发展。

1.档案法治宣传不到位,法治思维基础不牢固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意识形成于持续的学习与教养。高校档案法治工作能否顺利进行,首先取决于人们是否具备良好的法治思维基础,受制于档案工作者是否具备良好的依法治档意识,受制于教职工是否对依法治档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只有当档案法治意识在高校各个层面得到广泛认可时,档案法治建设才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下,高校存在档案法治意识的整体缺陷。究其原因,法制宣传不到位是重要一环。档案法制宣传存在内容欠缺、方法单调、投入不够等问题。因此,即使有宣传,也不会有很大的吸引力、说服力,无法大幅度提高高校整体档案意识,无法有效培育档案法治精神。

2.档案法制建设缓慢,法规制度基础不牢固

档案法治建设起步较晚,发展较慢。虽然现在已基本构建了档案法规体系,但档案法制建设呈现“重行政管理,轻权力机关立法”的传统,档案政策远多于法律。据统计,档案工作规范性文件、规章有1000多个,但专门档案法律只有《档案法》唯一一部。由非立法权力机关主导实施的规范、标准,多属于一般性的管理规范和业务标准,效力位阶较低。并且,它们过多地考虑了自身的行业特性,有关标准自成体系,甚至相互抵触。具体到高等教育领域,档案法规更是凤毛麟角,除了《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外,几乎没有其他针对性的教育行业档案法规。相对于其他行业,高校档案法规体系缺乏系统性、完备性,档案法治的制度基础仍不牢固。

3.档案人才队伍建设滞后,人力资源基础不牢固

高校档案人才队伍总体素质不高。有些人是学校照顾性安排到档案部门工作,既不懂档案管理,也不精通档案业务。许多高校缺少必要的档案业务培训和工作考核,档案工作者的知识与能力水平得不到提高,尤其是缺少激励措施,让档案工作者得不到成就感、荣誉感。人才队伍呈现好的进不来,弱的出不去状况,人力资源基础特别薄弱。

4.档案工作投入不足,物质资源基础不牢固

高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科研。档案工作,说得好听一点是基础性工作,实则地位很低,通常是“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人、财、物的保障机制不健全。仅凭领导的喜好,档案工作投入不能持续,制约了档案工作的发展。加上很多学校没有将档案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考核,档案工作开展的好坏对领导的政绩和单位的绩效没有实质性的影响,因此,一些单位不愿意加大投入来夯实档案工作的物质基础。

5.档案法制执行不力,执法监督基础不牢固

无论是多么完备的法规制度,如果没有有效执行,那也是毫无意义的。受社会总体环境影响,档案执法工作步履艰难。档案违法事件虽时有发生,但能够得到及时、依法处理的却并不多,达不到主动尊重档案执法的积极效果。高校档案机构是弱势部门,进行档案执法本身没底气。甚至不少档案工作者存在“无权无势没必要得罪人”等错误思想,惯做“好好先生”,以检查提醒代替档案执法。教职工普遍对档案工作不了解、不认同,使得档案执法阻碍多。另外,档案执法缺乏相关部门的支持,档案部门单打独斗难以见效。比如,人事档案篡改年龄的问题,需要组织、人事、纪检等多部门联合执法。而当前档案工作联合执法的制度还不完善,难以有效保障推进档案执法工作。

三、高校档案管理法治化的对策

近年来,党和政府加大了档案工作力度。2014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办公厅颁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要求“切实提高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履职能力”。高校虽无真正意义上的档案行政执法权,但在系统内部,可以充分利用落实《意见》的有利时机,加大依法治档的工作力度,把档案事业提升到一个新阶段。

1.加大法治宣传力度,培养依法治档的法治思维

思维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因此,提升档案管理的法治化水平,首先要解决思维问题。法制思维不是自然形成的,它需要培育。档案法治宣传是普及档案法律知识、培育档案法治思维、推动依法治档的有效手段。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在高校营造良好的依法治档工作氛围。首先,档案部门及档案工作者要带头学法,积极利用个人自学、集中培训、专题研讨等形式,经常性地学习档案法规和学校档案管理制度,切实提高依法治档的业务能力。其次,要加强学校领导的档案法治意识。档案部门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向学校领导汇报、宣讲档案工作。学校领导的档案法治意识加强了,才会更好地认同、支持和领导开展档案工作。第三,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全民普法。结合五年普法计划,积极开展档案法制宣传日活动,通过设立现场咨询台、发放宣传资料、举办知识竞赛和专题讲座等途径,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将档案法制知识送进师生员工手中,使档案法治意识深入人心,为依法治档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强化档案制度创建工作,巩固依法治档的制度基础

有法可依是依法治档的前提。在高校,除了《档案法》《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外,与档案有关的一切法律法规,甚至校内规章均构成依法治档的“法”。高校要紧紧抓住建设“法治中国”的契机,进一步完善档案制度建设工作,筑牢档案工作的制度基础,做到有“法”可依。尤其要在档案资源体系、档案安全体系和档案服务体系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执法管理等方面加强制度建设。另外,要及时修订、完善档案管理制度,对于不再适应工作需要的档案制度,要及时清理废止,提高可执行度和公信力。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依法治档的战斗能力

档案工作是一项政治性、规范性、业务性和服务性很强的工作。档案人才队伍建设是开拓档案事业的关键。高校要牢固树立人才兴档意识,把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纪律严的高素质档案队伍作为工作重点。一方面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让档案工作者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耐得寂寞、舍得奉献。通过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和生活情况,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各种难题。通过树立工作典型,增强他们的工作价值感、自豪感,从而坚定从事档案工作的信念。通过加强作风教育,让档案工作者坚守法律和道德底线,抵挡各种诱惑,切实依法依规开展档案工作。通过完善档案工作制度,规范从业行为,切实提高档案服务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业务培训,提升档案工作者的知识与技能。要定期开展档案业务培训,让档案工作者及时掌握最新工作要求;定期组织档案业务比武,通过竞争激发活力;鼓励创新工作方法,提升工作效率。通过建立科学的引才育才机制,关心档案干部成长,为档案干部学习培训、交流任职等创造条件,让更多经过其他岗位历练的优秀干部投身档案队伍,也让优秀的档案干部能够获得交流任职的机会,能进能出,激发档案队伍活力,消除慵懒散现象。

4.持续加大档案工作投入,夯实依法治档的物质基础

《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规定,高校要将档案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落实人员编制、档案库房、发展档案事业所需设备以及经费。高校要真正将档案工作重视起来,不只是口头讲讲,要有行动。一是要加强领导,指定专人分管档案工作,把档案工作纳入发展规划,列入工作考核,实施督促检查,增加学校层面的领导力投入。二是要完善档案事业投入机制,把档案事业发展所需投入纳入制度化轨道,做到投入常态化、长效化,不因人而异、因时而移,使档案事业的发展获得源源不断的支撑与动力。如把档案馆建设纳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统筹规划,统一建设。把档案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确保档案经费投入有规可循、有章可依。在新形势下,更要把握档案信息化建设要求,在人、财、物上给档案工作有力保障,夯实依法治档的物质基础,推动档案事业发展同学校发展相协调。

5.强化档案执法督查,确保依法治档的执行实效

以上内容就是一米范文为您提供的7篇《法治建设工作要点》,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一米范文的价值所在。

最新范文

131 15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