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范文>工作职场>策划方案

大型活动策划与管理范文精选3篇

2023-12-16 09:37:17

活动策划方案是一种策略、筹划、谋划或者计划、打算,它是个人、企业、组织结构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充分调查市场环境及相关联的环境的基础之上,遵循一定的方法或者规则。一米范文为朋友们整理了3篇《大型活动策划与管理范文》,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大型活动策划与管理 篇一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战略规划 战略管理 模型

[分类号]G250

面对日益复杂的环境和公众多元化的需求,公共部门的战略管理在20世纪80年代得到广泛重视。20世纪90年代末期,美国四分之三的人口超过5万的城市在其政府机构中都运用过这种技术。作为一种新实践模式和新理论范式,战略规划是一种用来确认一个组织的主要目标和具体行动的技术,在整个战略管理过程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战略执行、战略评估的首要前提,是将战略思想、战略意愿转化为战略行动的必经之路。战略规划的确立,有助于公共文化部门正确处理长远需要和目前需要、长远发展和眼前生存的关系,减少和避免短期行为的干扰,保证组织长期稳定地发展。

在当今图书馆所面临的繁杂而资源稀缺的环境中,战略规划变得必不可少。然而,大多数图书馆管理者却根本没有进行战略思考,这种思考要求观念上的转变,而这种转变则意味着过去从行动到结果的“前向式思维”模式必须朝着从理想未来向现实需求的“后向式分析”模式进行变革。事实证明,图书馆随着战略规划的开展而获得一系列的竞争优势,通过快速适应各类变革,能够从共同的目标与导向中获得最大的效益。我国图书馆界在战略管理理论领域的基础薄弱,学习国外先进运作模式的同时,更应该强调相关理论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将客观现实进行科学抽象形成的战略规划模型的构建,更是当前亟需完成的迫切任务。然而,尽管大量文献对图书馆的战略规划进行了描述和评价,但大多数均未讨论其中蕴含的理论模型。学界需要回答的问题包括:构建模型的重大意义何在?具体如何构建?模型具有哪些类别和特征?怎样高效地应用模型?针对这些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不容回避的难题,本文将结合相关理论的分析和实证研究的结论,进行尝试性的探讨。

1 模型的价值意义

模型(model)是对真实想法、系统、概念的抽象概括或陈述。现有的事业发展表明,模型的主要价值是为管理者创建一种描绘图书馆未来的基础,通过模型使现实的抽象成为颇具价值的规划工具。具体而言,模型的使用能够降低战略规划的复杂程度,模型的构建可以提供一种通用框架来评定规划过程。模型能够模拟图书馆实践并被用以描绘通过规划实施的战略行动的结果,对于行动方案的选择而言,模型在管理者的决策和分析过程中显得更为有用。

在战略管理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的SWOT方法是由哈佛商学院的安德鲁斯于1971年在《公司战略概念》一书中首次提出的一种矩阵模型,目的是识别组织当前的优势和劣势与运营环境中的应对挑战或机遇利用的相关程度及组织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大小,旨在描绘一个有关组织内外环境、问题的集中图画,并激励组织调动其优势,以便最大限度地利用机会、规避风险。自20世纪80年代开展战略规划活动以来,SWOT分析模型对图书馆的战略规划具有特别的价值,在图书馆战略规划中得到较广泛应用。除了战略分析,我国学者还构建了包括清晰的战略规划、合理的组织再造、架设公共服务平台、合理规划馆员的职责和角色定位、加强员工培训、形成强有力的领导风格、以用户为中心的价值观在内的7S战略,以此推动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开发与营销。在实际工作中,为考察战略目标的实现绩效,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图书馆开发了由20至30项业务性能指标组成的平衡记分卡。

我国的公共图书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便广泛重视事业发展的规划设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更加促进了战略思维的形成。相对于其他类型图书馆,公共馆对于公民信息平等的制度性保障有着更充分的体现,环境的复杂性又对其科学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模型并非能够应用于所有的图书馆规划事务和问题,许多基于隐性知识的直觉性决策和组织文化层面的管理环节,目前仍难以用模型的形式进行准确提示,但战略规划模型对于公共图书馆在愈加繁杂的公共文化环境中的指导意义却日益凸显,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变革需要借助来自于管理实践的规律性的行为抽象,模型处理特定挑战和重大进程的特性也将更加体现出战略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作用和价值。

2 模型的构建基础

2.1 战略管理理论引入

成书于公元前g00年左右的《孙子兵法》被视为最古老的战略管理著作,20世纪初,法约尔对企业内部的管理活动进行整合,提出了管理的五项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其中计划职能是企业管理的首要职能,这可以说是最早出现的企业战略思想。较为成熟的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理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1965年,安索夫出版他的第一部战略管理著作《公司战略》(Corporate Strategy),该书的问世标志着公司战略理论的正式诞生。

战略管理理论源自企业管理的实践,但是又超越了工商领域,为包括图书馆在内的公共服务部门提供了促进思考和操作的理论、概念和工具。在图书馆的发展历史上,众多学者和工作者一直在试图引入企业界的规划方案,如零基预算(zero-based budgeting)、总体质量管理(TQM)等。实践证明,战略方法为图书馆事业带来了“最为全面而众多的机会”,并有望产生更加理想的实际效果。事实上,不仅利用迈克尔・波特“五力模型”针对Google、欧洲数字图书馆计划的实施对图书馆界的威胁和影响进行分析,而且基于Waterman RH的“7s架构”的规划过程也已在很多图书馆中得以应用;Bryson J在《公共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的战略规划》一书中构建了一个“战略变革周期”(Strategy Change Cycle)的模型,同样被印第安那大学Bloomington图书馆的规划实践证明其高效率、低成本地应用绩效。

2.2 战略规划文本分析

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利用网站展示对其未来的设计,这为战略规划文本的制定和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现实参考。Pacios通过网络调查,对34个公共图书馆和31个高校图书馆的战略规划文本进行了内容分析,认为:“对规划文本的元素进行分析,能够帮助管理者构建一个基于最佳细节、元素、标题和段落的文本模板”。

笔者针对各国图书馆进行网络抽样调查,涉及国外图书馆210个,国内图书馆348个,前者的网站中公布有战略规划文本的占58.1%,而后者仅为10.3%。除了国内外图书馆界对战略规划的重视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外,规划文本的外表特征和内容形态也表现出各自的特色。经过统计,国外的战略规划文本中出现词语5000余个,其中频率最高的分别是:图书馆、服务、

信息、馆员、规划等;我国的高频词则分别是:服务、图书、图书馆、信息、文献等。另外,规划文本的有效期限涵盖了从1年到10年以上的跨度,制定者也出现了图书馆自身、学会、协会、联盟、专家、议会、基金等不同的团体和个人。这些现有的丰富样本和统计资料无疑为规划模型在文本结构方面的构建确立了实践依据。

2.3 战略实践实证研究

在管理科学越来越讲求实证研究的今天,图书馆的战略规划模型同样必须强调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之上,要通过经验观察的数据和实验研究的手段来揭示一般结论,最终获得关于战略规划过程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

较为成熟的实证研究方法很多,适合规划模型构建的主要包括三类:①大样本的问卷调查,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考察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战略规划现状和从业人员对规划的意义、程序、策略等方面的观点;②专家调查,具体可采用德尔菲法、问卷法和访谈法等,旨在运用专家的个人经验和分析判断能力,对符合国情规划模型做出性质和机理上的判断;③案例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典型规划案例的深入探查与跟踪分析,为规划模型的应用绩效提供评价依据。

较之寻求高度一致性规律的规范性研究,实证研究在应对复杂社会现象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能有效地处理规划活动的有序与混沌的矛盾。具体方法应用中需要秉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准则,避免主观臆断和迷信数据的偏激。

3 模型的构成形态

公共图书馆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组织建制与地区差异决定了公共图书馆的战略规划必然成为超越个体馆舍的复杂系统。以全局视角来看,规划模型应该“既要适应不同地区的图书馆工作实践,又要涵盖从国家层面的事业宏观战略到个体图书馆的发展策略”。从具体的模型构成形态来看,可分为规划文本结构、规划管理流程、规划技术方法和统计回归方程等类型。

3.1 规划文本结构

战略规划文本的结构框架由两大层面组成:形态特征与内容特征,两者分别对文本的版本要素和本质属性进行规范。

规划文本的形态特征包括文本的有效时长、制定机构、量化指标、体例结构等项,规范指标根据大样本的相关指标和高频词分析结果确定。

规划文本的内容特征包括“战略管理路径”和“战略保障体系”两个维度,前者包括使命陈述、愿景展望、发展历程、环境分析、目标体系、实施策略、部门分工、评价体系、制定过程,以及成功关键因素等10个指标;后者包括服务承诺、经费支持、组织管理、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建筑设施、技术应用、薪酬管理、危机管理以及可行性分析等10个指标。

3.2 规划管理流程

目前国外通行的观点认为战略管理过程(strategicmanagement process)包括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三个阶段。其中的战略制定(strategy formulation)包括拟定远景和使命,确定组织所面临的外部机会与威胁,决定内部优势与劣势,建立长期目标,提出供选择的战略以及选择具体的战略方案。在研究公共部门的战略管理过程及阶段时,我国学者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战略规划、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公共部门战略规划包括了战略分析和战略选择等功能活动环节;战略分析的内容包括分析组织的历史背景、确定组织的最终目的、PEST分析、SWOT分析等;战略选择的内容包括信息输入、匹配、决策等。

鉴于公共图书馆的运作特征和发展态势,本研究按其战略管理过程的逻辑顺序,由总到分,将各流程层层细化,提出管理流程概念框架,如图1所示:

战略管理是图书馆从日常业务管理到未来发展管理的一个思维转变过程,整个战略管理过程划分为战略规划、战略实施与战略评价三个阶段,通过运作机制、反馈机制相互关联。战略规划阶段又细分为战略规划分析和战略规划制定两个环节,前者包括对图书馆内外环境、利益相关者、战略资源和变革发展预期的分析,后者包括战略定位、计划编制和方案优化等步骤,彼此之间拥有基于战略思维的内在一致性。

3.3 规划技术方法

公共图书馆在战略规划的分析和制定过程中,应该掌握一系列的实用方法和操作技巧。企业界的战略管理理论与实践已经摸索出若干可资借鉴的技术,如用于环境分析的PEST方法、用于战略定位的SPACE矩阵、用于方案选择的QSPM模型等。作为公共文化服务部门,公共图书馆因其有别于企业的特殊性,各项规划技术方法应呈现出公益、平等、文化等特色。

在战略规划分析环节中,战略环境分析是将公共图书馆内外部的主要影响因素加以辨析,明确若干最有可能面临的未来预期情景,以此预测不同演进态势中的背景选项。组织变革预期矩阵在事业投入、运作职能和社会效益等一级战略功能下设资源、馆员、设施、管理、服务、用户、形象等二级模块,分别拟定各模块中的不同发展态势,以图书馆的战略使命为宗旨。按主要社会功能确定分析框架,明确图书馆的现实定位,制定未来发展的预期目标。

在战略规划制定环节中,全息化的SWOT矩阵将对传统方法进行优化和改进,旨在通过图书馆内外部发展要素的全面匹配制定战略行动计划,划分战略实施领域。同时,设置针对每一战略行动开始执行的临界触发点,如流动人口数、购书经费、图书流通量等量化指标,力求在战略规划实施过程中通过环境监测来修正行动计划,及时应对战略环境变迁,进行规划方案的调整、替换。

3.4 统计回归方程

基于回归分折的预测模型旨在使用数学方程来描述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再通过控制或给定变量的数值来估计因变量可能的数值。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取决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各种社会因素之间又存在着相互促进与制约的现象,研究一个行业的演进规律,应该同样考虑多方面的作用和关系。

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组织,公共图书馆与其他机构和行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很多社会因素在对图书馆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从宏观到微观的事业发展。GDP、总人口、高校在校生和出版图书(种数)等统计指标代表着经济、人口、教育、文化等层面的影响因素,利用历年的统计数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检测、剖析它们与代表公共图书馆事业投入产出的经费支出和流通人次之间的相关程度,进行面向关系强弱的判别。例如在相关分析中,与图书馆经费支出关系最为密切的依次是GDP、出版图书、高校在校生和总人口,流通人次则与出版图书、GDP、总人口和高校在校生具有高度相关,二者的双尾(2-tail)显著性检测均达到0.000的高水平。在回归分析中,图书馆的投入(经费支出,Y)与产出(流通人次,x)可创建复合曲线模型:Y=1807.033*1.000 2X,(Ad.R2=0.875,Sig,=0.000,F=146.799),在极其显著的水平上保证了较高的拟合度㈨(www.1mi.net)。

4 模型的应用策略

4.1 组织运行层面:模型应用的保障体系

・组织文化方面,公共图书馆所推崇的意识形态、职业精神、行为规范、符号象征、核心价值等一套复杂的概念,构成了在生产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既保持核心理念的相对稳定性,又能在具体操作层面上体现出不断创新的思想,成为公共图书馆组织文化建设的关键。具体措施包括:奖励创新思维与质疑见解,设计畅通的建言、评议和采纳渠道,聘请外部专家监督测评服务绩效,规定中层管理者的岗位轮换,退休人员的隐性知识留存与整理,基本信念的明确文字化等。

・组织结构方面,为了适应日益复杂的战略环境,公共图书馆可能需要在结构体系中构建简单的规则以应对多元而易变的需求。契约、松散、弹性、柔性等理念伴随着业务外包和项目管理的实践,推动和丰富了组织结构科学化,增强了应对变革的灵活性和反应速度――这样的组织能够将渐进的发展变化和偶尔的革命性跳跃结合起来。尽管传统的管理方法强调控制、秩序和可预测性,但支持混沌理论的学者却认为管理者所极力控制的混乱包含着重要的富有创造性的机遇,它有助于推动能突破既定战略思考模式的学习。为了核心竞争优势的不易被模仿,公共图书馆应该被视为一个持续处于非平衡状态的系统,组织体系的波动甚至可以成为创新知识、自我颠覆或超越的有效途径。当然,设立足够的资源缓冲区,培养勇于把握机遇的人才,优化管理信息系统等举措都是必须的保障。

4.2 策略思维层面:战略考察的多视角

・个人观点视角,由于客观环境和资源分析总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静态、局部、割裂的眼光以及决策者的偏好都会导致考察结论的差异,战略规划必将成为一个意见纷呈、思想碰撞的过程。德尔菲调查法能够整合不同的观点,格式塔思维能够从总体上把握繁杂事务的实质。不同的观点应该得到集体的充分讨论,使每位规划参与者都能理解不同视角的观察结果及其理由,确保模型应用过程的民主性与科学性。

・团体思维视角,应避免在图书馆战略管理步调一致、协调行动、形成强大合力的同时,出现固守陈规、难以创新的“团体思维”。模型意味着行为的规范,但不排斥独立和变革,尤其对于战略考察,应该鼓励批判性的思考能力,弘扬富有价值的创新精神,以此提高模型应用的灵活性与适应性。

・利益相关者视角,公共图书馆在战略发展过程中因涉及到众多的利益机构和群体,必然面临着类似、交叉或冲突的诉求。厘清法律责任是响应政治环境的首要前提,协同共建联盟网络是处理相关机构的最佳选择,平等对待用户需求是持续发展的必须路径。有效的内外沟通、透明的公示机制和科学的监督评估等手段都将确保模型应用的稳定性与价值性。

4.3 规划研制层面:模型方案的次优解

规划模型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概念和直觉,规划的分析与制定实质上是战略者的认识过程。身处复杂社会环境的公共图书馆管理者要面对大量的含混信息和有限的判断时间,决策预期的准确性受到认知能力和环境变迁的限制,现实行为的“有限理性”将导致满意的准则必将代替最优化准则。“正确的过程不会是唯一的,不存在万能方案”。

除了客观条件的制约,图书馆战略管理者还会受到各类主观偏见的误导,很难保证规划方案得到最优的设计。“决策制定陷阱”的实验已经辨识出很多偏见来源,如虽然事实上可得到新的信息,但仍然倾向于采取过去合理的决策来作为现在和将来的选择,以追求一致;当特定的统计值非典型时,可能不习惯统计上期望的值,而倾向那些似乎代表假设的数据范围。

尽管不存在“完全理性”的决策状态,但规划方案还是应该提倡优化设计。保持对环境的密切监测,借鉴行为科学的研究成果,关注规划流程的信息反馈,避免片面、静止地使用模型,这些举措都能促成一系列动态的决策,使规划方案在战略发展中得到持续的优化。

4.4 战略开发层面:规划模型的创新化

一方面,模型应用绩效的提升应该建立在创新化的基础之上,应用过程的创新使公共图书馆需要具备战略素养:①组织运行机制中的信息系统要能够确保创新信息的激发、分享、反馈和传播,图书馆员之间基于充分沟通的合作与交流是战略创新得以实施的关键;②从业人员,尤其是战略管理者的丰富阅历能够促成对常规数据分析的突破,通过创造新的视角为图书馆带来战略性的发展机会;③组织与个人的学习促进对现状的理解、批判和对未来发展前提的反思,有助于对战略假设的重新研究和组织文化的扬弃;④战略过程需要洞察力,创造力。综合能力和与战略规划的程序化正好相反的基于直觉的洞察力能够形成一种“迅速领会新信息整体结构的能力”。潜意识里的很多重要知识促成了诸如视觉感知和数据平行处理之间的心智活动,规划创新往往由此产生。

大型活动策划与管理范文 篇二

[关键词]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8)11-0092-05

一、前 言

21世纪的今天,信息技术产业(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简称IT产业)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代表。IT产业的迅猛发展不仅受惠于信息革命营造的产业环境,更源自于IT产业的内动力-知识型员工。知识管理专家玛汉•坦姆仆(F. M. K. Tampoe,1990)经实证研究发现,知识型员工最重视的需求因素及比重依次为:个体成长(34%)、工作自主(31%)、业务成就(28%)和金钱财富(7%)。我国学者彭剑锋、张望军的实证研究表明中国知识型员工需求因素依次为:报酬与奖励(31.88%)、成长与发展(23.71%)、挑战性工作(10.15%)、公司前景(7.89%)、有保障和稳定的工作(6.52%)。[1]可见,成长与发展对知识型员工具有巨大吸引力,而突出职业生涯管理的软激励作用也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趋势。[2]

本文以IT产业知识型员工为研究主体,在现有职业生涯管理研究基础上,通过深入分析IT产业特点与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特点,提出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体系模型。

二、职业生涯管理研究简要回顾

本文所称的职业生涯管理是指劳动关系存续期间,由组织主导、个人参与、共同实施,针对职业历程的规划、职业策略的实施、职业发展的促进等一系列活动的总和。

1.职业生涯管理研究概况

当前职业生涯管理研究可分为两大领域,一是从组织角度出发的组织职业生涯管理(OCM),一是从个体角度出发的个体职业生涯管理(ICM)。

在OCM研究方面,Hall(1986)指出组织职业生涯管理实践包括:提供个体自我分析工具、职业规划工作室、员工与经理之间的职业讨论和咨询、评价中心、管理继承人计划以及替代计划等;[3] Gutteridge(1986)系统介绍了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的具体操作方法。其中,个人层面上,组织为个人提供自我评估工具和机会、进行个别职业咨询。组织层面上,内部劳动力市场信息、成立潜能评价中心、实施培训发展项目、相应的薪酬福利政策等;Pazy(1988)将组织职业生涯管理分为三类,即职业生涯开发政策、促进员工发展的活动和为员工提供职位空缺信息;Gutteridge,Leibowitz & Shore(1993)通过对1000家美国大型商业组织的职业生涯管理实践研究,将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的具体措施概括为:提供员工自我评估工具、组织进行潜能评价、内部劳动力市场积极管理、个人职业咨询和职业讨论、工作匹配系统、包括岗位轮换、报销和导师制等在内的发展计划,共六大类32种具体措施;Iles & Mbey(1993)对英国120多名MBA关于组织中对管理人员展开的职业生涯管理状况调查,发现各类组织中使用的组织职业生涯管理方法有:与直接上级讨论个人职业发展规划、非正式的导师、提供职业通道信息以及优秀人才培养项目;Herriot,Gibbons & Pemberton(1994)认为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的内容应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重视培训和发展、为员工提供工作流动机会、提供广泛的职业发展机会、提供员工较大的职业流动选择度、公平的职业生涯管理;Baruch & Peiperl(2000)通过对194家企业的问卷调查,总结了17种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的具体实践措施,并归为五大类:基本措施(公布内部工作信息、作为职业生涯发展一部分的正规教育、退休准备计划、为培养跨职能经验的水平调动);积极规划(作为职业规划基础的绩效评价、上级主管的职业咨询、HR部门的职业咨询、接班人计划);积极管理(评价中心、正式的导师制、职业研习会);形式的措施(职业生涯书籍或小册子、双职业通道、由组织或组织及个人共同完成的书面个人职业规划、普通职业通道);多方向措施(同事与下级评价)。[4]龙立荣等(2002)通过开放式问卷调查和访谈,对我国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的结构与分类进行了探讨,提出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的四维度结构:晋升公平、注重培训、职业自我认识和提供职业信息。[5]

在ICM研究方面,Sumpf(1983)提出了个体职业探索的结构包括三部分:影响职业探索的信念、职业探索过程、对探索的反应,且三者之间相互影响;Pazy(1988)运用因素分析法得出个体职业生涯管理三要素:职业生涯规划,选择有利于获得职业生涯指导的职业策略和主动性;Noe(1996)将自我职业生涯管理分成职业探索、职业目标设置和职业策略三个部分;龙立荣等(2002)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企业员工的个体职业生涯管理的结构及关系,指出我国企业员工的个体职业生涯管理包括职业探索、职业目标和策略制定、继续学习、自我展示和注重关系,且五个因素之间是并列的相关关系;[6]廖泉文(2001,2005,2006)分别针对个体职业资本的积累、职业能力的开发、职业机遇的把握、职业成功的促进等方面,就个体如何通过有效的职业生涯管理提高职业成功概率进行了阐述。[2]

OCM与ICM分别从组织与个体角度,探讨了职业生涯管理的策略与方法,并分析了不同主体在职业生涯管理中的作用。

2.当前研究的不足

无论是OCM还是ICM都是从各自角度出发进行职业生涯管理研究,两个领域间的融合较少,进而出现了职业生涯管理上的“奇怪的裂缝”(Schein,1978)。[7]然而,有效的职业生涯管理既离不开组织的策划也离不开个体的参与,而两者间的互动和相互影响更是职业生涯管理有效实施的前提与保证。

本文将从组织与个体相结合的角度出发,探讨组织与个体因素对职业生涯管理的影响,进而构建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体系。

三、IT产业特点与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特点

1.IT产业特点

本文所称的IT产业是指以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为基础,涉及信息技术开发与应用的狭义上的信息技术产业,主要包括电子设备与硬件业、软件业、通信业、网络业以及信息服务业。其主要特点如下:

第一,成长速度快。一是宏观层面产业发展迅速。据IDC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信息产业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二是微观层面企业成长迅速。以Intel为代表的IT企业多年来以摩尔定律①高速发展,而近年来更有加快的趋势。

第二,发展周期短。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企业的发展具有周期性。IT产业的创新驱动性与超竞争性,在主观、客观上都决定了IT企业发展速度快、周期短,一般为6到8年(指产品或技术的彻底换代)。

第三,知识、技术更新快。据研究,IT产业的平均知识、技术更新(淘汰)周期一般为2到3年,而某些行业,如硅芯片、网络通信、存储计算等更新期更短。

第四,人才消耗率高。快速的知识更新、敏锐的创新思维、持续超强的工作压力,对员工的学习力、思维力、精力、体力与抗压力都提出了较高要求。IT产业特有的“35岁”现象,以及近年来日益突出的“过劳死”、“早衰”等现象,印证了IT产业飞速发展背后对人力资本的过渡攫取。

第五,转移成本高。一是行业锁定度高。IT产业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等特点,以及用户的依赖性、习惯性、适应性,提高了行业的锁定性;二是人力资本转换成本高。IT产业对知识专精与分工细化的要求,提高了员工的专业转换成本。

第六,并购、合作趋势明显。基于IT产业的集群效应,产业内部的并购、合作不可避免。据Innovation Advisors公司调查,2006年全球企业并购数量由2005年的3,455起上升到3,945起,增长14.2%。而IT产业的并购、合作趋势更加明显。

第七,组织结构蜕变。工业时代盛行的集权层级式组织结构已难适应IT产业发展要求,知识共享、团队合作、快速多变等,要求IT产业组织结构必须向全球化、扁平化、虚拟化、外包化、团队化转变。

2.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特点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ker,1959)提出知识型员工就是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结合IT产业特点,本文所称的IT产业知识型员工指从事IT行业,具备技术背景的知识型员工。其职业生涯有以下特征。

第一,职业生涯弹性可变。一是弹性。一方面,IT企业快速多变以及人才消耗率高的特点,决定了IT产业知识型员工的职业生涯必须跨越多个组织。另一方面,IT产业的锁定效应,使得IT产业知识型员工的组织变动范围受到一定限制。即IT产业知识型员工的职业生涯具有组织边界弹性;二是相对可变性。一方面,知识型员工的创造性、学习力使他们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另一方面,IT产业职业能力的专用性,使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或专业更换具有成本约束性。即IT产业知识型员工的职业轨迹具有相对可变性。

第二,职业周期循环重复。廖泉文(2004)将职业生涯划分为输入、输出、淡出三大阶段,其中输出阶段细分为适应、创新、再适应三个阶段,并将再适应阶段进一步细分为晋升、徘徊、下降三个子阶段,该职业生涯模型的弹性、开放性与动态性较好体现了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循环、重复等特性。[2]

第三,职业锚相对明确、稳定。根据施恩的职业锚理论以及本文对IT产业知识型员工的界定,其职业锚的主要特点为:一是以技术为出发点;二是锚定范围较明确。基本沿三条职业道路发展,即技术/专家型职业锚、技术/管理型职业锚、技术/创造型职业锚;三是稳定性较好。IT产业的专用性与锁定效应, IT产业的巨大吸引力,以及知识型员工的专业忠诚性、自我挑战性,使他们的职业锚不易随意变更。

第四,突出内职业生涯发展。IT产业发展变化快、环境不确定、组织结构蜕变等特点,知识型员工需求层次高的特点,以及知识经济条件下组织与个体围绕组织承诺、工作投入与帮助职业发展、提升职业能力的新型心理契约,共同决定了IT产业知识型员工的职业成功更多体现在内职业生涯发展方面。

第五,强调工作-生活平衡。IT产业的超竞争性与高人才消耗率带来的巨大压力,知识型员工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以及社会价值取向往精神层面倾斜,都使得IT产业知识型员工更加需要并重视工作-生活平衡。

第六,职业策略影响因素典型。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策略主要受IT企业与知识型员工两方面因素影响。组织因素方面,与IT企业发展周期对应的组织战略是IT企业实施职业生涯管理的基础,它决定了组织实施职业生涯管理的目的、重点与方法;个体因素方面,知识型员工不同职业发展阶段所确立的发展目标、任务、重点、途径,以及知识型员工相对稳定的职业锚所对应的发展目标、职业定位对其职业生涯管理策略偏好的影响各不相同。

四、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体系

1.体系框架

根据现有职业生涯管理研究,结合IT产业与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特点,本文提出的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体系模型由三大部分、五个模块组成。其中,三大部分为:第一部分,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策略集,由职业匹配子策略集、职业发展规划子策略集和职业发展辅助子策略集组成。第二部分,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影响因素,包含IT企业发展周期、知识型员工职业周期与职业锚三个因素。第三部分,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支撑体系,主要包括工作分析、HR规划、招聘、工作安置、考评、报酬、培训等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五个模块是:(1)策略集模块,即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策略集。(2)影响因素模块,即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影响因素。(3)策略包模块,即根据影响因素进而从策略集得出的,针对具体IT企业与知识型员工类型的职业生涯管理策略包。(4)结果反馈模块,即通过职业生涯管理策略包的实施,推动IT企业与知识型员工共同发展,进而改变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影响因素的循环反馈体系。(5)系统支撑模块,即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支持体系。具体模型见图1所示。

该模型各模块间的关系为:第一,策略集是基础,它为整个模型提供了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的总体策略与方法;第二,影响因素是关键,它根据不同IT企业发展周期以及知识型员工职业周期与职业锚类型,为不同类型的IT企业与知识型员工具体选择与开展有针对性地职业生涯管理提供了依据;第三,策略包是核心,它是针对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不同主体类型的具体实施内容;第四,结果与反馈是纽带,它将IT企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实施的结果反馈在IT企业的发展周期变化以及知识型员工的职业周期变化上,并通过它们动态修正职业生涯管理策略包内容,使得模型的运作更具有针对性与有效性;第五,人力资源管理支撑体系是保障,它为整个模型的正常运行以及与组织战略的紧密结合提供了重要支持。

2.体系介绍

(1)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策略集。职业生涯管理策略或方法,是指提高职业生涯管理水平和促进员工职业发展的一系列方法、举措。这些策略或方法在确保组织拥有具有竞争力的符合要求与工作经验的人力资源的同时,也增强了个体的职业发展力以及更有效的职业决策力(Gomez-Mejia et al.,2000;Granrose & portwood,1987;Herr,2001;Ivancevich,2001)。综合部分学者关于职业生涯管理策略(方法)的研究与实践,结合IT产业及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特点,本文将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策略分为三个维度,即职业匹配子策略集,包括招聘与录用中的匹配;职业发展规划子策略集,包括职业与自我认知及定位、信息与反馈;职业发展辅助子策略集,包括信息与反馈、发展道路设计与实施、教育与培训、工作-生活平衡计划(如图2所示)。

其中,职业匹配子策略集的作用是实现个体与组织、个体与职位之间的匹配,是确保职业生涯管理有效实施的前提。主要由能岗匹配与人-组织匹配策略组成;职业发展规划子策略集的作用是帮助个体制订切实可行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计划,并使其发展目标、计划与组织的发展战略、目标有机结合,是确保职业生涯管理有效实施的基础。主要由个体能力、素质、潜能评估,职业咨询与辅导,职业指导手册,组织内外职位信息与绩效反馈等策略组成;职业发展辅助子策略集的作用是实现组织发展与个体发展的双赢,是确保职业生涯管理有效实施的核心。主要由能力、潜能及绩效反馈,发展道路,内部创业,接班人计划,转行安置计划,岗位轮换,教育培训,导师制,弹性工作制,生活支持计划等策略组成。

(2)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影响因素。

①IT企业发展周期。特点如下:第一,周期性。由于摩尔定律的作用,IT产业将保持创新-发展-再创新的周期循环模式;第二,阶段性。按照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考虑到IT产业发展迅速、周期较短等特点,IT企业的发展周期大致分为创业、成长和成熟、再发展(蜕变)三大阶段。其中,再发展阶段指IT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面临瓶颈时,采取创新或专精战略,使企业发生蜕变进而获取新的核心竞争优势,并进入新一轮发展周期。创新战略是指IT企业对原有产品(服务)、技术进行革新式创新、研发,并推出全新核心产品(服务)以替代原有产品(服务)的发展战略。专精战略是指IT企业在原有产品(服务)、技术优势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深入开发、细分市场、精确定位,不断提升、巩固在原领域领先优势的发展战略;第三,动态性。主要体现在再发展阶段。采取创新战略的IT企业,可能由于创新成功步入二次创业,并进入新一轮发展周期,也可能由于技术、前景、市场判断失误而导致退出。采取专精战略的IT企业,可能由于在行业内做强、做专、做精而进入新一轮发展周期,也可能由于技术发展方向判断失误、研发能力不足或市场竞争力弱而退出或被并购。

综上所述,本文将IT企业的发展周期分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为创业阶段;第二阶段为成长和成熟阶段;第三阶段为再发展(蜕变)阶段。其中再发展阶段又可细分为创新、专精、退出或并购三个子阶段。具体如图3所示。

②知识型员工职业周期。特点如下:一是弹性。知识型员工的职业发展与其专业、学历、经历、智力、毅力等因素密切相关,与其生理年龄相关性较弱。因此,其职业周期的起止点与跨度具有极大弹性;二是开放性。知识型员工的职业发展具有明显的宏观、中观与微观层次性。包括宏观层的输入、输出、淡出三大阶段,中观层的适应、创新、再适应三阶段,以及微观层的发展、徘徊、下降三个子阶段。这种分层划分、层层深入的开放式划分方法更能准确体现出知识型员工职业发展的全历程;三是动态性。知识型员的职业发展与所面临的发展任务及职业状态紧密相关。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与发展状态下,职业目标与发展方法各不相同。这种动态性更有利于指导知识型员工科学进行职业生涯管理与开发。

本文知识型员工职业周期采取职业发展“三•三•三”模型。[2]具体如图4。

③知识型员工职业锚。根据职业锚理论,结合IT产业特点,笔者认为IT产业知识型员工的典型职业锚主要有三类,即沿技术道路不断提升技术与专业能力的技术/专家型职业锚;从技术职位起步逐步转换到相关管理、服务领域的技术/管理型职业锚;在技术岗位上不断积累、钻研进而开发出核心技术并寻找创业机会的技术/创造型职业锚。表1举列了IT产业知识型员工典型职业锚的特征。

(3)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系统人力资源支撑体系

职业生涯管理既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与后者的各相关职能紧密结合、相互作用。主要体现为几个方面:一是工作分析、HR规划以及招聘对职业匹配子策略的支撑作用;二是HR规划、工作安置、绩效考评对职业发展规划子策略的支撑作用;三是工作安置、绩效考评、报酬及培训对职业发展规划子策略的支撑作用。具体论述略,其关系如图5。

图5 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系统的人力资源支持体系

五、结 语

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IT企业的发展周期以及知识型员工的职业周期、职业锚既对系统的运作产生影响也受系统运行结果的作用。今后将进一步研究该体系的内部运作机制,并通过实证分析加以验证。

[注 释]

①摩尔定律是指计算机运算速度每18个月将翻一番。

[参考文献]

[1]张望军,彭剑锋。中国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实证分析[J].科研管理,2001,(6):33-38.

[2]廖泉文。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Hall D. Career Development in Organizations[M].Jossey-Bass Pub, 1986.

[4]Yehuda Baruch. Managing Careers: Theory and Practice [M]. Pearson Education, 2004.

[5]龙立荣,方俐洛,凌文辁。组织职业生涯管理与员工心理与行为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2,34(1):97-105.

[6]龙立荣。企业员工自我职业生涯管理的影响因素[J].心理学报,2003,35(4):541-545.

[7]Schein, E. H. Career Dynamics: Matching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al needs [M].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1978.

Research on Career Management System of IT Industry Knowledge-based Employees

Liu Tianxiang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361000,China)

大型活动策划与管理 篇三

在已有并购决策研究成果中,能给企业并购实践提供有效支持的,仅局限于企业并购活动中的财务分析与估价方法等方面。相比之下,在并购策略分析与选择等方面比较有效的决策评价方法与支持工具甚少。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企业战略并购决策过程的系统考虑,忽视了或过分简化了并购过程中复杂性问题的处理。

刘可新等在国内首次提出了分析评价并购策略决策支持系统的框架,主要是研究一般战略评价工具用于支持企业并购策略的分析与评价,但并没有根据并购决策的特点,来考虑对并购决策过程的支持。

本文试图综合考虑并购决策的复杂性,系统考虑战略并购决策的基本过程与信息结构,针对战略并购决策的特点,用系统观点研究战略并购决策问题,研究支持战略并购决策的技术和方法,提出面向决策过程辅助企业战略并购决策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结构框架。

一、 战略并购决策的特点、过程与信息结构

(一)战略并购决策的基本特点

战略并购决策有着与企业其它管理决策活动不同的特点:

1.战略驱动性 战略并购,是完全由企业战略驱动的企业行为,其根本目的在于追求竞争上的长期战略优势,使企业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而并非单纯追求规模扩大和财务上短期盈利。企业并购过程中各个层面的决策都不能离开企业的战略定位与目标,企业不同的战略选择决定不同的共购选择。

2.多主体性 制定并购策略、确定并购目标。选择并购方式,不仅要考虑并购企业的发展战略与自身条件,还要考虑目标企业的状态,以及考虑国家产业政策、金融政策、法律环境、制度环境与市场竞争结构等外部环境的变化。在并购活动中,并购企业、并购对象与国家(政府)是不同的利益主体,不同主体的决策目标显然不会完全~致,并且各主体的决策相互影响。并购选择决策本质上是一个具有多个决策主体的复杂决策问题。

3.劣结构性 并购决策不仅涉及的因素多。指标体系层次多,是复杂的多主体、多准则的决策问题,而且许多信息是描述性的,甚至是模糊的。经营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与先前并购的经验和教训常常是确保企业并购正确决策的重要方面,同一企业的并购,在不同的时间、由不同的经营管理者来决策,企业并购策略的制定、并购目标企业以及并购方式的选择,往往也会有不同的结果。企业并购决策是一种典型的劣结构化决策问题。

4.系统关联性 战略并购决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我们必须把企业作为一个子系统放到企业所处市场环境这个大系统去考察;其次,并购活动直接影响到并购企业与目标企业的方方面面,并购决策包括一系列具体的相互关联的选择决策,企业决策者在并购决策中必须系统地考虑并购决策的全过程。

5.过程动态性 战略并购,从时间上说,是一个具有一定时间跨度的动态过程,不能把并购仅看作是在某个时间点上发生的交易事件。完整的战略并购决策,既包括并购前的战略分析、并购中的一系列的选择决策,也包括并购后的整合规划,是一个多阶段的动态决策。

6、不确定性 企业并购活动中会面临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如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企业承担的财务风险、企业并购整合运营情况等。在并购决策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这些不确定性的存在,不仅要有对各方面未来变化的预测,还要有具体的风险规避与风险控制决策。

(二)战略并购决策的基本过程与信息结构

首先,战略并购企业应该成立一个专门的战略并购工作组。战略并购工作组通常应由一名高层管理人员领导,包括若干战略规划人员、相关部门管理人员、并购活动管理人员以及并购和财务等方面的领域专家。战略并购决策通常包括一系列具体的相互关联的动态选择与规划决策过程。我们将战略并购决策的基本过程概括为下面八个主要阶段:

1.企业竞争格局的分析评价主要由企业战略规划人员负责分析企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市场竞争格局以及企业竞争对手的能力和战略,分析企业自身的资源状况与企业的关键竞争资源和核心竞争能力,明确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与劣势以及战略成长的机会与威胁。

2.企业战略定位与策略分析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在对企业竞争格局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明确企业的发展远景,分析企业战略定位及目标的合理性,确定是否调整企业战略定位及目标;确定企业为适应外部环境与竞争格局变化所要建立的目标战略优势以及所要获取的目标战略资源、所要形成的目标战略能力、和所要进入的目标战略市场;并由企业战略规划人员进一步分析资源、市场和能力战略需求的实现途径。

3.并购策略选择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确定企业是否采用并购策略,明确实施战略并购的目的及选择何种并购策略。战略并购按照并购动机可分为以增加盈利为目的的并购和以降低风险为目的的并购。同行或竞争者之间的水平并购主要是为了集中资源和客户,从而扩大规模、扩大知名度、增强在同行业的竞争能力。控制或影响同类产品市场;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纵向并购主要是为企业找到稳定可靠的供应渠道和销售渠道,降低采购费用和销售费用,为企业竞争创造条件,以利于对市场变化迅速做出反应;跨行业的横向多角化并购可以使企业迅速进入前景良好的行业或领域,降低或化解经营风险,获得更为稳定的现金流量;跨地区的并购是企业在新(地区)市场上渗透或扩张的捷径,在存在多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情况下,是打开一国市场的必由之路。

4.并购对象选择与目标企业评价并购策略确定后,企业战略规划人员根据企业的战略定位与目标以及并购策略确定企业理想并购对象(以此作为并购对象的选择与评价标准)。并购、财务等方面的领域专家在适当的范围内确定可能的并购对象并对其作初步可行性分析;然后对初步可行的并购对象进行评估,确定最有并购价值的并购对象为候选目标企业。

5.并购企业整合运营规划高层管理人员与相关部门管理人员根据企业战略目标以及目标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并购企业整合运营的总体规划,包括并购整合运营规划资金需求。经营战略协同与管理制度整合、人事管理与就业安排以及财务管理与会计处理等方面。

6.并购方案的可行性论证并购工作组负责组织相关领域专家,根据企业的战略定位与目标。企业并购策略与实现目标、企业资源状况以及并购企业整合运营规划情况,综合分析评价对当前候选目标企业并购方案的实施可行性。

7.选择并购方式与确定并购价格并购工作组在评估并购对象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并购策略。并购能力与条件以及目标企业的特点,(谈判、协商)选择合适的并购方式,在并购方式选择的基础上,(谈判、协商)确定企业并购价格。

8.并购融资决策财务领域专家根据企业并购价格和企业整合运营规划情况,预测并购融资总需求,分析不同金融工具、融资方式的资金成本与财务风险,选择最佳的金融工具与融资方式(自己集资、银行贷款与发行证券等)。

上述战略并购的基本过程在实际企业并购中常常是一个需往复调整的动态过程。根据上述对企业战略并购决策的基本过程的概括,我们给出如图1所示的反映企业战略并购决策基本过程的信息结构图。

二、企业战略并购决策支持的功能要求与系统框架

(一)支持企业战略并购决策的功能要求

战略并购决策是一项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尽管通常企业并购有投资银行与会计师事务所作并购选择、资产评估等方面的顾问,但企业高层管理者在战略并购决策中应该自始至终都是真正决策主体。投资银行与会计师事务所的并购顾问在并购业务及其具体运作上的确能为企业提供很多帮助,但决不能完全代替企业决策者决策。因为只有企业决策者才真正完全了解企业的战略目标以及如何运用并购策略、整合运营并购企业来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企业战略的正确制定以及并购策略的正确选择是企业战略并购成功的根本保证。另外,战略并购决策支持系统只是支持而不是也不可能代替企业决策者和相关领域进行并购决策。决策支持系统的主要功能应是为战略并购决策人员提供决策分析工具与信息环境,对战略并购决策过程进行管理与控制,从而确保企业战略的正确制定以及并购策略的正确选择。

基于上述认识和前述战略并购的基本特点,我们认为,企业战略并购决策支持系统,作为辅助企业战略并购决策的支持工具,除了必须具有模型求解。定量分析。定性推理与人机交互等一般决策支持系统的决策支持功能外至少应具有如下决策支持功能:

1. 战略驱动功能促使企业决策者在企业战略驱动下进行企业并购决策;

2.关联互动功能促使企业决策者在并购决策各阶段系统考虑战略并购决策的全过程;

3.虚拟仿真功能支持企业决策者分析并购中劣结构的决策问题,如并购对象选择与并购整合规划等;

4案例学习功能支持企业决策者参考先前企业并购的经验和教训创造性地做出合理的并购决策;

5.多人决策支持功能支持企业决策者充分考虑企业战略决策以及并购活动中各相关利益主体的影响;

6.专家会议支持功能支持企业决策者充分利用各领域专家的集体智慧做出正确的并购决策;

7.专家知识支持功能支持企业决策者综合利用相关领域专家知识分析推理战略并购决策问题。

(二)支持企业战略并购选择决策的技术、方法

1.Petri网的动态决策过程的建模技术基于Petri网对并购过程的模型化描述能很好地反映决策行动间的动态关系。采用基于Petri网的并购决策过程模型作为企业战略并购动态决策过程中各阶段企业决策者交互决策与各类决策模型方法工具以及战略并购相关专家领域知识的支持平台,从而可确保企业决策者在企业并购选择决策过程中决策行为始终受企业经营战略的驱动,在各具体决策阶段都能系统考虑战略并购决策的全过程。

2.企业间竞争博弈的建模与分析技术对当前与未来企业竞争对手以及市场竞争格局的分析是企业依据企业战略目标确定下一步市场竞争战略的基础,企业间竞争博奕模型与战略管理领域专家知识的结合可有效支持决策者分析企业竞争对手以及所处市场竞争格局,从而确定是否调整企业战略目标与是否采用并购策略及选择何种并购策略。

3.基于案例推理的交互式评价方法在制定企业并购策略、确定并购目标与选择并购方式中,经营管理者的创造性决策思维与先前企业并购的经验与教训常常能帮助企业做出正确的并购决策。企业并购基于案例推理交互式评价主要包括并购案例特征抽取、检索评价、修正学习与系统交互方式等方面。企业并购有很多失败的案例。我们特别重视并购失败案例对并购选择决策的启示。

4.动态虚拟现实仿真建模技术企业并购对象选择与企业整合运营规划,是相当复杂的劣结构化决策问题,难以用单一的简单静态模型描述。为此,将动态虚拟现实仿真建模技术与其它定性定量方法结合用于支持企业并购对象选择与企业整合运营规划决策。企业虚拟现实仿真模型包括企业组织结构模型、企业成长机制模型与企业生产技术能力(知识)模型等。

5.并购相关领域专家知识战略并购决策具有典型的劣结构性特点,如果不注意适当运用并购相关领域专家知识而纯粹的定量化方法,很难支持企业并购决策中的劣结构问题。事实上,在实际的企业并购选择决策中,战略管理、企业并购、财务会计等领域专家知识常常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将并购相关领域专家知识作为支持企业战略并购选择决策的重要工具之一。

6.企业并购选择(多人)广义决策模型及其求解方法企业并购选择决策中,通常存在一些不易量化的决策变量,甚至涉及到处于不同地位的决策主体,不同地位的决策主体通常有不同的利益考虑。因此,在企业并购选择决策支持工具中,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定量优化模型与定性推理知识相结合的(多人)广义决策模型要比仅仅考虑单个决策主体的单人纯定量决策模型更合适。

7.基于Agent的群决策与专家会议智能化支持技术战略并购决策比企业一般管理决策要复杂。战略并购决策,通常需要企业中多个具体的决策人一起对企业并购中的某些决策问题共同做出决策,是典型的群决策问题;有时还需要运用专家会议的形式听取并购活动各相关领域专家的意见。基于Agent的群决策与专家会议智能化支持技术是企业战略并购中科学决策的重要支持手段。

(三)战略并购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结构框架

基于上述我们对战略并购决策基本过程与信息结构的分析以及所提出的企业战略并购选择决策支持技术与方法,本文运用多Agent智能决策支持的基本原理,提出如图2所示的基于Agent的战略并购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结构框架。 在图2所示的战略并购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结构框架中,我们将所有Agent分成两大类:任务管理Agent与决策支持Agent。任务管理Agent包括:企业战略分析Agent、并购策略选择Agent、并购对象选择与评估Agent、并购方式选择与定价入gent、企业整合与运营规划Agent、并购方案可行性论证Agent、并购融资决策Agent与决策过程控制Agent。决策支持Agent包括:方法选择Agent、数据处理Agent、模型选择Agent、知识处理Agent、案例推理Agent、专家会议Ag6nt与界面Agent。如果我们将参与决策的管理者与领域专家也看作特殊的智能决策支持Agent,那么就形成了一个多Agent的战略并购人机协同决策系统。多Agent的战略并购人机协同决策系统具有矩阵式的组织结构,如图3所示。

三、结束语

以上就是一米范文为大家带来的3篇《大型活动策划与管理范文》,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一米范文。

最新范文

127 153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