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范文>实用范文>总结报告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优秀3篇

2024-02-17 06:57:18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所谓反思就是能够迅速从一个场景和事态中抽身出来,看自己在前一个场景和事态中自己的表现。那么优秀的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可爱的编辑为家人们整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优秀3篇,仅供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一

舟(小学教学)素描是美术学习中的基础技能,它在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和绘画技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素描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已有造型能力、素描知识的基础上,要结合要点讲述、实践创作等形式,让学生在素描学习中产生新的设想、新的观念,培养学生的美术创新能力。

一、发展深刻的美术思维

绘画者要发展出深刻的美术思维,在创作时首先要能够在二维空间上表现出立体的三维空间的效果,这种表现能力需要学生们思考的深度、广度和严谨的造型手段。在素描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绘画中的透视现象,让学生在掌握视平线和消失点的基础上,理解“视点”“心点”“余点”和“灭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在六年级《美术》上册第一课《远近的奥秘》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从单一的平面绘画向有深度和透视效果的绘画发展,笔者首先让学生观察了投影中路的宽窄、栏杆的疏密、树的大小变化,要求学生用简单的图形在纸上表现出来,并让他们从自己画的图形中找出问题。学生们通过绘画发现,他们所看的'物体都存在共同的特点,即“近高远低、近宽远窄、近长远短,近处的物体形象清晰,远处的模糊,近处的对比鲜明,远处的灰暗模糊”。随后,笔者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让学生了解了“视平线”“消失点”“视点”和“余点”的知识,最后让学生利用所学的这些知识,用山、树、路三种景色元素表现一幅有空间感的画面。学生们结合空间透视,发展了深刻的美术思维,画出了具有创新意识的素描作品。在素描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结合他们所掌握的透视原理,对所要表现的物体进行全面、深入、准确地思考分析,能够发展学生的美术思维,让他们学会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取舍,从而更好地体现画面中各元素的空间关系、层次,表现出作品的美感。

二、借助正逆反逆,加强灵活性思维

灵活性思维具有开拓性、独创性的特点。在素描中,思维灵活的学生在绘画表现时,往往不拘泥于表现对象的位置关系,而是根据画面的需要,合理安排构图、表现物体结构,赋予画面更强的节奏感。在素描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正逆、反逆的思维模式,加强学生的灵活性思维,培养学生的美术创新能力。在五年级《美术》下册第五课《静物写生》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在素描写生中体现物体的位置关系,表现画面的空间感,笔者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写生的步骤和注意事项。笔者发现许多学生在写生时用线较死板,画面缺乏变化,于是引导他们从正向与逆向、横向与纵向等不同角度观察静物的组成和线的位置关系。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自己总结了写生的原则:“物体本身也有纵深感,看不到的面不代表它不存在,看不到的面也要用线的形式表现出来,只是在表现的过程中,看不到的面,用线要虚,整个画面,近处的线要粗重,远处的线逐渐变轻,这样画面就会有变化,也能体现空间感。”学生通过正逆、反逆思考,锻炼了思维的灵活性,画出了更有创意的作品。在素描教学中,教师还通过改变物体的方向、位置、角度等方法,让学生在观察中产生丰富的联想,再利用自己掌握的素描知识和技能去表现物体的形象,无形中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素描学习中找到了自信,提高了画面表现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三、融入生活实践,强化发散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来源于生活的启发。在素描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去体验美,发现美,强化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掌握绘画造型的方法,在素描写生中激发创新的意识。在六年级《美术》下册第一课《明与暗》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了解物体在光的照射下产生的明暗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绘画表现力,笔者让学生观察纸张在平铺、卷曲和被揉皱的情况下被光照时发生的明暗变化。学生通过观察得出:“平铺的纸几乎没有明显的明暗变化;卷曲的纸在光的照射下,有了亮面和暗面之分;被揉皱的纸在光的照射下明暗层次丰富,不同方向的体面与光源形成不同的角度,受光量也不同。”在此基础上,笔者通过在球体、立方体上投影,引导学生掌握了“三大面、五大调子”变化规律,强化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对几何体素描写生过程中,学生们认真观察几何体的体面变化和明暗变化,形成自己的思考,大胆表现出了画面的明暗变化。在素描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美术创新能力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长期坚持。教师在素描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多种体验情境,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形成扎实的素描技法基础上挖掘自己的发散思维,不断创新绘画技巧和表现方法,让自己的美术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二

教学教材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开展,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一是高中阶段的开始,是以后三年学习过程的奠基阶段。所以重视培养高一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显得极为重要。所谓创新能力是指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并应用猜想、想象、直觉等获得发现和进行创造的能力。“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这为我们在教学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那么数学教学应如何依据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一、更新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素质﹑为创新教学打下基础

教师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关键。教师要首先敢于冲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以往死板的教学模式。以研究性教学代替传授式教学为,以反思性教学代替经验教学,以开放性教学代替封闭性教学,创新教育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强调学的主体意识,突出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将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上来,培养创新能力,必须抛弃传统教学中压抑挫伤人的创造潜能和个性的发挥、窒息人的创造意识形成的种种因素,并使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实处。

二、提高学生数学气质,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

优秀的数学气质是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力求现象数学化。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之间的数学现象,探索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的过程,逐步形成学生的数学气质,从而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浓厚的好奇心,对问题的敏锐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持之以恒的品质,这正是具有创新意识的人特有的典型的个性心理特征。

三、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学生的质疑来自于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的反馈,高一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得主要表现在记忆和解题上,缺乏对知识间的联系和分析,被动接受的多、主动反思的少。

四、结合实际引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动力

数学学科由于其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结论的确定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决定了数学学习的难度,尤其是对刚刚接触到高中数学的高一新生。没有好的开头可能会挫伤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树立不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而数学兴趣的培养是学生学习这一学科的自觉性与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它不仅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还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努力地去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成为创新思维的动力因素。因此,在数学教≤www.1mi.net≥学中选取通俗生动的事例,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五、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

传统的数学教学侧重于以教师为主导的知识传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能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这种教学活动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也从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手段通过对基础知识的认识,熟练掌握和成功运用,通过对图形的观察分析,对数学符号的应用与思考,使学生在逻辑理解,抽象概括,变化联想等方面,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变通性,直觉性和独创性等创新思维的优良品质

六、重视解题教学,发展创新思维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因此,通过解题教学,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学会从多个角度提出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使他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等思维素质。在解题中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独立思考、大胆猜想、质疑问难、积极争辩、寻求变异、放开思路、充分想象、巧用直观、探究多种解决方案或途径,快速、简捷、准确地解决数学问题,这些都是创新思维的体现。综上所述,在数学科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我们要大胆抛弃“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优良的思维品质,从而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三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当前化学实验教学效果不大理想的主要原因:一是教师对实验教学的质量意识淡薄;二是有的教师实验能力差;三是课前准备与精心设计不够;四是忽视了操作技巧或教师本身的操作技能差。因此,必须重视实验教学的研究和探讨。下面就如何将实验教学落实到位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一步:做——突出实验教学的实践性

中学化学课本知识早已是人类创造的现成财富,但对于学生来说,通过自己实践仍不失为“新发现”,是一种“再创造”。重要的是他们在“再创造”的探究过程中,能够形成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的创新能力。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把学生“当作小科学家来看待”(布鲁纳语)。

例如,当学习了金属和盐的置换反应之后,一位学生写出了2Na+CuSO4=Na2SO4+Cu这个化学反应方程式。我注意到这是很多同学存在的共同问题,于是就让学生亲自动手做金属钠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在事先不知道结论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去实验、去探究,并要求描述实验现象、记录试验结果、展开分析讨论。这样,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既解决了问题,又学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培养了创新能力。此外,我们还开放实验室,允许学生在实验室做很多带有探索性的家庭小实验和自己设计的小实验,让学生大胆动手、动脑做实验,不断实践、创新。

第二步:思——注重实验教学的启发性

“学起于思。”现代教学观认为,学习的关键在于学生运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去思考问题。例如,在教学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要求学生设计出制二氧化碳的装置。学生经过思考,马上就联想到制氧气的装置,但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发现此装置不行。学生经过认真的实验尝试,终于得到了课本上的那种装置。实验后,我向学生介绍了二氧化碳发生装置,学生在搞清楚原理的基础上,动手设计装置来制备二氧化碳,这让我惊叹不已!这时,教室里的气氛一下子热闹了起来。学生经过深思熟虑,不久,又装配了几套极富有启发性和创新性的装置来制备二氧化碳,把本节课推向了高潮。实践证明,引导学生进行设计性实验的训练是调动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培养创新能力的一项有效措施。我们认为,只有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多角度思考问题,才能迸发创新火花,培养创新能力。

第三步:疑——强化实验教学的探索性

“思源于疑。”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通过不失时机地设疑置惑,营造强烈的问题情境,引导通过实验进行积极的探索,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例如: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哪一个?供选择的有空气、二氧化碳、氧气等。书上的答案只是二氧化碳,而有学生提出,空气中也有二氧化碳,那空气能不能使石灰水变浑浊?当时我一楞,我自己也不能确定,不过我还是鼓励了这位同学。课后我和学生们一起来验证,用打气筒向石灰水中打气,打到一百三十六下果真看到了少量的沉淀,说明空气也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疑问就这样迎刃而解了,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更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第四步:放——扩大实验教学的自主性

如果我们认真反思一下我国传统教育的“短处”就不难发现,似乎它们都与我们的教育统得过多、放得不够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缺少应有的自主性有关,而实验在弥补这方面的缺陷上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如在讲燃烧的条件时,我并不是直截了当地把“燃烧需要可燃物,需要氧气,需要一定的温度”的结论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从习以为常的现象背后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意识到寻常现象中的非常之处。教学中我把这部分的内容作了这样的设计:①白磷和红磷是不是可燃物?②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了,而红磷没有?③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了,而水中的白磷没有?……学生回答第1个问题时,几乎是不加思索、异口同声,因为这实在是一种太寻常不过的现象。正是这种寻常,导致学生忽视了寻常现象背后隐藏的问题,在被教师接二连三的问题问倒后,学生对一个普通现象后面居然隐藏了这么多让人深思的问题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此时,教师演示三个对比实验:(1)蘸酒精的棉花用火一点就燃,而蘸水的棉花用火很难点燃;(2)用火柴能将纸点燃,而用火柴不能将煤点燃;(3)一支燃烧的蜡烛用烧杯罩住后很快熄灭。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据此说出自己寻找到的问题,比比谁找到的问题多,比比谁发现的问题最有思考价值。学生的问题意识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不少学生提出了值得深思的问题:蘸水的棉花等水蒸发完后能燃烧吗?将煤浇上酒精后能用火柴点燃吗?将燃烧的蜡烛放在装有二氧化锰的烧杯中,再沿烧杯壁倒入过氧化氢溶液,蜡烛会燃烧得很剧烈吗?将燃烧的蜡烛放在装有碳酸钠的烧杯中,再沿烧杯壁倒入稀盐酸,蜡烛会熄灭吗?液化气灶、煤炉为什么留有通风孔?……学生处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思维空前活跃,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如何提问上,久而久之,问题意识就极易得到激活和强化,主动寻找和发现问题就会成为大多数学生的良好习惯。

除常规的教学手段外,作为有进取心的教师要有创新的思维,来探索化学实验教学。教师要以《标准》为指针,以“课改”为契机,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立足于做、着重于思、着眼于疑、着力于放,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求出发,提供给学生最基本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创设生动、多样的科学探究和实践活动情境,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勇于怀疑、敢于批判和善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最新范文

140 290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