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范文>实用范文>优秀范文

工业互联网方案(最新7篇)

2024-02-03 10:34:15

这里是编辑为家人们分享的工业互联网方案(最新7篇),仅供借鉴。

工业互联网基本概念 篇一

事实上,能源互联网在欧美多个国家已经“开花结果”。中国风能协会秘书长秦海岩对《经济》记者表示,近年来,除了中国之外,美国、德国、丹麦等多个国家提出能源转型或变革方向,能源互联网的内涵在扩大。其目标不仅是通过供电系统的数字联网保证稳定高效供电,还要通过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优化能源供应系统,为能量生产和消费提供从电站中的发电机到客户各个环节的智能IT支持。这就能看出能源互联网覆盖面之广。

但是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虽然能源互联网目前仅停留在概念层面,但是发展空间是无限的。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就向《经济》记者表示,能源作为大宗商品跟其他商品不太一样,能源的需求是靠下游产生的,互联网解决的是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所以互联网能够刺激其他行业的需求但能源不存在这一点,不过能源互联网是必然的趋势,例如利用太阳能我们能够自己发电,但这就需要利用互联网同电网沟通、互动。另外,购电渠道多样化后可以像网购一样去看价格购买电,也带给互联网能源一个机会。

当然,作为大宗商品,能源是以长期合同形式存在,不零打散卖,但林伯强强调说,互联网出现后,如果能与更多的消费者互动,零打散卖也有可能,“只要能源领域能有一点点机会,那对企业来说就是天大的数字”。

显然,企业是冲着商业前景而来的。那么,“互联网+能源”细分到各个行业的市场究竟有多大?

有报告指出,目前我国用户端电力销售的金额大约为2.5万亿,加上建设投资,可以估计能源互联网的市场至少在5万亿以上。也有业内专家表示,能源互联网包含3万亿售电市场、电动汽车和智能家居硬件设备,加起来至少是6万亿至7万亿的市场。万亿产业蛋糕呼之欲出,这意味着相关产业链概念股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投资潜力。

“网”的角度介入更易获得收益

在此背景下,民间资本怎样能达到预期目标,如何成为概念大热下的赢家?

作为草根群起的互联网时代,可谓低门槛高回报,林伯强也表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民营企业机会增多,尤其是能源互联网目前处在概念阶段,指向未来的事情比较多,所以在这个概念期加上低门槛,民间资本的机会是很多的。“从‘网’的角度去介入更容易获得收益,因为能源企业的基础设施都很强硬了,民营企业很难进入。但从‘网’的角度看,机会很多,可以做的事情也很多。”

民生证券新能源行业分析师陈龙对《经济》记者表示,处在这样一个布局阶段,很多民间资本应做好进入的准备,例如说电动汽车、微网、售电、储能的研发,只要沿着国家的政策方向进行一些布局,投资效应还是会显现的。

能源行业分析师曹立也对记者表示,充电设施、储能、合同能源管理将是能源互联网的重要入口。

曹立解释称,新能源汽车发展空间巨大,充电设施将成为能源互联网的重要入口,据了解,2015 年第一季度,新能源汽车乘用车销售 26581 辆,同比增长2.8 倍,远超同期市场整体增速。充电设施将成为海量数据的入口,潜在价值巨大。“未来光伏、风电等分布式发电也会大量接入电网以及单独形成微网,能源的提供将更加多样化,但同时对电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储能有望广泛应用在分布式发电等发电端和用电端。”

工业互联网基本概念 篇二

作为异军突起的新生事物,近年来互联网金融一直处于不断创新和变革中,新潮迭起。一方面,联网金融正逐步深入社会生活,不断推动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社会自由、开放,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另一方面,由于监管滞后和自律不足,许多并非真正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以“金融创新”的外衣为掩护,进行金融诈骗或者非法集资等非法活动。公安部数据显示,2016年一季度,涉及非法集资的立案数达2300余起,涉案金额超亿元案件明显增多;尤其是“e租宝”、“泛亚”、“上海申彤大大”、“中晋系”等恶性案件于近期内集中爆发,导致社会对互联网金融的质疑之声不断,加上 “三伪”(伪平台、伪专家、伪协会)盛行,经常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致使社会广泛存在着一些不成熟和不理性的态度,很多人由三年前的趋之若鹜变成现在的避之不及,互联网金融正被快速地妖魔化和污名化。目前,互联网金融污名化的主要类型和表现形式如下:

1.创新失败论

为期一年的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已经在包括北京等地全面展开,众多小平台被淘汰也成为了事实。盈灿咨询、网贷之家联合的《P2P网贷行业2016年上半年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时间全国共减少了246家正常运营平台,预计正常运营平台数量仍然将进一步下降。野蛮生长的网贷行业将迎来“存量淘汰”阶段。对于诸如此类的情况,有人断言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已经失败。

其实,任何事物都有其生命周期,但是在其刚出现的时候,就说它要退出,明显是时机把握和判断不太妥当。在专项整治后,近期的监管政策会给其带来较大压力,预计互联网金融领域优胜劣汰将加剧,但此阶段是真正去伪存真阶段,而规范发展的互联网金融企业或迎来壮大契机。

真正的互联网金融在中国才开始,尤其是作为一个全球性的浪潮,仍将蓬勃发展。当前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只是向规范发展迈出了第一步,不是发展过了,而是发展不足,远远没有到结束或者消亡的阶段。

2.新词替代论

国外高盛、富达等全球顶级的传统金融巨头向科技公司转型, Fintech概念全球大热,已经成为国内互联网金融企业跟风的目标,像理财范、积木盒子、京东金融、宜信等平台也定位为金融科技公司。有人认为,随着金融体系融入更多元的科技因素,如智能机器人、VR、生物验证技术等,互联网金融一词就显得捉襟见肘了,从金融业态发展与更替的宏观视角上看,金融科技的概括性更强,有望取而代之。同时,国内互联网金融监管收紧, P2P平台转型寻出路。为此,甚至有一些企业和专家急于撇清不规范甚至违法的行为导致的行业被“污名化”,认为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已经病入膏肓,必须让位于Fintech,改头换面才能重获新生。

事实上,任何事物都有本质性。互联网金融会从2013年伊始,即从中国发力到全球互动,Fintech是西方世界回应中国互联网金融热潮,是新技术引领下的一个潮流,与中国互联网金融的本质及主要的形式一致。目前我们面临的金融变革,是新技术革命驱动下的金融创新,具有全球性、技术性、数字化等共同特征,是以新的一代信息通讯技术为代表,涵括了大数据、云计算、创新平台、移动互联、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宏阔的技术领域。这些不断迭代和升级的新技术浩浩荡荡,遍布我国国内外各个角落,不仅影响着传统的实体产业,也影响着金融等过去称之为虚拟经济的部分。今天这种革命也才在进行之中,互联网金融作为其中的一个领域,只是我们看到的非常少的层面,有足够的未来和发展空间。名称只是个符号,不是可以隔离污名化的金钟罩,为撇清历史问题而将简单将名称由互联网金融替代为Fintech的做法,不利于总结行业发展过程的经验教训,也不符合我国的行业发展现实需要。

3. 历史虚无论

很多人认为2013年是互联网金融的元年,主要是基于有人对当年业界巨头联手合作试水互联网金融而提出一问,并将其定位为互联网金融产业聚合聚变之年:“2013年,网络逆袭,成王败寇,历经十余年酝酿的互联网金融产业爆发在即,其能够颠覆传统的主流金融模式,开启属于自己的产业元年吗?”对此类现象,主流媒体积极跟进热炒。实际上,互联网金融发展历程中,2013年是媒体热点报道的元年,并非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元年。这个元年是媒体给它的宣传定位,并不是产业或者技术的元年。

我们不可歪曲和否定的是,早在1998年央行科技司陈静关注到互联网金融将会影响中国的金融,主要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等进行打造升级,通过央行构建了一些新的技术支持平台,从而把运用互联网技术打造的传统金融叫做互联网金融。而后专业报告《历史的脚步》,主要从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发展对我国金融业产生的深刻影响、电子商务网上支付、网上银行、人民银行在互联网金融服务方面开展的相关工作四个方面介绍了1998年至2001年互联网金融服务及其在我国的发展,从而澄清了很多谬论。

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和相关的研究,比通常所说的还要早很多,社会上普遍说互联网金融是2013年才出现,或者说是2003年伴随支付宝而出现等说法不准确,不符合历史事实。尊重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历史,我们需要坚持一切从客观历史事实出发,将单个的历史事件放入我国这些年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历史长河中去研读和理解。

4. 以偏概全论

很多人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以P2P、众筹为代表,以至于流行误导老百姓的“线下P2P”的说法,很多的研讨会、媒体报道也不自觉地就把伪P2P当做P2P的标签,而把P2P当做互联网金融。事实上,我们要划清的界限和澄清的事实是,互联网金融不只以P2P、众筹为代表,而是以电子银行为起点,包括互联网银行、互联网保险、互联网证券、互联网基金、互联网消费金融、互联网支付、互联网借贷、互联网征信、互联网风控等将近十多种类型和模式的广泛领域。

从2003年开始,因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出现了支付宝、易宝支付等电子支付,互联网金融是从电商领域中孵化出继而进入民间领域,发展起来的基石是支付,2007年在中国因互联网技术和民间金融结合而出现的P2P借贷和股权众筹,从来就只是互联网金融的一个支流。2015年7月十部委联合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P2P、众筹也只是其中列示的互联网金融业态的一小部分。互联网金融本质来讲是金融的一种新业态,与让人谈虎色变的伪P2P等存在本质区别。 互联网金融去污名化的对策

“污名的施加是社会建构的过程”,认识不清、不规范甚至违法的行为导致“污名化”现象严重,使得互联网金融的社会形象遭到严重的破坏,同时也使得众多从业者承担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并通过互联网迅速地传染、深刻影响整个生态。这是互联网金融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瓶颈。2016年乃至“十三五”期间,我国互联网金融规范发展的要求愈加明确。研究互联网金融的污名化理论的意义在于探寻去污名化的策略。要正确看待互联网金融就不能与一些行业污点混为一谈,更不能依据偏见而影响相关政策制定和执行。因此,我们对于互联网金融去污名化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第一,厘清概念界限

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基础理论研究亟待加强。互联网金融的概念现在还相对模糊和宽泛。但是基本边界应该清晰划定。我们认为,互联网+非法集资不等于互联网金融。非法集资早已有之,不是因为有了互联网才出现,也不是因为互联网才变得更加恶劣,是因为有了互联网才会更加容易检测到和参与其中。现在有了互联网,可以随时查资料来了解哪里有非法集资和非法集资的情况怎样,所以互联网+非法集资不是互联网金融,而是非法集资在互联网上的一种延伸。要打击非法集资,但是不打击互联网金融,在互联网上的非法集资还是非法集资。

互联网+金融诈骗也不等于互联网金融。金融诈骗也早已有之,在没有互联网金融之前金融诈骗更为恶劣。通过互联网的验证,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有了较大的改变。有了互联网,骗子可以更快和更多一些对互联网没有经验的人进行诈骗,而对有经验的人来说有了互联网,则可减少被诈骗的概率。

互联网+金融创新才等于互联网金融。过去认为互联网+金融不是互联网金融。例如之前在网上售卖基金销售,直到余额宝将其变成一块钱可以理财的产品时,才变成了草根可以参与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并迅速红火起来。现在互联网金融平台出问题的关键是因为没有运用技术和真正的创新,而在做互联网理财或者互联网理财计划、有集合资金形成资金池,都存在非法集资嫌疑。

第二,坚守三线准则

互联网金融要有底线。现在法律明确规定的、非法集资底线和不能形成区域性的金融风险以及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底线,是法律底线和风险底线,也是政府监管部门的明确规定。

互联网金融要明确政策红线。政府一直鼓励创新,但是对于创新的政府红线,央行以及其他的监管部门通过白皮书、各种会议的和一些文件等等是在不同的阶段发挥作用。

互联网金融划定业务的界线。互联网确实是一个跨界集成很多边界的一种新的形式,但是掌握这种界限,还是一个基本功,特别是要掌握一个业务过程中的产品所连接的经营者与消费者全力与义务的界线。

第三,创新治理手段

工业互联网 篇三

似乎在意料之中,传统工业受到互联网影响所反应出的变化,不是在某一项标准中的微调,而是显而易见的、甚至关乎生命的变化。甚至有人将互联网带给工业的这种改变,称之为当之无愧的又一次工业革命。与此同时,互联网本身也经历着从未有过的工业化变革似的思考和更多想象不到的变化。无法像金融、汽车、移动那样将互联网与工业的融合作出合适的概括,这不是简单的“1+1=2”似的叠加,而是更多挑战机遇并存的大势。

从工业的角度来说,两化融合代表着工业与信息化相互影响的高度概括,而互联网与工业的融合让各种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成为两化深度融合最活跃最具代表性的新方向。一些积极拥抱互联网的装备企业正向服务型企业转型,消费品、软件、IT等企业正向互联网平台转变,能源企业则可能向大数据信息服务拓展。一些传统工业企业对抓住互联网引发的产业变革机遇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就像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互联网与工业的融合不仅是实现两化融合的渠道,还能够打破工业信息化的困局,甚至搅动行业布局,产生新的竞争机会和利益焦点。每一阶段的结果,不但代表着工业企业在融合中所遇到的所有变量,同时还代表着竞争中产生的思考,形成的新思路。

工业互联网 篇四

当今世界,网络信息技术加速向实体经济领域渗透融合,深刻改变着各领域的生产理念、生产工具、生产方式。在网络信息技术与工业深度融合的孕育下,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型工业形态的驱动下,工业互联网蓬勃兴起。近年来,为加快促进本国制造业振兴,繁荣实体经济,争夺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美、德、日等国纷纷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产业合作为抓手,加快工业互联网推进,推动全球工业互联网发展驶入快车道。

一、工业互联网对我国经济

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工业互联网作为互联网及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工业深度融合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为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提供重要依托,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塑造长期竞争力提供了强大动力。

第一,工业互联网是未来经济持续繁荣的新基石。工业互联网将网络信息技术最新成果充分融入生产制造、流通、运行、服务全过程,通过信息流驱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有力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全要素生产率加快提升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工业互联网是新型劳动工具,将人、机器设备、物料、产品、环境、过程等实体生产领域基本要素全面互联,充分盘活工业大数据这一数字经济时代新生产要素,并促进新一代劳动队伍形成,从而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工业互联网是新型基础设施,通过构筑制造、能源、电力、交通等经济社会各部门智能化升级必不可少的网络连接和计算处理平台,成为数字化智能化时代像电网、水网、高速公路网一样的通用性基础设施,支撑经济社会全方位发展。世界经济论坛(WEF)2015年报告指出,未来十年工业互联网将为制造、能源、农业、交通及其他产业部门带来革命性变革。工业互联网是构筑产业发展新体系的关键依靠,通过催生大量新技术、新网络、新平台、新应用,促进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的工业发展新体系加速形成,推动专业化、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不断壮大,并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提供支撑。工业互联网是培育新经济形态的重要支撑,通过推动平台经济、分享经济、定制经济等新经济形态加快向生产领域拓展,成为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强大动力。

第二,工业互联网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手段。工业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工业互联网通过激发新动能、改造旧动能,成为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以去库存为例,利用工业互联网实现环节之间、企业内外、供需两侧的互联互通,形成生产企业乃至整个产业资源和能力的全面调度,从而有效化解存量。再如降成本方面,工业互联网不仅可以通过改善企业管理方式、优化资源配置来节约企业管理成本支出,而且可以通过大幅提升设备能效、拓展资源和能力获取渠道等方式,有效降低企业运营费用。

第三,工业互联网是统筹建设“两个强国”的新引擎。在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制造强国与网络强国建设彼此相互交织、不可分割。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工业制造深度融合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发展智能制造的重要基础支撑,成为两个强国建设统筹推进的关键抓手,对我国综合国力提升意义深远。一方面,工业互联网作为实现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基础平台,是落实“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战略要求的关键支撑,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随着网络空间不断向线下拓展,具备融合基因的工业互联网也自然成为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为我国开拓5G等下一代移动通信应用空间、推动新型网络基础设施升级、提升网络治理能力都提供了重要契机。

第四,工业互联网是筑牢国家安全防线的新保障。从经济安全和资源安全角度看,一大批国际制造业、信息通信业(ICT)跨国巨头,都积极在全球部署工业互联网平台,在各自高端软硬件产品的垄断优势之上,“知名品牌+高端产品+主导平台”的立体新优势正在形成。这种情况下,国产品牌、产业生态以及作为国家战略资产的海量工业数据掌控都面临严峻挑战,加快发展我国自主可控的工业互联网,是确保工业数据乃至经济安全的重要保障。从科技安全和网络安全角度看,工业互联网引发技术的群体性和裂变式创新,为我国掌握一批支撑未来高端制造的基础技术和前沿技术提供了机遇;同?r,线上线下融合趋势将网络空间、网络安全外延进一步扩大,主动发展工业互联网是我国积极应对新型网络安全的应有之义。从社会安全和生态安全的角度看,工业互联网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大幅提升设备监控、安全生产等智能化水平,继而有效保障关键生产设施,减少生产安全事故。

二、工业互联网全球发展态势

近年来全球工业互联网发展提速,呈现总体格局日渐明朗、技术产品标准竞争日趋激烈、龙头企业关键平台布局日益强化等突出特点。

第二,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核心的生态竞争不断升级。当前,平台作为核心的产业竞争正在工业互联网领域重演。GE、西门子、博世、施耐德、ABB等国际工业巨头纷纷强化全球布局,以既有高端装备、产品为基础,打造可实现工业设备连接、工业大数据分析和工业应用服务等强大功能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形成“云+端”、“制造+服务”、物理与数字融为一体的平台新优势,力图形成对全球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的掌控能力。而思科、SAP、微软、IBM、英特尔、AT&T、亚马逊等信息通信业(ICT)巨头凭借在云计算、大数据、新一代网络等方面的?硬件系统及解决方案优势,也纷纷涉足工业互联网领域。

第三,以标准化为战略制高点的前瞻性布局全面提速。标准一直是决定行业主导权的关键因素,对新兴产业的技术路线走向、产业体系设计以及产业化等至关重要。在工业互联网起步阶段,标准化已经成为各国推进的战略重点。美国IIC将推动构建全球统一的工业互联网标准作为战略目标,与全球ISO、IEC等多个国际标准化组织、开源组织和区域标准研制部门建立协作关系,加快具体标准研究。德国工业4.0平台也成立专门的标准化机构(LNI 4.0),推进包括工业互联网在内的制造业网络化、智能化相关标准研究制定。同时,IIC与工业4.0平台将“标准与互操作”作为六大联合工作之一,共同推进标准研制。

此外,安全、测试验证、商业解决方案和生态体系培育等,也都成为各国政府、各大组织、各类企业发展工业互联网关注的重点。

三、我国推进工业互联网的基础与挑战

(一)工业互联网发展基础良好

我国是全球制造大国,网络信息技术产业也形成独特优势。特别是,近年来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不断深化,为工业互联网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是工业大国地位不断稳固。改革开放以来,借助民营资本、外商资本和原有国有资本的共同作用,我国劳动力优势和市场优势得以充分发挥,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我国具备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举的全部工业门类,联合国公布的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居世界第一,齐全的工业门类给工业互联网带来了最为丰富的应用场景。除了工业体量大,在部分高端制造领域,我国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工业互联网提供了自主可控的高端智能联网终端。

二是网络信息技术产业基础不断夯实。从基础设施建设角度看,我国4G网络规模全球最大,截至2016年底,我国4G基站263万个,网络覆盖所有城市和主要乡镇,4G网络速率比2G/3G时期提升10倍以上;一批全光网市、全光网省建成,光纤接入用户占固定宽带用户的比例达到76.6%,居世界首位。从技术创新方面看,移动通信、物联网、高性能计算、云计算等关键领域取得群体性突破。5G启动早、基础好,最快于2020年实现商用部署;低功耗、广覆盖的窄带物联网(NB-IoT)成为主要推动者和标准制定者,2017年将实现商用;云计算集群规模、大数据处理能力都显著增强,如以“飞天”自主核心技术为支撑的阿里云服务可承每秒8.6万笔的支付峰值。从产业发展角度,互联网企业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全球市值前十位的互联网企业我国占3家。智能终端企业占据国内市场份额的80%以上,并有三家企业跻身全球前五。

三是融合基础不断深化。近年来,我国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进一步提升,航天、航空、机械、船舶、汽车、轨道交通等行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超过85%,钢铁、石化、有色、煤炭、纺织、医药等行业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超过65%、ERP装备率超过70%。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融合不断加深,航天云网、三一重工、徐工集团等企业追赶国际步伐,积极打造工业互联网云平台,尽管影响尚不如国际上先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但也已初具规模,为强化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生态服务能力打下一定基础。

四是政策基础不断完善。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工业互联网发展,在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十三五”规划纲要、《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战略中都明确提出加强工业互联网建设。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持续推进工业互联网重大问题研究,指导成立了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启动了一批试点示范,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进入快车道。一些工业强省(市)也加快工业互联网推进步伐,2016年上海先后制定《上海临港地区工业互联网示范区建设方案》和《工业互联网三年行动计划》,推动临港地区打造为工业互联网部级示范区,将上海市打造为工业互联网示范城市。辽宁出台了《辽宁省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将工业互联网作为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要抓手。

(二)深入推进工业互联网挑战严峻

尽管我国在工业互联网总体研究、技术标准、产业联盟、国际合作等方面步伐加快,逐渐形成先行企业自发探索、产业协同日益紧密、政府推进因势利导的良好势头。但工业互联网本身属于融合性、前瞻性技术产业,且我国工业整体仍处在爬坡过坎的阶段,决定了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必然会面临多重困难和挑战。

一是产业大而不强。工业互联网代表了工业4.0时代工业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基础。而我国工业阶段差异、地区差异、行业差异大,面临2.0、3.0“补课”和4.0“加课”同步推进的任务,难度很大。我国关键系统、软硬件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仍然不足,工业大数据、工业云等工业互联网关键技术、平台和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功能弱。我国缺乏像GE、西门子等具备整体综合解决方案和全领域覆盖能力的龙头企业,更缺乏具备工业技术与信息技术双重竞争力的领军企业,龙头带动效应不明显,而缺少在细分领域“专精特新”的“隐形冠军”,也制约了我国工业互联网良性生态化发展。同时,尽管近年来企业信息化发展已经取得长足进步,但大部分企业的信息化能力还很薄弱,各类信息系统的集成能力不足,信息系统部署与先进管理组织之间两张皮。

二是跨界合作不足。目前看,我国制造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实践仍不够普遍,且合作内容主要在流通、销售、服务等环节,研发和生产端的合作仍亟待提升。一方面,制造业特别是高端制造通常技术门槛较高,许多领域看似相似却有很大技术差别,如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服务机器人与以控制为核心的工业机器人虽都是机器人,但技术实现大有不同,互联网企业与服务机器人企业的合作模式就难以直接移植到工业机器人方面。而传统制造企业往往受制于重资产拖累,在未见到成熟案例时不敢轻易开展网络化转型与合作。另一方面,不同于高利润或低门槛的生活服务业,制造业往往投入成本高而收益回报期长,且难以达到消费互联网应用动辄千万甚至上亿的用户规模,网络效应难以充分发挥,因此大部分互联网企业不愿涉足。此外,互联网企业能力提供与制造企业业务需求不匹配。互联网企业提供的平台和服务往往是通用性的,但制造业门类众多,行业和企业特性需求庞杂,且越向研发生产端延伸,特性需求越多。出于成本、技术考虑以及自身能力制约,互联网企业整体还难以满足制造企业实际需要。

三是部署实施困难较大。新常态下,结构调整任务艰巨,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凸显,开展工业互联网技术研发与应用部署能力不足。尽管我国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高于总体工业增速,但是产业规模不够,在整个工业中所占比例不高,增加值占比不到13%,不足以拉动整体工业快速增长。传统行业仍然是我国工业发展的主体,当占比很高的高耗能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的行业出现严重下滑时,整个工业增长的下行压力就?很大,并且制约个体企业的发展。受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企业对各种负担和经营困难的主观感受增强,人工成本攀升、融资难、融资贵、税费负担偏重等是问题突出。大量资金仍然在房地产、金融等领域空转,产业资本“脱实入虚”的压力仍然较大。同时,我国创新要素和高端人才供给不足,研发投入强度仍显著低于欧美发达国家3%左右的水平,研发人员总量占就业人员比重不足发达国家的1/2。

四、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政策建议

当前,全球工业互联网仍处于起步阶段,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面临难得历史机遇。应充分发挥我国市场潜力大、产业体系相对齐全、互联网创新活跃等优势,在发挥市场主导作用的基础上,更好利用政策引导和支持手段,形成合力,深化推进。

一是加快打造产业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工业互联网属于跨界性、前瞻性很强的技术产业领域,特别需要强调整体性和生态性,注重跨界合作、供需对接、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技术产业与人才培育同步推进等,这也是美、德、日等工业强国推进工业互联网过程中的共同焦点。特别是,需要立足我国工业体系全、应用场景丰富、ICT基础设施及产业发展迅速等特点,加强跨界合作和供需对接。一方面,研究制定促进跨界融合的引导政策,做强做实各类制造业创新中心、融合型产业联盟、开源社区等平台,推动制造企业与ICT企业凝聚共识、互通有无,支持企业积极开展竞争前合作,集中突破物联网、工业控制、大数据、人工智能、关键软硬件等核心技术,加快数据接口、网络互联、数据平台、安全防护等重点领域的标准化。另一方面,政府要充分做好服务、搭建桥梁,为解决方案企业与需求企业供需对接建立渠道,以应用为导向、以系统集成和综合服务能力提升为重点,培育一批工业互联网相关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和应用服务商,提升广大制造企业对本土自主品牌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带动更多企业开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探索工业互联网应用新模式。

工业互联网基本概念 篇五

马云们还没有成为网红布道者之前的那些年,中国互联网仍旧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好像多年的沉寂只为拥有绝对话语权的人的仰天一吼:未来已来。

于是,新时代下,中国商业开始有了图腾。一时间,各种颠覆、创新、迭代、链接……破茧而出,地球开始加速转动。

这是一个预示,代表着一个全新的话语权时代来临。

不得不说,中国互联网行业是一个最热衷于炒热概念并且在社会层面普及概念的行业。回顾中国的互联网发展历史,一个个新奇的带着浓厚互联网色彩的概念的兴起,背后是大量为人称道的策划和风云人物。而伴随着这个过程的是互联网行业的高歌猛进和对各个行I的渗透。

有人说,互联时代,品牌虽然是必要的,但是概念才是关键。马云、李彦宏、董明珠们为了占领市场绝对话语权,不惜唇枪舌剑,互相开炮。其目的,仍然是依托自身行业的属性,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博得一席之地。

什么是概念?通常的理解是,为了超越产品和企业,为行业描述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或者定义一个新的市场现象,容易成为行业标准,在行业发展历史中成为独立的名词存在,而在这个名词之下的代表性产品和企业,就是自己这家公司和产品。

一如当年小米横空出世时,把性价比做成了一个概念。在小米之前,国内还没有将性价比这个概念做起来的手机企业和品牌。在小米之后,性价比成为国内手机市场上一项非常重要的衡量标准,并因此崛起了一批譬如小辣椒之类的手机生产商,红极一时。但是由于小米首先形成概念,并且维持得很好,所以这些依附于性价比概念之下的品牌打造者,便很难超越小米,只能成为小米发展道路上的垫脚石。

谁在制造伪概念

“互联网思维”无疑是近两年最火热的词语之一,据说在互联网行业发展成熟的美国竟没有与这个词语对应的单词可做翻译,但是这并不妨碍这个词语从江湖飞上了庙堂。而小米的“粉丝经济”和罗振宇的“社群经济”也当仁不让,在粉丝的热捧和媒体的关注中越飞越高,成为了回顾这两年的互联网发展历程不能绕过的词语。还有“互联网金融”,据说这个词在美国也没有对应的词语表述。

互联网的新概念之多,让传统行业的企业家感到恐慌和难以接受。比如联想集团的杨元庆就直截了当地表示:“不要认为互联网能够包治百病。”这句话蕴藏着传统行业企业家对于互联网行业复杂的情绪和看法。

但另一方面,为什么互联网行业会制造出这么多的新概念?互联网行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一方面需要在市场当中拓荒大力争取市场发展红利,同时也需要在社会层面争取话语权和教育消费者。归根结底,互联网行业从业人员的成长历程和背景与传统行业企业家迥然不同。

新一批做互联网生意的企业家,在社会当中缺乏话语权、缺乏很多资源的情况下,要快速地教育消费者缩短市场开拓过程,通过制造概念制造话题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手段。于是我们看到了马云连续办了多次西湖论剑活动,将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武侠小说作家和互联网创业者请到了一起。这能够通过媒体的传播让人们对互联网感兴趣,无形中促进了互联网的普及。

虽然现在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能缺少的工具和元素,但是制造概念仍然是让人们了解新事物的不二法门。并且互联网从业人员能够通过这些概念在与传统行业的博弈中取得话语权,从而在市场渗透中占得先机。

另一方面,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机遇就是人口红利,80后和90后的成长和消费能力的成熟给互联网行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红利。互联网企业家面临着巨大的市场拓荒空间,这批消费者的自我意识成熟和需求,使得制造话题和概念变成了一个重要的市场手段。他们天生对具有个性元素的新奇事物感兴趣,而新概念的形成能够让他们获得个性化表达需求的满足。

同时,不可忽视的是,互联网成名的企业家和创业者和传统行业企业家的教育背景和生活背景的不同。不管是上世纪初成名的互联网企业家还是90后创业者,都属于相对特立独行的一群人,和旧体制的关联不大,并且很多具有海外留学背景。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受到的思想约束比较小。而中国很多行业由于业态成熟度不高,更使得互联网有着作为工具的用武之地。互联网作为前缀加上一个传统行业名字,看起来就像是一种新的行业。比如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教育等。

互联网公司所具有的赢家通吃特点使得传统公司难有施展机会。国内大多数互联网子领域的入口早已被巨头占据,即便某些新兴领域巨头还未涉足,而一旦这个新领域经过开拓者耕耘后变得有利可图,这些巨头马上就会蜂拥而入,基本都是通过烧钱来拼死竞争对手。

如今,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传统公司若转型互联网公司,不耗费巨量现金烧钱去做网络推广就无法获得流量,想获得流量就必须牺牲业绩。不触网是穷途末路,触网也是前途未卜。

正如投资大师索罗斯所说:“获得财富,做法就是认清其假象,投入其中,然后在假象被公众认识之前退出游戏。”

工业互联网基本概念 篇六

改变观念

人类目前普遍认可的思维模式是分析、综合、归纳和演绎,而“逻辑思维”“形象思维”“辩证思维”包括时下流行的“互联网思维”都只是在基本思维模式下的不同的思维方法;“逻辑思维”强调“非此即彼”“非真即假”的线性的、时空的通道;“辩证思维”强调“亦此亦彼”“真假相对”的角度分析;“形象思维”强调“空间、位置关系”和“物质性质联系”的“表象”的、直感的“判断”。

而互联网思维强调的是思考、分析问题的出发点或者说是价值观念,它改变的不是人类基本思维模式或方法,它改变的是商业或人际交往中的价值理念或思维观念。无论是从客户思维到用户思维的改变;还是从以“我”为中心到“去中心”的改变;也无论是从“产品价值”到“数据价值”的无限延展;或是从泾渭分明的“边界禁锢”到“众筹自决”的“跨界融合”,互联网思维不是如何使用互联网技术的思维,而是影响了我们的商业模式、组织行为方式、社会交往甚至生活方式改变的一种价值观念的改变。

但是,无论是平台型的互联网企业还是应用互联网技术的传统业务企业,企业盈利的本质或者说互联网价值本质依然是“内容”或“产品”。互联网思维既没有那么“神秘”,也不是万能的“救世主”,互联网思维是人类顺应技术和现实的一种打破传统思维角度的思维模式,因此,一切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创新或创意,也只有在顺应“内容”或“产品”的价值传播和交换需要前提下才是有意义的。

在众多的互联网思维“关键词”中,我们认为“利他渡己”“众筹自决”“数据王道”,这三个层次的概念,应该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最需要关注的内容。而在这三个概念中,我们认为“利他渡己”是所有概念的基础,没有这一条,企业就没有吸引人的“内容”,没有“内容”就很难让员工成为企业的“粉丝”,没有“粉丝”就没有“用户”,没有“用户”就没有数据。

利他渡己

“利他渡己”的理念是我们所有模式或管理机制设计或行为动机的出发点。如果企业经营者或者管理者首先想到“我”的利益从哪里来,“我”的位置在哪里,那么后面的一切都很难保证符合“互联网”的生态特征。在互联网世界中,没有明显的“中心”,只有吸引人的“内容”;没有复杂的“层级”,只有公开、公平的信息和规则。而是否需要获取信息、是否需要参与“游戏”,一切都由“用户”自己做主,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互联网能实现人类共同的、永恒的追求:“自由”。

而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更多还是强调“管”,在“管”的概念下,管理者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样的规则更满足“我”的需要,而在互联网思维下,应该调整为什么样的“规则”更方便员工的理解和操作、更让员工心里舒适或能让员工得到的更多;从有“利”员工的角度出发,员工才更愿意、更珍惜在这个平台工作。

企业员工不同工作内容、不同层级、不同年龄、不同家庭情况会导致每个“人”的人性复杂性和独特性,人力资源管理在组织架构设计、激励考核机制设计以及用工管理机制设计时,不能从“整齐划一”的简单的“利己”思路去设计,只有一条通道、一种模式;如果把员工比作司机,把员工的工作当作他驾驶的车辆,那就是需要搭建通畅、安全、快捷的“通道”,引导员工主动选择进入这条“管”道运行,因为这条通道对他和车辆来说是性价比最高、最经济的通路。

以销售人员的激励机制为例,从“利他渡己”的角度设计,应该具有以下特征:共识,企业与员工之间需要共担的风险或投入,同时,实现利益共赢,对销售员工的个体来说,甚至是个人获利>组织获利的奖励机制(合伙人机制);明确的规则,用可控的数据监控管理“难以量化衡量”的行为或过程。

众筹自决

“众筹自决”的背后反映的是人类共同的心声对“自由”的渴望,面对已经进入职场和社会的90后,和已经在中层发挥中坚力量的80后以及很快就会“隐退”江湖的70后、60后,虽然互联网对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影响,但是,对“自由”“自主”的追求,却是人类永恒的内心追求。互联网的技术为人类社会实现了“信息”的“及时”分享,释放了“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禁锢,因此才能实现“众筹”,整合“碎片”资源;才能“自决”,让碎片资源有“当家作主”的安全感,两者的相互依托,才让互联网具备了“自我繁衍”的无限创造能力。

而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我们认为,让员工成为企业的“主人”还是让员工成为“工作”的主人,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企业只有站在“利他渡己”的角度,制定明确、符合经营需要的制度和规则,同时,给员工最大限度的、与其职责和工作目标要求相适应的“授权”,才有可能激发员工在企业发展需要的“主动性”“创新力”“执行力”方面主动贡献“资源”,实现“众筹”“众包”。

例如:从企业的用工模式上,企业通常存在一些 “不饱和”岗位或工作,这种岗位收入不高,员工的管理、流动性、招聘难度均较大,员工的满意度较低;面对这些特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可以采用将这部分工作外包给专业公司,寻求“众包”。

再比如企业的培训机制,虽然以前也会做培训需求调研,但是这种需求调研最终的结果都是员工认为培训是人力资源部的“工作”,各种“不配合”导致人力资源部的“培训计划”总是得不到良好的满意评价。其实,员工在工作中最需要的培训具有的显著特征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前提的需求,这种需求需要通过内容的有效性和培训时效性两方面来实现,也就是能在最需要的时候得到帮助。而解决这样的培训需求,需要整合各种“解决方案”、需要提供可以跨区域的检索和反馈,需要企业通过“利他”的激励机制,实现“解决方案”的众筹,同时,提供技术平台,供员工根据工作的需要自由选择“学习”和“搜索”的时间和地点。

再比如招聘,传统的招聘思路是“信息”――“以人力资源部为中心、为主导的候选人进行信息收集”,无论是等待主动投递的简历还是通过各种渠道寻访候选人,出发点和角度都还是以“人力资源部”为“起点”的系列活动;而在“众筹自决”的思路下,企业的招聘管理体系应该至少具备以下功能。

多点的启动:现有的员工、客户、用户,甚至候选人自己都可以成为“起点”,都能有便利的方式为企业推送候选人信息;

减少生硬的“求职意愿”征询,让潜在的候选人在职业过程出现“想法”时,能方便的及时获得自己希望“选择”的机会,并自主的沟通;虽然每次的沟通未必能直接带来结果,但是,在了解的过程中,企业积累的是人才市场的各种信息,为企业制定招聘策略提供数据的支持。而对于候选人来说,信息的及时获取也有助于客观冷静的职业选择,避免冲动或盲目的流动。

能提供候选人,自己了解是否与机会“匹配”的初步测试,并能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的沟通。同时,确保候选人所有初步的“沟通”具有足够的“私密”性。

而对于从事人力资源平台型服务业务的企业来说,该系统最核心的功能是:能否支撑对“企业”和“候选人”双方的“信用”管理。

数据王道

“数据”虽然并非仅仅是互联网思维的“思考”基础,但是,数据的价值在互联网思维体系中,已经不是通常的数据分析,数据的外延价值得到充分挖掘。或者说,真正为企业带来价值的不是数据本身“创造”的,海量数据之所以能产生价值,是因为它暴露了潜在的“规律”,透过规律捕捉了“需求”,创造价值的是“需求”。

从这个层面讲,数据思维最符合互联网思维的本质特征。而人力资源管理的全部过程中我们会接触或收集到数量和种类庞杂的数据。最简单直观的例子就是,大型企业利用人员规模的优势,形成了性别、教育、家庭成员、收入水平、兴趣爱好、个性特征、从业经历、家庭住址等不仅是数量,同时在复杂性、多样性的数据库优势,利用这样的数据优势,我们可以分析不同“分类”“项目”下员工的需求偏好和行为规律,这些偏好和规律,与企业品牌价值作用结合,就可以整合社会资源,打造多样化的、多种形式的福利机制,实现了员工个性化需求的满足,提升了企业品牌独特的专属价值,提升了员工的货币购买能力,提升了员工对企业品牌的认同和荣誉感、降低了企业在福利方面的直接投入成本等等。

工业互联网基本概念 篇七

摘 要:在阐述了物联网技术的基础上,分析了农业物联网的概念、关键技术和应用现状,最终给出了蔬菜温室大棚物联网的系统构建、主要功能以及在蔬菜生长各个阶段的应用方法。

关键词:物联网;农业物联网;蔬菜大棚;技术架构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1302(2013)08-0018-04

0 引 言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之后的又一次信息革命浪潮,被正式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将物联网技术运用于农业生产领域,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的种植和管理效率,促使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既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未来农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更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然而,由于物联网技术使用成本较高,普遍应用于农业生产尚 一www.1mi.net米范文 有一个过程,因此,探索物联网技术在设施农业,尤其是温室大棚中的应用符合当前农业规模化、产业化、信息化的发展道路。本文拟通过对物联网技术和农业物联网应用关键技术的分析,探索物联网技术在蔬菜温室大棚的具体应用。

1 物联网技术

1.1 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概念最早由美国Auto-ID研究中心的Ashton教授在物品编码、RFID 技术和互联网的基础上于1999年提出,其实质是RFID技术和互联网的结合应用。后来,随着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物联网的定义和范围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再只是指基于RFID技术为基础的物联网。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在《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中,对物联网概念进行了扩展,认为物联网除应用RFID技术外,传感器技术、模糊识别技术、智能终端技术等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人类在信息与通信世界里将获得新的沟通维度,从而形成一个“泛在”的网络环境,实现由互联网时代人与人之间的通信连接扩展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沟通连接。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对物联网概念定义为,信息传感设备,如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1]。作为中国物联网/M2M产业的先行者和倡导者之一,同方股份有限公司首席软件专家周洪波,将云计算技术和中间件技术引入物联网,提出了中国物联网的概念。即:物联网是基于云计算的SaaS营运等模式,它将无处不在的末端设备和设施,通过长距离或短距离通信网络实现互联互通(M2M)和应用大集成,提供实时在线监测、实时定位、远程控制、远程诊断、报警联动、安全防范、统计报表、决策支持等管理和服务功能,实现对任何物品的“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管、控、营”一体化的TaaS服务[2]。

由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物联网的内涵将不断丰富和完善,但不论物联网的定义如何表述,其实现物物相联的三个要素应包括,一是信息传感设备,二是通信与网络设备,三是智能处理设备。物联网就是这三种设备的集合,表现为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云计算、泛在网络的融合应用。这种网络应用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各种技术集成和聚合性应用,包括将各种感知技术、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技术的聚合与集成应用,通过物与物的相连来实现人与物之间的智慧对话,从而创造一个智慧的世界。

1.2 物联网的特征

物联网的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物联网的核心是互联网功能的延伸和扩展。其延伸和扩展的表现在于它不仅仅通过互联网实现人与人的信息交换,而且能够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互联互通,使得互联网的功能进一步强大。如果说互联网是通过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实现人与人信息的交换,那么,物联网则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通过信息传感技术、智能数据处理技术实现物与物的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及人与物之间的相融和互动,对人的规范性回复进行识别,做出方案性的选择。②物联网具有通信与自动识别的特征。其用户应用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即纳入物联网的“物”一定要具备自动识别与物物通信(M2M)的功能,才能实现对物体的感知。③物联网具有智能化特征。物联网利用云计算、人工智能、模式识别等各种智能技术,从传感器获得的海量信息中进行分析、加工和处理出有意义的数据,通过对物的识别、定位、跟踪、监控来实现人对物的管理。所以,物联网被视为互联网的应用拓展,应用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

1.3 物联网的技术架构

物联网运用的技术在不断发展,但物联网的技术体系、结构基本已得到一致的认识。根据物联网的技术体系架构,可将物联网分为信息感知层、信息网络层和信息应用层[3]等3个层次。

物联网技术架构达到的目标,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实现全面感知。即利用RFID、传感器、二维码、网关、摄像头和实时定位系统等随时随地获取物体的信息。二是实现可靠传输。通过各种通信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到数据中心。三是实现智能处理。利用云计算技术、模糊识别技术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数据中心的海量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对物体实施智能化的控制。表1所列是物联网的技术架构表。

2 农业物联网及其关键技术

2.1 农业物联网的概念

农业物联网就是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中的具体应用。按照物联网技术架构,农业物联网仍然通过“感知—传输—应用”的途径来实现在农业的应用。“感知”就是运用各类传感器,如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传感器、PH值传感器、CO2传感器等设备,广泛地采集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水产养殖和农产品物流等环境中的温度、相对湿度、PH值、光照强度、土壤养分、CO2浓度等物理量参数信息;“传输”就是建立数据传输和格式转换方法,通过局部的无线网络、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各种通信网络交互传递,实现农业信息的有效传输;“应用”就是将获取的海量农业信息进行融合、处理,使技术人员对多个大棚的环境进行监测控制和智能管理,保证农作物有一个良好的、适宜的生长环境,达到增产、改善品质、调节生长周期、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进而实现农业生产集约、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的目标。

2.2 农业物联网关键技术

按照物联网的技术架构,综合已有的技术研究,农业物联网关键技术主要包含农业信息感知技术、农业信息传输技术和农业信息处理技术[4]。表2所列是农业物联网关键技术一览表。

最新范文

145 284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