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范文>实用范文>优秀范文

教育与职业论文(优秀10篇)

2024-01-29 16:30:51

该页是可爱的编辑给大伙儿找到的教育与职业论文(优秀10篇)。

对教育职业的认识和理解 篇一

一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以丽江师专旅游管理专业2011级、2012级、2013级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为调查对象。

2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收集、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学生自我认知、职业生涯规划认知与实施、就业期望、职业生涯规划辅导需求等四个方面。本次调查总共发放300份问卷,回收问卷284份,有效问卷279份,有效率为98%,一、二、三年级的学生分别占35%、33%、32%。根据调查问卷内容设计了访谈提纲,就部分问题进行了深度访谈,访谈对象包括20名学生和7名教师。

二 调查结果与分析

1 学生自我认知情况

自我评估是职业规划的首要步骤。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自我认知不到位,在能力、兴趣、性格、气质、价值观等心理特征及个体差异方面无法准确和深入描述。评价途径单一,对个人和职业测评了解甚少,基本没有使用过测评工具。(见表1)

2 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与实践的认识

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意识到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但缺乏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职业规划课程的教学效果有待评估。学习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后仍有57%的学生不了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和方法,非常了解、基本了解的比例为2%、28%,13%的学生持不确定的态度。(见表2)

3 学生对专业与未来职业选择的认识

调查显示,部分学生存在对所读专业不感兴趣、期望不相符,职业发展前景模糊等情况。具体来说,认为“非常愿意”“愿意”“不愿意”从事与目前所学专业相关职业的学生分别占总数的18%、31%、52%;认为现在所学与将来工作“不确定”“不必要”和“根本没关系”的学生占总数的49%。

深入访谈中发现,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入学教育和调整后,对专业的认可度较高;但在经过大学一年的学习和了解后,二年级学生认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工作“太辛苦”“工资低”“没前途”,对专业的认可度反而会降低;三年级的学生在职业技能的强化和社会经验的总结后,对专业的认可度又会逐渐上升,并趋向于稳定。

4 学生对职业发展指导的需求情况

调查显示,总体上学生对就业信息和专业实践经验的需求较高,不同年级对职业发展指导需求有一定差异,开展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时要进行差异化教学。

5 学生对未来就业和职业前景的认识情况

调查表明,学生就业积极性高,信心饱满,毕业生职业去向明确,越来越关注个人的发展,但自主创业能力尚待加强。(见表4)

访谈发现,部分学生存在如果不喜欢工作以后就跳槽的想法,可能导致将来岗位流失率高;从不同年级的差异来看,有20%的一年级学生对将来专升本的期望较高。此外,学生对岗位的收入待遇、工作性质期望值高;就工作性质而言,希望能从事管理工作,认为服务型、技术型的基层岗位工作“又苦又累”“工资低”,不愿意从事。

三 影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因素

1 大学生职业规划认知差、主体意识薄弱

尽管就业竞争压力和学校教育使得学生有了一定的职业规划意识,但大部分学生还是不能用所学知识来指导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缺乏对自己正确的定位和正确的职业认知,即便做了职业发展规划,也不能很好地执行和完善。

2 学校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理念的误区

学校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不仅影响到学生未来的生活状况,更是考核学校就业工作和办学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致使许多高校把职业指导教育的重心放在解决毕业生的“就业”上,不关注毕业生的就业结构和质量。因此,高校职业规划指导需要关注学生当前就业及职业的长远发展。

3课程设置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学习和实践的支持不足

高职院校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学时偏少,教学内容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知识、招生、就业形势的介绍、国家就业政策法规的阐释等。普遍存在诸如与专业结合度低;理论讲授过多,实践活动少;缺乏评估分析工具,师资专业性不强;课程效果评估体系建设滞后等问题。

四 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效果的建议

1 全面提升学生专业情感和职业规划意识

对于学生来讲主体意识就从学习的态度和行为上体现积极性、主动性。首先,对学生进行就业形势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职业规划的必要性。其次,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专业意识,激发学生在专业方向发展的主体意识,改变自身目标缺失、期望过高等状态,提升职业发展能力。最后,借助相关分析工具和专业老师的帮助,对个人进行合理评价并有意识的培养自身的职业观,最终达到重视并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

2 建设全程化、差异化、特色化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

全程化是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自始至终都要贯穿于整个高职教育过程中,需要在高职专业类课程教学和学生顶岗实习中渗透职业规划思想教育,通过学生不断丰富准工作环境的认识与体验,促进学生的职业成长。

差异化是指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阶段开展不同的教育与指导。一年级学生处于自我和职业生涯的探索期,教育重点要放在正确自我认知、明确职业要求、培养专业情感;二年级学生则处于职业准备阶段,重点是根据岗位标准和要求强化职业技能,初步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并通过实习、兼职等形式获得工作经验;三年级的学生已具有“准员工”的身份,也是落实职业规划的阶段,重点是提供职业信息、求职技巧、组织应聘等服务工作,让学生顺利实现由学生向职员角色的转换。

特色化是指根据旅游行业特色开设专业职业规划课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职业规划教育就必须要让学生明确岗位的特殊性,了解行业职业发展通道。

3 加强学校的职业规划教育服务能力

学校应通过专门机构的设立与多部门、多学科形成合力,并在教学的软件和硬件上逐步完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在日常教学和管理中教育学生有针对性地锻炼和提高自身的专业意识、职业能力和人文素养。例如,设立专门的学生职业发展中心、职业信息资料室、开发职业指导交流平台(网站、QQ、咨询电话专线);积极引导和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教育活动,如创业大赛、职业规划比赛、模拟应聘比赛等,丰富学生的认识与体验;根据专业和学校特点综合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具有职业体验、技能训练和职业发展指导功能的校外教育平台。

通过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现状的调查表明,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对学生促进学生自我认知,增加专业认同感,提升学生的自主就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限于本人研究水平,本文仅是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进行的一次浅层次调查,问卷设计的科学性与全面性都有不足,在职业测评工具使用与评估、课程建设与教育模式改革、校企合作平台打造等方面还有待深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汪琳.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现状综述[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3,34(2).

[2]稂艳玲,等.基于终身教育理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效模式研究一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6).

对教育职业的认识和理解 篇二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2B-0005-02

生涯,英文名为career,来自罗马文viacarraria及拉丁文carrus,均有古代战车之意,后来引申为道路。现在常指人生的发展道路,也指人或事物所经历的途径,或是一个人一生中所扮演的系列角色和职位等。

生涯发展教育强调个体全面地发展和发挥个人的特色,其目标在于使每一个个体能认识自我,从而选择一种合适而有意义的工作的决策能力的教育,在整个教育历程中进行生涯的认知、试探与准备。生涯发展教育与辅导贯穿人的一生,在学龄各阶段都不能忽视,青少年的生涯发展教育与辅导尤为重要。本文在借鉴西方国家及我国港台地区生涯教育与辅导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中学生生涯辅导现状,以生涯发展教育理论为指导,提出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辅导模式的初步构想,以期对中学生生涯发展教育实践有所启发。

一、生涯发展教育与辅导理论概述

1908年帕森斯在《选择职业》一书中强调:职业选择必须与个体的兴趣、能力、个性特点和客观条件相结合,只有正确认识自身素质和潜能,同时对个体局限性和自身条件作客观评价,才能实现人与职业的合理搭配,从而做出恰当的职业选择。生涯发展教育与辅导理论使职业辅导转变为生涯辅导,将生涯辅导引向个体连续发展历程中,扩展到终生发展的领域,使之成为学校教育与心理辅导的重要部分。

西方发达国家的职业生涯教育贯穿从幼儿园到成人的整个教育过程,在各个阶段的学校教育中进行“职业生涯”观念和“职业生涯”准备的教育。生涯教育进入台湾后,延续了西方的理论体系。台湾教育主管部门于1999年9月公布的《国民教育阶段九年一贯课程总纲纲要》,确定“生涯规划与终身学习”为国民十大基本能力之一。在同年10月召开的“九年一贯课程分科纲要小组召集人联席会”上增加生涯发展议题,将生涯教育课程设置在《公民》课程中,由专职公民教师担任和提供生涯咨询指导。香港则将就业指导机构设为学生事务处下属的一个具体职能部门,将生涯教育纳入“全人教育”的总体理念框架,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协助学生开拓各种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业指导机构的专职辅导人员通过公开招聘的程序,从社会中直接选拔,具备相关的工作经历和社会经验。

西方国家及我国港台地区的生涯教育理论与实践已较为成熟,为我们立足中学生生涯教育辅导,探索科学、合理、高效的生涯发展教育模式具有一定启发意义和参考价值。

二、我国中学生生涯教育与辅导开展现状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学校几乎忽视对中学生进行生涯发展教育,即使是在一些比较发达地区的中学,也没有建立起生涯教育与辅导体系,更没有可借鉴的操作模式。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进行的一项针对中学生的调研显示:大多数中学生存在“升学无意识、就业无意识、发展无意识、生涯无规划、学习无动力”的现象。

为深入了解中学生生涯意识成熟状况,我们采用自编的《中学生生涯意识成熟问卷》进行了现状调查,在广西某中学共分发3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39份。问卷共设生涯态度、生涯认知、生涯探索和生涯规划四个维度。经问卷统计并结合访谈,总结出中学生对生涯发展的三个认识水平:

第一水平:对自身未来的发展及各种职业的要求缺乏基本的认识。这部分学生大多为低年级学生,其中相当一部分学生从未考虑过自己的生涯发展,认为今后的志愿方向、从事行业都由父母考虑和安排,个人没有思考这些问题的必要。只需成绩理想、考一个好学校即可。如在回答本问卷的项目“我考虑过初中毕业后(单项选择)”时,选择“上高中”的学生占81%,选择“职高”“中专”“技校”等专科学校的占7.1%,打算毕业后“就业和创业”的占4%,有8%的学生表示没有考虑过。这表明相当部分学生对生涯发展规划的必要性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个体生命和生活的发展需进行系统考虑和规划。无生涯发展规划意识。

第二水平:对生涯发展有初步的认识,但不了解生涯发展的综合性,在对生涯辅导的理解上存在偏差。这部分学生中,认为“生涯规划是自己要做的事”的占49.1%,但会“借课外活动的机会以探索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的仅为24%,“寻找参与和未来发展有关的活动”的只有37.8%。这表明已有一部分学生对生涯发展有初步意识,但是大部分还缺乏进行生涯规划的具体行动和相关途径。在访谈中也发现一些学生对生涯发展内涵的理解很局限,认为生涯辅导就是帮助个体找到理想工作的过程;在评价各种职业和选择自己的从业方向时,单纯以工资的高低、社会地位的高下等作为评价和选择的标准。总的来说,这部分学生对生涯规划的全局性认识不足,忽略了生涯发展的独特性、终生性和综合性。

第三水平:对自己的事业和生活有了初步的总体规划,能在长辈以及生涯指导机构的帮助下,根据自身特点对今后的发展方向作较系统地构想和计划,但由于条件限制,还存在各种不精确的认识,有时甚至出现较严重的误解。如回答“我有自己的理想”的学生占被调查学生的80.7%,知道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的仅为38.4%,说明这些学生只是简单考虑过自己所谓的“理想”却没有结合自身及环境条件对未来进行规划。大多数学生虽然回答“知道如何实现理想”,却只有27.3%的学生会自己寻找相关资料,这种由信息的不精确所产生的认知使他们整个规划的可行性大打折扣。

可见,大部分中学生缺乏基本的职业意识,对自我认知不足,不了解自身职业兴趣,不懂得如何规划与实践职业理想。因此,对处于重要人生阶段的中学生开展生涯发展教育与辅导尤为迫切和必要。

三、中学生生涯发展教育与辅导模式的初步构想

对教育职业的认识和理解 篇三

关键词:职教理念;重视;行动

一、职教理念解析

对“理念”的一种较普遍的解释是人们对某种事物的观点、看法和信念。笔者以为要分两种情况来理解理念的涵义。在日常语境中,理念可以指对某种事物的看法,这种看法不一定是一种理性认识,就是固执地持有这种看法。在学术话语中,理念首先是对事物的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理念”形成的基础。其次,并不是所有对事物的理性认识都是理念,只有当理性认识被视为一种“应然状态”的追求时才称得上理念。比如,“职校学生的文化基础和学习心理准备不足”,这只能说是一种对现状的理性判断,并不是职业教育所期望和追求的,不能称之为理念。因此可以说,职教理念是指职业教育工作者基于对职业教育的理性认识所形成的理想追求和“应然”判断。

教育理念与职教理念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通常讲职业教育理念时,常常指的是职业教育的特有理念,如工作过

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等理念。

二、职教理念普遍引起了职业院校的重视

我们欣喜地看到,职业教育理念现在已经普遍受到了各职业院校的重视。重视职教理念既可以认为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原因之一,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认为是职业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职业教育理念是否重视受诸多因素的制约,首先是社会的大环境。当政府对职业教育予以重视时,职业院校自然会更看重内涵的发展,而走内涵发展之路必定要有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做支撑。近几年来,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关职业教育的文件,如在2005年11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在中央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办好职业教育已成为一种共识。作为职业教育实施主体的职业院校,办好职业教育的责任义不容辞。

职业教育理念曾经在不少高职院校不被重视,这固然有许多原因。就自身而言,一是高职院校大多办学历史不长,初创阶段往往优先考虑扩大规模和教学资源的整合,此时还无暇顾及或无需过多考虑教育教学和管理质量。同时,初期规模的发展也会掩盖一些矛盾,使得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不重视职业教育理念的状况,还不至于对当时学校的发展产生足以让人们警醒的不利影响。二是职教理念的形成和传播需要一个过程。一段较长时间里,职业教育只是普通教育的补充,还不是一种明显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教育类型。从办学指导思想、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到学生评价等,无不深深打上了普通教育的烙印。此时,职业教育没有真正从普通教育中分离出来,职业教育本该具有的自成体系的理论还处于襁褓之中。随着职教研究的发展,近几年来才出现了一批有重大影响的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成果,这些成果被广泛接受和被政府部门吸纳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三是高职院校的主要负责人有的来自于政府、企业等非教育部门,缺乏办教育的经历。阅历和知识视野的局限以及办事过程之中的惯性思维,尤其在初期,会对管理学校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对职教理念重视的两个层次

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可分为两个层次,即表层重视和深层重视。表层重视表现之一是停留在口头,少有落实理念的举措和实际行动。表现之二是对理念凝练的“语句或表述”的肤浅理解,即了解或记住了理念的表述,但不能做深入的阐述或对其做片面的理解。表现之三是出于诸如应付检查、装点门面等应急之需,有限度地做一些形式上落实理念的事情,没有或不愿意为理念的落实做扎扎实实的工作。

所谓深层重视是指对理念理解、认同并付诸行动。理解理念意味着了解理念产生的背景和来龙去脉,对理念的含义有全面而透彻的认识,对理念所蕴含或涉及的理论有一定程度的把握,知道实现理念所需要的条件,能够结合主体的地位和工作系统谋划落实理念的事宜。认同、实现理念意味着对理念不仅理性地认知,而且感性地接受,被理念激励,心甘情愿地为实现理念而付出努力。

以“能力本位”为例来说明对职教理念的深层重视。首先,体现在对“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理念的理解方面:第一,不仅在职业教育领域提“能力本位”,而且在其它领域也提“能力本位”,但其出发点不同。如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能力本位”是相对旧体制下的权本位、官本位而言的,而职业教育的“能力本位”是相对普通教育的学科本位而言的。第二,职业教育意义下的职业能力并不涵盖所有的职业领域,职业能力所针对的“职业”有其特殊含义,即直接对应的是与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密切相关的职业。第三,从职业教育的角度研究职业能力,不同于心理学角度,它主要侧重于能力的外显形式。但是,在不同的理论中对职业能力有不同的理解,如在MES课程中职业能力就是操作技能;在CBE课程中职业能力指只能够外显的知识和技能。其次,体现在对“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理念的认同、实现方面,是发自内心地,而不是迫于无奈地接纳理念,并着力落实到实际行动,愿意为理念的实现而克服困难。

四、职教理念要落实到行动

教育职业分析范文 篇四

一、中英职业教育教师专业标准比较

1.出台背景与目的

1993年《教师法》标志着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步入了法制化轨道,其中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将教师的身份从“职业”转向至“专业”层次,这无疑是对教师这一职业的专业性的认可。然而,针对职业教育领域的教师专业性的认可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的规范措施却始终未能明文制定。长期以来,职业教育教师来源的复杂性、以及教师种类的多样性阻碍了职业教育教师这支队伍专业化发展的进程,然而这只是其浅层次的原因,深入剖析后可以发现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于外部职业教育教师这一职业的社会认可程度低,于内部未能形成系统的、权威的职业教师专业组织对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进行有效的把控。但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深化,人们逐渐意识到由于职业教育的改革措施最终必然落实于职业教育教师,因而与职业教育的改革效率休戚相关的职业教育的教师素质亟待提高。为改变职业教育领域教师培养培训无章可循的零散局面,2013年9月20日教育部制定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规范中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专业标准》的出台旨在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提供基本规范,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提供基本依据,为教师个体的自我提升和职业发展提供明确的要求。

1999年之前,英国政府对继续教育的教师资格没有任何成文的规定,教师的资格认定以及职业发展培训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忽视,导致继续教育领域的教师质量参差不齐。继续教育领域的教师没有统一的培养途径,也没有统一的入职标准,教师的教育背景及来源多元化一直是这一领域的特征。由于未能得到政府以及公众的关注,继续教育领域的教师与中小学教师相比,在职业地位、工资收入以及社会地位等方面处于二流地位,中小学教师可以在继续教育领域任教,反之则不行。然而随着继续教育对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英国政府以提高教师专业化为中心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开始介入继续教育领域。1999年,英国继续教育国家培训署出台了“英格兰和威尔士继续教育教学和学习支持的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家标准”),一改继续教育领域教师标准长期以来混乱模糊、依附于普通教育的局面,为继续教育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保障。其目的是为所有继续教育教师的教学资格和专业发展提供衡量标尺,规范继续教育教师任职资格和培训标准,为教师专业发展以及教师队伍建设提提供借鉴标准,从而引导继续教育机构的有效发展。

2.专业标准框架与内容

我国新出台的《专业标准》[1]由“基本理念、基本内容、实施要求”三大部分组成,其中“基本内容”作为主要部分,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对中职教师的专业要求进行解构,以15项二级指标和60项三级指标对其专业要求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在第一部分“专业理念”中以理念为先导,强调教师应当具备了“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以及“终身学习”这些职业教育革新理念。第二部分为“基本内容”,包括“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3个维度,分为15个领域 60个细则,着重体现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工作特点。“专业理念与师德”提出,教师应具备从宏观的职业理解到微观的个人修养等要求;“专业知识”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教育教学知识,能够熟悉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掌握职业背景知识,了解专业与职业的对口情况及其职业资格标准等;掌握课程教学知识,熟悉所教课程的理论体系、实践体系以及课程标准等;掌握通识性知识,具有相应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以及与现代化相适应的信息技术知识等。“专业能力”要求教师应具备教学设计能力,能够根据培养目标设计教学计划、基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等;教学实施能力,能够创建积极的学习气氛,采用工学结合的方法有效实施教学;拥有实训实习组织能力,能够妥善安排实习实训计划,有效开展实习实训活动并保证学生人身安全;具备班级管理以及教育活动能力,能够各类学生组织自我教育,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教学评价能力,能够利用多元评价方法对学生实施多角度、全过程的评价;具备沟通与合作能力,具备与学生、家长、同事、社区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教学研究与专业发展的能力,能够不断反思改进教学工作,参与校本教学改革工作的能力。第三部分为实施要求,分别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职教师资培养培训院校、中等职业学校以及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师这四个群体如何使用《专业标准》提出明确的指导建议。

英国继续教育“国家标准” [2] [3]所描述的是合格的继续教育教师以及教师资格侯选人必须展现的专业素质、专业知识与理解和专业技能,具体表现为继续教育教师应具备的的职业意识、知识、理解和技能等各个方面。因此,在具体的标准和要求之前,同样以理念为先导,对继续教育的教师提出了应当具备紧跟时展的专业知识和教学实践能力、具备与他人共事协作的意识和能力、正确认识学生主体地位、并具有权利、平等、包容的态度。在“国家标准”具体内容和要求部分,从职业意识、技能素质、教学素质三个纬度出发,提出共计80项要求,其中教学素质是三个领域最核心也是划分最明晰的部分。职业意识部分共罗列出22条要求,如正确认识继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和社会中的地位;正确认识所在机构教育目标以及政策;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掌握学习理论、教学技巧和教学方法;正确认识社会、文化的差异对学习、课程开发及授课的影响等。其中结合学生主体的理念,突出继续教育学生个体的多样性以及学生原有水平的多层次性,要求教师能够了解有效学习的特征,为情况各异的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尽可能的帮助学生取得最大的学习成就。同时,要求教师需要了解自己所教专业的近期发展状况,保持自身知识不断更新,能够利用测量、评估、质量指标促进教学质量。技能素质部分由“个人能力“和”个人品质“两部分组成。个人能力中要求继续教育教师具备分析确定工作重点和工作目标的能力、时间管理能力、监督和检查教学过程的能力、自我反省和提高的能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的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其中强调了教师的合作能力、与人沟通协调的能力的要求;个人品质中对教师提出了热情自信、富有活力、诚实正直、坚持不懈、热爱教育、严谨治学、情感育人、方法有当等要求。教学素质作为“国家标准”的主要部分,以教学过程的顺序为逻辑引导,分为八个方面,分别为:正确评估学生学习需求;明确教学目标及要求,并能够以此编写设计教学计划;能够开发使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技巧与方法;具备合理安排设计教学活动,管理学习过程的技巧;具备指导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方法和技巧;能够准确评估教学效果和学生成绩;具备自我评估和规划未来的能力;及教师的其他素质要求,如以开放的态度对待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熟悉国家对职业教师制定的规章制度、清楚对学生承担的法律责任等要求。

3.实施主体

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是由教育部颁布,作为各级各类机构、职业教育学校实施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专业化发展工作的基本依据。《专业标准》的实施主体有:一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专业标准》的引领和指导作用,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建立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二是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的院校,要将《专业标准》作为教师培养培训的主要依据。三是中等职业学校要将《专业标准》作为教师管理的重要依据,妥善制定学校教师聘用、考核、晋升、退出等管理制度,注重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四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要将《专业标准》作为自身专业发展的基本依据,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增强专业发展自觉性,积极进行自我评价,主动参加教师培训和自主研修,逐步提升专业发展水平。

1999年就业与技能部(DfEE)根据《学习化时代》(The Learning Age)绿皮书的建议成立了继续教育国家培训署,同年,该组织颁布了“英格兰和威尔士继续教育教学和学习支持的国家标准”。标准的实施同样是由继续教育的教师培训机构以及继续教育学院等组织承担,除此此外,同时在全国范围其他领域包括高等教育机构、其他授证机构认可,并且在全国资标准框架内有效。“国家标准”被作为继续教育领域开展教师专业化发展活动的依据,对继续教育教师的认证、招聘、评价及培训发展等都起到了指导作用。然而,由于“国家标准”在之后实施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系列问题而导致继续教育教师专业化效果不甚理想,2005年英国撤销了继续教育国家培训署,代之以由雇主领导的独立机构LLUK及其辅助机构英国标准确认中(Standards Verification UK)来负责继续教育领域教师的专业发展。[4]

二、英国继续教育教师国家标准实施分析

英国继续教育教师资格国家标准的颁布代表了长期以来依附于普教教师资格体系的英国继续教育教师有了自己独立的标准体系。“国家标准”的出台是公众对提升继续教育质量的诉求以及政府为提高国家劳动者素质的迫切需要的表现,对于促进继续教育教师制度化、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专业标准》的出台背景、目的、框架内容与英国继续教育“国家标准”有着较多相似之处,那么对于“国家标准”后续的实施过程和实施结果的关注尤其必要。英国“国家标准”的实施结果并不如预期中那么令人满意,事实上,由于继续教育领域的复杂多样性与“国家标准”的指标设计的理想化之间的冲突,影响了预期目的的实现而饱受人们诟病,并且最终导致了被其他标准取代。我们在实施《专业标准》的过程中应当引以为戒,但同时,其中不乏一些细节考量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因此对于英国继续教育“国家标准”我们应当一分为二的看待。

1.完善的框架体系设计

“国家标准”构建了职业意识、技能素质、教学素质三个一级指标,之下设置了10个二级指标,在标准主体部分即教学素质下的8个二级指标下更设置了26项三级指标,较为详细的规定了继续教育教师应该拥有的具体的教学素质。所有的规定性的要求均反映在80项三级指标中。

2.独立性与衔接性兼顾

如上所述,“国家标准”的颁布改变了长期以来继续教育教师标准依附于普通教育教师资格标准(QTS)的状况,“国家标准”从继续教育自身出发,构建根植于继续教育特色的教师标准,有利于继续教育的长远发展和继续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同时,“国家标准”在全国职业资格标准框架(NVQ)内能够进行有效衔接,提供的标准可作为继续教育教师认可资格的指导,以及继续教育教师的招聘、管理、评价及培训课程等参考依据,受到教育机构和其他授证机构的认可。[5]

3.注重教师群体的差异性

“国家标准”的制定中考虑到了继续教育领域的教师来源与类型不同于普通教育教育,继续教育中存在这大量来源于企业的兼职教师,与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英国教育就业部在将“国家标准”具体落实到操作的过程中,对不同背景的教师进行了区分。2000年2月10日颁布的《继续教育教师强制性教学资格》的文件中把标准具体划分为初步、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并且为来自于不同群体的继续教育教师群体提供了相应的资格考核标准,同时在文件中确定了继续教育教师职前培训课程标准,并于2001年针对不同群体的继续教育教师形成了三个等级的法定资格要求。[6]

4.过度概括化导致各方寻求共识的失败

“国家标准”的出台目的在于为继续教育领域教师专业化建设提供一个广泛认可的参照标准,使得各方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有理可依、有据可循。然而,在追求标准的普适性的过程中,却忽略了各方共识的统一。尤其在部分内容的表述中,过于抽象笼统和难以准确把握的措辞更加导致了在实施过程中理解的歧异。如应与标准联系最密切的继续教育教师培养培训课程,由于各方对“国家标准”的不同解读,缺乏对继续教师培养理念和目标的共同认识,导致在教师资格认证上认证机构与高校无法达成一致。高度概括化的“国家标准”虽然受到认证机构的欢迎,但在课程实施的应用中引发了人们很多不满。[7]

5.反馈评估标准与保障体系的缺失

如果说“国家标准”作为纲要式的规范要求,对各方实际工作起到的应当是基本依据的作用,那么其内容描述的概括性可以被理解,然而在实施操作过程中,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配套保障体制以及反馈评估标准,则是“国家标准”饱受诟病的重要原因之一。首先,继续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其实践领域具有复杂性,表现为教育情景的多变性与教师群体来源的多样性。为了使“国家标准”能够充分发挥纲领性指导作用,相关部门更应该出台细则将标准从书面文件向实际操作转化,只有形成上通下达、相互衔接的标准体系,“国家标准”的作用才能层层传递,真正的落在实处。然而在其后的实施过程中,除了2000年《继续教育教师强制性教学资格》的出台,没有其他相关条例或文件来引导各方达成共识,造成“国家标准”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其次,“国家标准”的实施反馈以高校和认证机构提交的文件纸张为主,仅以书面静态的指标对教师能力进行评估,难以提供展现教学质量和业绩水平的空间,成为影响英国继续教育教师国家标准预期目的实现的一大障碍。

三、我国职业教育教师专业标准实施的思考

1.完善与外部资格体系的衔接

我国《专业标准》作为中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导标准,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特点,强调了“双师型”教师的能力结构,是我国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进程的重要一步,然而在体现职教特色和独立性的同时,如何在外部与其他职业资格体系相衔接是《专业标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尤其是与普教教师资格的互认,以及对于专业领域职业资格的互认将直接影响到职业教育教师的聘任、培训、晋升和流动等问题。英国在这方面,利用完善健全的全国职业资格标准框架(NVQ)作为依托,有效衔接继续教育“国家标准”,使得继续教育教师能够在广泛的范围内受到认可,并形成继续教育领域内教师资源的良性流动,值得我们借鉴。

2.实施过程中对不同群体层次教师的定位

中等职业院校教师群体的差异性和专业教师学科类别的多样性是职业教育的特点所在,也是《专业标准》实施的难点所在,要使《专业标准》真正能适用于每一位中职教师,需要将这一复杂性充分考虑进专业标准体系的构建之中,对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教师进行定位和需求分析,切合实际的制定适应不同群体中职教师发展需要的标准。首先在教师资格的评定中,需要充分考虑我国中职教师来源的差异性,可以借鉴英国的作法,根据教师不同的知识技能背景对其做出不同的任职资格要求,英国将继续教育学院教师资格分为三种:一是初步资格,对应类别是城市行业协会教师资格第一部分(为期一学期的基本教师资格),适用范围是工龄为一学期以内的所有新教师;二是中级资格, 对应类别是城市行业协会教师资格第二部分(为期两学期的教师资格,在完成第一部分之后进行),适用范围是工龄满4年的所有兼职教师;三是高级资格,对应类别是教育学研究生证书或教育证书。其次在教师聘用标准中,应当考虑中职教师应聘岗位的不同,对其能力有所侧重进行考核,英国“国家标准”在制定入职标准时采取了以教师岗位的不同将教师群体划分为: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和临时教师,并对其制定了不同的能力要求。最后在教师入职后的培训中,应当注意不同阶段的职业教育教师发展需求的不同,英国“国家标准”构建了由教师各个职业生涯阶段所应具备的知识、实践能力和参与的专业活动组成的内容框架。基于上述比较分析,英国在这一方面的作法值得我们借鉴。

3.强制性标准与指导性标准相结合描述

英国继续教育“国家标准”在实施过程中未能使各方达成共识的原因之一在于采用了较多的指导性指标而使得指标表述的过度概括化。在中职教师专业标准的实施过程中,首先应当明确的是各指标功能,在不同的实施领域中采取强制性指标与指导性指标相结合的方式。我国《专业标准》作为面向中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指导性标准,旨在为中等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管理和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提供基本依据,因此以抽象性和普适性的表述为主,而在其下位的规章标准设定中,需合理采用强制性指标来保障标准体系的可操作性。如教师资格的评定、职称评定中,应以学历、能力考核、专业考核、科研成果等指标来强化中等职业教师的专业性。而定位为用于辅助中职教育教师个人专业化发展、指导教师培训课程的专业标准,则应以指导性指标为主,以增加指标体系的灵活适应性。[8]

4.加快中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标准体系建设

分析总结英国“国家标准”的实施效果之所以收效甚微,根本原因在于未形成以“国家标准”为基础的、具有操作性的标准体系,从而使“国家标准”的真实意图不能准确传达与落实。我国《专业标准》作为中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依据,要做到详细囊括教师队伍建设的各个方面是比较困难的,中职教师队伍的建设仅依靠单个规则也是不科学的。《专业标准》作为指导文件应当发挥整体引领的作用,而在操作实施领域则需要依托各个环节与部门的通力合作,因此加紧构建以《专业标准》为指导纲领的中职教师的资格标准、录取聘用标准、培养培训标准、考核评价标准等至关重要,并以此为依托形成完善的中职教师专业标准体系才能真正推进中职教师队伍专业化的进程。而作为下位的规章制度,如何将《专业标准》的要求如实反映在规章之中,同样是中职教师专业标准体系重要的构建工作之一。

5.建设实施保障机制

为了能确保《专业标准》的实施效果,实施保障机制不可或缺。在标准体系为中职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建构起畅通无阻的合力机制的同时,需要保障机制发挥监督、评价、反馈、调整的作用,确保证《专业标准》的实施长久有效。在保障机制的建设中,除了要厘清监督审查工作由谁负责之外,更重要的是解决如何评估的问题。英国“国家标准”的实施评估由认证机构和高校不定期向继续教育国家培训署提交书面文件以作审查之用,旨在检测其教师培养的工作中是否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然而由于未形成科学的评价指标,使得提交上来的文件流于形式,无法检测出“国家标准”实施的真实效果,同时增加机构的工作量而引发不满。同样,评价结果如何充分发挥反馈调整的作用需要深入研究,《专业标准》不应当是静止不前的,随着教师专业化的的深入与成熟,标准应该根据评价反馈科学的进行修改和调整,以应对职业教育领域复杂多变的环境。

教育职业分析范文 篇五

笔者于1984年毕业于某职业院校,毕业后留到本校所属的机加工工厂参加了工作。之后,通过成人高考与专升本等渠道,弥补了自己在学历与知识上的欠缺,并成为了该职业院校的一名实习指导教师。本文从自身角度的教学工作出发,道出笔者眼中的职业教育现状并加以分析。

一、职业院校生源状况

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如今的职业院校在生源的质量上已经远远不如从前。如今进入职业院校的大部分学生,多是在初中或者高中里无法进一步考取更高学历的学生,即所谓的“后进生”,相比于进入普通初中、高中以及大学的学生,在进行教育活动中将会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更大的困难。若要保证教学的质量,职业院校的教师们就面临着更高的要求与更高的挑战。

如今在绝大部分人眼中,更高的学历就代表更广阔的未来。从义务教育开始,更好的成绩成为了每位学生必须要追求的目标。但让每位学生成绩都那么好,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有比较才有高低。那些在“比较”中落后的学生们将无法胜出,而迫于学历与技能是社会上获得“饭碗”的两个重要因素,他们不得不另谋出路,职业院校也就成了他们的最终选择。这也就形成了职业院校的主要招生生源。

二、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氛围

中国的普通初中、高中教育到处充斥着浓厚的学习、竞争气氛。排除智力因素,每个想要好好学习的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必然会让自己努力地跟上班级学习好的第一梯队的脚步。而落在后面的学生,大部分是因为种种原因而没有去真正地努力。显然,若是一群有这样特点的学生组成一个班级,其学习氛围必然比普通的初中、高中弱了不止一个档次。职业院校大部分学生具有这样的特点:学习没有目标,动力不足,没有竞争意识,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两极分化非常严重。这使得这大部分学生即使是在毕业后,能够真正学到的知识也是微乎其微。即使是进入了工作岗位,也难以在一定时间内运用所学技能应对工作的需求。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作为基层的技能型劳动力主力军,其中的大部分却不能成为上层建筑的稳固基础,无论是从他们个人还是从整个社会的稳定来说,都是巨大的隐患。因此,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扭转当前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现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而肩负起这些任务的人,自然就是广大的职业院校教师。

三、职业院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性

教师作为职业院校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是职业教育发展和职业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因素。不重视职业教育教师的重要作用,职业教育乃至就业是无论如何也提不上去的。虽然职业教育教师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已经被越来越多地注意到,可职业教育教师的现状并没有那么的轻松。

客观上,职业教育教师面临的困难不仅仅来自于学生,还有学校的社会地位低,教师的工作成就,一线教师晋升困难,职业理想不易实现,经济地位低下等因素,r时刻刻影响着职业教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主观上,职业教育教师自身的不足,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影响则更大。如今许多职业教育的一线教师是技校生留校任教,纵使他们的实践能力能够得到广泛的认可,其教学及管理学生的能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难以有很大的飞跃,难以用理论将自己所拥有的技能知识和盘托出,教给学生。还有的教师难以与学生融洽相处,对于学生的管理难以与教育相互促进,导致教学过程中教学质量、效率下降。职业院校对于教师的管理,有时也会因为老套的过时的管理理念,对教师们进行不合适的约束,导致职业院校教师不能用更热情的态度,来对待自己这份神圣的职业等等。这些现实存在于职业教育教师中的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很难从根本上改善当今的职业教育。

四、职业院校的教学管理改革方法

既然如今的社会环境已决定,职业院校的生源质量在短期内不会有很大提高。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改善方式,是从职业教育现状出发。

首先,最根本的就是让职业院校教师从主观上让自己充分认识到自己作为“教师”的真正意义。虽然“教师”前面加有“职业教育”四个字,但还是不能改变自己作为教师的根本任务与作用。《师说》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排在“授业”与“解惑”之前,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所谓“道”,即道理。在笔者理解下,这个“道”就是指相应时代背景下的普遍存在于绝大部分人思想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古代的“道”以儒家思想为主要指导思想,而如今的“道”应该是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如果教师自身没有相应的“道”,那又如何“传道”呢?这就要求职业院校的管理者提供各种培训、学习、交流的模式,给予一线教师更多的深造机会,让教师们成为合格的“师者”,真正地将自己当做“教师”来看待。笔者认为这会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在面对学生时,要根据他们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即“因材施教”。前面已经说过,职业院校的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所需要做的不止是教授课业。如职业院校学生在其之前的学习生涯中,处于相对弱势的位置,在他们心中会有这些弱势而对教育产生抵触心理,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因材施教”,以鼓励和赏识、爱心教育为主,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产生再也不是弱势群体的感觉,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学生之间形成良性的学习环境,从而提升他们学习积极性等。

虽然以上所说的都是对于职业教育教师在教学中的建议,但并不是说只要教师做好了自己,就可以解决当今职业教育的需求。真正实施起来应该是靠学校、教师、学生三位一体共同努力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

教育与职业论文 篇六

(一)职业犯罪层出不穷

近年来,新闻媒体经常报道会计人员利用职务之便盗窃、挪用公款等违法犯罪事件,此类违法事件层出不穷,屡禁不止。虽然涉及的会计人员占整个社会庞大的会计从业大军中只是九牛一毛,但也确实反映出了会计人员队伍中的一些人因为职业道德缺失,为了个人利益不惜铤而走险。

(二)责任心不强,缺乏职业谨慎

在会计工作中,有少部分会计工作人员存在不敬业,不爱业的情况,具体表现为工作不细致、业务不熟悉,在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上缺少谨慎的态度,导致会计记录不规范,不正确,不按规定确认收入、成本,为了少交税收而随意更改记录,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同时也给企业和国家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后果。

(三)法制环境监管不力,个人利益至上

会计职业道德是非强制性的,而是需要会计人员自觉地执行,没有具体的标准来规范它,只能依靠社会舆论和自己的良心来约束,因此它的执行力较差。会计法律法规就是职业道德的最低要求,是规范会计职业道德的最后一道围栏,而现阶段我国的会计法律法规范并不健全,客观上存在的一些漏洞给了会计人员的一些活动的空间,仅仅靠职业道德来约束明显不够力度。另一方面,会计人员严格按照会计法律办事,坚决抵制会计违法行为,比如单位领导授意会计人员弄虚作假,而会计人员坚决抵制时,法律缺少相应的保护措施。这就导致了会计人员身不由己的违反会计职业道德。此外,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有些会计人员甚至将个人利益至上,爱岗敬业、服务社会的意识减弱,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不惜弄虚作假,贪污、挪用公款。

(四)会计人员缺少应有的独立性

目前我国的会计人员工作不具有独立性,会计人员是企业内部的职工,会计人员的工资待遇、绩效考核取决于所属单位的领导。因此,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也会受到企业领导人的影响。通俗一点来讲,如果企业领导要为了公司的短期利益,要求会计人员弄虚作假、对会计报表等资料进行“包装”,会计人员一般无法做到会计职业道德中的“坚持原则,实事求是”,这是因为会计工作的不独立性所导致的。

二、加强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会计职业道德缺失与缺乏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有着紧密的关系。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不是生来就有,还是靠后天的培养渐渐形成的,而学校的教育则是职业道德形成的重要环节,对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中专会计教育中,会计职业教育是会计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在会计人员岗位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加强中专会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若干建议

在中专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中,学校通常只是简单的让学生学习相关的法律条文、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要是背诵,枯燥无味的知识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学生背诵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并没有理解职业道德的精髓工作中则早就把职业道德的内容忘于九宵云后,更谈不上时刻用职业道德来约束自己的行业了,因此,要加强中专会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让职业道德深入人心,则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改进:

(一)会计职业道德教学内容要丰富

职业道德教育中的内容通通是一些枯燥的理论知识,一些条条框框,学生对这些东西不感兴趣,也不容易理解。因此,会计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通过一些例子分析出来,用学生容易理解的、通俗的语言去描述。必要时可以模拟一些案例,让学生充当其中的角色,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

(二)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做到爱岗敬业

会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人格魅力也很重要,老师对会计教学工作,对会计工作的热爱会直接影响到学生,老师应该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爱上会计专业,毕业后从事会计工作时热爱会计岗位,愿意在这个行业和岗位上努力付出。奉献和热爱是紧密相连的。此外,还可以邀请一些行业专家到学校开办讲座,给学生讲一些会计工作中的案例,让学生感触到会计的时代脉搏。增强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走上会计岗位后能够更好的做到爱岗敬业。

(三)案例警示教育

历年以来,会计行业违法犯罪层出不穷,而这些违法犯罪行为都是从小到大,一步一步走下去的,通常都是从职业道德缺失开始的,在中专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中,老师可以在课堂上与学生分析讨论案例,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其中的问题,案例中的人违反了哪些,从而会受到什么处罚。通过这些案例,让学生更加直观深刻地理解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从而达到一种警示目的。

(四)在实践教学环节加入职业道德内容

教育职业分析范文 篇七

【关键词】中职语文;职业化;教育教学

中职教育作为特殊职业教育的一种,主要的教育对象为初中毕业的学生,通过中职院校的学习,为日后进入社会就业奠定基础。因此,中职教育的教学目标及内容形式更加偏向于职业化。而职业技能教育的语文教学,是学习和掌握其他技术能力的前提和条件,由此可见中职语文学习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只有不断突出和发挥中职语文的课程特色,才能更好的掌握其他专业技能,全面提升自身素质,确保学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占据优势,把握更好的发展机遇。

一、中职语文职业化教育教学特色的重要意义

(一)充分发挥中职语文学习特色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逐步推进,我国各行各业、各个领域都需要大量综合型技术人才,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中职教育应运而生。中职教育与其他高等院校的教育存在差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理论知识的学习较短,主要以技术操作等实训教学为重,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所侧重,利用最短的时间达到较大的教学效果,在凸显语文教学专业化的同时充分发挥语文学习特色。中等职业语文教学是整个中职教育阶段的根本性课程,该课程的设置,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理论水平,使学生能够适应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从根本上把握好中职教育的就业方向,为职业化教育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凸显中职语文教学人文特征

语文是学习基本语言的一门学科,在整个教育学科中属于基础性课程,而中职教育主要以培养和训练学生掌握技术能力为教学目标。也就是说职业教育不是简单等同于专业教育,而是要求其具备良好的人文精神和职业素养。如果一个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水平高但缺乏基本的职业素养和人文精神,也不是中职院校想要培养出来的人才,相关企业对这种人才也不会认可。由此可见,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人文精神,才能在未来求职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能量和价值。作为中职院校来说,要充分结合职业教育的根本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制定好人生发展目标等,从根本上实现中职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三)整合中职语文学科和专业知识

就目前的职业教育现状而言,中职院校只是将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进行教学,并没有将该科目与学生职业发展进行有机结合,导致中职语文难以发挥自身的潜在能力。在职业教育中,只有充分重视和挖掘中职语文职业化特色,才能从根本上促进中职语文理论知识与职业技术的有机融合。要做到这一点,中职院校需要将中职语文的学习特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心理特征作为切入点,根据语文学科的理论知识科学合理地调整和改进教学模式和手段,并对相关的课程内容进行补充和丰富,通过多种途径凸显中职语文特色,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提升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

二、探讨中职语文职业化教育教学特色的实现途径分析

(一)基于职业特色 明确授课目标

中职基础教育与高中阶段所学的基础课程内容存在诸多相似性,但其中教学目标存在很大差异,其中,高中阶段对于基础课程的学习主要为之后的大学阶段奠定基础,而中职教育的教学目标是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就业。中职院校中的课程设置了多种专业,每个专业尤其独特的标准和要求,教学目标也不尽相同,需要将中职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影响和要求转变为实际本领,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化技能。中职教育中有市场营销、旅游管理等文科类专业,还有数控加工、机电维修等理科类专业,因此,学生们对于语文知识的需求就会存在部分差异。对于中职院校而言,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水平和心理特征,制定符合学生积极发展的教学目标。

(二)丰富理论知识 转变授课方式

中职语文教育存在人文性和职业化这两个方面的属性。因此,在中职教学活动中,要在满足语文知识的人文性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职业化水平。职专语文教师要充分掌握学生需求,探索相关技术能力标准和要求,还要适应时展特色,转变传统授课方式,不断丰富中职语文的教学内容和结构,通过创新的手段设置新的课程教材,从根本上实现中职语文教育与技能培训的良性互动。

(三)建立健全中职语文学习考核评价体系

中职语文学习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和检验学生学习知识的基本情况,基于学生所学的具体专业,对语文学习进行全面评价和考核,从而有效提升中职语文的学习效率,充分发挥中职语文评价的内在潜能。因此,中职院校要充分挖掘学生所学专业的特征,由于专业不同,语文学习的要求也不尽相同,需要对学生采取不同的考核机制,通过多种考核方式,健全相关的考核标准和规范,完善中职语文的教学方法,增强中职同学们的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从而保障学生语文学习效果稳定快速提高。

三、结语

在中职语文教学活动中,中职院校只有充分挖掘职业化教学特色,才能有效培养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增强中职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让学生通过学习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从而为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卉。中职语文教育的现状及实用性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5(10)

[2]克然木,阿布拉。基于职业化教育的中职语文教学探讨[J].才智,2013(33)

教育职业分析范文 篇八

[论文摘要] 职业教育学校教育成本控制是办学管理中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职业教育学校教育成本控制的必要性,研究了职业教育学校教育成本控制的内容和原则,对当前职业教育学校教育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职业教育学校教育成本控制的方法。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近几年,职业教育事业在我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为实现职业教育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目标,我国许多县﹙市﹚进行了资源整合,相继组建了职业教育集团。以江苏宝应为例,2003年,由宝应商贸学校、扬州电大宝应分校、宝应县教师进修学校、宝应县社区培训学院等学校组成了宝应职教集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职业学校加强教育成本核算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要维持职业教育良性运转,需要有强烈的成本控制意识,也要按照市场经济规模核算成本。职业教育要大发展,就必须加大教育投入,必须进行教育成本核算,以利于提高教育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促进教育资源配置优化,发挥学校人财物投入的最佳效应,提高办学效益。

1职业教育学校教育成本控制的必要性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 职业学校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结构合理、形式多样, 灵活开放、自主发展”, 国家对职业学校的政策是“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推动职业学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将职业教育逐步推向市场,这为职业教育学校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对教育成本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学校必须树立教育成本意识,加强教育成本核算,进行教育成本控制,提高办学效益。加强教育成本核算是职业学校自身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必然要求,职业学校的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优胜劣汰, 职业学校面向市场办学, 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如何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是各职业学校必须关注的关乎生死存亡的大事。

从职业教育学校发展来看,学校除了进行学历教育之外, 还要进行大量非学历教育,加强教育成本核算就显得非常重要。实施教育成本核算的意义在于:一是有利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学校的教育资源情况可以通过成本核算指标反映出来,这样会避免教育资源的大量浪费,财务部门通过对教育成本资料的分析,可找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二是有利于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益,我国部分职业学校,特别是新组建的职业教育集团出现了机构臃肿、人员超编、设备重复购置、利用率低、配置不合理等不良现象;另一方面,随着职业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学校仍然面临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的局面,学校只有实行成本核算,使各部门都具有成本意识,从而真正做到勤俭办学,优化资源配置。三是有利于为国家建立教育成本补偿机制提供依据,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职业教育已经走出国家包办的误区,建立起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机制;但是,如何确定各受益者补偿的比例和水平,实施教育成本核算是国家建立教育成本补偿机制的前提,只有通过教育成本核算,提供准确的成本信息,才能合理地确定国家财政拨款额度。四是有利于职业学校收费标准的确定,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 “学生实行缴费上学制度,缴费的标准由教育行政部门按生均培养的成本的一定比例和社会及学生家长的承受能力因地、因校(或专业)确定”。因此,生均成本核算就成为制定职业学校收费标准的最重要参考依据,不实行教育服务成本的核算, 没有教育服务成本的数据, 学校就无法满足学生及其家长了解教育服务成本的要求。

2 职业教育学校教育成本控制的内容和原则

2.1教育成本控制的内容

教育成本控制的内容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一是人员成本,包括教职工工资和学生经费。教职工工资包括基本工资、补助工资、福利费和职工培训开支等;学生经费包括助学金、奖学金、贷学金、勤工助学金、学生医疗费、学生活动费及特困生补助等。二是公用成本,包括公务费、业务费和科研费。公务费包括办公费、水电费、取暖费、邮电费、差旅费、招待费等日常公用支出;业务费包括用于教学和实验方面的材料费、实习费、资料费、招生费、印刷费等;科研费主要与教育教学有关的科研费用。三是教学资产折旧费及运行维修费,包括教学仪器设备、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等教学设施的折旧,必要的教学设施维修、教学设备运行与维修开支等。总之,在实践中,凡是为培养学生耗用的费用,无论是直接费用还是间接费用,无论是固定费用还是变动费用均为划分教育成本的依据。只有从以上几方面分别进行核算,才能准确反映职业学校培养学生耗费的完全成本。

2.2教育成本控制的原则

教育成本核算是一项非常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在职业教育学校教育成本核算中,我们一定要把握教育成本控制的原则。一是合理性原则,要明确职业学校教育成本的项目构成,遵循国家、地方政府及行业的法律、法规、规定,合理的开支计入教育成本的范围,不合理的开支应当剔除。二是全面性原则,职业学校教育成本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属于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参与的成本控制,成本控制应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和成本形成过程的各个环节,即对全过程进行成本控制。三是可控制原则,职业教育学校成本控制对象应是可控制的,要事先了解将要发生哪些耗费,并对发生的耗费进行计量,对发生的耗费有权加以限制和调整;学校发生的全部成本均是可控制成本。四是效益最大化原则,成本控制应当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教育成本不是越低越好,要以效益的最大化为前提,成本控制主要采用节流的各项措施,精打细算,节约开支,减少浪费,严格按照成本开支范围和各项规章制度进行监督和限制,以达到效益最大化效果。

3职业教育学校教育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3.1 教育成本意识薄弱

我国教育长期以来一直是受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行政控制模式影响,学校自身很少具有教育成本管理意识。职业教育近几年虽然得到发展,逐步被推向市场,但管理干部和广大教职员工仍然缺乏成本效益观念,缺乏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的动机。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存在“政府给多少钱,我们办多少事”的思维方式;只注重职业教育事业的规模发展,盲目投资,求大、求全、求洋,不计算投入与产出,忽视效益。由于缺乏教育成本控制意识,一方面教育经费十分短缺,但另一方面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育资源的浪费,难以避免地造成管理成本的高昂和管理效率低下的现象。

3.2 人力资源冗员众多

我国职业教育在规模化和集团化发展过程中,特别是新组建的职业教育集团,由于多校合并,严重存在人员富余现象,加之我国人事制度改革尚未到位,多余人员又无出路,只有增设机构,造成职业学校机构设置重叠,人浮于事,管理效率不高,整体优化不够;我国职业教育学校和普通高等院校一样,人力成本比例普遍偏高,教职工人头费所占教育支出的比例长期居高不下,同时行政人员与教师比例失调,专任教师数量呈下降趋势,职工中行政人员人数却逐年递增;这种结构布局,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发展,行政人员的过度膨胀,造成教师在新的学校利益分配格局中份额的减少,导致学校教育经费支出中,管理人员支出比重过高,成本增加。

3.3 物力资源浪费严重

我国职业教育学校在规模化发展中,由于受到各种教学水平评估的制约,为了达标甚至举债进行硬件设施的建设,扩建校舍,购置大量设备仪器和图书等。但学校规模扩张了,观念更新还有待跟进,教育资源浪费与利用效率低下并存,由于学校缺乏长远目标的规划管理,造成学校在物力资源上的巨大浪费,导致成本投资效益低、办学效益偏低等一系列问题。许多教学设施购进后没多久就永久闲置,成为一堆废铜烂铁;有些设备只有当领导或其他人员来参观时,才暂时性地演示一下;有的语音教室、图书馆、体育场所等教学设施资源利用率十分低下。这些教学设施资源闲置而且严重荒废,使学校资源支出和收益比例严重失调,造成物力资源严重浪费。

3.4 缺乏成本内控制度

我国职业学校一般建校历史较短,大部分职业学校成本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普遍都缺乏有效的成本内部控制制度。一是财务控制不到位,会计制度过于笼统,缺乏健全有效的会计岗位责任制管理,平时只记总账,不记明细,无法正确核算教育成本;二是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甚至没有,预算管理形同虚设,收入支出确认混乱,国有资产流失,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等都与内部控制制度失效有关;三是内部控制组织体系不完善,学校各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能分工不明确,相互协调配合失调,有效权利主体控制不到位,经济监督力度不够,产生了管理漏洞,给学校资产带来损失。

4职业教育学校教育成本控制的方法

4.1 统一思想,培养全员成本意识

职业学校办学目标是校企合作、形式多样, 灵活开放、自主发展。其组织管理机构和教职员工的组成有别于其他类型学校,在职业教育学校加强教育成本控制,统一全员成本意识非常重要。因此,在进行教育成本核算与控制时,需要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齐心努力,这样才能实现教育成本管理的目标。首先,学校的决策者应具有成本目标管理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在确保教育质量的前提下实施教育成本控制,不能急功近利,操之过急,要脚踏实地,科学管理,严格控制职责内的责任成本。其次,学校教职工应具有核算成本和控制成本的意识,养成节约成本的习惯,关心教育成本控制的进展和结果。教育成本核算与控制是一项需要依靠集体共同努力的活动,不是个人行为,必须同心协力、全校上下通力合作才能达到目的。

4.2 加强管理,健全成本管理制度

职业学校成本管理制度涉及范围非常广泛,不仅涉及学校财务制度、会计制度、差旅费开支规定、费用的报销制度、资金管理规定等,还应涉及学校人事管理制度、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教学设备仪器管理等制度,同时与学校监察审计制度有关。有必要还应建立教育成本的核算制度,实行成本管理责任制,建立目标成本的预算、定额管理制度,实行目标成本考核、成本分析的制度。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是学校维持财务和行政正常运转的基础,是学校生存的重要保证,也是提高职业教育效益的重要措施。

4.3 细化过程,加强物资成本控制

加强物资资源成本控制,实际上是加强学校教育资源的管理。为了有效地控制教育成本,职业学校必须全方位地加强物资资源管理,统筹规划,统一领导,归口管理,提高物质资料的使用效率,减少浪费。从学校土地使用到一切资产采购,学校都要有一个长远的规划,严格审核学校各部门提出的设备添置和更新要求,对于不符合学校长期发展目标或无需购买的临时性要求不予考虑。在大中型设备仪器和批量物资采购上,一定要实行招标投标制度,严格控制物资采购上的不合法行为,节约一切可节约的资金。在教学设施使用方面,应努力实现教学设施的多功能化,提高使用率;同时,严格控制设备仪器报废程序,大型设备仪器报废一定要有专家参与。

4.4 科学设置,建立财务核算制度

加强职业学校财务核算制度是教育成本控制的重要环节。随着职业学校逐步走向市场化,资金来源呈现多元化,我们必须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采用权责发生制有利于按权责和配比原则确认当期的收入和支出,实现本期收入而发生应由本期负担的成本费用,不属于本期收入所发生的,不应由本期成本负担的费用,才能更准确地反映特定会计期间真实的财务状况。我们按照职业学校教育话动的特点,在计算教育成本时应按各专业、类别、层次的学生作为成本计算对象,编制成本计算单,全面反映各部门的成本及各类学生的教育总成本。职业学校成本核算期间,对于全日制学历教育学生,应以学年为成本计算期限比较合适,通常是当年8月1日到次年7月31日;对于非学历教育,以培训学习时间段来划定。

主要参考文献

[1]龙英.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与控制[J].教育财会研究,2007(5) :31-33.

[2]任晓萌.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控制初探[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8-80.

[3]张建初.试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与控制[J].苏州大学学报, 2009(1):112-115.

教育与职业论文 篇九

[论文摘要]着重从教师需要实现的新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服务对象新的学习需求方面的变化,分析探讨教师必须完成的职业角色的转换及应当承担的新的职能。

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此相适应,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新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模式对教师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提出了迫切的更新要求,我们必须在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及时调整,转换角色,才能真正适应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需要。

一、新形势下教师要完成的教育教学目标

学校教育教学目标的变化,必然使教师要完成的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发生变化,教学中我们不再强调课程理论体

系的完整,不再强调学生学习的系统性,而是强调教学应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在学生的能力培养中又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重点。这种变化打破了多年来教师习惯的教育教学目的,况且对于知识体系的界定是明确的和较为简单的,但对于学生综合能力与具体职业能力的界定与评估却是相对模糊和困难的,这使许多教师一时无法适应,教师为适应现阶段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教学目标,必须从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一个学生职业能力设计的引导者和训练师。

二、新形势下教师面对的需求权益者

在以往的职业技术教育中,学校和教师直接面对的权益者是企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成为学校培养的唯一指向。但是在今天,社会的发展更强调以人为本,学生本人对自身的能力结构设计和就业取向也应得到充分的重视。

面对企业和学生这两个需求权益者,学校、教师要做的是充分与企业建立联系,了解企业对人才能力素质方面的需求,并将这种需求客观的传达给学生家长和学生,对其将来面临的职业环境进行尽量客观的描述,帮助他们了解将来就业的市场环境、就业条件、能力需求等,使他们尽量合理的制定个人职业教育目标,再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加以贯彻执行。

三、教师角色转换

(一)计划课程的设计体现角色转换

在职业技术教育中,我们强调学生的职业能力,但在当今社会,职业要求和个人职业能力的一一对应法则已被否定,新职业和就业领域中,岗位要求和个人技能是一种开放式的对应,两者处于一种相互动态适应的过程。基于这种形势,在职业技术教育计划课程的设计中,教师不再是过去意义上的设计者,而首先应当是一位学习者。教师要不断认识和解读职业领域中的需求变化,判断这种变化给就业者职业能力带来的新要求,思考应当采用怎样的教学设计来适应新的变化和需求,才能实现学生培养与岗位需求的动态适应。

教师在计划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不再是一个主观的设计者,而应当首先是一个观察者,学习者,是一个学生职业能力设计的协助者,是在企业需求与学生个人需求之间的一个协调者,我们要做的是像一个人工智能系统所作的那样,为我们的服务对象提供一个相对多样的,能满足学生不同个性的方案选择,提供一个参考服务。

(二)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体现角色转换

课程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集中体现了教育者的教学理念与价值取向。为适应职业技术教育的新形势,应当首先从教师的角色观念作起,从课程结构与管理、教学与学习方式、考试与评价制度等方面作全面的变革,具体包括:

课程结构与管理方面:改变过去课程以学科为基础的做法,以生产生活和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基础;改变过去一元化、专业化的倾向,向多元化和均衡性的管理转化;改变过去教学过程管理的同一性与指令性,为教师和学生创造更灵活的,指导性的教学管理模式;突出教师与学生在教学管理中的参与性与自觉自律。

在课程内容与教材的设计中,改变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内容组织习惯,代之以职业工作经验和生活经验为课程内容的组织中心;改变过去课程组织强调系统与规范的做法,强调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减少过去课程组织中原理与经典知识,增加现代化的技术应用与技术政策问题;变旧有课程教学的难、窄、旧为浅、宽、新;将过去教学过程的概念、法则、练习的渐进模式变为经验、思考和应用模式;将过去的教学重心从注重结论、获得知识转移到关注过程、强调体验。通过课程内容与教材的设计,使教学从一个单向的授递过程变为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在课程内容与教材设计发生以上变化之后,教师的角色必然随之转变,教师不再成为知识传授者,而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促进者和教育教学内容与形式的研究者。

(三)教育评价方法体现角色转换

教育教学评价应当是根据教学的目的和目标出发对教育教学的过程和效果进行的评价。新形势下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评价应当是与教学过程浑然一体的,通过评价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及时的反馈。评价过程中应以评“学”为主,改变过去学生在教学评价中被动地位,多鼓励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反思,加强对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学习精神与学习收获的总结评价。具体实施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少给定标准化答案,鼓励学生个人思考;其次改变单一的书面测试形式,多采用论文、答辩和制作作为考核学习效果的方式;在此从评价考核的内容出发,减少知识掌握的测试,加强技能、技巧、参与性、多元思考和创新能力的考评,以此种评价的指向作用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提升能力。

在这样的评价标准之下,教师不再作为教学评价的直接对象,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需要通过学生体现出来,因此教师便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在学习种起组织、帮助、沟通的作用,积极启发学生寻找和搜集学习资料、进行检视与反思,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展专长与兴趣爱好、帮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面对问题与困惑,挫折与失败,引导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学习和成长,并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做出评价,在民主的互动种共享、共进,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在这一评价体系中,教学是一个共同体。

职业技术教育不是一个人职业生涯中的指路者,而应当成为人们职业发展的加油站,我们要做的不是为企业提供由我们设计的就业者,而是时刻准备着满足企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满足劳动者个人对职业技能发展提高的需要,我们应当是一个随时可以依靠的强大的支持系统。教师此时就是这个支持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为系统能提供更好的、更周到的服务、不断反思、不断创新,不断解决新问题,使系统运转的更有效和更富有活力。

参考文献:

[1]曹莉莉,《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教育科学研究,2003年7-8.

教育与职业论文 篇十

一、知识经济要求职业教育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知识经济的生命和源泉在于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因而经济与科技的竞争,就不仅仅是人才数量的竞争,更重要的是人才素质的竞争。在这一背景下,不论是培养何种规格的人,都必须把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放到重要的地位。为此职业学校要建立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发现式、创新式的教育模式。要做到这一点,最关键的在于两个方面:

一是要改变过去职校特别是中等职校中“应试教育”的倾向。

中职毕业生由于就业困难,升学愿望更加强烈,导致了升学竞争的加剧,“应试教育”的产生,使得作为手段的考试成了不少学生追求的主要目的甚至是唯一的。因此他们的学习常常停留在知识的表层,而对蕴含在知识中的智能价值则不很重视,其素质的提高也就成了空中楼阁。这种情况不改变,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就成了无本之木。职校摒弃“应试教育”的倾向,可从根本上解放学生的思想,活跃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这正是激发学生创造力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

二是要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知识经济需要具有综合能力的通才,只有专业技能是不够的。为此,要改变过去职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知识面过窄、过专、过偏的现象,进一步拓宽专业范围,淡化专业界线。在课程设置中要削技强干,加强综合性强、适应面广、有较强的迁移价值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的教育与训练,以此来增强学生对科技发展新趋势的反应能力与创造潜能。

三是要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

面对竞争,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永远是胜利者,相反,失败却是常有的,理性地面对失败,经得起失败的考验,应当成为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为此,职校要改变过去对学生重智力培养,轻心理健康教育的现象,要在重视培养学生智力的同时,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着重培养他们开拓进取、自强自立、艰苦创业的精神,以及对挫折、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二、知识经济要求职业教育的课程不断更新且呈综合化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周期缩短,职校要改变过去课程设置上的单一、狭窄现象,加强课程综合化。要根据人才市场的现实需要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潜在要求,科学地确定各类教育的结构和各类课程的比例,力争做到:

(1)既重视课程的应用性,又不否定课程的基础性。在注重应用性的前提下,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使学生具有较大的自我学习和发展的潜能。

(2)既重视课程的专业性,又不否定其适应性。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管理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课程及课程体系必须以职业或职业群需要作为重要依据加以框定,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但在注重专业性的同时,也要在课程设置中注重学生适应性从业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更多地表现为奠定在较高科学文化知识基础上的一种迁移能力。否则,专业太窄,无法使他们的知识、能力、品格得到全面发展,容易造成他们专业不对口而一时无法向其他领域转换。

(3)文理学科相互渗透。目前,我国职教培养的人才知识面窄,文理学科各不相通,已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为此,在课程设置上应文理兼容。

(4)增加选修课。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过去选修课较少,有些学校甚至没有,这显然不符合知识经济发展所需的人的全面发展。因此,职校应增加选修课,且允许学生跨专业选修课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他们对知识技术的自主选择权利,摆脱他们的被动客体地位。这有利于学生全面地认识知识,使其素质全面提高。

三、知识经济要求职业教育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职业教育要求培养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也就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目前,职教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实践动手能力弱,这势必影响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为此,职教要大力加强教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1.培养一大批一专多能的师资队伍。

职业学校的教师在以本学科教学为主的前提下,根据学校教学需要及自身条件和兴趣,选择一至两门与本学科相近或相关的课程进行系统学习。这有利于更好地协调课程间关系,也有利于教师从专才向通才发展。

2.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

职教师资知识结构中应有三个基本要素:专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学科知识和交叉学科知识。这有利于教师自身知识体系的完善,有助于教师以简驭繁、触类旁通,更有效地发挥其“传道、授业、解惑”职能,从而顺应知识经济对职教师资的要求。

最新范文

145 282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