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范文>实用范文>毕业论文

护理学生毕业论文(优秀5篇)

2024-02-02 13:04:33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培养护理专业学生形成稳定牢固的职业态度,对于稳定护士队伍,保证护理人才的有效利用。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下面是一米范文编辑为家人们整编的护理学生毕业论文(优秀5篇),欢迎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护理医学生毕业论文 篇一

关键词:护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培养模式;

一、引言

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医学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用人单位要求与用人单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签订用人合同,并在师资、技术、设备等办学条件方面进行合作共同负责人才选拔、培养与就业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研究[1],这些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高瞻远瞩为高职教育指明了方向。

二、护理专业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背景及意义

根据护理系近3年的就业统计和护理人才市场调查,河南省县区二甲医院和乡镇卫生院护理人才缺口较大,用人单位急需一批能够从实习开始就能适应本院要求的护理人才,作为漯河市医学院校,担负着尽快培养出能在各级医疗机构一线高质量护理的人才的重任。三年来对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高中起点三年制大专共计3000名学生的毕业就业调查数据表明,86.5%的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医院、卫生院等医疗机构从事临床护理工作,40.8%的学生表明现实工作与理想中的工作差别较大,对医院的归属感较差或心理适应期较长。

三、“订单式”人才培养及班级文化建

构的实施过程第一“,订单式”班级的组建。2013年9月,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正式成为301医院护理人才定向培养基地之一,将校内高中起点三年制大专护理学生作为培养对象,从刚入学开始进行订单式人才选拔,选拔标准根据高等教育要求,通过和用人单位协商沟通,包含理论基础知识和护理临床技能等,最后根据考核标准及学生意向,确定“订单班”。校院双方精诚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使“学习-实习-就业”三个环节相互协调,以就业为导向,将理论教学、实践学习和毕业就业这三个环节有机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第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实施过程和评价办法。前期由学校与合作医院共同协商确定订单培养目标,学校指定订单培养班导师去合作医院学习8-12个月,熟悉医院的文化及人才培养要求,具体实施主要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以素质人文教育为重点,从大学生日常行为养成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文化全程渗透到学生日常培养工作中去。第二阶段以专业技能培养为重点,选聘专业教师从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全程护理技能培训与指导,内容主要包括理论讲授、技能训练、学习辅导等;班级管理采取“小组管理模式”和“动态淘汰制”,根据考核标准实行动态淘汰和增补,增强学生的竞争和危机意识。第三阶段以实践教学为重点,对“订单式”学生岗前考核,由学校和医院共同制定考核办法,对于合格的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实习期间学校经常与医院沟通交流,定期派专业教师去医院了解调查学生岗位能力表现情况和护理理论、临床技能考核成绩,不断改进在校期间教育方式并完善培养方案。第四阶段以就业评价为重点。学生毕业后,不仅仅只是为了统计就业率,通过主动了解毕业生的工作状况,毕业生的工作满意度、薪酬待遇等了解毕业生的就业岗位质量,了解学生对于学校培养过程的态度和状况是否满意,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及时优化调整目前正在进行的人才培养方案。

四、“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应用效果

护理专业301医院订单式人才培养已初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模式,实践证明:“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毕业生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较高[4],操作能力强,职业素质突出,用人单位和实习基地反馈良好”。第一,学校方面。经过两年在校期间的培养,首届301医院定向培养班的学生顺利通过医院考核,全部进入301医院实习并全部留院工作,就业率达100%;学生就业形势良好和社会满意度高,也提高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301定向培养班模式也为其他医院的定向培养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第二,医院方面。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开始将用人单位的文化、规章制度等融入人才培养,让学生尽早认知用人单位,增强服务医院的信心和意志,用人单位也大大节约了时间,避免了隐形成本浪费。第三,学生方面。根据对2012、2013级两届301定向培养班学生跟踪调查,班级所有学生专业课平均成绩85分以上,85%获得奖学金,在学校的各项比赛中荣获取得优异成绩,部分学生代表学校参加省市级护理技能比赛均取得优异成绩。

五、结束语

开展订单式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动态的专业方向调整机制,根据社会需求、岗位需求开展专科方向,扎实推进“校院合作护理人才‘定向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施”,完善培养方案,拓展订单项目,护理系将在此基础上予以推广,不断探索完善订单式培养的育人机制。此种人才培养模式,有力促进了就业工作,对护理专业就业质量的提升有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学校将在此基础上予以推广,立足大学基本需求,不断探索完善订单式培养的育人机制,贴近市场,强化对学生职业实践能力的提升,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良性循环机制。

参考文献:

[1]张涛,谢璐。“订单式”培养模式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2):7-9.

[2]艮芳,何海艳,何梅。护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01):115-116.

[3]李燕。高职护理“订单式”班级管理方法初探[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2):4-5.

护士医学论文 篇二

关键词 护士培训 激励 应用

社会的发展和医疗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护理专业的发展,新的工作模式、新技术、新仪器的使用,都对护理从业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达到提高护理从业人员素质的目的,对在职护士进行培训学习,是必不可少的,而培训学习的成效与学习主体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必然的联系。如何根据激励理论,完善长效激励机制,激发在职护士的学习热情,发挥护士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习积极性,对提高护理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推动护理事业的总体发展有重大的意义。同事去年受单位指派到南方某大学附属一院进修,学习了一些新技术、新仪器操作方法,回来后单位组织科室护理人员学习,由同事就进修所学内容进行培训。但后来在实行新技术的过程中,其他护理人员并不能完全胜任,可以在短期内掌握的工作方法、操作技巧都没有掌握。一段时间内都是由同事独立完成工作,工作量大大增加致使劳累不堪,产生学多了更受苦受累的感觉,学习热情也受到影响。据了解,这种在职护士培训、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的现象,实际上还是相当普遍。

在职护士培训的必要性

护理工作作为医疗卫生事业和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人员的素质决定了护理工作的服务质量。在护士培训中,应当使护理人员认识到培训与学习的必要性。不学习就会落后,甚至不能胜任工作的必然性,从而在护理人员内心形成学习动力,激发学习积极性。

护理事业总体发展的需要:当前面临医学的进步和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不断增长,护理专业逐步向更高水平发展已经成为趋势。卫生部和广东省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在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的目标中都明确提出,加强护士队伍建设,提高护士队伍整体素质,规范护士执业行为,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和专业技术水平,拓展护理服务,加强护理管理,规范护理教育,促进护理事业与社会经济和医学技术的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

市场发展的需要:护理作为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院营销、树立医院新形象、塑造医院新品牌、提升医院知名度及病人满意度等方面的作用愈来愈重要,并成为医院参与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1]。因此,护士的整体素质一定要高,通过加强和完善护士的教育培训,使护理文化建设,护理专科建设上升到更高的层次,以适应医疗市场的发展和需求。

护理人力资源现状的需要:目前护理工作人力资源的现状:①我国护理人力资源主要存在不足:护理人员数量短缺,分布不均衡;人员编制不合理,临床护士编制严重不足;社区护理人才短缺,学历和职称偏低[2]。②由于社会地位不高、薪酬偏低、工作辛苦、职业压力大、个人发展等各种原因,从基层乡镇到省级医院,从公立医院到私营医院,护理人员都有不同程度的流失,使本就不足的护理人力资源,更加雪上加霜[3~5]。通过在职护士的培训,根据护理人员职业成长规律,结合护理岗位要求及护士个人的特点和专业发展方向,规划长期专业发展方向,使其成长为专家级护理人才,对稳定护理队伍,防止护理人员流失有重大的意义。

护理人员个人发展的需要:广东省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06~2010年)明确提出,根据护理工作岗位职责、技术要求,建立结构合理的护士专业队伍,实现护士层级管理。并要求在2010年,初步建立我省专科护士准入管理制度,逐步实现专科护士准入管理,落实岗位职责,探索与建立相应的技术标准,落实福利待遇[6]。从这发展规划上看,护士发展大方向已经是相当明确,这需要护理人员个人增强服务意识、更新服务理念,认真学习新知识,积极提高业务素质、技术水平和能力,才能达到护理事业发展的要求。

运用激励理论完善在职护士培训的激励机制

在职护士的培训中适当运用激励理论,从而激发护士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质量,是不可或缺的方法。现就以下激励理论的应用,采用的相应措施分述如下。

强化理论的应用:强化理论是由美国斯金纳教授提出的,他认为人的行为只是对外部环境刺激所做的反应,是受外部环境刺激所调节和控制的,改变环境刺激就能改变行为。在培训实践中,根据此理论,可以采取如下措施:提倡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制定平时的培训、学习的管理机制,并根据实际护理工作中涉及的理论,建立必要的集中培训学习制度,严格执行。树立学习典型,强化榜样的力量和作用。在平时的学习中,定期进行评比,评比优秀者,根据其取得的成果予以精神或物质嘉奖。对不执行学习制度、不参加培训的人员,根据其情节予以适度的惩戒。

目标设置理论的应用:目标设置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洛克提出的,认为目标是引起行为的最直接动机。重视并尽可能设置合适的目标是激励动机的重要过程。具体运用到在职护士培训学习中,可以采取如下措施:结合护理三基训练、晋升考试、继续教育、进修学习等各种培训学习形式,分层次为护士设立各阶段的学习目标。公示到上级医院和院校的进修机会,并择优选送,让护士有明确学习指向目标。根据护理工作需要,设立若干理论研究题目,鼓励护士进行理论研究相关专业刊物投稿,根据刊登刊物的级别、是否获奖等情况给予不等的物质奖励。社会的发展和医疗科学技术进步给护理工作者提出了新挑战,新技术、新业务、新设备应用于临床,护士的晋升考试、进修学习和护理继续教育对都护士的培训与学习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真正是一种终生都要参与培训、学习的职业。新时期的护理人才是一成长性、学习性的人才,边工作边学习,是在职护士学习新技术、新业务、新设备的必然,如何在实际工作中保持学习精神,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是每一个在职护士及护理管理者都要面临的问题。由此,运用激励理论,采取有效措施,形成制度化,建立、完善在职护士培训学习的长效激励机制,是调动在职护士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使护士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培训、学习,是提高职业素质、提高护理工作的服务质量必不少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沈伟,张先庚,苏萍。突出护理特色服务护理工作[J].南方护理学报,2005,12(3):71.

2 任小红,朱海利。国内护理人力资源现状分析[J].现代护理,2007,13(1):49.

3 贺明珍,杨萍。护士流失原因分析及对策[J].护理研究,2005,19(4):737.

4 章飞雪,王莲月,陈春棉。民营医院护理人员流失原因分析及对策[J].护理学报,2007,14(1):43-45.

护理专科毕业论文 篇三

在此,我想向所有关心过我、帮助过我和指导过我进行论文创作的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我能够及时顺利地完成此文离不幵他们的辛勤付出。

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他工作繁忙,但一直都非常关心我的学习。在此次论文的写作过程中给予了许多鼓励、指导和帮助。从选题到定稿,从收集材料到修改,每一个步骤和细节都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导师的细心、耐心和责任心。每一次导师见面和交流,每一次导师的谆谆教诲都是我大专生学习期间的珍贵回忆,也将成为我人生中的宝贵财富。

此外,我还要感谢教授我专业课程的几位老师。他们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和生动有趣的教学风格,让我度过了两年半充实又愉快的学习时光。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家人和朋友,正是他们的大力支持和关心让我顺利完成了学业。

护理专科毕业论文 篇四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间,在安徽财经大学的专科生学习和生活已经接近尾声。

回顾这为期两年半的时光,发觉自己收获了很多,同时也成长了很多。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老师与同学的真诚帮助和支持。

在此,向这段时间给予我学习和生活真诚帮助的老师和同学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首先要感谢的是我的导师方鸣副教授。

他严谨治学的教学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学术精神极大地感染了我,在决定小论文的选题时,方老师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同我讨论选题的内容,启发研究的思路,并且在写作期间给予我很多宝贵的建议。

同样的,在毕业论文写作的过程中,他也给予了我悉心的帮助和指导。

从方老师孜孜不倦的教诲中,我的确受益良多。

其次还要感谢国际贸易学院的其他老师和同窗好友们,正是他们陪伴我走过这两年半的学习和生活时光,无论是老师在课堂上的谆谆教导还是同学们课下的无私帮助,都令我觉得专科生学习的这段时光是人生的一段宝贵的经历。

最后,在即将离开学校之际,真心地祝愿所有的老师和同学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一切顺利,健康快乐!

护士医学论文 篇五

关键词:急诊护士;护理领域;培训;专业技能

近年来,人们对于医院的护理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迫切需要一个经济、有效、方便、连续、综合急诊护理服务[1]。急诊护理服务已经成为了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已经成为了医院护理的主力军[2]。因此,医院如何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加权护士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已经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以急诊护士培训必要性为起点,并针对性的提出措施,提高医护人员专业技能,提高医院的总体实力。

1急诊护士培训的必要性

郭明贤等人[3]曾经对急诊病房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急诊病房接受的患者病情变化较快,应该配备足够的专业技能扎实、受过专业培训的专业护理人员。急诊护理的出现和发展都为医院加快专业化,缩短患者住院时间等发展了积极作用[4]。急诊护理也正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证明急诊患者除了能够进行专业化治疗外,还能够得到常规护理人员给不到的护理。急诊护士的培训还需要我们不断摸索。肖江琴等人[5]曾经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急诊病房对于医护人员要求较多,医院应该尽早建立相应的急诊护理培训机构和体系。李俊英等人[6]研究结果显示:92.2%医护人员支持医院设置急诊护理培训中心。

2医院急诊护士培训现状

2.1护士培训选拔 早在2007年我国相关部门就对医院急诊护士接受专业培训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患者需要。根据相关文件规定,急诊护士培训对象必须具备2年以上的工作经验[7]。麻春英等人[8]进行了一次实验,实验结果显示:急诊护士培训应该将护士的学历、年龄等纳入其中。李静等人[9]同时认为:培训急诊护士必须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最好能够通过全国英语6级。

2.2急诊护士培训基地 急诊护士的培训是提高医院总体实力、赢得医院效果的关键,但是目前仍然处于摸索、探究阶段,很多机制、培训模式等没有成熟[10]。目前,很多医院已经开始加强急诊护士培训工作,并且将当地三级甲等医院作为本地区急诊护士培训中心,并还没有建立国家认可的培训基地,也缺乏统一的考核标准薛梅等人[11]对16个急诊护士培训基地进行了一次实验,实验结果显示:急诊护士水平已经在国内领先,并且相应设备也比较先进[12]。

2.3培训内容 急诊护士在工作过程中存在的突发事件较多,患者病情变化也比较快,在急诊护士培训过程中我国依旧缺乏统一的培训大纲,很多培训内容只能够根据医师的临床经验等进行培训,其培训结果不同,并且不同地区急诊护理能力也不同[13]。急诊护士培训内容应该包括急诊护理理论知识和急诊护理临床实践。培训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培训,如:理论讲座、病例分析、临床实践等。毛永香等人[14]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53%的人认为理论培训应该少于临床实践。

3急诊护士建议

3.1高等护理教育课程专业化 吴丽荣等人[15]进行了一次调查,我国现行医院急诊护士培训过程中过多的依赖于普通医学和其他学科,真正涉及到的有价值的护理知识较少。苏瑾文等人[16]进行了一次实验,实验中分析了院校教育和急诊护士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急诊护士的培训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并且根据情况建立一支雄厚的师资队伍,提高急诊护士专业技能,壮大人才梯队[17]。

3.2培训前考核,按需求分等级培训模式 急诊护士培训过程中应该根据Benner模式[18]进行培训,将培训人次分为5个阶段,即:新人、初步进阶者、胜任者、精进者、专家。医院急诊护士培训前,应该对学员进行考核,根据情况采取针对性的培训。

3.3注重培训效果,加强培训考核 徐勤环等人[19]进行了一次实验,实验中引入了持续改进质量理论,有效的促进了急诊护士的培训质量,并取得一致认可。在急诊护士培训过程中,应该将急诊护士的培训考核融入到对护士绩效的考核中,使急诊护士敢于创新、勤于思 考[20]。护士考核结束后根据考核结果及时调整培训模式,培训内容,这样能够促进急诊护士培训模式越加晚上,更加有利于急诊护士综合能力的提升。

3.4虚心向医师求教为患者的切诊方法[21] 护士在护理学校和护理工作生涯中,学习了护理知识和实践了对患者的护理,但对患者的切诊仍然是护士的薄弱环节,分诊护士须向各科的医师虚心求教,掌握对患者的切诊方法。

参考文献:

[1]彭南海,叶向红,高勇。军队医院普通外科专科护士培训教学模式的探讨与体会[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6):436-437.

[2]周丽娟,李雪玉,张怡,等。持续质量改进理论在军队心血管病专科护士培训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7):520-521.

[3]郭明贤,高丽,张桂红。急危重症救护专科护士的培养与展望[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9):1115-1116.

[4]胡立珍,胡艳军,李慧,等。提高介入专科护士培训质量的实践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3):201-202.

[5]肖江琴,江静云,李萍,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ICU专科护士培训评价模型构建[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10):1195-1197.

[6]李俊英,李虹,余春华,等。肿瘤专科护士的培训模式与发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23):2136-2138.

[7]姜华,胡迎春,屈芸娜。新护士规范化培训的需求调查与对策[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27(10):1099-1100.

[8]麻春英,陶建双,李萍。新疆地区ICU专科护士培训基地临床带教师资情况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32):3913-3915.

[9]李静,梁英,周丽娟。军队心血管病专科护士临床带教老师的资格认定与培训[J].护理杂志,2010,27(20):1587-1588.

[10]宋瑰琦,秦玉霞,袁秀娟,等。安徽省急诊急救专科护士培训绩效的评价[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1):997-1000.

[11]薛梅,陈荣秀,孟宝珍。加强专科护士培养提升护理服务水平[J].中华护理教育,2011,8(2):91-93.

[12]申华平,孙建萍,张海燕。护理专业专科层次设置急救护理方向的实践[J].中华护理教育,2011,8(2):59-61.

[13]李亚洁,张立颖,彭刚艺。广东省专科护士研究生课程班培训项目的启动[J].南方护理学报,2011,12(5):67-69.

[14]毛永香,邢凤,全凤英,等。神经内科医护人员对护士专科培训需求的调查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7):1596-1598.

[15]吴丽荣,吕怀娟,朱芬芬。临床护理人员对专科护士认知的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30):3626-3628.

[16]席淑华,赵建华,叶文琴,等。上海市急诊适任护士培训模式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11,43(4):341-342.

[17]沈慧霞,冯正仪。国外医学院校社区护理专业教学情况简介及建议[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2011,22(4):34-36.

[18]李怡兰,胡翠萍。急诊护士工作职业风险因素及应急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4):109-110.

[19]徐勤环。急诊护士职业暴露现状及防护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2011,4(10):134-135.

最新范文

135 284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