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范文>教师教学>小学教案>三年级教案

古诗《山行》教学设计精选3篇

2024-03-13 09:13:42

《山行》是诗人杜牧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下是漂亮的编辑给大家整理的古诗《山行》教学设计精选3篇,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山行》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的感情和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诗歌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感情的理解

教学方法:

诵读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温庭筠或作“廷筠”“庭云”,本名岐,字飞卿,行十六,太原祁人。相貌奇丑,人称“温钟馗”。才思敏捷,作诗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时号“温八叉”“温八吟”。为人放荡不羁,性格倨傲,好讥刺权贵,为执政者所恶。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温李”;又与李商隐、段成式以骈文绮丽著称,三人皆排行十六,时号“三十六体”;词以隐约迷离之境,写怅惘悱恻之情,是“花间词派”的鼻祖。

二、评讲:

朗读诗文

1、注音:

铎槲枳凫

2、结合诗题、注解和背景知识,通读全诗。

3、列出结构图:早行思乡→早行图景→路上图景→昨夜梦乡

起承转合

4、指导赏析: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1、请用自己的语言想象“晨起的场景”。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

2、“客行悲故乡”中的“悲”字的作用。“悲故乡”在全诗中的作用。

“悲”字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悲故乡”点明了题旨。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1、分析两句的结构: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其中“鸡声”“茅店”“人迹”“板桥”四个词皆是偏正结构的名词性词语,“月”和“霜”也是名词。两句共写了6种典型景物,中间没有一个动词或形容词等名词以外的词。

2、补充类似诗句:“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秋怀》欧阳修

“鸟声梅店雨,野色板桥春”——《过张至秘校庄》欧阳修

“楼船夜雪瓜洲度,铁马秋风大散关”——《书愤》陆游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总结:

A、“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李东阳

B、“状难状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尧臣语。

C、音韵铿锵(指音乐美),意象具足(形象鲜明,内涵丰富)。

3、意象赏读:

A、6个意象组合在一起,如何用现代汉语顺畅组合。

出行在外,荒村野店宜眠早,往往清早起早赶路补回来,俗语云“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听到鸡鸣声,起身看天,只见一轮残月斜挂茅店上空。板桥上下了一层厚厚的霜,已有早行的人在上面留下了足迹。

B、解说意境特点:

凄清、悲凉。

C、言外之意:

道路辛苦、羁愁旅思,见于言外。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1、能从诗中看出早行的季节吗?

槲树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仍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新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子的`白花也已开放。因此应写的是早春季节。他在《送洛南李主薄》里有“槲叶晓迷路,枳花春满庭”可为证。

2、赏析“明”字。枳花为什么能映明驿站的墙壁?

因为天色还早,残月不明,所以白色的枳花才能明驿墙。路上景色仍扣住早行来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凫雁满回塘”写早春家乡之景有何特点?

美好、温馨、生机勃勃。“春江水暖鸭先知”可为证。另外,雁即思乡之意象,客行之人,梦雁即梦乡,两种理解均属有理。

2、昨夜之梦本应时间在前,本应先写,为何倒装?

先写早行羁旅之苦之凄凉,后写梦中家乡早春之美好之温馨,以凄凉冷清反衬家乡的美好温馨,写透思乡。如先写,则情感上本末倒置,效果不好。

3、此为虚写,以想象之景传达家乡之美好,传达出思乡之情。

三、课堂小结:

A、“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李东阳

B、“状难状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尧臣语。

C、音韵铿锵(指音乐美),意象具足(形象鲜明,内涵丰富)。

四、布置作业:

1、赏析“明”字。枳花为什么能映明驿站的墙壁?

因为天色还早,残月不明,所以白色的枳花才能明驿墙。路上景色仍扣住早行来写。

2、凫雁满回塘”写早春家乡之景有何特点?

美好、温馨、生机勃勃。“春江水暖鸭先知”可为证。另外,雁即思乡之意象,客行之人,梦雁即梦乡,两种理解均属有理。

五、板书设计:

早行思乡→早行图景→路上图景→昨夜梦乡

《山行》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首古诗生字“枫”,读准“斜”,理解词语。

2.读懂《山行》,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古诗的意思。

3.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感情。

4.学习写诗,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积累语言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古诗激趣。

1.学生交流古诗,背诵古诗。

此环节检查上节课所学古诗背诵情况。

2.忆学习古诗的方法“读 、悟、想、品 、诵”

读----诗文 思—诗意 想---画面 诵-- --全诗

表扬大家学习古诗的热情,今天在来学习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诗《山行》

二、出示《山行》。

1.交流作者杜牧。

资料准备:(杜牧是唐朝诗人,擅长写景,人称“小李杜”。)(杜牧:(803~约852年)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其诗继承了盛唐许多优点,溶前贤阔大仆茂的精神,创与之个性相适应的新风格。在晚唐诗歌绮丽的倾向中,显得豪放疏朗、清新俊逸。语言明丽隽永,豪迈爽朗,独具风格。在晚唐的咏史作品中,具有代表性。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解题 :山行,你认为是什么意思?(在山中行走)杜牧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按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本诗。

三、学习诗文。

1.初读古诗,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初步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读、同桌读、分组读,交流杜不准的地方。

(2)指名读、齐读、范读等,初步了解古诗内容。

2.通过学法自学古诗。(通过小组讨论,主动探究,理解诗句。)

(1)小组讨论,抓住关键词“坐”、“于”、“霜”、“寒”、“斜”等词语,用、查找资料理解。

(2)逐句逐句地理解,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提出来小组共同解决。

3.总结学习情况,师生共同交流。

(1)让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汇报,交流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不懂的问题全班共同交流讨论。

师重点准备指导:坐是“因为”的`意思。晚是“傍晚“的意思

学生根据词义大致说说诗的意思。

大意:深秋季节,高山上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处伸展。

在山上飘浮白云的地方,隐隐约约地看得见有住人的房子。

我所以停下车子不走了,是因为我喜爱这夕辉晚照下的枫树林,要好好欣赏一番。)

4.想像画面,品味美句。

《山行》描写的是深秋季节的景色,诗中写“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写的是枫叶红的季节,枫叶红的季节是秋季,所以《山行》描写的是秋季的景色。

诗人笔下的深秋季节的山林景色图,还写了哪些景物?你觉得怎样?

诗人笔下除了写枫林外,还写了寒山、石径、白云,这四样构成了一幅秋色图,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想像画面。

如果此时此刻,你也与诗人一起来到了山脚下,看到这秋天傍晚的美景,看到这火红的枫叶,你会想什么?说什么呢?让咱们一起走近诗人共同欣赏。(也许我们也会与诗人一起情不自禁地赞道:霜叶红与二月花。)

四、赏意境 。

1.观看录像《山行》

2.启发学生说出感觉最美的景色。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你想做什么?

自由抒发心中的情感。

(1)唱赞歌来表达。可以鼓励用熟悉的曲调吟唱,再请全班同学跟唱

(2)诵读诗文表演。

(3)照一张相。

(4)画一幅画。

(5)当导游介绍此处美景

五、诵读(或吟唱)。

1.指导诵读(看谁度的最美、最陶醉、最有滋味)

要读出节奏美、看图中景物感悟读,配以古筝乐最好,分自由读、小组读、齐读、范读、指名读。先请学生范读,读出“远上”强音,“石径”次强,“白云”强音,“有”次强,“枫林晚”强音,“二月花”弱音。

2.试背。

六、延伸。

1.创意写诗。古人写秋,大多写秋的悲凉,凄美,而在这首诗中我们感受的是作者对秋的深深爱恋之情。想做小杜牧吗?学习作者写景的方法写一下深秋的校园报答一下你对校园的热爱。

2.背出描写四季景色的其他诗人写的诗句。

《泊船瓜洲》、《望庐山瀑布》、《绝句》、《春晓》等。

3.课下读杜牧诗集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大量的古诗需要学生自己去学习,多积累,多背诵。大胆尝试写作,早日出杰作。成为小小诗人。

板书:山 行

杜牧

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近景:枫林,霜叶

《山行》教案 篇三

第二课时古诗《山行》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山行》,感受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2、学习诗中出现的生字。会写“于、枫”这两个字。

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喜爱之情,鼓励学生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

1、学习诗中出现的生字。会写“于、枫”这两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喜爱之情,鼓励学生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谁能把《赠刘景文》这首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诵。这首诗描写的。是那个季节的景色?(秋季)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板书课题:齐读。

3、介绍诗的作者:杜牧,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自由读古诗,画出生字。

2、出示卡片认读生字:于 径 斜 枫

3、说说记字方法:于:同“干”比较。

枫:用旧字“风”带出“枫”。

4、描红、临写。

5、再读古诗。

三、合作学习,理解诗意

1、小组合作:选择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2、提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⑴ 自学:借助注解或工具书弄懂诗意。

⑵ 小组交流。

⑶ 集体汇报交流。

3、品析诗句,深入体会感情:

⑴ 读诗,从那些地方你能体会到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根据诗句发表自己的见解)

⑵ 看图想象:在石径蜿蜒、白云缭绕的秋山深处,有人家居住。诗人被一片火红的枫叶吸引住了,不禁停车观看,发出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叹。如果你就是诗人,此时你会想到什么?

⑶ 诵读诗句,进入意境:

指导朗读:自由练读,指名读,老师范读,齐读。

指导背诵。

自由背诵,指名背诵,师生齐背。

四、拓展活动

把自己课内、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的同学听。

最新范文

73 57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