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范文>教师教学>教学设计

《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数学教学设计(精选4篇)

2023-08-10 13:44:32

在近几年中考中,经常出现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的应用题,这类问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相关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对大部分同学而言仍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一秘范文为您精心整理了4篇《《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数学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教案设计 篇一

教学内容: 12.1 用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整式方程的意义;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正确识别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引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概念理解的完整性和深刻性.

情感与态度目标:由知识来源于实际,树立转化的思想,由设未知数列方程向学生渗透方程的思想方法,由此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数学教案-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及一般形式.

难点:正确识别一般式中的“项”及“系数”。

教辅工具:

教学程序设计:

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创设

问题

情景

1.用电脑演示下面的操作:一块长方形的薄钢片,在薄钢片的四个角上截去四个相同的小正方形,然后把四边折起来,就成为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盒子,演示完毕,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和剪刀,实际操作一下刚才演示的过程.学生的实际操作,为解决下面的问题奠定基础,同时培养学生手、脑、眼并用的能力.

2.现有一块长80cm,宽60cm的薄钢片,在每个角上截去四个相同的小正方形,然后做成底面积为1500cm2的无盖的长方体盒子,那么应该怎样求出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

教师启发学生设未知数、列方程,经整理得到方程x2-70x+825=0,此方程不会解,说明所学知识不够用,需要学习新的知识,学了本章的知识,就可以解这个方程,从而解决上述问题.

板书:“第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教师恰当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学生看投影并思考问题

通过章前引例和节前引例,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知识来源于实际,并且又为实际服务,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可以解决许多实际问题,真正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产生用数学的意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中.同时让学生感到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在本章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1

1.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方程?曾学过哪些方程?

(2)什么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元”和“次”的含义?

(3)什么叫做分式方程?

2.引例:剪一块面积为150cm2的长方形铁片使它的长比宽多5cm,这块铁片应怎样剪?

引导,启发学生设未知数列方程,并整理得方程x2+5x-150=0,此方程和章前引例所得到的方程x2+70x+825=0加以观察、比较,得到整式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整式方程:方程的两边都是关于未知数的整式,这样的方程称为整式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3.练习:指出下列方程,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

(1)x(5x-2)=x(x+1)+4x2;

(2)7x2+6=2x(3x+1);

《一元二次方程》的优秀教案 篇二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

(2)能熟练地把一元二次方程整理成一般形式并能指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过程与方法

在分析、揭示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工具,增加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感性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建立一元二次方程模型的过程,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增进对方程的认识,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经历建立一元二次方程模型的过程,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难点:准确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主体探究——合作交流——应用提高

四、学案

(1)预学检测

3x-5=0是什么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是怎样的?其一般形式是怎样的?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

(1)自学本P2—P3并完成书本

(2)请学生分别回答书本内容再

(二)主体探究、合作交流

(1)观察下列方程:

(35-2x)2=900 4x2-9=0 3y2-5y=7

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它们分别含有几个未知数?它们的左边分别是未知数的几次几项式?

(2)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与一般形式?

如果一个方程通过移项可以使右边为0,而左边是只含一个未知数的二次多项式,那么这样的方程叫作一元二次方程,它的一般形式是ax2+bx+c=0(a、b、c是已知数 a≠0),其中,a、b、c分别称为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如x2-x=56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1:根据一元二次方程定义,判断下列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为什么?

x2-x=1 3x(x-1)=5(x+2) x2=(x-1)2

例2:将方程3x(x-1)=5(x+2)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解:去括号得

3x2-3x=5x+10

移项,合并同类项,得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3x2-8x-10=0

其中二次项系数为3,一次项系数为-8,常数项为-10.

学生练习:书本P4练习

(四)总结反思 拓展升华

总结

1、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是怎样的?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ax2+bx+c=0(a≠0),一元二次方程的项及系数都是根据一般式定义的,这与多项式中的项、次数及其系数的定义是一致的。

3、在实际问题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数学模型的过程中,体会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反思

方程ax3+bx2+cx+d=0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条是a=0且b≠0,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条是a=b=0 且c≠0.

(五)布置作业

(1)必做题P4 习题1.1A组 1.2

(2)选做题: 若xm-2=9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试求代数式(m2-5m+6)÷(m2-2m)的值。

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篇三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有关数与数字之间关系的应用题。

2.通过列方程解应用问题,进一步体会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列方程解应用问题,进一步体会代数中方程的思想方法解应用问题的优越性。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有关数与数字之间的关系的应用题。

2.教学难点:根据数与数字关系找等量关系。

3.教学疑点:学生对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问题中检验步骤的理解。

4.解决办法:列方程解应用题,就是先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然后由数学问题的解决而获得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列方程解应用题,最重要的是审题,审题是列方程的基础,而列方程是解题的关键,只有在透彻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才能恰当地设出未知数,准确找出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等量关系,正确地列出方程。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列方程解应用问题的步骤?

①审题,②设未知数,③列方程,④解方程,⑤答。

(2)两个连续奇数的表示方法是,(n表示整数)

2.例题讲解

例1  两个连续奇数的积是323,求这两个数。

分析:(1)两个连续奇数中较大的奇数与较小奇数之差为2,(2)设元(几种设法)a.设较小的奇数为x,则另一奇数为,b.设较小的奇数为,则另一奇数为;c.设较小的奇数为,则另一个奇数。

以上分析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回答,有三种设法,就有三种列法,找三位学生使用三种方法,然后进行比较、鉴别,选出最简单解法。

解法(一)  设较小奇数为x,另一个为,

据题意,得

整理后,得

解这个方程,得。

由得,由得,

答:这两个奇数是17,19或者-19,-17。

解法(二)  设较小的奇数为,则较大的奇数为。

据题意,得

整理后,得

解这个方程,得。

当时,

当时,。

答:两个奇数分别为17,19;或者-19,-17。

第 1 2 页

元二次方程 篇四

[课    题] §12.1 一元二次方程[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整式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使学生知道并能认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会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并能认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会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教学难点 ]  使学生掌握什么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和系数、一次项和系数以及常数项,[教学关键]  使学生掌握在指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时,一定要包括它们的符号。[教学用具]  [教学形式]  讲练结合法。[教学用时]  45′×1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例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讲解新课]引例可由教师提出并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设出未知数,列出代数式,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80-2x)(60-2x)=1500。(这其中应重点复习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步骤,或讲解或提问应视具体情况而定)。提问:如何将上述方程整理?整理后,得:x2-70x+825=0。这里不必多讲,只指出:这个方程(什么方程?这里不谈)与我们已经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不同,我们学了这一章,就可以解这个方程,从而解决上述问题。接着书写教科书第4页的问题:剪一块面积是150cm2的长方形铁片,使它的长比宽多5cm,这块铁片应该怎样剪?引导学生分析题意,设未知数,列出代数式,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方程:x(x+5)=150。去括号,得:  x2+5 x=150。现在来观察这个方程:它的两边都是关于未知数的整式,指出“这样的方程叫做整式方程。”就这一点来说它与一元一次方程没有什么区别,因而,一元一次方程也是整式方程,但一元一次方程未知数的次数是1,而上列方程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所以,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这样与一元一次方程对比着讲,既使整式方程的内含扩大,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也可使学生深刻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下列方程都是整式方程吗?其中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1、3x+2=5x-3;(2x=5)2、x2=4;3、(x-1)(x-2)=x2+8;(3x=-6)4、(x+3)(3x-4)=(x+2)2;(2x2+x-16=0)(上述方程都是整式方程。其中1、3是一元一次方程,2、4是一元二次方程。)上列方程中的4,两边展开,得3x2+5x-12=x2+4x+4移项,得    2x2+x-16=0事实上,方程x2+5 x=150移项,得    x2+5 x-150=0这就是说,任何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可以化成下面的形式:            ax2+bx+c=0(a≠0)。这种形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这里应强调指出,方程            ax2+bx+c=0只有当a≠0时,才叫一元二次方程。如果a=0,b≠0,就是一元一次方程了。所以在一般形式中,必须包含a≠0这个条件。随后指出,在方程中,ax2,bx,c各项的名称,并举例说明。(ax2叫做二次项,a叫做二次项系数;bx叫做一次项,b叫做一次项系数;c叫做常数项。)例1  把方程3x(x-1)=2(x+2)+8化成一般形式,并写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解:去括号,得               3x2-3 x=2x+4+8移项,合并同类项,得               x2-5 x-12=0二次项系数是3;一次项系数是-5;常数项是-12。[课堂练习]教科书第5页练习第1,2题。[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整式方程,什么叫做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0(a≠0)。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a≠0这个条件。同时我们还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后,什么是二次项系数,什么是一次项系数,什么是常数项,在指出这三项内容时,要特别注意它们的符号。[课外作业 ]复习教科书第4,5页的内容,预习教科第6页上的内容。 [板书设计 ]课题:      例题:辅助板书: [课后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掌握了什么是整式方程,什么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对今后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一米范文范文为大家整理的4篇《《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数学教学设计》,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最新范文

95 32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