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范文>教师教学>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级《看雪》教学设计【优秀3篇】

2023-07-11 02:35:03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3篇《小学二年级《看雪》教学设计》,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看雪》教案 篇一

《湖心亭看雪》中的“强饮三大白而别”的“强饮”,有老师按添字法译为“勉强地饮下”,也有老师根据作者遇知己的惊喜而译为“畅快地饮下”,人教版教参译为“尽力地饮下”, 我认为,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首先要从该字(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出发,要从辞典中找依据;也可根据作者的生平喜好再作判断;还可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综合上述三点,我认为人教版教参的翻译更为合情合理,现在我谈谈自己的理解。

能够直接表明张岱不善饮酒的是《龙山雪》的一段文字:“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侍。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坐久清冽,苍头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欲之,竟不得醉。”⑤天寒地冻,以酒御寒,理应多喝一些,而张岱却是“勉强”举大觥敌寒,居然没有喝醉,想必作者本人也很奇怪自己的超水平发挥,所以用了“竟不得醉”的表述。看来张岱的确不是一个善饮之人了。

(一)课文中的语境

那么,这样一个不善饮酒之人在文中的“强饮”就可以完全理解为“勉强地饮下”吗?我们还可以就这一词语出现的语境进行分析。

课文共两个自然段,在第一段“赏奇景”中,作者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西湖雪景,在景中也可看到作者已将烦心琐事抛于“雾凇沆砀”之外,才能寂静中稍带惊喜的心境绘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样一幅唯美的水墨画。

第二段 “遇知音”中,本来是“独往湖心亭看雪”,不料亭上已有人先到了。在更定之时,“人、鸟声俱绝”的湖心亭上不期而遇,有了赏雪时的惊喜心情作为基础,此时作者又惊又喜是不难想像的,作者写道“见余,大喜曰:‘湖上焉得更有此人!”让亭中人说话,反客为主,不仅写出了亭中人的惊喜,同时也表露了作者的心声,视对方为有同样生活情趣的知己,所以才能感同身受地体会到亭中人的惊喜之情。亭中人因意外惊喜“拉余同饮”;作者也因这异外的惊喜才“强饮三大白”。一个“强”字,传达出作者的兴致之高。本来不会喝酒,但因这意外的相逢又不可不喝,双方真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如果在这样的氛围中,把“强饮”译为“勉强地饮下”,理解为“被动的、没办法地饮下”就不符合作者情感的表达了。

究竟“勉强”为何意,《现代汉语大词典》解释为“能力不够,还尽力做”或“不是甘心情愿但努力地做”。张岱的确不擅长饮酒,但有遇到知己的惊喜之情确实想表达出来,即使能力不够,还要尽力地做。因此以“尽力地饮下”解释“强饮”,自然贴切,顺理成章。

总之,无论是从“强”字的义项和用法分析角度,还是立足于张岱不善饮酒这一事实,或是从课文的语境角度分析,“强饮三大白”的“强饮”译为“尽力地饮下”更为合情合理。

朗读课文1~2自然段 篇二

1.自由读,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吗?

2.说说你对台湾的了解。

3.在小组里互相读读课文,读完讨论:台湾小朋友只能在商店里看到用棉花做成的雪景,他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看雪》教案 篇三

说课活动分课前说课和课后说课两种形式,不论是课前说课还是课后说课上述内容必须阐述清楚。课前说课还应说疑点,说明在备课中自己拿不准的疑点,求教于其他教师。课后说课还应包括“学生学得怎样”的教学效果评估。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看雪》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到您!

《看雪》说课稿

一。说教材

《看雪》是人教版第三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全文共11个自然段,通过一个在中国台湾教书的老师给孩子们讲述自己的童年在故乡北京冬天玩雪的情境,以及冬天的台湾省很难看到雪,通过中国台湾孩子渴望看雪玩雪的心情表现了中国台湾儿童与祖国大陆儿童盼望着祖国早日统一的共同心愿,课文的语言简洁生动,背后却蕴含了丰富真挚的情感。全文以“盼”贯穿,中国台湾小朋友盼望去北京看雪,北京的小朋友也盼望和中国台湾小朋友一起玩,其中体会文中老师和小朋友对北京,对北京的雪的向往是本课重点之一。体会中国台湾与大陆期盼祖国统一的心愿是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 认识省、店、橱等10个生字 。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3、引导学生在自主体会和朗读中感悟课文的思想感情。

4、重点: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难点: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两岸人民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情。

三、说学情

二年级的学生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对雪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并且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已通过《识字3》和《北京》的学习,对中国台湾和北京这两个地方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中国台湾和中国大陆的关系也有一定的认识。又因为二年级学生好奇,正处于识字和词汇语句积累阶段,因此生字学习,优美语句的品读还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根据儿童的已有认知规律,把实践与认识结合起来,让学生自主发现,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丰富学生语言感受能力。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结合教材特点和二年级学生思维活跃,爱动脑筋,乐于表达,乐于交流的学习特点,采取了“自主识字、自读体验法、创设情境、激发想象”等方法,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而在“学法”上,我一直坚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固在本课教学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全面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积极主动认识生字,学习课文 。

五、说教学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本课的教学,就以此为理念,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整合知识、能力、情感等目标因素,力求给学生创设生动的语言实践情境,让他们在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切实得到语文素养的提升。基于这样的理念,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板块的教学。

(一)导语激情,引入新课,一堂新授课,导入的设计至关重要,正如俗话所说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富有激情的导入,就像在师生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通过这座桥梁师生的心会更贴近,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是这样导入的:因为我们这里也会下雪,学生对雪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刚开始上课,我就对学生说:“ 同学们在寒冷的冬天里你最盼望什么?说说你看到的雪是怎么样的。冬天里,你们会怎样玩雪呢?联系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雪,说说对雪的印象。当教学的内容和生活相连,当触及的话题与学生的兴趣相通,学生的话匣被打开了,在学生畅谈了对雪的感受后,我直接揭题并让学生对题目提出质疑。为下文的学习打好了铺垫。

(二)自读课文,自主识字

此板块,我安排了两次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读。第一次,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在识字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自主识字并交流方法。如:既是后鼻音,又是第三声的“省”;既是前鼻音,又是第三声的“毯”;是前鼻音,又是第二声的“银”。尤其是猜谜语这个认字环节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识字兴趣。让他们乐于识字,善于识字。第二次,请个别学生读课文,引导学生读出疑问的语气。将字音教学和难读句子的突破与文本感知紧密相连,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特点: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同时这个过程也能充分了解学情,立足学生真实的水平,开展与之相适应的教学。

(三)感悟课文,合作探究

在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应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因此,在引入新课后,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是非常必要的。第一步:要求学生听课文朗读,并标出自然段。第二步:思考问题,谁在看雪?在哪看雪?看到真的雪了吗?通过合作交流理解课文。第三步:出示中国地图,当学生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获得情感体验后,用课件出示中国地图,请学生找出北京和中国台湾的位置并相机介绍中国台湾的相关知识,使学生知道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北京是祖国的首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感情。

(四)指导写字

本课的教学,我预留了七分钟进行生字的教学和书写的指导。本课要求书写的8个生字,主要有三种结构:左右、左中右、上下。让学生进行自主的观察,说说这些字在间架结构安排上的一些特点,如“故”字左右相当,而“讲、打、指、接、惊”等则都是左窄右宽。特别要引导学生注意千万不能忘记“候”中间的一竖,可以联系以前学过的字进行有意义的识记。真正立足学情,有重点地突破。

(五)拓展延伸

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延伸。鼓励学生下课收集有关中国台湾的资料,既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又可以加深对中国台湾的了解。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一秘范文为大家带来的3篇《小学二年级《看雪》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最新范文

95 29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