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范文>教师教学>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的教学设计优秀15篇

2024-04-24 04:38:24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以下是勤劳的小编给大家分享的高中语文的教学设计优秀15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中语文教学计划 篇一

一、单元任务分析

1、本单元在整本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及主要内容:

本单元学习的是古代记叙散文,有记政治、外交的风云变幻,有记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学习本单元既可以从中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帮助学生掌握阅读古文的基本技巧及叙事艺术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思考、领悟,以便为后续学习应用性打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2、本单元在整套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从整本教材来看,教材的编排侧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本单元学习的这些文言基础知识与能力都是阅读鉴赏古文必不可少的装备,是学生学习整套高中语文教材中古文知识的基础部分,更是学生全面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重点学习任务。所以以本单元为突破口,锻炼学生提要钩玄的能力,加强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为以后学习各类奠定文学基础,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3、学生情况分析:

对于初中到高中的过度问题我们一定要把握好,怎样引起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教学目标。这需要老师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学生的实际情况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起点。想办法把抽象繁琐的知识具体简单化,让学生多读、多思考、多总结。

二、教学目标

1、三维目标(总体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左转》《战国策》《史记》等的文学常识;掌握基本的文言文知识,比如:课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2)能力目标:掌握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概括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领会古代散文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3)情感目标: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客观评价人物性格特点。

2、具体实施(分目标):

《烛之武退秦师》:了解《左转》有关的文学常识;侧重学习本篇中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让学生能够理清思路,简单概括故事情节。

《荆轲刺秦王》:了解《战国策》有关的文学常识;侧重分析荆轲这一英雄人物的性格特点。让学生掌握古代记叙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鸿门宴》:了解《史记》有关的文学常识;要求学生在对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人物性格特点把握的基础上,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及准确概括故事情节。

三、重难点

重点:教会学生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即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括的叙事脉络,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难点:人物性格特点的把握与公正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

四、教学方法

《烛之武退秦师》:以讲解法为主,辅以诵读法(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体会精彩的人物语言。

《荆轲刺秦王》:以讲解法为主,辅以诵读法(分角色朗读),让学生领会荆轲的英雄精神。

《鸿门宴》:以讲解法为主,辅以讨论法,朗读法,让学生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

五、教学资源

教材、多媒体、音频、视频等。

六、课时安排

《烛之武退秦师》:2课时。

《荆轲刺秦王》:2课时。

《鸿门宴》:2课时。

语文高中教学设计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生命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注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和敬畏生命的情感。

2、了解文章论证思路,学习围绕一个问题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地搜集材料,并作整体分析。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命,是一个既沉重又意义非凡的话题;生命教育,是一个既容易忽略又不容忽视的内容。那么,现代社会上,青少年的生存状态如何,我国的生命教育现状如何,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又如何呢?今天,我们将走进生命教育这个话题,一起进行一番理性的探讨。

二、举例子

1、自杀现象

(1)20xx年2月27日晚,大足县双塔中学发生一幕惨剧:该校初一(四)班学生李力(化名),连续两个通宵上网未回家。父亲来到学校与班主任一起对其教育,李父让其下跪认错。不想李力竟当众跑出老师办公室,从3楼跳下自杀,抢救无效死亡。

(2)20xx年7月20日中午,在福建福鼎市17岁刘某高考成绩不理想,怕挨父母打骂而离家出走,从福鼎城关坐车到了沙埕港,又乘船来到嵛山岛,这时他已身无分文,又举目无亲,一时间他万念俱灰,从一块6。7米高的礁石上跳进海里,自杀身亡。

小结:据报道,在南京召开的中国心理学会第八届理事会上,有专家指出,我国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每年至少有25万人因心理问题而丧失生命,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活着不如死了好”的想法,自杀成为青少年人群的头号死因。

2、校园暴力

(1)20xx年4月24日下午,沈阳市第157中学课间休息时,初二(3)班张勇到操场玩,从教学楼向操场走时,初二(6)班冯某撞了张勇一下,张勇一气之下打了他两个耳光。冯某跑回教室,一会儿又拿了一把尖刀朝张勇刺来,尖刀扎进了张勇腹部,直接导致张勇死亡。

(2)蔡胜豪,广州东山区某中学高二学生。家庭富有,为同学之间纷争“排忧解难”,并广交社会朋友,有“老大”之称。20xx年3月,蔡胜豪为同学解决争端时引起其中一方不满,但他凭“老大”身份强行决断。3月22日,不满一方求助于另一中学的“老大”,纠集20多人与蔡胜豪一帮20余人群殴,双方均动用了水果刀、木棒、皮带、砖头等,造成3人死亡,30多人受伤严重后果,蔡胜豪当场被刺死。

小结:据20xx年调查,30%的中学生存在异常心理表现,15%有心理疾患,5%面临校园暴力威胁。

3、残害动物

(1)20xx年1月29日,清华大学大四学生刘海洋将兑上火碱的饮料泼向北京动物园里一只正与游客戏耍的黑熊。2月23日,刘海洋故伎重施,又将有掺硫酸的饮料泼向两只无辜的大黑熊……对于为什么要残害动物,刘海洋的回答很平淡:“我曾经从书上看到过熊的嗅觉敏感,分辨东西能力特别强。但人们又总说笨狗熊,所以我想验证一下狗熊到底笨不笨。”

(2)20xx年3月20日晚,成都某名牌大学一位大二女生,把一只仅三个月大的'小狗活生生放人微波炉烤了一分多钟,小狗的主人就是这位女生……为什么如此漠视生命,他们的表现很冷漠:只是想看看小狗的反应。

图片:

三、思考讨论

以文本为依据,从文本中寻找、概括答案。

1、思考一: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1)折射出当今部分青少年情感的荒漠,以及对生命的漠视与践踏。

(2)可能与自身心理素质有关,可更多的应该是与我国生命教育不够有关

2、思考二:我们为什么要关注生命、热爱生命和珍惜生命?

(因为生命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人的生命不可替代的和不可逆的,它是人类创造和实施一切价值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3、思考三:为什么要呼唤生命教育?

(1)生命意义的凸显是开展生命教育的现实背景:宏观上,人类承受着前所未有的重负;微观上,人体会到自己的生存受到威胁,有一种无所适从感。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三

高一上学期,是一个重要学习阶段的起始,也是高中三年语文学习的黄金时段。为让学生掌握高中语文学习的思路特点,热爱并投入地学好这门课程,不仅仅扎实基础,学习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素养使其终身受益.为此,我制定以下计划。

一、新教材的特点及教学重点

新教材的体系和构建,在试验修订本的基础上作了“四大改革”:

一是建立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三线并行的教材编写体系;

二是破除了比较复杂的记叙、比较复杂的说明、比较复杂的议论三个阶段模式,阅读部分不再以文体为中心编排,而是结合本事培养目标和课文本身实际组织单元;

三是编写了与教材相配套的语文读本,作为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供学生在课外阅读;

四是设计了探究性学习的资料,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本事。

二、学情分析:

高一级学生刚从初中升学上来,学习成绩参差不齐,语文科更是其薄弱环节,不少学生对学习语文存在着惧怕心理,对高中语文的学习更是茫然不知所措。所以,第一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的任务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明确高中语文学习的要求,更在于经过中考和高考试卷的比较分析,让学生更好地明确语文知识考点的迁移,完成初中向高中学习目标的转化,更好地适应高中语文学习的特点。

三、教学设想

应对学生薄弱的语文基础,强化训练,夯实基础,落实日常教学是关键。在日常教学中,主要抓好以下的环节:

(一)阅读方面,充分利用“经典”与“名著”扩展学生的阅读面,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本事。精选较有思想性、篇幅短小的文言短文,供给给学生阅读,养成学生每周阅读翻译文言文的习惯,努力经过学生的自身积累和教师的指导,从阅读习惯、语感等多方面提升学生阅读本事,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本事。

(二)在写作方面,坚持每周几篇课外练笔,每两周一次大作文的训练。

小作文,从写景、记人、叙事等方面分阶段、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观察、构思、措辞、造句等本事。大作文从观察与感受、想象与联想、再现客观事物、表现主观情感等方面,让学生把握写作运动的内部规律,从根本上提高写作本事。

(三)口语训练方面,结合诗歌教学,开展诗歌朗诵训练,扫除学生练习口语的心理障碍,训练学生大胆开口的习惯。在具体操作方面,结合单元教学,穿插“说服别人”、“拒绝别人”、“劝慰、鼓励别人”等不一样目的的语文口语训练,使学生能自由流畅地表述自我的见解,养成礼貌得体的说话习惯。

(四)日常语文教学还贯穿写字、背诵等基础训练。写字训练一方面是为了正字,另一方面是为了训练学生的“坐功”,这对于16、17岁左右、生理和心理正在发生转折的高一级学生来说应当是不无裨益的;背诵必须数量名诗名篇名句,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口头表述本事,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四、教学策略

1、改变观念,加强学习,增强新课标意识,重视知识更新。

(1)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重视语文教育的人文价值和思维训练的特点。

(2)要加强学习研究,重视知识更新,订阅书报杂志,阅读理论专著,及时更新观念,提炼信息,充实知识储备。同时又要尽可能地将教学理论和教学实际紧密结合,在教学实践中参悟道理,总结经验,提升素质。

(3)重视备课组建设,充分发挥团体的知识和力量,不断完善教学资料、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2、重视思维训练,注重本事培养,增强素质教育意识,扎扎实实学好课本。

(1)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无论是教学目标的设计,还是教学流程的操作,都要重视师生的互动的过程,让学生有足够的思维空间和表演空间,把气力花在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上。

(2)重视每堂课的收效,重视每个知识点的教学,力求做到重点突出,训练到位,把功夫花在基本功的培养上。

(3)注意初高中的衔接,重视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提升学生良好语文学习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辨证性和周密性。

(4)持之以恒地做好提优补差工作,防止两极分化的过早出现。

3、重视作文教学,努力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整体水平。

设想: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努力探寻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作文教学资源,课堂作文训练与口语交际本事的培养双管齐下,使作文教学真正走上系列、优化的健康之路。具体来说,有以下五个方面的思考和做法:

(1)分解本事,讲究专题性。每次写作,“写什么”、“怎样写”,都要明确到位,决不含糊。

(2)重视作文教材,细化作文本事。如观察生活如何观察?怎样才能培养感受本事?在写作中如何恰当的应用想象和联想?怎样才能写出个性、构成创新?这些资料在教材中都有较系统的阐述,这大大有助于作文本事的细化,所以,决不能弃教材于不顾。

(3)课内练笔与课外练笔齐头并进。课外练笔方式主要是三种:一是专项片段本事训练,如联想和想象,二是二次作文,重在锤炼学生提升作文的本事,三是延升性作文,主要是完成作文单元后的练习。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四

一、教学目标

1、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2、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了解诗人儒道兼济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

1、欣赏文中的‘水月’意象。

2、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三、教学过程

(一)学生课前预习

1、阅览相关材料《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浅谈苏轼逆境中旷达的人生态度》收集关于赤壁的历史、关于赋的相关知识。

2、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并归纳文章的字词。

3、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将学生按平均水平分为若干小组。这一步旨在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学会收集材料,学会整理材料,养成预习的习惯,初步感知课文,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作者和解题

以苏轼图片导入,由小组学生介绍苏轼的相关经历。

教师明确:

1、黄州的苏轼:苏轼人生中最无用世机会的三处贬所:黄州、惠州、儋州。赤壁赋的写作正是苏轼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时。简单的介绍苏轼躬耕东坡、黄州夜醉及两赋一词。有助于学生对欣赏作品时恰当的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

2、解题:

(1)赤壁的有关话题:三国时的赤壁和黄州的赤壁。

(2)赋的特点的演变:骚赋—大赋—小赋—骈赋—律赋—文赋说明:这一步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和筛选信息的重要性。展示课前所学,得到认可,激发兴趣。

(三)第一环节:听录音或看多媒体课件,提醒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语句节奏的'缓急和节奏的变化。教师点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换韵。

(四)第二环节:以诵读为纽带,落实以下几个步骤:

1、正音读—识文字—通义训—察语气—明文法—断句读—辨辞采—别文体请四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余同学根据注解疏通文意,找出骈句,用心读。

2、学生提出疑问,教师提示重要知识,举例:词类活用——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句式——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说明:以朗读加深对课文的体会,通过读了解文体特点和散文的韵律之美。

(五)第三环节:理清文章的思路,(学生默读,检查学生有无动笔勾画)

教师点拨: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说明:此步骤重在倡导学生学会自学,学会合作。同时也让学生体会诵读在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性,从而在语感上进行强化,促进课文的背诵。从读到理解文意,再从理解文意到背诵,、落实教学目标。

(六)第四环节:通过以上的,再让学生齐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的语言,探讨景、情、理的关系(再细读,小组讨论)。

(七)布置作业:安排下节课的讨论话题:

(1)搜集苏轼相关作品(词赋)中有“月亮”的句子,欣赏本文中的“水月”的意象,体会苏轼对自然的态度。参考:《永遇乐》、《虞姜人》、《江城子密州出猫》、《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记承天寺夜游》、《后赤壁赋》等。

(2)主客的形象,体悟主客问答中的理性思想。

(3)寻找材料,看古人(主要是陶渊明、李白等)的人生观。

高中语文教学计划 篇五

一、教育教学指导思想

1、贯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树立科学的、民主的、开放的、以人为本的语文教育观念,不断地探索能适应学生发展和学生实际需要的新教法。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有步骤地落实语文组的人文化的语文教育理念。

2、以XX精神为指针,进取落实新课程改革的观念。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本事,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本事,为升高二进高三入社会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高中语文学习习惯,帮忙他们掌握知识点的学习方法,为终身学习准备好必备的本事。

3、发现新问题,探索新教法,把课堂的研究性阅读推向深入,把新课标配套的“自学——探究——反思”模式新课型并加以完善。

二、新教材的特点及教学重点

新教材的体系和构建,在试验修订本的基础上作了“四大改革”:

一是建立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三线并行的教材编写体系;

二是破除了比较复杂的记叙、比较复杂的说明、比较复杂的议论三个阶段模式,阅读部分不再以文体为中心编排,而是结合本事培养目标和课文本身实际组织单元;

三是编写了与教材相配套的语文读本,作为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供学生在课外阅读;

四是设计了探究性学习的资料,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本事。

阅读教材分为互相衔接的三个阶段:高一阶段着重培养理解分析本事,高二阶段着重培养鉴赏文学作品的本事,高三阶段着重培养研讨、评价的本事。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人文性,教材的文学气息浓,对于丰富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情操意义重大,二是工具性,重思维训练,重本事培养。

文言文的阅读仍然按朝代先后的循序编排,可是篇目有所减少,难度有所下降,对于学生高中文言文的入门十分有好处。

写作教材分为互相衔接的三个阶段:第一册按写作心理要求编排,突出了学生个体主体本事要求,第二至五册按常用文体本事要求,分点训练,分体训练,第六册按写作过程编排,突出了各种文体的共性要求。

第一册口语训练的重点,培养单向的口语交际本事:倾听、应答。探究性学习着眼于对文学作品主题的多种解读、书法文化的思考。

三、学情分析:

本届高一学生由于入学成绩总体偏低,故情景不容乐观,初中基础普遍不够扎实,阅读本事、分析鉴赏本事及对文章整体感知本事均令人担忧,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重视语文。所以,在对学生全面强化督促的同时,如何抓好基础,强化针对性,有的放矢,探索改善讲与练的方法并努力提高效益,就成为这一阶段教学的重中之重。

高一级学生刚从初中升学上来,学习成绩参差不齐,语文科更是其薄弱环节,不少学生对学习语文存在着惧怕心理,对高中语文的学习更是茫然不知所措。所以,第一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的任务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明确高中语文学习的要求,更在于经过中考和高考试卷的比较分析,让学生更好地明确语文知识考点的迁移,完成初中向高中学习目标的转化,更好地适应高中语文学习的特点。

四、教学设想

应对学生薄弱的语文基础,强化训练,夯实基础,落实日常教学是关键。在日常教学中,主要抓好以下的环节:

(一)阅读方面,充分利用《语文读本》扩展学生的阅读面,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本事。精选较有思想性、篇幅短小的文言短文,供给给学生阅读,养成学生每周阅读翻译文言文的。习惯,努力经过学生的自身积累和教师的指导,从阅读习惯、语感等多方面提升学生阅读本事,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本事。

(二)在写作方面,坚持每周一次小作文,每单元一次大作文的训练。

小作文,从写景、记人、叙事等方面分阶段、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观察、构思、措辞、造句等本事。大作文从观察与感受、想象与联想、再现客观事物、表现主观情感等方面,让学生把握写作运动的内部规律,从根本上提高写作本事。

(三)口语训练方面,结合诗歌教学,开展诗歌朗诵训练,扫除学生练习口语的心理障碍,训练学生大胆开口的习惯。在具体操作方面,结合单元教学,穿插“说服别人”、“拒绝别人”、“劝慰、鼓励别人”等不一样目的的语文口语训练,使学生能自由流畅地表述自我的见解,养成礼貌得体的说话习惯。

(四)日常语文教学还贯穿写字、背诵等基础训练。写字训练一方面是为了正字,另一方面是为了训练学生的“坐功”,这对于16、17岁左右、生理和心理正在发生转折的高一级学生来说应当是不无裨益的;背诵必须数量名诗名篇名句,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口头表述本事,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五、教学策略

1、改变观念,加强学习,增强新课标意识,重视知识更新。

(1)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重视语文教育的人文价值和思维训练的特点。

(2)要加强学习研究,重视知识更新,订阅书报杂志,阅读理论专著,及时更新观念,提炼信息,充实知识储备。同时又要尽可能地将教学理论和教学实际紧密结合,在教学实践中参悟道理,总结经验,提升素质。

(3)重视备课组建设,充分发挥团体的知识和力量,不断完善教学资料、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2、重视思维训练,注重本事培养,增强素质教育意识,扎扎实实学好课本。

(1)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无论是教学目标的设计,还是教学流程的操作,都要重视师生的互动的过程,让学生有足够的思维空间和表演空间,把气力花在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上。

(2)重视每堂课的收效,重视每个知识点的教学,力求做到重点突出,训练到位,把功夫花在基本功的培养上。

(3)注意初高中的衔接,重视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提升学生良好语文学习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辨证性和周密性。

(4)持之以恒地做好提优补差工作,防止两极分化的过早出现。

3、重视作文教学,努力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整体水平。

设想: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努力探寻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作文教学资源,课堂作文训练与口语交际本事的培养双管齐下,使作文教学真正走上系列、优化的健康之路。具体来说,有以下五个方面的思考和做法:

(1)分解本事,讲究专题性。每次写作,“写什么”、“怎样写”,都要明确到位,决不含糊。

(2)重视作文教材,细化作文本事。如观察生活如何观察怎样才能培养感受本事在写作中如何恰当的应用想象和联想怎样才能写出个性、构成创新这些资料在教材中都有较系统的阐述,这大大有助于作文本事的细化,所以,决不能弃教材于不顾。

(3)序列优化,讲究实效。每次训练后,重视评奖的及时性,为学生供给范文,或分工下水,或从学生习作中提取,或收集佳作为我所用,努力做到做一次作文,有一次收获。

(4)写作与口语交际双管齐下。本学期口语训练的重点是两个:一大胆开口,快速思维;二礼貌应答,得体应和。

(5)课内练笔与课外练笔齐头并进。课外练笔方式主要是三种:一是专项片段本事训练,如联想和想象,二是二次作文,重在锤炼学生提升作文的本事,三是延升性作文,主要是完成作文单元后的练习。

4、加强语文第二课堂的组织,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辅助作用。本学期安排四次语文实践活动。第一次“诗歌朗诵比赛”,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同学们的朗诵和欣赏诗词的水平。第二次“报刊剪摘、注评、展评活动”,目的是激发广泛阅读报刊、探求新知的兴趣,培养动脑动手的学习技能与习惯,创造互相帮忙、团结协作的学习氛围。第三次“‘学校心声’作文竞赛”,目的是激发同学们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本事,丰富学校文化氛围。第四次“‘爱我学校,爱我中华’即兴演讲赛”,目的是锻炼学生采集与处理信息、综合分析、表达交流、探索创新等多项本事与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构成进取向上的思想、文化与争鸣的良好风气。

六、教学工作实施

(一)必修课

1、教本

(1)进度安排

高一册的阅读教材,着重培养理解文章的本事、欣赏文学作品的本事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本事。本着由浅入深、分散化解难点的原则,教学安排前半期完成一、二、五单元,后半期完成六、三、四单元。每单元安排中心发言人。

(2)教学要求

本期教材文体多样,有诗歌与散文,还有讲演词、序言等,资料比较分散,涉及到古今中外,因而在教学中要突出各种文体的特点,引导学生欣赏与学习并模仿与创作。每个单元的教学都要精心组织,单元内部的各篇课文在突出自身特点的同时,必须要和单元的整体特征和要求相一致。每个单元的教学完成后,要指导学生对单元知识进行小结,明确每单元知识的重点和难点

(3)备课要求

坚持每周星期四团体备课。每个单元的中心发言人,要详细说明本单元的重难点,讲清每篇课文的重点、难点、疑点,并提出自我对教材的处理意见,以及和读本相关课文的处理意见,其他成员就这些意见进行细致而充分的讨沦,达成共识。

2、读本

根据教本和读本相结合的原则,为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做如下安排:

(1)教本、读本衔接

教本(单元)——————读本(课文序号)

第一单元—111(中国现当代诗歌、外国诗歌)

第二单元—1224(中国现当代散文、外国散文)

第三单元—2334(演讲词)

第四单元—3545(序言和其他)

第五单元—4651(先秦历史散文)

第六单元—5258(先秦诸子散文)5964(名著与文化索养)6574(语言运用与写作)

(2)读本纳入备课方案

单元备课,不仅仅备教本,也备读本。对两者教学的重难点、处理方法都做通盘研究。

(3)读本课文的处理方式

A.以“读’为主。教师要组织和安排学生阅读和讨论交流,指定必读和选读的篇目,在读本的阅读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做好检查督促工作。

B.以写促读,结合练笔进行读书笔记的写作练习,促进学生对读本的阅读理解。

C.每周的活动课时间,学生做读书交流。

D.在平时的基础练习。检测时纳入读本的资料和材料,促进学声对读本的学习。

(二)选修课和课外活动

1、按年级组的统一安排。在活动课开设语文选修课。

目的:拓展课堂,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文学知识,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纯正文学的热爱和鉴赏力,以提高其文化品位和人文素养。

形式:讲座形式

选题:文学鉴赏[电影与文学、国学、唐诗宋词、名著欣赏(外国文学、女性文学)]

2、组织本年级文学社活动,鼓励学生进取向校报投稿,培养文学兴趣,提高写作本事,发现和培养文学苗子。具体工作由各班任课教师负责。

3、进取组织学生参与校内外有益的语文竞赛和征文活动,鼓励学生在各种刊物上发表自我的作品。

4、成立四人语文小组,每周采取“四加一”课程结构,(四堂常规课加一堂活动课),充分开展“大语文”活动。

(三)作文教学

1、完成教本上的“写作实践与口语交际”训练。

2、制定出高中三年学生写作的阶段性目标和要求,有步骤地进行作文系列训练,让学生达标,并构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作文训练系列。具体由汪坤教师负责。

3、提高学生考场作文的写作速度,训练课堂定时作文,在60分钟内根据要求写出800字左右的文章。

4、注重作文的讲评,对不合要求的作文必须要坚持讲后的修改和重写,

5、鼓励学生写作文后记,进行自我总结。构成一套自改、互改和教师批阅的作文评改体系。

6、本学期计划写大作文8篇(课堂定时作文5次,练笔20篇)

(四)课时进度

全期20周,除节假日、军训、运动会和期中、期末考试外。授课时间共17周

119课时。具体安排如下:

诗歌、散文、序言单元各10课时共4个单元40课时

文言文单元各12课时共2个单元24课时

作文各2课时共5次10课时

活动课各1课时每周一次17课时

机动18课时

七、教研工作

1、组织学习《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学习,研究新教材和新教法,探索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课标。

2、贯彻“大浯文”思想,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教师的业务水平。

3、探索新教材“综合性学习”课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在教学实践中体现新课标精神。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文章景物描写的作用;

2.感悟作者珍爱生命、自我救赎的人生态度。

学情分析:

学习《我与地坛》学生需要从中理解母亲对我的影响和激励,地坛给我的生存启发。高一的学生在认知上,对情感的理解、语言的运用和精确表达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能够体会生命的涵义。

教学重点:

地坛和母亲对我生命求索的启示

教学难点:

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生与死”的思索。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点拨

教学过程:

一。预习环节:

1、识作者轮椅上的文坛硬汉史铁生(1951—2010),当代作家。北京人,1969年赴陕西延安插队,后因病转回北京,后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2010年突发脑溢血逝世。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他是一位对生命特别有感悟的作家,他的创作比较突出地表现出对残疾人命运的关注。有的作品反映了他对社会与人生的某些带有哲理性的思考,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代表作有《我与地坛》《务虚笔记》《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天的玫瑰》《合欢树》等。其中《我与地坛》《务虚笔记》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对强者而言,磨难也能成为礼物)

2、知背景作者在那金子般的21岁时忽然失去了双腿,我们能充分理解他的极端痛苦的内心:“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地坛的树荫和夕阳笼罩着史铁生绝望的身影,他在这里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静想苦思,想关于死的事,想了好几年。在地坛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境界中,作者获得了对生命的一些新的理解,从而走出了残疾自伤的阴影。(实际上,他比所有拥有双腿的人,都要更加健全,也更加崇高。)

3、补充材料

①地坛地坛公园又称方泽坛,是古都北京五坛中的第二大坛。地坛公园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占地37.4公顷。公园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也是中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坛。地坛公园有方泽坛、皇祇室、牌楼、斋宫等著名旅游景点。1984年被评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百度百科)(很多人说:到北京可以不去长城,不去十三陵,但一定要去看一看地坛。)

②史铁生解释他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名字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的去看它,不是不断的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踌躇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大向”。

③史铁生名言※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要么在恶梦中醒来,要么在美梦中睡去。

※当白昼的一切明智与迷障都消散了以后,黑夜要你用另一种眼睛看这个世界。※不应该因为现实的不满意,就迁怒于那亘古的梦想,说它本来没有。※对于心灵来说,人奋斗一辈子,如果最终能挣得个终日快乐,就已经实现了生命最大的价值。

※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

四、基础知识梳理

1.记字音坍圮()熨帖()宿命()蝉蜕()窸福ǎ┴ü挪槐?()隽永()倔强()嘈杂()假期()玉砌雕栏()独处()捋着()焦灼()荒芜()剥蚀()

2.识字形tuí墙()kè守()教huì()cù然()

3.积成语。

亘古不变意思是从古到今,没有变化。

坚忍不拔形容信念坚定,意志顽强,不可动摇。历尽沧桑历,经历;沧桑:沧海桑田,指变化很大。形容饱经忧患,经历了许多变故。声名狼藉形容人的名声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狼藉(jí):乱七八糟。失魂落魄形容极度惊慌、心神不宁的样子。

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环境。临:到、来。

二。课堂研读教材:

学习活动一:读文本,探究地坛给予“我”的人生启示(学生读文,交流,分享)

1.文章标题是《我与地坛》,那么在作者笔下,地坛具有怎样的特点?

2.“我”是怎样的一个人?

3.“我”与地坛有哪些相似之处?

4.地坛给了“我”怎样的人生启示?(重点品味景物描写)第一处景物描写“剥蚀”“淡褪”“坍圮”“散落”这几个动词中暗含了对比,400多年前的地坛和400多年后的地坛对比,20岁之前的“我”和20岁之后的“我”对比。不用常规句式(如“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剥蚀了”)表达,却把这些动词提前,与“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句子结构一致。突出了园子的“荒芜”和“我”的残废。地坛荒芜冷落被人遗弃,“我”双腿残废被社会抛弃,二者有着相同的命运,有着“宿命”的味道,这是“缘分”。地坛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也让“我”看到了人生的真相。第二处景物描写抓住:蜂儿、蚂蚁、瓢虫自得其乐蝉蜕、露水、草木各显其美——“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园子里处处、时时都洋溢着生命的律动,那些卑微、弱小却生活得精彩的生命向史铁生昭示着:活着是一种权利,生命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对于这仅有的一次,我们应该好好把握。“园子荒芜单并不衰败”这一句对园子的概括实则包含了他对生命的理解:人虽残废却不应该颓废。应该说作者此时听到了生命的召唤,有了生活的希望和勇气。这是值得庆幸的事,只是这一信念的获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园中的那些小生命可以告诉我们作者历经了怎样的苦痛与挣扎。“猛然间想透了什么”的蚂蚁,应该是作者在某一瞬间悟出了什么吧,“寂寞如一间空屋”的蝉蜕,也许是觉得自己和这蝉蜕一样空空如也!也许是新生的获得也必须像蝉一样历经蜕壳的煎熬吧!那“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的露水,小小的一滴露水竟能摔开万道金光,人该如何?也许是即使马上面临死亡也应该精彩地度过,而不是消极等死。还有那些草木,它们“竟相生长”“窸窸父片刻不停”,野草不是一岁一枯荣吗?可是到了它该展示旺盛的生命力的季节,它便尽情地发出那些动人的声响。总而言之,从这些景物之中,我们看到作者时而对生感到困惑,时而仿佛想透了些什么,时而可能面对双腿自哀自怜,但最终还是从园中不论大小都活得自由自在的生命中看到:活着是每一种生物的权利,而且要活得精彩。

3、第三处景物描写(齐读六个“譬如”领起的句子)讨论这一段景物描写的含义。明确:落日将地上的坎坷映照得灿烂一群雨燕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苍黑的古柏镇静地站在那儿暴雨激起草木和泥土的灼烈而清纯的气味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的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像石门落日那样活着,即使即将下沉也要将地上的每一个坎坷照得灿烂,生命的最后光辉依然绚烂夺目;像雨燕那样活着,勇敢迎击风雨的挑战;像孩子们那样快乐地活着,在冬雪覆盖看不到一点生机的时刻,用脚印来讲述生命的触角正在不断延伸;像巷中的古柏一样活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偕忘,坦荡自如。地坛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可它那种醇厚沉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感和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是谁也不能改变的。它形体可变,可活力永存,它象一位智者,不动声色地启示作者从颓废中振作起来。

小结一景物描写要注意的两点

1.抓住景物特点

2.关注景物暗示

学习活动二:文章标题是“我与地坛”,第二部分却写了母亲,读文思考:1.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2.在我残疾后,母亲为我做了哪些事?

3.“我”从母亲身上收获了怎样的人生启示?(重点品味)抓关键句:“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句话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母亲与地坛融为一体,一起融入了我的生命。阅尽沧桑的地坛以宽阔的胸怀静静地接纳包容了曾经痛不欲生的我。历尽苦难的母亲以聪慧坚忍的关爱默默地理解容忍着茫然失措的我。地坛像一个悲天悯人的智者,荡涤着我的灵魂;母亲是一个聪慧而坚忍的女子,指引着我的人生。没有地坛我不知道该不该活下去,什么是生命的意义;没有母亲我不知道该怎样活下去,如何实现生命的意义。至此,完成了作者对生命的解读,对母爱的诠释。“我”与地坛,“我”与母亲,地坛与母亲,融为一体。

小结二叙事抒情、说理

1.关注人物言行、心理

2.抓住细节三、总结全文(解惑提高)(一)梳理景物描写的作用:

1.衬托作者的心境;

2.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静、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

3.景物描写本身,实际上也是对生命对世界的解读(二)感受作者启示,领悟人生哲理一座经历了400多年风雨的古老而又神圣的地坛,一位仅走过49个年头的苦难而又伟大的母亲,一个双腿截瘫用15年时间思索生死的史铁生,一篇倾注真情影响了无数人的`《我与地坛》,告诉我们:人生之路多坎坷,可苦难不是逃避生命的借口,而是一种灵魂的磨炼。

四。评测练习

(任务群阅读与实践)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材料一①2010年12月31日凌晨,著名作家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抢救无效去世。消息传来时,新一轮的冷空气正席卷神州大地,瑟瑟寒风中,大片的雪花正在漫天飘飞,路旁的松树、冬青的枝叶也低垂着。②史先生是我最敬重的作家之一。读他的第一篇文章是《我与地坛》,这篇散文我读得很慢很认真,前后读过三遍,这篇文章里,史先生用平实的文字平静而低调地叙述自己的心路历程,他从自身出发,对存在的信念与生命的意义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与思考,文中的母子情深令人动容。在文章里,他坦承当初的颓废与迷茫,“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地坛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他平静地回顾当初的心理挣扎,“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便决定活下去试试。为什么要活下去试试呢?好像仅仅是因为不甘心,机会难得,不试白不试,腿反正是完了,一切仿佛都要完了,但死神很守信用,试一试不会额外再有什么损失。说不定倒有额外的好处呢,是不是?”他这样阐述自己最初的写作动机,“为了让那个躲在园子深处坐轮椅的人,有朝一日在别人眼里稍微有点光彩,在众人眼里也能有个位置,哪怕那时再去死呢也就多少说得过去了。”他的写作状态近乎痴迷,“中了魔了,整天都在想哪一件事可以写,哪一个人可以让你写成小说。中了魔了,那时我完全是为了写作活着。”像一位邻家大哥把真实的心迹娓娓道来,把真切的心灵感悟与千万读者分享。《我与地坛》带给我们对生命的思考与生命价值的触动,是亲切而深刻真实的。(节选自《难忘生命里的那一缕馨香》)

材料二

①曾几何时,我们的这个时代是那么的喧嚣,曾几何时,我们的作家是那么的浮躁,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却绝然不同,他以他的方式给这个尘世带来一缕缕的芳香,让我们沉醉其间,又像是带来一颗仙果让我们品尝,口齿存香间,体悟到生命的尊严和壮美。《我与地坛》,在解读着生与死的庄严话题;《我与地坛》,又在咀嚼、品味、诠释、超越着苦难。

②不同于一般以写作为生、为稻梁谋的作家,史铁生的作品已经不单是仅供欣赏的文学作品了。他的文字渗透了自己的生命体悟与感受,是在以灵魂撞击灵魂。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既摧残了他,又成全了他。就象珍珠之于蚌贝,那原本就是因砂砾异物折磨而分泌出来的。这样的写作充满了一种向死而生的悲壮,充满了一个男人性格中全部的软弱与刚强。他常常说自己每天都在面对死神,死神多次吻上他冰凉的额头,却又屡屡飘然离开。

材料三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最感人处,正是写他在地坛待得过长时,母亲如何为他担忧。那时他的母亲还在,而我的母亲已经不在了,我只能在地坛荒园中孤独地漫游。共同的念母之情使我与史铁生心心相印,对他的《我与地坛》和《秋天的怀念》情有独钟。我似乎记得当年在地坛徘徊时,曾经见到过坐着轮椅看书的史铁生的身影。直至今天,史铁生仍然是巨大的鼓励,鼓励我继续在“费力不讨好”、却使自己感到深切和明净的“纯文学”路上走下去。(节选自《地坛精魂》)问题:三则材料都写到《我与地坛》,请分析《我与地坛》给作者的启示分别是什么?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目的:

1、通过朗读和讲解,体会本诗的情韵美。

2、探讨爱情的要义,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实录:

一、翻译

1、在不告知作者是谁,也要求不翻书的情况下,翻译叶芝的这首《当你老了》。

提示:一些难点单词;是一首爱情诗;用语尽量诗意化;可以稍微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不必拘泥于直译;要求二十分钟内完成。

(英文诗见附后,英文题目事先不写出。)

2、指名朗诵自己的翻译作品,加以指点和鼓励,对翻译好的可作简短分析和欣赏。

3、对照袁可嘉的翻译,教师朗读,袁可嘉翻译的优秀之处和自己翻译的蹩脚之处,学生自会心知肚明,以此初步领会如何表情达意才算妙。

二、讲析诗歌

1、介绍作者及写作本诗的事实背景。

叶芝,爱尔兰诗人、剧作家和散文家,“永恒的爱尔兰诗魂”。此诗为毛特·岗而写。毛特·岗的美丽,马拉松式的追求,失败,矢志不渝,诗歌抒写爱情。《当你老了》这首抒情诗写于1893年。

2、讲析

全诗分为三段。

第一段设想几十年后,毛特·岗成了老人,青春和美丽早已离她远去,不再有人追随她左右,也没有人向她再献殷勤。她满头染霜,独自一人坐在炉火旁打盹。但是她并不孤单,因为叶芝的诗仍然陪伴着她。这是爱情的信物,它把美好的过去珍藏于其中,使她能够在垂暮之年回忆往事时,重新品尝昔日的风光和快乐。这一段写的是虚幻的情景,表现手法不算新颖,但一开始便倾吐出诗人对女友的无限柔情,并强调了诗人的爱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用词造句也很温馨,让人一看就感到确是发自肺腑,真实可信。

(插入介绍杜拉斯《情人》开头一段话:“我已经上了年纪,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个男人朝我走过来。他在做了一番自我介绍之后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第二段是全诗的重心。诗人从对遥远将来的憧憬转入现实的'对爱情的直接表白:不管有多少人拜倒在你的裙下,也不论对你是假意还是真心,他们爱的不过是你的美丽的外形和你的青春,只有我爱的是你那为爱尔兰民族自由奋斗不息的圣洁心灵。这是爱情的基础,也是能够把两人一生紧紧联在一起的保证。而且即使有一天你年老色衰,我也不变心。这一段语言表白质朴无华,情真意切。其中第三句是这段诗也是全诗的灵魂。它不但道出了叶芝深爱毛特·岗的缘由,也极大地丰富了这首诗的思想内涵。

第三段又从现实的表白转向未来虚幻的场景。设想那时毛特·岗和自己两个老人,坐在红光闪烁的炉火旁,屈身相向,一起回忆往事,喃喃地诉说着年轻时的欢乐和痛苦、共同的理想和斗争,以及炽热而又诚挚的爱情。实际上这是诗人希望莫德能够理解自己的感情,及时作出结婚的肯定答复,不过手法隐蔽、含蓄不露,因此十分耐人寻味。有人认为末句比较晦涩不好理解。其实这仍然是诗人写他们的爱情,到了老年,即使不如年轻时奔放热烈,却绵长永恒,有如那万世不变的夜空中的星星。

这三段诗,有起有结,有承前有启后,相互照应,浑然一体。不但饱含诗人的思想感情,谋篇布局也颇具匠心。此外,风格清丽,诗句流畅,音韵也很整齐,称得上是叶芝抒情诗中的上乘之作。作为一首充满浪漫主义的抒情诗。《当你老了》有两点表现得比较突出。一是诗人对爱情的忠贞。不是爱她一时而是爱她一生,不论是她青春貌美,还是满脸皱纹,都不能改变爱的初心。叶芝是这样写的,也确是这样做的。尽管毛特·岗是他一生难圆的梦,但他对她始终不能忘情。多年后,当有人对他说莫德韶华已逝,且失偶独身,并借此安慰他的失恋之情时,叶芝在一首诗中描写他的感受时说,“时间只能再一次焕发出她的美:因为她风姿非凡华贵雍容……只要她转过身,你就会知道听人安慰有多么愚蠢”。可见叶芝对毛特·岗的爱是十分真诚、出自内心,不会随岁月的推移而消失的。二是诗人的爱是圣洁的。他不是只看女友的外表而是更重视其内心。他之所以深爱毛特·岗,首先是因为她那为爱尔兰民族解放英勇奋斗,不屈不挠的献身精神,即她那朝圣者的灵魂。叶芝虽然不很赞成也没有参加爱尔兰人为争取民族独立而进行的武装斗争,但爱尔兰的独立和自由却是他一生的追求和憧憬。

3、叶芝《当你老了》和法国诗人龙沙《致埃莱娜的十四行诗》

同:都是爱情诗,都采用时间假设的方式。

异:对爱情的态度不同,叶芝平等、真诚、持久;龙沙俯视、骄矜。叶芝的语言也相对平和、深情而委婉。

三、课堂播放水木年华的《一生有你》,营造气氛。

四、简单介绍讲解《诗经·击鼓》,尤其是其中四句名句,与本课内容联系起来讲。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目的:

通过练习掌握字词和特殊句式。

教学方法:

以练习为主

教学内容和步骤:

1、诵读课文

2、从课文中找出通假字

冥——溟反——返知——智而——耐辩——辨有——又辩——变

3、单音节词

怒志抟也胶培决枪控适久穷绝劝恶焉

3、双音节词并进行古今意义对比(见书上):

生物——与今义同。

野马——借喻,代“游动的雾气”

果然——饱满的样子;食饱之状。

众人——一般人

羊角——借喻,代“盘旋而上的旋风”

然后——这样以后。

不过——不超过

虽然——即使这样

3、特殊句式

《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

覆杯水于坳塘之上———状语后置或介宾短语作补语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否定句中宾语前置

之二虫又何知?——疑问句中宾语前置

奚以知其然也————疑问句中宾语前置

彼且恶乎待哉——疑问句中宾语前置

4、虚词用法:

其:不知其几千里也——句中语气助词,舒缓语气。

其翼若垂天之云——代词,代“”鲲“译做“它”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在选择句中用以加强揣测语气的语气副词。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代词,代“水”,译做“它”

其广数千里——代词,代“鱼”,译做“它”

彼其于世——代词,代“宋荣子”,译做“他”

奚以知其然也——代词,代“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观点。

而:化而为鸟——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怒而飞——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与被修饰的连词。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因而”

水浅而舟大也——表并列关系的连词

而后乃今将图南——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我决起而飞——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我腾跃而上——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与被修饰的连词。

而彼且奚适也——表并列关系的连词

而征一国者——通假字,通“耐”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夫列子御风而行——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与被修饰的连词。

而御六气之辩——表递进关系的连词“并且”

之: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鹏之徙于南冥也——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水之积也不厚——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结构助词“的”

则芥为之舟——代词,代“水”

而莫之夭阏者——代词,代“鹏”

蜩与学鸠笑之曰——代词,代“鹏”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动词,“到”“往”

之二虫又何知——指示代词,“此”“这”

众人匹之——代词,代“彭祖”

汤之问棘也是已——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穷发之北——结构助词,“的”

翼若垂天之云——结构助词,“的”

翱翔蓬蒿之间——结构助词,“的”

此大小之辩——结构助词,“的”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代词,代“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沮——代词,代“宋荣子”

辩乎荣辱之境——结构助词,“的”。

5、布置作业:将本文译成现代文并背诵文中第一段。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九

一、目标点击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曹雪芹其人及其生平思想,高三语文 第三单元复习教学设计示例。

2.了解《红楼梦》有关章节的故事情节。

3.了解宝玉、王熙凤、香菱、晴雯等人物性格。

(二)能力目标

1.学习简洁明快、准确生动、质朴自然、耐人寻味的叙述语言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2.阅读有关章节,力求较好地欣赏《红楼梦》这部伟大作品。

二、要点回放

1.《红楼梦》有关章节的思想内容。

(1)《诉肺腑》

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婚姻悲剧是《红楼梦》故事情节的主线。本文通过宝黛倾诉肺腑,吐露心声,表明他们的爱情已经成熟。

(2)《宝玉挨打》

所写的是《红楼梦》中的著名事件之一,突出表现了贾政与宝玉父子两代的思想冲突,明确展示男主人公的叛逆性格。

(3)《香菱学诗》

以饱蘸深情的笔,讴歌了这精华灵秀所钟的薄命女儿香菱。

(4)《抄检大观园》

王夫人因下人在大观园里拾到一个绣春囊而大发雷霆,质问凤姐,风姐说出理由排除自己的干系,刑夫人的仆人王善保家的进谗言,提议夜里到大观园各处一一抄检,通过描写一系列活动,表现了复杂的矛盾冲突,逆造了王熙风、晴雯、探春等几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抄检大观园是贾府内部各种矛盾激化的结果,也是贾府由盛而衰的一个征兆。

2.分析有关章节中的人物形象

贾政:惧怕忠顺府,听信谗言,易于动怒,笞子时下手不知轻重,性格正统顽固。

贾宝玉:言谈机敏,不善应酬,矢志不移,性情温润,善体贴少女,思想叛逆。

王夫人:善用心机,以退为进。

王熙凤:指挥若定,管家风范。

林黛玉:多愁善感,羸弱多病,孤傲尖刻,同时又热情实在,富于同情心,不虚伪,不做作。

晴雯:身份低微但性格坚毅,不甘心庸俗的现状,而发愤自强的女性形象,执着精诚,虚心求教,努力追求,不达目的决不休止。

3.领会所选章节的基本手法

《诉肺腑》通过细腻的心理刻画表现人物性格是其突出特点。

《宝玉挨打》情节听跌宕起伏,错落有致。

《香菱学诗》笔墨饱蘸深情,人物栩栩如生,人情味很浓,立意新颖,章法新巧。

《抄检大观园》情节颇为曲折矛盾复杂。

三、方法指津

本单元学习节选自《红楼梦》的四篇课文。学习这四篇课文,要投入感情,展开想象,走进《红楼梦》的艺术世界;又要“跳出来”,客观地评析它的思想成就、人物形象和艺术特点,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高三语文 第三单元复习教学设计示例》。尤其要注意学习它的简洁明快、准确生动、质朴自然、耐人寻味的叙述语言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同时,阅读《语文读本》中所选的《红楼梦》有关的章节,最好课外阅读《红楼梦》全书,力求较好地欣赏这部伟大作品。

四、考点例析

[考点]

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例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分析]此题重点是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客观世界中的一切具体的物象一旦进入诗中,便成为具有强烈感情色彩乃至具有深邃思想的诗的意象,这种现象,在美学理论中称之为移情作用。一种深入人心的意象一旦形成,它甚至可以世代袭下去成为一个民族的某种心理象征。自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被作为一种惜别的象征之后,“折柳”便成为人们送别亲友的感情表达方式。自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对美好的比喻之后,“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诗继而流行,“桃花”就成为美好事物的象征。总是重复某种意象的蕴涵,必造成阅读者的反感,聪明的诗人总是在寻找着表达的新意,所以杨柳、桃花在不同的。诗篇里呈现出各异的内涵。例如,杨柳可以是依依惜别的感情寄托,但也可以因其报春的特征而勾引起少妇的闺思,甚至还能从它随风摆动的形象发现某些与人格精神有关的蕴涵。桃花可以是美色的表征,也可暗喻夕阳或鲜血。所以诗的意象中虽然有一些出现频率较高的自在的物象,但是它们的内涵和指向则不应受到限制和定位。

这首诗着重写作者的一种思乡之情。作者的思乡之情,从诗中看,又恰恰是由“闻”到“折柳”曲后而引起的。因“折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以古代离别往往从路边折柳枝送别来抒写离别行旅之苦,所以“折柳”寄托着惜别怀远之意。说“折柳”在诗中的地位实为重要,可见是有根据的评价。但鉴赏诗歌见仁见智是正常现象,因此命题者没有把这种评价绝对化,而是认为是否同意“关键”之说,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考虑给分。这种主观性命题,更符合鉴赏的原则。

五、迁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波澜,亦即情节波澜,它是小说的纵向运动。对小说结构的考察,亦应包括对情节波澜的考察。

总的说来,《红楼梦》的情节推进并非大波大澜、大起大落,不给人以大惊大喜的审美感受。从题材角度看,《红楼梦》是一部家庭琐事小说,从风格上看,它又是一部“不敢稍加穿凿”的大写实小说,这决定了《红楼梦》的波澜不惊。小说情节波澜的基本面貌如此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十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个一类字,3个二类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3、体会诗人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痛惜和对他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赞扬。

教学重点:

结合历史背景,体会“老臣心”是怎样的一种情怀。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痛惜和对他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赞扬。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解题

1、同学们,请看课题,谁能说一说“蜀相”是什么意思?齐读课题。

2、指名朗读这首诗。指导朗读,注意把调值读够,把音读饱满。

3、齐读古诗,注意要读标准。

二、解大意

1、指名说这首诗的大意。

2、解释“长”、“频烦”诗中的与我们现在所写的“频繁”意思相同。“自”、“空”。

3、谁知道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介绍写作背景。

4、遥隔526年,作者来到武侯祠又轻轻地呼唤了一声“丞相”,从这一声丞相当中,你体听到了什么?(思念、崇敬、仰慕)

三、理解诗文前四句,感受武侯祠的景象。

5、看武侯祠的图片,当年诗人来到武侯祠,这里是一番怎样的景象。读诗的前四句,边读边想象,当年的武侯祠是什么样的。。伺机指导学生朗读。

6、作者也许在问丞相“丞相啊,这凄凄的碧草你还看得见吗,这婉转的声音你还听得见吗?”我们带着作者的这种思念再来读读前四句。

四、理解诗文后四句,感受丞相的“老臣心”

7、武侯祠的冷寂,肃穆该勾起作者多少的哀思啊。你看看后四句你读懂了什么,哪些没读懂,哪些地方似懂非懂,一会儿可以把问题提出来。(学生默读)

解读“老臣”,字典中并没有这个词,书下注释也没有,能不能通过读,感受到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老臣。再前面我们听到了作者轻轻地呼唤了一句“丞相”,在这里他又深情地赞叹了一句“老臣”。借助“开济”了解“老臣”,请了解蜀汉知识的同学说说丞相是如何辅助先帝开创基业,又是如何辅佐幼主继承大业。

出示《三国志》里的文字,看你能不能理解“老臣心”是一种怎样的情怀。

丞相的心里,放不下的是什么?

看画面,虽然丞相已经离开我们1700多年了,但是人们还是要到他的祠堂前表达自己对他的崇敬。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心里默读“老臣心”直到你脑海里不只是这三个字。谁来说说你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情形。

8、英雄为什么会“泪满襟”?

齐读诗的后四句。英雄都指哪些人?老师为大家讲一位这样的英雄。岳飞到武侯祠看到《出师表》,抄录下了这篇表文。

听到这个古诗你是否又生出很多疑问,追念丞相,履行忠诚,那是我们一生都要做的事。齐读《蜀相》

语文高中教学设计 篇十一

一、教学目标

(一)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三)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四)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五)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本文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

(二)有关疑难词句的解释。

(三)“说”是一种文体;是议论文的一种。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围绕中心论述的?

(四)试摘录作者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的精辟论述,体会其深刻含义。

(五)为什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六)本文是怎样进行对比论证的?

(七)怎样认识本文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三、教学过程

(一)明确教学目的。

(二)导入新课。

今天尊师重道的传统和谦虚好学的学风已经得到了发扬,那么古人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呢?《论语》中孔子说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们今天就来学习韩愈的《师说》一文。

(三)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师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柳宗元很推崇这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论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端正容貌)而为师,世间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

(四)解题。

明确题目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

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下面一篇课文《问说》就是解说关于学习中“问”的道理。刚才说过,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五)指导自读课文。

要求学生借助提示、注释、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读懂课文。学生自学、质疑,老师点拨指正。

1.读准下列多音字或形近字的读音。

句读 或不焉 经传 从师

读书 不能 传道 从容

聃 蟠 苌弘

冉 潘 无长无少

2.找出下列合成的双音词。

学者 句读 百工 六艺

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古之学者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学习今:小学校

4.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师

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①作名词,有两种情况:

作“老师”讲 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专门技艺人”讲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作“学习、效法”讲

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作“从师”讲

或师焉,或不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下面专讲)

(2)之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 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③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 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 吾欲之南海

(3)其

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③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5.分段。

写出段意,指出本文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六)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

心理活动的动词。意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格式是:

名、形(动)+宾=以十宾十为十名、形(动),例如:

吾从而师之名词 以……为师

渔人甚异之形容词 以……为奇异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动词 以……为耻

(七)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八)研读课文(结合理解重点文言实词及疑难词句)。

学生试译、讨论,教师重点点拨。

1.本文运用怎样的方法论证中心论点的?

(1)分析第1段:

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的?

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指两汉以前,“学者”指学习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说有专门学问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必有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中的“所以”是两个单音词。“所”具有代词性质,“以”是介词,构成“以所”介宾短语,但习惯上这两个字倒置着用。“所”指代“老师”,译为“他”,“以”译为“靠”。全句译为:“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句中的“道”,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下文的“六艺经传”;“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

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气连用八个“吾”字,句中“亦”作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讲。后一分句,用反诘句,加强语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中“庸”和“乎’表示反诘语气,“知”是“管、追究”。这句译为“哪管他们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无”作条件关系的连词“无论”讲,“所存”,名词性所字结构,译为“……地方”句

中“道之所存”作主语,“师之所存”作谓语。全句译为:“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这里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

2.分析第2段:

(1)说说这一段与第1段是怎样联系的?

第1段正面阐明了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这一段以第1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从反面论证第1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2)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

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道”的“道”指风尚;句中两个“也”,表示停顿。

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

四个“圣”和四个“愚”的词性有两种:一种是形容词,是“圣明”或“愚昧”的意思;一种是名词,是“圣人”或“愚人”的意思。“其皆出于此乎?”是反诘句,“此”指代“从师与否”。

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原因。

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

“授之书”的“书”,指文字、书写;“句读”指断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是主谓语“合说”的写法,翻译时要把它们搭配开:有的人不知道断句,(倒去)问老师;有的人不能解决(修身、治国的)疑难问题,(却)不向老师请教。

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

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

“道相似”的“道”,指道德、学问,“足”,是程度副词,“足以”,“很”的意思。“其可怪也欤”,是带讽刺语气的感叹句。

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

本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并请学生填写课后思考与练习的表格。

3.分析第3段:

第3段与第1段关系怎样?

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1段中的论点。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干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论中的“三”,应理解实指三人:一个自己,一个善者,一个不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这样解释才能体现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4.分析第4段:

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于时”的“于”相当于“被”。“作《师说》以贻之”,句中“贻”现在称为“赠送”,“以”在两个动词之间,作连词,相当于“来”。

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2段,“能行古道”照应第3段。

2.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I)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2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3)一个意思,多种句式。

第2段一连用了二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土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

(九)课文总结

《师说》真不愧为千古佳作,其中的“尊师”“重道”的观点(“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在知识爆炸、信息激增的现代社会仍有借鉴意义。除此之外,我们学习本文后,还应树立起匡正世俗流弊的勇气,做一个对社会负责的人!

四、布置作业

1.清代郑板桥曾提出;“学问二字,须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请结合自身,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背诵全文。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 篇十二

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老王的苦和善。

2、品味作者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人物的方法。

4、体会作者的平等意识与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学生关心普通人。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走近老王(投影画像)

师:同学们请看屏幕,从画像上看,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意在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对他人关注的习惯。)

刚才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说得也不错。这幅画中的主人公叫老王(板书课题作者),从题目看,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老王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同学们刚刚对他的描述是不是和作家杨绛写的相符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老王》去进一步了解这个人物。

2、简介作者(多媒体展示)

二、认识老王:

生速读课文

师:刚才看了老王,现在又读了老王,老王在你的心中有没有留下了新的印象?请用老王是一个______的人,表现在_______。的形式表达出来。

1、老王是苦人。学生迅速浏览课文,谈谈自己对老王的印象。(多媒体展示)

⑴生活艰苦。明确:课文前面四段,主要是介绍老王的基本情况。老王一辈子艰苦。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眼睛又不好。这些说明他的生活艰难。(板书:生活上--条件艰苦)

⑵精神凄苦。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了解到老王的处境艰难,有人说,生活苦不算苦,就怕心苦。老王的心境如何呢?(内心的痛苦和孤独)能结合课文具体谈谈吗?

明确:失群落伍、单干户、没亲人、不老实--被人瞧不起,没人搭理……(板书:精神上--内心凄苦)

2、老王是善人。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老王的艰难与辛苦,不只是反映在生活上,还体现在精神上。可以说,老王是个不折不扣的苦人--贫穷卑微,是社会中的弱者,他是不幸的,但难能可贵的是,他在逆境中依然保留纯朴善良的品质。

明确 :老王的善良也有许多表现, 愿意给我们带送冰块,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老王的善良更表现在,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小结:老王是不幸的,他在生活的贫困线上苦苦挣扎,穷苦卑微,他的艰苦是很多人难以想象的,对于这样不幸的人,我们应当同情和关心。但老王又是可敬的,他善良纯朴,关心人,讲仁义,他需要钱,但他更重感情,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尊重的。

板书

生活——艰苦

苦 关爱

老 精神——凄苦

善 老实厚道 尊重

三、品味老王:

师:文章中写了老王很多事,有些事一带而过,有些事却要具体写详细写。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详写”和“略写”?那些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我们要详写。课文中也采用了这种方法。老王的哪件事写得最详细最感人?

生:最让我感动的是:老王临死还要送鸡蛋香油还人情这一情节。

师:有此同感的同学请举手。既然大家都认为这一段感动人,那么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一片断。

1、 指名读。(注意读出感情)

2、学生听读,并思考: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作者在刻画人物时主要运用了哪两种手法?(外貌、行动)这两种手法课文分别体现了人物怎样的特点?请大家把它们找出来,

3、小组交流体会。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独到体会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A、对老王的形神描写语句进行分析及“镶嵌”、“强笑”“攥”“直僵僵”等主要字词的理解;B、体现作者感情的字词)

(意在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善待老王:

1、面对老王的遭遇,作者一家表现如何?学生谈谈对我们一家的看法。

明确: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关心老王生活,三轮改成平板三轮,生意不好做,作者关切地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作者的女儿知道老王有夜盲症,送给他大瓶鱼肝油。说明我们一家也是善良的。(投影)

教师小结:大家的理解都很好。作者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所以她才会用一颗善良关爱之心去对待老王这样的普通人。我们常说,理解是相互的,善良也是相互的。你宽容、慈爱,你才能体会到别人的宽容和慈爱,才会用平等的、尊重的目光,去对待你周围的人,哪怕他只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

2、师:善良老实的具有金子般心灵的老王就这么去了,在他生前经常照顾他的杨绛有什么样的感受?(愧怍)

理解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明确: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她觉得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老王是一个不幸的人。而自己对老王的关爱不够,所以感到 愧怍。

五、关注老王:

师:老王生前,杨绛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但她仍感到自己对老王关爱不够,深感愧怍。而我们的身边也有许许多多的老王,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他们?(多媒体展示弱势群体图片)

说话训练:任选一张照片准备两分钟发言,角度自选。

教师总结:在这个世界,人只有身份不同,谋生方式不同,但每个人的人格是平等的,并且在一些普通人的身上,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品质。因此人只有幸运者和不幸者之分,而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社会需要爱,社会呼唤爱,我们要尽可能关心周围的人,特别是那些有不幸遭遇的人和处境艰难的人。我们应当用善良体察善良,用爱心浇灌世界。(多媒体展示)

六、欣赏歌曲《让世界充满爱》,感受生活。

七、课外练笔:请赶快拿起你的笔,把发生在你周围的“爱”的故事真实的描述出来,让“爱”的主题永驻人间,让人们体会到人间的那一份真情吧!

高中语文《老王》作者简介

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 钱钟书夫人,本名 杨季康,祖籍为江苏无锡,出生于北京,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成为 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语文研究生。1935——1938年与丈夫钱钟书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和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1953年,任 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主要文学作品有《洗澡》、《干校六记》,2003年出版回忆一家三口数十年风雨生活的《我们三》,96岁成书《走到人生边上》,剧本《弄假成真》,《称心如意》、《风絮》等,翻译了《一九三九年以来英国散文作品》、西班牙著名流浪汉小说《 小癞子》、法国勒萨日的长篇小说《 吉尔·布拉斯》等。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十三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会单韵母a o e,能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引导学生认识声调符号,能正确读出a o e的四声。

3、帮助学生认识汉语拼音四线格,学习正确使用四线格。

4、指导学生认识“爸、妈”两个生字,正确读词。

【教学重点】

a o e的发音和韵母带调读。

【教学难点】

e的发音及发a o e的第二声和第三声。

【教学时数】

2课时。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a o e小卡a o e片和四线格卡(学生每人一套)。

3、大四线格卡片(板书用)。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预习】能正确读出单韵母a o e,试着在四线三格里写一写。]

(一)导入新课,整体认识拼音。

小朋友,从今天起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非常奇妙的地方,那就是拼音王国。(用简笔画勾勒城堡图)拼音王国中有很多的拼音,认识他们了,你就能识字、读书,还会说一口好听的普通话,想和老师一起去认识他们吗?

拼音王国中有三大家族,他们分别是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简笔画勾勒三座房子)今天,我们来认识韵母家族中最最可爱的一群孩子,他们就是a o e.(出示带有手脚的拼音卡片)。

(挥动卡片)嗨,小朋友们好。

学生与拼音打招呼。

欢迎你们来我的家做客。请把书翻到第6页。

(二)学习单韵母a

1)读准音

我们的a 很害羞,躲到图中去了,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哦,是小姑娘在唱歌,发出了a a a音。她的嘴巴是怎样的呢?(张的大大的)

你能模仿她吗?模仿a 的口型

老师也学着她的样来唱一唱:1 3 ∣5 3 ∣1 -∣

a a a a a-

学生跟唱

我们念a 的时候,也和唱歌一样,要张大嘴巴,口型保持不变。看我先来念:张大嘴巴 a a a.小女孩练唱a a a, a a a 阿姨的阿。医生检查口腔的时候,要我发a a a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十四

一、指导思想

语文教学必须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着眼于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以《教学大纲》为准绳,认真贯彻“课改”精神,教、学好必修课文和语文知识,进行有效的读、写、听、说训练,切实培养学生阅读和表达本事:使学生汲取课文中的实用语言、艺术语言、文学语言的丰富养料;同时,经过语文材料的熏陶感染,陶冶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爱国报国的革命情怀。

二、教学要求

1、转变教学观念,强化语文功能。

语文素质在人的全部素质中占有很重要的分量。教师要充分认识语文学科的素质教育作用,自觉地承担起语文素质的培养功能(包括学习素质、品德素质、审美素质、思维素质、交际素质的培养功能),使学生会学习、会做人、会审美、会思考、会交际。语文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以导学为主,以实践为主的思想。牢固树立“大语文”观念,切实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摆脱“教本主义”的樊笼,开辟“学本主义”的天地。语文教师既要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愉悦,更要注重学生学习结果的充实。

2、学习教学大纲,了解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

任课教师要强化大纲意识,确立整体观念,立足本学年,瞻顾全学段。不仅仅自我要熟知本年段和整个学段教学目标,弄清教材的知识点和本事标高,贯穿于教学实践中,并且要使学生明白《大纲》的要求,使其在语文学习中自觉朝着《大纲》规定的目标奋进。要坚决消除教学活动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减少无效劳动,以保证高效益地完成教学、训练任务,切实提高读写基本本事,发展学生智能。教师要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自我和学校。

3、强化教学常规,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必须认真备课、精心设计。编制教案、学案,做到:

①教育目标和本事目标明确;

②知识、本事及语文实践活动资料具体落实;

③教法安排和学法指导实在可行;

④重点难点清楚、教学过程明晰;

⑤版书设计实用。

教师要改善教法、讲究效果,尽可能增大课堂容量和信息密度,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良好的情境和条件,要努力帮忙学生克服“不愿学、不勤学、不会学”的现象,力求在45分钟内给学生具体、实惠的知识和相应的本事。

训练要落实:

①教师要精心选择、组织训练题,做到每课有练习,单元有检测。

②凡要求学生做的教师必须先做;

③所有训练教师都必须收、查、改、评,不得简单地公布答案了事;

④单元目标检测必须全收全改,及时评讲,并针对学生的缺漏点,补充必须巩固、补火题加以强化。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规规矩矩地写字,仔仔细细地读书,踏踏实实地练习,认认真真地写作,随时留心观察、广泛涉猎,自觉动脑动手,进取创造性学习。该记的。、该写的、该背的、该说的、该操作的,务求掌握。要异常注意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本事的培养。

4、加强团体研究,开展教学竞赛。

既要强调整体效应,又要发挥教师个人才智。各备课组每周至少集中研究一次,每个教学单元至少两次集中备课(一次为单元教学目标、资料、重难点、教法学法及训练等的备课,一次为训练检测后评讲的备课),备课组每学期至少要有一个研究课题,组织一次教研课,要求每个教师一周听同组教师一节课,做到相互切磋;各备课组长应设计集中研究和集中备课的会议纪要表,作好记载。

语文高中教学设计 篇十五

一、导语设计:

自古以来,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是个永恒的主题,其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历程、所以说,月亮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同时,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会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的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的《静夜思》中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以及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描写月亮的诗句,不胜枚举、而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作者介绍及背景提示

(一)作者: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二)解题:《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三、学习本诗重在诵读,以读传情,读,悟交融

由教师作配乐范读、要求学生在欣赏教师范读时,展开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绘,而又带有学生自己审美情趣的画面,进而走进这画面中去、在这其中,想象是至关重要的。

四、赏析诗歌

(一)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

提示: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描绘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江潮浩瀚,与大海相连、明月就涌生于这无垠的大海之上,万里的春江,无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绕着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铺上雪珠一样、月色如霜,所以霜飞也就无从察觉;洲上的白沙与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

问:在前几句诗中,诗人写到了哪些意象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一部分描绘的画面意境: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二)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诗人身处江天一色,毫无纤尘的纯净之境,不禁对空中这轮孤月发出奇想:究竟是谁最先在江畔看见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呢?人生代代绵延无已,但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变化。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吗?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绝的江水。

译文:江水碧澄澄,长天也碧澄澄,只剩下皎皎的圆月一轮。江畔什幺人最初见到江上月?江月又从哪年起默默照着人?人生一代代没有穷尽,江月一年年始终如一。不知江月等待什幺人,只见长江送走东流水。

理:宇宙人生哲理短暂——永恒

(三)余下十六句为第三部分,由感叹人生多愁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具体而言,这一部分又分为两层:

(1)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写思妇怀人。这里写思妇想念游子的情形十分别致,月光无处不在,玉户帘上是月,捣衣砧上是月。那一轮可爱的明月总是照在她的妆镜台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妇见月,更增加了悲苦。她想把捣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帘子卷起来,以便把上面的月光卷去,可是这恼人的月光「卷不去」,「拂还来」。那无边的月光,笼罩着一切,鸿雁不停地长飞,仍然飞不出无边的月光去,水底鱼龙泛起阵阵波纹,思妇只好托月华来遥寄相思了。

译文:一片白云飞去不回头,留给青枫浦一片离愁。谁家的游子今夜漂泊江船上?相思的人儿在哪座明月楼头?惹人的月影在楼上徘徊,该照见她那梳妆的镜台;透进窗帘,卷也卷不去,泻满捣衣砧,掸了还来。苦苦眺望,却听不着你的声息,愿化为月光,流照千里外的你。千里月明,大雁不传你的音讯,鱼跃江心,空皱出满江的波纹。

(2)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落月摇情满江树"为一层,写游子想家。最后这几句写落月,落花闲潭,春光将老,隐含思妇青春将逝。在这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几许游人能乘月而归。此时明月西下,游子思妇的一腔离情伴随月影洒在江边的树上。

译文:昨夜梦中,花落进悠悠江水,春要归去了,你却还不回家。花已经落去,月亮也快落了,江水流春,就像是流送落花。西斜的月亮沉入茫茫的。海雾,碣石,潇湘,望不尽山山水水的路。到底有几个人能踏着月色归来?落月摇荡着——愁人的情思满江的树。情:游子思妇相思之情凄清婉转

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这首诗固然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它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当开阔的。结构上,此诗既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同时又以月亮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引发喟叹、抒写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顾,情景交融,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

五、总结

1、内容述评: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发出对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子思妇却天各一方的惋惜。诗中尽管不无人生苦短的伤感,然而读来轻曼如烟,悠悠惆怅中还交织着对岁月生命的依恋,对青春的珍惜,对“人生代代无穷已”、得以与明月长久共存相伴的一丝欣慰;尽管也有夫妇别离的哀愁,但是写得柔婉似水,绵绵相思中饱和着“借明月寄相思”的脉脉温情,含蕴着对重逢的美好企盼。从表层看,虽然明月长圆而人情不圆,显示了景物与人情的乖背;明月长在而人生不再,则展示了宇宙与人生的矛盾。但从深层看,“借明月寄相思”又显示了人心与自然的和谐,而“人生代代无穷已”与“江月年年只相似”,则展示了生命与宇宙的同一。作者对天人关系的思索,超越了前人仅仅哀叹生命短暂的窠(kē)臼,表现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幸福的追求,在礼赞自然的同时礼赞生命,既体现了诗人本身对生命意义的深切体认和对天人关系的深刻认识,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天人一体同仁”的传统精神。因而,闻一多先生称赞此诗展现了“夐(xiòng)绝的宇宙意识,展现了一个更深沉而寥寂的境界”。

2、小组合作探讨这首诗的“明月”、“江水”、“落花”三个意象的寓意。

(1)明月: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李白)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王昌龄)

“明月何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宋苏轼)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唐刘禹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人情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唐张九龄《望月远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2)江水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李之仪的《卜算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杨慎的《临江仙》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南宋辛弃疾《南乡子》

“离恨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3)落花

“欲向相思处,花开花落时。”(唐薛涛《春望词》四首之一)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浣溪纱》)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宋晏几道《临江仙》)

“春恨秋愁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清《红楼梦》)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3、教师评价总结。

(1)明月:面对宇宙的浩瀚,明月的无穷,人生的有限,多少伤时、惜时、叹时之作流传千古,月早已由“白玉盘”意化为如流水一般东去不回的时间意象,让人在浩淼无穷、深邃永恒的宇宙面前,顿生渺小之感、短暂之感,更激起和历史洪流相融,奋力在短暂的人生中有为的斗志。当然,月还是的愁绪、情爱的代表意象意象。

(2)江水:长江东流,玉带盘桓,沿岸风光如画,引出多少名篇佳句流传千古。江水不仅是个空间概念,更喻指历史的长河,是个时间概念。任你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或一代枭雄,无一例外终将湮灭于历史的滚滚长河之中。任你活着的时候生命怎样灿烂辉煌,也一样逃不过自然的规律、归结于尘土流水。表现出那种人生空漠之感,更显深沉悠远。

(3)落花:综观中国诗歌史,写花开的少,写花落的多。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惧。缤纷的落花是中国古典诗歌伤春主题的核心意象。以落花为媒介,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表达对年光流转、红颜易老、生命无常的感叹,几乎涵盖了后世落花意象的所有意义。《春江花月夜》中,作者张若虚展示了女主人公迷离梦境的片断:昨夜闲潭梦落花。月夜春江,清景无限,她所等待的人迟迟没有归来。美丽的花瓣无声无息飘谢在寂静深潭,梦中的刹那,折射出漫长守望的苍凉、红颜衰老的恐慌。

附板书:

春江花月夜

景:春江花月夜之景幽美深远

理:宇宙人生哲理短暂——永恒

情:游子思妇相思之情凄清婉转

六、布置作业

1、背诵《春江花月夜》全诗;

2、用现代文的形式将这首诗的美好意境表现出来。作业参考答案:月亮出来了,从潮水中央,在江潮涌向海潮的地方、随着千万里春潮荡漾,千万里春江涨满月光、江水弯过芳香的平野,月照林梢,那繁花如雪、空中流洒着月色如霜,滩上白沙消失在霜里、江水碧澄澄,长天也碧澄澄,只剩下皎皎的圆月一轮、江畔什幺人最初见到江上月江月又从哪年起默默照着人人生一代代没有穷尽,江月一年年始终如一、不知江月等待什么人,只见长江送走东流水、一片白云飞去不回头,留给青枫浦一片离愁、谁家的游子今夜漂泊江船上相思的人儿在哪座明月楼头惹人的月影在楼上徘徊,该照见她那梳妆的镜台;透进窗帘,卷也卷不去,泻满捣衣砧,掸了还来、苦苦眺望,却听不着你的声息,愿化为月光,流照千里外的你、千里月明,大雁不传你的音讯,鱼跃江心,空皱出满江的波纹、昨夜梦中,花落进悠悠江水,春要归去了,你却还不回家、花已经落去,月亮也快落了,江水流春,就像是流送落花、西斜的月亮沉入茫茫的海雾,碣石,潇湘,望不尽山山水水的路、到底有几个人能踏着月色归来落月摇荡着——愁人的情思满江的树、

3、从诗歌“花”“月”等意象中任选一个,写一段150字左右的小作文,要求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感受到了张若虚笔下的春之画,江之卷,花之容,月之貌,夜之景,也品味了诗人与众不同的宇宙人生哲理。诗人认为人生的短暂的,而人类却是绵延久长,可以与江月共存的。同时,我们还赏析了诗中的游子思归和思妇相思之情,学习了诗人巧妙的手法。学习了这么优美的诗篇,今晚,仰望天空,看到那弯清冷的新月时,我们又能生出多少美丽的遐想啊?

最新范文

95 6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