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范文>教师教学>教学设计

标准的教学设计【精选8篇】

2024-04-03 10:35:51

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本文是美丽的编辑给大家找到的标准的教学设计【精选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个性化教学设计 篇一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8-0014-04

以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不断整合,带来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本性变革,推进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也催化了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兴起与发展。伴随着终身学习、构建学习型社会等理论的提出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在我国逐步进入繁荣阶段。然而,信息化教学设计并不是简单地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设计中,它是运用先进的理论(如建构主义理论)作指导,以学生为中心,综合应用各种技术媒介、策略和方法,创设问题情境,以培养并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终身学习能力的系统化过程[1]。

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的后备军,其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与未来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对师范生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时,一定要将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内涵理解透彻,明确培养的重点,运用先进的理论作指导,严格遵循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原则,切切实实做到科学合理、全面高效的培养。

1 信息化教学设计概述

信息化教学设计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国际教育领域,引发“教育信息化”备受关注现象,在此背景下产生的教学设计被称为“信息化教学设计”[2]。信息化教学设计和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密切相关,同时也依赖于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目前,对于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概念还未有统一的定义,但普遍运用的有以下两种定义。

1)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充分、恰当地利用信息资源,科学组织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系统方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提高学业成就,并最终成为具有一定学习能力的卓有成效的自我成长者[3-4]。

2)所谓信息化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充分、合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策划,创设教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以更好地促进学习者的学习[5]。

对比乌美娜教授的传统教学设计概念(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6]),可以看出,两种定义的指导理论是不同的――前者主要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而后者则主要以行为主义为基础。它们都强调系统方法的运用和教学设计的目的,但前者更突出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利用,而后者则无提及。信息化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设计的区别,如表1所示。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 在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时,必须遵循的几个基本设计环节如图1所示。当然这些环节的顺序不一定要按照规定的顺序进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1)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目标是对完成课程后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或技能要达到的水平的描述,是教学设计的输出。教学目标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学设计的科学性,有效避免了教学的经验性和随意性[7]。一方面它指导着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及教学资源等的选择,另一方面还充当了学习效果检测的依据。

2)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学习者的特征包括学习者的一般特征、认知风格特征以及起始能力特征等。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者具有的有关认知、情感、社会、兴趣、性别等方面的特征都影响着学习信息加工的过程。因此,教学设计应该与学习者的特征相符合,做到量体裁衣、因材施教,才有可能取得理想的教学与学习效果。

3)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内容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学习者必须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和情感等的总和。分析教学内容有助于规定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挖掘教学内容和深刻揭示教学内容各组成部分的联系,以保证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

4)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过程是师生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双边活动过程,由教师、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学生四个要素的相互作用构成,如图2所示。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可以保证科学、合理的教学进度,起到优化教学效果的功能。

5)学习环境的设计。在教学设计中,学习环境包括上课地点(室内或室外)、室外环境状况、室内设备配备情况(多媒体教室或网络机房)等。学习环境还可以理解为实现某种学习目标,将各种资源和工具有机整合在一起,以支撑、补充学习活动。

6)学习资源的选择。学习资源包括所有能够支持培养学生学习、锻炼能力和发展思维的材料、设施、工具、机构、人等,包括教科书、印刷品以及各种教学媒体、网站、社会文化机构等。在教学设计中应尽可能提供多种资源,以便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求加以选择、利用。

7)学习策略的选择。学习策略包括学习情境的创设(教学情境、定向情境、迁移情境)、学习模式(协作型学习、研究型学习、探究型学习、资源型学习等)和学习方法(随机进入式、抛锚式和支架式等)的选择等内容。

8)编写评价量表。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制定一套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结果进行测评。它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评价方式,全面、科学地对教学结果做出评价,以此检测教学设计方案的设计质量。

信息化教学设计特征及原则 信息化教学设计除了与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密切相关外,还具备它独特的特征:1)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探究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2)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对学习过程的全面质性评价[8]。

这两个特征渗透到学习过程的各个要素中,形成更具指导意义的教学设计原则:1)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作为学习的帮促者,对学生的学习进程起引导、监控和评价的作用,强调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2)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和工具来支持学习;3)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的主线,在具有实际意义的情境中教授学习策略与技能;4)强调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师师之间以及跨年级和跨学科的基于资源的“协作学习”;5)注重对学习过程及结果的多样性评价。

2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养的重点

结合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原则与环节,师范生应具备的教学设计能力可归纳为学习目标分析与编制能力、学习者的特征分析能力、学习情境创设能力、任务与问题设计能力、学习资源设计能力、教学策略设计能力以及评价设计能力等。每一项能力都非常重要,而且相互依赖、相互支持和相互影响。笔者认为,在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中,学习情境创设、任务与问题设计、教学资源以及教学策略设计能力的培养既是重点也是难点,牢固掌握这几项能力有助于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理念的转变与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提高。

学习情境的创设能力 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应该注重情境的创设,通过创设与实际经验相似的学习情境,还原知识的背景,恢复其生动性、丰富性,从而使学生能够利用原有知识、固有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到的新知识、新技能。

任务与问题设计能力 学习任务与问题设计并不是随意的,首先应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通过学习问题的解决,明确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完成任务的基本要求;其次,问题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背景、认知能力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最后,问题的设计在确定的概念理论基础上应具备一定的开放性。解决问题的目的不是期望学生一定能给出统一的答案,而是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实践操作、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习资源设计能力 在建构主义下,学习资源不仅指外在于教师和学习者的物化了的材料,还应包括学习者的知识经验。物化材料包括媒体素材(文本、图形、声音、视频等)、“复合型”资源(试题、试卷、课件与网络课件、案例、电子图书、文献资料等)以及各种网络课程。学习资源设计是指为学生提供支撑其学习活动的各类软件资源和硬件系统,并让学生掌握如何通过网络获取各种相关的信息资源的总和。

学习策略设计能力 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学习策略是指为了支持和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安排各元素的程式和方法的能力。常用的学习策略有支架策略、启发式策略、探究策略、竞争策略、角色扮演策略等。在学习策略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以“学生的现有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和学生的学习风格”为主的主观原因和以“学习内容和目标”为主的客观原因等两个方面的因素。

3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养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由于许多在职教师未接受过信息化教学设计知识和技能的专门培养,导致其在教案的编写上仍沿用传统方法。在教育信息化快速推进的大背景下,为了避免类似“悲剧”的发生,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有效培养显得意义重大。根据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原则要求,高校在培养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增加信息化教学设计课程,强化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方面知识的学习 目前,大多数师范院校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大都通过开设计算机基础和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来实现。而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以培养学生基本信息素养为基础,并教授学生对Word、PPT及Excel等部分办公软件的基本简单操作。可以说,它只是为信息化教学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支持,对如何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则完全没有提及。另一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虽然设置了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设计环节要素等方面的知识,但仅用一个章节来论述,大都处于对理论泛泛而谈的地步,根本无法达到提升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目的。因此,应在师范生的课程中增加相关课程的开设,如信息化教学设计,并保证每个学生人手一本《信息化教学设计指导手册》,以提高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适当鼓励学生用新型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进行设计,以促进师范生教学设计能力的提高 信息化环境下的典型教学设计模式有基于项目的模式、基于问题的模式、基于设计的模式、基于绩效的模式等。如将基于设计的模式与基于绩效的模式应用于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养是非常不错的选择。基于设计的学习(即DBL),包括概念化、创建与测试以及获得知识这三个基本的环节,它是把学习的内容和目标融入设计的任务和要求中,学生利用一定的设计思想和方法来支持学习,其学习的结果则反过来检验设计的合理性与有效性[9]。它是开放的、非线性的、自由的、循环的模式,如图3所示。绩效技术本起源于教学设计,只是其后来脱离教育领域而在商业领域获得充分发挥。在基于绩效的模式下,教学设计者不只是注重绩效结果,其实他们更注重问题解决方案的选择和设计以及教学结果的评价。

让学生明确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特点,牢记信息化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刚接触信息化教学设计,许多师范生总是从教师的角度去进行教学设计,几乎不会或者很少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如果是基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其情境创设、任务和问题及资源设计难免停留在形式上,没有多大意义。而基于“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各种能力培养”的教学设计才算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师范生终究会踏入教师行列,所以高校教师在教授这部分内容时一定要让学生明确信息化教学设计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让学生在学校里尽可能轻松、高效地学习,获得管用的生存和成长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这恰好也与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的适应社会发展的人为总目标的观点契合。所以如何把“以学生为中心”渗透到师范生的骨髓中显得十分关键。

让学生熟谙信息化教学环节,使其在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做到轻车熟路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础和框架。师范生只有熟悉各个环节,才能在设计时做到心中有数、驾轻就熟。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环节包括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者的特征分析(一般特征、认知风格、起始能力)、教学环境分析(包括国家及学校各部门对教学的政策、现有的支持教学的工具)、教学资源分析、教学情境分析(包括定向情境、教学情境、迁移情境)以及教学评价量表分析等。

注重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实践,强化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技能 教师在上信息化教学设计这部分内容时,应加强学生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实践。如多让学生对典型教学案例进行设计,通过教师评价、学生互评以及自评的方式,促使学生对设计方案进行不断的修改、完善,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设计能力的效果。同时,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到学校实习的机会,使学生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为一门实实在在的课程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通过进行实践研究,不断提高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

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范文 篇二

关键词: 高中英语教学 师生关系 教学设计

高中英语教学目标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高中英语课程包括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文化意识和学习策略,也就是说要求我们在高中英语的教学当中把握好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核心是人的发展。这就要求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学当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育目标由以前的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为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让他们既能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又能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从英语教学自身的特点中寻找突破口,体现新课标的要求,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应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

在宽松的英语氛围里,学生才有交际的勇气。只有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生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当中来,畅所欲言,才能顺利地进行教学互动,平等参与,气氛热烈。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带着一种兴致勃勃的好心情,催化学生进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学生建立平等合作、友好的关系。这种氛围有利于课堂的展开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合理组织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在教学当中,教师要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入口点,做到“主动,生动,互动”。“主动”要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情绪饱满,积极参与,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互动”要求师生及生生之间进行教学互动,交流合作,彼此沟通。“生动”要求教学的设计要科学合理,新颖独特,详略得当,循循善诱,引人入胜。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交际手段,培养学生的能力。绝大部分学生主要是在课堂上学习英语,而在现实生活中缺少语言交际的环境和场所。所以教师在情景创设的过程中要联系实际,结合社会发展和时事新闻,适时得当,富有启迪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因势利导,随机应变,环环相扣,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如语法翻译法、直接法、情景教学、听说法、交际教学法等,灵活开展课堂,并且要方法得当,切合实际,激发兴趣,媒体得当,板书合理工整等。对此,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在教学当中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课堂的导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前几分钟,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结合所教学实际,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启发性和趣味性等原则,紧紧抓住学生的心,使他们产生一种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巧妙、灵活地进行课前导入,是关系整堂课成败的关键。导入大致有图片导入、多媒体影片导入、实物导入、视听导入、巧问导入、游戏导入等。

2.巧用体态语,激活英语课堂。美国心理学家伯德・惠斯戴尔的研究表明,人类的记忆内容的80%来自视觉印象。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恰当地使用体态语言能有效辅助课堂的讲授。实践证明,在课堂上,体态语和有声语的相互配合能使课堂教学形象化、具体化,能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强化学生的理解力和记忆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恰当的体态语言可以帮助学生进入课堂教学情景。

3.语音基础是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前提。语音是语言的载体,只有正确发音,才能有效地传递信息,进行交流。语音训练实质上是听和说有机地结合的模仿性的实践活动。我们强调让学生多听录音,每周都让学生利用早读时间跟读课文录音,让学生边听边模仿,学习地道的英语语音和语调。还有在平时课堂上多听磁带和对英音和美音加以区分,避免南腔北调,不伦不类。对于一些难发的音,适当地讲解和让学生操练,让学生掌握其发音要领。并且让学生注意连读、爆破、重读、轻读等在句子中的应用,从而形成地道的语音语调。

4.在实践中学习是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基本途径。随着英语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学英语的教学任务已经由以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技能为主转变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和素质。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遵循在实践中学习的原则,即“为用而学,在用中学,学了就用”。

5.适当纠错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必要措施。基于口语的特点,学生在交际时没有时间准备和修改错误,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教师在听学生讲句子的同时进行纠错,或者为了尊重他们而不纠正,都是不合理的。因此,适当适时纠错是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教学技能。在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注意处理好表达的流畅性和准确性的关系。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要因势利导。教师纠错时应注意:根据训练的目的和错误的性质区别对待;掌握纠错的时机和方式,切勿中断学生的思路;客观评价学生的表现。

6.在英语教学中除了合理地使用教科书以外,还应该积极利用其他课程资源。但是要注意和利用好我们现有的和潜在的一些资源,防止过度依赖或者不当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技术而技术的这种现象。比如像PPT的使用,有的教师在一堂课用四五十张PPT,整个课堂就是教师不断地在演示PPT,教师跟学生的交流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我们在使用资源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时候,一定要完全为教学的需要而服务,不要因为技术而忽略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同时还要考虑开发学生资源,调动学生的经验、知识和想象力与创造力。学生是课堂资源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所以教师通过课堂教学的多样化设计能把学生的资源充分地开发利用起来,而不要忽略学生作为我们课堂资源的一个重要来源。

7.对学生取得的进步或良好的表现教师要进行及时的表扬。教师一句不经意的表扬可能会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所以教师不要吝啬。

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 篇三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21—0042—01

一、教学设计与传统备课的比较

教学设计是将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的验证,在教学设计中能更加深刻地体会与领悟教学理念。那么,教学设计与以往传统的备课之间有何区别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

1. 主线的区别。传统的备课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强调教的设计,强调教学流程,很少关注学生的学;教学设计则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论教,以教促学,强调学的设计,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

2. 对象的区别。对传统备课而言,所要备的是知识点,是教材,基于对教材知识点的传授,是以教案的形式呈现的,其目的在于按教学目标的要求,将书本上的知识点尽可能地让学生掌握;而对教学设计而言,备的是学生和课堂,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决定如何去安排教学的各个环节。

3. 依据的区别。传统的备课是以教师的教学经验为备课依据,缺乏一定的教育理论;而教学设计则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作为指导,是在分析具体教学需要的基础上进行的精心设计。

4. 变通性的区别。传统的备课相当于课前的教学准备,是预设的、静态的,而其又是以教案的形式呈现,这种情况下课堂教学强调教案的宗旨,变通性不大;而教学设计,作为纲要性的主体工作需要在课前完成,但具体工作需要在课堂上不断地进行调整,主要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课堂的进展情况而定。

5. 教材观的区别。传统的备课,将教材权威化。备课的中心放在教学内容、梳理知识、考试重点、分析教材,其他辅助材料用得较少,只是注重教材,使得思维桎梏,视野狭隘;而教学设计体现了一种材料式的教材观,教材只是作为一个载体,它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主要是考虑如何运用教材,让它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

二、如何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1. 主线的确立——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服务的对象是学生,教师做任何事情都是从学生的需要和发展出发的。那么,新课程标准下,教师需要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从以往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教师角色必须从教学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监督者、引导者,学生要从以往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互动,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需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2. 方案与手段——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与教学手段。对教学方案与教学手段的设计是进行课堂教学的根本所在,它依赖于教师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首先,教师应该明确课堂教学的根本点,即课堂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目标。明确学生通过学习之后应该掌握的知识点,了解的知识点,明确教学的重、难点所在。

3. 过程与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方法。教学方案与手段还得通过教学过程与方法来具体体现与实施,那么做好教学过程的设计对于整个教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整个教学过程来说,教师必须处理好新课引入、课堂提问、学生讨论等环节的关系,并且适当地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学习等方法。

教学设计方案 篇四

关键词:园林 高职 教学改革

0 引言

2002年、2004年和2005年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先后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决定》、《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随着职业教育规模持续扩大,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逐渐深化。本文拟就高职院校园林专业教学改革方案的设计与实现提出建设性意见。

1 职业目标设计

就业是职业教育的最大目标。园林专业高等职业教育,应以培养具备园林专业职业能力、符合用人单位需求、能够适应不断发展的园林市场需要、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毕业生为目标,并以此作为教学改革设计的基础。

1.1 职业目标分解 园林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包括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园林工程造价、园林工程监理等,因此高职园林专业的培养目标可分解为园林景观设计员、二级建造师、园林工程造价员、园林工程监理员等。应针对各个培养目标的要求分别设计教学目标。

1.2 职业生涯设计 我国的执业考试对工作年限有严格的规定,学生必须在取得毕业证后从事一定时间的专业技术工作方能报考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园林专业高等职业教育应根据各职业标准和执业考试要求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手段使其确定职业兴趣、明确职业发展前景,为其职业生涯规划奠定基础。

2 教学目标设计

2.1 确定教学目标 高职院校应根据园林专业职业培养目标,结合自身办学条件,确定一个或多个教学目标,并按照职业要求进行教学方案设计。以培养园林景观设计员为职业培养目标的院校,教学目标应按照园林景观设计员的要求,从业务接待、咨询和洽谈、现场勘测、规划和设计、模型制作以及设计协调等方面制定;以培养园林工程施工与管理人员为职业目标的院校,应从园林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园林建筑工程经济、园林工程施工技术等方面制定。

2.2 基本教学目标与拓展教学目标 园林专业教学,须从园林专业职业标准的基本要求出发,培养学生基本的专业技能,这是职业教育的基本教学目标,即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需指出的是,高职教育应在实现基本教学目标前提下,进一步培养学生向更高层次专业技术能力发展的能力,拓展其专业发展空间,这是职业教育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和要求。高职园林专业教学改革方案的确定,应贯彻实现这两个教学目标。

3 教学计划设计

教学计划的设计,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各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合理设定基础技能、专业技能和拓展技能三部分专业技能结构的课程类型和结构方式,合理设置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结构形式,简化理论教学,突出实践操作技能教学。以园林工程施工管理类为例:

3.1 基础技能课程 《园林景观工程制图与识图》、《园林植物》、《园林工程建设材料》、《园林工程测量与放线》、《Auto CAD》、《Microsoft Office办公软件应用》、《商务礼仪》等。

3.2 专业技能课程 《园林工程施工技术》、《园林建筑构造》、《园林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园林工程法规》、《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园林工程经济》等。

3.3 拓展技能课程 《中外园林史》、《园林美学》、《景观生态学》、《环境行为学》、《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园林工程监理》、《园林古建施工与修复技术》等。

4 教学资源设计

教学资源包括教师构成、硬件设施和外部环境三个主要组成。

4.1 教师构成设计 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应具备“双高”,即高学历高职称,具有丰富的园林设计或工程管理等从业经验和教学经验。每一专业课程群类的教师构成应呈金字塔形,即“1名教授(高工)+2名讲师(工程师)+3名助教(助理工程师)+3~5名中高级技工”结构。

4.2 教学硬件设计 应逐渐取缔以讲台课桌为主的传统课堂,代之以“情境化教室+模块化实训室+综合实训场+专业资料室”完整的硬件配备,通过软件和硬件的优化组合,模拟园林工程(设计)真实情境和工作流程。

4.3 外部环境设计 以校企合作的形式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毕业前顶岗实习搭建良好的平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及业务熟练程度,进一步实现“零距离”上岗。

5 教学过程设计

5.1 情境式教学 通过教学情境的设置,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摆脱枯燥的说教模式,使教学过程实用化、具象化、可操作化。

5.2 模块化教学 将传统章节式教学转变为可灵活分解组合的教学模块,通过不同模块的组合,以案例的形式模拟园林业务流程的全过程,突出园林专业特点和职业特点。

5.3 综合化实训 园林专业综合性较强,因此应设置综合化实训作为教学活动的后续。实训课程应最大程度的再现工程实际,以园林工程项目部或园林设计团队的形式,在“专业教师+技工”教学团队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规定量的实训任务。实训任务应在设施完备的实训场地完成。

5.4 顶岗实习 对真实工作场景的模拟无法代替真实的工程实际,毕业前的顶岗实习对于学生将专业技能向职业技能转化的过程十分重要,对于顶岗实习过程中的教学和管理,宜采用“学校(专业教师)+企业(工程师)”的共管模式。

6 教学考评设计

6.1 考评内容 教学考评应参考园林专业相关执业考试内容制定题库,题量与难度宜适度高于最低执业技术职称标准。

6.2 考评方式 实行考教分离、“案例分析设计+答辩”、“笔试考核+技能操作考核”、“学校考核+企业考评”多种考评方式相结合的考评方式,真实客观的反映教学效果和学生的专业技能。

6.3 考评结果 对于考评结果的处理,一方面未通过考核的学生不予以毕业或推迟毕业,通过输送优秀合格的毕业生建立院校良好声誉;一方面根据考评结果反馈的信息不断调整优化教学设计,持续改进教学质量。

7 结语

高职院校园林专业教学改革,应坚持专业化、技能化、规范化、服务化的改革方向,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设计学生的发展前景为改革目标,不断优化教育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由于园林专业综合性强,且各高职院校学科背景和办学条件各不相同,因此可根据自身办学思想和办学条件,确定教学培养目标,形成不同特色的办学模式和课程组合,适当调整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具体要求。

参考文献

[1]蒋小军。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学问题及解决办法[J].素质教育论坛。2008.(7).

[2]王云,张凯旋。农业类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的困境与思考[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07.(6).

[3]蓑茂寿太郎,李玉红。日本东京农业大学关于造园学的研究机构[J].中国园林。2003.(10).19—22.

[4]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5]王竹,董芦笛。面向21世纪的建筑学教育体系架构与人才培养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1).29-32.

教学设计的标准范文模板 篇五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并能结合课文内容或者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3、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并能以不同身份介绍心中的麋鹿。

教学重点:

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并能以不同身份介绍心中的麋鹿。

教学难点: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和教学图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以姜子牙选座骑的故事导入。

2、板题:17、麋鹿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记清字形,标上自然段序号,划出不理解的字词。

2、检查反馈

课件出示生字词

(1)指名认读,相机正音。

(2)交流个别重点词语。

(3)交流初读收获。

课文主要讲了麋鹿的外形和生活习性。

课文讲了麋鹿的经历很富有传奇色彩。

课文讲了麋鹿现在生活的很好。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同学们快速地读课文,想想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介绍麋鹿的?

2、交流

第一部分(1)大丰自然保护区的麋鹿生活的很舒适。

第二部分(2-4)详细介绍了麋鹿的奇特的外形、生活习性等。

第三部分(5))介绍了麋鹿的传奇经历。

四、精读第二部分,了解麋鹿。

1、同学们想一想,当时姜子牙为何独爱上了这种四不像呢?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领略一下麋鹿的奇特。

2、指名读此部分,想一想,麋鹿长像奇特在哪?

(1)学生交流:(麋鹿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

(2)在学生阅读基础上媒体资料展示,形成对比,加深学生对麋鹿奇特外形的印象。

(3)文章是还具体介绍了麋鹿哪些方面?

3、除了奇特的外形,此部分还介绍了什么?(繁殖能力低下)

表现:怀胎时间比一般鹿要长,且每胎只产一仔。

4、为了加深对麋鹿的印象,我们一起来读读此部分。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麋鹿的外形、生活习性等有了初步了解,相信你们心中还会有一些疑惑。回去准备一下,下节课我们再做交流。

六、指导写字。

七、布置作业

模仿介绍麋鹿的方法,任写一个小动物片断。

教学设计方案 篇六

关键词:教育学;课程设计;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做一体化;项目负责人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6C-0052-02

一、课程整体设计方案

(一)教学条件的准备

教育学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训环境:校内应配置投影仪、计算机、网络工具等接近真实的现代化小学环境;校外还要有经常性的小学见习、实习、进行教育教学的环境。“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老师需要较高实践操作能力。

(二)课程管理

教育学课程“教学做一体化”应采用项目负责人制,并明确规范项目负责人职责及成员间的关系。项目负责人在教学过程中检查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三)课程性质

小学教育学是师范教育专业的基础课,以培养学生拥有先进教育理念和能够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为目标,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并举的基础课。

一要充分体现师范教育专业的先进教育理念;

二要体现出“专业知识+现代化技能+职业素养”的办学理念;

三要突出师范教育专业培养“素质全面、特长突出的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小学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强、特色鲜明的课程。心理学和教育学对突出师范特征起重要作用。

(四) 课程目标

教育学课程是高职师范院校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属于基本素质教育模块,为各师范类专业公共必修课。

该课程针对师范教育过去“培养合格教师”的滞后目标定位问题,根据当代“优秀教师期待”的实际诉求和国家“卓越教师教育”的政策导向,确立了培养卓越型小学教师的高端目标定位,引领师生投入教与学的创新,切实提升学生的高级创造思维、交往、关爱孩子和自主学习探究能力。本课程要求所有学生达到必达目标以及要求部分学生达到的目标主要有:

(一)必达目标

1.认真而系统地阅读、学习和探究教育学教材。

2.增强教育学学科的理论素养。

3.训练并提升教育学应用与开发的意识、知识和能力。

(二)发展目标

1.开展一定形式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

2.初步养成提出、研究与解决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的习惯、技能与能力。

二、小学学生单元方案设计

教育学课堂以项目为单位进行单元方案设计,教学内容以项目或任务为载体,精心设计实践环节,明确实训任务及案例,在注重实践的同时,每个课程单元设计还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教学过程体现“教学做一体化”。在能力训练任务的要求下,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的实现是一一对应的。

授课内容:第三单元 小学学生课时 4课时。

(一)能力训练项目

任务一:会通过观察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判断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表现。

任务二:会运用正确的学生观。

任务三:会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让小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快乐、高效完成学习任务。

(二)能力(技能)目标

1.用“一句简短的话”表述案例中蕴含的学生观。

2.通过案例找出其中蕴含的学生观。

3.会从教育学角度理解良好的儿童观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意义。

4.会运用正确的学生观有效组织课堂教学。

5.会运用学术理论形态的儿童观让学生在有目的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愉快工作。

6.会运用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表现,摸索、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7.从学习习惯的一般特点着手,了解学习习惯的具体特点。

(三)知识目标

1.理解学生观。

2.了解学生观。

3.了解正确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4.识记并理解多维视野中的儿童观。

5.遗传、环境、辐合论儿童观的关系。

6.了解学习习惯的一般特点。

7.了解10种好的学习习惯。

三、小学学生课堂教学活动方案设计

教育学“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主要采用视频教学法+情景再现法+任务驱动法+分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小学学生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四、课程考核方案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课程考核改变以前以理论考核为主模式,坚持以实践操作考核为主,理论考核为辅的原则进行课程考核。

(一)实践操作考核

根据课程单元的设计方案,建立每个项目实践操作考核表,学生根据考核表的内容提前做好准备和操作训练。课程分为10个实训项目进行考核,每个项目100分。

1.过程评价(30%)结合提问、教学参与程度和学习态度等情况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2.知识评价(30%)结合职业技能鉴定对知识要求情况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3.实际操作评价(40%)根据学生对职业能力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价。

每个项目学完后按照项目考核要求进行考核,教师根据学生操作和口述的结果,依据项目考核表规定的分值,给出本项目的实践考核成绩,课程结束时计算出每个学生该课程实践操作的考核成绩。

(二) 理论知识考核

在重视实践环节考核的同时,进行理论考核。考核题型以判断题、选择题为主,尽力避免需要学生死记硬背题型,理论测试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积累知识,促进实践能力的提高。

五、收获与反思

收获:“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以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合理精简整合、序化教学内容为核心。“教学做一体化”旨在改变传统的学科体系和课堂内静态教学模式,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通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任务(或项目)的实施一气呵成,从而逐步让学生感受情景教学的氛围,在课题(或案例)教学中学习技能、获得能力,使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学习有效地融为一体,做到在实践中教理论,在运用中学技术,提高职业素质。

反思:理论课教材与实习课教材构成一体;教学组织形式由理论教室、实习车间、实训基地构成一体;学生由“被动接受的模仿型”向“主动实践、手脑并用的创新型”转变,教师由“主讲型”向“指导型”转变,实现教育客体主体化和学习主体客体化……要改进的仍有很多。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符合高职高专教育的要求,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有效手段。作为高职高专教师将其灵活应用到教学中,为国家和企业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黄甫全。小学教育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张晓乐。框架理论视野下的道德叙事[J].全球教育展望,2005,(4).

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 篇七

关键词:初中化学; 探究性实验;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8-043-001

自21世纪以来,我国启动了新一轮的基础课程,新课程教学标准明确表示把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基点,强调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但是,在当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由于化学教师的观念、能力尚处于发展转型期,演示性的验证实验仍然是实验教学的主要方式。老师做,同学们看的情况并未实质性的改变,探究性实验也因各种因素并未像期待的那样广泛展开。因此对于处于教学一线的广大教师而言,在新旧教材的过渡阶段,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自身能力,深入探讨探究性实验的内涵,在教学中有效开发设计,积极尝试探索其在实际教学中发挥其功能和价值的办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设计和研究为初中化学教师在新形势下开发、设计、使用探究性实验提供思路和帮助,并在此基础上能大胆灵活的加以应用,改善实验教学的效果,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

一、新课标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设计的原则

每个探究性实验的设计都要有明确的目标,探究的每一步也要有具体明确的目标(如: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等),实验设计才有价值和意义。

实验设计的内容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要敢于推陈出新。教师的创新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唤起学生的活跃思维和创造欲。教师要言传身教,身体力行。

在探究过程中应综合考虑智力和情感因素,不仅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还要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正确的态度与价值观。

实验设计中所运用的实验原理在实施过程中应切实可行,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范围,学生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可以较顺利地去进行探索实验,稍加努力就能达成目标,让学生产生尝试探究的欲望。

实验本身应具有引导学生思维的作用,教师应对实验作出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指导,使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能自觉、深入地思考,并能对实验的结果进行诊断和评价。

初中化学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基础阶段,在进行实验设计时,力求实验装置简单,规范,安全;要对有毒物质进行无害处理的操作设计;使用药品时,注意药品的节约回收及循环使用。教师要重视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要教给学生一些应对措施,防患未然。

二、实验内容的选择及呈现方式

探究性实验内容的选择是指从已有学科知识构架内选择出既符合目标要求,又适合于进行实验探究学习的具体对象。从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看,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于探究,适合探究的内容也并非都能套用普通化学实验的形式。因此,我们必须合理的筛选以确定探究性化学实验的内容。

化学探究性实验内容可选择的来源:

(1)教科书。(2)社会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3)学生自身的发现。

化学探究性实验内容的呈现形式:

(1)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丰富精美的图片会对学生的视觉造成强大的冲击使其产生兴趣,既而吸引着学生去阅读相关的文字素材;此外,图片真实、直观等特点传达了一些文字所难以表达的信息,促进了学生对文字素材的理解。

(2)以实验习题的形式呈现。根据学习需要,选择或变化某些实验习题,使探究的实验内容溶入其中,以习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3)以演示实验的形式呈现。借助师生在演示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现象,既而产生问题,呈现所要探究的内容。

(4)以视频动画的形式呈现。借助多媒体等教学工具,用视频或者动画等媒介来演示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过程与现象,从而使学生直观的理解实验内容,进而引发学生对新问题的思考。

三、新课标下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的设计思路

四、新课标下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建议

(1)基于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特点,要求教师首先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策略,重新调整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提高具有开放特征的探险究性实验教学的组织能力。

(2)课堂中的评价语言对学生而言是一支兴奋剂。评价语言要充满激励性,教师要发自内心的恰当的使用评价语言。教师充满真情的激励语言能让学生不断获得走向成功的动力。

(3)教师本人也应参与到学生的探究学习中。学生不可能完全自主的完成探究实验,需要教师的引导。探究学习的实施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和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共同创造、共同成长的过程。

(4)探究学习的内容具有局限性,选择适合探究的课题是探究学习的关键。教师指导探究时,要注意观察,尽可能给每一个学生创造参与探究的机会。特别是对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较少发言和胆小内向的同学,应当多加鼓励和支持,使他们有信心参加到探究活动中来。

参考文献:

[1]王磊等。《初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P12

[2]郑长龙主编,周仕东副主编。《中学化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P132

[3]顿莉。《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设计的探究与实践,2008-04-07

基本内容 篇八

基本内容:

“农村中小学师资更新工程”(以下简称“更新工程”)是针对当前我国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滞后,特别是农村中小学达标师资缺乏的现实问题而提出的专项研究课题。工程旨在教师教育改革过程中,以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作为突破口,以培养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的教育研究型与应用型人才为重点,融农村基础教育师资问题与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于一体,构建推动教师教育改革与更新广大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师资的循环式双赢互惠系统,从而彻底更新广大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师资,促成高等师范院校与农村基础教育实现“跨越式、超常规”发展。本课题主要运用调查法、访谈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采用宏观考察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理论阐述与现实考察相结合的思路,开展了以下研究:

①查阅、整理、分析了国内外农村中小学师资更新的相关文献,深入重庆市奉节县、纂江县等县市,对有代表性的农村中小学开展调查:了解重庆市农村中小学师资现状与教育发展的现状,揭示出重庆市农村中小学师资存在量少质差、结构不均衡等不容忽视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分析比较了“大学生到农村中小学工作”、“城市教师到农村支教”、“农村教师脱产进修”、“顶岗实习支教与置换培训”等多种师资更新的策略,并从师资更新的可能效果、可操作性、可持续性等角度论证了“顶岗实习支教与置换培训”的价值与可行性。

②通过实践探索、归纳总结,形成了“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的基本做法:从师范生培养、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与师资建设、教师教育改革等角度确立目标任务;从实习基地建设、制度建设、领导机构建设等角度设计实施方案;并从实习前期准备、实习过程与内容、实习总结与汇报等方面制定实施步骤。通过对实习基地师生与顶岗实习支教的大学生的调研发现,“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给师范生专业发展、农村中小学师资建设及教育发展都带来了积极的成效。同时揭示了目前“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还存在一些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若干建议。

③在“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的同时,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开展了“集中培训”、“ 远程培训”、“校本研修”等多种形式的“置换培训”。为改善培训效果,师范大学系统设计了模块化的培训与研修课程,并对重庆市酉阳等县的农村中小学采取了“送培下乡”策略。实践证明,置换培训有效地提升了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了农村中小学的教育质量。同进,揭示了当前的“置换培训”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优质培训资源短缺、大、中小学的伙伴关系还不强、经费投入不足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④从系统论的角度讨论了本研究所提出的师资更新工程的系统性:高校、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三方联动;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教师专业素质的全面系统提升。

(2)创新性

①以“顶岗实习支教”与“置换培训”相结合的“更新工程”,提供了“以流动促稳定”的新思路,为解决农村中小学进人难、留人难的问题提供了新办法。

②创新性地将高师教育实习“改制”和农村师资“更新”结合在一起,促进了涉及农村基础教育和高等师范教育两个系统,涉及国家、重庆市、地方政府、师范院校、中小学等多个相关部门的系统改革。

——引自:宋乃庆、陈时见、唐恒钧等的课题结题书《重庆农村中小学师资更新工程实施策略研究》

最新范文

95 59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