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范文>教师教学>小学教案>四年级教案

《雾凇》优秀6篇

2023-03-16 08:28:21

《雾凇》教学设计之二韩冰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7个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6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选择“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中的一个造句。   3、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九九歌》揭示课题。  1、复习《九九歌》   ⑴同学们,以前学过的《九九歌》还记得吗?谁来为大家背一背?   ⑵指名背诵。   ⑶你知道最冷的时候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内容是一秘为您带来的6篇《《雾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雾凇》 篇一

研讨主题之三:

科学小品文如何上出“语文味”?

这个“语文味”指什么?

我个人认为,在教材中,说明性的文章不多,因此,在教学这里一类的文章的时候,我们除了关注文字之外,更应该注重这一类文章对于学生的习作的引领。

说上出“语文味”,是说语文课要上出语文课的特点,不要把本文教成“科学课”“知识课”。至于“语文味”到底有哪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小学语文教师08第一期上好像做过一个“语文味”的专刊,可找来读读。

在我心目中,为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有意识地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不管这训练是“有痕”的还是“无痕”的,都是有“语文味”的课。

上出科学小品文的“语文味”

科学小品文也叫文艺性说明文,以介绍科学知识为主,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科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于一体,在介绍科学知识的同时,又能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情感和兴趣,了解说明的方法,启迪读者的思想。但由于此类文章没有具体的故事情节,常常会被教师肢解得只剩下知识的条条杠杠;由于叙述简洁,没有多少有感染力的语言,常常被教师分析得只剩下概念化的“写得生动而准确”;稍不留心,还很容易上成科学课或常识课。“科学味”浓重,而“语文味”被淡出。然而不管是对何种体材文章的学习,惟有把语言学习作为本质的学习,上出“语文味”,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学习。

所谓“语文味”,就是让学生品味语言,运用语言,感悟形象,晓悟情趣。对于科学小品文的学习,同样也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摸索语言规律,获得语言智慧,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科学小品文到底教什么,该怎么教,才能使它的课堂教学更具“语文味”?

先来谈谈科学小品文教什么的问题。科学小品文的确是以介绍科学知识和说明方法为主的,老师引导通过阅读,把握文本所承载的科学知识,是其教学的一大任务,但绝不是唯一的任务。《中小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教学目标中明文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因此,抓住知识要点,只是科普说明文学习其中一小部分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知识背后的语言文字、表达方式、作者思考问题、关注问题、细心观察的科学态度以及知识所折射出来的人文情怀与科学的光辉。这些都应成为科学小品文的学习内容。

那么,在科学小品文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体现“语文味”呢?

一、析关键词句,品个中精妙

准确、简明、平实、生动、科学、严密是科学小品文的语言特点。教学时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品味其丰富的、具有表现力的语言,即揣摩其语言是怎么个准确,怎么个简明,怎么个科学,怎么个严密……比如《只有一个地球》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句子中的“本来”是“原先、先前”的意思,它准确地点明了可再生资源已遭受破坏,强调了“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原先的可再生性,突出了现在的不可再生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严谨性。在教学这句话时,采用了“比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来品读。(试着把“本来”一词去掉后读读句子,想想句子的意思前后有什么不同。)学生在对语言的比较和揣摩中,感知到语言的精妙,领悟到文本中的用语用词不能随意取舍。长此以往,将会增强学生语言的敏感性,培养学生准确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读行文章句,悟个中情理

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文是有情之物,人亦有情之人。虽然科学小品文简洁通俗,文字严谨科学,叙述客观平实,但作为一篇文章,也不可能不包含作者的情感,因此我们当力求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去经历情感与智慧的旅行。请看一个案例(《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教学中感悟自然资源的有限的教学片段):

师:请大家读读第三、四自然段,说说这部分让你看到了怎样的地球?

生:我看到的地球到处都是被人类残害的伤痕。

生:我看到的地球因为滥用化学品,空气、河水被污染了,花草树木也不再生长。

生:我看到地球美丽的蓝衣服、绿衣服不见了,却穿上了一件枯黄的旧衣裳。

师:哦,那是大片大片的沙漠呀!

师:是谁造成了地球的这些变化?请用文中的话告诉我们!

声:读“地球是无私的……枯竭”,是人类自己不加节制地开采资源造成的。

师:这里你特别注意的是哪个词语?

生:“不加节制”!这些资源要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地球那样慷慨无私地奉献给我们,我们却不加节制地开采。从这个词可以看出人类是多么地自私呀!

生:我觉得还可以看出人类是多么无知,因为这样做是自己害了自己!

师:是的,一个“不加节制”,把地球的无私与人类的自私明显地对比起来了,你能读好这一句吗?(知道读出气愤、可惜等语气)

师:还有吗?

生:读“人类生活所需要的……威胁”,这一段也在告诉我们伤害地球的是人类。

……

师:知道什么是“生态灾害”吗?举例子说说吧!

生:比如,因为乱砍乱伐引起的洪灾。记得三年级学过的课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那就是最好的例子。

生:我还知道大气被污染后形成的酸雨现象。

生:还有土地的沙漠化现象。

师:不光是这些,请大家看看这份资料。(见相关链接“全球生态环境状况的几个数字”“我国生态环境状况的几个数字”)

生:(快速浏览。)

师:看!所有一切的生态灾害都对人类的生存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也给人类的行为发出了严重的警告。谁能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好这一段?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让学生在充分的读中,体会文本中蕴涵的思想情感,升华感悟;在充分的读中,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韵味,提高语文素养。审视目前的科学小品文教学课堂,很多是对说明方法的理性讲解和科学知识的大量渗透,缺乏的恰恰就是读中感悟,读出情趣。

三、借品读感悟,释个中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在教学科学小品文时,说明方法的渗透是必不可少的,但教师对此不必进行理性的讲解,而可以通过引领学生在与文本的反复对话,品读感悟中巧释巧解。如教学《太阳》一文的教学片段:

师:请小朋友们自由朗读1-3节,找出描写太阳到底有多大、多远、多热的句子。

学生交流反馈。教师随机出示句子:

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3500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师:读了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1:我感受到太阳离我们很远很远。这里有个数字,它说日夜不停地走,要走3500年。(学生把重音落在了“3500”年上)

师:对呀,课文以走路为例,走路需要3500年呢!这样一个数据,足以让我们感受到太阳离我们是多么遥远。

生2:课文还举了个坐飞机的例子:“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从这儿我也感受到了太阳离我们很远很远。(学生把重音落在了“做飞机”、“二十几年”上)

师:是啊,飞机那么快的速度,还要飞二十几年呢,那距离能不远吗?

师:你们说得真好!这里的列数据和举例子,都是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用上它们可以让我们充分感受到太阳离地球是那么遥远。(板书:举例子  列数据)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悟,淡化了说明方法的讲解,但学生在与文本一次又一次对话后,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了举例子、列数据等方法。

四、抓积累运用,练语言表达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学习文本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王崧舟老师也曾说:语文的本体“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学习科学小品文也要学习其准确、简洁的语言特点,严谨的表达方式,以及严密的逻辑推理。比如在教完了《新型玻璃》一课后,可以让学生模仿文本语言介绍一种新型玻璃,或让学生扮演某一种新型玻璃来做个自述。这样“在言语的训练中让学生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从而发展学生言语能力”,既适度拓展了课文内容,又以语言训练为落脚点,做到知识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结合。

总而言之,科学小品文的语言魅力是独特的,而这种独特的味道也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才能显现出来。因此,只要我们以“语文”的方式挖掘说明文中的语文因素,即使是科学小品文也能上出浓浓的“语文味”来!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以上是《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一条要求。我想,这条要求虽然不是直接针对中年级的,但对《雾凇》这一课的教学仍然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

梳理一下大家的意见,科学小品文要上出其特有的语文味,必须做的事情有:

1、掌握知识要点。(读懂——文章写了什么?)

具体策略包括:梳理文本的内在逻辑顺序、补充“前知识”、教给新的阅读策略等等。

2、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感知——文章是怎样写的?)

具体策略包括:抓住关键词句品读感悟、在对比中发现、尝试迁移运用等等。

可以做的事情有:

1、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品悟蕴含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2、品读词句,感知科学小品文的语言特色。

3、…………

不可以做的事情是:

1、使用大量精美的图片,剥夺学生阅读感悟思考的时间。

2、只看到科学小品文生动有趣的一面,却忽视其科学严密的一面;错误地把科学小品文作为一篇美文来教学,却忽视其作为说明文的特性。

由此看来,《雾凇》一课要上出得“出彩”,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

一是把“必须教的教好”,在教学策略上着眼,教扎实,教有效。

二是从“可以教的”这一方面着眼,在教学内容上创新,教出风格和个性。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1、《雾凇》一文,如何引导学生掌握本课的知识要点——雾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2、《雾凇》一文的说明方法有哪些?如何引导学生感知?

3、如何引导学生感知本课生动优美与科学准确相结合的语言特色?

4、本文的写作意图是什么?三个小节的内在联系是什么?如何从三个小节的内在联系上整体把握本课的教学?

5、课后练习与我们的课堂教学如何有机结合?

www.1 www.1mi.net mi.net

6、本课还有哪些内容具有教学价值,可以教?

第二届课堂教学大赛《雾凇》研讨专帖研讨主题三(第一范文网整理版) 来自第一范文网。

《雾凇》 篇二

[教材简析]《雾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全文层次清晰,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语言清新优美,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学情简析] 本班大多数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勤于动脑,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有敢于质疑和乐于探究的习惯,自主求知的欲望和能力都比较强。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要理解雾凇是怎样形成的这样一个过程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应以读代讲,通过读来理解和感悟,能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多元对话,获取阅读体验,在充分理解词句的基础上,感悟文本的妙趣,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通过雾凇视频理解“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等词语。

3、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通过“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等词语感受雾凇形成的美,并从中受到美的陶冶。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学习描写景物类的表达方法——动静结合。

[教学重、难点]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师: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同学们都去过哪些地方?(学生自由回答)

师:是啊,我们的祖国美不胜收,还有许多的自然奇观。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感受一下中国四大奇观之一吉林雾凇。

(板书课题:23雾凇  )

(齐读课题 )

师:雾大家都陌生,凇是个形声字,松是的它声旁,表示读音,两点水是它的形旁,表示意义与冰有关,凇是什么呢?同学们看(出示多媒体)

师:雾凇到底是什么?同学们见过吗?我们一起来见识一下。(欣赏)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师:这就是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并称的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吉林雾凇。

师:看到这么美的雾凇你想说些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学生回答)

师:那么就让我们到课文里去探寻这个美丽世界的奥秘吧!

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希望你们能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在文中标出生字词,多读几遍。(多媒体出示自读要求)

(学生自读,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读完了吗?找到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了吗?那屏幕上面的生字词谁能来读一读?

(出示多媒体:笼罩  凝结  模糊  弥漫  洁白晶莹  蒸腾  缀满  缭绕  淹没  琼枝玉树)

(指名读---齐读)

师:去掉拼音你还能读准吗?(教师及时正音)

开火车读

师:把这些词语放在课文里你还能读准吗?

(检查朗读情况)

三、精读课文,重点感悟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读了课文,同学们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师: 那么课文中是怎样来形容雾凇的呢?请同学们读一下课文的第一段。

自由地读第一小节。

(2)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句话,其他同学思考,你从哪些词中感受到雾凇的美了?(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这么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谁来试试?(谁也能象他读的这么美2-----3人朗读)雾凇真是一幅美丽而奇妙的美景呀!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奇观。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这个奇观是怎样形成的呢?到哪儿去找答案呢?请同学们读读第二段,画出有关的句子。(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师:你们找到答案了吗,谁来说说,雾淞是怎样形成的?

(1)、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师: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需要哪些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

(2)、吉林有“过于饱和的水汽”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

a、“从当年12月至……阵阵雾气。”(这些过于饱和的水汽能遇冷凝结吗?你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b、“每当夜幕降临……树木被雾气淹没了。”(出示)

师:夜幕降临时的气温是多少?现在的水汽开始遇冷了形成了雾,这是一场怎样的雾?从哪些词语看出看来。这是多大的雾啊!(指名读)

师:通过你的朗读我们更加感受到这雾很大也很美。

师:这雾气就像一位魔法师,看他施展了什么魔法呢?

(出示片段,指名读)

师:黑森的树木因为雾气而变了,你觉得这魔法怎么样?

(引导生:神奇美丽)

师:他是怎么变得呢?    (指名说)

(出示多媒体)

师:我们来看图片,它的速度是怎样的?缓慢的,谁能读好它呢?(指名读)

教师引读: 最初像---银线  逐渐变成---银条   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

师:我们来看雾凇最初的样子。(出示多媒体)

(最初像-----   逐渐变成---  最后全都是----)

(三)表达方法提示

动静结合,更显多姿多彩

《雾凇》这篇课文把雾凇写得迷人极了。你一定会为作者笔下那千姿百态、美丽动人的雾凇所吸引,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到吉林去亲眼看一看吧。在这里我们既欣赏到阳光下,洁白晶莹、缀满枝头的雾凇奇景,又能领略到夜幕降临时雾凇形成的神奇过程。

这就是这篇课文的特点:动静结合,写出多姿多彩的雾凇。

我们在描写景物时,也要注意景物的动静变化。

对于静态,要从它的位置、高度、大小、颜色、形状等方面及远近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描绘。

对于动态,要写出景物的运动变化速度、形态的变换等。

如课文中写雾凇的形成,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这些句子都写出了景物的动态的变化。

这样,文章对景物的描写,有静有动,动静结合,写出了景物多种形态的美,使文章更为生动。

师: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跟随老师去感受雾凇的形成过程吧。(师范读)

师:请同学们睁开眼睛,你看到什么?(出示多媒体)

师:谁能再让我们感受一下这样的美丽和神奇?(指名读)

师:多美啊!雾凇的美景赏不完,让我们再次去欣赏它的美。

(出示多媒体 师引读)

四、小结:

师:“此景只因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见”1990年观赏吉林雾凇后不由地赞叹:“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时隔八年,,又见吉林雾凇吟诵道:“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

师:这么美的雾凇,作者也忍不住对他进行了赞美,她用了哪些优美的词句赞美和抒发自己的感情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23、雾凇

遇冷

严寒季节  雾气————雾凇     奇观

(饱和)凝结

讲练结合,景趣共生-《雾凇》第三次备课

[教材简析]《雾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全文层次清晰,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语言清新优美,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学情简析] 本班大多数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勤于动脑,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有敢于质疑和乐于探究的习惯,自主求知的欲望和能力都比较强。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要理解雾凇是怎样形成的这样一个过程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应以读代讲,通过读来理解和感悟,能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多元对话,获取阅读体验,在充分理解词句的基础上,感悟文本的妙趣,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通过雾凇视频理解“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等词语。

3、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抓住“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等词语品读课文,感受雾凇形成的美,并从中受到美的陶冶。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抓住静态和动态下的雾凇描写,学习描写景物类的表达方法——动静结合。

[教学重、难点]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奇特美丽。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师: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同学们都去过哪些地方旅游呢?(学生自由回答)

师:是啊,我们的祖国不但风景优美,而且还有许多的自然奇观。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感受一下中国四大奇观之一吉林雾凇。

(板书课题:23雾凇  )

(指名、齐读课题 )

师:雾大家都不陌生,凇是个形声字,松是的它声旁,表示读音,两点水是它的形旁,表示意义与冰有关,凇是什么呢?同学们看(出示多媒体)

师:雾凇到底是什么?同学们见过吗?我们一起来见识一下。(欣赏)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师:这就是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并称的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吉林雾凇。

师:你最想用哪一个词或者句子来形容你看到的图片?

(指名回答)

师:看到这么美的雾凇你还想知道什么?

(预设:雾凇是怎么形成的?雾凇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师:那么就让我们到课文里去探寻雾凇的奥秘吧!

师: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了你能读准吗?

师:那屏幕上面的生字词谁能来读一读?

(出示多媒体:

lǒng zhào    níng  jié    mó hu       mí màn       jié bái jīng yíng

笼  罩   凝 结   模 糊    弥 漫     洁 白 晶 莹

zhēng téng    zhuìmǎn     liáo rào    yān mò      qióng zhī yù shù

蒸  腾    缀 满    缭 绕   淹 没     琼 枝 玉 树)

(指名读---齐读  、师相机正音)

师:去掉拼音你还能读准吗?(教师及时正音)

开火车读

师:把这些词语放在课文里你还能读准吗?

(检查朗读情况)

三、精读课文,重点感悟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刚才欣赏了画面能感受到雾凇的美,课本中的文字也展示了它的美。

师:请同学们读课文第一段,看哪些句子或词语写出了雾凇的美?读一读,说给同桌听。

学生读课文,讨论、交流。

学生举手发言。(老师提示学生怎么回答)

师:第一自然段中,“洁白晶莹、银光闪烁”说出了雾凇的什么?

(指名回答)

师:对,这些词语写出了雾凇的色泽。

你还读出了什么?(引导:“缀满”写出了霜花的多。“十里长堤”写出了壮观。)

师:好。这一段写出了雾凇的多、美、壮观。(同时点击画面)

这么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谁来试试?(指名读)

师:谁也能象他读的这么美?(指名朗读)雾凇真是一幅美丽而奇妙的美景呀!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奇观。(板书:奇观)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这个奇观是怎样形成的呢?(点击课件并板书:

雾凇 )到哪儿去找答案呢?请同学们读读第二段,画出有关的句子,小组内互相说说。(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师:你们找到答案了吗,谁来说说,雾淞是怎样形成的?(指名说)

( 相机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师: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 师板书:   饱和的水汽      遇冷凝结)

师:你觉得这两个条件,哪个更重要一些?

(指名说)

师:其实,这两个条件都很重要。水汽越多,气温越低形成的雾凇会越多、越美 。

师:吉林有“过于饱和的水汽”吗?

师:饱和的水汽从哪里来的?(指名回答)相机出示:“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阵阵雾气”

师:当时气温达到零下20~30摄氏度,而水库里的水却在4摄氏度左右,4摄氏度的水会结冰吗?   师引读:“所以,松花江流经……阵阵雾气。”

师:这阵阵雾气就是?

师:有了饱和的水汽,它能够遇冷吗?你从哪里知道的?

(展示句子:“每当夜幕降临,…………灯光树影模糊了。”

师:夜幕降临时的气温是多少?现在的水汽开始遇冷了形成了雾,这是一场怎样的雾?

师:从哪些词语看出看来。

(引导学生说出:涌、笼罩着十里长堤、淹没、模糊。师相机点击画面)

师: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一下这又大又浓又美的雾吧。(指名读)

师:通过你的朗读我们更加感受到这雾很大也很美。

师:这黑森的树木因为雾气而变了,他就像一位魔法师,你觉得这魔法怎么样?

师:他是怎么变得呢?

(指名说)(出示多媒体)

师:能不能把你的体会读出来。(指名读。)

师:这说明雾凇的形成是怎样的?(指名说)

师:“慢慢地”写出了凝结的速度慢。“轻轻地”写出了样子轻,无声无息。“一层又一层”写出了雾气不断,逐步形成。

师:请同学们把这一缓慢的过程再次读一读。

师:这一缓慢过程的最终结果是什么呢?

教师引读: 最初像---银线  逐渐变成---银条   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

(同时点击画面银线   银条   银松雪柳)

4、现在大家知道吉林雾凇为什么是闻名全国的奇观了吗?

(依照板书)

师:首先是它形成的独特的条件,然后才有十里长堤上缀满了晶莹洁白的霜花,最后终于形成了雾凇奇观。

(三)表达方法提示  动静结合,更显多姿多彩

《雾凇》这篇课文把雾凇写得迷人极了。你一定会为作者笔下那千姿百态、美丽动人的雾凇所吸引,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到吉林去亲眼看一看吧。可在这里我们既欣赏到阳光下,洁白晶莹、缀满枝头的雾凇奇景,又能领略到夜幕降临时雾凇形成的神奇过程。

这就是这篇课文的特点:动静结合,写出多姿多彩的雾凇。(板书:动静结合)

对于静态,要从它的位置、高度、大小、颜色、形状等方面及远近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描绘。课文中哪里写出了静态下的雾凇美呢?(指名读)

对于动态,要写出景物的运动变化速度、形态的变换等。

课文中哪里又写出了动态下的雾凇美呢?(指名读)

这样,文章对景物的描写,有静有动,动静结合,写出了雾凇多种形态的美,使文章更为生动、形象。我们在描写景物时,也要注意景物的动静变化。将这种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师: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跟随老师再去感受一下雾凇的形成过程的动态美吧。(师配乐范读)

师:请同学们睁开眼睛,你看到什么?(出示多媒体雾凇画面)

师:谁能再让我们感受一下这样的美丽和神奇?(指名读)

师:多美啊!雾凇的美景赏不完,让我们再次去欣赏它的美。

(出示多媒体 师引读)

四、小结:

师:“此景只因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见”1990年观赏吉林雾凇后不由地赞叹:“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时隔八年,,又见吉林雾凇吟诵道:“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

师:这么美的雾凇,作者也忍不住对他进行了赞美,她用了哪些优美的词句赞美和抒发自己的感情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23、雾凇

遇冷                      动静

饱和的水汽     雾凇   奇观

凝结                       结合

《雾凇》教学实录

[教材简析]

《雾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全文层次清晰,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语言清新优美,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学情简析]

本班大多数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勤于动脑,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有敢于质疑和乐于探究的习惯,自主求知的欲望和能力都比较强。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要理解雾凇是怎样形成的这样一个过程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应以读代讲,通过读来理解和感悟,能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多元对话,获取阅读体验,在充分理解词句的基础上,感悟文本的妙趣,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通过雾凇视频理解“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等词语。

3、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通过“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等词语感受雾凇形成的美,并从中受到美的陶冶。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学习描写景物类的表达方法——动静结合。

[教学重、难点]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师: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同学们都去过哪些地方?(学生自由回答)

生:我去过山东青岛,青岛的海真大呀,我和爸爸在海边游泳还拾了一些贝壳。

生:我去过北京,逛了故宫,爬了长城,还在天安门广场上看了升旗仪式。

师:我们枣庄你们都去过哪里?

生:我去过滕州的红河湿地看荷花。

生:我去过台儿庄古城和大战纪念馆。

生:上个月爸爸带我去了石榴园,红红的石榴都成熟了,一个个都咧开了嘴。

师:是啊,我们的祖国不但风景优美,而且还有许多的自然奇观。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感受一下中国四大奇观之一吉林雾凇。

(板书课题:23雾凇  )

(齐读课题 )

师:雾大家都不陌生,凇是个形声字,松是的它声旁,表示读音,两点水是它的形旁,表示意义与冰有关,凇是什么呢?同学们看(出示多媒体)

师:雾凇到底是什么?同学们见过吗?我们一起来见识一下。(欣赏)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师:这就是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并称的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吉林雾凇。

师:你最想用哪一个词或者句子来形容你看到的图片。

生:壮观。

生:的确太美了!

生:洁白晶莹。

师:看到这么美的雾凇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雾凇是怎么形成的?

师:那么就让我们到课文里去探寻雾凇的奥秘吧!

师: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了你能读准吗?

生:能。

师:那屏幕上面的生字词谁能来读一读?

(出示多媒体:笼罩  凝结  模糊  弥漫  洁白晶莹  蒸腾  缀满  缭绕  淹没  琼枝玉树)

(指名读---齐读)

师:去掉拼音你还能读准吗?(教师及时正音)

开火车读

师:把这些词语放在课文里你还能读准吗?

(检查朗读情况)

三、精读课文,重点感悟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刚才欣赏了画面能感受到雾凇的美,课本中的文字也展示了它的美。

师:请同学们读课文第一段,看哪些句子或词语写出了雾凇的美?读一读,说给同桌听。

学生读课文,讨论、交流。

学生举手发言。(老师提示学生怎么回答)

生:我觉得“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这一句很好,它写出了雾凇的洁白。

生:我觉得“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这句很好,它写出了雾凇的多。

……

师:第一自然段中,“洁白晶莹、银光闪烁”说出了雾凇的什么?

生:美。

生:色泽。

师:对,这些词语写出了雾凇的色泽。

你还读出了什么?

生:“缀满”写出了霜花的多。

师:好。这一段写出了雾凇的多、美、壮观。(同时点击画面)

这么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谁来试试?(谁也能象他读的这么美2-----3人朗读)雾凇真是一幅美丽而奇妙的美景呀!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奇观。(板书:奇观)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这个奇观是怎样形成的呢?到哪儿去找答案呢?请同学们读读第二段,画出有关的句子。(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师:你们找到答案了吗,谁来说说,雾淞是怎样形成的?

生: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师: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生:必须在严寒的季节。

( 师板书:   饱和的水汽      遇冷凝结)

师:你觉得这两个条件,哪个更重要一些?

生:第一个条件重要,因为水汽这么多的地方不多见。

生:第二个条件重要,因为必须在严寒季节形成。

师:其实,这两个条件都很重要。水汽越多,形成的雾凇会越美 。

师:吉林有“过于饱和的水汽”吗?(有)

师:饱和的水汽从哪里来的?

生:丰满水库。

师:当时气温达到零下20~30摄氏度,而水库里的水却在4摄氏度左右,所以……

生齐读:“这样,松花江流经……阵阵雾气”

师:这阵阵雾气就是?

生:饱和的水汽。

师:有了饱和的水汽,它能够遇冷吗?你从哪里知道的?

生:“每当夜幕降临,…………全都是银松雪柳了”(展示句子)

师:夜幕降临时的气温是多少?现在的水汽开始遇冷了形成了雾,这是一场怎样的雾?

生:很大很浓的雾。

师:从哪些词语看出看来。

生:涌、笼罩着十里长堤。

生:淹没、模糊。

师: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一下这又大又浓又美的雾吧。(指名读)

师:通过你的朗读我们更加感受到这雾很大也很美。

师:这黑森的树木因为雾气而变了,他就像一位魔法师,你觉得这魔法怎么样?

生:神奇美丽。

师:他是怎么变得呢?

生: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指名说)

(出示多媒体)

师:能不能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指名读。

师:这说明雾凇的形成是怎样的?

生:缓慢的。

师:“慢慢地”写出了凝结的速度慢。“轻轻地”写出了样子轻,无声无息。“一层又一层”写出了雾气不断,逐步形成。

师:请同学们把这一缓慢的过程再次读一读。

师:这一缓慢过程的最终结果是什么呢?

教师引读: 最初像---银线  逐渐变成---银条   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

(同时点击画面银线   银条   银松雪柳)

4、现在大家知道吉林雾凇为什么是闻名全国的奇观了吗?

(依照板书)

师:首先是它形成的独特的条件,然后才有十里长堤上缀满了晶莹洁白的霜花,最后终于形成了雾凇奇观。

(三)表达方法提示

动静结合,更显多姿多彩

《雾凇》这篇课文把雾凇写得迷人极了。你一定会为作者笔下那千姿百态、美丽动人的雾凇所吸引,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到吉林去亲眼看一看吧。在这里我们既欣赏到阳光下,洁白晶莹、缀满枝头的雾凇奇景,又能领略到夜幕降临时雾凇形成的神奇过程。

这就是这篇课文的特点:动静结合,写出多姿多彩的雾凇。

我们在描写景物时,也要注意景物的动静变化。

对于静态,要从它的位置、高度、大小、颜色、形状等方面及远近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描绘。

对于动态,要写出景物的运动变化速度、形态的变换等。

如课文中写雾凇的形成,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这些句子都写出了景物的动态的变化。

这样,文章对景物的描写,有静有动,动静结合,写出了景物多种形态的美,使文章更为生动。

师: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跟随老师去感受雾凇的形成过程吧。(师范读)

师:请同学们睁开眼睛,你看到什么?(出示多媒体雾凇画面)

师:谁能再让我们感受一下这样的美丽和神奇?(指名读)

师:多美啊!雾凇的美景赏不完,让我们再次去欣赏它的美。

(出示多媒体 师引读)

四、小结:

师:“此景只因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见”1990年观赏吉林雾凇后不由地赞叹:“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时隔八年,,又见吉林雾凇吟诵道:“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

师:这么美的雾凇,作者也忍不住对他进行了赞美,她用了哪些优美的词句赞美和抒发自己的感情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雾 凇 篇三

一、导入

师: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银,排排雪浪,十分壮观。这就是著名的吉林雾凇奇观。(板书:雾凇)

二、精读第一自然段。

师:看,这就是雾凇(出示多媒体,配以学生解说)

师:多美的雾凇啊!大家想不想再看一遍。

生:想。

师:不过这次看,老师可要有任务了,大家边看边想,你能不能用一个词来形容雾凇?

(出示课件的图片)

师:好,现在请人说一说,你想到了什么词语来形容雾凇?

生答:千姿百态,洁白晶莹……

师:大家说得真好,那书上是怎么说的呢?请大家打开课本第122页,自己来读读课文的第一小节,看看书上用了哪些词语来形容雾凇的,把它找出来?

生读第一小节

师:好,说一说,你都找了哪些词语?(出示多媒体)

生答:洁白晶莹、银光闪烁(出示多媒体)

师:洁白晶莹写出了雾凇的颜色,而银光闪烁写出了雾凇的光泽。大家觉得雾凇美吗?(美)

师:这么美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想)自己先练练。

师: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师:雾凇那哪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晶莹的霜花缀美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闻名全国的雾凇奇观),让我们一起来把第一小节读一下,读出雾凇的奇特、读出我们的自豪心情。

三、精读第三段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如果你站在松花江畔,观赏着这美丽的雾凇奇观,你会如何赞美呢?

生答。

师;那么松花江畔的人们是怎样赞美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后回答。

生答: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出示多媒体)

师:见过梨花吗?什么颜色?这里的“梨花”是指真的梨花吗?“梨花”比喻什么呢?(指名答)

师:谁来把这诗句美美地读出来?(指名读)

师:此时此刻,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枝、柳枝在一夜之间都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样美丽,人们看到这美丽的景观,怎能不由衷的发出赞叹:一起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师:在这一段中有个词语“千姿百态”,什么意思。(生答)那我们来看看雾凇都有哪些姿态?(出示多媒体)它们像什么?你能把这个句子填写完整吗?

生答。

师:一起把第三自然段读一遍。

四、精读第二自然段

师:学到这儿,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生:提问。

师:你们的问题总结有两个:一、什么是雾凇,雾凇形成的条件是什么?二、雾凇形成的过程是什么?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答案在哪一段吗?

生:在第二自然段。

师:对了,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去找找这两个问题的答案,这欠采用合作的学习方式,四人一个小组,相互讨论一下,并画出有关语句。开始。

学生讨论

师:下面谁来回答第一个问题?雾凇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生答:饱和的水汽和遇冷凝结。板书(出示多媒体)

师:大家说他说得对吗?(对)你能把这句话给读出来吗?大家一起读一下。(生读)

师:那么吉林松花江边符合这样的条件吗?(符合)

师:那饱和的水气从哪儿来的呢?(生答)

师:当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时,这雾气有什么变化?(出示多媒体)

师:一起读一读这句话。这里的“涌”“笼罩”进一步说明了雾气的浓,达到了饱和的状态。

师:那么,这雾气是怎么形成雾凇的呢,是不是一下子形成的呢?

生:不是。

师:你从哪可以看出来。能把这些句子读一读吗?(生读)

师:从你的朗读中,老师还不能感受到雾凇是慢慢的形成的。谁再来读读。一起读一遍,还有三个词语也能说明雾凇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知道这三个词语吗?

生答。老师引读。

师:这么美的雾凇原来是这样形成的啊,我们再给大家介绍一下,好吗?一起读第二节。

师:多么美的雾凇啊!课文虽然很短,但却把雾凇的美写得淋漓尽致,大家想不想把它印在脑子里,那就请大家看书练练,然后选你最喜欢的一句或一段背给大家听,

师:谁愿意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你喜欢的语句。

五、总结: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特。观赏雾凇的美,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中午看落花”大家如果有机会,可以亲身体会一下。

六、拓展练习

假如你是小导游,你会说些什么?假如你是小画家,你会画些什么?

假如你是歌唱家,你会唱些什么?假如你是小诗人,你会写些什么?

假如你是……你会……

《雾凇》 篇四

一、依据课标说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并要求“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努力挖掘课文“美”与“奇”的因子,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深刻感受、合作探究,提高语文素养。

二、吃透两头说目标

1.说教材。《雾凇》是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上册第7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神奇的景象,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是引导学生自主感悟欣赏、尝试合作探究的极好凭借。

2.说学情。中年级学生情感丰富,好奇心强,对美的、新奇的事物特别感兴趣,乐于感受,乐于探究,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且具备一定的欣赏能力和研究能力。

针对教材特点和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为本课制订了下列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培养语感;(2)引导自主学习,弄清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培养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联系实际说策略

1.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学生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形象,而且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对课文描绘的雾凇奇观很陌生,仅凭想象和抽象的语言文字难以深刻感受、领悟。因此,教学时我将通过精美的课件,将学生带入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缩短学生与课文内容的距离,让学生充分感受雾凇的形象美,深刻领会课文的语言美。

(2)质疑讨论法。课文重点部分介绍了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我将紧紧扣住雾凇之奇,鼓励学生质疑:雾凇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其他地方很少出现?然后引导小组合作探究、全班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说学法。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挥他们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本课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以小小旅行家的身份,主动发现问题,运用反复阅读、请教师长、查找资料等方法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探究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四、教学互动说流程

教学拟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进入情境赏“美”。

(1)复习《九九歌》,揭示课题:在这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之际,吉林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出现了奇特而美丽的雾凇。它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合称中国四大自然奇观,想欣赏它的美丽吗?

(2)观赏课件,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给同座听。

(3)课文是如何将这种美表现出来的?请认真朗读课文,然后交流。由于充分运用了直观教法和阅读期待,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会大为高涨,不但很快学会生字、新词,将课文读准、读通,而且能迅速进入情境,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4)学习第一自然段,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感受认识雾凇“洁白晶莹”的色彩美和“银光闪烁”的光泽美,并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这种美。

(5)创设问题情境:“如果你是小小旅行家,看到如此美丽奇特的景观,会产生哪些疑问?”

这一教学过程是想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融绚丽色彩、动态画面、美妙音乐为一体的情境,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课文描绘的境界,真切感受雾凇的形象美,朗读品味课文的语言美,并进入角色,产生疑问,产生迫切要解决问题的欲望。

第二步:合作探究解“奇”。

(1)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所以教学应首先适应儿童的这种心理需求,巧妙以“四人小小旅行团”的角色定位,引导进入问题情境,要求小组合作,通过研读课文、查找资料、请教别人等方法多渠道解决前面发现的两个问题。

(2)全班交流:

先解决第一个问题:引导抓住第二自然段中心句“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研读,归纳形成雾凇的两大条件:(1)严寒季节;(2)空气中有过于饱和的水汽。

再解决第二个问题:这是雾凇形成的一般条件。可为何只有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形成了闻名全国的奇观呢?学生通过查找地形图、气象资料以及反复研读课文等小组合作研究,可以明确:雾凇形成的时间是在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这个时候的吉林是非常寒冷的;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所以流经市区时使江面弥漫阵阵雾气,这就让空气中有了过于饱和的水汽;雾气遇冷后便“渐渐地”“慢慢地”“一层又一层”地凝结,形成雾凇。

由于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亲历解“奇”过程,学生不仅很快弄清了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解决了课文难点,而且在探究过程中明白语言简洁、准确的重要性,学到了方法,提高了能力,培养了合作精神、团队意识。

(3)在此基础上,变换角度,提高要求,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小小旅行团真了不起,经过合作,把难题都解决了。现在,老师提出一个更具挑战性的要求,同座之间一个扮小导游,一个扮小游客,互相问答。先同座练习,然后到讲台前表演。这样,有效地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积极内化课文语言,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将语文学习落到了实处。

第三步:个性表达赞“美”。

(1)过渡:小导游也当得不错,吉林雾凇会因为你们这些小导游更加闻名于世的,连老师都禁不住要亲自观赏一番了。

(2)边放录像边范读第三自然段。

(3)在此基础上,要求通过读将人们对雾凇的赞美之情表达出来。

(4)创设情境:此时此刻,你就站在松花江畔,面对美丽的雾凇奇观,你会如何赞叹?假如你是小导游,你会说些什么?假如你是小画家,你会画些什么?假如你是小诗人,你会吟些什么?假如你是小音乐家,你会唱些什么?……这一环节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支撑,让学生放飞想象,在创造性的练习中个性表达,在赞美中升华感情。

第四步:引导课外探“奇”。

抓住学生欲罢不能的心理,趁热打铁,以课堂为支点,自然向课外拓展延伸:地球上还有很多奇特的景观和自然现象,如彩虹、火烧云、溶洞,它们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美?它们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请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选择合作伙伴,探究自己喜欢的问题,并选用小论文、观察日记、摄影、图画、诗歌等形式,向老师和同学介绍探究成果,表现景观独特的美。如此鼓励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生必然会在综合性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雾凇》 篇五

《雾凇》是苏教版第七册的第22课。下面我就本课的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教学反思逐一做简要说明。

说教材: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课文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字里行间,作者对松花江畔的雾凇这一鬼斧神工般的自然奇观,以饱蘸赞之情之妙笔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景。如诗如幻的语言,如银似雪的图景,把孩子们带进了一个童话般的仙境。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作者对祖国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说学情:我的教学对象是一群四年级的孩子,他们从未亲眼见过雾凇,虽然通过文本能够得到一定了解,但仍缺乏感性认识,更无法理解吉林雾凇形成的特殊原因,给教学带来了困难。

针对教材特点和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决定把信息技术与语文相整合,制定了以下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的目标:①能有感情地读出雾凇的美。②引导学生自主学

习理解重点词语“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进而去体会雾凇的形成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并学会运用词语。③会用“吉林雾凇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真是……”来说话写话。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学与学习方法。②直观演示的教学与学习方法。③“比较”的教学及学习方法。

(教学是双边的活动,教师教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学的过程,是相互融合

在一起的,只有合理的教学方法,教师与学生才能在交流中生成教学目标,在对话中实现共同发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通过课件展示雾凇的千姿百态,让学生感受到雾凇的美丽动人。②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这么美的景是怎样形成的呢?)③引伸到景美与人美的交融境界,渗透思想教育,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雾凇这美丽的奇观,对于南方人来说很陌生,不要说学生,我自己也没见过,所以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是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所在,而要感受到雾凇的美,就要通过观赏图片与有感情地朗读相结合去体会,因此,我把“边赏边读边感受” 作为本节的第二个教学重点;我们学语文,最终的目的不是学而是运用它。在理解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运用知识,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是我设定的第三个教学重点。

上课伊始,我出示雾凇的课件,引导学生欣赏雾凇的美丽景象。在欣赏完图片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肯定会觉得雾凇很美,让学生自己读课文第一段再次欣赏雾凇的美丽景象。接着通过指读或范读的方式说说应该抓哪些关键词读好这句话。然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丰富的画面有着一般言语描述所无法比拟的作用。此处教学资源的整合,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以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方式凸现本课的教学内容。

本篇课文的美在于文中语言文字所带给我们的畅快淋漓,而这种感觉又只有在了解了相关的背景和一定情感体验下才能感受得到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 我以读为主线,将读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通过看一看、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等活动环节,结合多媒体所创设的情景, 学生经历了“读通课文—读懂课文—会读课文”的语言实践过程,培养了良好的语感。

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时,我先播放了一组课件,引人入胜的画面、绘声绘色的朗读,将学生们带到了这神奇而美丽的风景之中。此时,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想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读懂、读好课文,我又相继出示了以下一组图。通过欣赏画面、品位词语,学生们抓住了重点词十里江堤、缀满等进一步感受到了松花江畔的雾凇之多、雾凇之美。在美的熏陶和体验中,在教师激情澎湃的预言描述中,学生们在朗读的空间里尽情地感悟着雾凇的奇特壮美。

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授雾凇形成的过程这一重难点时,我让学生带着问题两次自学课文。除了找到雾凇的形成条件,还要探究雾凇形成的过程。

在小组自学时,我用“雾凇很美,但他到底有多美呢?想不想一睹她的容颜呢?”来激发学生急切想欣赏到雾凇美丽的情感。通过观看课件,给学生留下了较深的印象,并放开手让学生用自己想用的词语来赞美雾凇之美。这不仅让学生把对雾凇的感受说出来,同时也考察了学生对词语的积累运用能力。

在观看图片让学生对雾凇的美留下了整体感知后,我用“那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描写雾凇奇美的段落吗?”从而引入到细节了解雾凇之美的过程中,(1)指导学习第三自然段,体会清晨雾凇景观给人们带来的感受,并结合画面,从“千姿百态”一词感受雾凇姿态得多与美。我指导学生用“吉林雾凇有的像……有的像……有点像……真是……”看图说话,这不仅让学生对雾凇形态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2)指导探究。在学生和老师领略了雾凇的奇特美丽后,我引导学生提出了“这奇特美丽的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呢?”再次引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先让学生读通过同桌讨论交流,找出雾凇形成的原因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后,在具体找出哪些句子里可以看出吉林的松花江上具备了这两个条,并与其同时解决了吉林雾凇是如何形成的问题。为了让学生知道雾凇不仅色美形美,而且连它形成的过程也给我们带来一种动态的美,所以,我用比较朗读的方法,从“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等词体会雾凇的形成是一个无声无息、逐渐形成的过程。并让学生自由选词说话,此时老师配合他们做动作,这一则还给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另一则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而后出示“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势力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再次体会雾凇形成的变化过程,以此感受动态美。

多媒体技术的有效运用,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纵观课堂说反思

本节课,我以情为基础,重视感的过程,利用多媒体为辅助教学手段,将传统教学中无法展现的内容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了课堂之上,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

雾凇之美。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出的问题情境,不仅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而且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雾 凇 篇六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自仪征漫网站    点击数:124

《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柳州市岩村路小学 韦红艳

教学目标:

1、了解吉林雾凇的形成,欣赏奇特而瑰丽的雾凇景观。

2、通过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用词精妙,感受雾凇奇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课文第二自然段,雾凇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对雾凇这一自然景观有了初步的认识。请同学们看老师写“雾”字。[板书课题《雾凇》]一起齐读。看到“雾凇”这两个字,你的眼前会有怎样的画面?

看来呀,同学们真的已经走近雾凇了。(播放雾凇课件)此时此刻,你又有怎样的体会和感受呢?

二、初读课文

1、那么什么是雾凇?请同学们打开书122页,快速 默读课文,能不能用课文里的一句话来回答。(生回答)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2、对,这就是雾凇,我们一块儿再读读这句话(齐读)边读边想想雾凇的形成必须要有哪两个条件?(生回答)[相机板书:饱和的水汽 遇冷凝结]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这两个条件吉林具备吗?你从哪儿可以看出?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做记号。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2、吉林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松花江畔就马上形成这么美的景观了吗?那它又是如何一步一步形成雾凇的呢?请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你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来?(根据回答,在“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下加着重号。)这些词和句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地、慢慢地逐步凝结而成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课文中的哪句话更进一步地说明了这一点?(引读:最初_____,逐渐______,最后_______。)

作者的观察多细致、多耐心啊!正是由于作者经过了长时间耐心细致的观察,才发现了这个奥秘,当他发现松花江畔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时,他会怎样呢?(惊奇、兴奋)那么能不能通过你们的朗读表现出来(指名读、齐读)

同学们真会读书。老师在网上查找吉林雾凇资料的时候,找到了许多雾凇的图片,被图片上的美景吸引住了,你们想不想欣赏欣赏。那好,我们一块来分享。(播放雾凇图片)

四、学习课文第一、三自然段

1、看了这些图片,你又有了什么感受?

2、是的,吉林雾凇就是这么的美,这么的神奇。请同学们看看课文和补充材料,想想哪些句子体现了雾凇的美。(生找)

3、 交流:

##句一:“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1)这句话中,哪些词最能体现出它的美。(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2)(指导朗读)十里长堤的雾凇如此的美,你能把他的美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指名读、赛读、齐读)

(3) 引读最后一句: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句二: 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1)你从这句中哪些词感受到了雾凇的美。(千姿百态 琼枝玉树)

(2)“千姿百态”,还能换个词吗?(形态各异 婀娜多姿 姿态万千)

(3)你能用这句话来说说你看到的雾凇姿态吗?

吉林雾凇有的像( )有的像( )还有的像( )真是千姿百态呀!难怪松花江畔的人们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你们见过梨花吗?它是什么颜色的?

(5)联系课文想想,这里的“梨花”指的是什么?(雾凇)

是啊,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枝、柳树,在一夜之间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像雪白的梨花那般美丽,动人,人们看到这美丽的雾凇奇观,怎能不由衷的发出赞叹(读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观赏雾凇,讲究的是什么呢?(师引读补充材料上的语句: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

(6)同学们,爷爷也到吉林欣赏过雾凇,那是1991年1月,看到这一奇景时,也不禁赞叹道:(出示话)

“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 齐读。

到了1998年3月,江爷爷了解到吉林省城市建设飞速发展,眼前再一次浮现出七年前所见的奇景,便欣然提笔写下这首七言绝句:

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同学们,这“寒江雪柳,玉树琼花”的美景来之不易呀!当爷爷看到这一奇景,想到七年来,吉林省,乃至我们全中国,经过七年的艰苦奋斗,终于使我们的祖国在各方面更上了一个台阶,江爷爷不禁感叹道:人间万事——出艰辛!让我们齐读这首诗,再一次欣赏这美伦美奂的雾凇奇景。(生有感情齐读诗文)

(7)同学们,如果你去了吉林,看到这么美的景象。你会如何赞叹?

出示:看到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我会情不自禁地赞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老师在欣赏完雾凇后,也作了一首小诗,与大家一起分享。

隆冬时节,北国江城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垂柳苍松凝霜挂雪,戴玉披银,晶莹夺目。

仰望松树枝头,宛如玉菊怒放,雪莲盛开。

正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五、课后延伸:雾凇这一自然景观,除吉林外还有吗?由此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由个性到共性,体会出形成雾凇的主要条件)

既然在中国和世界的许多地方都能看到雾凇美丽的身影,那么,为什么吉林雾凇能“闻名全国”呢?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课后搜集有关资料,与同学合作探究,共同完成。

以上就是一秘为大家带来的6篇《《雾凇》》,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最新范文

74 15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