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范文>教师教学>小学教案>六年级教案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优秀8篇】

2024-02-10 09:08:31

学生在五年级下学期已经学习了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并学会简单运用百分数的意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百分数的意义,也为后续学习比较复杂的百分数问题打基础。一起看看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欢迎查阅!本文是美丽的编辑帮助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优秀8篇】,仅供借鉴。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一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教材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一小节的内容

百分数的应用(一)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是在学生五年级下册已学习了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并学会简单运用百分数的意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实际上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问题的发展,只不过一个量题目中没有直接给出。通过解决此类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百分数的意义,也为后续学习比较复杂的百分数问题打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学会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帮助学生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能计算出实际问题中“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的能力,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学会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帮助学生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计算出实际问题中“增加百分之几”或“少百分之几”,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设计理念:

“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本节课采用五步六环节的尝试教学法,始终坚持先练后讲,先试后导,先学后教的理念,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在此基础上借鉴课堂实录中的一些设计把学生想要学的想要理解的全部交待清楚了。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先找出单位“1”的量,再填空。

(1)现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

用()÷()

(2)实际产量是计划产量的120%。

实际产量比计划产量多()%

(3)红花朵数是黄花朵数的80%

红花朵数比黄花少()%

2、思考下面的问题

甲数是5,乙数是4

(1)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

(2)甲数是乙数的百分之几?

(3)乙数是甲数的几分之几?

(4)乙数是甲数的百分之几?

(5)甲数比乙数多几分之几?

(6)乙数比甲数少几分之几?

3、说说下面这些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

(1)甲队比乙队多修25%

(2)今年比去年多植树30%

(3)现价比原价减少了20%

(4)红花朵数比黄花少17%

设计意图:前两道是基本训练题,是为本课新知识的顺利展开扫清障碍,而第三题“说说百分数表示的意思”是一道为新课展开做迁移的准备题,本题在我模仿的视频中本来是一道巩固练习题,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多百分之几或少百分之几的意义,进而尝试时取得成功,我设计为准备题。

二、导入新课

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百分数的应用(一),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教师板书课题)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要掌握求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问题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接导入新课,及早出示课题,使学生有了注意方向,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进行新课

1、出示尝试题

六(2)班有男生10人,女生15人,女生比男生多百分之几?

请学生试着解答,教师巡视

2、自学课本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23页,边读边思考,回答自学提示里面的4个问题。

[自学提示]

仔细阅读课本第23页,回答下面的问题。

1、例题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2、“增加百分之几”是什么意思?

3、计算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增加(多)百分之几的问题,书中有几种解答方法?思路各是怎样的呢?

4、比较这两种算法,你喜欢哪种?为什么?

要求:先独立思考,不懂的可以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生:一边读书一边思考问题。遇到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学提示的帮助来自学课本,使学生从课本中初步获取知识具有实效性。】

3、再次尝试

盒子里有50立方厘米的冰,化成水后,水的体积约为45立方厘米。水的体积比原来冰的体积减少了百分之几?

4、学生讨论

师:解决“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一般有几种解法?

生:两种

师:第1种算法是怎样的?

生:找准单位“1”的量后,先求出多或少的部分,再用多或少的部分除以单位“1”就可以了。

师:那第2种算法呢?

生:先用一个数除以单位“1”

的数,再同单位“1”比较。

5、教师讲解

师:从上面的算法看出,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先要找准单位“1”

一般有两种解法。第1种解法是先求出多或少的部分,再用多或少的部分除以单位“1”的量就可以了。第2种算法是如果比单位“1”多的时候就用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减1;如果比单位1少的时候就用1减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的商。

注意:计算中遇到除不尽时,一般保留三位小数。(百分号前面的数保留一位小数)

四、巩固练习

1、五(1)班有女生20人,男生25人,女生人数比男生少百分之几?

2、电饭煲原价220元,现价160元,电饭褒的价格降低了百分之几?(百分号前保留一位小数)

3、光明村今年每户拥有彩电121台,比去年增加66台,去年每百户拥有彩电多少台?今年比去年增长了百份之几?

五、课堂作业

课本第24页“练一练”第2、4题

学有余力的同学完成本题

光明村今年每户拥有彩电121台,比去年增加66台,

1、今年是去年的百分之几?

2、去年是今年的百分之几?

3、今年比去年增长百分之几?

4、去年比今年减少百分之几?

六、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二

一、教学内容

比的应用的练习课。(教材第55~56页练习十二第3~7题)

二、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难点:会灵活运用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师: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什么?(点名学生回答)

2.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5、6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师:按比分配问题有几种解题方法?是什么?(同桌之间说一说)

引导学生回顾按比分配的两种解题方法。

二、指导练习

1.教学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3题。

(1)组织学生观察图画,理解题意,了解信息。

(2)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如何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并引导学生理解每个橡皮艇上有1名救生员和7名游客,也就是救生员和游客的人数比是1∶7。

(3)交流后,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教学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4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师:已知总棵树和每班的人数,要求各班栽的棵数,应先求出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应先求出各班的人数比,人数比等于棵数比,然后根据按比分配求出各班栽的棵数。

教师提示:两个数的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同样适用于三个及以上的数的比。

(3)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教学教材第56页练习十二第7题。

(1)学生读题看图,理解题意。

(2)师:西红柿的`面积可直接用乘法求得,黄瓜和茄子的面积可以怎样求得?

组织小组交流讨论,学生可能有两种回答:

①先求出种黄瓜和茄子的总面积。再根据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解答。

②先求出黄瓜和茄子占总面积的比,然后用乘法直接根据按比分配分别求出黄瓜和茄子的面积。

(3)学生独立完成,点名学生回答,根据回答板书:

(方法一)西红柿:800×2/5=320(m2)

黄瓜和茄子:800-320=480(m2)

黄瓜:480×2/(2+1)=320(m2)

茄子:480×1/(2+1)=160(m2)

(方法二)西红柿:800×2/5=320(m2)

黄瓜占总面积:1-2/5×2/(2+1)=2/5

茄子占总面积:1-2/5×1/(2+1)=1/5

黄瓜:800×2/5=320(m2)

茄子:800×1/5=160(m2)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6页“练习十二”第8题。(要求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

(答案不唯一)我和爸爸的年龄比:12∶38=6∶19;爸爸与妈妈的年工资比:36000∶(20xx×12)=3∶2。

2.完成教材第56页“练习十二”第9x题。(点名学生板演,其余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150 t∶60 t∶15 t=10∶4∶1

3.完成教材第56页“练习十二”第10x题。(学生独立完成,同桌订正)

水泥:20×2/(2+3+5)=4(t)

沙子:20×3/(2+3+5)=6(t)

石子:20×5/(2+3+5)=10(t)

4.完成教材第56页“练习十二”第11x题。(小组讨论解决方法并汇报)

120÷4=30(cm)

长:30×3/(3+2+1)=15(cm)

宽:30×2/(3+2+1)=10(cm)

高:30×1/(3+2+1)=5(cm)

四、课堂小结

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板书设计

比的应用(练习课)

第7题:

(方法一)西红柿:800×2/5=320(m2)

黄瓜和茄子:800-320=480(m2)

黄瓜:480×2/(2+1)=320(m2)

茄子:480×1/(2+1)=160(m2)

(方法二)西红柿:800×2/5=320(m2)

黄瓜占总面积:1-2/5×2/(2+1)=2/5

茄子占总面积:1-2/5×1/(2+1)=1/5

黄瓜:800×2/5=320(m2)

茄子:800×1/5=160(m2)

答:西红柿的种植面积是320 m2,黄瓜的种植面积是320 m2,茄子的种植面积是160 m2。

教学反思

1.本次练习,总的来说学生都能熟练地进行列式计算,但他们还没有达到真正理解利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思考解题。究其原因,大概是和一些学生的惰性思维有关。一些学生总认为只要会做就行,没有必要去深究为什么,以至于当新型问题出现时,他们往往不知如何下手。为了改变这种思想,还需要在教学中多注意方法的引导和理解,让其熟练掌握一般方法,能够以不变应万变地去解题。

2.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典型例题准备

【例题】甲、乙两个仓库有很多货物,先从甲仓库运走80 t货物,甲仓库的剩余货物与乙仓库货物的质量比为3∶2;再从乙仓库运走55t货物,乙仓库剩余货物的质量是甲仓库剩余货物的质量的1/4。甲、乙两个仓库原来共有货物多少吨?

分析:不变量:从甲仓库运走80吨货物,甲仓库剩余货物的质量不变。

前后变化的分率:

(1)原来乙仓库货物的质量是甲仓库剩余货物质量的2/3;

(2)从乙仓库运走55 t后,乙仓库剩余货物的质量是甲仓库剩余货物质量的1/4。

对应量:甲、乙两个仓库货物质量变化的分率差的对应量是55 t。

解答:甲仓库剩余的货物:55÷2/3-1/4=132(t)

甲、乙原来共有货物:132+80+132×2/3=300(t)

答:甲、乙两个仓库原来共有货物300 t。

解法归纳:解决此类比与分率前后变化的问题,关键是抓住不变量,找出已知量对应的分率,从而用除法解决问题。

相关知识阅读

公侯伯子男,五四三二一。

假有金五秤*,依率要分讫。

【注释】:1秤=15斤,5秤=75斤。

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官员,想要根据官位高低来分75斤金子,按5∶4∶3∶2∶1的比分完。可以通过按比分配问题的知识求出每种官位分得金子的质量。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圆各部分名称以及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

2、能力目标:借助动手操作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渗透知识来源于实践、学思想。

教学方法:

导练法、迁移法、例证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规、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结合实际、谈话引入新课。

谈话引入:今天非常高兴能和同学们一起来学研究一个数学问题。我们以前已经初步认识了圆,你能找出生活中哪些物品的形状是圆的吗?

师:看来大家平时非留心观察。课前请同学们画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并把它们剪下来,你们准备好了吗?

师:把它们举起来,大家互相看一看。回想自己画圆、剪圆的过程,你能说说圆是什么样子的吗?(师一手拿一个圆)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圆的边是弯曲的,跟以

前学的长方形、正方形的边是不同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平面上的曲线图形。(板书课题)

生举例

师强调——指物品的表面

圆是没有棱角的,边是弯的;圆的边是一条曲线。

二、引导探究新知。

1、导:圆里究竟藏有什么秘密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把你的圆对折,再对折,多折几次,把折痕画出来,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并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汇报。最后看看谁的收获多。(1分钟)

2、师:你们组观察得真仔细!大家的发现可真不少,现在我们就把刚才的发现整理一下。

3、展示探究结果。结合多媒体课件辅助,完整认识圆的特征(8分钟)

谁来告诉老师,你有哪些新发现?

那是什么原因呢?

你怎样发现的?

结合学生交流、汇报探究结果,及时引导梳理。主要从圆的圆心、半径、直径、等方面来认识。这里特别要注意通过板书帮助学生进行新知的有目的的整理。

4、学你是如何画圆的?

课件展示如何画圆。然后学生动手练位置的确定学校要修建一个直径是20米的花坛,你能帮学校画出这个圆吗?生演示操作

三、应用拓展。

1、基本练找出下列圆的半径、直径。

〈2〉半径、直径的相关计算。

〈3〉概念的判断和识别。

2、应用练如果车轮制成方形的、三角形的,我们坐上去会是什么感觉呢?结合课件演示

〈2〉你能用今天学平静的湖面扔一小石子,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月饼为一般都做成圆形的,为什么?)

看来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蕴含着丰富的道理,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来认识它,解释它、运用它。

〈3〉同学们学到现在,已经很累了,我们来轻松一下吧。老师给大家猜一个谜语。有一个人在一片青草地上钉了一根木桩,用一根绳子拴了一只羊在那里。(利用电脑配上画面)

师:羊吃草的情况与今天学的知识有关吗?我们来看一看羊吃草的范围有多大好吗?

用电脑演示羊拉紧绳子旋转一周的情况,让学生直观的看到原来羊能吃到的草的范围是一个圆,拴羊的绳子与这个圆有什么关系吗?

(是这个圆的半径)钉在那儿的木桩是这个圆的什么呢?(是这个圆的圆心)如果要让这个羊吃草的范围更大一点可以怎么办?(把绳子放长一点,也就是把半径扩大)如果要让羊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吃草,可怎么办?(可以把木桩移动一个地方,也就是移动圆心的位置),这说明圆的半径与圆心与圆有什么关系呢?

圆的半径决定了圆的大小,而圆的圆心可以决定圆的位置。

四、总结全课(3分钟)

1、质疑

(篮球是圆形吗?表示圆心、半径和直径的字母可以随意改变吗?)

2、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

不管怎么说,老师觉得同学们的学延伸

1、用圆作画。

2、谈谈我眼中的圆。

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平面曲线图形

圆心(o)圆中心一点,确定圆的位置

半径(r)线段

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确定圆的大小,长度都相等〈在同一个圆里〉

直径(d)线段,通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长度都相等。〈在同一个圆里〉

半径和直径的关系d=2r

教学反思:

要让学生明白只有在同圆或等圆内,所有的半径才相等;所有的直径才相等;半径才是直径的一半,直径才是半径的2倍。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弄清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第,明确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3、通过主动发现的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合作意识,培养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4、养成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和运用比的意义及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

教学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表格、四幅比例不同的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四幅画,(A、头身一样长 B、头:身=2:3 C、头:身=1:5 D、头:身=1:6)选出你认为最美的人物速写。

师:早在一千多年前,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也做过这样一个类似的实验,而评选的结果与我们刚刚的评选竟惊人地不谋而合。那这些人物画为什么会被大家公认为是最美的,其中的奥秘到底又在哪里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今天的学习。

师:根据经验,你觉得一幅人物速写美不美,主要跟它的什么有关?

师:确实,人物画的美与所画的头与身之间的关系有密切的联系。想想怎样比较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探索规律,揭示意义

(一)出示:

1、一个镜框长5分米,宽3分米。长是宽的几倍?

还可以怎样表示长与宽的关系?

像这种表示长与宽的关系有时也说成长与宽的比是5比3,

宽与长的比是3比5。这两个长度的比属于同类的量相比。

2、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90千米。

已知什么?可以求什么?

路程与时间两个不同类的量,表示它们的关系时可以用速度来表示,也可以说成:汽车所行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比2。

三、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看书自学,小组讨论交流: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理解了比的意义,在课本的46~47页还涉及到一些关于比的其他知识,你们想自己研究、探索吗?那么就请你们先独立自学,自学完了在四人小组里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开始吧!

(2)汇报。(允许学生无序汇报,注意让学生举例说明,并即时练习)

①写法。

我学会了比的写法,5比3记作5∶3。(让学生板演)

问:这个∶叫做什么呢?谁愿意给它起个名字?(强调:写∶应该注意上下对齐,点要圆一点,它不同于冒号。)那么4比3、110比12.51又记作什么?(指名板演,其他同学写在练习本上)3∶4 4∶3 110∶12.91又怎样读呢?

思考:刚才大家学会了用∶的形式来写出两个数的比,除了这种形式,还可以写成什么形式呢?(指名板演)读作什么?还可以读作二分之三吗?为什么?(把3∶4改写成分数形式的比,并齐读。)

②各部分名称。(结合板书)

③比值。

我学会了什么叫做比值。(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问:那么怎样求比值呢?(前项除以后项的商)

练习:求出下面各比的比值。3∶4 0.7∶0.35 8∶4

0.2∶

让学生观察求比值的过程,想想比与除法有什么联系?

(四)探讨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区别

根据分数与除法的联系想想比与分数有什么联系?

小组合作,让学生拿出所发表格进行填写。

展示学生整理的内容:

联 系 区 别

比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两数之间的关系

除法 被除数 除号() 除数 商 一个算式

分数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分数值 两数之间的关系或具体的量

用字母a和b分别表示两数,想想比、除法、分数的关系可以怎样表示呢? (a:b=ab=(b0))

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如3:5也可写成。。。。

【1】第一层练习

1、填空:

(1)小华家养了12只鸡,9只鸭。

鸡和鸭只数的比是 ( ),比值是( )。

鸭和鸡只数的比是 ( ),比值是( )

(2)买3千克苹果用了7.5元。买苹果的总价和数量的比是( ),比值是( )。

2、把下面的比改写成分数形式、

25∶100 21∶18

这里注意:改写成分数形式后读法还是和比的读法一样,读做谁比谁。

并且不能约分,因为约分后的结果是比值,不是比。这里要区分

3、选择

买4支钢笔是12元,钢笔总价和数量的比是( )

A、4∶12 B、12∶4 C、12/4

为什么B和C的答案都对呢?(因为比还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但是读还是读做几比几。)

4、判断:

(1)小明今年10岁,爸爸37岁,父亲和儿子的年龄比是10∶37。

(2)一项工程,甲单独做要7天完成,乙单独做要5天完成,甲乙两人的工作效率比是7∶5。

(3)大卡车的载重量是6吨,小卡车的载重量是3吨,大小卡车载重量的比是2。

【2】第二层练习

写出比值是2的比。

【3】随机练习(看时间情况定)

陈俊明今年12岁,是六年(4)班学生,该班共有48个学生,小明爸爸今年38岁,在科技公司上班,每月工资5000元,年薪60000元,小明妈妈每月工资800元,年薪9600元,她所在单位有职工24人。

要求:根据题目中提供的条件,寻找合适的量,说出两个数之间的比。

五、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2、你能说出一些生活中的关于比的例子吗?(学生举例)

师:同学们,其实,比在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松下高清晰数字彩电有4:3的宽屏幕,与未来标准接轨,超 值影院享受。

(2)雀巢咖啡是由白砂糖和速溶咖啡按2:5混合而成的,香气浓郁,味道好极了!

(3)在雅典奥运会上,共32次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它的宽和长的比是著名的黄金比 1:1.618.。

(4)人的脚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的比大约是:1︰1知道这些有趣的比很有用,如果你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底在你的拳头上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

课后,希望同学们能继续调查比在生活中的应用,并且把你的发现写成一篇数学日记。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五

教学内容:教材第19、20页相关内容及练习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解决问题,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2、学会通过测量描述物体在平面图上的具体位置,并会根据描述在平面图上画出物体的具体位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掌握画图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难点:根据描述标出物体在平面图上的具体位置。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共同探讨

教、学具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直尺、量角器等。

学生:直尺、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交流例题1中有关台风的消息。

⑴同学们听说过台风吗?你对台风有什么印象?

⑵播放有关台风的消息:目前台风中心位于A市东偏南30°方向、距离A市600km的洋面上,正以20千米/时的速度沿直线向A市移动。

师:听到这侧消息,你有什么感想?

启发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关注台风的位置和动态。

2、导入新课

现在台风的确切位置在哪里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确定物体位置的知识。

[板书课题:位置与方向(一)]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台风的相关信息,引导学生关注到确定位置的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的展开作铺垫。

二、探究新知

㈠教学题例1

1、投影出示例题1。

学生观察情境图,交流从图中信息?

(启发学生观察时关注以下几方面的信息: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在哪里;以哪里为观测点;图中台风中心的个体位置在哪里。)

2、交流确定台风中心具体位置的方法。

⑴让学生尝试说说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

⑵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引导。

提问:东偏南30°是什么意思?

(东偏南30°表示的是台风中心位置相对于A市所在的方向,也就是台风中心位置与A市的连线和正东方向的夹角是30°,即正东方向往南偏30°。)

⑶小结确定位置的方法。

提问:如果只有一个条件,能够确定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吗?

引导学生得出:要确定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必须知道两个条件,即物体所在的方向和物体在这个方向上距离观察点的距离,简单地说就是要用“方向+距离”的方法来确定物体所在的具体位置。

3、组织计算。

师:现在我们知道台风中心所在的具体位置了,那台风大约多少小时后到达A市呢?

学生独立计算,组织交流。

600÷20=30(小时)

(二)教学例题2

1、投影出示例题2。

提问:在例题1的图中,B市、C市的具体位置应该标在哪里呢?请你在例题1的图中标出B市、C市的具体位置。

2、尝试画图。

⑴学生独立思考怎样标出B市、C市的具体位置。

⑵小组交流作图的方法。

⑶尝试画图。

教师巡视交流,参与部分小组讨论,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3、组织全班交流。

投影展示学生完成的作品。

组织交流和评议,通过交流明白在图上标出B市、C市位置的方法。

B市:先确定方向,用量角器量出A市的北偏西30°(量角器中心点与A市重合,量角器0刻度线与正北方向重合,往西量出30°);再表示距离,用1cm表示100km,B市距离A市200km,在图上也就是2cm。

C市:先确定方向,直接在图上找到A市的正北方向,再表示距离,用1cm表示100km,C市距离A市300km,在图上也就是3cm。

4、算一算。

台风到达A市后,移动速度变为40千米/时,几小时后到达B市?

200÷40=5(小时)

5、总结画图的基本步骤。

交流:你们认为在确定物体在图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样确定?

总结:

(1)确定平面图中东、西、南、北的方向。

(2)确定观测点。

(3)根据所给的度数定出所画物体所在的方向。

(4)根据比例尺,定出所画物体与观测点之间的图上距离。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给学生足够的探索时间和空间,体会在图上确定位置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的价值和魅力。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20页“做一做”。

这道题物体所在的具体方向和距离都没有直接给出,需要学生自己测量和计算。

⑴让学生独立进行测量、计算、填空。

⑵组织交流。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测量方向的,怎样计算距离的。

2、教材第21页“做一做”。

⑴学生独立进行画图。

⑵投影展示,组织评议。

⑶交流画图的方法。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知道要确定物体的位置,关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在平面图上标明物体位置的方法是先确定方向,再以选定的单位长度为基准来确定距离,最后画出物体的具体位置,标出名称。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六

教学内容:百分数的应用(一)教材第23——24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计算出实际问题中“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会计算实际问题中“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

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理解 “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1、 关于百分数,我们已学过那些知识?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如下:

百分数的意义

小数百分数分数之间的互化

百分数的应用

利用方程解决简单的百分数问题

2、 引入:从这节课开始,我们继续学习有关的百分数的知识。

板书课题:百分数的应用(一)

二。 新知探究

问题引入:盒子里有45立方厘米的水结成冰后,冰的体积约为50立方厘米。冰的体积比原来水的体积约增加了百分之几?

1、 引导学生认识“水结成冰,体积会增加”这种物理现象,并找出题中的条件与问题。

2、 你认为“增加百分之几”是什么意思?

指导学生画线段图理解“增加百分之几”的意思是:冰的体积比原来水的体积增加(多)的部分是水的百分之几

3、 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师巡视,个别指导。

4、 合作交流:

方法一:(50-45)÷45 方法二: 50 ÷45 ≈ 111%

=5÷45 111%-100%≈11%

≈11%

指名学生说出自己具体的想法:

方法一:先算增加了多少立方厘米,再算增加了百分之几。

方法二:先算冰的体积是原来水的体积的百分之几,再算增加百分之几。

5、 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第23页“试一试”。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降低百分之几”的意思是降低的价钱数目占原来价钱的百分之几。

三。 总结: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增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方法:

(1) 先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增加或减少的具体量,再除以单位“1”。即:两数差额÷单位“1”

(2)先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再把另一个数看作单位“1”即100%根据所求问题两者用减法运算。

四。练习提高

指导学生完成第24页练一练第1,2,3,4,5题。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篇七

设计说明

1、复习铺垫,为新知做好准备。

复习铺垫能帮助学生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分散难点,从而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学中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适时、适度安排复习,在“短、精、新”上下功夫,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教学效果,使后面的“好戏”水到渠成。教学伊始,先引导学生复习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特点,然后再引入新课。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后面学习根据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做好准备工作。

2、在自主探究中经历学习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过程与获得数学结论同样重要。为此,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经历思考、操作等活动,这对于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基于此,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出示三组数据后,先引导学生独立观察,学生有了想法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选择的统计图,然后说出为什么这样选,力求做到有理有据。这样的教学设计能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1、回忆旧知。

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

2、导入新课。

用统计图表示有关数据之间的关系,比统计表更加形象具体,使人一目了然、印象深刻。那么哪种统计图可以较为准确且直接地表示出所要表达的信息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选择合适统计图的方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一步明确三种统计图的特点,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

⊙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98页例2。

2、明确要求。

本题已知什么条件?要解决什么问题?

(已知三组数据,问题是分别选用哪种统计图表示各组数据更合适)

3、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1)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明确题中三组数据的特点及各数据的比较角度。

①第(1)组数据统计的是绿荫小学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一、导入

1、我们全班有53名同学,但大部分的同学老师都不认识,如果我要请你们当中的某一位同学发言,你们能帮我想想要如何表示才能既简单又准确吗?

2、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出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述。

二、新授

1、教学例1

(1)如果老师用第二列第三行来表示-同学的位置,那么你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吗?

(2)学生练习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注意强调先说列后说行)

(3)教学写法:-同学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们可以这样表示:(2,3)。

按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写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吗?(学生把自己的位置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回答)

2、小结例1:

(1)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2个)

(2)我们习惯先说列,后说行,所以第一个数据表示列,第二个数据表示行。

如果这两个数据的顺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

3、练习:

(1)教师念出班上某个同学的名字,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他的准确位置。

(2)生活中还有哪里时候需要确定位置,说说它们确定位置的方法。

4、教学例2

(1)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样的一张示意图上(出示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

(2)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讨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3,0)

(3)同桌讨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4)学生根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飞禽馆”“猩猩馆”“狮虎山”的位置。(投影讲评)

三、练习

1、练习一第4题

(1)学生独立找出图中的字母所在的位置,指名回答。

(2)学生依据所给的数据标出字母所在的位置,并依次连成图形,同桌核对。

2、练习一第3题:引导学生懂得要先看页码,在依照数据找出相应的位置

3、练习一第6题

(1)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2)顶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发生了改变?点A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也发生了改变?

(3)照点A的方法平移点B和点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4)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图形不变,右移时列也就是第一个数据发生改变,上移时行也就是第二个数据发生改变)

四、总结

我们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

五、作业

练习一第1、2、5、7、8题。

最新范文

76 54509